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

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淑馨
图书标签:
  • 質性研究
  • 研究方法
  • 社會科學
  • 教育研究
  • 人類學
  • 心理學
  • 訪談
  • 觀察
  • 紮根理論
  • 現象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國內有關質性研究法的書籍雖然不少,但是由本國學者根據國內學生需求而撰寫的方法論書籍卻不多。基於此,作者希望將個人多年來在質性研究法教學上所累積的知識和經驗化為具體文字,來協助讀者建立清晰的研究法觀念。整體而言,本書共分為三篇十五章,分別從質性研究的基本概念、方法運用與論文寫作三大面向來探討;尤其是第二篇的方法運用,作者更是花了七章針對各種質性研究法進行詳細的介紹。期望此書的完成,能提供國內質性相關研究另一個參考的管道。

作者簡介

林淑馨

  學歷
  日本國立名古屋大學法學研究科法學博士(行政學專攻)
  日本國立名古屋大學法學研究科法學碩士(行政學專攻)
  國立中興大學(現台北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學士

  經歷
  教育部公費留日(1995年度)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系兼任助理教授(2001.8-2002.7)
  國立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研究員(2003.9-2005.8)
  日本交通統計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04.8-2005.2)
  樹德科技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員(2005.12-2006.12)
  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專任助理教授(2000.8-2004.1)
  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專任副教授(2004.2-2009.1)
  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兼任副教授(2006.8-2008.7)

  現職
  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副教授

  研究領域
  公營事業民營化、非營利組織管理、公共管理、交通政策

科技前沿: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图书简介 内容概要 《科技前沿: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AI)技术从理论基础到实际应用的全景图,并着重探讨了它对人类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伦理道德以及未来生活方式带来的深刻变革。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辩证的视角,理解当前AI浪潮的驱动力、潜在风险以及我们应如何积极应对。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覆盖面广,不仅面向计算机科学或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更对政策制定者、社会学家、哲学家乃至普通公众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它避免了对技术的过度神化或妖魔化,而是基于严谨的学术研究和前沿的行业观察,构建了一个关于“人机共存”时代的复杂图景。 第一部分:人工智能的基石与演进 本部分追溯了人工智能的哲学起源与数学基础。从图灵测试的诞生,到符号主义与联结主义的长期争论,再到当前以深度学习为主导的第三次浪潮的兴起,读者将清晰地了解到AI技术如何从概念走向实用。 核心算法解析: 详细阐述了当前驱动AI突破的关键技术,包括深度神经网络(DNNs)、卷积神经网络(CNNs)在图像识别中的应用、循环神经网络(RNNs)及Transformer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NLP)中的革命性影响。我们着重分析了大规模语言模型(LLMs)的内在工作原理、训练数据的重要性以及涌现能力的形成机制。 数据作为燃料: 探讨了大数据在训练高效AI模型中的核心地位。内容涵盖数据采集、清洗、标注的挑战,以及数据偏差(Data Bias)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模型决策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算力的瓶颈与突破: 分析了高性能计算(HPC)和专用芯片(如GPU、TPU)对AI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展望了量子计算在解决特定复杂AI问题上的潜力。 第二部分:人工智能重塑产业格局 AI不再是实验室里的玩具,而是正在颠覆传统产业的核心生产力。本部分聚焦于AI技术在各个关键经济领域的落地实践及其带来的结构性变化。 智能制造与供应链优化: 探讨了工业物联网(IIoT)与AI结合,如何实现柔性制造、预测性维护以及全局供应链的实时优化。重点分析了数字孪生(Digital Twins)在设计和模拟复杂系统中的应用。 医疗健康领域的革命: 从辅助诊断(如影像学分析)、新药研发加速(靶点识别与分子筛选)到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AI正在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精准度。同时,我们也讨论了医疗数据隐私保护的法律与技术挑战。 金融科技(FinTech)的未来: 分析了AI在高频交易、信用风险评估、反欺诈系统中的部署,并深入探讨了监管科技(RegTech)如何利用AI来应对日益复杂的金融合规要求。 内容生产与创造力: 考察了生成式AI(Generative AI)在艺术、文学、音乐和编程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这对创意工作者角色的重新定义。 第三部分:社会转型与治理挑战 技术的飞速发展往往先于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本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旨在引导读者思考AI时代下,人类社会必须面对的深刻伦理、法律和社会公平问题。 就业市场的重构: 并非简单地预测“失业潮”,而是分析了工作性质的转变——人机协作(Human-in-the-Loop)将成为主流。本书详细讨论了哪些技能组合将变得更有价值,以及终身学习体系如何应对技能快速过时的问题。 伦理困境与决策透明度: 深入探讨了“黑箱问题”(Black Box Problem),即复杂模型内部决策路径的不透明性。讨论了如何建立可解释性人工智能(XAI)框架,确保在自动驾驶、司法判决等高风险场景中,决策过程可以被审查和问责。 偏见、公平与包容性: 批判性地分析了算法歧视的来源(数据偏差、模型设计缺陷),并提出了减轻算法偏见、推动AI普惠性的技术和政策干预措施。 监管与国际竞争: 对比了全球主要经济体(如欧盟的AI法案、美国的侧重创新、中国的战略布局)在AI治理上的不同路径。讨论了建立全球性AI安全标准和治理框架的必要性,以应对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第四部分:通往强人工智能之路与人类的未来 本书的最后部分展望了AI发展的远景,并提出了对人类自身定位的哲学思考。 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展望: 评估了实现具备人类级别认知能力的AGI所需克服的科学障碍,探讨了当前路径与潜在的范式转变。 人机交互的深度融合: 考察了脑机接口(BCI)、增强现实(AR)与AI的结合,探讨未来人类感官、认知能力被技术扩展的可能性。 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对齐: 面对可能超越人类智能的实体,本书严肃探讨了“价值对齐”(Value Alignment)问题——如何确保超级智能的目标与人类的福祉长期保持一致。这涉及到对人类核心价值的重新界定和编码。 结论 《科技前沿: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并非一本简单的技术手册,而是一份关于人类如何驾驭一场深刻技术革命的路线图。它鼓励读者以审慎乐观的态度,积极参与到塑造AI驱动的未来社会的过程中去。通过深入理解技术、积极应对社会挑战,我们才能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真正服务于全人类的进步与繁荣。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篇 質性研究的基礎概念
第1章 科學與質性研究
第2章 理論與研究
第3章 因果關係的本質
第4章 方法論的意義

