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與越:中國南方邊境的自我認知與族群認同

古代中國與越:中國南方邊境的自我認知與族群認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錢德樑
图书标签:
  • 古代史
  • 中国南方
  • 越人
  • 边境研究
  • 民族认同
  • 族群关系
  • 历史文化
  • 西南地区
  • 古代中国
  • 文化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何謂「越」?
重新解讀史料、結合語言學與考古學,
第一本深入對越、越人國家與文化的完整解讀!
 
「越」的身分認同,對「中國」的概念構成何種挑戰?
越人的故事又是如何證明──
中國從來不是一個龐大、連續和同質性的單一文明!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兼文物館主任——黃銘崇 導讀推薦※
 
  在現今許多人的認知中,「吳越」文化是「華夏」文化的一部分,是非常順理成章、毋庸置疑的概念。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也已經成為中國歷史中最勵志的道德傳奇故事。然而另一方面,現今我們一聽到「越」(Viet),腦中會立刻閃過越南人及其歷史與文化,並不會立刻與歷史上的「吳越」、「百越」產生聯想,彷彿兩者之間沒有關係。這又是何故?
 
  何謂越?越人又是誰?越人和中國人之間又是何種關係?本書可謂是首次全面、深入地分析「越」這個漢字標籤背後所隱藏的歷史真相。透過作者錢德樑(Erica Fox Brindley)的精彩研究,解答了很多與越相關的歷史文化上的疑問。
 
  ◆「越人」這個群體所講的語言,到底是接近於現今台灣原住民的南島語,還是現今越南人和柬埔寨人所講的南亞語?或是中國境內的苗瑤語?
 
  ◆春秋戰國時期,「越」還被中國人視為野蠻人,為何到了東漢時期,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故事卻被中國視為理想的道德典範?
 
  ◆被髮、斷髮與紋身這些今天的國際時尚,是古代越人的象徵標誌。古代中國人如何記錄、看待越人的這種身體語言?
 
  ◆金庸小說《越女劍》書名借自東漢中國的野史傳說,華夏知識分子究竟出於何種心理,把越人、女性和鋒利的寶劍聯繫在一起?
 
  ◆漢代位於廣州的南越國,其太后樛氏的真實身分,是漢廷派往南越的女間諜嗎?南越的亡國是她的政治目的嗎?
 
  ◆阮朝將國號定為「南越」,為何被清代的嘉慶帝改為「越南」?順序的前後改變意味著什麼?
 
  要真正理解中國史或東亞史,就無法迴避「何謂越?」這個重要問題!因為越人或越文化的歷史,涵蓋了今天中國長江以南到越南北部的廣袤南方地理景觀。不僅僅包括東亞沿海的浙江、福建、廣東和廣西,還包括江西、湖南和西南部的雲貴。可以說整個中國本部的一半,都是越人的活動空間。
 
  生活在中國南方邊境的「越」,他們的自我認知與族群認同是什麼?這個極其關鍵的問題,卻向來淹沒在中國大一統歷史敘述中,很少被探究和分析。本書研究指出,「越」這個漢字詞彙所涵蓋的各色人群,不一定認為自己就是「越」!「越」不是自稱、身分認同或本名,而是古代中國人對南方原住族群的他稱和總稱。此外,越也並不限於表達單一的族群或文化。所謂的「越」本身,其實是一個多國體系。
 
  如何突破中國文獻的偏誤和局限?本書的獨到之處是充分利用了考古發現和語言學證據。雖然越南考古學家所說的越,和中國考古學家所稱的吳越、閩越、百越,都各自投射了不同的民族主義立場,試圖把考古發現的解釋指向自己的國家。但是,作者認為,古代詞彙中的「越」,或現代考古文化中的「越」,又或者在「幾何印紋陶層位文化」及「原始南島語系群體」這類的標籤之下,也從未反映出任何統一的概念。即一個統一的「越」是不存在的。
 
  語言學的分析也證明這一點。假定讓吳國滅亡的美女西施真的存在(這是東漢中國人編造出來的野史),那麼西施講的是何種語言?作者專闢一章來分析越人的語言,得出結論:越人講的語言可能接近今天的南島語(台灣原住民)、侗台語(今天的泰國話、寮國話)、南亞語(今天的越南語)或苗瑤語(今天的苗族、瑤族語言),但不是漢語。
 
