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婆靈聖:從傳說、名詞與重要媽祖廟認識台灣第一女神

媽祖婆靈聖:從傳說、名詞與重要媽祖廟認識台灣第一女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美容
图书标签:
  • 媽祖
  • 台灣宗教
  • 民間信仰
  • 女神
  • 廟宇
  • 文化研究
  • 歷史
  • 傳說
  • 宗教研究
  • 台灣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一本從學術出發,面向大眾的媽祖普及書|
 
最扎實的知識深度,最好懂的閱讀體驗
深入淺出介紹-遶境、爐主與頭家、貼香條等常見名詞
帶讀者進入台灣第一女神的神威赫赫
 
  媽祖是台灣最具人氣指數的第一女神!祂原是先民飄洋過海來到台灣時的海上守護神,又隨著人們從沿海漸往平原、內山拓墾,而逐漸發展出農業神的性格。當前,全台灣將近一千座媽祖廟所舉辦的各種活動,總能排滿一整年的行事曆,形成常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媽祖文化」。
 
  媽祖信仰蓬勃發展,數百年來,已在華人世界累積了難以計數的虔誠信徒與鼎盛香火。究竟,媽祖是何許神也?本書從媽祖婆的身世傳說入手,一一提供線索。
 
  媽祖是台灣民間信仰的重要女神,數百年來,流傳了各種版本救苦救難的傳說故事,這些故事在無形中發揮了宗教勸人向善的功能,也間接強化民眾對媽祖的信賴。或許,我們身處的社會,無論生活條件如何進步,依然有著需要神明搭救的自然或人為災難,而媽祖顯聖神蹟恰恰滿足了人們「善有善報」的心理期待。透過歷史文獻、民間傳說和田野調查等素材,爬梳媽祖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
 
  而紮根台灣的媽祖信仰,對許多人來說,在看熱鬧之餘,更有著不知其所以然的「門道」。從信仰圈的組織,到祭典的儀式、陣頭、民俗文化等,相關語詞多以閩南語發音為主,致使同一事物出現不同用字、不同說法,或是同一語詞在不同地區代表著不同的意義,若再加上各地習俗的差異,真的教人眼花撩亂。以學術觀點對媽祖信仰的相關名詞,做簡單扼要的解釋,將有助讀者理解台灣媽祖文化及其內涵。
 
  本書從林默娘的身世,天妃到天后的地位提升,以及從海神到全能神的內涵,慢慢勾勒出媽祖在台灣人心目中的女神形象。解釋媽祖信仰文化的名詞,分享台灣的媽祖神蹟故事、乃至於俗諺,羅列重要媽祖廟,以此提供讀者全方位的媽祖知識,既可以看熱鬧,更可以看門道。
 
  ◆以學術觀點簡述媽祖信仰文化相關重要名詞
  公廟與私廟|角頭廟、庄廟、街廟、聯庄廟、大廟|神明會|會媽與會媽會|爐主與頭家|分靈、分身、分香、漂流|大媽、二媽、三媽|黑面、粉面、金面|南笨港,北干豆|進香與交香|謁祖與祭天香|參香、會香、會親|刈火與刈香|刈山香、刈水香、刈海香|過爐|過火|包香火|請媽祖(迓媽祖)|三月痟媽祖|搶香、頭香、貳香、叄香、贊香|貼香條|進香旗|起駕|起馬與下馬|行轎、停駕與駐駕|陣頭|報馬仔|頭旗、頭燈、三仙旗|莊儀團|執事隊|神轎(媽祖鑾轎)|搶轎|壓轎金|回鑾|遊境與遶境|紅壇|香燈腳| 躦轎腳(躦轎底)|安符|巡香案|吃拜拜|問輦仔|扶鸞
 
