自由的窄廊:國家與社會如何決定自由的命運

自由的窄廊:國家與社會如何決定自由的命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倫.艾塞默魯
图书标签:
  • 政治哲学
  • 自由主义
  • 国家
  • 社会
  • 政治理论
  • 公共政策
  • 民主
  • 权利
  • 宪政主义
  • 自由的边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解答人類政治史上最大難題的偉大之書。──賈德.戴蒙 ,《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作者 睽違七年 宏觀典範之作
  問題已經不只是「國家為什麼會失敗」,而是居然有國家能成功。
  ***
  為什麼有些國家能保障自由,有些國家卻宰割公民?還有些國家徒具形式,根本無法有效治理?

  自由,意謂不受他人力量宰制,無須時時生活在恐懼之中。可是,綜觀人類歷史數千年,自由十分罕見。多數時候,強者為所欲為,弱者任憑宰割。理當維持秩序的國家機器若非不存在,就是淪為壓迫的幫兇。為什麼會這樣?

  艾塞默魯與羅賓森教授回顧古今中外,引領讀者走訪一個又一個文明故事。從雅典城邦、阿拉伯與中東、非洲、夏威夷與大洋洲、前蘇聯、歐洲、中國與美國。兩位作者主張:國家機器強,社會更要強,互相制衡,踏入「窄廊」,自由才有保障。

  本書結合兩位最優秀的政治與經濟學家,奠基於多年原創研究,建構一套清晰、具體的政治經濟學模型。非常適合回應當前全球關心的重大課題:
  ◆ 如何約束國家機器、進入通往自由的窄廊?這是西方國家的專利嗎?
  ◆ 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由,是自由嗎?專制國家締造經濟榮景後,能夠回頭保障公民自由嗎?數位極權國家崛起,會終結自由秩序嗎?
  ◆ 國家在什麼狀況下無法繼續保障自由?國家機器失控,還是社會癱瘓國家?美國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失去自由的國度嗎?臺灣呢?

  不折不扣的大歷史分析,民主起源論最精彩的一說。──朱敬一(中央研究院院士、特聘研究員)

本書特色

  民主在退潮,自由在崩壞,身處動盪的時代,
  馴服國家機器、保障公民自由的關鍵究竟何在?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作者 跨越千年政治、經濟與歷史,
  解答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政治難題。

各界推薦

  專序推薦:
  朱敬一 中央研究院院士、特聘研究員

  專文導讀:
  林明仁 臺灣大學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陳嘉銘 中研院人社中心副研究員

  列名推薦:
  王宏恩 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吳叡人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沈榮欽 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
  范 雲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葉 浩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蔡依橙 醫師、「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閻紀宇 風傳媒執行副總編輯
  戴興盛 東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顏擇雅 出版人、作家

好評推薦

  ★★★★四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賈德.戴蒙、各國媒體 一致推薦
  ★★★★《金融時報》2019年度經濟學必讀書單第一名!《科克斯評論》2019年度選書

  強大的國家機器如何能與公民的自由共存?這是人類政治史上最大的難題。因為人類社會在過去一萬年來的發展趨勢,就是從小部落變成強大、足以讓數百萬人社會維持運轉的中央集權國家。這本偉大的書為這一根本難題提供了答案。您會發現它讀來發人深省,令人愉悅。──賈德.戴蒙,《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普立茲獎得主

