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裡的孩子們都怎麼了?

戰爭裡的孩子們都怎麼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山本美香
图书标签:
  • 战争
  • 儿童
  • 成长
  • 心理
  • 创伤
  • 家庭
  • 历史
  • 社会
  • 文学
  • 纪实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戰爭為什麼會發生?人類為什麼會互相殘殺?
憎恨如此容易,和平卻如此脆弱,
想保護眼前這個世界,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日本亞馬遜讀者五顆星★★★★★齊聲感動推薦——

  「語言平易近人,內容深具品質……用溫柔的言語傳達衝擊性的事實,接連不斷的感動則震懾人心。」

  「這是一本可以讓親子一同學習『戰爭會帶來什麼影響?』以及『必須怎麼做,才能丟掉武器、維持和平?』等問題、一同學習社會情況與道德心的書。
  她將人生獻給了新聞報導,以親身見聞傳遞了戰爭的實際情況;她的每一本書,都讓人深深感慨。」

  《周刊巴爾幹》總編輯 張桂越
  《行過烽火大地》作者 張翠容────專文推薦

  你能想像自己生活周遭布滿地雷嗎?全世界總共有超過一億顆以上的地雷埋藏各地,埃及有兩千萬顆以上,阿富汗也有一千萬顆之多。世界的彼端有人因為戰爭潛藏的危機威脅著生命,鎮日提心吊膽。科索沃有許多孩童因為戰爭留下的未爆彈與地雷,讓他們喪失雙腿、雙眼,甚至是生命。烏干達有一群孩子被軍人強行帶離父母,這群「童兵」為了活下去,必須學會扛著沉重的槍枝作戰,並且因為長時間的戰爭,讓他們失去該有的天真與快樂。

  山本美香以第一手的戰地採訪報導,希望喚醒世人從不同的角度關心戰爭問題。在槍林彈雨中,害怕是人之常情,但這卻也更堅定她報導真相的信念。她行遍整個中東,伊拉克、阿富汗、烏干達、黎巴嫩……在這些衝突之地,數以千計、數以萬計的人們失去性命,但大眾渾然不知,讓許多生命就此悄然消逝。身為記者的山本美香看著身心受創的孩童與人民,內心飽受衝擊,戰地採訪遂成了她畢生的使命。而在這本書裡面,無論大人或小孩,都可以輕易跟著她的腳步,行過中東的戰火,認識戰爭的殘暴,體會和平的可貴。

  《戰爭裡的孩子們都怎麼了?》原屬於日本講談社「通往世界的門扉」(世の中への扉)書系。這個書系始自二○○九年,是專門以學生為對象的非虛構寫作書系,每本皆由各個領域、各種職業之能手所寫,期許能透過閱讀,培育基礎的現代社會公民素養,以及對人性、對現實的深刻理解;也由於每一本的內容皆深入淺出,又能拓展視野,所以這一書系也受到許多社會人士的喜愛。而這本書,除了內容的深入淺出,更附上許多令人震撼又印象深刻的照片,能一窺戰爭的殘酷,卻也能在苦難中看見微光。

  二○一二年,山本美香在敘利亞戰地採訪,被當地政府軍開槍射殺,當場死亡。這本書,就是她留給世界的最後訊息。直到今日,她的名字,還有她的著作,都仍然感動著日本廣大的讀者。她確實將自己的畢生都獻給了新聞報導,獻給了記者這個職業。她的職志,就是希望能在報導中轉達給世人一個信念——

  和平是每一個人的責任,為了和平,我們都該挺身而出。

本書特色

  1.作者親自在戰場攝影,留下一幕幕撼動人心的照片
  2.深入採訪戰爭中的國家,寫實紀錄戰火下的人民的生活
  2013年日本各地圖書館選出「在夏天最想讀的書」之一。

各界推薦

  我想、我猜,美香要表達的善惡不是電影裡說得那麼簡單,她說的最耐我尋味的一句話是「互相對立的『公義』經常是引發戰爭的近因所在,」但究竟該怎麼做,才能制止人類連續不斷的鬥爭?她是記者,不給答案,給你過程已經不錯了,自己去想吧。──《周刊巴爾幹》總編輯 張桂越

