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末日戰場哈米吉多頓:跟著考古隊重探聖經古戰場,一段錯綜複雜的近代挖掘史詩

歡迎來到末日戰場哈米吉多頓:跟著考古隊重探聖經古戰場,一段錯綜複雜的近代挖掘史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瑞克.克萊恩
图书标签:
  • 考古学
  • 圣经
  • 哈米吉多顿
  • 末日论
  • 历史
  • 挖掘
  • 宗教
  • 中东
  • 战争
  • 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過去,此地是所羅門王的名城,是眾軍集結、預言世界即將大戰的場所;
現在,考古長才將匯集此地,展開一場地上地下都精彩無比的挖掘大戰!

最會說故事的考古專家 艾瑞克.克萊恩全新磅礡力作
累積30年的大量材料 一場深入淺出的時空導覽之旅

  地底下,是古老聖經的末日戰場待解之謎──
  地底上,是錯綜複雜的考古團隊權謀之爭──


 「我寫了很多很多小事,個別每一件事大概都不算什麼,但我在過去兩年裡學到的是:大多數決定一場 考古活動命運的大事都是從小事發展起,如果這些小事能及時解決,或許就能避免未來的耗時耗力焦頭爛額。我並不喜歡整天抱怨挑毛病,但我覺得您應該會想知道所有真實發生的事。」

  當詹姆斯‧亨利‧布瑞斯提德──成就卓著的古埃及專家,也是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the Oriental Institute)的創辦人、所長與董事,更是米吉多挖掘計畫的主持人,坐在芝加哥的辦公室中收到這段米吉多「線人」寫給他的報告私信,焦頭爛額可想而知──然而這可說是考古隊的日常。

  1925到39年之間,布瑞斯提德先生共派出了克萊倫斯‧費雪(Clarence Fisher)、P‧L‧O‧蓋伊(P.L.O. Guy)及戈登‧勞德(Gordon Loud)前往米吉多──傳說中的所羅門王都城所在地──進行挖掘。讓這三位一時之選擔任現場主持人再適合也不過了,他們充滿熱情與知識,在考古方法上貢獻創舉,卻也在方方面面讓布瑞斯提德先生傷透腦筋。不斷往返的書信電報中,充滿了人事調度爭辯、討論隊員狀態、質疑研究進度、要求研究發表與挖掘同時進行。原來考古從裡到外、從身到心都是嚴格考驗!

  不只如此,美國大蕭條而導致金主洛克菲勒家族的支助態度轉變,以及英國託管巴勒斯坦日益增長之緊張局勢,更添增了考古活動的艱難。勞德上任後在1937年發現的大批金器與象牙寶藏,成為了到今天都尚未有定見的謎題,而1939年,挖掘團隊的很多成員都應徵入伍,「試圖阻止現代世界變成又一個末日戰場」,考古發掘工作隨之中止。在以色列建國的1948年,考察團隊的臨時宿舍更遭人洗劫,並被意外燒毀。要到相隔五十幾年以後的90年代,考古學家們才得以重回這片土地。

  米吉多考古隊的故事包含著權謀、內鬥、浪漫綺事、法律糾紛、還有各種人事大風吹的背後細節──以及最重要的,是對考古的堅持不懈毅力,讓米吉多遺址豐厚開發成果呈現與世人面前。克萊恩將這些綿密的軼事,交織於更大的歷史事件之中,開展出一幅完整且引人入勝的考古圖像,猶如身歷其境,回到彼時的米吉多土丘上!

  芝加哥團隊留下了超過三十年的大量著作和信件,從信件和電報到卡片,便箋和日記。艾瑞克‧克萊恩用這些材料繪製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過去考古時代的肖像。他巧妙地將探險隊置於美國大蕭條以及英國授權巴勒斯坦日趨麻煩和緊張局勢的背景下。他為讀者提供了關於米吉多發現的爭論,困擾探險的內鬥,以及使來自內部對古代世界驚人發現的觀點。

  這場知名的考古大戰,是兩次世界大戰間一個發生在遙遠遺址的迷人故事,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享有其非凡的地位。

  ▶ 現場考古隊的管理就是門大哉問
  宗教信仰、生活習慣、個性與做事習慣,還有與當地人工作者的關係與管理……考古現場除了嚴謹科學專業之外,這些「人」的問題可是同樣重要的……考古隊員甚至要求建造網球場,認為這是「日常生活所需」
  ──當然,可不能禁止自由戀愛與搭訕!

