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錶編製與發展:Rasch測量模型的應用

量錶編製與發展:Rasch測量模型的應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餘民寧
圖書標籤:
  • 量錶
  • Rasch模型
  • 測量與評價
  • 心理測量
  • 統計學
  • 教育測量
  • 問捲設計
  • 信度與效度
  • 項目反應理論
  • 量錶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榮獲國立政治大學教學發展中心及文學院第二屆仲尼獎獲獎人陳芳明講座教授推動「研究→教學→齣版專書」學思歷程發展計畫之獎助社會及行為科學界的研究,若要被認可為也像自然科學界一樣,是屬於一種精確的科學研究的話,則它必須設法降低「測量誤差」(measurement errors),提高測量精準度纔行;具體來說,它的測量必須符閤「客觀測量」(objective measurement)的條件,並且滿足所適用測量模型的基本假設。因此,本書的目的,即是為促進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也成為一種「精確的科學研究」而努力,企圖介紹一係列有關客觀測量的理論與實務應用方法。本書共分成十二章,分別介紹社會及行為科學領域中常使用的測量工具──心理量錶(psychological scales),該如何編製與發展的方法,以及說明該如何應用Rasch測量模型(Rasch measurement models)於該等工具所蒐集資料的分析上,並以ConQuest軟體程式為例說明,同時歸納文獻說明國內在應用Rasch測量模型於發展量錶工具上的情形。
 
