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說我是間諜:人類學家與她的祕密警察監控檔案

他們說我是間諜:人類學家與她的祕密警察監控檔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凱薩琳.韋德瑞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冷战
  • 监视
  • 档案
  • 政治
  • 历史
  • 身份认同
  • 社会学
  • 回忆录
  • 个人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祕密警察就像病毒,
入侵到所有人的生活之中
 
首部深入研究監控下的社會
文化、體制、人際網絡的民族誌
 
  ★  一部個人生命史與東歐冷戰史相互交織的自我民族誌
  ★  被監控的人類學家現身說法,剖析前共產國家如何監控人民,打造恐懼帝國?
 
  「本書是有關被監視的效應,而被監視已經成為了人皆有之的經驗。我們現在全都處於監視之下,但我們大部分人對這究竟意味著什麼幾乎毫無概念。……在每天都有新監視方法誕生的今日世界,我希望本書能夠讓某些監視方法和它們的效應曝光。」——本書作者凱薩琳.韋德瑞
 
  一九七三年,來自美國的人類學博士生凱薩琳.韋德瑞到羅馬尼亞進行田野調查。她生活在外西凡尼亞一個小村莊,漸漸和當地村民培養出家人般的感情。她以研究當地寫出的著作,更開啟西方國家東歐研究領域先河。然而,隨著九○年代羅馬尼亞共產政權垮臺,她卻從解密檔案中發現:自己曾被當成間諜,受到嚴密監控。國安局中有關她的祕密檔案,多達兩千多頁。
 
  韋德瑞決定深入研究自己的監控檔案,藉以了解共產政權下的監控體制與線民文化。她回溯過去、找出線人,甚至訪問到當年負責監控她的國安局軍官。
 
  然而揭開真相並不容易,甚至令人難堪。過程中,她曾看見自己被偷拍的影像,也曾發現過往深信不疑的人際關係,其實充滿陷阱。有人懷著目的接近她、更有朋友因她而身陷危險。而她與監控軍官的面對面,更是出乎意料之外的經歷。
 
  韋德瑞以自身經驗為田野,發揮民族誌學者的敏銳,引領我們思考:
  ★ 國家安全的機器如何運作?如何吸收線人,編織陷阱?
  ★ 國家如何為自己製造敵人? 被監控者如何被創造出邪惡分身?
  ★ 祕密監控如何與社會關係網絡交織在一起?
  ★ 冷戰的社會氣氛,如何孕育監控文化?
  ★ 「加害者」是甚麼樣的人?
  ★ 身為被監控者,認識真相令她備受衝擊,她如何深入反思,重拾對人的信賴,進而從檔案中剖析出整個監控文化與機制?
 
  這是一本對監控體制極為難得的深入剖析之作。不僅曝光監控機制,也讓我們看見體制下的人性。對於臺灣讀者而言,這本書或許也能幫助我們更深入認識威權時代的歷史。
 
本書特色
 
  1. 轉型正義的啟發:促轉會在五月結束任務。對於威權時代的歷史,我們的認識仍然有許多空白。而國家檔案未來將如何,尚未解密的檔案何時解密,也持續引起關注。什麼是臺灣轉型正義的下一步?從《他們說我是間諜》中可以讀到許多啟發。
 
  2. 補足東歐歷史空白:近期臺灣讀者對東歐歷史的關注提升,《他們說我是間諜》補充了共產統治時期與之後的東歐面貌。
 
  3. 在監控資本主義時代認識監控:正如作者本人所說,當今是一個監控技術手法不斷翻新的時代,監控並非與我們無關,我們應該深入認識監控的效應。
 
  重要事件
  促轉會在五月結束任務,在此時刻以本書探討真相與和解的問題。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夏克勤(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推薦人
  李志德(《鏡周刊》文化組總編輯)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阿潑(作家)
  胡淑雯(作家)
  彭仁郁(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前促轉會委員)
  楊翠(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前促轉會主委)
  劉紹華(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蘇慶軒(中研院臺史所博士後研究員)
 
各界好評
 
  「這本既迷人又重要的書應該被列為人類學家和口訪歷史學者的必讀書單。」──西拉.菲茨帕特里克(澳洲歷史學家)
 
