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表編製與發展:Rasch測量模型的應用

量表編製與發展:Rasch測量模型的應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民寧
图书标签:
  • 量表
  • Rasch模型
  • 测量与评价
  • 心理测量
  • 统计学
  • 教育测量
  • 问卷设计
  • 信度与效度
  • 项目反应理论
  • 量表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榮獲國立政治大學教學發展中心及文學院第二屆仲尼獎獲獎人陳芳明講座教授推動「研究→教學→出版專書」學思歷程發展計畫之獎助社會及行為科學界的研究,若要被認可為也像自然科學界一樣,是屬於一種精確的科學研究的話,則它必須設法降低「測量誤差」(measurement errors),提高測量精準度才行;具體來說,它的測量必須符合「客觀測量」(objective measurement)的條件,並且滿足所適用測量模型的基本假設。因此,本書的目的,即是為促進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也成為一種「精確的科學研究」而努力,企圖介紹一系列有關客觀測量的理論與實務應用方法。本書共分成十二章,分別介紹社會及行為科學領域中常使用的測量工具──心理量表(psychological scales),該如何編製與發展的方法,以及說明該如何應用Rasch測量模型(Rasch measurement models)於該等工具所蒐集資料的分析上,並以ConQuest軟體程式為例說明,同時歸納文獻說明國內在應用Rasch測量模型於發展量表工具上的情形。
 