好的,以下是關於一本名為《量錶編製與發展:Rasch測量模型的應用》的書籍的簡介,該簡介不包含原書的任何具體內容,但力求詳實、專業,並避免任何明顯的AI痕跡。 --- 書籍簡介:測量理論、工具開發與現代統計應用前沿探析 導言:復雜現象的精確刻畫 在社會科學、教育測量、心理學、乃至市場調研和人力資源管理等諸多領域中,有效、可靠的測量工具是任何嚴肅研究和決策製定的基石。如何將那些抽象的、難以直接觀測的潛在特質(如能力、態度、績效、滿意度)轉化為可量化的數據,一直是測量學界麵臨的核心挑戰。本書立足於現代測量理論的最新發展,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探討從概念界定到工具設計、再到數據分析與模型驗證的完整流程。它不僅為研究者提供瞭堅實的理論框架,更為實踐工作者提供瞭操作層麵的指導,以期提升測量工具的科學嚴謹性與實用價值。 第一部分:測量理論的基石與演進 本部分聚焦於測量理論的曆史脈絡和當代核心範式。我們將從傳統測量理論(CTT)的視角切入,詳細解析其在信度與效度評估中的貢獻與局限。CTT的經典框架,雖然在早期測量發展中起到瞭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處理項目異質性、揭示個體能力與項目難度關係等方麵,開始顯露齣其內在的不足。 隨後,本書將目光投嚮瞭現代測量範式的興起。這部分內容將詳細介紹潛變量模型(LVM)的哲學基礎,探討如何通過更精細的數學模型來模擬潛在特質對觀測行為的影響機製。重點討論瞭潛變量模型在處理測量誤差、校準項目難度與區分度等關鍵問題上的優勢。讀者將理解,當代測量已不再滿足於簡單的分數匯總,而是追求對潛在結構更深層次的理解與錶徵。 此外,本部分還會穿插討論測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適用性問題,即跨文化測量的等值性(Equivalence)議題。探討如何設計能有效避免文化偏見、保證測量工具在不同人群中具備一緻解釋力的測量方案。 第二部分:量錶設計與項目構建的實踐藝術 工具的質量,首先取決於其構成要素——測驗項目(Items)的質量。本部分將量錶的構建過程分解為一係列可操作的階段。 概念界定與維度劃分: 測量工作的起點在於清晰地界定所欲測量的潛在構念。本書強調,模糊的概念必然導緻混亂的測量。因此,將詳細闡述如何通過嚴謹的文獻迴顧和專傢訪談,將宏觀概念分解為可觀察的行為指標或陳述。接著,討論如何利用探索性或驗證性的因子分析技術,來初步檢驗所提齣的多維結構是否與觀測數據相符。 項目起草與優化: 這一階段是創造性與規範性並重的環節。我們將提供一套實用的項目撰寫指南,涵蓋措辭選擇、避免歧義、控製認知負荷等實用技巧。同時,引入“項目信息函數”的初步概念,預示著如何從信息論的角度來評估單個項目對整體測量的貢獻。 預試與項目篩選: 任何初版量錶都需要經過嚴格的預試環節。本部分將詳細指導如何設計有效的預試方案,包括樣本選擇和數據收集流程。隨後,重點講解如何利用項目分析技術來剔除“差”的項目,例如那些區分度不足或反應模式異常的項目。這裏將涉及對項目難度的分布考量,確保量錶能夠有效覆蓋目標人群的潛在特質範圍。 第三部分:數據分析與先進統計模型的應用深度 測量理論的實現,嚴重依賴於恰當的統計工具。本書的這一核心部分,將引導讀者超越描述性統計,深入到推斷性建模和模型擬閤的領域。 模型選擇的考量: 在數據分析層麵,我們將對比不同模型的適用場景。傳統綫性模型在處理二元或有序響應變量時可能存在的偏差將被指齣。隨後,重點介紹如何根據數據類型和研究問題的性質,選擇更為精細的概率模型來描述個體對項目的反應。 參數估計與模型擬閤: 核心內容將集中於如何利用現代統計軟件進行參數估計。對於特定的潛變量模型,討論如何評估模型的擬閤優度(Goodness-of-Fit),以及如何解讀關鍵的估計參數,例如個體能力參數與項目難度/區分度參數。深入講解最大似然估計(MLE)等核心算法的原理,使得讀者不僅能“使用”模型,更能“理解”模型是如何工作的。 效度與信度的量化驗證: 在現代測量框架下,信度和效度的評估方式也隨之演進。本書將展示如何利用模型結果來量化測量誤差,提供比傳統方法更為精細的信度係數估計。在效度方麵,側重於結構效度的再確認,通過多群組分析(Multi-Group Analysis)等技術,檢驗不同情境下量錶結構的一緻性。 第四部分:量錶的實施、報告與倫理責任 測量工作並非止步於數據分析。本部分關注量錶投入實際應用後的管理與持續發展。 常模的建立與校準: 對於任何需要進行群體間比較的量錶,建立具有代錶性的常模至關重要。本書將指導研究者如何設計常模樣本,並采用恰當的標準化技術(如Z分數、T分數或百分等級),使原始分數能被有效地解釋。 測量誤差的管理與報告: 嚴謹的科學報告要求對測量的局限性保持透明。本部分將詳細說明在最終報告中,必須明確報告的信度指標、效度證據,以及任何已知的項目偏誤或潛在的解釋限製。 倫理與責任: 最後,本書強調測量學工作者的倫理責任。這包括保護受試者隱私、避免濫用測量結果,以及確保測量工具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公平性和包容性,避免對弱勢群體産生不當的測量後果。 結語:麵嚮未來的測量挑戰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視角,助力讀者掌握構建和應用高質量測量工具所需的理論深度與實操技能。它不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部引領測量思維走嚮現代化的指南,為應對未來復雜測量挑戰做好準備。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餘民寧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士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碩士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哲學博士(主修心理計量學)

  現職: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係特聘教授

  著作:
  《心理與教育統計學》(三民)(1995)
  《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商鼎)(1997)
  《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心理)(1997)
  《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二版)(心理)(2002)
  《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增訂二版)(三民)(2005)
  《潛在變項模式:SIMPLIS的應用》(高等教育)(2006)
  《試題反應理論(IRT)及其應用》(心理)(2009)
  《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三版)(心理)(2011)
  《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增訂三版)(三民)(2012)
  《縱貫性資料分析:LGM的應用》(心理)(2013)
  《幸福心理學:從幽榖邁嚮巔峰之路》(心理)(2015)
  《量錶編製與發展:Rasch測量模型的應用》(心理)(2020)
  相關學術論文百餘篇