  我們應如何看待當前民主國家面臨的挑戰?這本精彩、及時的書提供了一個簡單且強大的理論框架,評估各種不同的國家治理方式。本書的分析提醒我們必須保持警覺,維持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適當平衡──也就是維持在「自由的窄廊」裡──避免陷入無政府狀態或獨裁統治。──本特.荷姆斯壯(Bengt Holmstrom),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自由得來不易。有許多人仍受政府效率低下之苦,被困在社會規範和傳統的籠子裡。其他人則被專制的巨靈制服。在這本深具原創性且令人愉悅的曠世巨作中,兩位作者帶我們穿越時空、穿越文明。這是一項只有他們才能達成的非凡成就,註定能再次締造《為什麼國家失敗》的出色表現。──尚.梯若爾(Jean Tirole),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自由的窄廊》帶我們踏上穿越大陸和人類歷史的迷人旅程,找到自由的關鍵要素。在眼下這個時刻,沒有比這更重要的發現,也沒有比它更重要的書。──喬治.艾克洛夫(George Akerlof),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又一本出色、有見地的書,兩位作者指出成功維持一個民主國家的重要與艱難。書中例證與分析族繁不及備載,讀來十分愉快。──彼得.戴蒙(Peter Diamond),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兩位世界上最優秀的社會科學家合寫的權威之作,有著無數真知灼見與值得學習之處,這是一本真正的大師傑作。本書透過豐富的歷史資料,研究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微妙平衡,得出了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結論,每位會思考的人都應該意識到:自由既罕見又脆弱,艱難地在暴政和無政府狀態之間撐出空隙。──喬爾.莫基爾(Joel Mokyr),西北大學經濟系教授,《富裕的槓桿》作者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一書出版時,許多人仍然認為美國是廣納性制度的主要典範──該國保障財產權和法治,實現了民主和富足。今天,美國收入分配的扭曲程度不亞於任何財閥當政的社會,代表性政治體制在一位煽動者的攻擊下似乎異常脆弱。《自由的窄廊》自創了術語「紅皇后效應」,用來代指為維護開放政治體制而進行的從不停歇的鬥爭。公民社會必須以最快的速度跟上獨裁領袖的步伐,並遏制他們的專制傾向。──丹尼.羅德里克(Dani Rodrik),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政治經濟學教授,《全球化矛盾》作者

  兩位作者列舉了不同文明的成功或失敗案例,分析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鍵平衡,十分過癮。《自由的窄廊》註定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書,替任何認真的政策制定者、學者或公民描繪了自由的未來。──艾瑞克.布林優夫森(Erik Brynjolfsson),麻省理工管理學院教授,《第二次機器時代》作者

  並不是沒有國家壓迫就叫做自由,這是本書最關鍵、最正確的洞見。這本新書比前作更具原創性、更刺激,不只關注制度,更著眼於國家究竟如何運作。──馬丁.沃夫(Martin Wolf),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首席經濟評論家

  兩位作者問出了最根本的問題:如何解釋民主與專制的興衰?他們提供了一個充滿挑釁的框架來分析我們當前的民主危機,理解追求民主和自由的願望在當今面臨著什麼樣的危險。──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本書的挑釁論點在直覺上是成立的,是一部獲益無窮的作品。──科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starred review)星級評論

  本書分析指出,自由是國家與社會不斷平衡的結果。如果英國(乃至美國)正在失去這樣的平衡,我們所享有的自由會不會開倒車?這是一本重要且令人不安的作品,在這動盪不安的時代讀來宛如警醒。──觀察者雜誌(The Spectator)

  野心驚人之作,旨在解釋自由為何並不總是存在於世上每個角落。──新聞週刊(Newsweek)

  必讀之作。──圖書館學報(Library Journal, starred review)星級評論

  社會需要國家,國家也需要社會。兩位作者將豐富的全球史細節應用到一個簡單的分析框架中,針對當前的極權主義和無政府社會這兩個互相對立的風潮,提出了強有力的反駁論據。──保羅.克里爾爵士(Sir Paul Collier),《外交雜誌》譽為全球頂尖思想家,前世界銀行發展研究組主任

  出色且具有洞見,對當前世局再合適不過的一本書。全世界的國家正在為政府與社會之間的緊張局勢而一籌莫展,不分左派右派的民粹主義都只提出輕率且危險的答案。相比之下,本書的兩位作者證明,只有結合能幹的國家機器與強大的公民社會──缺一不可,才能走進自由的窄廊。這是通往繁榮的正途,但正如本書所說的,「絕非易事」。──麥可.巴柏爵士(Sir Michael Barber),英國教育學家,《如何管理政府》作者

  《自由的窄廊》奠基於二十年比較研究的成果。雖然兩位作者都是經濟學家,但這本書並未充斥著經濟學術語或大量數字,而是和前作《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一樣好讀。他們偏好制度分析,比較富裕民主國家和絕大多數貧困充斥的絕望國家之異同。他們有幸生長在前者,擁有充滿自信的社會與高效率的國家機器。自由就像希臘神話中的九頭蛇,在對抗單頭的專制巨靈時,沒有失敗的空間。──保羅.卡特里奇(Paul Cartledge),劍橋大學現代史教授,《劍橋插圖古希臘史》主編

