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寫文獻探討:給社會暨行為科學學生指南

如何撰寫文獻探討:給社會暨行為科學學生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Jose L. Galvan
图书标签:
  • 文献综述
  • 学术写作
  • 社会科学
  • 行为科学
  • 研究方法
  • 写作指南
  • 学术研究
  • 文献检索
  • 信息检索
  • 研究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何謂文獻?為什麼要寫文獻探討?文獻探討是指些什麼?文獻探討怎麼寫?專題報告的文獻探討要寫什麼內容呢?……等問題,一直困擾著要寫期末(中)報告、專題報告、博碩士論文、學術論文者。凡寫過學術論文的人都一定體認得到,文獻探討是整篇論文最難下手的部分。本書正是為解決上述問題而產生出來的。

  本書是提供讀者在撰寫社會和行為科學方面的文獻探討時的實用指南,其重點在探討刊登在學術期刊上的原創研究及相關的理論文獻,且本書大多數的指南也可用於其他題材的探討上。本書不但詳細具體的舉例說明文獻探討的寫作過程暨要領,更提供了「最後定稿的綜合自編檢核表」,以利自我審核文獻探討的完整性,藉以提升文獻的品質。所以,凡是要寫期末(中)報告、專題報告、博碩士論文、學術論文者,必當人手一冊。

譯者簡介

吳德邦

現任: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所教授

曾任:
  國小教師
  師範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

學歷: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博士(Ph. D. 2010)
  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博士(Ph. D. 1994)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理學碩士(M. S.)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理學學士(B. S.)
  省立台中師範專科學校畢業

  e-mail:wudb@hotmail.com

著譯作:
  小學數學教學資源手冊──推理與解題導向(心理出版社,2009)
  中學數學教學資源手冊──推理與解題導向(心理出版社,2009)
  統計學──以Microsoft Excel為例
  統計學──以SPSS for Windows為例
  微積分、應用微積分
  專書數十餘冊
  論文百餘篇
  1993年國民小學數學教科用書(全套)第一冊至第十二冊

會員:
  美國NCTM會員
  美國IEEE會員
  歐洲WSEAS會員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會員
  台灣數學教育學會會員兼第一、二、三屆理事
  科學教育學會永久會員

馬秀蘭

現任:
  嶺東科技大學教授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兼任教授

曾任:
  高中教師

學歷:
  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博士(Ph. D.)
  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理學碩士(M. S.)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理學學士(B. S.)

  e-mail:hlma@pchome.com.tw

著譯作:
  小學數學教學資源手冊──推理與解題導向(心理出版社,2009)
  中學數學教學資源手冊──推理與解題導向(心理出版社,2009)
  統計學──以Microsoft Excel為例
  統計學──以SPSS for Windows為例
  微積分、工科微積分、商科微積分、應用微積分
  專書數十餘冊
  論文數百餘篇
  工專數學第一冊至第四冊