第二篇 質性研究的方法運用
第5章 文獻研究
第6章 觀察研究法
第7章 田野調查研究法
第8章 訪談研究法
第9章 焦點團體訪談
第10章 個案研究法
第11章 比較研究和歷史研究法

第三篇 質性研究的論文寫作
第12章 質性研究的理論建構與研究設計
第13章 質性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第14章 研究報告的撰寫
第15章 質性研究之倫理議題

附錄 1.正文與註腳及參考文獻的寫法 2.標點符號用法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323804
  • 叢書系列:社會工作
  • 規格:平裝 / 21 x 14.8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關於質性研究的書,光是書名就讓人感覺到它涵蓋的廣度和深度。「理論與實務」這幾個字,在學術圈裡簡直就是品質保證的招牌,尤其在台灣,我們對研究方法的嚴謹性非常重視,無論是碩博士生還是希望提升實證能力的業界人士,都會對這種強調基礎與應用的書籍抱持高度期待。我猜想,它應該會從質性研究的哲學基礎、像是現象學、紮根理論、民族誌這些主流範式的源流開始紮實地談起,畢竟沒有穩固的理論基石,後面的操作很容易變成空中樓閣。我特別好奇它在「實務」部分會如何處理資料收集與分析的細膩環節,例如深度訪談的提問技巧、觀察記錄的撰寫標準,以及最頭痛的編碼與主題發展,這些往往是課堂上老師用嘴巴說,學生自己做起來才發現困難重重的眉角。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清晰、可複製的步驟圖,並且附帶一些本土化的案例參考,那就真的是功德一件了。畢竟,學術寫作的風格和在地脈絡的掌握,是台灣研究者特別需要細膩拿捏的部分,希望它能在這塊多著墨。