  山本美香以及其他堅守人道精神的記者,還有那些和平工作者,他們的犧牲讓世人驚覺,原來世界上還有願意為仁愛而自我豁出去的人,世上有些比生命更珍貴的價值,我們應該去思考這些人行動背後的意義,好讓他們手中的燭光在世人心裡能燃點起來。──《行過烽火大地》作者 張翠容

  她仍持續傳送著來自衝突之地的報導,告訴人們:「記者的存在,得以阻止事態往最壞的方向發展。」──美香之父 山本孝治

  她透過記者這份工作創造出契機,希望大家進而會去思考、去實現一個沒有相互傷害、彼此殘殺的和平世界。──夥伴 佐藤和孝
雾锁孤城:一个炼金术士的黄昏颂歌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讲述战火纷飞下的童年悲歌,而是一部深入剖析奥术衰亡与人性沉寂的史诗。故事的舞台,设定在一个名为“埃斯佩兰萨”的浮空城邦,这座曾经以炼金术的辉煌闻名于世的空中堡垒,正面临着一场缓慢而不可逆转的衰败。 第一部:黄铜的锈蚀 埃斯佩兰萨的繁荣,建立在对“以太”这种神奇元素的无限制开采与提炼之上。它的每一扇窗户,每一座飞艇的引擎,都依赖于首席炼金大师们精妙的算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太的源头——位于城市核心的“永恒熔炉”——开始发出不祥的低鸣。 主人公,塞拉斯·维伦,是城邦内最受尊敬的“时间守望者”——一个负责校准与维护城市核心律动的古老职业。他并非战士,亦非政治家,他的武器是黄铜齿轮、水银滴管和对熵增定律的深刻理解。塞拉斯的童年记忆被包裹在蒸汽与微光的笼罩下,他对战争一无所知,他所面对的敌人,是物理法则本身。 故事开篇,埃斯佩兰萨正经历着“慢速凋零”。城市的浮力正在减弱,远低于预期的功率输出,导致日常生活中的微小混乱开始累积:钟楼的滴答声会无故中断数秒,自动灌溉系统会喷出粘稠的废液,甚至连维持城市稳定运行的魔法屏障,也出现了肉眼可见的闪烁。 塞拉斯察觉到,核心熔炉的衰变速度超出了所有预设模型。他召集了昔日共事的炼金术士同僚,他们大多已隐退或沉迷于对失落知识的追寻。这些曾经意气风发的天才们,如今都带着被时间磨平的棱角,面对着他们穷尽一生也未能完全理解的奥术终点。 第二部:失落的配方与禁忌的低语 为了阻止城市的坠落,塞拉斯必须找到传说中埃斯佩兰萨的创建者——“贤者阿卡迪奥斯”留下的“初始配方”。这个配方据说能重启永恒熔炉,甚至逆转以太的消耗。 然而,知识的继承并非坦途。城邦的统治阶层,由保守的“机械议会”掌控,他们拒绝承认衰败的现实,坚持以更严苛的配给制度和对科学的僵化解读来维持表面的秩序。他们视塞拉斯为制造恐慌的异端,认为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更精密的计算和更少的资源消耗来解决。 塞拉斯的调查将他引向了城市最底层的“废弃档案馆”——一个堆满了失败实验记录、被蒸汽腐蚀的金属迷宫。在这里,他邂逅了伊莱莎,一位研究“非物质化”理论的年轻学者。伊莱莎坚信,阿卡迪奥斯并非简单地利用了以太,而是找到了与宇宙本源进行“信息交换”的方法。她的理论在当时被视为亵渎神灵的异端思想。 在档案馆深处,塞拉斯发现了一本用人造琥珀装订的日记。