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藥貓理論(修訂版):恐懼與暴力的社會根源

毒藥貓理論(修訂版):恐懼與暴力的社會根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明珂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犯罪学
  • 心理学
  • 暴力
  • 恐惧
  • 社会控制
  • 权力
  • 文化
  • 政治
  • 毒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山間村落中,過去流傳一種「毒藥貓」傳說。毒藥貓指的是能變成動物害人及施妖法的女人。那些故事,有些像是神話傳說,有些如本地陳年舊事,有些是人們自身的經驗。值得注意的是,過去每個村中都有一兩位婦女被人們閒言為毒藥貓。由於一些當代現實關懷,作者藉著對毒藥貓的研究,提醒我們一種人類社會普遍的暴力形式。
 
  這個時代現實是,2014伊斯蘭國崛起於世界政治舞台,不但在歐美及穆斯林世界中造成許多涉及國家、宗教、性別的戰爭暴力,因此導致的人口流離,也為歐洲各國帶來大量移民、難民,造成新的族群衝突與社會暴力危機。另外則是,近年來發生的恐攻與其它暴力事件,經常與網路訊息或網路社群有關;網路與人類集體暴力之間的關係,也是當代值得被關注的現實。
 
  作者指出,在各種講求內部純淨的社群認同下,人們面臨重大社會矛盾或外來災難時,經常猜疑內敵勾結外敵,最後以集體施暴於一替罪羊來化解矛盾與對外界的恐懼,並團結社群。以羌族村寨的毒藥貓傳說、歐美近代初期的獵女巫風潮、二戰時猶太人遭受的大屠殺、台灣228事件、當代種族與宗教性認同下的恐怖攻擊、網路社群暴力等等為例,本書說明人類此種根深柢固的原初社群認同,與由此而生的對內部與外界敵人的恐懼、猜疑與暴力。希望這樣的認知能夠照亮我們所處社會及個人心理陰幽的一面,因而能避免陷身其中。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毒藥貓理論(修訂版):恐懼與暴力的社會根源》的图书简介,内容将聚焦于该书所探讨的核心议题,力求详实且具有深度,同时避免任何可能暴露其为AI生成的痕迹。 --- 《毒藥貓理論(修訂版):恐懼與暴力的社會根源》图书简介 探寻现代社会病灶的深层结构:恐惧如何演化为系统的暴力?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尽管物质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世界各地弥漫的焦虑、持续的冲突以及制度性的压迫却日益加剧。我们似乎被困在一个不断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中:越是恐惧,我们就越倾向于采取防御或攻击性的姿态,而这些姿态最终又催生出新的、更深层次的恐惧。 《毒藥貓理論(修訂版):恐懼與暴力的社會根源》并非一本肤浅地批判时弊的杂文集,而是一部深入剖析现代社会结构、心理机制与权力运作逻辑的社会病理学研究。本书以其标志性的“毒藥貓”概念为核心,试图揭示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那些被我们视为“偶然爆发”的暴力事件和普遍存在的社会不信任,实际上是源于一套精心设计或无意间形成的恐惧传递系统。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毒藥貓”的结构解析 本书的开篇,作者详尽地阐述了“毒藥貓理論”的理论框架。这里的“毒藥貓”并非指具体的个体或群体,而是一种社会符号学的隐喻:它代表着那种看似无害、甚至带有某种抚慰性的信息或叙事,一旦被接纳,便会在社会意识深处缓慢累积,最终以剧烈的、破坏性的暴力形式爆发出来。 作者首先追溯了恐惧在人类社会演化中的双重作用:既是生存的本能驱动力,也是社会控制的有效工具。然而,现代社会利用高科技媒介和信息流,将这种本能的恐惧“提纯”和“放大”,使其脱离了对真实威胁的警惕,转而针对抽象的、被建构出来的“他者”。 