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古國:考古學家如何發掘歷史上存在、但地理上消失的36個國家

消失的古國:考古學家如何發掘歷史上存在、但地理上消失的36個國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楊
图书标签:
  • 考古学
  • 历史
  • 失落文明
  • 古国
  • 探险
  • 文化
  • 地理
  • 历史地理
  • 文明兴衰
  • 考古发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榮登香港10大好書,中學生最愛書籍

  沉睡千年的樓蘭美女、《鬼吹燈》裡的精絕古城都是絲路重鎮,但消失了。
  因「汗血寶馬」而聞名天下的大宛還在嗎?

  夜郎國其實有理由自大、建立商朝的其實是胡人、
  庸國更算中華文化發源、鮮卑契丹跑哪去了?匈奴後來怎麼了?

  金庸《天龍八部》出現的大理國段氏和慕容家,是掰出來的吧……
  這些曾在正史、武俠小說、古典文學中出現過的古國,
  為何在今天的地圖上再也找不到了?這些國家難道是古人的杜撰?

  在考古專家和科技進步下,如今證明他們都真實存在。
  但,這幾百年、上千年的帝國文明為何消失不見了?

  本書作者胡楊是西北大學歷史學博士,他透過考古的遺跡,
  一一介紹中國歷史上存在、但地理上消失的國家,
  引領讀者循著蛛絲馬跡──古城遺址、古墓與文物──重新認識
  戈壁沙漠上這些曾經盛極一時、如今已然消失的古國。

  ◎絲路之旅必經此地:西域諸國的大漠英雄傳

  ‧樓蘭國如謎般淪為死城,長眠美女召喚探險家
  一個西方探險隊員在沙漠中迷失方向,無意間發現了樓蘭遺跡,
  後來人們在地下發現古樓蘭人女性乾屍,以及「有一千口棺材的地方」。

  ‧「汗血寶馬」比大宛國出名,竟導致一整個大宛國陪葬
  漢武帝聽張騫說西域的大宛國盛產良馬,決定引進,
  為奪取大量汗血寶馬,漢武帝發起兩次滅族戰爭,還殺了大宛國王。

  ‧地理位置尷尬的車師國,漢匈夾縫八百年
  國力弱小的車師國,在漢、匈兩國間不斷搖擺,曾數度歸漢又背漢,
  這是車師人最大的不幸,也是車師國消失的原因。

  ◎西南古國的不朽傳奇,國滅城在文字在

  ‧大理國真有段譽,風花雪月也是真的
  金庸《天龍八部》中的段譽,在歷史上叫段和譽,是大理國的第16代帝王,
  他不像小說塑造的那樣多情、風流,而是一位文韜武略的優秀帝王。
  大理國在今雲南大理建都,以其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聞名於世。

  ‧「夜郎自大」有理,彝文字使用幾千年
  不知漢境廣大的夜郎國國王,向漢朝使者發問:「漢孰與我大。」
  這個不明智的發問也讓這個偏僻小國留名青史。
  夜郎人是彝族的先民,而彝文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沿用了幾千年。

  ◎馬背上的帝國,問鼎中原也消失在中原

  ‧取代月氏稱雄大漠,匈奴敗給自己而絕跡
  精騎善射的匈奴擊敗死對頭月氏國,一度成為半個歐洲的統治者,
  還曾在白登山包圍劉邦軍,幾乎消滅劉邦帶的四十萬大軍。
  但後來怎麼會分裂成南、北匈奴,自相殘殺?

  ‧遼朝有多強?歐洲至今仍稱中國為契丹
  契丹人阻斷通往西方的絲路,使西方國家誤以為整個中國都在契丹的統治之下。
  馬可.波羅在遊記裡第一次向西方介紹東方時,就以契丹來命名中國。

  ◎煙瘴深處的文明古國

  ‧東夷徐國受排擠,強到沒把周朝看眼裡
  野心勃勃的徐偃王,把國都建得比周天子的都城還大,
  周穆王聽說徐偃王逾制建都後,勃然大怒,於是發兵攻滅徐國。

  ‧良渚文化傳承蚩尤九黎,無奈的氣候難民
  相傳良渚人就是蚩尤部落底下九黎族中的一支,
  後因全球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良渚文化就淹沒在海侵和洪水中了。