好的,以下是关于一本名为《量表編製與發展:Rasch測量模型的應用》的书籍的简介,该简介不包含原书的任何具体内容,但力求详实、专业,并避免任何明显的AI痕迹。 --- 书籍简介:测量理论、工具开发与现代统计应用前沿探析 导言:复杂现象的精确刻画 在社会科学、教育测量、心理学、乃至市场调研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领域中,有效、可靠的测量工具是任何严肃研究和决策制定的基石。如何将那些抽象的、难以直接观测的潜在特质(如能力、态度、绩效、满意度)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一直是测量学界面临的核心挑战。本书立足于现代测量理论的最新发展,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从概念界定到工具设计、再到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的完整流程。它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更为实践工作者提供了操作层面的指导,以期提升测量工具的科学严谨性与实用价值。 第一部分:测量理论的基石与演进 本部分聚焦于测量理论的历史脉络和当代核心范式。我们将从传统测量理论(CTT)的视角切入,详细解析其在信度与效度评估中的贡献与局限。CTT的经典框架,虽然在早期测量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处理项目异质性、揭示个体能力与项目难度关系等方面,开始显露出其内在的不足。 随后,本书将目光投向了现代测量范式的兴起。这部分内容将详细介绍潜变量模型(LVM)的哲学基础,探讨如何通过更精细的数学模型来模拟潜在特质对观测行为的影响机制。重点讨论了潜变量模型在处理测量误差、校准项目难度与区分度等关键问题上的优势。读者将理解,当代测量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分数汇总,而是追求对潜在结构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表征。 此外,本部分还会穿插讨论测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问题,即跨文化测量的等值性(Equivalence)议题。探讨如何设计能有效避免文化偏见、保证测量工具在不同人群中具备一致解释力的测量方案。 第二部分:量表设计与项目构建的实践艺术 工具的质量,首先取决于其构成要素——测验项目(Items)的质量。本部分将量表的构建过程分解为一系列可操作的阶段。 概念界定与维度划分: 测量工作的起点在于清晰地界定所欲测量的潜在构念。本书强调,模糊的概念必然导致混乱的测量。因此,将详细阐述如何通过严谨的文献回顾和专家访谈,将宏观概念分解为可观察的行为指标或陈述。接着,讨论如何利用探索性或验证性的因子分析技术,来初步检验所提出的多维结构是否与观测数据相符。 项目起草与优化: 这一阶段是创造性与规范性并重的环节。我们将提供一套实用的项目撰写指南,涵盖措辞选择、避免歧义、控制认知负荷等实用技巧。同时,引入“项目信息函数”的初步概念,预示着如何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评估单个项目对整体测量的贡献。 预试与项目筛选: 任何初版量表都需要经过严格的预试环节。本部分将详细指导如何设计有效的预试方案,包括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流程。随后,重点讲解如何利用项目分析技术来剔除“差”的项目,例如那些区分度不足或反应模式异常的项目。这里将涉及对项目难度的分布考量,确保量表能够有效覆盖目标人群的潜在特质范围。 第三部分:数据分析与先进统计模型的应用深度 测量理论的实现,严重依赖于恰当的统计工具。本书的这一核心部分,将引导读者超越描述性统计,深入到推断性建模和模型拟合的领域。 模型选择的考量: 在数据分析层面,我们将对比不同模型的适用场景。传统线性模型在处理二元或有序响应变量时可能存在的偏差将被指出。随后,重点介绍如何根据数据类型和研究问题的性质,选择更为精细的概率模型来描述个体对项目的反应。 参数估计与模型拟合: 核心内容将集中于如何利用现代统计软件进行参数估计。对于特定的潜变量模型,讨论如何评估模型的拟合优度(Goodness-of-Fit),以及如何解读关键的估计参数,例如个体能力参数与项目难度/区分度参数。深入讲解最大似然估计(MLE)等核心算法的原理,使得读者不仅能“使用”模型,更能“理解”模型是如何工作的。 效度与信度的量化验证: 在现代测量框架下,信度和效度的评估方式也随之演进。本书将展示如何利用模型结果来量化测量误差,提供比传统方法更为精细的信度系数估计。在效度方面,侧重于结构效度的再确认,通过多群组分析(Multi-Group Analysis)等技术,检验不同情境下量表结构的一致性。 第四部分:量表的实施、报告与伦理责任 测量工作并非止步于数据分析。本部分关注量表投入实际应用后的管理与持续发展。 常模的建立与校准: 对于任何需要进行群体间比较的量表,建立具有代表性的常模至关重要。本书将指导研究者如何设计常模样本,并采用恰当的标准化技术(如Z分数、T分数或百分等级),使原始分数能被有效地解释。 测量误差的管理与报告: 严谨的科学报告要求对测量的局限性保持透明。本部分将详细说明在最终报告中,必须明确报告的信度指标、效度证据,以及任何已知的项目偏误或潜在的解释限制。 伦理与责任: 最后,本书强调测量学工作者的伦理责任。这包括保护受试者隐私、避免滥用测量结果,以及确保测量工具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公平性和包容性,避免对弱势群体产生不当的测量后果。 结语:面向未来的测量挑战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视角,助力读者掌握构建和应用高质量测量工具所需的理论深度与实操技能。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引领测量思维走向现代化的指南,为应对未来复杂测量挑战做好准备。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余民寧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士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碩士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哲學博士(主修心理計量學)

  現職: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特聘教授

  著作:
  《心理與教育統計學》(三民)(1995)
  《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商鼎)(1997)
  《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心理)(1997)
  《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二版)(心理)(2002)
  《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增訂二版)(三民)(2005)
  《潛在變項模式:SIMPLIS的應用》(高等教育)(2006)
  《試題反應理論(IRT)及其應用》(心理)(2009)
  《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三版)(心理)(2011)
  《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增訂三版)(三民)(2012)
  《縱貫性資料分析:LGM的應用》(心理)(2013)
  《幸福心理學:從幽谷邁向巔峰之路》(心理)(2015)
  《量表編製與發展:Rasch測量模型的應用》(心理)(2020)
  相關學術論文百餘篇

  個人網頁:www3.nccu.edu.tw/~mnyu/
 

图书目录

第 一 章 導論
第一節 當代的測量到底什麼地方錯了
第二節 為什麼需要使用Rasch測量模型
第三節 Rasch測量模型的特色
第四節 Rasch測量模型的相關學習資訊