  雄心勃勃且發人深省,本書分析了當今許多關鍵主題,並將它們與世界上許多不同地方的歷史證據巧妙地聯結在一起。──高盛集團首席經濟師吉姆.奧尼爾(Jim O'Neill),「金磚四國」一詞的發明者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失落的地图:航海时代的权力转移与新世界秩序》的图书简介: --- 《失落的地图:航海时代的权力转移与新世界秩序》 内容简介 《失落的地图》是一部宏大而细致的史诗级著作,它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人类历史上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15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全球大航海时代。本书并非仅仅叙述探险家的勇敢事迹或描绘新大陆的奇特风光,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一地理大发现如何彻底颠覆了既有的地缘政治结构、经济模式和社会认知,并最终奠定了现代世界秩序的基石。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航海时代的变迁,本质上是一场由“地图”所定义的权力真空的转移过程。在地理知识有限的时代,权力紧密地依附于既有的欧亚大陆轴心。然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旧的地理限制被打破,地图从一张描述已知世界的工具,转变为一张绘制未来权力版图的蓝图。 第一部分:旧世界的摇晃与知识的边界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地理大发现前夕的欧亚世界体系。我们审视了中世纪晚期地中海贸易体系的脆弱性,以及奥斯曼帝国崛起对传统东西方交流通道的垄断。重点分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如何通过技术(如卡拉维尔帆船、星盘、先进的航海天文计算)的积累,将知识转化为军事和商业优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知识的权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早期航海地图和航海日志本身就是国家机密,是技术垄断的体现。谁掌握了绘制准确经纬度的秘密,谁就掌握了征服海洋的钥匙。我们详细考察了《托尔德西里约斯条约》背后的权力博弈,这一条约实质上是教皇权力和两大海洋强国对全球尚未被“发现”的土地进行提前分割的尝试,体现了欧洲思维中“发现即所有”的早期殖民逻辑。 第二部分:大西洋的崛起与“全球化”的雏形 随着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完成,世界的概念被彻底重塑。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大西洋如何取代地中海,成为全球经济和政治活动的中心舞台。 我们详细分析了“哥伦布大交换”(Columbian Exchange)的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物种的交流,更是生态、疾病和人口的剧烈重组。欧洲对美洲白银(如波托西银矿的发现)的无节制开采,直接导致了欧洲内部的通货膨胀,同时也为远东的明朝经济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外部流动性,形成了跨越全球的金融循环。作者强调,这是一种以牺牲新大陆原住民生命为代价所建立的、脆弱而高度相互依赖的早期全球化网络。 此外,本书对“三角贸易”的机制进行了冷峻的剖析。它揭示了奴隶贸易如何不仅是经济活动,更是一种系统性的暴力工程,用以填补美洲种植园的劳动力缺口,并反过来巩固了欧洲的资本积累。这种模式的建立,标志着权力结构的根本性转变:殖民地不再是附属的贸易站,而是被设计为单一用途的、服务于宗主国需求的生产单元。 第三部分:海洋霸权的争夺与国家形态的重塑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了权力竞争的升级。随着荷兰、英国等后起之秀的崛起,最初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主导的海洋霸权开始松动。 作者细致描绘了特许贸易公司——如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荷兰东印度公司(VOC)——的运作模式。这些公司,本质上是介于国家主权与纯粹商业资本之间的混合体,它们拥有发行货币、签订条约甚至发动战争的权力。这种新型的“公司国家”模式,是欧洲主权国家理论在海外扩张中的一次现实试验,它极大地提高了资本的动员效率,但也带来了新的治理难题。 重点章节分析了英荷之间围绕海上贸易路线和殖民据点的三次战争。这些冲突的胜利者,最终确立了“海洋霸权”(Sea Power)的原则,即控制了关键的海峡和补给站,就等于控制了全球商业的咽喉。这标志着欧洲国家形态的内在转变:从侧重于陆地防御和领土巩固的封建君主制,加速向依赖海军、财政和全球商业网络的近代民族国家演变。 结语:遗留的“地图”与现代世界的幽灵 《失落的地图》的结论部分,探讨了航海时代遗留下来的深远遗产。那些早期的边界划分、基于种族和地理的等级划分,以及对资源的单向攫取模式,并未随着殖民时代的结束而消失。相反,它们被嵌入到现代国际关系和全球经济结构之中,成为理解当代不平等和冲突的“幽灵地图”。 本书以严谨的史料考证和跨学科的分析视角,成功地将历史、经济学、政治学和地理学交织在一起,为读者提供了一幅理解现代世界起源的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路线图。它不仅是对过去四个世纪的精彩回顾,更是对我们当前所处世界结构的一次深刻反思。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戴倫.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曾任教於倫敦政經學院。2005年獲頒克拉克獎章(John Bates Clark Medal),這個獎專為四十歲以下對經濟學思想與知識有重大貢獻的經濟學家而設,是僅次於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榮耀,也是未來最熱門的諾貝爾獎人選。2016年再獲BBVA基金會前沿知識獎(BBVA Frontiers of Knowledge Award),表彰他在經濟、財務金融與管理學上的傑出貢獻。艾塞默魯是全球經濟學文獻引用次數最多的前十名經濟學者,他的論文產量驚人,是經濟學界最猛悍的新秀。