  ‧南越王的豪華古墓,有絲縷玉衣還有舶來品
  南越王陵墓的出土,讓湮滅的南越國歷史從此有證可考,
  墓主趙眜身穿絲縷玉衣,墓中陪葬品還有非洲象牙等舶來品。

  曾經繁榮無比,如今掩埋在滾滾黃沙之下,
  這些在地理中消失的36古國,
  考古專家挖掘歷史找回來。

本書賣點

  沉睡千年的樓蘭美女、《鬼吹燈》裡的精絕古城、
  因「汗血寶馬」而聞名的大宛,引領讀者循著蛛絲馬跡,
  重新認識這些曾盛極一時、如今已消失的古國。

名人推薦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兼任副教授/周健
  政大歷史系兼任教授/劉維開
  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謝哲青
 
迷雾深处的呼唤:失落文明的考古实录 一部深入探讨人类文明起源、演变与消亡的宏大史诗,聚焦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逐渐隐去踪迹,却在考古学家的手中重现光芒的古代社会。 本书并非聚焦于地理坐标上已然覆灭的国度,而是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审视那些由于环境剧变、社会转型或突发灾难而彻底融入地质构造、文化记忆或神话传说之中的古代文明遗存。我们探索的“失落”,并非简单的疆域更迭,而是指那些彻底失去了与其原始形态相连的直接历史记录,其存在性需要通过物质遗存的层层剥茧才能得以确认和重建的文明群体。 第一部分:时间之沙下的低语——史前社会的物质印记 这一部分将带领读者穿越数万年甚至更久远的时光,进入人类历史的黎明。我们将聚焦于那些在冰川消融、气候剧烈变动时期兴衰的早期人类社群。 章节一:旧石器时代的星空下:狩猎采集者的生存智慧 考察在全新世初期,某些高度适应特定生态系统的狩猎采集文化如何面临气候暖化带来的生态压力。重点分析例如在特定洞穴遗址发现的精细骨器和岩画,它们揭示了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早期的宇宙观。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社会是如何在迁徙过程中,因为资源枯竭或竞争加剧而彻底解体,其文化基因并未直接演变为后来的定居文明,而是化为一片模糊的史前记忆。分析如何通过碳十四测年法和同位素分析,重建这些“流动帝国”的生态足迹。 章节二:巨石阵的几何学:新石器时代的土地祭司 我们将考察欧洲和地中海沿岸一系列与农业革命同期出现的巨石结构群。这些结构,如跨越数代的石冢和排列精准的日影观测点,代表了高度组织化的社会力量和统一的信仰体系。重点剖析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这些文化在面对早期金属技术传入和区域贸易网络重塑时,是如何因为内部矛盾或外部压力而突然停止了大型石构建筑的建造,其社会组织在短时间内瓦解,仅留下难以解读的巨石遗迹。分析考古语言学如何尝试重构这些“沉默的建筑师”的语言片段。 第二部分:文明的悖论——大河文明的骤然沉寂 本部分将转向成熟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关注那些拥有文字、城市规划和复杂灌溉系统的文明,它们为何会从区域主导者迅速沦为历史的脚注。 章节三:美索不达米亚的盐碱化灾难:被土地吞噬的王朝 深入探讨特定美索不达米亚城邦文明的衰落机制。与其说它们被外敌攻陷,不如说它们是自身农业技术的过度使用所致的慢速环境灾难——土壤盐碱化。通过土壤剖面分析和古代水利系统的重建,我们揭示出数个次级王朝是如何在数百年间,因主要农作物产量锐减而逐渐放弃宏伟的灌溉网络,社会结构瓦解,人口向更易耕种的边缘地带迁移,最终使中心区域的城市成为被风沙掩埋的泥土丘。 章节四:爱琴海的闪电:米诺斯文明的终结谜团 重点研究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除了传统的火山爆发(如锡拉火山)理论外,我们将侧重于其社会对海洋贸易和中央集权的高度依赖性。分析考古发现中,贵族阶层生活区与普通居民区在特定时期出现的分化,以及船只或港口设施突然中断的证据链。探讨这种高度依赖外部联系的精致文明,在遭遇多重打击(自然灾害、海盗侵扰、内部继承危机)时,其弹性不足导致的彻底崩塌,文化核心的消亡与希腊化时期的文化重组之间的断裂。 第三部分:信仰与废墟——铁器时代后的文化断裂 本部分探讨的是那些在古典文明光芒下被遮蔽,或是在宗教、意识形态剧变中被系统性抹去的社会形态。 章节五:草原上的沉默者:斯基泰文化边缘的适应与遗忘 关注欧亚大草原上,那些以马背生活和精湛的动物纹金属工艺著称的游牧部落群。这些群体在历史上留下了大量的墓葬群(如柯列斯库拉),但他们缺乏统一的文字记录。我们将探讨当更强大的帝国(如罗马、汉朝)在边缘地区建立稳定防线时,这些游牧社会如何被分割、同化或被迫迁徙到更远的“无人区”。重点分析考古学家如何通过跨文化贸易品(如中国丝绸、波斯金饰)的分布,勾勒出这些动态社群的活动范围,以及他们最终被后续的匈奴或突厥文化所吸收、而非直接继承的“文化失语”现象。 章节六:被历史故意遗忘的祭坛:异端与边缘信仰的覆灭 审视那些在主要宗教或政治意识形态确立过程中,被强行清洗或被正统史学刻意忽视的古代崇拜体系。例如,在古代近东和地中海沿岸发现的,与主流一神论或多神论体系存在显著差异的宗教遗址。分析当一个统治阶级或宗教团体被推翻后,他们所建的庙宇如何被系统性地拆毁或改建,知识分子和祭司阶层如何被迫流散或转换身份,导致其独特的宇宙观和技术知识(如特定炼金术或天文学)未能传递下来,最终只留下考古现场的碎片化祭祀用品。 结论:重建“不在场者”的历史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展示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如何在证据稀疏、材料破碎,甚至遭受故意破坏的情况下,去重建那些“不存在”的过去。这些“消失的国度”并非从未存在,而是它们选择或被迫放弃了维持其文明形式所必需的物质载体或历史叙事权。它们的存在,是人类文明复杂性、脆弱性和适应性的终极证明。通过对这些沉寂之地的发掘,我们不仅重拾了历史的细节,更理解了文明延续的真正代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胡楊