  ◆介紹全台40餘間重要媽祖廟,可用作巡香、觀光地圖。
  澎湖 天后宮|基隆 慶安宮|宜蘭 南方澳天后宮(南天宮)‧昭應宮|台北 北投關渡宮‧大稻埕慈聖宮‧松山慈祐宮‧士林慈諴宮‧台北天后宮(西門町天后宮)|新北 淡水福佑宮‧新莊慈祐宮|桃園 新屋天后宮|新竹 內天后宮‧長和宮|苗栗 竹南龍鳳宮(后厝龍鳳宮)‧白沙屯拱天宮‧苑裡房裡順天宮‧苑裡慈和宮‧中港慈裕宮|台中 旱溪樂成宮‧大甲鎮瀾宮‧梧棲浩天宮‧南屯萬和宮|彰化 北斗奠安宮‧南瑤宮‧鹿港天后宮‧鹿港新祖宮‧鹿港興安宮‧枋橋頭天門宮|南投 竹山連興宮|雲林 北港朝天宮‧麥寮拱範宮‧西螺福興宮‧西螺廣福宮‧土庫順天宮|嘉義 朴子配天宮‧魍港太聖宮‧新港奉天宮‧新港溪北六興宮|台南 大天后宮(全台祀典大天后宮)‧開基天后宮(小媽祖廟)‧鹿耳門天后宮|高雄 旗山天后宮‧燕巢角宿天后宮‧旗津天后宮‧楠梓天后宮|屏東 內埔六堆天后宮
 