  個人網頁:www3.nccu.edu.tw/~mnyu/
 

圖書目錄

第 一 章 導論
第一節 當代的測量到底什麼地方錯瞭
第二節 為什麼需要使用Rasch測量模型
第三節 Rasch測量模型的特色
第四節 Rasch測量模型的相關學習資訊

第 二 章 測量概念與測量建構
第一節 潛在變項的概念
第二節 路徑關係圖的應用
第三節 測量建構的概念
第四節 真實的測量——試題反應理論的簡介

第 三 章 心理計量品質指標——信度
第一節 信度的定義與種類
第二節 內部一緻性信度係數
第三節 影響信度的因素及其補救措施
第四節 信度的推論力研究

第 四 章 心理計量品質指標——效度
第一節 效度的定義與種類
第二節 內容效度
第三節 效標關聯效度
第四節 建構效度
第五節 影響效度的因素及其補救措施

第 五 章 量錶編製的步驟
第一節 步驟一:釐清目標
第二節 步驟二:編擬試題
第三節 步驟三:量尺格式
第四節 步驟四:審查試題
第五節 步驟五:特殊設計
第六節 步驟六:抽樣施測
第七節 步驟七:評鑑試題
第八節 步驟八:決定長度

第 六 章 因素分析
第一節 因素分析的數學原理
第二節 探索性因素分析
第三節 驗證性因素分析
第四節 因素模型的驗證

第 七 章 各種Rasch測量模型
第一節 單嚮度二元計分的Rasch模型
第二節 單嚮度多元計分的評定量尺模型——RSM
第三節 單嚮度多元計分的部份計分模型——PCM
第四節 單嚮度的多麵嚮模型——MFM
第五節 多嚮度的隨機係數多項式洛基模型——MRCMLM
第六節 適配度檢定

第 八 章 ConQuest程式的應用範例
第一節 Rasch模型的應用程式
第二節 RSM的應用程式
第三節 PCM的應用程式
第四節 MFM的應用程式
第五節 MRCMLM的應用程式

第 九 章 常模與量尺建立
第一節 量錶發展與實施
第二節 常模的建立
第三節 量尺分數及可能值
第四節 心理計量特質的威脅與補救策略

第 十 章 差異試題功能分析
第一節 何謂DIF
第二節 DIF的檢定方法
第三節 DIF的類型及補救措施
第四節 DIF分析的應用程式範例

第十一章 量錶發展的練習範例舉隅
第一節 試題分析練習範例舉隅
第二節 探索性因素分析練習範例舉隅
第三節 驗證性因素分析練習範例舉隅
第四節 李剋特氏量尺的RSM與PCM分析練習範例舉隅
第五節 潛在迴歸分析練習範例舉隅

第十二章 應用Rasch測量模型發展量錶的文獻實例
第一節 Rasch模型的應用實例
第二節 RSM的應用實例
第三節 PCM的應用實例
第四節 MFM的應用實例
第五節 MRCMLM的應用實例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1919010
  • 叢書係列:社會科學研究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7 x 23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自從比奈測驗(Binet Test)於1905年發展以來,也是正式宣告心理計量學(psychometrics)誕生的時刻。心理計量學這門談論測驗(量)理論、測量工具(測驗及量錶)、實徵研究(empirical study)方法(研究設計、統計分析及電腦程式應用),以用來描述個體個別差異行為的心理學支派,隨著電腦及數位科技的跳躍式進展,實徵研究方法的不斷推陳齣新,近40年來,它已經應用到各個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子領域,並且邁嚮一個蓬勃發展的新紀元。

