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建築女子的日本建築選品:城市風景×空間思維,100趟充滿詩意的設計之旅

東京建築女子的日本建築選品:城市風景×空間思維,100趟充滿詩意的設計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昀蓁
图书标签:
  • 日本建築
  • 城市風景
  • 空間設計
  • 建築女子的選品
  • 設計之旅
  • 東京
  • 詩意設計
  • 建築
  • 旅行
  • 生活美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小日子》駐站作家、旅日女性建築師的日本風格建築選品!
100座日本經典建築精選,100趟充滿詩意的空間遊蕩……
體驗日本獨有的建築迷人內涵,理解建築大師的空間思維,
遇見伊東豊雄、安藤忠雄、東孝光、妹島和世、隈研吾、草間彌生等55位大師之作!
 
  「居住東京近五年,生活中雖然少了許多剛到東京生活的新鮮感與新奇感,但反而更仔細地感受與體會這些設計,思考著他們的發想、他們的目的。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想要用最單純的感官方式,帶你感受這些有趣的建築。隨性翻開一頁,一起決定下一次旅行的目的地吧。」──東京建築女子 李昀蓁
 
  ◎將建築帶入日常,感受日本獨有建築詩意,台灣女子建築師的Select Shop
  德國哲學家謝林曾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旅居東京的女子建築師李昀蓁,以俐落又帶有詩意的攝影風格,柔軟敏銳且充滿生活感的文字,將一趟趟的建築尋訪,化為一首首輕快的小步舞曲,引領讀者輕鬆進入光、影、建築與日常的動人樂章。
 
  在台灣,我們總認為大樓、寺廟、學校、車站⋯⋯都有一定的形式,但在東京建築女子李昀蓁眼中,建築充滿生命力,是歷史記憶,也是生活風景,充滿無限可能。
 
  旅居東京多年,李昀蓁走訪許多大城市,對於日本空間設計感到不可思議:「原來車站也能這麼前衛!」、「這個像是美術館的地方,竟然是寺廟!」這些令人驚豔、顛覆印象的空間設計,讓我們看到日本建築師總在挑戰各種可能性,不斷創造美好空間,提供人們嶄新的體驗。
 
  李昀蓁在書中記錄了她對城市、建築與生活的觀察,抹去了專業高深的距離,重新將建築帶回一般人的日常,帶我們一起體驗日本獨有的建築詩意、奇妙與內涵,也理解當代建築師的各種空間思維。
 
  ◎從東京,到東京之外!走入隈研吾、谷口吉生、山本理顯、青木淳、中村拓志等大師設計空間,發現100座建築的無限可能!
 
  李昀蓁從居住的東京千駄谷出發,於繁忙的涉谷區朝聖極小住宅「塔之家」,感受由混凝土構築、無柱樑、一層一室的結構,想像東利惠所說「每每父母上樓,他們逐漸清晰的腳步聲就像是敲門聲一樣」的日常情節;或到青山大樓的星巴克寫稿,在嵌入金線的磨石子地板、棕色木質感牆壁、灰色藝術塗料牆……環繞下,彷彿搭上時光機,回到了充滿復古魅力的摩登時代。
 
  她也走出東京,足跡遍及京都、廣島、沖繩、千葉、栃木、石川⋯⋯等地區,探索隈研吾演繹日本庭園迂迴特色的「根津美術館」、安藤忠雄以預鑄混凝土包覆空間的地下浮游宇宙船「東急東橫線 涉谷站」、妹島和世以柔軟溫和曲線語彙呈現的墓園準備室「無憂樹林」……全書精選100座日本經典建築,在100趟旅程中,領你進入一座座迷人且經典的建築場域,感受流動的詩意。
 
本書特色
 
  1.由旅日台灣女子建築師所撰寫、攝影的建築主題旅遊書籍,簡練的視角觀察與設計,領你於紙上漫遊當代大師經典建築!
  2.以生活化語彙解析建築,沒有生硬的專有名詞,更能感受空間量體所蘊含的文化與感動。
  3.每座建築皆附上相關資訊DATA,說明區域位置、建築師與年份。
  4.書後附有建築師、藝術家列表解析。
 