詹姆斯.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

  芝加哥大學哈里斯公共政策學院教授,既是政治學家也是經濟學家。他是世界知名的非洲與拉丁美洲專家,目前在玻利維亞、剛果、獅子山共和國、海地與哥倫比亞各國皆主持研究計畫,每年夏季會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的安地斯大學授課。

譯者簡介

劉道捷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任國內財經專業報紙國際新聞中心主任,現為專職譯者,譯作等身,包括《大逃稅》、《世界不平等報告2018》、《這才是價值投資》等,曾獲中國時報、聯合報年度十大好書獎及其他獎項。
 

图书目录

推薦序 朱敬一/中央研究院院士、特聘研究員
導讀一 林明仁/臺灣大學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導讀二 陳嘉銘/中研院人社中心副研究員

序言
什麼是自由?群起反抗政府的敘利亞人為何爭取失敗?古代《吉爾迦美什史詩》與現代女權運動的故事,如何讓我們更瞭解自由的起源?

第一章 歷史如何終結?
生活在奈及利亞與剛果,納粹德國與共產中國的人,要面對怎樣不同的國家機器?人類如何約束國家機器,避免落入社會規範與專制獨裁的陷阱?

第二章 紅皇后
歷史上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如何演變?古雅典城邦如何成功打造國家與社會的動態平衡,踏入自由的窄廊?

第三章 權力意志
為什麼會出現國家機器?國家機器如何改變社會?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祖魯戰士、夏威夷王國與喬治亞共和國的啟示。

第四章 走廊外的經濟學
國家機器讓人發大財?國家機器的有無如何影響經濟誘因?延續前章的四個例子,探討專制獨裁國家經濟成長的特色。

第五章 善政的譬喻
義大利城邦與墨西哥古文明如何制約國家機器,透過商業股票、產權保障與專業化貿易,創造與專制國家不同的經濟誘因?

第六章 歐洲剪刀
歐洲憑什麼?西北歐社會如何在雅典、義大利與墨西哥沒落後,重新穩住國家機器,重回自由的窄廊,締造近代史上前所未見的繁榮?

第七章 受命於天
從春秋戰國到現代中國,回顧「中央之國」的歷史,解析官僚科舉與商會之優劣,解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機器、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由。

第八章 紅皇后毀壞
有著民主傳統的印度,為何抹煞自由、創造貧窮的種性制度還是根深柢固?印度國家機器為何長期失靈?

第九章 魔鬼藏在細節裡
解釋歧異:戰爭、蘇聯解體與全球化,結構性因素如何與社會互動,創造不同的國家?比較普魯士、瑞士與蒙特內哥羅;波蘭、俄羅斯與塔吉克,以及瓜地馬拉與哥斯大黎加。

第十章 佛格森出了什麼問題?
美國國家機器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以立憲精神與嚮往自由聞名的美國,為何會有著貧富不均、歧視黑人、犯罪猖獗的缺陷制度?