  本名張燕軍,西北大學歷史學博士畢業,現任教於咸陽師範大學。多年來潛心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史,代表作品有:《全檔案系列》、《帝國龍脈:中國二十王朝開國龍脈解密》、《一本書讀通國學常識》等。
 

图书目录

推薦序 所過者化,所存者神
前言 在正史消失的國家,文明和中原同樣璀璨
 
第一章 絲路之旅必經此地,西域諸國的大漠英雄傳
01樓蘭謎般淪為死城,長眠美女召喚探險家
02六戰蒙古滅絕西夏,史蹟毀在俄人手裡
03月氏不知哪來、去了哪,張騫因失敗而偉大
04汗血馬比大宛國出名,大宛人甯遠月即別
05漢匈夾縫八百年,車師掏出交河故城
06胡漢融合建高昌,綁架玄奘不為唐僧肉
07英國軍官買樹皮,龜茲文化更勝敦煌莫高窟
08突然消失的死亡之海神祕國度:精絕
09庶出天龍八部慕容氏,吐谷渾文明驚呆你
10崛起在伊犁、消失在雲端:烏孫
11信奉回教的昔日佛國伊甸園:于闐
 
第二章 西南古國的不朽傳奇,國滅城在文字在
01古蜀國助武王伐紂,三星堆暗示蜀道不難
02大理國真有段正淳,風花雪月也是真的
03夜郎自大有理,彝族文字使用幾千年
04殺奴祭祀,有錢沒文字:滇國
05達賴之前,青藏高原上的天際佛國:古格
06唐朝助南詔統一雲南,史料不見怪朱元璋
07嫘祖是西陵國的四川人,嫁給河南人黃帝
08藏人信佛之前信苯教,藏文之前用象雄文
09庸國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比春秋五霸還強
 