經典推薦
 
  IRene Kuo/旅遊生活作家
  Lin/「老娘才不是日本人」版主
  方瑋/都市山葵、方瑋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吳東龍/日本設計觀察家
  李清志/都市偵探、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施清元/攝影師
  張維中/旅日作家
  黃子佼/跨界王
  黃介二/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 主持建築師
  愛莉西亞aLiCia/日本旅遊作家
  歐陽靖/駐日文化觀察者
  (以上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在都市中,建築總讓人有一種硬冷的印象,昀蓁的文字和照片總有一種特殊的感染力,透過簡單的資訊,帶著大家試著打開感官,練習用一種直覺寫意的方式重新感受建築的美好。在當今資訊密集的都市人生活,第二本書的內容,更值得推薦給大家。」──黃介二/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 主持建築師
 
  「精彩的東京建築其實不只是大師名作,許多住宅區巷弄裡都隱藏著令人驚艷或更貼近生活的建築作品,透過昀蓁的眼光(選品)、腳步(親身造訪)及專業角度(建築人),引領我們踏進這些東京與東京之外的,有故事的建築。」──吳東龍/日本設計觀察家
 
  「隨著時間往前推進,觀看日本的銳利度,漸漸被煩雜的日常磨鈍。然而,透過昀蓁的文字以及(竟然只是用手機拍,攝影師都要嫉妒其才能的)相片,好像再次細察了這土地原有的紋理,城市的高低差,還有,她的溫度。」──施清元/攝影師
 
  「東京之所以迷人,在於這個城市有永遠探索不完的底蘊。曾經跟著建築師朋友在東京旅行,當我們一同踏進位於丸之內的東京國際論壇(The Tokyo International Forum),朋友一臉終於到此朝聖的心情馬上感染了我們;在他的解說下,了解建築物背後深厚的工法和歷史,相比過去我從這棟建築物經過幾十次的走馬看花,有了更深的認識後,現在我每次經過東京國際論壇,內心多了一份欣賞和感激。
 