第十一章 紙老虎國家巨靈
為何拉丁美洲、非洲與亞洲許多後殖民國家,明明具備現代國家雛形,國家機器的能力卻被酬庸與貪腐侵蝕,既無法提供公共服務,也無能保障自由?

第十二章 瓦哈比的子女
中東伊斯蘭世界的國家如何透過專制國家機器,維持社會規範的窠臼,種下自由喪失、暴力與不穩定的因子?

第十三章 紅皇后失控
德國威瑪共和與一九六○年代的智利為何走向兩極化,導致強人與納粹崛起,最終掉出窄廊、喪失原本享有的自由?這對當代民粹政治又有何啟示?

第十四章 踏進窄廊
哪些條件才能幫助國家更順利轉型到自由的窄廊?南非、日本與土耳其等國的案例顯示,不同類型的國家在轉型時,會碰上截然不同的挑戰。

第十五章 和國家巨靈和平共存
當今世界的全球化與自動化,對政治經濟制度施加哪些危機與挑戰?迥異於美國的瑞典經驗,又有什麼地方值得學習,打造出更平衡、更能保障自由的國家與社會?

致謝
資料來源
引用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681735
  • 叢書系列:beyond
  • 規格:平裝 / 704頁 / 17 x 23 x 3.7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朱敬一(中央研究院院士、特聘研究員)


  自從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槍炮、病菌與鋼鐵》(Guns, Germs, and Steel)一書之後,坊間有不少人嘗試撰寫「大歷史」的類似分析。當年,賈德.戴蒙觀察幾億年來的地理環境,加上他的演化生物學知識,推論出物種遷徙、病菌傳播、圈養畜牧、移民分佈的可預期模式,驗之於最近五百年的人類歷史,頗有說服力。由於他的分析涵蓋範圍極廣且時間極長,所以稱之為「大歷史」。

  另外,英國籍的歷史學家伊安.摩里士(Ian Morris)二○○一一年寫了《西方憑什麼》(Why the West Rules - For Now)一書,也算是另一種大歷史。摩里士比較幾千年來東、西方文化與社會制度的發展,據此推論為什麼航海發現新大陸與工業革命都發生在歐洲,又為什麼西方能在最近五百年主宰世界秩序;這也是一種「分析幾百年大問題」的大歷史著作。哈佛大學語言學教授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最近寫了《當下的啟蒙》(Enlightenment Now)一書,記述中世紀啟蒙運動以來的種種人類成就,從民主法治到抗生素與量子力學,儼然也涵括了幾世紀一整箱的人類文明;這也是一個文明演進的大歷史。

  《自由的窄廊》(The Narrow Corridor)一書是另外一種大歷史。此書想要解釋「民主自由」是如何產生的?孕育民主自由的土壤環境是什麼?民主自由為什麼在某些國家能生根、在其他國家又不行?這種跨文化的政治體制發展史,時間縱向數千年,地理橫向跨越北美、南美、非洲、西歐、中國、北歐、中東等地,當然也是不折不扣的大歷史分析。

  然而大歷史分析畢竟是不容易的。也因為不容易,過去數十年也就只有《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本廣受好評的作品,得到普立茲獎;其他幾本書即使有些正面書評,但都稱不上是鉅作,頂多是力作(tour de force)。我自己也寫過《西方憑什麼》以及《當下的啟蒙》的書評,欽佩之餘還是有些保留。

  所謂大歷史,當然就是要在時間軸線或地理軸線或是跨領域理論軸線廣闊延伸。賈德.戴蒙的書與其說是大歷史,不如說是「大地理」、「大生物演化學」;他把地表特徵、動物遷徙、馴養畜牧、寄生蟲、傳染病等,對照地理特徵研究得清清楚楚,細緻串連。然後,他才能發驚人之論,寫下具有絕對說服力的作品。但是,生物演化或地理變遷是冷冰冰的事實,少有前因後果的隱密、也沒有人云亦云的猜測、更沒有眾說紛紜的莫衷一是。是以大地理學好寫、大生物演化論也早就由達爾文一鎚定音,但是關於民主演變的大制度論、關於文明演進的大啟蒙論、關於現代史的大環境決定論,還真不容易形成一套令大家服氣的論述。