會員: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會員
  台灣數學教育學會會員兼第一屆監事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如何撰寫文獻探討:給社會暨行為科學學生指南》的书籍的简介,内容将着重于该书不包含的方面,同时保持详细、深入的笔触,力求自然、专业,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 图书简介:一部关于批判性研究、数据可视化与跨学科理论整合的全新指南 本书严格回避了对“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结构化撰写步骤的直接指导,不涉及如何逐一引用、段落衔接或使用特定格式(如APA/MLA)的机械性训练。我们假设读者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学术写作规范和引用管理工具的使用方法。相反,本书的核心在于探究在社会与行为科学研究的深度前沿,如何超越简单的“信息堆砌”和“已有研究总结”,真正实现理论的深度批判与创新性整合。 导论:超越“回顾”——通往知识边界的思维模型 本书并非一本教授“如何写”的入门手册,而是为那些渴望在学术领域留下印记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设计的思维工具箱。它将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献探讨论”重新定义为一种批判性对话的艺术,强调从海量信息中提炼出尚未被充分论证或相互矛盾的核心命题。我们不会详述“引言、主体、结论”的标准三段论结构,而是专注于引导读者构建一个动态的、自我修正的研究叙事。 本书不提供以下内容: 1. 基础引用软件操作指南: 不包含EndNote、Zotero或Mendeley的安装、管理或自动生成参考文献列表的详细步骤。 2. 基础统计学概念回顾: 不会重新解释p值、效应量、回归分析或中介效应等基本统计术语。 3. 标准化格式手册的复述: 读者应自行查阅APA或芝加哥手册以获取格式细节,本书不会重复讨论标点符号的使用或标题层级的标准要求。 --- 第一部分:知识地图的绘制——从信息洪流到概念真空 本部分的核心不在于“如何搜索文献”,而是“在搜索到足够多文献后,如何识别真正的研究空白”。我们深入探讨了社会科学领域中知识演化的“断裂点”与“隐形假设”。 1. 识别范式锁定(Paradigm Lock-in) 我们探讨了现象学、实证主义、建构主义等主流范式如何无意中排除某些重要变量或因果关系。本书详细分析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内部存在的历史性盲点。例如,当一个领域过度依赖量化数据时,哪些基于质性洞察的叙事被系统性地边缘化了?我们侧重于批判性地解构那些被学界视为“不证自明”的前提,例如某些关于“理性人”或“文化同质性”的预设。 2. 跨界引力的捕捉:理论的异域嫁接 我们不关注如何将同一领域的文献串联起来,而是将焦点投向“不相干但可借鉴”的理论资源。例如,如何将复杂系统理论(源于物理学或生态学)的自组织概念应用于理解小群体决策过程?或者,如何利用后殖民理论的视角来解构发展心理学中关于“成熟”的线性定义?这部分强调的是一种高级的“理论杂交”策略,即如何通过引入外来理论的结构性工具,揭示现有文献未能触及的深层矛盾。 3. 矛盾的价值:从冲突中提炼新问题 许多文献综述旨在消除冲突,达成共识。本书则主张将冲突视为创新的温床。我们系统地分析了“A研究得出结论X,而B研究得出结论Y”背后的方法论差异、样本偏差或时间敏感性。目标是建立一个冲突矩阵,明确指出在何种特定条件下,哪种结论更具解释力,并由此推导出亟需进行实证检验的“交叉点”问题。 --- 第二部分:批判的深度——解构与重构知识的有效性 本部分完全聚焦于“批判”这一动作的质量,而非综述的广度。我们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批评,而不是简单的“挑错”。 4. 方法论的隐性偏见与可迁移性危机 本书深入剖析了社会行为科学研究中常见的生态谬误、个体化还原论以及情境依赖性问题。我们不教授如何设计实验,而是探讨如何评估现有实验的局限性。例如,在一个特定文化背景下验证的依恋理论,在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时,其解释力会发生怎样的系统性偏移?我们强调,批判的核心在于评估知识在不同研究生态系统中的鲁棒性(Robustness)。 5. 理论的“黑箱”操作:对解释机制的穿透 许多研究报告了变量间的相关性或因果关系,但其背后的中介机制(Mediators)往往被简化或忽视。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反向工程”来解构既有研究的理论模型。我们提供了一套识别“伪解释”和“过度简化”的工具包,要求读者必须明确指出:如果理论A解释了现象X,那么它的核心驱动力究竟是哪个尚未被充分测量的潜在变量? 6. 历史叙事的权力结构 我们批判性地考察了知识是如何被建构和传播的。社会行为科学的历史充满了权力倾斜:哪些群体(如西方、男性、精英阶层)的声音被放大?哪些重要的本土知识体系被排斥在主流文献之外?本书旨在帮助学生识别并修正文献库中的这种叙事偏见,从而确保自己的研究探讨能够面向更具包容性和全球视野的理论整合。 --- 第三部分:前瞻性定位——构建你的研究声明 本部分完全跳过了“结论应该怎么写”的格式指导,转而专注于如何利用批判性探讨论的结果,精准定位自身的理论贡献。 7. 弥补空白的策略与前瞻性理论锚定 成功的文献探讨不是“总结过去”,而是“为未来定调”。我们提供了一套高阶策略,用于定位自己的研究如何精确地填补了前面识别出的概念真空。这包括如何将自身的研究目标与国际顶级期刊未来五年的潜在热点领域进行战略性对齐。贡献的陈述必须是尖锐且具有预见性的。 8. 理论的生长点:定义你的“学术家族” 本书鼓励学生超越单一的文献引用,转而定义自己的“学术家族”——即,你的研究将站在哪些理论的肩膀上,并准备向哪些既有理论提出挑战。我们教授如何构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理论对话群,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成为该对话中不可或缺的新参与者。 --- 总结: 这本指南面向的是已经掌握了基础技能,并准备将文献探讨论提升至知识前沿构建层次的研究者。它着重于思维的深度、批判的锐度以及理论的跨界整合能力,旨在帮助读者在社会与行为科学领域中,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塑造者。本书不提供任何关于基本写作规范或引用格式的重复性讲解。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1章 寫作學術文獻的探討︰概述
    回顧原始資源之介紹
    為什麼聚焦於實徵性的研究報告?
    另一種原始資源:理論性的文章
    文獻探討的文章
    軼事報導
    專業實務與規範的報告
    寫作歷程
    為特殊目的而寫作
    計畫寫作
    組織你的注意力與思考力
    撰寫初稿、編輯,以及重寫稿件
    第1章的活動