  真正移住東京生活後,我特別喜歡沒有目的的在東京大街小巷裡穿梭,常被不經意巧遇的街景或建築所吸引。帶上《東京建築女子的日本建築選品》這本書,彷彿身邊也跟著一位建築師朋友,透過她的文字,認識日本和世界的知名設計師,以及這些建築的細節與故事,收穫良多。」──IRene Kuo/旅遊生活作家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日本现代建筑与城市景观的深度探索之作,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多维度的日本城市图景,不仅仅是宏伟的建筑杰作,更关注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默默存在的、充满设计巧思的空间。 《城市肌理的诗意漫游:日本建筑的微观与宏观叙事》 引言:在钢筋水泥中寻找日常的呼吸 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史或建筑导览手册,而是一次深入日本城市肌理的漫游。我们相信,一个城市的灵魂,往往隐藏在那些不经意的角落,藏在光影的交错之中,融化在日常生活的节奏里。本书将引导读者超越对标志性地标的追逐,转而关注那些塑造着我们居住体验、影响我们感知世界的“微小奇迹”——那些精心设计的公共空间、充满人情味的居住单元,以及如何将传统美学融入现代都市生活的实践。 第一部:都市的脉搏——空间叙事的解码 1. 隐匿的街道与序列的构建 日本的城市空间,常常呈现出一种既拥挤又疏离的矛盾美感。本部分将剖析日本独特的街道结构,探讨“露地”(Roji)文化在现代都市中的延续与变异。我们将考察建筑师如何利用狭窄的地形,通过错层、半开放空间和光井,将有限的土地转化为充满层次感的居住环境。重点分析那些在高度密集的区域中,如何通过精妙的体量划分和材料运用,实现私密性与公共性的动态平衡。例如,探讨某些地方性社区如何在应对现代交通需求的同时,保留了传统的步行尺度和邻里互动模式。我们将深入研究不同类型建筑(如町屋改造、小尺度商业空间)如何通过立面的肌理变化,为城市增添视觉上的韵律感。 2. 光影的几何学:自然元素的引入 日本建筑美学中,对自然光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本部分将着重研究光线在空间中的“行为”。我们不仅会分析大型公共建筑中如何利用天窗和导光管实现均匀照明,更会关注那些在住宅设计中,如何通过细密的木格栅、和纸或磨砂玻璃,将刺眼的日光过滤成柔和的漫射光。这种对光影的敏感度,体现了日本人对时间流逝的细腻感知。我们将考察特定材料(如木材、水泥、石材)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视觉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居住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这种对“间”(Ma)的把握,超越了单纯的功能需求,上升到一种哲学高度。 第二部:居住的温度——场所精神的重塑 3. 尺度与亲密感:从“家”到“社区”的过渡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居住空间,探讨日本建筑师如何在全球化的设计浪潮中,坚守本土的居住哲学。我们关注的不是奢华的豪宅,而是那些看似普通却蕴含深刻设计智慧的集合住宅和独栋住宅。分析将围绕“可变性”和“适应性”展开,研究那些允许居住者根据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灵活调整内部布局的设计。我们将特别考察“玄关”——这个连接外部世界与家庭内部的缓冲地带——在现代生活中的功能演变。同时,探讨在城市高密度背景下,建筑师如何通过庭院、阳台和屋顶花园,重建人与自然的连接,确保即便在都市深处,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4. 传统技艺的当代回响:材料的生命力 建筑的灵魂往往在于其所使用的材料。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日本传统工艺——如木结构接合技术、漆器、烧制陶土——如何在当代建筑实践中获得新生。我们不只是展示精美的细节,而是剖析这些材料的选择背后所蕴含的可持续性理念和对工匠精神的尊重。例如,研究某些建筑如何使用本地采购、未过度加工的木材,使其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老化并形成独特的包浆,从而成为场所记忆的一部分。这种对材料“生命周期”的关注,构成了日本建筑区别于其他地域的重要标识。 第三部:流动的边界——公共空间与认同感 5. 缓冲带的设计:公共与私域的微妙平衡 日本城市中,公共空间的设计极具特色,它们常常不以宏大的姿态出现,而是以一种“渗透”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本部分将考察那些处于私有建筑与城市街道之间的“灰色地带”——例如商店前的檐廊、半开放的社区广场、或是连接不同楼层的室外走廊。这些空间模糊了界限,促进了非正式的社会互动,同时也为行人提供了必要的休憩和遮蔽。通过对特定公共设施(如小型图书馆、社区中心)的设计分析,我们将揭示建筑如何通过空间布局,潜移默化地增强社区的归属感和地方认同。 6. 城市节点的重新定义:车站与流动的人群 现代日本的城市生活高度依赖高效的交通系统。本书将以大型交通枢纽为切入点,探讨建筑如何管理和引导巨大的客流,同时又不失其作为城市地标的文化意义。我们关注的不是站台的效率,而是车站周边的空间组织——如何将商业、文化设施与交通功能有机结合,创造出既能快速通过,又能吸引停留的复合性城市节点。通过对这些“流动边界”的分析,读者可以理解当代日本建筑师如何处理速度与沉思、功能与美学之间的张力。 结语:向内凝视的设计哲学 最终,本书试图传达一种信息:真正的设计卓越,源于对在地文化、气候环境和居住者心理的深刻理解。日本建筑的魅力,并非仅在于其表面的创新,而在于其深植于日常经验、并以极为克制和诗意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设计哲学。这是一场关于如何在“限制”中发现“自由”的探索之旅,一趟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空间的审美训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昀蓁
 
  高雄人,現居東京。逢甲大學建築系、成功大學建研所畢業,在一年半的台南建築師事務所勤務、取得台灣建築師執照後移居日本,目前任職於東京的建築師事務所。
 
  因為喜歡日本現代建築而前往日本工作、生活,以東京為據點,在日本各處以建築為主題展開旅行,喜歡在地圖上將想看的建築標上星號,並以影像與文字記錄,或是上傳至網路上與大家分享。
 
  2017年夏天開始,成為小日子雜誌的網路駐站作家。2018年年底,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東京建築女子:空間巡禮、藝術散策,30趟觸動人心的設計旅行》。
 