  ▶ 豐富史料內容帶領還原考古現場
  目前收藏於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洛克斐勒檔案中心(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以色列文物局(Israel Antiquity Authority)和其他地方的檔案,有著大量手稿、照片、信件、研究筆記、電報與日記。克萊恩充分展示其優異的敘述和講故事能力,搖身一變成為「考古學家的考古學家」,宛若一名偵探推理家,帶領我們還原真實歷史現場!

  ▶ 奠定考古學眾多技術
  熱氣球空拍技術、垂直發掘法、以及使用孟賽爾顏色系統(Munsell color system)來描述土壤顏色。他們的發現與創新至今依然在聖經考古學界大放光彩並沿用至今。在炙熱且水土不服的環境下,且看這群考古學家如何將現有工具和技術發揮至極致!

本書特色

  ★希伯來聖經裡最全知全能的名君所羅門王,其都城之謎一向是歷史、考古、宗教學家的核心焦點。本書將帶領讀者進入到聖經與考古的世界。
  ★在考古學的萌芽階段,且看第一線的考古學家如何砂礫堆中淘出珍珠、點石成金!
  ★透過克萊恩幽默、順暢且精細的筆觸,深入淺出,讀者不需要具備考古學知識也能徜徉其中。猶如小說驚心動魄,同時詳實介紹考古現場的專業技術。

熱血推薦

  馬雅人(FB馬雅國駐臺辦事處)/江芝華(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阿潑(文字工作者)

  克萊恩並不以呈現完整的考古報告為目的,而是透過其中的故事來引出考古發現的意義,畢竟嚴謹的考古報告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實在難以親近。這種有八卦、有知識的書寫方式,更適合將考古學推廣給一般民眾。閱讀本書,透過作者輕鬆的筆法,就好像真的在觀看考古隊員之間的愛恨情仇,看著一場飽含學術知識的考古八點檔。──馬雅人,FB馬雅國駐臺辦事處

  本書精彩地描寫巴勒斯坦境內著名哈米吉多頓遺址的發掘過程,克萊恩透過非常嚴謹的檔案爬梳,領著我們回到20世紀初期發掘的現場,讓我們看到了考古發掘不僅止是發掘而已。中間所涉及的人、事、物間的衝突、糾葛往往才是考古現場真實發生的日常,而這些日常更深刻地影響了發掘的走向及成果,形塑了我們對於過去的想像。──江芝華,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好評推薦

  「這本書將使讀者對看似冷酷而客觀的考古科學大開眼界。而克萊因對個人世界和職業世界之間互動的審慎、寬厚且有時幽默的書寫,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原因。」──John Butler,《亞洲書評》(Asian Review of Books)

  「Digging Up Armageddon得以對米吉多展開如此巧妙的歷史處理,歸功於克萊因的細緻入微研究,他強調了勞動、特權、政治和資本主義如何影響20世紀早期到中期在美國和歐洲的大部分考古學……如果不通過資本主義、勞工和政治的歷史鏡頭折射它們,就不可能談論在米吉多的發掘。」──Lydia Pyne(知名作家與歷史學家,著有Genuine Fakes: What Phony Things Can Teach Us About Real Stuff),《洛杉磯書評》(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這本書牢牢地關注著1925到39年,這是挖掘工作中最具啟發性的時期……作者開啟了一項原創而生動的研究,巧妙地將考古學與個性、政治與文化、科學和技術相結合。」──Andrew Robinson,《自然期刊》(Nature)