第2章 為特定目的寫作的考量
    文獻探討作為課堂的學期報告
    寫一章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的文獻探討
    期刊論文的文獻探討
    第2章的活動

第3章 題目選擇與文獻鑑定
    步驟1:搜尋合適的資料庫
    步驟2:如果你的參考文獻清單太多,請縮短它們
    步驟3:擴充參考文獻內容
    步驟4:考慮尋找未發表過的研究
    步驟5:根據你的題目陳述,寫出初步的草稿
    步驟6:熟悉線上資料庫
    步驟7:確認自己本身研究領域的相關資料庫
    步驟8:熟悉資料庫的組織架構
    步驟9:先使用一般字詞搜尋,然後限制其輸出結果
    步驟10:細分主題
    步驟11:以當前的研究開始並逆推回去
    步驟12:搜尋和主題相關的理論性的文章
    步驟13:尋找「評論性」文章
    步驟14:確認重大或經典研究和理論學家
    第3章的活動

第4章 分析文獻的一般指南
    指南1:瀏覽文章並摘錄概要
    指南2:根據你的概要(參見指南1),按類別編組文章
    指南3:在讀文章之前組織自己
    指南4:在你的筆記中使用一致的格式
    指南5:在文獻尋找關鍵術語的明確定義
    指南6:尋找關鍵的統計資料,以用在你文獻探討的起始處
    指南7:與你主題相關的文獻須更用心探討
    指南8:為相關重要文獻準備小卡記錄
    指南9:尋找有力的方法學
    指南10:反思方法學上的缺點
    指南11:辨別主張與證據
    指南12:在之前的研究結果裡辨別主要趨勢或樣式
    指南13:辨認文獻的分歧
    指南14:辨認各研究間的關係
    指南15:為每篇和你的研究題目緊密相關的文章做筆記
    指南16:評估你參考清單的流通性和涵蓋性
    第4章的活動

第5章 量化研究的文獻分析
    指南1:注意那些研究是量化還是質性
    指南2:注意這個研究是實驗還是非實驗性
    指南3:實驗時,注意哪些參與者是以隨機方法分發
    指南4:注意在非實驗研究中檢驗因果議題
    指南5:考慮施測工具操作的重測信度
    指南6:考慮施測工具操作的內部一致性信度
    指南7:考慮工具操作的效度
    指南8:考慮工具對特別研究目的的效度
    指南9:注意研究過程中被測變項的不同
    指南10:注意受試者取樣的方式
    指南11:注意受試者人口統計資料之備註
    指南12:注意差異的程度,不只是達統計顯著
    指南13:量化研究有其缺陷
    總結意見
    第5章的活動

第6章 質性研究的文獻分析
    指南1:注意研究是由研究團隊或個人來進行
    指南2:當有研究團隊時,注意最初是藉由個別處理的數據分析
    指南3:注意是否曾請教外部專家
    指南4:解釋資料時需顧及參與者
    指南5:注意研究人員使用的是立意樣本還是方便樣本
    指南6:注意參與者描述的人口統計資料
    指南7:考慮是否能詳細描述質性分析方法的細節
    指南8:注意質性研究者討論量化情形時是否提出數量
    總結意見
    第6章的活動

第7章 製作表格來摘要文獻
    指南1:考慮製作一個相關名詞定義的表格
    指南2:考慮製作一個研究方法的表格
    指南3:將研究結果整理成摘要表格
    指南4:當一個主題有很多文獻時,建立一種準則來決定哪些摘要須放在一個表格裡
    指南5:當一個主題有很多文獻時,考慮製作兩個或更多表格來做摘要
    指南6:文獻探討中的表格只針對複雜的資料
    指南7:討論在文獻探討中的每一個表格
    指南8:為每個表格做編號及下標題
    指南9:善用文書軟體製作表格
    指南10:當表格因跨頁而分開時插入「接續本頁」字樣
    第7章的活動

第8章 撰寫文獻探討前的資料統整
    指南1︰在開始撰寫之前考慮目的和聲明
    指南2︰考慮如何重新整理你的筆記
    指南3︰建立一個追蹤你的論點之主題大綱
    指南4︰根據你的論證路徑重新組織你的筆記
    指南5︰在每個主題的標題間,標記研究之間的差異
    指南6︰在每個主題的標題中,尋找明顯的差距或需要更進一步研究的領域
    指南7︰規畫如何為相關的理論作介紹
    指南8︰計畫討論並提出與個人研究相關的理論
    指南9︰計畫去做定期性的摘要,在文獻探討接近結尾時再做一次
    指南10︰計畫提出結論和影響
    指南11︰在文獻探討結尾處,計畫對未來的研究建議具體的方向
    指南12︰根據你的分析及細節充實你的大綱
    第8章的活動