本書特點
 
  1.以學術觀點簡述,媽祖信仰文化相關重要名詞。
  2.介紹全台40餘間重要媽祖廟,可用作巡香、觀光地圖。
  3.附錄重要參考文獻,提供深入研究的管道。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媽祖婆靈聖:從傳說、名詞與重要媽祖廟認識台灣第一女神》所撰写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旨在突出本书未涵盖的领域,同时保持自然流畅的文风。 --- 图书简介:探索台湾宗教文化的广袤疆域 书名: 妈祖婆灵圣:从传说、名词与重要妈祖庙认识台湾第一女神 (注:以下简介内容将聚焦于本书未涉及的台湾宗教文化、历史、民俗及其他神祇的领域,以凸显其内容的独特性。) --- 台湾民间信仰的多元面貌:超越妈祖的信仰光谱 本书的焦点清晰地锁定在台湾信仰体系中至高无上的女神——妈祖。然而,台湾的宗教景观远比单一神祇的崇拜更为宏大和复杂。要真正理解台湾社会精神生活的脉络,我们必须将视野投向那些与妈祖并存、相互影响,甚至在某些特定领域拥有更高地位的其他神祇与信仰体系。 本导读旨在填补当前许多聚焦于单一神祇(如妈祖)研究的局限性,提供一个更全面、更具立体感的台湾民间信仰地图。我们将深入探索那些在台湾社会各个层面扮演关键角色的神祇,他们的神格、起源、信众结构以及其在地方社群中的功能性差异。 第一部分:儒释道三教融合下的神祇谱系 台湾民间信仰的核心特征是高度的融合性,即儒家伦理、道教神学与佛教慈悲思想的交织。本书将详细勾勒出在妈祖信仰之外,占据重要地位的“三教系统”神祇: 1. 儒家与忠义的象征:关圣帝君的信仰探源 关圣帝君(关羽)是民间信仰中“武神”与“义神”的代表。本书将剖析关帝信仰如何从三国历史人物,逐步被纳入道教神谱,并最终演变为兼具儒家“忠、义、仁、勇”道德楷模的地位。我们将探究其在商业社会中的“商业神”角色,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尤其是在清代及日治时期,其庙宇在地方士绅阶层中的政治与社会功能。这部分内容将侧重于分析关帝庙宇的建筑风格与儒家文化(如对联、匾额)的结合方式,这与妈祖庙的海洋文化特色形成鲜明对比。 2. 道教神谱的基石:三清道祖与八仙的世俗化 道教信仰是台湾民间宗教的基石之一。本书将详尽介绍“三清道祖”(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作为最高神祇的理论地位,以及信众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神祇与更具人情味的“八仙”联系起来。八仙的故事、他们的法器及其在不同节日庆典中的象征意义,是理解台湾道教民间仪式的关键。我们将对比妈祖信仰中偏向海洋与母性庇护的特质,来凸显道教系统在哲学思辨与长生延寿追求上的侧重点。 3. 佛教对民间信仰的渗透与重塑 佛教在台湾并非单纯的寺院宗教,它深度参与了民间信仰的建构。我们将重点考察几位核心佛教神祇在民间的影响力: 观世音菩萨: 尽管观音的慈悲形象与妈祖的庇佑有相似之处,但本书将深入探讨观音信仰(特别是其“三十三观音”的不同化身)与妈祖在信众心目中的职能区隔。例如,观音在处理“求子”、“疾病缠身”等更内向、更关乎个人生命痛苦的议题上,其角色往往更为突出。 地藏王菩萨: 探讨地藏王在处理“超渡亡魂”、“冥界事务”中的不可替代性。这与妈祖主要处理“现世平安”、“航海顺利”的职能形成了清晰的界限。 第二部分:地方守护神与功能性神祇的谱系分析 台湾的信仰体系是高度地方化的。除了受到中央政府或主流文化影响的大神,无数地方性神祇和特定功能性神祇构成了信仰的毛细血管。 1. 城隍爷与境主信仰:城市秩序的维护者 城隍爷是城市或乡镇的“境主”,其职能是维护地方的社会秩序、执行阴间的司法审判。我们将详细分析城隍庙在清代及日治时期作为地方行政与司法裁决中心的实际作用。城隍遶境的仪式规模与目的,与妈祖进香的宗教朝圣性质存在显著区别。我们将对比城隍爷的威严审判形象与妈祖的慈爱母亲形象。 2. 王爷信仰(瘟神信仰):对自然灾害的集体应对 “千岁爷”或“王爷”信仰是台湾独有的,它源于对瘟疫和自然灾害的集体恐惧与驱逐仪式。本书将深入探讨“烧王船”这一独特的祭祀活动,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学意义——即通过奉送瘟神的方式,集体“清洁”社区环境,祈求疫病退散。这种对不可控灾害的应对机制,与妈祖对航海风险的管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对策略。 3. 动物神、自然灵与创生信仰 台湾的信仰也包含了对自然万物的敬畏: 土地公(福德正神): 作为社区最贴近地气、管理田产与财富的小神祇,土地公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比妈祖更频繁的角色。本书将比较信众向土地公祈求“发财”或“农事丰收”的场景,与向妈祖祈求“出海平安”的差异。 水神信仰的细分: 除了统领四海的妈祖,我们还将探讨地方性水神(如管辖特定河流或水库的神祇),以及它们在灌溉系统中的实际影响力。 第三部分:台湾民俗节庆与仪式中的文化对比 不同的神祇对应着不同的节庆周期和仪式规范。本书将侧重分析那些不以妈祖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为核心的重大民俗活动: 1. 农历新年与元宵节的庆典体系 我们将详细介绍元宵节提灯笼、猜灯谜的习俗,以及各地王爷祭典(如东港迎王)的复杂流程。这些节庆的仪式核心往往是“清净”与“更新”,而非妈祖进香所强调的“巡狩”与“祈福”。 2. 中元普渡与超渡文化 中元节(农历七月)的普渡活动,是台湾社会对“好兄弟”(孤魂野鬼)进行集体安抚的集中体现。本书将分析这一“普度”信仰体系是如何与佛教的慈悲精神结合,并构建起一套独立于主神崇拜之外的社会契约。这与妈祖庙宇在平日所主导的香火活动在时间轴和神学基础上有显著区别。 3. 婚丧嫁娶中的仪式分工 在台湾的生命礼仪中,不同的神祇被邀请参与:例如,求子多拜注生娘娘,安床择日多请示城隍爷或特定择日神祇。本书将系统梳理这些“专业化”神祇在个人生命重要节点上的介入,从而展示出台湾信仰体系的职能分工之精细,而不仅仅是依赖于一位全能的“第一女神”。 通过这种对其他神祇、融合现象以及特定仪式体系的详细剖析,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丰富、更具层次感的台湾宗教文化视野,证明台湾信仰的魅力在于其开放性、包容性与复杂性,远超任何单一神祇所能涵盖的范畴。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美容
 