日记揭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永恒熔炉的运转并非是无偿的,它抽取的不只是能量,还有某种难以言喻的“记忆”或“连续性”。贤者阿卡迪奥斯并非想创造永恒,而是想逃离某种更大的、未知的“终结”。 第三部:记忆的代价 随着对初始配方的逐步解读,塞拉斯发现,重启熔炉需要注入的“催化剂”,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具有高度精神共振的物质。唯一的已知来源,是城邦中流传的一种古老仪式——“共鸣之歌”,这种仪式能够暂时凝聚所有活着的埃斯佩兰萨居民的意识片段。 这引发了伦理上的巨大冲突。重启城市需要以牺牲居民的“个人连续性”为代价——每个人都可能失去部分对自我的深刻认知,沦为仅执行基础生存程序的“空壳”。 塞拉斯陷入了抉择的泥沼。机械议会发现了他对配方的研究,并试图夺取日记,以确保他们能以自己的方式——牺牲贫民区居民——来进行“资源再分配”。一场在空中花园和蒸汽管道中的追逐战爆发了,但这并非关于权力的争夺,而是关于“存在形态”的选择。 第四部:最后的校准 最终,塞拉斯和伊莱莎决定,他们不能以牺牲所有人的心智为代价来换取一座注定会坠落的城市。他们必须找到阿卡迪奥斯留下的“第三条路”——一种能够让城市减速、而非强行重启的方法。 第三条路,藏在城市的导航核心——一个巨大的、由无数水晶构成的“星图室”中。它要求炼金术士放弃对“完美控制”的执念,接受“不完美的存在”。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永恒熔炉彻底进入临界状态的那一刻。城市开始剧烈震颤,碎片如同雪崩般坠入下方的云海。塞拉斯不再试图用蛮力去修复系统,而是运用他作为时间守望者的全部知识,进行了一场精妙的“系统降维”。他没有恢复旧日的辉煌,而是通过调整核心频率,将城市从高速运转的“全功率模式”切换到了最低限度的“漂浮维持模式”。 这次降级,让埃斯佩兰萨失去了其标志性的速度与光芒。它不再是那个傲视天下的浮空之城,而变成了一个缓慢、沉默、在云层中如同幽灵般漂浮的巨大铁块。以太消耗被削减到几乎为零,但城市的核心机能也随之冻结——所有的自动化工具停止工作,所有的知识积累被锁定在当前状态。 尾声:云海之上的静默 城市幸存了下来,但代价是永远失去了其奥术的活力。塞拉斯和伊莱莎站在星图室,看着下方无尽的云海。他们没有迎来胜利的欢呼,只有深沉的寂静。 埃斯佩兰萨不再是一个技术奇迹,而是一个纪念碑——纪念那些企图超越界限的野心,以及最终选择接受限制的智慧。居民们必须学会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漂浮的废墟中生存,他们不再仰望星空中的能量来源,而是开始关注彼此的呼吸。 本书探讨的是:当人类最引以为傲的技术和知识体系面临不可避免的衰亡时,真正的“生存”意味着什么?是固执地抓住旧有的辉煌,还是学会与残存的现实共舞?这是一部关于计算的极限、知识的局限,以及在静默中寻找下一段旅程的哲思之作。塞拉斯的故事,是关于一个致力于维护完美秩序的人,最终学会欣赏残缺之美的黄昏颂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山本美香(YAMAMOTO MIKA, 1967-2012)