  FB粉絲專頁:「東京建築女子」facebook.com/Tokyoarchitecturegirls/

图书目录

序/續
 
閱讀指引
 
|輯一 東京|
001黃色的時髦公寓|VILLA FRESCA
002八○年代的俐落混凝土建築|GA gallery
003混凝土城堡|TERRAZZA 青山
004都心中的極小住宅|塔之家
005有著藍色大門的弧形領事館|駐日巴西大使館
006跳舞的房子|Small House
007自然系建築|表參道Branches
008焦茶色的泥土食空間|GYRE.FOOD
009表參道上最閃耀的一顆星|Dior TOKYO OMOTESANDO
010冬奧焦點,杜之體育場|新國立競技場
011復古摩登的辦公樓公共空間|青山大樓
012五十年的華麗變身|虎屋赤坂本店
013日式摩登的最高峰|The Okura Tokyo
014白色方塊堆起的和菓子店|虎屋 東京Midtown店
015美術館般的白色道具店|日本橋木屋 東京Midtown店
016都心裡的日式庭園美術館|根津美術館
017南青山的清水混凝土建築|LA COLLEZIONE
018純粹的玻璃雕塑品|Prada 青山旗艦店
019巷弄中的現代和風咖啡館|TORAYA CAFÉ・AN STAND 北青山店
020不像辦公大樓的白色高塔|SIA青山大樓
021地下浮游的宇宙船|東急東橫線 涉谷站
022涉谷最高觀景台|涉谷Scramble Square
023涉谷新地標|涉谷STREAM 
024東京奧運年的新車站|銀座線-涉谷新站
025集落般的散落錯置|Sarugaku猿樂 代官山
026盲人美術館|GalleryTOM
027高架橋下的書香空間|中目黑 蔦屋書店
028八九○○個白色方格|目黑區綜合廳舍
029紙管法式餐廳|Vin Sante
030優雅的庭園美術館|東京庭園美術館 新館
031明亮的禮拜堂空間|番町教會
032藝術界圓點女王|草間彌生美術館
033舊屋圍牆的新挑戰|家 道 庭 街
034街底的草原風格|自由學園明日館 
035建築師設計的電車|Laview
036堆疊、繚繞,自由的建築|Tree-ness house
037粉紅色的幾何型建築|雅典娜法語教育中心
038銀白色的聖母教堂|東京聖瑪利亞主教座堂
039校園裡的和菓子屋|廚菓子黑木
040安藤忠雄的校園建築|東京大學福武堂
041日本的建築寶庫|國立近代建築資料館舊館・新館
042耀眼迷人的銀座地標|Hermes Ginza
043都會裡的頂級溫泉旅館|虹夕諾雅東京
044醬油倉庫的再演繹|茅乃舍 日本橋店
045白色的閃耀森林|日本橋三越百貨本店
046居民們的都市客廳|HAMA House/HAMA 1961
047顏料與畫具的日式空間|PIGMENT TOKYO
048新型態的時髦膠囊旅館|9 Hours淺草
049有著晴空塔風景的新旅店|ONE@Tokyo 
050黑色的住民劇場小屋|座・高圓寺
051仙川安藤街上,寧靜的藝術美術館|TOKYO ART MUSEUM 仙川
052日本前現代主義住宅的空間原型|前川國男自宅
053地表長出來的玻璃住宅|石神井公寓
054藝術家蓋的彩色房子|三鷹天命反轉住宅 
055拱廊圖書館|多摩美術大學八王子圖書館
 