  「克萊恩對人性的諷刺洞察和一種救贖性的幽默感寫作。」──Patrick Madigan,The Heythrop Journal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为您创作的一份关于其他书籍的详细简介,内容力求详实、地道,不包含您提供的书名相关信息,力求自然: --- 书名: 《失落的文明:秘鲁安第斯山脉深处的印加帝国遗迹与自然力量的对话》 作者: 艾莉森·霍尔姆斯 出版社: 远方之眼文化 页数: 588页 装帧: 精装,附带高清彩插和手绘地图 定价: 188.00 元 --- 简介: 本书带领读者进行一次跨越时空、深入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腹地的史诗般旅程。艾莉森·霍尔姆斯博士,一位在印加考古学领域深耕了近三十年的资深学者,以其独特的敏锐洞察力和扎实的田野考察经验,重构了一幅关于失落的印加文明宏伟图景。这并非仅仅是一本考古报告,而是一部将人类学、地理学、历史叙事与自然科学完美融合的深度非虚构作品。 一、揭开迷雾:历史的碎片与重构 印加帝国,一个在短短一百年间崛起又迅速陨落的文明,其核心地带——秘鲁安第斯山脉,至今仍被浓雾和未解之谜笼罩。霍尔姆斯博士的独特视角在于,她不仅关注那些被世人熟知的马丘比丘、库斯科等核心遗址,更将焦点投向了那些隐匿在海拔四千米以上人迹罕至的边缘地带。 本书的开篇,作者详述了她如何追溯十五世纪西班牙征服者留下的零散记录,结合当地土著口述史,定位了数个被认为是印加“次级行政中心”的遗址群。这些遗址的发现,彻底颠覆了以往“印加文明以库斯科为绝对中心”的传统观点。霍尔姆斯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这些山地聚落的建筑技术——如何利用当地特有的花岗岩和片岩,在近乎垂直的山坡上建造出令人惊叹的梯田和水利系统。书中详细分析了当地特有的“石缝契合技术”,这种技术使得石块之间无需任何粘合剂,却能承受剧烈的地震活动。 二、生态智慧:人与自然的共生之道 《失落的文明》的核心主题之一,在于探讨印加人如何与极端多变的高山生态系统达成精妙的平衡。作者花费了大量篇幅,阐释了印加人对气候和水文的深刻理解。他们不仅是伟大的建筑师,更是精通环境工程的大师。 书中通过对奥扬泰坦博(Ollantaytambo)附近古老灌溉渠的重建性研究,展示了印加人如何通过引流冰川融水,精确分配给不同海拔的农作物。作者对比了干季和雨季的水流模式,证明印加的农业规划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区域微气候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观测结果。特别是书中对“帕查玛玛”(大地之母)信仰与实际农业操作之间关系的论述,将印加的宗教哲学与生产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揭示了他们对土地的敬畏与依赖。 此外,本书还深入研究了印加人如何利用不同海拔的生态位(vertical archipelago)进行物产交换,确保了即使在单一区域遭受灾害时,整个帝国仍能维持食物供应。 三、社会结构:超越“太阳之子”的复杂性 传统叙事往往将印加社会简化为围绕萨帕·印卡(Sapa Inca,太阳之子)的等级制度。霍尔姆斯博士则通过对偏远“阿亚尤马”(Ayullu,氏族共同体)的考古发掘,揭示了其内部复杂的社会契约与劳动分配机制。 书中引入了“米塔”(Mita)制度的最新研究成果,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种强迫劳动,而是分析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功能演变。作者对比了帝国初期与晚期对“米塔”征用的差异,特别是针对特殊技能工匠和祭司阶层的区别对待。通过对大量陶器和纺织品残片的风格分析,她推断出这些边缘社区在服从帝国统一性的同时,仍保持着高度的地域文化认同,这种“同质化中的多元性”,是帝国得以稳定统治的关键。 四、最后的时刻:冲突与消逝的文化基因 在书的后半部分,作者将叙事推向了十六世纪的“大碰撞”。然而,她避免了传统的“西班牙征服者屠杀印加人”的单一叙事。相反,她着重分析了瘟疫、内战以及关键基础设施(如信使驿站系统)的崩溃,如何在军事冲突爆发前就已削弱了帝国的抵抗能力。 霍尔姆斯博士对西班牙探险队带入的欧洲病菌的传播路径进行了地理建模,令人信服地展示了疾病是如何沿着印加的道路网络,比任何军队都更迅速地渗透到腹地,造成了人口断崖式的下降,使得后来的军事对抗从一开始就处于极度不平等的地位。 最终,本书描绘了印加文化基因如何通过混血的后代和隐秘的仪式,渗透并延续至今。作者在现代秘鲁社区中的多年生活,让她得以记录下那些仍在山间流传的古老歌谣、农耕习俗和语言残片,证明了“失落的文明”从未真正消亡,而是以一种更具韧性的形式,融入了当代安第斯人的血脉之中。 总结: 《失落的文明》是一部严谨、感性且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它不仅为专业人士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更让普通读者能够触摸到那个远去帝国的脉搏。通过霍尔姆斯博士的笔触,我们得以超越金银财宝的诱惑,真正领略印加文明在工程学、社会组织和生态智慧上所达到的非凡高度。这是一次对人类适应性与创造力极限的深刻致敬。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瑞克‧克萊恩(Eric H. Cline) 