  山梨縣出身。都留文科大學畢業後,擔任朝日Newstar的記者、導播,從事新聞與紀錄片的製作。自一九九六年起,隸屬Japan Press旗下,前往世界紛爭之地採訪,並以戰地報導聞名。二○○一年,美國發生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她便長期待在遭受反恐攻擊的阿富汗進行採訪。二○○三年,她以空襲下的伊拉克戰爭報導,榮獲Vaughn.上田紀念國際記者獎特別獎。二○一二年採訪敘利亞內戰,遭政府軍襲擊身亡。著作有《沒有被轉播的巴格達》、《我的村子成為了戰場》等。

譯者簡介

林仁惠


  專職日文筆譯。淡江大學日文系畢,東吳大學日研所碩士。譯作有《給畏懼死亡的你》、《離開人世的第一堂課》、《如何拉引出中國人的工作士氣》、《50℃清洗和70℃蒸煮的美味魔法》等書。
 

图书目录

出版緣起
看書打仗            《周刊巴爾幹》總編輯 張桂越
記住他們的名字 《行過烽火大地》作者 張翠容

她所留下的最後訊息  佐藤和孝
序 戰地記者這份工作 眾多生命消逝得無聲無息
第一章 請試著想像戰爭 炸彈落下,會發生什麼事?──黎巴嫩共和國
第二章 你認識惡魔的武器,地雷嗎? 失去雙腳的少年,探測地雷的掃雷犬──科索沃共和國
第三章 於游擊戰中戰鬥的少年們 只渴望當名普通的孩子──烏干達共和國
第四章 戰爭創傷的苦痛 朋友死了,如何療癒內心的傷痛?──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
第五章 戰爭為何會發生? 為了擊垮壞人?──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共和國
第六章 難民──尋求生存之地 住在廢墟裡的孩子們──車臣共和國
結語 能為世界和平做些什麼?
以此文代替結語──一名父親對女兒的追憶  山本孝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889001
  • 叢書系列:beyond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出版緣起

以真相喚醒麻痺的時代

衛城出版編輯部


  二十一世紀已經進入第二十個年頭,然而,上個世紀的巨大動盪,例如兩次世界大戰、冷戰、波斯灣戰爭……其餘波至今都未曾停歇。今日的世界,科技發展更蓬勃,資訊傳播更為迅速,網路彷彿將全世界串聯了起來,無論哪個角落發生的事情,好像都近在身邊,但是,我們卻似乎早已對這一切司空見慣。

  社會學家齊美爾曾經在〈大都會與精神生活〉(Die Großstädte und das Geistesleben, 1903)中,分析了生活於都會的人們的精神狀態;他認為,由於都會生活節奏迅速,充滿各種感官上的刺激甚至衝擊,所以身在其中的人類不得不對世界保持距離,以抵禦外在的巨大壓力對個體生命的消耗、傷害,最終結果則會讓反應變得麻木,產生一種「厭倦/無動於衷」(blasé)的心態。或許,現今的地球,已經被開發得像是一座巨大的都會,全世界的人類都活在其中;而外在過多的訊息量,太容易就使我們麻痺。就更別提還有假資訊的干擾了。

  另一方面,握有資訊,也讓我們覺得彷彿掌握了某些優勢、更具備俯瞰全局的視角,而能以上帝的角度對世事進行評判;可是,如果我們太習慣用這種姿態、總是用巨觀的角度看待所有事情,也容易造成同情心與想像力的退化。經濟數據和失業率的悲慘數字,實際上代表著許許多多家庭日常的艱困;傳染病的死亡率或戰爭當中的死亡人數,實際上是一個具體的生命之消亡所濃縮而成;可是,當我們太過習慣抽象的數字,就可能忘記在成為數字之前,那都曾經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存在。

  能夠讓人從麻痺中復甦,恢復想像與感受能力的,唯有真相。
  而那也是記者的天命。

  《戰爭裡的孩子們都怎麼了?》就是日本著名戰地記者山本美香以生命所留下來的實錄。她出生於一九六七年,在大學畢業之後,原本和當時大多數日本女性一樣成為家庭主婦,但卻因為懷抱著記者夢想,而斷然離婚;成為記者之後,她便不斷在世界動盪的最前線進行採訪,尤其九一一事件後,便長期奔赴中東地區,向日本國民傳遞第一手的戰爭實況,讓人看見戰爭的「真相」;她在序中說道,記者的職責,就是向全世界報導戰爭中人們的處境,進而創造出深刻反思的契機。

  然而,二○一二年,她在採訪敘利亞內戰時遭流彈射殺而亡,這本書,遂成為她留給這個世界最後的訊息。

  本書原屬於日本講談社「通往世界的門扉」(世の中への扉)書系。這個書系始自二○○九年,是專門以年輕學子為對象的非虛構寫作書系,每本皆由各個領域、各種職業之能手所寫,期許能透過閱讀,培育基礎的現代社會公民素養,以及對人性、對現實的深刻理解;也由於每一本的內容皆深入淺出,又能拓展視野,所以這一書系也受到許多社會人士的喜愛。