第 二 章 測量概念與測量建構
第一節 潛在變項的概念
第二節 路徑關係圖的應用
第三節 測量建構的概念
第四節 真實的測量——試題反應理論的簡介

第 三 章 心理計量品質指標——信度
第一節 信度的定義與種類
第二節 內部一致性信度係數
第三節 影響信度的因素及其補救措施
第四節 信度的推論力研究

第 四 章 心理計量品質指標——效度
第一節 效度的定義與種類
第二節 內容效度
第三節 效標關聯效度
第四節 建構效度
第五節 影響效度的因素及其補救措施

第 五 章 量表編製的步驟
第一節 步驟一:釐清目標
第二節 步驟二:編擬試題
第三節 步驟三:量尺格式
第四節 步驟四:審查試題
第五節 步驟五:特殊設計
第六節 步驟六:抽樣施測
第七節 步驟七:評鑑試題
第八節 步驟八:決定長度

第 六 章 因素分析
第一節 因素分析的數學原理
第二節 探索性因素分析
第三節 驗證性因素分析
第四節 因素模型的驗證

第 七 章 各種Rasch測量模型
第一節 單向度二元計分的Rasch模型
第二節 單向度多元計分的評定量尺模型——RSM
第三節 單向度多元計分的部份計分模型——PCM
第四節 單向度的多面向模型——MFM
第五節 多向度的隨機係數多項式洛基模型——MRCMLM
第六節 適配度檢定

第 八 章 ConQuest程式的應用範例
第一節 Rasch模型的應用程式
第二節 RSM的應用程式
第三節 PCM的應用程式
第四節 MFM的應用程式
第五節 MRCMLM的應用程式

第 九 章 常模與量尺建立
第一節 量表發展與實施
第二節 常模的建立
第三節 量尺分數及可能值
第四節 心理計量特質的威脅與補救策略

第 十 章 差異試題功能分析
第一節 何謂DIF
第二節 DIF的檢定方法
第三節 DIF的類型及補救措施
第四節 DIF分析的應用程式範例

第十一章 量表發展的練習範例舉隅
第一節 試題分析練習範例舉隅
第二節 探索性因素分析練習範例舉隅
第三節 驗證性因素分析練習範例舉隅
第四節 李克特氏量尺的RSM與PCM分析練習範例舉隅
第五節 潛在迴歸分析練習範例舉隅

第十二章 應用Rasch測量模型發展量表的文獻實例
第一節 Rasch模型的應用實例
第二節 RSM的應用實例
第三節 PCM的應用實例
第四節 MFM的應用實例
第五節 MRCMLM的應用實例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919010
  • 叢書系列:社會科學研究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7 x 23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自從比奈測驗(Binet Test)於1905年發展以來,也是正式宣告心理計量學(psychometrics)誕生的時刻。心理計量學這門談論測驗(量)理論、測量工具(測驗及量表)、實徵研究(empirical study)方法(研究設計、統計分析及電腦程式應用),以用來描述個體個別差異行為的心理學支派,隨著電腦及數位科技的跳躍式進展,實徵研究方法的不斷推陳出新,近40年來,它已經應用到各個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子領域,並且邁向一個蓬勃發展的新紀元。

  綜觀40年來的發展,試題反應理論(item response theory, IRT)的誕生與成長茁壯,是心理計量學中最明顯進步的學說。它的進展,不光只是提出創新見解的理論學說而已,更是全面翻新傳統的古典測驗理論(classical test theory, CTT)說法,甚至全面取而代之。過去,社會及行為科學的研究不被自然科學界的學者視為是一種科學研究,乃因為它的測量精準度實在差太多了,也就是說「測量誤差」(measurement errors)過於龐大,不容易被視為是精確的科學研究。固然社會及行為科學界的研究標的物,通常都屬不易清楚定義的「潛在變項」(latent variables, LV)概念,即使研究者盡力去定義清楚了,但對它的測量仍然未必符合「客觀測量」(objective measurement)的假設,甚至也不滿足所適用統計分析模型的基本要求條件。但是隨著IRT理論的誕生,一群熱心學者的推廣,再加上方便易學的軟體程式不斷更新改版,已逐漸讓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學者與從業人員們,不再那麼害怕難以親近、不易理解與未知其應用價值的IRT理論,轉而逐漸將它發揚光大,落實應用在各個研究子領域裡。因為追求客觀測量與採用嚴謹科學的實徵研究方法,是社會及行為科學界人員的共同研究信念。然而,要推廣此研究信念到所有子領域的研究從業人員身上,卻有賴於他們在研究所教育養成階段裡,即接受過類似方法學課程的訓練,具有嚴謹科學研究的認知與態度,才能讓他們在未來的研究生涯中,持續不斷秉持客觀測量的信念,採用科學嚴謹的實徵研究方法,改善測量的精準度,精進研究結果與結論,才能讓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也能媲美自然科學,都是一種「科學性的研究」(scientific research)。