书中细致区分了“基础性恐惧”(Existential Dread)与“结构性恐惧”(Systemic Fear)。前者源于人类对死亡、失控和无意义的本能焦虑;后者则是被权力结构、经济体系和文化霸权所植入和维护的恐惧。作者论证,当代社会病症的核心在于结构性恐惧的泛滥,它使个体放弃了批判性思维,转而寻求群体庇护,哪怕这个群体建立在共同的偏见和排斥之上。 第二部分:恐惧的社会传递与权力固化 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了对信息生态和社会机制的批判性考察。作者深入分析了“群体极化效应”是如何被算法、媒体饱和度以及政治修辞所驱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恐惧的互惠市场”中,恐惧的需求方(希望维持现状的权力精英或保守力量)制造出恐慌的供给(被夸大的外部威胁或内部异议),从而合法化自身的强化。 媒介的“非对称暴力”: 作者特别关注了信息技术在“毒藥貓”传播中的作用。数字化时代,情绪的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了事实的验证速度。恐惧成为最高效的货币,它能瞬间凝聚松散的社会群落,并在虚拟空间中建立起清晰的“我群”与“他群”边界。这种边界一旦确立,任何针对“他群”的非人化对待,都会在共享的恐惧叙事中获得道德上的合理性。 制度性麻木: 更令人警醒的是,本书探讨了制度如何通过“恐惧管理”来维护其自身存在。当社会面对重大危机时,稳定压倒一切的逻辑常常导致对基本自由的限制,而这种限制往往以“安全”之名被合理化,并成为新的常态。作者揭示了这种机制如何悄无声息地侵蚀公民的能动性,使人们习惯于被动接受,而非积极参与。 第三部分:暴力的回归与解放的困境 在理论构建和机制分析之后,本书的后半部分着眼于“毒藥貓”最终催生的“系统性暴力”。这种暴力不再是街头斗殴式的零星冲突,而是渗透到法律、经济分配乃至日常互动中的结构性压迫。它表现为系统性的歧视、经济剥夺、环境破坏,以及针对异见的无声压制。 作者挑战了主流关于暴力的传统二元对立观点(如“好人”与“坏人”的对决),认为在“毒藥貓”的社会结构中,施暴者往往也是受害者——他们只是在执行一套被赋予了“必要性”的恐惧脚本。因此,真正的解放不应仅仅是推翻现有的权力主体,而是要“解毒”整个传递恐惧的社会系统。 重塑信任与非暴力实践: 尽管对现状的描绘充满严峻,本书的结尾并未导向虚无主义。作者呼吁回归到“本体论的勇气”——即直面不确定性、承认自身的脆弱性,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新的社会契约。真正的变革力量存在于那些拒绝被卷入恐惧循环,选择在细微处重建人与人之间信任和理解的社群实践中。 《毒藥貓理論(修訂版):恐懼與暴力的社會根源》是一次对我们共同生存环境的深刻诊断,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看清表面的冲突,更要勇敢地直视潜藏在社会肌理深处的毒素。对于所有关心社会公正、心理健康和未来走向的思考者来说,这是一本不容忽视的、具有启发性的里程碑式著作。 --- 关键词: 恐惧心理学、社会结构、系统性暴力、信息生态、权力运作、社会批判、非人化、结构性焦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明珂
 
  哈佛大學博士,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台師大講座教授,中研院院士。研究領域為中國民族、游牧社會、族群認同與歷史記憶。曾長期在青藏高原從事結合史學與人類學的羌、藏族田野,建立由邊緣理解中國之方法基礎。由理解邊緣族群而將其奇特化為熟悉,因而將吾人熟悉的知識視為奇特,並以同一邏輯重新理解它們。主要著作為《華夏邊緣》、《羌在漢藏之間》、《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游牧者的抉擇》、《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等書。 