第9章 撰寫初稿的指南
    指南1:定義問題的範圍,但是避免陷入範圍太大的廣泛描述
    指南2:在文獻探討批判之初,迅速指出被評論的主題是重要的
    指南3:區分研究發現與其他訊息來源
    指南4:指出為何有些研究報告是重要的
    指南5:如果你正在評論一個當代的議題,請明確的描述時間架構
    指南6:如果援引經典或里程碑式的研究,請確定它本身是如此
    指南7:複製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需提出並說明複製的結果
    指南8:針對你的主題討論其他文獻探討
    指南9:向讀者提到其他你將不會討論細節的議題
    指南10:證明論點,視同「沒有研究發現過這些論點」
    指南11:避免針對非特定參考文獻的一長串清單
    指南12:假如先前的研究結果是前後矛盾或截然不同的,則分別引用它們
    指南13:在碩士論文、博士論文與期刊論文中的章節,引用所有相關的文獻
    指南14:在文獻探討的章或節,強調你研究的需要
    第9章的活動

第10章 發展具連貫性論文的指南
    指南1:如果你的文獻探討很長,在文獻探討開始時提供一個概述
    指南2:文獻探討之初,明白陳述哪些會或不會被涵蓋在內
    指南3:在文獻探討初期明確說明你的觀點
    指南4:目標是一個明確和連貫的文章,避免注解
    指南5:長篇的文獻探討需加上副標題
    指南6:使用轉換來幫助你追蹤你的論述
    指南7:如果你的主題橫跨學科,考慮分別從每個學科的研究進行文獻探討
    指南8:在文獻探討之末,寫一個結論
    指南9:論述需流暢富連貫性
    第10章的活動

第11章 格式、制式化、語言使用的指南
    指南1:比較初稿與主題大綱
    指南2:檢查你文獻探討的結構是否一致
    指南3:很長的句子要避免直接引用
    指南4:核對格式手冊正確使用引文
    指南5:對於重複出現的字應避免使用同義字
    指南6:當你第一次使用首字母縮寫,請詳加說明,並避免使用太多
    指南7:避免使用縮寫形式,在正式學術寫作中它們是不適當的
    指南8:自創的術語在使用時,應設置引號
    指南9:避免俚語、方言和慣用語
    指南10:在括號的內容中使用拉丁文縮寫;其他地方用英文翻譯
    指南11:用一般的寫作慣例檢查你的草稿
    指南12:為文獻探討寫一個簡潔和描述性的標題
    指南13:嘗試寫一份容易閱讀的草稿
    指南14:謹慎小心避免抄襲
    指南15:有需要請尋求協助
    第11章的活動

第12章 整合回饋和精緻化初稿
    指南1:讀者總是對的
    指南2:期望你的指導教授在內容上做審查
    指南3:首先關注有關你觀點的評論
    指南4:藉由尋找說明來調解相互矛盾的回饋
    指南5:用你的格式手冊調解有關格式的評論
    指南6:多花一點時間在回饋和重整過程
    第12章的活動

第13章 最後定稿的綜合自編檢核表
    在編撰與改寫文章的過程中的堅持
    主題的重要性與意涵
    組織與其他全面性思量
    緒論的效度
    參考文獻的近期性與相關性
    文獻探討的完整性與正確性
    論證的連貫性
    結論的效度
    參考文獻的正確性
    文稿中的制式化和全面正確性
    格式及語言使用的適合性
    文法的精確
    專為非母語的使用者與學生增列編輯步驟
    指導教授的建議
    文獻探討範本的討論和評論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914831
  • 叢書系列:社會科學研究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6 x 23 x 1.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工具書光看名字就覺得是為我們社會科學領域的學生量身打造的,畢竟在學術寫作的路上,「文獻探討」這關卡了好多少人。我那時候寫碩論,光是梳理前人的研究、找出自己的定位,就快把我搞到焦頭爛額,常常在圖書館埋了快一個月,還是覺得自己的論述像一盤散沙。這類型的書,重點就是要能提供一套清晰、可操作的架構,讓新手知道怎麼從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撈出精華,並且串聯成一個有邏輯、有說服力的論述。我希望它能教我的不只是「複製貼上」然後「總結一下」這種膚淺的做法,而是要能真的掌握到文獻之間的對話、辯證,甚至是如何批判性地看待現有理論的不足,進而引導出我自己的研究貢獻。如果這本書能提供很多紮實的範例,特別是針對社會學、心理學或人類學這種比較強調理論基礎的學科,那就太棒了。畢竟,光是知道「要做」還不夠,知道「怎麼做」才是關鍵。希望它能讓我在面對指導教授的提問時,可以自信地說出:「我的文獻探討已經完整地涵蓋了A學派與B學派在C議題上的分歧,並確立了我的研究缺口。」