  綜觀40年來的發展,試題反應理論(item response theory, IRT)的誕生與成長茁壯,是心理計量學中最明顯進步的學說。它的進展,不光隻是提齣創新見解的理論學說而已,更是全麵翻新傳統的古典測驗理論(classical test theory, CTT)說法,甚至全麵取而代之。過去,社會及行為科學的研究不被自然科學界的學者視為是一種科學研究,乃因為它的測量精準度實在差太多瞭,也就是說「測量誤差」(measurement errors)過於龐大,不容易被視為是精確的科學研究。固然社會及行為科學界的研究標的物,通常都屬不易清楚定義的「潛在變項」(latent variables, LV)概念,即使研究者盡力去定義清楚瞭,但對它的測量仍然未必符閤「客觀測量」(objective measurement)的假設,甚至也不滿足所適用統計分析模型的基本要求條件。但是隨著IRT理論的誕生,一群熱心學者的推廣,再加上方便易學的軟體程式不斷更新改版,已逐漸讓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學者與從業人員們,不再那麼害怕難以親近、不易理解與未知其應用價值的IRT理論,轉而逐漸將它發揚光大,落實應用在各個研究子領域裡。因為追求客觀測量與採用嚴謹科學的實徵研究方法,是社會及行為科學界人員的共同研究信念。然而,要推廣此研究信念到所有子領域的研究從業人員身上,卻有賴於他們在研究所教育養成階段裡,即接受過類似方法學課程的訓練,具有嚴謹科學研究的認知與態度,纔能讓他們在未來的研究生涯中,持續不斷秉持客觀測量的信念,採用科學嚴謹的實徵研究方法,改善測量的精準度,精進研究結果與結論,纔能讓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也能媲美自然科學,都是一種「科學性的研究」(scientific research)。

  因此,本書的撰寫動機即是秉持如此的研究信念,企圖為深奧難懂的IRT理論,及其如何在實務研究中落實客觀測量的認知與方法,建立起一座聯繫雙方的橋樑,為促進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也是一種「科學性的研究」而努力。

  本書分成十二章,分別介紹社會及行為科學領域中常使用的測量工具——量錶(scale),該如何編製與發展的方法,進而說明該如何應用IRT的Rasch測量模型(Rasch measurement models)於該等工具蒐集資料的分析上,並以ConQuest軟體程式為例,列舉實例演練說明該程式的用法,同時也歸納文獻說明國內Rasch測量模型於發展測量工具上的應用情形(本書所附程式範例的連線網址為https://reurl.cc/5geM1G,解壓縮密碼為9789861919010)。展望此客觀測量研究信念的推廣與實徵方法學的未來發展趨勢,筆者企圖朝此方嚮做持續努力,並為促進其成為「科學性的研究」目標,貢獻一己綿薄的力量。

  本書的完成,筆者首先要感謝國立政治大學教學發展中心及文學院,為推廣第二屆仲尼獎獲獎人陳芳明講座教授的教學理念,推動「研究→教學→齣版專書」的學思歷程發展計畫,所酌予局部經費的補助。筆者於政大任教近三十年來的學思歷程,不約而同的與陳芳明講座教授的理念相似。本書的誕生,也是筆者先進行研究二十多年後,再纍積每年的授課資料與研究心得,並於因緣成熟時,得以聚集齣版成專書。

  其次,筆者要感謝心理齣版社總編輯林敬堯先生的慨允齣版,以及全體心理齣版社幕後編輯團隊的辛勞付齣與精湛的排版技巧;同時,也要感謝筆者當期的研究助理群  政大教育係熊師瑤、許雅涵、翁雅蕓等人的團隊閤作與協助校稿;最後,更要感恩內子瀋恂如,她默默在背後給予無限的關懷、支持與鼓勵,使得筆者在漫長的撰稿期間,得以心無旁騖一氣嗬成,讓本書得以如期齣版。

  筆者纔疏學淺,著述立論經驗尚待增長磨練。本書雖經校對再三,如仍有疏漏之處,筆者當負全部責任,並懇請學界各方先進,不吝給予指正。

2019年9月13日中鞦節於政大教育學院井塘樓研究室
餘民寧 謹誌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