  台灣南投縣人。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畢業。
  美國加州大學爾文(Irvine)校區社會科學博士。
  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兼任教授。

图书目录

作者序

第一章/媽祖的生平與軼事
漁村姑娘修成通玄靈女|降服千里眼與順風耳|媽祖信仰的緣起|媽祖的歷代封號|施琅攻台與台灣媽祖信仰|從海神轉為農業神|從「娘媽」晉升「聖母」|從「未婚」到「已婚」的轉化|女神流動如女子婚嫁|媽祖靈力的來源|林姓子孫與媽祖
*Box古文獻找媽祖

第二章/媽祖顯聖故事
黑水溝行船上的媽祖|美軍轟炸時接砲彈|孩童起死回生|日軍侵台、媽祖避難|分開溪水讓香客穿越|大道公風、媽祖婆雨|南屯媽祖是西屯廖家女兒|宜蘭昭應宮廟門改向出進士|彰化南瑤宮有鼓無鐘|火燒鄭秀才宅,水枝刣紅頂|援救大地震|選搭舊船避颱風|登玉山渡化山精鬼魅|彰化媽祖的傳說
*Box船仔媽*Box與媽祖相關的諺語

第三章/媽祖信仰的語詞解釋
公廟與私廟|角頭廟、庄廟、街廟、聯庄廟、大廟|神明會|會媽與會媽會|爐主與頭家|分靈、分身、分香、漂流|大媽、二媽、三媽|黑面、粉面、金面|南笨港,北干豆|進香與交香|謁祖與祭天香|參香、會香、會親|刈火與刈香|刈山香、刈水香、刈海香|過爐|過火|包香火|請媽祖(迓媽祖)|三月痟媽祖|搶香、頭香、貳香、叄香、贊香|貼香條|進香旗|起駕|起馬與下馬|行轎、停駕與駐駕|陣頭|報馬仔|頭旗、頭燈、三仙旗|莊儀團|執事隊|神轎(媽祖鑾轎)|搶轎|壓轎金|回鑾|遊境與遶境|紅壇|香燈腳| 躦轎腳(躦轎底)|安符|巡香案|吃拜拜|問輦仔|扶鸞

第四章/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 *Box民俗活動相關禁忌
北港朝天宮迓媽祖 *Box犁炮炸轎
白沙屯媽祖進香 *Box秋茂園換轎
雲林六房媽過爐 *Box六房媽身世

第五章/台灣著名媽祖廟
01澎湖‧天后宮
02基隆‧慶安宮
03宜蘭‧南方澳天后宮(南天宮)
04宜蘭‧昭應宮
05台北‧北投關渡宮
06台北‧大稻埕慈聖宮
07台北‧松山慈祐宮 *Box十二婆姐
08台北‧士林慈諴宮
09台北‧台北天后宮(西門町天后宮)
10新北‧淡水福佑宮
11新北‧新莊慈祐宮
12桃園‧新屋天后宮 *Box羅天大醮
13新竹‧內天后宮
14新竹‧長和宮
15苗栗‧竹南龍鳳宮(后厝龍鳳宮)
16苗栗‧白沙屯拱天宮
17苗栗‧苑裡房裡順天宮
18苗栗‧苑裡慈和宮
19苗栗‧中港慈裕宮
20台中‧旱溪樂成宮
21台中‧大甲鎮瀾宮
22台中‧梧棲浩天宮
23台中‧南屯萬和宮 *Box字姓戲
24彰化‧北斗奠安宮
25彰化‧南瑤宮      *Box十八庄迎媽祖、旱溪媽祖吃尾頓
26彰化‧鹿港天后宮
27彰化‧鹿港新祖宮
28彰化‧鹿港興安宮
29彰化.枋橋頭天門宮
30南投‧竹山連興宮
31雲林‧北港朝天宮 *Box軟身媽祖
32雲林‧麥寮拱範宮
33雲林‧西螺福興宮
34雲林‧西螺廣福宮
35雲林‧土庫順天宮
36嘉義‧朴子配天宮 *Box龍虎擔
37嘉義‧魍港太聖宮
38嘉義‧新港奉天宮 *Box虎爺
39嘉義‧新港溪北六興宮
40台南‧大天后宮(全台祀典大天后宮) *Box月老
41台南‧開基天后宮(小媽祖廟) *Box媽祖廟觀音殿
42台南‧鹿耳門天后宮 *Box媽祖船
43高雄‧旗山天后宮
44高雄‧燕巢角宿天后宮
45高雄‧旗津天后宮
46高雄‧楠梓天后宮 *Box媽祖鞋
47屏東‧內埔六堆天后宮