图书目录

謝詞
自序
前 言 無內憂外患者國恆亡
第一章 人類社群與其邊界
第二章 村寨生活與毒藥貓傳說
第三章 近代初期歐美獵女巫風潮
第四章 替罪羔羊
第五章 毒藥貓理論
第六章 當代國族主義下的毒藥貓
第七章 當代宗教極端主義下的毒藥貓
第八章 「網路村寨」中的毒藥貓
結 語 走出伊甸園之後
參考書目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67928
  • 叢書系列:允晨叢刊
  • 規格:平裝 / 452頁 / 15 x 21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1994 至 2003 年之間,我經常到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川西岷江上游,在高山深谷間的羌、藏族村寨中進行田野採訪。那時我常聽得人們談起「毒藥貓」—有些聽來像神話傳說,有些像是本地過去的陳年往事,有些是講述者的個人經驗。虛構、真實與想像夾雜。本地人以「漢話」(四川話)所說的「毒藥貓」,指的是會施妖法變成動物殺人與群聚吃人的魔女,或以指甲施毒害人的妖婆。有些人認為毒藥貓也有男性,極少,但法力更強。那時,在少數村寨中人們仍閒言閒語地說某些女人為毒藥貓。
 
  我在岷江上游從事的是一種結合歷史學與人類學的研究,探索人們的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之間的關係。為此我採取多點的田野考察方法,經常由一個村寨移動到另一個村寨,觀察人們的集體歷史記憶如何隨村寨情境不同而變化。經過兩三年後,我逐漸認識羌族的多元性﹔不只是歷史記憶,各地羌族在婦女服飾、婚喪習俗、祭山神儀式等等方面都有些差別。然而不同於此的是,毒藥貓神話傳說以及稱某人為毒藥貓的閒言閒語,普遍流行於各地村寨。這一點引起了我的注意。當時,我初步認為這樣的社會現象,或表徵、表相,產生於本地一種普遍而又十分基本的社會情境本相之中,所以各地相關的神話故事與閒言都差不多。於是我以錄音的方式,蒐集關於毒藥貓的傳說與本地故事文本,同時觀察、思考什麼樣的共同社會情境產生這樣的傳說。這樣的研究與思考,基於一項簡單的邏輯﹕文本(text)在情境(context)中產生,而情境也受到文本的支持。社會表徵(representation)也是一種文本,與其對應的社會現實本相(reality)等同於情境。因此表徵與本相的關係也一樣﹔現實本相下產生與之相應的表徵,而這樣的表徵也強化社會現實本相。
 
  在對羌族社會的一般性了解漸深之後,我逐漸認識與此相關的社會現實情境。那是,孤立的村寨人群認同,在這樣的社群中人們對外界邪惡勢力的恐懼,對於內部團結鬆動的恐懼,以及女性在村寨中的邊緣地位等等。因此當聽得老年人說「過去毒藥貓多,現在少多了」,或說「過去毒藥貓鬧得兇,現在已不那麼兇了」,我知道此顯示 1950 年代以來本地相關社會情境已有很大的改變。向外謀生的機會變多,各村寨人群的來往變得頻繁,過去各守地盤的孤立村寨人群認同已不復存在﹔在共同的羌族認同下,各鄰近村寨人群間的敵對與暴力基本消失﹔在男女平權政策下,婦女有機會受教育及外出工作,因此社會地位也普遍提高。因此,由毒藥貓傳說故事及相關社會現象,我努力發掘、重現的實為 20 世紀上半葉(或以及更早)的本地社會情境。
 
  同樣基於多點田野的觀察與思考,後來我對此議題的關注由羌族轉移到中國其他民族,以及中國之外世界各文化圈中,也由考察過去轉而注意當代類似的社會現象。逐漸地我明白,毒藥貓現象(傳說與相關的社會現實)不僅普遍存在於過去岷江上游村寨社會,也普遍存在於今昔世界各地。在 2003 出版的拙著《羌在漢藏之間》中,我曾對一則關於「毒藥貓王子洗去身上的毒但沒有洗淨,所以至今毒藥貓沒有斷根」的傳說,表達如下看法﹕ 
 
  毒藥貓不僅在羌族中不容易斷根,在所謂的「文明世界」中也從來沒有斷根過。從更一般性的意義來說,毒藥貓故事不止廣佈於岷江上游的村寨人群間,它也廣泛存在於世界各人群間,無論是在初民,或是現代都市人之間。這便是為何在許多社會中,女人、弱勢群體與社會邊緣人常被視為有毒的、污染的、潛在的叛徒或破壞者。在社會動盪騷亂之時,他們常成為代罪羔羊。這也說明了,人類似乎一直生活在群體各自建構的「村寨」之中。孤立(區分與邊界)讓我們畏懼外在世界,我們也共同建構或想像內部邊緣的毒藥貓(內憂)或外在的毒藥貓(外患)來孤立自己。
 