  一如前述,世界的局勢在山本美香過世之後依舊緊張,人們甚至會將「第三次世界大戰」掛在嘴上。當然,如果戰爭將要爆發,單憑一個出版社、一本書,是不可能阻擋那樣巨大的態勢的,然而,衛城出版選在這個時間點重新出版這本書,一方面希望讀者能重新理解到「真相」的價值與重要,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多少能夠喚醒一些想像力與感受力,讓我們在說出「戰爭」這樣的字眼時,依舊會想起其中的殘忍、傷害,都是真真切切的,而在其中消亡的生命,亦是實實在在的。也許這樣,能夠進而創造出微小的契機,改變些什麼。

推薦序

看書打仗

《周刊巴爾幹》總編輯 張桂越


  看這本書,是記者看記者……有些狀況,我覺得熟悉,有些狀況,讓我羞愧。譬如,她是戰地記者、我不是。但,她在前往戰地採訪初期,心情是煩惱不定的,「並非我討厭這份工作,也不是因為辛苦而想放棄,而是這工作有什麼意義?我突然喪失了自信。」這點我倒是沒問題,我一直確信我這個記者的意義,反而,常被人「詬病」太過自信。在阿富汗的行動診所,作者美香看到跋山涉水的婦人、滿臉倦容的擠在長龍隊伍裡,醫生為婦人聽診、量體溫後,「她頓時開朗,面露安心神情」,美香現場目睹醫生的付出,相當感動,她覺得「身為記者的自己實在渺小」。我相信她的自信是因為採訪一步步贏回來的。在俯瞰難民營小山丘的斜坡上,美香在墓園採訪埋葬四歲兒子的父親……那位父親噙著淚對她說:「謝謝妳遠道而來,我以為我們早已被世人遺忘了,根本沒人知道我們的存在……」美香在書裡寫說:「看著他淚流滿面、不停道謝的樣子,給了我很大的衝擊!」她說:「我來到這地方也是有意義的,不,是非有意義不可!我得將此時此刻所看到的一切,報導給全世界知道,」美香找到了意義與自信。現場的事件「瞬間擊碎了我那微不足道的煩惱,」她說她覺得非做不可的事太多了,她說「要全力做好記者的工作」。

  我覺得這本書非看不可的理由是:所有的道理是在她一次又一次的行動中流露,流出的不是採訪的技術或什麼了不起的榮譽感,而是簡單地告訴你怎麼樣活才有意思。我看出她時不時地把日本人現在的生活與戰地相比較,我看出她對生活的落差感到著急。記者本來就是橋,他把日本小朋友帶出柔軟的溫室,撒種子,讓他們看到戰爭的殘酷,或許有一天種子發芽,世上就多一位瞭解戰爭殘酷的人,多一個不輕言開戰的人,這應該是美香的終極目的。

  然而,她要是不親自站在事件的核心,又如何描述事件?不融入又如何分析報導?她是有資格說說「波灣戰爭」、「車臣」、「科索沃」、「伊拉克」……她有絕對的資格「說三道四」,因為人家她是出死入生又入死地在現場採訪報導,換句話說,上世紀末到今天,幾乎所有的一級戰區,小女子她都親自踏過,伊拉克開戰當天就趕到貝魯特,美軍轟炸二十一天後,海珊政權垮臺,銅像被拉倒時這位日本記者在廣場站著,她說現場的「伊拉克人的確慷慨激昂、欣喜若狂,但在場的我注意到,也有不少伊拉克人在遠方看著銅像倒下,淚流滿面,是悲傷的淚水,甚至有人喊說『美國滾出去!』……」