  這是本書最令讀者感到洋溢著魅力的地方,也是本書最為精彩和核心的論述──錢德樑認為,儘管長江以南的各族群共享某些文化或文明,但「越」從來不是一個整體、一個國家、一個語言族群。中國知識分子記錄中的整體的、單一的「越」,掩蓋了它們真實的族群多樣性。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作者分析說,最根本的原因出自中國人的宇宙觀。中心性(centrality)和居中性(centeredness)的邏輯觀念將華夏自我與地理上的中心綑綁在一起,因此形成了「華夏」和「中國」這種單一、統一的身分認同。而在「華夏中心」的眼中,「越」變成一個具有同一性的「他者」。從上古的記載,一直到帝制初期(秦漢)的司馬遷的筆下,華夏知識分子的目的從來不是實證性的、人類學的研究,而是借助各種修辭、儀式和標籤來「銘刻越」,志在「展演華夏」(本書第三部的名稱)。
 
  所以,從認為越人「其民麋鹿禽獸」,到勾踐變成了中國人勵志復國的道德楷模,中國文獻中的「越」,實際上更多是越文化在華夏文化中的想像與轉化。反之,結合語言學和考古發現,越人的故事也呈現出一種以「漢本位」的視角建構中國身分認同的方式,反過來證明了「中國」不是龐大、連續和同質性的文明。
 
  本書借助探索「越」的身分認同,研究了公元前400年到公元50年之間,北方華夏諸國、秦漢帝國和南方邊疆的「越」民族互動的過程,一窺「華夏自我」與「越他者」之間複雜的身分認同建構史。作者認為,「越」身分認同,與假設的華夏或諸夏中心身分認同,是分庭抗禮的概念。
 