|輯二 東京之外|
056溫柔的墓園準備室|無憂樹林
057被陽光包圍的學生食堂|The University DINING
058湖畔旁,故人長眠之地|狹山湖畔靈園 管理休憩棟+狹山之森禮拜堂
059小江戶裡的現代美術館|Yaoko 川越美術館
060磚造的新可能|上州富岡站
061蓮池畔的現代建築|鎌倉文華館 鶴岡美術館
062與自然融合,建築尺度的藝術品|小田原江之浦測候所
063有著絕美海景的白色美術館|橫須賀美術館
064宛如一座白色森林|神奈川工科大學KAIT工房
065自然裡的公眾廁所|Toilet in Nature
066深山裡的私人美術館|MUSEUM as it is
067公路旅人休憩站|道之驛 益子
068極致絕美的人造森林|水庭
069漂浮在街上的透明媒體中心|仙台媒體中心
070市中心裡的紅色教會|日本浸信宗仙台基督教會
071村落裡的透明客廳|鬼石多目的活動中心
072新人們的起點|Hotel Bleston Court Private Cottage
073混凝土與木造建築的經典|輕井澤山莊
074宛若柔軟雪地的安眠之所|暝想之森市營齋場
075消融邊界的綠建築|大家的森林-岐阜媒體中心
076泥土捏製的建築|多治見市馬賽克磁磚博物館
077立體木格子搭建而成的小博物館|GC Prostho Museum Research Center
078在現代極簡中看見傳統細膩|京都國立博物館─平成知新館
079百年京町屋咖啡館|藍瓶咖啡 京都
080虎屋的起點|虎屋菓寮 京都一条店
081渡月橋旁的白色咖啡館|% ARABICA 京都嵐山
082市民們的圓形廣場|天理站前廣場CoFuFun
083迷路在一座圓形美術館|金澤二十一世紀美術館
084穿梭廊道與空間,平靜安好|鈴木大拙館
085奇幻未來感的圖書館|金澤海未來圖書館
086彷若舞動的弧形屋頂|鶴岡市文化會館
087建築師坂茂的第一座旅店|SHONAI HOTEL SUIDEN TERRASSE
088日本最初的攝影專門美術館|土門拳紀念館
089注入新生命的海運舊倉庫|ONOMICHI U2+ HOTEL CYCLE
090尾道丘上的粉橘色旅店|LOG旅店
091山坡上發亮的小房子們|瀨戶之森住宅
092造船工業風景的集合住宅|常石造船株式會社社宅-Seto Terrace
093木製的太空艙|神勝寺 禪與庭的美術館-洸庭
094藤森照信的手感建築|神勝寺 禪與庭的美術館-松堂
095螺旋纏繞成的緞帶教堂|Ribbon Chapel
096波浪型的廣島洋菓子店|古今果 本店
097山頂上的屋頂休憩所|彌山展望台休憩所
098如堡壘般的美術館|沖繩縣立博物館・美術館
099穿著菱格紋外衣的劇場|沖繩國立劇場
100南島的海景小別墅|長濱之家
 
後記
附錄:建築師、藝術家列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488706
  • 叢書系列:探索紀行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7 x 21 x 1.6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每一日都有成千上萬個新消息發生在全世界,也有好多新的建築作品一個個落成。
 
  選物店這個概念在八○年代後期於日本崛起,不分品牌,由商店主理人選擇某種風格,聚集於一間店舖,他們更創造了「セレクトショップ」(Select shop,選店)一詞,收集了屬於自家風格的各種服飾,甚至生活用品。
 
  近幾年,日本元老級選店品牌「BEAMS」、「United Arrows」紛紛進駐台灣,掀起了一波選物店風潮,台灣也成立了許多選物店品牌,「選品店」更成為現代人流行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我也取用這個概念,提出把建築當作精品介紹的方式,寫下了我的第二本書《東京建築女子的建築選品》。延續第一本書,選了一百座我喜歡的、或想推薦給大家的日本建築,許多寫不進第一本書裡小品建築,也都集結到這裡了。當然,幅員廣大的日本島還有許多地方、許多建築是我還未曾踏足的,將來必定還會有更多、更新、更令人動容的建築作品等著我去發掘、去記錄它們美好的姿態。
 
  我的第一本書從記錄建築旅程的方式出發,寫下旅程中所遇見的建築作品;而這次則是希望以建築的角度進入,將旅行的脈絡藏在每一篇文章裡,在閱讀時還是可以感受到隱藏的秩序。刻意不提供過多的情報,單純地放上一兩張照片,呈現我所感受到的空間,然後輕點出建築的所在地。
 