  近距離採訪,美香有能力釀出一篇篇有別於CNN、BBC的報導,這報導是日本人的觀點看法。她有能力說出這樣的話:「在阿富汗,我與美軍同行採訪,我坐在裝甲車裡,車裡有五名美軍,他們頭戴鋼盔、身穿防彈背心、手持M16步槍,美軍軍車是塔利班射擊的目標,我們像是異世界的居民從基地出發,一上幹道便加速急馳,要是在半路停下來,受攻擊的機會會升高,」她說坐在裝甲車裡,幾乎聽不到外面的聲音:「透過防彈玻璃,可以看到居民在外面走著,總覺得他們像是異世界的居民……」看到這裡,我有說不上來的情緒,我的世界因為她的文字靜止,幽靈般苦難的人,沒有重心地漂浮在苦難的地球上……美香在車裡訪問坐在隔壁的二十一歲美軍,他是為了賺學費來當兵的,「是為了成為救人命的護理師而來到阿富汗殺人。」這位大兵還從口袋裡掏出女友的照片……我想、我猜,美香要表達的善惡不是電影裡說得那麼簡單,她說的最耐我尋味的一句話是「互相對立的『公義』經常是引發戰爭的近因所在,」但究竟該怎麼做,才能制止人類連續不斷的鬥爭?她是記者,不給答案,給你過程已經不錯了,自己去想吧。

  山本美香在她書裡開門見山第一句話是:「我是前往世界各地戰區採訪的記者,並透過電視、報章雜誌等媒體來進行報導。我的工作器材有相機、小型攝影機和紙筆。」看完她的書,我要說的是,山本美香用行動、用生命採訪,讓這個世界更好一點,我也有相機、我也有小型攝影機和紙筆,我也有行動,但我沒有冒過生命危險「拿起相機就跑」的經驗,從來沒有!

  對所有的戰地記者,對山本美香,我立正敬禮。

記住他們的名字

《行過烽火大地》作者 張翠容


  翻閱山本美香這本書,我的眼睛模糊了,她把焦點對準那些被戰火蹂躪的孩子,寫得如此細膩,如果心中沒有真摯關懷的話,不可能這樣觀察入微。無助的孩子們都得以透過她的紀錄,在我們面前再次出現。

  山本美香在書中這樣說:「醫生拯救眼前正處於痛苦中的人們,記者則是藉由向全世界報導這群人的存在,創造出一個讓大家思考該如何解救他們的契機……我深信,只要每人各司其事,必定能以緩慢卻踏實的步伐,一步步擴展世界和平。」

  沒錯,即使和平何其遙遠,只要有人願意播下種子,已經可以帶領我們一步步向前邁進。這令我想到美國戰地攝影記者納赫特韋 ( James Natchwey ) 的一番話:

  「有人類歷史便有戰爭……當人類愈文明,殺害同類的手段便愈殘忍、愈具效率。不過,我們是否有可能透過攝影來終止此種一直在歷史存在的人類行為?這聽起來真是癡人說夢,但我卻在此獲得一種動力……

  「攝影的力量在於它有能力發揮人道的精神。如果戰爭企圖否定人性,那麼,攝影則可帶出反戰的效果,利用得宜的話,它甚至可以成為反戰的最有力種子……在某一情況下,如果有人願意冒生命危險,為了向世人展示戰爭的真相而走到戰爭最前線,那他便是為和平作出談判。或者,就是這個理由,戰爭的發動者絕不樂於看見攝影記者在戰場附近走動。」

  因此,記者在戰區已逐漸失去受保護的特權,成為襲擊的對象。

  當山本美香在二○一二年八月二十日於敘利亞採訪時,冷不防敘利亞政府軍在對面開槍,子彈射穿她的身體。根據她的戰友佐藤和孝憶述,她倒下一刻仍緊握手中的攝影機,拍下了鏡頭對著地面滑落而下的影像。

  山本美香雖然已永別塵世,但她所留下的影像和文字,繼續推動我們的思考,並成為一股力量,鼓勵更多有志的同行追尋真相,把戰火的真實面貌暴露於世人面前,令戰爭的發動者不能為所欲為。

  從山本美香,我想到過去我在烽火之地所認識的日本朋友,他們每一位面容,我現在還記得很清楚。

  當時,我覺得很奇怪,在這些朝不保夕的地方,為什麼會看到如此多的日本人身影,而且大部分都為反戰而來,當中更有不少是自由身的記者,他們要追尋日本主流傳媒以外的戰爭真相。我在巴勒斯坦遇過一位年僅十八歲、自稱為公民記者的日本少年,他拿著專業攝影機向我侃侃而談,如何希望利用鏡頭讓他的同胞,明白到戰爭的禍害和不公不義。