  對於今天的台灣讀者而言,可以藉著本書而深思台灣與「越」及「中國」之間的複雜歷史及各種可能的解釋。作者錢德樑舉出的個案研究甚至可以表明,台灣與「越」的關係和距離,甚至比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和距離還近。從語言學切入,越人所說的語言,與台灣原住民所說的語言,都可歸類為南島語系;從DNA的角度來說,越人所居的閩越之地,自清代開始便有大量人口渡海來台,成為現今台灣人的重要組成。所以,對台灣來說,「越」不是一個遙遠的人群或文化,而是與自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值得另眼相看。
民族志视野下的帝国疆域:中国西南边陲的权力、文化与认同变迁 本书聚焦于中国西南边陲地区——特别是云南、贵州及周边区域——自秦汉至近代的社会、政治与文化演变过程。它并非简单地梳理一个地区的历史脉络,而是通过民族志的深度视角,探讨大一统帝国权力如何渗透、塑造和重构边疆地区的社会结构、族群关系以及自我认知。全书旨在揭示,在绵延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被官方话语界定为“化外之地”的西南边陲,如何通过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宗教信仰与社会组织,与中央王朝进行复杂而持续的互动与张力。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西南边陲的“认同”并非由单一的、固定的外部力量(如汉文化或帝国行政)所决定,而是在权力动态、资源竞争、迁徙流动和地方精英的能动性中不断生成和协商的结果。 第一部分:早期互动与边疆治理的初始形态(先秦至唐宋) 本部分着重考察早期中原王朝如何将西南边疆纳入其权力视野,以及该地区原住民社会对这种外部影响的初步反应。 1. 秦汉郡县制的试探性延伸: 探讨“蛮夷”地区的郡县设置如何与当地的酋邦政治结构并行存在。重点分析在秦蜀郡、汉武德地的设置中,官方对当地资源(如盐、矿产、少数民族劳动力)的攫取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如何催生了早期的地方性联盟与反抗。我们将细致考察文献中对“夜郎”、“滇池”等早期政权形态的描述,并结合考古学证据,重建其社会复杂性,挑战传统史学中“未开化”的刻板印象。 2. “羁縻”体系的起源与地方精英的崛起: 唐宋时期,中央政府对西南边疆的控制主要依赖于“羁縻”政策。本书将深入剖析“州县制”与“土官制”之间的张力。我们关注那些被朝廷授予“郡长”、“归义王”等头衔的地方豪族——他们如何在接受中原册封的同时,维护其本族的传统法制和宗教仪式。通过分析碑刻、墓志铭以及地方文献,揭示这些地方精英如何利用儒家伦理和佛道信仰来巩固其在族群内部的合法性,从而成为连接帝国与边陲的“中间人”。 3. 物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考察自汉代以来,青铜器、铁器技术以及丝绸之路南方路线(茶马古道的前身)对该地区生活方式的潜在影响。重点关注西南特有的冶金技术和丧葬习俗如何吸收外来元素,并形成具有自身地域特色的文化混合体。 第二部分:宋元转型:跨区域的社会重组与多重宗主权(宋元至明初) 宋元之际,西南边疆的政治格局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外部势力的介入空前深入。 1. 大理国的兴衰与区域性王权的整合: 详细叙述白族建立的大理国(937-1253年)如何长期维持一个相对独立、文化多元的区域中心。本书将侧重于分析大理佛教(尤其是密宗)的本土化进程,探讨其如何作为一种跨越族群界限的社会粘合剂。同时,分析大理政权对周边彝族、哈尼族等族群的政治吸收与文化辐射机制。 2. 元代“宣政院”与土司制度的奠基: 重点分析蒙古帝国征服西南后,如何在短期内确立对该地区的统治。元代的“宣政院”不仅是宗教管理机构,更是进行民族分类和资源控制的行政工具。本书将细致考察元初“土司”制度的初步形态,以及色目人(如赛典赤家族)在西南边疆的行政实践,揭示其统治合法性建构的多重逻辑——既包含蒙古军事力量,也吸纳了原有的汉、白地方势力。 3. 跨区域贸易网络的扩大: 考察元代中西、西南亚贸易网络对边疆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茶马互市的正式化、南方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得边疆地区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贸易链中的关键节点,促进了部分地区社会阶层的分化。 第三部分:明清大一统下的“改土归流”与认同的再塑(明中叶至清末) 明清时期,中央政府试图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将西南边陲彻底纳入国家行政体系,引发了深刻的社会断裂与身份重构。 1. “土官”与“流官”的制度性冲突: 深入分析明代推行的“土官”世袭制度如何与地方社会结构相互作用,并最终导致其僵化与腐败。接着,详细阐述清代“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过程、地理分布及其对当地社会精英的冲击。本书认为,“改土归流”不仅是行政工具的更迭,更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文化重塑运动,它强行推广了儒家宗法观念,并对传统土地制度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2. 地方族群的“内化”与“边缘化”: 探讨在流官治理下,原先相对模糊的族群界限是如何被官方的户籍登记、赋税征收和法律审判所固化、甚至人为夸大的。一方面,部分强势族群(如部分彝族支系或土司家族)通过学习汉文、改习儒教,成功“内化”为帝国的精英阶层;另一方面,大量边缘群体则被推向了“生苗”、“熟苗”、“猺人”的类别,其传统习俗和生存空间受到压制。 3. 宗教与社会抵抗的形态: 分析在中央集权加强的背景下,边疆地区的宗教信仰(如尠山信仰、萨满教、白莲教的变体)如何成为社会不满的载体。重点考察清代发生的几次大规模苗、瑶起义,将其解读为对国家权力过度干预和文化霸权的反抗,而非单纯的“叛乱”。 第四部分:现代性冲击下的身份流动与历史记忆的协商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视野延伸至近代,探讨晚清“开边”政策、西方传教士的影响以及民国初期的地方自治尝试,如何进一步复杂化西南边疆的认同景观。 1. 边疆的“科学”观察与他者化: 考察晚清至民国初期,西方和日本学者对西南边疆的地理考察和人类学研究,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对本国“民族”和“地域”的认知。探究这些外部视角的引入,如何加剧了对边疆文化(如丧葬习俗、族群服饰)的“他者化”解读。 2. 区域史学观的兴起与记忆的重构: 探讨民国时期,西南士绅如何在追求国家统一与维护地方特殊性之间进行斡旋。分析他们如何利用地方文献、族谱重修等方式,在承认“中华民族”框架的同时,强化自身的“地域文化”和“特殊历史记忆”,为后来的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留下复杂遗产。 结论: 本书总结道,古代中国与“边疆”的关系,是一个持续动态的权力场域,而非简单的中心对边缘的单向辐射。西南边陲的“自我认知”是在帝国秩序、地域资源和族群能动性三者交互作用下,不断被书写、被实践、被遗忘又被重新发现的过程。理解这个过程,就是理解中国整体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錢德樑(Erica Fox Brindley)
 