  雖有此粗略認知,但我在羌族田野中並未對毒藥貓現象進行深入研究。其原因是,首先,在一寨子裡稱某鄰人為毒藥貓,是極嚴重的事﹔村民們多諱言,而只願談一些神話傳說。其次,即使知道某些婦女被人們閒言為毒藥貓,在倫理上我也不宜採訪這些社會邊緣人。因此長期以來,我一直籌思如何將「多點田野」擴及到古今中外類似的事例中,以探索毒藥貓現象在人類社會中的一般性,以及其在不同時代、地域中的特殊性或變異類型。
 
  與此最相似的是歐美近代初期的女巫傳說,與女巫審判、獵殺事件。它們可被視為人類學家在田野所見的社會表徵或文本。特別是歷史文獻紀錄中的女巫供詞及其鄰人的證詞,皆有如羌族村寨中被人們視為毒藥貓的婦人及其鄰人們的陳述,因此可以彌補我無法進行此方面田野採訪的缺憾。在另一方面,歐美大規模獵女巫事件多源始於山間村落中﹔這些山村中的人類生態情境,與羌族村寨的情境十分相似(詳後)。對於此種偏遠、邊緣之小型社會的認知,我在羌族村寨中的田野考察所得,自然遠比數百年前的歐美歷史文獻記載來得豐富。便是如此,借著羌族民族志與近代初期歐美歷史資料的互補,我比較二者的文本、表徵,來探索它們對應之社會情境本相的共同性與其差異。
 
  雖然早已理解此議題的重要性,但這研究在我的學術與現實思慮中存在了近 20 年,至今才得以成書。對此研究我遲遲未能著手,而開筆後又久久難以完成的原因在於,它涉及的社會現象多、層面廣而又繁雜,且不斷有新的重大事例發生。歷史上我們較熟知的,如歐洲長久以來對猶太人的歧視與暴力,16-17 世紀歐洲及美國新英格蘭的獵巫風潮,台灣的 228 事件,以及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青少年校園集體霸凌行為,失業或受挫者對家中老幼施暴,老居民對外來移民的猜疑與厭憎,等等,都是不同形式與程度的替罪羊或毒藥貓現象。也因此,相關文獻十分豐富,其涉及的學科也相當多。僅以歐洲近代初期的獵巫風潮來說,多學科與跨學科的相關研究卷帙浩繁,成果十分豐碩。多年來,我一直沉浸在閱讀相關研究著作中。在《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一書出版後,2015 年,我決定擱下其它研究寫作,開始著手寫這本書﹔此並非我在文獻閱讀與研究思考上已臻於成熟,而是感於自身所處的時代現實。
 
  這個時代現實是,2014 伊斯蘭國崛起於世界政治舞台,不但在歐美及穆斯林世界中造成許多涉及國家、宗教、性別的戰爭暴力,因此導致的戰爭與人口流離,也為歐洲各國帶來大量移民,造成新的社會情境。在歐盟架構下原已鬆散的歐洲各國家邊界,由於防堵移民而在部份地區再度被強化,英國甚至為此脫離歐盟。歐洲各國之外來移民往往成為社會邊緣人,他們是社會暴力的受害者,但在受排斥與猜疑的情境下,移民社群也易成為恐懼、仇恨與暴力滋生的溫床。在美國,反移民之風是唐納‧川普(Donald Trump)於 2016 年贏得美國總統選舉的原因之一。他就任後便執意進行其美墨邊境築牆,以及限制特定穆斯林國家公民入境美國。在此整體國際局勢下,歐美各國恐怖攻擊事件頻傳。新聞報導的主題經常是,恐怖分子、恐怖攻擊、反恐戰爭、聖戰與自殺炸彈客等等。騷亂不僅在國際間,各國內部也多有涉及階級、世代、民族、政黨、宗教或教派區分,以及政治上的分合統獨等等之群體矛盾與衝突,部份反映在常被冠以「革命」之名的大規模群眾運動與警民衝突上。不僅在歐美、中東,我們近身的亞洲與台灣也動盪不安。中日間,海峽兩岸間,北朝鮮與其周遭政權之間,涉及南海主權爭議的各國間與中美之間,都有日益劇烈的矛盾與衝突。即使一家庭,人類社會中最小的社會單元,當經濟、就業與社會治安情況惡化時,也經常發生親人相伐的人倫悲劇。這是一個瀰漫著恐懼、猜疑與暴力的時代。
 