  我問反戰的日本朋友,他們為甚麼反戰?他們回說,就是因為日本在二戰時期作為侵略國,同時又是唯一嘗過原爆的戰敗國,深受戰爭的教訓,因此他們對戰爭特別敏感,致使他們推而廣之,把視線轉到其他有類似遭遇的地方。

  繼山本美香後,又有後藤健二這位熱血的日本自由身記者遇害,他的遺言與山本美香何其相似,他們至死所記掛的就是戰火的孩童。

  其實,除了日本記者外,在戰火地區我遇上有更多的是來自歐美的獨立記者,為了展示戰爭真相而冒險走到前線。近年國際大媒體已不願派出自己記者到戰爭前線,因為成本太重,改為特約自由身記者,令到在戰場上遇害的,大部分都是這類記者,為何他們在毫無保障下,願意以身犯險?

  或者,我們可從第一位被「伊斯蘭國」( ISIS ) 斬首的美國記者弗利 ( James Foley ) 身上,明白一下這類記者的心態。他曾公開說,他心裡就好像有一支魔笛,不時吹奏起來,他不禁又回到中東地區去犯險。好多記者都會說,犯險是因為尋找真相,但真相本身就是一支魔笛,當你試過尋獲真相的滋味,就會成癮,不惜一切,務必要解開「謎語」為止。

  只要當地一有甚麼事,心裡便有聲音在呼喚。加上現場的魔力,曾到過現場的人,都會知道,只要在現場,一定會知道得更多,甚至拉出一些線索。此刻,他們會感到任重道遠,存在很有重量。當中有些更有一種為國家贖罪的想法,他們要為當地人發聲,因此走上記者之途,結果無法停步。正如他們說,在戰區,生命是脆弱的,存在卻是實在的,當回國後即感到空虛。

  說到贖罪,此話不假。當一戰奧圖曼帝國瓦解後,歐洲強國接手,名義上說託管阿拉伯地區,其實就是殖民。第二次戰爭快要結束時,那些強國按自己利益胡亂畫界,跟著以色列立國,美國也取代歐洲介入此地區事務,從此阿拉伯世界永無寧日。

  國家的業,難道就由國民去償還?結果這些自由身記者倒在他們所關懷的土地上。此刻,聖嚴法師圓寂前有兩句話在我腦海裡浮現:「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山本美香以及其他堅守人道精神的記者,還有那些和平工作者,他們的犧牲讓世人驚覺,原來世界上還有願意為仁愛而自我豁出去的人,世上有些比生命更珍貴的價值,我們應該去思考這些人行動背後的意義,好讓他們手中的燭光在世人心裡能燃點起來。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在情感層面的處理,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於「希望」的描繪。它沒有給你一個廉價的、童話故事式的圓滿結局,這才是它最真實、最動人的地方。希望在這裡不是一個具體的目標,而是一種在極度惡劣環境中依然保持的「姿勢」。作者很聰明地將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細節,昇華為希望的載體,比如一朵意外在廢墟中綻放的小花,或是朋友間一個默契的眼神交換。這些微小的光點,在巨大的黑暗面前,顯得如此脆弱,卻又如此堅韌。讀到後面的章節,我甚至感覺到一種近乎宗教般的平靜,那不是對一切苦難的麻木,而是對生命本身那種不可磨滅的、即使在最壞情況下依然存在的韌性的深刻肯定。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勇氣,往往不是體現在驚天動地的壯舉上,而是體現在日復一日、選擇繼續呼吸、繼續愛護身邊人的平凡堅持中。這部作品的格局,遠遠超出了單純的敘事範疇,它更像是一部關於生命哲學的沉思錄。