  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博士,現任賓州大學亞洲學研究系主任與歷史系、哲學系教授;是古代中國(公元前500年至公元200年)的文化史學家。興趣範圍包括古代中國的哲學、宗教、文化規範與政治文化以及東亞北方的華夏民族與東亞南方的越民族之間的認同和跨文化互動。
 
  著有《古代中國的音樂、宇宙學與和諧政治》(暫譯)(2012年)和《古代中國的個人主義:人的代理與思想政治的自我》(暫譯)(2010年);也為哲學和亞洲研究期刊撰寫了許多主題廣泛的文章,並共同編輯了有關發掘文本和東亞海洋史主題的書籍。錢德樑還是《Verge》雜誌的編輯團隊成員,以及《古代中國》(暫譯)雜誌的編輯委員會成員。
 
譯者簡介
 
賴芊曄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世界史組碩士,譯作有《馬、車輪和語言:歐亞草原的騎馬者如何形塑古代文明與現代世界》、《木蘭與麒麟:中古中國的突厥伊朗元素》(以上由八旗文化出版),共譯有《晚清的媒體圖像與文化出版事業》。

图书目录

◎導讀(文:黃銘崇/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兼文物館主任)
◎序
◎謝辭
 
●第一部∣定位:定義與學科體系的討論●
◎導論 概念與框架
.銘刻差異:身分認同所屬的分類景觀
.習慣用語
.研究框架
.近代史學中的「越」
◎第一章 何謂「越」?
.古代南方
.主要的身分認同:越、百越、蠻夷、甌、駱
.「中國人」與「越南人」的身分認同問題
.體現河濱與沿海南方的「越」概念
.「越」的身分認同與「越」的聲音
◎第二章 關於「越」的語言學研究
.前/原始南島語系及其與侗台語的關係
.南亞語系、南方假說與漢藏─南島語系假說
.苗瑤語系
.結論
◎第三章 考古紀錄 
.長江流域:沿海的新石器時代與古代吳越
.新石器與青銅器時代的中國東南:閩越與東越
.新石器與青銅器時代的中國南方:南越與駱越/甌越
.結論
 
●第二部∣越國與漢代諸越國的時間軸與政治史●
◎第四章 越國與漢代諸越國政治史
.吳越史:吳王夫差與越王勾踐
.百越與南越史
.東越諸國(閩越、東海/東甌)
 
●第三部∣展演華夏、銘刻越:修辭、儀式、標籤●
◎第五章 文化優越感與族群概念化的修辭
.古代文本傳統及其偏誤
.早期的華夏/諸夏族群
.政治與外交脈絡中的黃道修辭
.文化與族群修辭
.祖先與以環境為基礎的族群之創造
.東漢歷史傳奇
.結論
◎第六章 野蠻之喻:越身分認同的身體標記
.抽絲剝繭:髮型與越身分認同
.箕踞/倨
.文身雕題
.「交趾之國」:交趾與交阯郡
◎第七章 野蠻景觀與魔幻客體
.水、游水、船舶,以及海上生活:越作為海洋生物
.「南蠻蛇種」:龍與蛇
.人迹所絕、疾癘多作的南方
.刀劍之國
.結論
 
●第四部∣展演越:政治大戲、密謀與武裝抵抗●
◎第八章 越的身分認同作為政治偽裝與儀式典型 
.南越帝王趙佗
.趙胡(眜)、趙嬰齊與帝系的延續
.南越王權與政治認同的丟失
.結論
◎第九章 武裝抵抗漢朝的越身分認同
.閩越對南方鄰國的侵略
.呂嘉與南越之亂
.騶餘善王與東越的最後一役
.徵氏姊妹之亂
.結論
◎結論
.華夏身分認同有助中心性邏輯的建構
.論華夏、越身分認同的歷史建構性
 