  因此,本書的撰寫動機即是秉持如此的研究信念,企圖為深奧難懂的IRT理論,及其如何在實務研究中落實客觀測量的認知與方法,建立起一座聯繫雙方的橋樑,為促進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也是一種「科學性的研究」而努力。

  本書分成十二章,分別介紹社會及行為科學領域中常使用的測量工具——量表(scale),該如何編製與發展的方法,進而說明該如何應用IRT的Rasch測量模型(Rasch measurement models)於該等工具蒐集資料的分析上,並以ConQuest軟體程式為例,列舉實例演練說明該程式的用法,同時也歸納文獻說明國內Rasch測量模型於發展測量工具上的應用情形(本書所附程式範例的連線網址為https://reurl.cc/5geM1G,解壓縮密碼為9789861919010)。展望此客觀測量研究信念的推廣與實徵方法學的未來發展趨勢,筆者企圖朝此方向做持續努力,並為促進其成為「科學性的研究」目標,貢獻一己綿薄的力量。

  本書的完成,筆者首先要感謝國立政治大學教學發展中心及文學院,為推廣第二屆仲尼獎獲獎人陳芳明講座教授的教學理念,推動「研究→教學→出版專書」的學思歷程發展計畫,所酌予局部經費的補助。筆者於政大任教近三十年來的學思歷程,不約而同的與陳芳明講座教授的理念相似。本書的誕生,也是筆者先進行研究二十多年後,再累積每年的授課資料與研究心得,並於因緣成熟時,得以聚集出版成專書。

  其次,筆者要感謝心理出版社總編輯林敬堯先生的慨允出版,以及全體心理出版社幕後編輯團隊的辛勞付出與精湛的排版技巧;同時,也要感謝筆者當期的研究助理群  政大教育系熊師瑤、許雅涵、翁雅芸等人的團隊合作與協助校稿;最後,更要感恩內子沈恂如,她默默在背後給予無限的關懷、支持與鼓勵,使得筆者在漫長的撰稿期間,得以心無旁騖一氣呵成,讓本書得以如期出版。

  筆者才疏學淺,著述立論經驗尚待增長磨練。本書雖經校對再三,如仍有疏漏之處,筆者當負全部責任,並懇請學界各方先進,不吝給予指正。

2019年9月13日中秋節於政大教育學院井塘樓研究室
余民寧 謹誌

用户评价

评分

從裝幀和排版來看,一本專業書籍的易讀性往往決定了它最終的受歡迎程度。如果這本書的排版太過密集,或者圖表設計不夠清晰,即便內容再好,也容易被讀者束之高閣。我個人偏好那種設計簡潔、重點分明的格式,尤其是在呈現複雜的統計輸出結果時,能夠用顏色或表格來凸顯關鍵訊息,會讓人省下很多解讀的時間。再者,對於台灣讀者而言,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針對中文語境的應用探討,那就更貼心了。畢竟,語言的細微差別對問卷反應的影響是巨大的。例如,某些中文詞彙的習慣用法與國外文獻中的原始概念可能存在微妙的偏差,作者若能站在本土研究者的角度,點出這些潛在的陷阱與處理方式,這本書就從一本標準的技術手冊,升級成了一本真正「接地氣」的本土化指導寶典。總之,我期待它是一本既有學術深度,又兼具高度實務操作指引的經典之作。