第三章 馬背上的帝國,問鼎中原也消失在中原
01取代月氏稱雄大漠,匈奴敗給自己而絕跡
02遼朝有多強?歐洲至今仍稱中國為契丹
03烏桓突騎殺翻漢匈,曹操收編稱霸三國
04東胡是商湯親戚,後代鮮卑中原稱帝
05鮮卑族走出嘎仙洞,為隋唐盛世奠基
06滅遼宋明,通古斯是東北戰鬥民族
 
第四章 煙瘴深處的文明古國
01東夷徐國受排擠,強到沒把周朝看眼裡
02良渚文化傳承蚩尤九黎,無奈的氣候難民
03福州本是閩越國首都,漢武帝也忌憚
04南越國讓漢朝呂氏不爽,亡於漢使太后搞不倫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742602
  • 叢書系列:TELL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7 x 23 x 1.68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在正史消失的國家,文明和中原同樣璀璨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這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面對大江赤壁時,由衷發出的感嘆。至聖先師孔子當年也曾面對滾滾東去的江水喟然長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當歷史的車輪滾滾遠去,許多過往的文明都被塵封在歷史的檔案之中了。

  在中華大地上,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不僅存在著中原大國的文化歷史,也存在著那些邊陲小邦的歷史文明、風俗文化。然而,歷史是極為「勢利眼」的。從先秦到大漢、盛唐、隆宋,以至於大一統的天朝元、明、清等朝代的歷史都極為翔實豐富;從國家興亡、朝代更替、典章制度、文化政策、風土人情到民俗習慣等等,無所不備,除此之外,稗官野史、筆記小說之類更是恆河沙數、不勝枚舉。

  可是,那些邊陲的小邦、小國呢?他們就像是一株野草,孤零零的生長在天地之間,沒有人欣賞他們的美好,更沒有人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注。雖然中原大國為了宣揚自己的「文治」之時,會在那些典籍中偶爾提一下這些小邦國的名字,但這也只是為了說明中原王朝統治之廣罷了。更有甚者,這些正史中對他們的描述,大都是敲描淡寫或是語焉不詳,這也就更加重了這些小邦國多舛的命途,乃至於千年後的世人對這些古文明無從知曉。

  本書拭去那些冷門典籍上厚厚的塵土,力求還原出一個個在中華文明史上真正存在過、和中原文明同樣璀璨的文明,讓這些文明走入現代人的心中,成為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本書並非搜羅神祕離奇的逸聞,滿足有著極強的窺私慾和獵異心的浮躁心靈。

  在本書中,編者試圖將中國歷史上的一些小邦國介紹給讀者,開拓讀者的視野、豐富讀者的見聞、提高讀者的歷史修養。書中介紹了沉睡了千年的樓蘭美女、因「汗血寶馬」而聞名天下的大宛、狂妄自大的夜郎國、天籟之音龜茲、因金庸武俠小說而廣為人知的大理段氏王國、西夏……引領讀者循著蛛絲馬跡,探求這些曾盛極一時的古國文明,探訪考古遺址、遍考史書古籍,加以互相印證,真實再現消逝的古國。

  透過這本完整的古國檔案書,讓錯綜複雜的歷史變得清晰、讓斑駁迷離的真相逐漸明朗、讓亦真亦幻的謎案水落石出。

  當然,嚴謹的歷史觀,並不等於枯燥乏味的講述歷史。歷史中的那些往事,都曾經無比真實、異常精彩的發生過,絕不是書上晦澀、生硬的定義或是概述。所以,在閱讀本書的同時,讀者不但能從中汲取歷史知識與啟示、提高歷史修養,同樣也可以在繪聲繪色的歷史介紹中獲得愉快、充實的體驗。試想,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中,讀者手捧著一盞香茗(茶),看著這些曾經存在於中華大地上的文明古國,這將是塵世中多麼難能可貴的清福呀!