  喬治華盛頓大學古典學系與人類學系教授暨國會考古學研究中心主任,曾任該校古典暨近東語言與文明系所長。1982年畢業於達特茅斯學院古典史考古系,兩年後在耶魯大學近東語言暨文學系取得碩士學位。1989年獲得傅爾布萊特獎學金(The Fulbright Program)補助,1991年完成學業,正式成為賓州大學古典史博士。

  克萊恩不僅只是學院派的歷史學者,他也擁有相當豐富的實地探勘、考察的考古學經歷。每年夏季都會親至古文明發源地,像是以色列、埃及、約旦、賽普勒斯、希臘、克里特島等區域從事考古、上古史研究。至今已累積三十多年的研究資歷,堪稱目前最活躍的考古學家之一。
 
  另外,克萊恩也是一位長於書寫古文明史與考古知識的多產作家,但他的創作目的不限於學術研究。自2000年起,克萊恩陸續寫就了幾本為大眾讀者而作的歷史普及作品,除了為知名的「牛津通識書系」寫有《聖經考古學》(Biblical Archaeolog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與《特洛伊戰爭》(The Trojan War: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二書,其餘還包括:《世界末日的戰場:青銅時代至核武時代的米吉多與耶斯列谷地》(The Battles of Armageddon: Megiddo and the Jezreel Valley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Nuclear Age)、《古代迦南至現代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圍城戰》(Jerusalem Besieged: From Ancient Canaan to Modern Israel)、《從伊甸至出谷:聖經解謎》(From Eden to Exile: Unraveling Mysteries of the Bible)等等。

  臺灣已譯有他的兩本著作,皆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西元前1177年:人類文明傾頹的起點》(1177 BC: The Year Civilization Collapsed, 2019)和《時光出土:考古學的故事》(Three Stones Make a Wall: The Story of Archaeology, 2019)。本書是他的最新作品。

譯者簡介

張毅瑄


  臺灣大學化學系、歷史研究所畢業,譯有《哺乳動物們》、《地球毀滅記》、《古典洋裝全圖解》等書,最喜歡的一句話是「若以求知的觀點看待一切,所有的事都是好事」。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前言
導言 「發現所羅門王馬廄」

第一部 1920-1926
第一章 請讓我辭職
第二章 他得歇工,不然你得來收屍
第三章 教訓他安分點
第四章 我們已經挖到三個不同地層

第二部  1927-1934
第五章 我真的很需要放點假
第六章 這不可能是馬廄以外的東西
第七章 加以警告但手下留情
第八章 發掘工的鋤頭響聲
第九章 最骯髒的信件
第十章 可能是戰爭或地震

第三部 1935-1939
第十一章 狠狠的當頭棒喝
第十二章 所長走了
第十三章 你說你想要「可觀成果」
第十四章 不入流的死亡威脅信
第十五章 分層架構的骨骼

第四部 1940-2020
第十六章 已下指示要求保護這處房地產
尾聲 某些工作區域未曾完整發掘

人物表:芝加哥考古隊隊員與配偶
銘謝
註釋
參考書目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533552
  • 叢書系列:人文
  • 規格:平裝 / 496頁 / 17 x 23 x 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歡迎來到末日戰場哈米吉多頓 推薦序
FB馬雅國駐臺辦事處 馬雅人


  「歡迎來到哈米吉多頓」,這是今日導遊對造訪遊客說的第一句話。遊客大多非常興奮,可以參觀這個末日戰場,但對大多數的臺灣人來說,卻是滿頭「黑人問號」。哈米吉多頓不像帝王谷、吳哥窟、提卡爾等等,不算是個聞名世界的考古遺址。但如果你是基督徒,又剛好讀熟讀《新約聖經.創世紀》,或是對於「聖經考古學」非常有興趣,甚至是個古代近東考古的練家子,那麼,你或許會對這個名字有點印象。

  哈米吉多頓會在基督教世界馳名,莫過於它是聖經故事裡末日之戰的戰場。尋找古代文獻、傳說裡的失落城市,一向是考古學最讓大眾著迷的地方。像是眾所皆知的施里曼,他小時候閱讀《荷馬史詩》後,窮盡一生,終於找到傳說中的特洛伊遺址。又像是南美祕魯的馬丘比丘,也是在探險家賓漢(Hiram Bingham)追尋印加人的失落城市時發現的驚人遺址,雖然考古學家的研究告訴我們,馬丘比丘不僅不是什麼失落城市,也不是賓漢發現的。而聖經考古學的流行,則是這種吸引力的一種展現。