  「帶著無畏的好奇,與一顆破碎的心,凱薩琳.韋德瑞帶我們走上一趟憂心忡忡的旅程,深入她的祕密警察檔案,處理田野工作中的信任與背叛問題,她所袒露出的脆弱令你想握住她的手。這是一本自我民族誌與歷史的混合體,讀來縈繞心頭又深具原創性,本書必定會成為人類學的經典。」──露絲.貝哈爾(美國人類學家)
 
  「《他們說我是間諜》是兼具深度與好讀的著作,是臺灣罕見的羅馬尼亞社會研究,也是從親歷見聞角度出發的東南歐現代史與冷戰學術史……至於貫穿全文,韋德瑞與羅馬尼亞友人之間的真摯感情,與四十餘年不斷的緊密人際連結也提醒我們:祕密警察檔案雖然黑暗,但人際友誼卻也無比強韌。」──夏克勤(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沉思的迷宫:当代社会中的身份、权力与叙事重构》 导言:迷雾中的自我与他者 在信息爆炸与全球互联的时代,我们对“身份”的理解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身份不再是一个固定的、线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在无数观察者、记录者和自我建构的语境中不断流动的多面体。本书《沉思的迷宫:当代社会中的身份、权力与叙事重构》旨在深入剖析,在现代社会结构、国家权力运作以及个人对自我认知的多重角力之下,身份是如何被塑造、被操纵、被抵抗,并最终被重新叙述的复杂过程。 本书的立足点,在于对“被看见”与“看不见”之间的张力进行细致的考察。我们所处的环境,充斥着无形的凝视——无论是来自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还是体制性的监控网络,抑或是文化生产中的刻板印象。这些凝视共同编织了一张巨大的网,它定义了“正常”与“异常”,为个体划定了可接受的行为边界。然而,个体从未停止在这一框架内寻找缝隙,进行意义的“再占有”。 本书将跨越多个学科的界限,从社会学、符号学、后殖民理论,乃至细致的口述历史收集方法论等多个维度,搭建一个多层次的分析框架,用以解构当代身份政治的复杂肌理。 第一部分:权力之眼与结构性审查 本部分着重探讨宏大叙事与制度权力如何系统性地构建和固化对特定群体的认知模板。 第一章:档案的权力与遗忘的艺术 档案,作为历史的物质载体,并非中立的记录。本章将研究国家机构、历史部门在文本编纂过程中所展现的“选择性记忆”。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何种信息被纳入官方叙事,何种声音被刻意排除,以及这种排除如何影响后世对特定事件或群体的理解。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政府文件、官方出版物进行符号学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出权力如何通过“沉默”和“强调”来构建其合法性基础。这种对历史的结构性审查,直接影响了后代个体对自己出身和集体命运的认知锚点。 第二章:算法的凝视:身份的量化与规训 在数字化时代,身份越来越多地通过数据点来定义。本章探讨了现代监控技术和数据分析模型如何将复杂的社会主体简化为可预测的变量。这种“量化身份”带来了效率,但也伴随着深刻的风险:当个体的价值、信用乃至“可信度”都由算法裁决时,非标准化的、边缘化的身份特征极易被系统判定为“风险”或“缺陷”。我们将审视这种技术规训如何内化为个体的自我审查行为,迫使人们调整其在线行为以匹配算法的期望模型。 第三章:媒介景观中的刻板印象:符号的陷阱 媒介,无论是新闻报道、电影制作还是流行文化,都是身份建构的核心场域。本章深入分析了刻板印象(Stereotypes)作为一种文化捷径,如何被权力结构有效利用以简化复杂的社会现实。我们探讨了媒体如何通过重复和夸张的手法,将特定族裔、性别或职业群体“定型化”,从而在公众心智中建立起难以撼动的认知框架。