  對於非常感興趣的作品,讀者可以搜尋關鍵字,進入資訊爆炸的網路世界,了解關於此建築的官方資訊。
  東京建築女子駐點於東京千駄谷一帶,文章依距離我生活範圍的遠近作為排序,也點出建築所在的區域,依舊方便安排旅程。
  本書採單點式的書寫,有別於過去旅行書編排的次序。若是你還沒有方向,就隨性翻開一頁,一起決定下一次旅行目的地。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這陣子在整理自己的老家,對於「空間如何影響生活」這件事,感觸特別深,這本書雖然講的是日本的建築,但它提出的許多觀點,對我們在思考台灣的居住環境時,非常有啟發性。特別是那些強調人與自然共生、光線如何被引入室內的手法,真的讓人拍案叫絕。書中對於空間的描述,不是那種硬梆梆的學術術語,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帶你走進那個場域,去感受它呼吸的頻率。像是對一個小小的庭院,或是對一扇窗戶邊緣的處理,作者都能用細膩的筆觸,點出那些設計師在營造氛圍上的用心良苦。對於我們這些對生活品質有要求,但不追求浮誇裝飾的讀者來說,這種「化繁為簡,以少勝多」的設計哲學,才是真正的高級感,讀完後會讓人想重新審視自己家裡的擺設,思考如何讓日常變得更舒服、更自在。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旅遊指南,很多都流於表面,強調「必吃、必買、必拍」,但很少有能真正觸及文化肌理層面的作品。這本關於東京建築選品的書,顯然走的是另一條路。它提供給讀者的是一套「看建築的邏輯」,一套可以運用到未來任何一個城市探索中的方法論。我發現,在翻閱的過程中,我開始不自覺地在觀察自己生活周遭的建築,思考它們的設計邏輯、它們如何與周邊環境對話。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它打開了我的「設計雷達」。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很巧妙,不會讓人感到疲乏,總能在看似隨機的選品中,找到某種看不見的線索將它們串聯起來,讓人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同時又捨不得太快翻過,深怕錯過了哪個重要的隻字片語,總之,這是一本會讓人反覆回味的「設計地圖」。

评分

我最欣賞這本書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捕捉到了「旅行的意義」不只是打卡,而是深入理解一個城市的靈魂。東京這麼大,光是走馬看花就能耗掉好幾週,但透過作者的視角去篩選這些「建築選品」,就像拿到了一張VIP通行證,直達那些最能體現城市精神的核心地帶。書中那種不斷追尋、不斷探索的熱情,透過文字傳達出來,很有感染力。你不會覺得這是一本冷靜的評論集,反而更像是一位熱愛分享的朋友,拉著你的衣角,在你耳邊興奮地說:「嘿,你絕對不能錯過這個轉角!」這種親切的引導,讓原本可能很遙遠、很學術的建築議題,變得唾手可得,讓人讀起來毫不費力,卻又收穫滿滿,非常適合在通勤的捷運上,或是睡前放鬆時,隨手翻閱幾頁,都能獲得心靈上的滋養。

评分

這本選集給我的感覺是,它根本就是一本「如何優雅地觀察世界」的教科書。書中對許多場域的描述,都非常注重「流動性」與「時間感」。它不只呈現了建築物的靜態美,更描繪了在不同時間點下,人流、光線、甚至聲音在空間中交織出的動態畫面。這對於我們習慣於快速消費資訊的時代來說,是一種強迫自己慢下來、去體驗細節的練習。我特別喜歡書裡那種對材料紋理的執著,像是混凝土的粗礪感、木材的溫潤紋理,甚至是特定材質在光線下的反光角度,這些細微的差異,在作者的筆下被賦予了生命。這讓我意識到,真正好的設計,是能夠訴諸五感的,而不只是視覺上的衝擊,這本書的文字功力,確實撐起了選品的深度。

评分

這本厚厚的一本,光是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份量就讓人感受到滿滿的誠意,封面那種低調又不失質感的設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總覺得這不只是一本單純的導覽書,更像是某個走遍大江南北的建築迷,偷偷塞給你的私房筆記。書裡頭那些建築物的照片,拍得好有故事性,不是那種冷冰冰的樣貌呈現,而是帶著光影的溫度,讓人彷彿能透過紙張,聞到那些老屋子裡特有的木頭香氣,或是感受到午後陽光灑落時,那種寧靜的氛圍。台灣的設計圈常常在尋找新的靈感,而日本的城市空間美學,總有種獨特的魔力,既能保有傳統的韻味,又能在現代設計中找到完美的平衡點,這本書的選品眼光,真的非常獨到,選的都不是那種人人知曉的超級網紅景點,反倒是一些藏在巷弄裡、需要用心才能發現的角落,這讓讀者在翻閱時,會產生一種「原來還有這種地方」的驚喜感,感覺自己也跟著作者完成了一場又一場的深度探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