  對本書所涉主題而言,最大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事件應是,在我完成初稿的 2020 年,新冠肺炎在全球各地相繼暴發,難以遏止。此恐懼引起的猜疑與暴力,在全球以各種方式反映在多種社會層面﹔如華人或亞裔人士在許多國家被霸凌,如美國的黑人生命權抗爭運動(Black Lives Matter Protest)及「安提法」(Antifa)左派運動再起,等等,都造成程度大小不等的騷亂、暴力與衝突。更大的衝突危機發生在國際局勢上。僅在兩年之間(2020-2021),歐美國家恐懼、猜疑與敵視的主要對象,便由伊斯蘭世界幾乎全然轉變為中國。美國喬‧拜登(Joe Biden)總統上任後,將中美間的貿易戰升級為對中國全面的政治、經濟、網路、軍事圍堵,並四處遊說各歐亞國家加入其反華同盟陣營。
 
  人們在內外交煎的恐懼下,集體猜疑一替罪羊並施之以暴力,這是人類社會中的一個老議題。然而在今日網路訊息傳播的時代,這樣的集體仇恨與暴力更容易在人群中滋長。最明顯的事例為,許多孤狼式的恐怖攻擊事件(lone wolf terror attacks),發動恐攻者都深受網路社群影響,他們也常以網路來傳播其仇恨思想與暴力行為。近年來國際間或一國之內,種種的國家、民族與社會群體間的衝突,背後皆有網民推波助瀾,透過大量尖銳而能鼓動人們情緒但又難以查證的訊息。這些都說明,在網路、網路社群及筆電、手機等網路通訊工具普及的當代,我們思考傳統人類社群生活中的替罪羊現象時,自然得考慮今日數位訊息傳播造成的人際溝通對人類社群生活、社群認同及認同危機的影響。
 
  在本書中,我將儘量避開一些深奧、生澀的理論探討,並以生活化的例子與平易的語詞,來說明人類社會的此一複雜現象。讓人們認識自身所處的社會,以及了解自身思慮中陰幽的一面。另外需要說明的是,這個主題涉及多項人文社會學科,因此從任何單一學科來看,本書所論都可能有不足之處。我寫作本書的準備永遠不夠充份。如前所言,雖長期關心此議題也閱讀了大量文獻,但讓我著手寫這本書的動機,實為深感於自身所處時代的暴力現實。無論如何我將以此拋磚引玉,並虛心接受批評。希望讀者對本書內容的認識與批評,能讓更多人關心此議題而投入研究中,以及讓更多人能夠認識我們在社群生活中時時發生的集體恐懼、猜疑與暴力,因而能思考如何讓自己避免陷身其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到台灣社會的背景,我總覺得我們這個島嶼社會,在歷史的積累下,對於「不安感」的處理,有著一套非常獨特的文化濾鏡。我們擅長用幽默、用集體性的「隱忍」,來消化那些可能引爆「暴力」的潛在能量。因此,我非常想知道,如果這套理論適用於台灣的脈絡,會呈現出什麼樣的特殊面貌?「毒藥貓」的引爆點在哪裡?是經濟壓力、世代對立,還是身份認同的焦慮?如果作者能夠擺脫純粹的西方中心視角,對東亞乃至於台灣社會的特殊性進行細緻的描摹與分析,那這本書的價值就立刻提升到另一個層次,成為我們理解自身處境的關鍵工具。我並不期待它提供一勞永逸的解方,那太不切實際了;但我熱切希望它能提供一種「翻譯工具」,幫助我們將社會上的那些不明所以的騷動和不安,用一種更精確、更少道德批判的學術語言進行解碼。