  「紙窗竹屋,燈火青熒;時於此間,得少佳趣。」蘇東坡曾如此形容讀書的樂趣。願您在閱讀這本書時,也同樣得到片刻的心靈憩息和慰藉。

推薦序

所過者化,所存者神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兼任副教授/周健


  題詞:「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已過的世代無人記念,將來的世代,後來的人也不記念。」──《舊約全書.傳道書》:1-9、1-11。

  華夏數千年的歷史,一向以漢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為座標點,「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自中學起即背得滾瓜爛熟,卻鮮有深入思考其涵義。非漢化者,不是「虫」,就是「犬」,故出現「五胡亂華」詞彙。唯文化的遞演,「中央」與「邊陲」互相滲透和影響,豈有高下之分?牧童亦有其哲學,故今已改稱「民族大融合」時期,以陳述魏晉南北朝地動山搖的變局。

  悠久性及神祕性,為遠古文明遺址最富吸引力之處。若具穿越時空的歷史透視力,身處飽經風霜的古國故城,是否能想像當時車水馬龍、摩肩接踵的熱鬧景象。從絢爛走向死寂,時間縱軸的無情邁進,不知淘盡多少英雄人物?史學家與考古學家針對消失的文明,進行嚴謹的考古工作,以重建疇昔已消失在時空之中的群體活動場域。

  生前亮麗光鮮,所有的豐功偉績、驚天動地的作為,不過化約為史書上寥寥數行文字而已。「歷史是從實例中悟出的一種哲學」(哈利卡納蘇斯的狄奧尼修斯〔Dionysius of Halicarnassus〕),面對龐大的歷史洪流,不僅深感個人的渺小,亦可淨化心靈,豈能不「謙卑、謙卑,再謙卑」。

  本書揀選中國歷代四境36國,劃分為西域、西南、漠北、夷越四大區塊,標題饒富趣味,吸引讀者購書,其中亦有kuso版標題:「宗教狂熱分子玄奘是個偷渡犯,孤零零一人西行取經」,不知佛教界人士能否忍受?小朝廷林立,皆自我感覺良好,從鼎鼎大名的匈奴、鮮卑、契丹、西夏、大理、夜郎,到名不見經傳的庸國。作者的生花妙筆,如行雲流水,又若潑墨山水畫,大塊在胸,一旦展讀,如吸食鴉片,欲罷不能。書中圖片精美、細膩,如觀賞專業攝影師的作品展,不僅賞心悅目,更能沁人心脾。

  「我看到昨天,我知道明天。」(古埃及諺語),戰爭未打到家門口,以為世界仍和平。假如歷史中斷,則留名青史毫無意義,所有昔人的生命足跡,也將從地球上抹去。

  東周春秋時代、古希臘時代、日耳曼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均有三百餘國,多為城市國家,或稱城邦(city-state)。各國均有其歷史,以其影響力的多寡,決定在人類歷史舞臺上,是否占有一席之地。今日新加坡、以色列和瑞士的立國之道,可讓臺灣這種蕞爾小國學習。歷史學家錢穆先生主張,研讀歷史要挖掘史實背後形而上的意義。

  全球古文明的研究,從專家學者到普羅大眾,均有強烈的興趣。中國歷代邊疆各民族的盛衰興亡,或可與亞特蘭提斯(Atlantis)、英國的巨石陣(Stonehenge)、智利的復活節島(Easter Island)等量齊觀,戮力成為世界熱門的主題。

  本書可作為最佳旅遊指南,並成為扮演上帝角色的名嘴討論的題材,他們全知、全能,不論古為今用或借古諷今,均能活學活用。細嚼之後,發現本書堪稱浩如煙海的「史普」作品的佼佼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現在市面上的歷史普及書,有時候為了追求流暢易讀,會把很多複雜的學術論證和實證過程給省略掉,變成一種「你知道就好」的知識灌輸。但對於我這種有點「硬核」的讀者來說,最期待的是看到「方法論」的展現。就是那種「考古學家如何發掘」的關鍵部分。例如,他們是如何區分不同時期的地層?面對語言不通、文獻全無的情況下,是依靠什麼樣的交叉比對來確立一個政權的存在性?如果書中能詳述幾次極具代表性的發掘案例,解析團隊如何從零開始建立起一個「消失國度」的歷史輪廓,那種智力上的挑戰和成就感,才是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台灣的學術資源相對集中,很多時候我們接觸到的都是主流歷史的敘事,但那些在歷史邊緣被遺忘的角落,往往藏著對人類文明發展更為細緻的理解。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更為立體和科學的視角,去解構這些「失落」,而不是簡單地用感性的筆調去緬懷。