理解这些符号的运作逻辑,是识别并抵抗身份政治陷阱的第一步。 第二部分:个体抵抗与叙事逃逸 身份的构建并非单向度的灌输。本部分转向个体经验和边缘群体的能动性,探讨在既定结构下,个体如何通过实践、记忆和叙事重构来夺回定义权。 第四章:口述历史的微观政治:未被授权的记忆 与官方档案相对立的是口述历史的实践。本章聚焦于那些被主流历史排除在外的群体,探讨他们如何通过集体叙事(Storytelling)来重建被压抑的经验。口述历史不仅是信息的收集,更是一种主动的“命名”行为——它赋予了那些在结构中失语者以声音,并挑战了既有历史的权威性。我们将研究特定群体在重述共同创伤或集体荣耀时所使用的叙事策略、情感修辞以及对时间线的颠覆。 第五章:身体即文本:抵抗的物质实践 身份的表达也存在于非语言的领域,尤其体现在身体实践和日常习惯中。本章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考察身体改造(如穿戴、装饰、行动模式)如何成为一种无声的政治宣言。无论是时尚的选择、饮食的偏好,还是对特定空间的使用方式,这些看似私人的行为都嵌入了对抗性的意义。我们分析个体如何通过这些“物质化的抵抗”来声明其身份的独特性和不可化约性,从而逃逸于量化标签的桎梏。 第六章:重构身份的语言:语词的“挪用”与“再生” 语言是身份表达的最直接工具,但也是权力最常规训的领域。本章研究特定社群如何有意识地“挪用”(Appropriation)或“再生”(Re-signification)被主流话语所污名化的词汇。这种通过语言内部的颠覆性行动,旨在解除贬义词汇的攻击性,并将其转化为群体内部的身份认同符号。这是一种精微的、依赖于语境的文化战斗,它展示了语言作为一种权力工具的双重性。 第三部分:交叉性与身份的流变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身份的复杂交织性,以及在后现代语境下身份的持续流动状态。 第七章:交叉性视野下的身份矩阵 当代身份很少是单一维度的。本章引入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的分析框架,探讨种族、阶级、性别、性取向等多个身份维度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一个人的社会经验和受到的权力对待。一个人的“被监控经验”或“被边缘化经验”,并非简单地将各项因素相加,而是这些因素在特定的权力结构中相互放大或抵消的复杂结果。理解这种矩阵,是避免身份政治碎片化的关键。 第八章:流动的边界:全球化与身份的模糊化 在全球化加速背景下,文化和地理边界的渗透使得身份的归属感变得模糊而充满张力。人们越来越多地在多个文化场域中进行身份的“切换”和“混合”。本章探讨了这种“混合身份”(Hybrid Identity)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它既可能带来更开阔的文化视野,也可能导致“身份焦虑”——即个体在寻找稳定归属感与适应环境变化需求之间的挣扎。 结语:从迷宫中寻找出口 《沉思的迷宫》总结认为,身份的斗争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定义权”的持续谈判。我们无法彻底逃离权力之眼和结构性叙事,但通过对这些机制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个体叙事实践的重视,我们可以在迷宫中构建起自我认知的“避难所”。本书最终呼吁读者,不仅要做被动接受身份标签的客体,更要成为主动编织、不断审视自身与世界关系的叙事主体。在对过去的反思和对当下的审视中,寻求个体解放和更具包容性的社会共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凱薩琳.韋德瑞(Katherine Verdery)
 