參考資料

附 錄
台灣各港口媽祖廟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8019102
  • 叢書系列:台灣文史叢書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5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乍看書名,讀者可能認為這是一本有關媽祖靈驗事蹟的書,本書第二章是有這樣的內容,但是全書的內容不僅如此,還包括媽祖的生平軼事,媽祖信仰相關詞彙的解釋,國家級媽祖無形文化資產的介紹,以及台灣各地著名媽祖廟的介紹。這是一本有關媽祖信仰的通俗書,用意在讓初初入門要瞭解媽祖信仰的人,有一個入手處。對我而言,這本書是用來表彰媽祖婆的,媽祖婆最厲害的是什麼?足靈感,真靈聖,書名只能用台語去讀才會真確。
 
  作為一個學術工作者,本來無須為表彰媽祖來出書,但研究的過程當中,不知不覺竟跟媽祖婆產生了情感的連帶,這種連帶,不只是因為我們都姓林,都沒有結婚,更重要的是隨著媽祖婆的足跡,我也深深感受到台灣先民一路走來艱辛的足跡。而且楊佩穎小姐對於將我的學術研究作品通俗化,充滿高度的熱忱,繼《台灣鬼仔古》之後,這是我們再度協力的成果。
 
  有關運用祭祀圈和信仰圈來理解媽祖信仰,或是媽祖信仰與台灣民俗曲藝發展的關係,或是如何從漢人社會的角度來理解媽祖信仰,以及諸多媽祖信仰之社會、文化與歷史意義的詮釋,在我的學術專著《媽祖信仰與台灣社會》已經有所呈現,但是對一般的讀者而言,可能一看到學術論著的書寫格式就頭大了,這本《媽祖婆靈聖》就是要敲開大家閱讀的視窗,在賞心悅目的閱讀當中,可以吸收許多可能抽象難解的學術概念。
 
  文字的通俗化如果沒有佩穎小姐和她的編輯團隊,老實說我自己是沒法做到的。寫慣了學術文章,要寫通俗易懂的文字,並沒有那麼容易,雖然學者當中,我的學術篇章算是清楚明白好懂的了,但是學術畢竟是有學術的窠臼,這些窠臼應該在這本書裡都不見了。說到賞心悅目的閱讀,本書有一些風格別緻的插畫,這是編輯團隊不惜工本,找人設計,算是讀者的福氣了。再就是我的學生陳俊宏先生提供各地媽祖與媽祖廟的照片,讓本書圖文並茂,增色不少,特此感謝。感恩媽祖賜福,也祈祝媽祖光輝的德澤庇佑大家平安順適。