评分

整體來看,一本好的文獻探討指南,應該要能消弭寫作新手在面對龐大文獻時的那種「無助感」,並將其轉化為「掌握感」。我不只希望它教我如何「寫」,更希望它教我如何「思考」——如何像一個真正的研究者那樣去閱讀文獻、去組織論點。這涉及到對學術倫理的微妙拿捏,例如如何恰當地引用、如何進行同義替換以避免重複性過高,這些細節往往是評分高低的分野。我尤其好奇,它對台灣學術界常見的「引用格式混亂」問題是否有提出具體的建議或趨勢分析?畢竟,台灣不同領域的期刊對於引用的要求有時差異很大,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通用的、可靈活應對不同規範的思維框架,那就太實用了。總而言之,我期待這本書能成為我筆記本裡,隨手可翻閱、隨時能獲得啟發的「學術救急包」,而不是一本讀完就束之高閣的參考書。

评分

我對這類指南書的另一個關注點在於其實用性,尤其是針對初入學術領域的學生,他們往往連最基本的學術語言和語氣都還在摸索階段。社會科學的文獻探討,最忌諱的就是寫得像一篇散文,情感豐沛但邏輯鬆散。這本書如果能提供大量「修改前後」的對照範例,會非常有幫助。舉例來說,呈現一段從「描述性」的文獻摘要,如何逐步轉化為「分析性」的文獻綜合,中間的轉折點在哪裡?或是,如何避免在文獻探討中不小心寫出過於絕對的判斷,保持一種應有的學術謹慎和客觀性。畢竟,我們在寫作的過程中,很容易因為對自己的題目太過熱情,而讓語氣變得主觀。如果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老到的學長姐在旁邊指導,不斷提醒你「這裡可以再深入一點」、「這個轉承可以更流暢」,那它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一本普通的教科書了。它應該是一種「浸潤式」的寫作訓練,讓人讀完之後,可以直接套用到自己的草稿上,馬上看到提升。

评分

對於我們理工背景轉社會科學領域的人來說,文獻探討常常是最大的心理障礙。因為我們習慣了問題有明確的答案、步驟有清晰的邏輯,但社會科學的研究往往涉及觀點的多元性與解釋的複雜性。因此,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有專門的章節,來處理「如何整合跨學科文獻」的挑戰。例如,當我的研究同時牽涉到經濟學的行為模型和心理學的認知偏誤時,我該如何在這兩個看似不同的知識體系間,建立一座堅固的橋樑,讓我的文獻探討讀起來不會「跳躍」或「矛盾」?這不只是文筆問題,更是思維結構的問題。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圖表或概念模型,來說明不同理論之間的層級關係或相互影響,會極大地幫助我們這些習慣視覺化思考的讀者。我們需要的不是單純的文字指導,而是能幫助我們重塑知識架構的思維工具,讓我們能更有效地在「知識地圖」上定位自己的位置。

评分

坦白說,現在市面上教寫作的書很多,但很多都是偏向英語學術寫作的翻譯版本,或是只講格式規範,對於我們東亞文化脈絡下的學術寫作習慣,其實幫助有限。社會科學的研究,很多時候需要處理的是比較隱晦的文化脈絡或社會結構問題,這在文獻回顧時,如何將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成果進行有效的比較和轉譯,是一門大學問。我最期待這本書能提供的是一種「心法」,而不是僵硬的SOP。例如,當我發現某個歐美很熱門的理論,在台灣的社會情境下好像水土不服時,這本書有沒有提供策略,讓我能有效地在文獻探討中指出這個「脈絡落差」,並論證我的研究是為了填補這個地域性的空白?如果它能提供一些高段的寫作技巧,例如如何巧妙地使用對比句型來凸顯自身研究的創新性,而不是一味地用「然而」、「不過」來帶過,那絕對是會讓我願意推薦給學弟妹的。我希望能看到它如何教導我們,將文獻探討變成一場精心編排的「學術辯論」,而不是單純的「文獻列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