  紐約城市大學研究生院人類學傑出教授,密西根大學的俄羅斯與東歐研究中心前主任,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
 
  凱薩琳.韋德瑞作為美國學界研究東歐政治、經濟與文化領域先驅,在冷戰時期開啟羅馬尼亞的民族誌研究先河。她的著作包含《消失的公頃:後社會主義外西凡尼亞的財產與價值》(The Vanishing Hectare: Property and Value in Postsocialist Transylvania)、《祕密與真實:羅馬尼亞祕密警察檔案中的民族誌》(Secrets and Truths: Ethnography in the Archive of Romania’s Secret Police)等。
 
  2020年,她獲得斯拉夫、東歐和歐亞研究中心(ASEEES)頒發傑出貢獻獎。她以親身經驗所寫成的《他們說我是間諜》一書出版後,同獲歷史學與人類學界肯定,該書並被譽為「人類學家和口訪歷史學者的必讀書單」。
 
譯者簡介
 
梁永安
 
  臺灣大學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專職資深譯者。譯作涵蓋文學、社會科學、神學等領域,翻譯作品包含《下一個基督王國》、《今日,何謂歷史?》、《現代主義:異端的誘惑》、《李維史陀:實驗室裡的詩人》等書。

图书目录

導讀:祕密警察的祕密與人類學者的自我田野之旅    夏克勤  
 
字體、化名和讀音說明
鳴謝
 
序幕
第一部分     被監視下的研究工作
第一章         一九七O年代:作為軍事間諜的「民俗學家」
第二章         一九八O年代:敵人的許多張面具  
題外話         閱讀一己檔案的省思
 
第二部分     進入監視的機制
第三章         揭示
第四章         反省
尾聲
 
註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52358
  • 叢書系列:beyond
  • 規格:平裝 / 544頁 / 14.8 x 21 x 3.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的選材角度非常刁鑽,也看得出作者做了相當紮實的田野調查和資料耙梳。對於一個長期關注社會學和政治學議題的讀者來說,書中揭示的許多操作手法和心態轉變,簡直是教科書等級的範例。特別是當她將學術訓練與被監控的現實經驗疊合在一起時,那種知識份子的困境和無力感,讀來令人心有戚戚焉。雖然故事主線圍繞在「間諜」這個戲劇性的標籤上,但真正動人的部分,其實是關於信任的崩解和人性的試煉。它不是那種快節奏的驚悚小說,而是慢慢滲透,讓你從骨子裡感到一絲寒意的那種。如果喜歡探討「真實性」和「被觀看」的哲學命題,這本書絕對是近期難得的佳作。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功力真的沒話說,讀起來非常流暢,彷彿作者就在你耳邊娓娓道來那些錯綜複雜的經歷。我特別欣賞作者那種冷靜卻又帶著細膩情感的敘事方式。在描述那些充滿壓迫感的場景時,她總能精準地捕捉到當下的氛圍,讓你彷彿身歷其境,感受到那種無所不在的監視和潛在的危險。不過,有時候我覺得情節推進得稍微有點慢,尤其是在探討一些人類學的理論框架時,對非專業讀者來說可能需要花點心思去理解。但整體來說,這部作品的文字質感是頂級的,讀完後會讓人忍不住思考權力結構對個體生活的深層影響。光是文字的魅力,就足以讓我強力推薦給喜歡深度閱讀的朋友們。

评分

說實話,初拿到書時,我對「人類學家」和「祕密警察」這兩個詞的組合感到非常好奇,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平衡這兩種看似南轅北轍的身份。讀完後,我發現這本書厲害的地方在於,它沒有流於表面的控訴或情緒化的宣洩,而是用一種近乎學術報告的嚴謹態度,去解構一個體如何被國家機器標籤化、異化。書中的結構安排也很有層次感,從個人記憶到宏大背景的切換非常自然。唯一的遺憾是,某些特定區域的文化背景描寫,可能因為作者的個人視角受限,略顯單薄,讓人希望能夠再多了解一些。但總體而言,這種將微觀的個體經驗提升到宏觀政治分析的寫法,非常值得稱讚。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震撼是多層次的,它不僅僅是一本回憶錄或政治評論,更像是一部探討身份認同的實驗報告。我從未想過,一個受過嚴謹訓練的學術工作者,在面對國家暴力時,其專業知識如何成為一種保護色,又如何成為一種束縛。作者對於細節的捕捉,尤其是那些「無意義」的對話和日常生活的片段,正是最讓人感到不安的地方。因為正是這些看似尋常的細節,堆砌出了監控體系的龐大與精密。我讀得很慢,需要不斷停下來消化那些隱含的政治訊號。對於習慣了直接了當敘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去「解碼」,但一旦進入狀態,你會發現它的回甘無窮。

评分

以一個台灣讀者的角度來看待這本書,它觸及到許多我們在歷史脈絡中或許能感同身受的恐懼與掙扎。書中對於權力關係的描寫,非常到位,讓我聯想到過去一些敏感時期的社會氛圍。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特別是對於那種「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會是誰」的集體焦慮,描寫得入木三分。雖然故事發生的地緣背景與台灣不同,但那種被體制凝視的經驗,是具有普遍性的。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沒有試圖給出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將複雜的處境攤開來,讓讀者自己去面對和思考。它成功地將一個看似個人的遭遇,提升到了關於公民自由和學術自主的普世價值討論層面,是極具重量感的一部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