  戴倫.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與詹姆斯.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都是赫赫有名的經濟學者、政治學者,著作等身,論述質量絕佳。由他們共同撰寫關於「民主自由」的大歷史論,恐怕是地表上能夠找到的最佳人選了。如果他們處理不了這個議題,我懷疑當今學界還有誰能處理。此外,民主自由涉及政治,而政治又涉及最醜陋最會勾心鬥角的政客,實在是詭譎多變又細緻陰柔的課題,幾乎需要有相當的文化社會背景,才可能進入狀況。作者之一的羅賓森長年研究拉丁美洲、非洲,已經是極為博學廣泛了。艾塞默魯則是經濟成長理論的權威,對於過去數十年各國政經多所涉獵。這樣的黃金組合,他們的論述是什麼呢?

  艾塞默魯與羅賓森認為,民主是在一條「窄廊」中孕育出來的。既為「窄廊」,表示進入廊道不容易、進去之後也有極大的機率震盪溢出,因此民主自由多少有「路徑依循」(path-dependent)的偶然性與不可測性,甚至也不穩定。艾塞默魯與羅賓森指出,廊道之所以窄,是因為一邊有基於私慾亟思擴權的政治菁英,而另一邊則是抑挫政治巨靈的社會力量,但是這股力量卻又始也疏、動也緩,未必是政治巨靈的對手。更嚴重的是,就算社會力量發動了、抑制菁英了,也要抑制得恰到好處,稍有不慎又會落入另一種政府效能不彰的困境。要提升人民生活水準,我們既需要有效能政府的服務,也需要抑制其政治脫軌的社會機制。兩者之間過猶不及,所以廊道極為狹窄。

  前述「理論」有沒有道理呢?我認為很有道理。但是要成為大歷史論述,就要把這一套理論拿到現實世界做檢驗。歐洲、亞洲、非洲、美洲;中國、印度、菲律賓、美國;古代、近代、現代……這樣的檢驗工程何其困難!以我這樣一個熟讀中國歷史、臺灣歷史的人來說,若要我爬梳這些地方的巨靈政治勢力與社會約制,我都會覺得力有未逮。我也做過三年駐外大使,與各國外交官討論聊天上百次,對世界各地有些瞭解。但是即使如此,要討論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大歷史,大部分時間我也只能瞠目結舌,插不上話。兩位作者學識遠勝於我,但是除非他們智商是我智商的平方,否則這樣的研究工作也是極為艱鉅的。

  至少對於中國政治體制的分析,我認為艾塞默魯與羅賓森的分析還有補充的空間。兩位作者認為,中國歷史幾千年來在法家與儒家之間擺盪,我覺得太過簡化了。儒家,誰說不是一種「以禮義束框架,協助君主控制臣民」的法家?儒家、法家,有分得那麼清楚嗎?法家也許像是霍布斯所說的巨靈,但是若說儒家是約制巨靈的社會力,我認為還需要輔助論述。許多人都說,政治菁英其實是儒、法交互為用的,沒有誰制約誰的問題。

  此外,書中也提到中國共產黨與蘇聯,分析這兩個地方為什麼無法產生民主自由體制。我自己的想法是:共產黨與共產主義是最近一個世紀的「異形」怪獸。它是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怪獸所反彈出來的變種,既有集中財產的強制,又加上變種孕育時期法西斯主義的污染,遂形成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的,以集體主義為名的集權控制體系。時至今日,全世界控制思想最嚴重、封鎖網路最嚴重、濫用暴力最嚴重、洗腦民眾最嚴重的政府,一是中國二是北韓。如果硬要用「窄廊」框架分析中國與北韓,就像分析「狂犬病為什麼會咬人」一樣,我總覺得辛苦了一點。