◎注釋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29975
  • 叢書系列:另眼看歷史Another History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5 x 23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古代中國與越:中國南方邊境的自我認知與族群認同》真是讓人耳目一新,它徹底顛覆了我過去對「邊緣」和「中心」這兩個概念的刻板印象。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常習慣於從中原王朝的視角去描繪周邊的族群,將他們視為被動的、等待被「教化」的對象。然而,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細膩地梳理了在古代,尤其是在長江以南的越地,當地社群是如何在與所謂「中國」的互動中,不斷地形塑和重新定義「自我」。它讓我開始思考,所謂的「文明」與「野蠻」的劃分,其實是流動且充滿權力鬥爭的過程,而不是一條靜態的界線。書中對於器物、語言和儀式變遷的分析,展現了不同文化元素如何被在地人挪用、轉化,最終形成一套獨特的文化認同體系。特別是對於「認同」的探討,它不再是簡單的民族標籤,而是一種在不同時間點、面對不同壓力下所產生的動態協商,這對於理解當代台灣社會在歷史長河中的定位,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參照。

评分

書中對於「族群認同」的界定,打破了我過去線性歷史觀的束縛。傳統史學往往將族群視為一個固定不變的實體,一旦時代變遷,族群標籤便隨之固定。但本書的觀點顯然更為現代,它將認同視為一種持續不斷的「表演」和「選擇」。作者透過對比不同時期,南方社群在面對來自北方的行政壓力、宗教傳播或是經濟誘因時,他們如何動態調整自己的身份表述,這非常引人深思。例如,某個時期他們可能強調自己的「蠻」性以示對中央權威的疏離,而在另一個時期,他們又可能積極擁抱儒家倫理以爭取內部話語權。這種策略性的認同轉換,揭示了權力關係對身份建構的巨大影響。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了一個極佳的分析框架,讓我們得以跳脫「誰是誰」的簡單標籤,轉而探討「如何成為我們」的複雜過程。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流暢,雖然探討的是非常專業的歷史人類學議題,但讀起來完全不覺得枯燥。作者擅長使用比喻和情境重現的手法,將那些遙遠的古代場景拉到眼前。尤其是在描寫古代的城邦與聚落如何與外來的統治勢力進行「邊界協商」時,那種充滿張力的互動場面,彷彿就在耳邊發生。對於我們台灣讀者來說,這種對於「何以為我」的追問,有著一種天然的親近感。我們常在不同文化影響的夾縫中尋找自己的位置,而書中對越人如何巧妙地在「他者」的框架下維持自身主體性的描述,無疑提供了一條極具啟發性的思路。它告訴我們,歷史的主動性從來都不在於被書寫者,而在於那些在邊緣掙扎求存,卻又充滿韌性的生活者身上。

评分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將古代的「中國」視為一個鐵板一塊的統一實體來進行對比,而是細膩地區分了不同王朝、不同時期,甚至不同層級的「中國」形象在邊界地帶所產生的不同效應。這說明了所謂的「邊緣」經驗,其對象本身就是不斷變動的。這種多維度的考察,讓整個論述顯得極為立體和真實。它讓我意識到,研究邊緣歷史,其實也是在最深層次上解構「中心」的權威性。當我們從越地的視角回望中原的文化輸出時,那些被中原視為理所當然的文化優越性,在邊緣地帶往往被拆解、重組,甚至被用來反制施加影響的一方。這本書無疑是歷史研究領域的一股清流,它用嚴謹的考證,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生動、充滿辯證張力的古代南方世界圖景,讓人讀後有種豁然開朗之感。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史料爬梳上的紮實功力,那種將看似零散的考古發現、文獻殘片,編織成一個具有說服力論述的本事,實在高明。它不像許多傳統的歷史著作那樣,只是羅列事件的先後順序,而是更著重於「意義的建構」。比如,當談到某些南方的葬俗如何逐漸「漢化」的過程,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之解讀為「同化成功」,而是深入探究了當地精英階層為了在政治和社會結構中取得一席之地,他們主動選擇了哪些「中國」的符號,又如何巧妙地保留了本土的核心價值。這種細膩的心理描摹和文化策略分析,讓人讀起來非常過癮。它讓我意識到,歷史的演變從來不是單向度的,而是多方角力的結果。書中對於「越」這個稱謂本身的複雜性,也進行了極為精闢的論述,它像一面鏡子,映照出強勢文化在面對異己時,那種既排斥又渴望吸收的矛盾心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