评分

最近幾年,隨著數位科技的發展,質性資料的處理方式也開始面臨轉型,光是傳統的文本分析似乎已經不太夠用了。我非常期待這本書在「實務」章節中,能不能對當前常見的研究軟體,像是NVivo或其他本土開發的分析輔助工具,給予一些中肯且實用的比較與指導。當然,軟體只是輔助,最終的詮釋權還是在研究者手上,但學習如何有效率地管理大量的訪談逐字稿、建立穩健的資料庫結構,的確能節省許多寶貴的時間。更進一步地,我希望能看到它探討如何處理非結構化資料的多元形式,例如田野觀察到的影像、口述歷史的錄音檔,甚至是網路論壇上的文本串,這些在台灣的次文化研究和社會變遷研究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素材。如果它能提供一套跨越傳統紙本分析,擁抱數位時代的資料管理策略,那對忙碌的研究生來說,無疑是極大的福音,絕對能大大提高研究的效率與品質。

评分

相較於其他方法論的書籍,質性研究的學習曲線往往較為平緩起步,但精通卻極為困難,這門學問更像是一門「技藝」而非「科學」。這本著作若要真正服務到不同層級的使用者,我想它在結構設計上一定有其深思熟慮之處。我會特別關注它如何區分「初學者」與「進階者」的需求。對於剛入門的學生,它是否能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迅速建立起研究的信心和基本操作框架;而對於已經有幾次研究經驗的學者,它又該如何透過更細膩的章節,探討例如混合方法研究中,如何將質性發現融入量化模型的解釋,或是如何進行複雜的跨文化比較分析。如果這本書能夠在編排上做到層次分明,讓讀者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跳躍式地擷取所需資訊,同時又不失整體邏輯的連貫性,那麼它就能成為一本陪伴研究者從新手到專家的長效型參考書,而不是讀完一次就束之高閣的工具。

评分

讀到許多探討研究方法的書籍,常常發現它們要不就是過度學理化,把讀者丟進一堆晦澀難懂的哲學名詞裡;要不就是淪為操作手冊,只教你怎麼按部就班地完成問卷或訪談,卻沒有提升你對研究背後「為什麼要這樣做」的思辨能力。我對這本聲稱涵蓋「理論與實務」的著作抱持著一種審慎樂觀的態度。我個人最重視的是它如何處理研究者的「反思性」(Reflexivity)這一環節。質性研究的精髓就在於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工具,你如何去處理自己的偏見、文化背景、以及與受訪者的互動關係,這些都是影響研究效度與信度的關鍵。一本好的書,應該要提醒讀者,每做一個研究設計的選擇,背後都隱含著倫理和視角上的考量。如果這本書能針對台灣社會的特殊性,例如在處理敏感議題時,如何有效地建立信任感(Rapport),並在論文寫作中清晰地展現這種反思過程,那它就成功地超越了一般的教科書範疇,真正進入了專業研究者的殿堂。

评分

從台灣學術界長期的發展脈絡來看,質性研究的發展常常與社會運動、文化人類學的研究傳統緊密連結,強調「在地化」與「從底層出發」的聲音。因此,這本《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若想在眾多研究方法書籍中脫穎而出,必須要在其理論基礎的介紹中,適度地融入這些本土化的詮釋學觀點。例如,在討論解釋的效度(Credibility)時,能不能提供一些台灣的研究者與受訪者之間,在不同社會階層或族群間進行「三角檢驗」(Triangulation)的具體操作範例?這比單純引用歐美學者的理論模型要來得更貼近我們的日常學術實踐。我希望書中的論述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方法的精神引導,讓讀者理解質性研究不只是收集資訊,更是一種與世界、與他者進行深度對話的態度。如果它能成功地將宏大的西方理論,巧妙地嫁接到台灣社會的具體情境中,那它絕對是值得推薦的工具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