用户评价

评分

整體而言,這部作品給我的感覺是「全面」且「敬虔」。在台灣,關於宗教的書籍汗牛充棟,但很多不是過於學術化,讓人望之卻步,就是流於通俗,缺乏深度。這本書成功地找到了那個絕佳的平衡點。它紮實地涵蓋了媽祖的起源神話、語言學上對稱謂的解析,以及地理學上重要廟宇的實地考察,這三塊內容若能被一位作者如此融會貫通,實屬不易。對我這樣一個身處台灣,卻想對我們的守護神有更深一層認識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了的不只是知識,更是一種文化自信的建立基礎。它讓我更驕傲地看待我們每年參與的那些熱鬧滾滾的遶境活動,因為現在我知道,每一個腳步的移動、每一聲鑼鼓的敲響,背後都有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意涵在支撐著。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就已經讓我感受到一股濃厚的在地氣息,那種樸實中帶著莊嚴的感覺,一看就知道作者是用心去對待媽祖信仰的。光是從書名就能窺見其企圖心,它不只是要講媽祖的故事,更像是要建構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我個人從小就常跟著阿嬤去宮廟拜拜,對媽祖的形象是很親近的,但總覺得對「媽祖」這個符號背後的歷史脈絡和不同地方的詮釋,了解得不夠透徹。翻開書之後,最讓我驚豔的是它對「名詞」的梳理。我們常說的「天上聖母」、「天妃」、「湄洲祖廟」這些詞彙,其實背後代表的意義和演變過程是很精密的,光是光是搞懂這些稱謂的流變,就能幫助讀者更深入地理解媽祖信仰是如何在台灣落地生根,並與在地文化融合的。作者沒有將這些名詞當作理所當然的背景知識,而是像個歷史偵探一樣,把它們攤開來仔細檢視,這份細膩度,絕對不是隨便寫寫的旅遊指南可以比擬的,非常適合想從「拜拜」的層次提升到「理解」層次的朋友。

评分

讀這本書的過程,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度田野調查,雖然我人是坐在客廳裡,但心靈卻彷彿穿越了台灣西海岸的每個重要港口。它不只是羅列了知名的幾間大廟,更難得的是,它把「廟宇」本身視為一種文化載體。你知道嗎,有些廟宇的建築格局、裡面的彩繪、甚至是石雕的風格,都隱藏著不同時期閩南或客家移民帶來的影響,這本書就巧妙地將這些視覺線索,串聯回媽祖傳說的源頭。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在談論媽祖信仰時,常常只關注神蹟或繞境的熱鬧場面,卻忽略了那些靜默矗立的建築物本身所承載的歷史重量。作者在描述這些重要宮廟時,文字充滿了對在地風土的深厚情感,不是那種冷冰冰的文獻整理,而是能讓你感受到香火鼎盛下,人們對庇佑的真實渴望,這份共鳴感,讓我一頁接一頁停不下來。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結構編排,展現了一種獨特的「儀式感」。它從宏觀的「傳說」切入,逐步細化到具體的「名詞考據」,最後落實到「重要廟宇巡禮」,層層遞進,節奏掌握得非常好。我特別喜歡它在敘事上偶爾會穿插一些生活化的比喻或提問,讓讀者在吸收知識的同時,保持著一種輕鬆的對話感,這使得原本可能有些枯燥的歷史考證部分,變得生動有趣。舉例來說,當它探討不同宮廟對同一神蹟的不同解讀時,那種呈現方式,讓讀者彷彿置身於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辯論現場,思考著信仰如何在不同的社會群體中進行「在地化」的再創造。這種敘事上的巧思,讓整本書讀起來不像是教科書,更像是一趟精心策劃的文化策展,值得細細品味每一個章節的設計。

评分

對於台灣的在地信仰研究來說,能有一本像這樣把「傳說」和「實證」結合得如此緊密的書籍,簡直是及時雨。台灣的媽祖故事,有太多版本在口耳相傳中不斷變異、增添新的色彩,聽起來津津有味,但如果缺乏一個穩固的脈絡去梳理,就容易流於奇談。這本書厲害的地方在於,它似乎花了大量的時間去比對文獻,從湄洲的原始記載,到清領時期漢人社會的建廟紀錄,再到日治時期乃至戰後的社會變遷對媽祖角色的影響,都有所著墨。它處理複雜的歷史層次時,語氣卻保持著一種溫和而堅定的引導性,不會給人一種「這就是唯一真相」的教條感,而是像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輩,耐心地向你解釋事情的全貌,讓讀者自己去拼湊出屬於自己的理解拼圖。這種尊重讀者思考空間的做法,在學術類書籍中是相當少見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