评分

一本優秀的理論書籍,最終的標準,往往在於它能否在讀者心中種下一顆「質疑的種子」。在充斥著快速答案和簡化標籤的時代,我們太容易接受既定的敘事,而不敢深究背後的機制。「毒藥貓理論」這個充滿寓言色彩的名稱,本身就帶著一種挑戰權威、揭露潛規則的意味。我期望它能挑戰我根深蒂固的那些關於「好人」與「壞人」、「秩序」與「混亂」的二元對立思維。如果讀完後,我對於新聞裡發生的任何一則衝突事件,都能多想一層:「這是不是某種『毒藥貓』被觸發的反應?」、「背後潛藏的恐懼是如何被社會結構餵養的?」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改變我日常觀察世界的方式,哪怕只是一點點角度的偏移,它就已經達成了它作為一本深度思考之作的使命。我期待它帶來的,是一場思維上的徹底重整,而不是一次性的資訊攝取。

评分

從文學風格上來說,我對那些能將嚴肅的社會學或心理學論述,包裝得既有知識性又不失可讀性的作品,抱持著高度的期待。寫社會根源的書,最怕的就是淪為艱澀的學術報告,讓人望而卻步,最終只能被束之高閣。我希望「毒藥貓理論」能夠運用生動的比喻,或者是一些令人難忘的譬喻手法,將那些抽象的社會動力學具象化。要知道,「恐懼」和「暴力」本身就是極具情感色彩的詞彙,如果作者能捕捉到這種情感的細膩層次,並將之納入理論框架中分析,那會非常厲害。我個人偏好那種能讓你在閱讀過程中,不時停下來,對著書頁喃喃自語:「原來如此!」的寫作。這種震撼感,不是來自於嘩眾取寵的標題,而是來自於作者對複雜現實的深刻洞察,並能用最簡潔有力的語言表達出來的能力。希望這本書能達成這種知識傳遞的藝術性。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老實說,我對「修訂版」這三個字特別有感覺。這通常意味著作者在初版發行後,針對市場反應、新的社會事件,或是自身研究的深入,做了更細膩的打磨和觀點的修正。這對我來說是個好兆頭,代表這不是一本隨便出書應付了事的作品,而是經歷過時間考驗和自我批判的成果。我特別好奇,相較於前一版,作者是如何調整對當代社會脈動的解讀,尤其是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接收到的「恐懼」訊息量是幾何級數增長。一個好的理論,必須具備足夠的彈性去容納現實世界的複雜性,而不是一味地用僵硬的模型去套用萬事萬物。我預期它會提供一些新的案例分析,或許是從國際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到我們日常生活中鄰里間的摩擦,都能找到「毒藥貓」理論的影子。如果能成功地將宏觀敘事與微觀經驗串聯起來,這本書的說服力就會大大提升,讓讀者在合上書本後,能對自己所處的世界產生一種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觀察角度。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夠引人入勝了,「毒藥貓理論」聽起來就充滿了矛盾與張力,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對這種探討社會深層結構和人類行為的書一直很有興趣,特別是它副標題提到的「恐懼與暴力」這兩個主題,簡直是直指現代社會的核心痛點。我期待作者能提出一些不同於主流媒體或傳統學術框架的視角,畢竟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充斥著各種被簡化或過度渲染的解釋,讓人感到無所適從。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清晰的邏輯來剖析,為什麼恐懼會如此輕易地轉化為暴力,並且追溯到它在社會肌理中的根源,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情緒宣洩,那絕對是極具價值的。我希望它能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劃開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難以言喻的社會病灶,讓我們能夠用一種更冷靜、更有建設性的方式去面對這些難題。畢竟,理解問題的根源,是尋求真正解決之道的第一步,否則我們只會在恐懼與暴力的循環中不斷打轉,永無寧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