评分

閱讀的過程其實挺考驗耐心的,這並非一本可以讓你輕鬆在捷運上快速翻完的小說。它的句子結構有時顯得相當繁複,用了不少長句和從句,這要求讀者必須專注於每一個詞語之間的邏輯關係。但奇妙的是,一旦你適應了作者的語法節奏,你會發現這種複雜性恰好反映了書中世界的紛亂與糾結。這就像是走進一座佈滿了精緻雕刻的迷宮,雖然路徑曲折,但每走一步,都能發現新的精妙細節。而且,作者對話的處理也極具特色,很多時候,真正的重點不在於說了什麼,而在於那些「未說出口的沉默」和「停頓」。有幾場關鍵的對話,我甚至需要倒回去重讀兩三次,才能完全捕捉到角色之間的暗流湧動。這種需要讀者主動參與解讀的寫作方式,讓我感覺自己不只是在被動接收故事,而是在跟作者一同建構這個世界觀。這對於那些喜歡深度文本分析和享受慢閱讀樂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大享受。總之,請預留一段完全不受打擾的時間給這本書,它值得你全神貫注。

评分

這本書的作者實在是太會說故事了,光是開頭那個場景描寫,我就忍不住被拉進去了,好像自己就站在那個塵土飛揚的巷口,心裡七上八下的,那種氛圍的營造功力,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書裡對於人物內心掙扎的刻畫,更是細膩到讓人拍案叫絕,每一個選擇、每一次猶豫,都不是單純的黑白分明,而是充滿了人性複雜的光譜。特別是主角在面對困境時展現出的那種韌性,雖然偶爾會讓人心疼,但更多的是一種由衷的敬佩。這讓我反思,在我們看似平靜的生活裡,我們是不是也常常低估了自己內在的力量?我一向覺得,好的文學作品不只是提供一個故事,更重要的是能引發讀者對自身處境的重新審視,而這本書無疑是做到了。整本書的節奏掌握得也非常好,不會過快讓人喘不過氣,也不會拖沓到讓人想闔上,就像一場精心編排的戲,你知道高潮即將來臨,卻又忍不住期待著下一幕的轉折。讀完之後,那種餘韻久久不散,讓人忍不住想再去翻閱那些關鍵的章節,重新感受作者精心佈下的伏筆與呼應。總體來說,這是一次非常棒的閱讀體驗,絕對值得推薦給所有喜歡深度思考的讀者。

评分

我得說,這本書的敘事手法簡直是鬼斧神工,它不是那種平鋪直述、按部就班的故事。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時間的跳躍,有時是回憶的碎片,有時又是當下的急迫感,這種交錯敘事,讓整個故事的結構變得像一個精緻的萬花筒,每一次轉動都會呈現出不同的圖案,但所有圖案的底色卻是連貫且深刻的。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歷史背景時的那種克制與精準,沒有過多的說教或空泛的口號,而是將宏大的時代背景熔鑄進每一個角色的日常瑣事和微小的選擇之中。你從他們的對話、他們對食物的執著、他們對陽光的渴望裡,就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重量。這不像有些小說,背景介紹多到讓人頭痛,這本書的「背景」是活生生地長在人物身上的。而且,書中的某些場景,光是文字描述,我的腦海中就自動生成了一部高畫質電影,那種畫面感,簡直是強烈到讓我有點喘不過氣。這種文字轉化為影像的能力,證明了作者的文字功力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對於追求文學層次與閱讀深度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道豐盛的饗宴。

评分

坦白講,我原本對這類題材有點抱持著懷疑的態度,總覺得可能會寫得過於矯情或是流於表面。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了我的預期。它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避開了所有常見的「煽情陷阱」。它不刻意去博取讀者的同情,它只是冷靜、甚至有些疏離地呈現事實。這種「不動聲色」的力量,反而更具穿透力。書中對於「失去」這件事的探討,也不是單純的悲傷,而是一種關於「如何帶著缺失繼續前行」的哲學思辨。我記得有一段描述,關於主角如何整理一件舊物,那短短幾句話,道盡了所有關於放手與銘記的辯證關係。我當時停下來,盯著書頁看了好久,心裡頭五味雜陳。這本書的偉大之處,或許就在於它能將巨大的痛苦,提煉成極為純粹的、可以被理解和承載的生命體驗。它不是在告訴你「該怎麼想」,而是在引導你「去感受」。對於那些厭倦了娛樂性大於思考性的現代文學作品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一股清流,紮實而有重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