评分

說實話,市面上關於量表編製的書很多,但真正能夠把「編製」與「發展」這兩個動態過程完整串聯起來的,卻是鳳毛麟角。編製只是第一步,如何根據使用者的回饋、隨著時間推移來「發展」和「維護」這個量表,才是長期抗戰的關鍵。我非常好奇,這本書在「發展」的部分會著墨多少?例如,當我們發現某些人口群體(如不同教育程度或年齡層)對題項的反應有系統性的差異時,Rasch模型如何幫助我們識別和調整這些「文化負荷」或「群組效應」?如果書中能涵蓋一些進階議題,例如如何處理複數維度、或者將區辨項目功能(DIF)納入考量,那就太棒了。這顯示了作者對量表生命週期有全面的掌握,而不僅僅是提供一個靜態的測量方法。這樣的深度,才能真正讓我們的測量工具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中保持其科學性和適用性。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很專業,感覺是給學術圈裡那種對量表編製有深入研究,或者是在做心理測量、教育統計這類研究的人看的。我猜想,如果真的是針對Rasch模型這種比較進階的統計方法,那內容肯定會非常紮實,從理論基礎到實際操作的步驟都會講得非常清楚。不過,對於一般做社會科學研究、偶爾需要設計問卷或量表的朋友來說,可能門檻會有點高。我比較好奇的是,書中對於軟體操作的實戰演練會不會很詳盡?畢竟Rasch模型雖然強大,但光是參數設定和結果解讀,對新手來說就是一大關卡。如果作者能用台灣業界或學術界比較常用的軟體(例如Winsteps或facets)來舉例說明,那對我們做研究的同仁來說,絕對是實用性大大加分的一大亮點。畢竟很多教科書都是翻譯自國外,雖然理論沒問題,但實際操作的介面和習慣往往跟我們習慣的不太一樣,光是輸入資料格式就會搞很久。希望這本書能把這些「眉角」都交代清楚,讓大家能真正把Rasch模型的優勢發揮出來,做出更精確、更可靠的測量工具。

评分

在台灣,很多量表建置的過程,尤其是在學術界,其實還是習慣用比較傳統的項目反應理論(IRT)或是簡單的信度分析來驗證工具。Rasch模型雖然在國際上聲譽卓著,但真正能深入掌握並在日常研究中靈活運用的研究者,比例相對沒那麼高。因此,我會非常關注這本書在「推廣與教育」這方面的著力點。它會不會只鎖定在已經對數理統計有基本概念的讀者群?還是說,作者有設計一套循序漸進的引導,讓剛接觸這個領域的碩博士生也能從零開始建立概念?畢竟,如果能有系統地將Rasch模型的思維模式植入到下一代研究者的腦中,這本書的貢獻就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而是一份教育藍圖了。我希望它能像教科書一樣,結構清晰、章節安排合理,讓讀者在學習過程中不會迷失方向,能夠一步一步地建立起對現代測量理論的全面認知。

评分

坦白說,看到「Rasch測量模型」這幾個字,我就知道這不是那種隨便翻翻就能懂的普及型書籍。我的領域雖然也跟量化研究沾邊,但Rasch模型在學校裡頭教得比較少,通常都是在特定領域的專家才會深入研究。這種專業領域的書籍,最怕的就是寫得太過學術化,滿篇的公式和證明,讀起來讓人頭昏腦脹,最後還是不知道該怎麼應用到自己的研究上頭。我期待的是,作者能不能在維持理論嚴謹度的同時,多放一些真實世界的案例分析?比方說,如果是在開發一個衡量「工作壓力」的量表,或者是一個評估「學生學習動機」的工具時,Rasch模型是如何幫助我們排除無效題項、優化題庫的?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Before & After」的對比,讓讀者直觀感受到使用Rasch模型後,我們的量表在信效度上得到了哪些實質的提升,那這本書的價值就無可取代了。畢竟,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產生好的測量工具,理論服務於實踐才是王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