  如前所述,我基本上是同意兩位作者的「窄廊說」的,也認他們的理論是坊間「民主起源論」最精彩的一說。但是大歷史不容易研究,制度大歷史更是涉及複雜的文化社會背景。我們讀這本書,既要欣賞其大框架,也要仔細觀照其與現實現象的對比;既要學習也要思考。這樣,你才能體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道理。讀書求知能否使自己成長,恐怕也是在一條「窄廊」中掙扎的過程。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它不像某些严肃的学术著作那样让人望而却步,反而带着一种深入田野调查的韧性和现场感。它成功地将那些抽象的政治哲学概念,落地到具体的社会实践和日常经验之中,这一点对于身处快速变迁环境中的读者来说,尤其具有吸引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国家”与“社会”这两大概念时的辩证态度——它们并非简单的对立面,而是在不断地互动、渗透和塑造中形成一种共生关系,共同界定了“何为可接受的自由”。在我们的语境下,这种探讨尤其尖锐,因为在追求本土意识和民主转型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在重新协商国家权力的边界,以及社会价值的底线。这本书提供的分析工具,无疑能帮助我们更犀利地解构当前台湾社会内部正在发生的各种价值冲突,以及我们如何平衡集体安全与个体权利的需求。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自由”的**历史性**和**脆弱性**。我们常常将自由视为一种天赐的、永恒不变的状态,但作者通过严谨的论证,表明任何形式的自由,都必须在特定的历史时刻,通过艰苦的政治角力,在一个特定的“场域”中被搭建和维护。一旦我们对这种维护懈怠,无论是国家机器的惯性使然,还是社会共识的瓦解,那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由的窄廊”就会迅速坍缩。这种警醒对于生活在民主化进程中,但又时常沉浸于“民主常态化”错觉的社会成员来说,是必要的醍醐灌顶。它迫使我们思考,我们今天所享受的每一点便利和空间,究竟是靠谁的努力和谁的妥协换来的,以及我们这一代人是否有责任去捍卫那些看似唾手可得的成果。

评分

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但情感表达上却出乎意料地具有温度,它没有将人类置于冰冷的结构模型中进行分析,而是始终关注个体在制度洪流中的挣扎与能动性。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关于社会群体如何通过“微小行动”来抵抗结构性压力的案例描述,那些场景充满了烟火气,让人感到亲切又鼓舞。它让我们明白,改变并非总是需要惊天动地的革命,更多时候,它蕴藏在日常生活中那些拒绝被完全驯服的细微选择里。对于台湾社会而言,我们面对的挑战往往是复杂的,既有来自外部的压力,也有内部治理效能和公民参与度的平衡问题。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框架,帮助我们超越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去理解国家和社会是如何在共同编织的限制中,为我们留下一条勉强可以通行的、充满挑战的“自由的窄廊”,并且时刻提醒我们,这条路的维护工作从未停止。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它没有落入那种宏大叙事或纯粹理论思辨的窠臼,反而像是通过无数个细微的切片,拼凑出一个关于“限制如何成为自由的容器”的复杂图景。作者对于权力运作的细致描摹,让我想到我们在面对日益分化的社会阶层和日益技术化的治理手段时,那种无力感。这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压迫,而是那种温柔的、渗透性的控制,它通过优化、效率的名义,悄悄地收窄了人们选择的可能性。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成长的环境似乎总是在强调“个人奋斗”的重要性,但这本书提醒我们,个人的努力往往被置于一个巨大的、不透明的系统之中,个人的能耐再强,也难以撼动那些深植于制度和文化中的结构性壁垒。这种对“能见度不高但影响巨大”的力量的深刻剖析,让原本模糊的焦虑变得清晰起来,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好好看看自己脚下的土地和我们所依赖的社会契约,到底是以何种材料铸成的。

评分

这本书的议题触及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核心的困境,那种在看似广阔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不断地在各种结构性力量的拉扯下寻找立足之地的挣扎感,真是让人读来感触良多。尤其是在台湾这个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下,我们对于“自由”的理解和实践,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总是在内外部的张力中被重新定义。作者似乎精准地抓住了那种“似有若无”的束缚感,那种不是来自高压统治者明确的禁令,而是源于无所不在的社会规范、经济压力乃至集体潜意识的约束。读完后,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我们所珍视的那些权利和空间,其实都镶嵌在特定的“国家”与“社会”的框架之内,稍有不慎,可能就会被那看似坚固的框架挤压变形。这促使我重新审视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生活模式,思考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自由,其背后的代价和边界究竟在哪里。那种在既定秩序下努力寻找突破口的探索,与我们台湾人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寻求自我定位的努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