评分

說實話,我對這類主題的興趣點往往在於「人」的層面。雖然書名強調的是「國家」和「考古學」,但我更想知道,當一個國家從地理上「消失」後,它的子民去了哪裡?他們的語言、習俗、神祇信仰,是如何融入或抗拒周遭的新興文化?是完全被同化,還是留下了一些難以磨滅的基因片段?考古學固然可以重建建築和器物,但很難捕捉到那些活生生的人的悲歡離合。我期望這本書在描述完宏大的歷史進程之後,能穿插一些關於這些「失落民族」的日常生活片段,哪怕是透過對墓葬品或生活工具的細緻描摹,讓我們能瞥見他們曾經笑過、愛過、掙扎過的痕跡。畢竟,歷史最終是由無數個體的生命故事所構成的,如果能將那36個國家的消亡,還原為無數個家庭的命運轉變,那這本書的深度與情感連結度,就會大大提升。

评分

閱讀歷史書籍時,我總會不由自主地將那些「消失的古國」與現代社會進行對照。畢竟,我們現在所認知的強大國家,會不會也在遙遠的未來變成另一個「消失的古國」呢?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關於這些文明興衰的共通規律,或許對我們理解當代社會的脆弱性有所啟發。例如,這些國家最終失敗的原因,是內部腐化、技術停滯,還是無法應對外部的巨大衝擊?如果能從中提煉出一些關於「文明永續性」的教訓,那就讓這本書的價值從單純的歷史考據,提升到了哲學思考的層次。特別是對於台灣這樣一個在歷史十字路口不斷尋求自身定位的社會來說,研究那些曾經存在過、但最終選擇或被迫接受「消失」命運的案例,無疑能提供一種特殊的歷史借鏡,讓我們思考如何避免重蹈覆轍,如何在不斷變動的世界中,為自己的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記。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那種「消失的古國」配上「考古學家如何發掘」,簡直就是把探險和歷史的魅力揉在一起。台灣的歷史教育裡,雖然強調了中華文化的淵遠流長,但對於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失落文明,總像是蒙著一層薄紗,若有似無的。我一直對那些被時間洪流沖刷掉的王國特別感興趣,想像著學者們如何在茫茫沙礫中,憑藉著幾片陶片、一塊殘垣斷壁,重建起一個曾經輝煌的社會樣貌,那種抽絲剝繭的過程,絕對比任何偵探小說都來得引人入勝。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描繪那種考古現場的氛圍,像是挖掘時風沙撲面、汗水直流的真實感,或是發現關鍵文物時那種激動人心的瞬間,那對我來說就值回票價了。尤其「36個國家」這個數字,聽起來就很有份量,讓人好奇其中究竟涵蓋了哪些令人驚奇的名字,是那些只在神話傳說中聽聞過的邊陲小邦,還是曾經叱吒風雲卻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的帝國?我希望作者不只是羅列事實,更能帶領讀者進入那些已成歷史塵埃的國度,感受他們的文化、他們的信仰,以及他們最終如何走向湮滅的宿命。

评分

我對「地理上消失」這個設定特別有感觸。在台灣,我們對「地理」和「認同」的連結有著非常複雜的情感經驗,土地的變遷往往牽動著集體記憶的重組。想像一個曾經擁有疆域、有人民、有制度的國家,後來卻因為氣候變遷、戰爭、地殼變動等原因,連「在哪裡」都快要找不到的窘境,實在讓人唏噓。這本書若能結合地理學、地質學的知識,去解釋這些國家是如何從地圖上被抹去的,那會比單純的歷史斷代更具震撼力。例如,書中能否提到一些國家可能是因為河流改道、沙漠化侵襲,導致其賴以生存的農業系統崩潰,進而遷徙或消亡?如果能看到地圖上一個小小的符號如何隨著數千年的環境變動而逐漸淡出,那種歷史的無常感,或許能讓我們更珍惜現有的一切。這種跨學科的視野,往往能提供超越傳統史學的深刻洞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