  實際上,聖經不僅是部宗教經典,也包含古代近東諸文化,特別是猶太人的歷史。聖經裡提到的哈米吉多頓真有其地,在古埃及盧克索神廟的銘文中,就記載西元前一四七九年,法老圖特摩斯三世攻克哈米吉多頓的一場勝利。銘文寫道,攻占米吉多如同「攻占千座城市」。這段文獻資料凸顯了哈米吉多頓交通要衝的地位。

  哈米吉多頓遺址位於今天以色列拿撒勒附近,是扼守耶斯列谷地的要塞。放大來說,更是歐亞大陸交通的要衝。正因如此,有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人,都曾經在谷地一帶戰鬥。從埃及的法老到《聖經》中的諸王,十字軍、蒙古人、拿破崙,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戰,都曾在這塊「四戰之地」的歷史中參上一筆。

  這個遺址大概在一九二○年代被考古學家發現,本書《歡迎來到末日戰場哈米吉多頓》就是在講述二○年代到四○年代間,哈米吉多頓考古隊的工作成果。作者艾瑞克.克萊恩(Eric H. Cline)曾經在一九九四年到二○一四年之間,多次在哈米吉多頓進行考古發掘。我想,由他來寫哈米吉多頓的「考古故事」,是再適合也不過了。

  就像克萊恩在臺灣商務印書館翻譯出版的前一本書《時光出土:考古學的故事》一樣,作者並不以呈現完整的考古報告為目的,而是透過其中的故事來引出考古發現的意義,畢竟嚴謹的考古報告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實在難以親近。這種有八卦、有知識的書寫方式,更適合將考古學推廣給一般民眾。閱讀《歡迎來到末日戰場哈米吉多頓》,透過作者輕鬆的筆法,就好像真的在觀看考古隊員之間的愛恨情仇,看著一場飽含學術知識的考古八點檔。

  其實,考古學家也不全是一群嚴肅的人們。就我幾次在貝里斯、瓜地馬拉、墨西哥叢林裡考古、田野調查的經驗來說,很多考古從業人員都有種「革命情感」,並且熱情洋溢。讀者或許可以想像,一群平時住在大學城、大都市的考古人員,被丟到一個可能方圓十里都沒有村落的地方,甚或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一群人共同生活幾個月後,那種人際間的連結會有多強。

  當我跟著身經百戰的馬雅銘文學家大衛.史都華(David Stuart)一起進入瓜地馬拉的叢林時,在晚上來罐超級奢侈品啤酒,總能從他與當地考古團隊的聊天對話中,聽到他們過去在哪個遺址做過哪些瘋狂的事情。這些休戚與共的記憶,彷彿就是考古學家茶餘飯後一定要拿出來好好回味一番的故事。

  克萊恩雖然沒有參與一九二○年代到一九三九年那段由巨賈洛克斐勒贊助的考古行動,但是他透過許多記憶、檔案、電報,串起整個考古的故事。與其說我們在裡面學習到許多考古的專業知識,不如說我們從中看到考古學的另一個面向。如何組織一群人,「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無論是哪種連結),都是考古發掘之餘,最為難考古計畫主持人的一些瑣事;不好好處理,甚至就會壞了大事。

  因此,克萊恩這本書不僅是哈米吉多頓的考古專著,更是哈米吉多頓考古隊的故事。裡面有當時政治、軍事變化對於考古隊的衝擊,例如大戰之時考古隊員被徵召的時代問題;也有個人私情如何造成考古隊麻煩,更有解僱、工作態度、主事者做事方式等日常問題,逼著整個考古隊一定要去解決。

  還記得有次,我和一個考古學的學生坐在臺南某棵樹下吃著熱炒聊天。啤酒下肚,年輕的學生不禁感嘆,「考古最難的就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問題,根本就是管理學」(記得!在考古裡,沒有什麼事是一杯啤酒沒辦法解決的,有的話就喝三杯)。《歡迎來到末日戰場哈米吉多頓》不正也是在提醒我們這件事嗎?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開這本書的書名,那種史詩感是直撲面而來的,尤其是「末日戰場哈米吉多頓」這個意象,馬上就連結到西方文化中關於最終審判和決戰的集體記憶。但更吸引我的是,它將這個宏大主題拉回到具體的「考古發掘」層面。這通常意味著作者不會只停留在神學或文學的討論,而是會聚焦在地理位置的確定、戰場遺址的尋覓,以及那些與末日預言相關的器物或銘文。我很好奇,在近代的挖掘過程中,考古學家是如何面對那些帶有強烈宗教預設立場的地點?是不是總有些發現會讓人懷疑,我們究竟是在「尋找聖經」,還是在「挖掘歷史」?這兩者的界線,在近代那種宗教與學術交織的年代,一定模糊不清。我希望這本書能揭示出,在那些黃沙漫天的挖掘現場,信仰的熱忱是如何推動科學的進展,又如何偶爾成為判斷的盲點。這種對人性複雜面的刻畫,絕對比單純的文物清單來得有深度。

评分

身為一個對古代文明充滿好奇的台灣讀者,我總覺得,聖經故事的魅力,很多時候是來自於它那種遙遠而神祕的氛圍。但如果能有一本書,像是帶領我們親自走進那個塵封已久的工作現場,那種震撼力是無可比擬的。這本書似乎就是想做這件事,它不只是重述聖經故事,而是要「跟著考古隊重探古戰場」。這意味著,它會帶著讀者去檢視那些曾經被用來佐證聖經的考古證據,然後用現代的眼光去重新評估它們的可靠性。這種「再探」的過程,必然充滿挑戰性,因為許多早期的挖掘方法在今天看來可能相當粗糙,甚至帶有破壞性。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處理這種「歷史的包袱」:如何尊重前人的努力,同時又必須誠實地面對當時發掘工作中的疏漏和誤判。這種誠懇的態度,才是讓一本歷史作品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關鍵所在。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教我們如何用更批判、更成熟的視角,去面對那些曾經深信不疑的「定論」。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歷史書很多都寫得太過「乾淨俐落」了,彷彿歷史事件都是線性發展、一目了然的。但這本書光是標題就告訴我們,事情絕對沒那麼簡單!「錯綜複雜的近代挖掘史詩」,這幾個字簡直是神來之筆,它預示著裡面肯定有許多「不得不提」的灰色地帶。我猜測,書中必然會深入探討二十世紀初至中葉,西方列強和不同宗教團體在近東地區的競逐,那種為了搶奪學術制高點或宗教聖物的暗潮洶湧,絕對比挖掘本身還刺激。一個真正的考古發現,背後往往牽動著政治、資金來源、甚至是當地族群的認同危機。如果這本書能將這些檯面下的權力運作,與出土文物的年代考證並陳,那就太厲害了。我特別想知道,在那個資訊不夠透明的年代,那些考古報告是如何被撰寫、被審閱,最後又如何影響了我們今天對聖經歷史的理解?這不只是一本書,這根本是一部關於「知識建構史」的深度報告啊。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想必是採取一種雙軸線敘事的手法:一條是聖經文本所描述的古戰場景觀,另一條則是近現代考古學家們親身參與、記錄下來的田野考察歷程。這種時間層次的交錯,對敘事技巧的要求非常高。我特別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描述那些遙遠、或許已經面目全非的古代戰場時,同時穿插近代挖掘團隊所遭遇的具體困境——例如戰亂的影響、水源的缺乏、或是來自當地政府的干預。這種「今昔對照」的手法,能讓讀者更真切地感受到歷史的重量。比起在博物館裡看著玻璃櫃裡的文物,我更喜歡了解這些文物的「誕生故事」,也就是它們是如何從埋藏的黑暗中被帶到光明下的。這本書如果能把挖掘現場的汗水、爭吵、興奮,還有那些決定性的瞬間,描繪得如同親臨其境,那它就成功了。這不單單是一本考古記錄,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求知慾望的奮鬥史。

评分

這本關於聖經考古與近代挖掘的書,光看書名就讓人心頭一震,那個「哈米吉多頓」的意象,配上「考古隊」的視角,馬上就能勾勒出一幅史詩級的畫面。我個人對於這類跨越時空、結合歷史與實證的題材總是難以抗拒。這本書顯然不是那種走馬看花的歷史普及讀物,它深入到挖掘過程的肌理之中,探討的不只是「發現了什麼」,更是「這些發現如何被詮釋」的複雜歷程。尤其提到「錯綜複雜的近代挖掘史詩」,這暗示著裡頭可能充滿了學術上的角力、國家利益的糾葛,甚至是信仰與科學之間的拉扯。光是想像那些早期探險家在塵土飛揚的現場,面對著難以辨認的遺蹟,如何運用當時有限的工具和理論去拼湊歷史的樣貌,就已經讓人神往。期待作者能細膩地描繪出那種在曠野中一鏟一鋤,與時間賽跑的緊迫感,以及學者們面對重大發現時那種近乎朝聖的心情。這種結合了硬核知識與人文關懷的作品,絕對值得我們台灣的讀者好好品味一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