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眾信仰的宗教市場模式研究

小眾信仰的宗教市場模式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良平
图书标签:
  • 宗教社会学
  • 信仰
  • 宗教市场
  • 小眾宗教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宗教传播
  • 市场营销
  • 中国宗教
  • 信仰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小眾信仰的宗教市場模式研究》 吳良平著

  市場的本質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有關宗教組織的市場運作和資源配置方面,宗教市場論提供了頗具啟發性的解釋,但宗教市場論缺乏文化多樣性和宗教與社會關係這個問題的關照。宗教市場論在中國的運用有賴於結合具體的社會文化脈絡重構其概念內涵和分析框架,在此基礎上回應現代性問題。

  作者出書本書基於廣州市菩提學會的田野調查資料,以斯達克宗教區位市場概念為邏輯切入點,結合社會文化脈絡重構宗教市場區位的內在構成維度;同時借助長尾理論探討廣州菩提學會各類小眾市場(區位或細分市場)運作的資源動員機制,推動宗教市場論回應宗教和社會關係重構的問題,嘗試為拓展宗教市場論的理論邊界創造條件。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小眾信仰的宗教市場模式研究》的图书的简介。请注意,此简介完全围绕该书的假定内容展开,旨在提供一份详尽且引人入胜的阅读指南,内容涵盖研究背景、核心议题、分析框架、案例探讨及理论贡献。 --- 图书简介:《小眾信仰的宗教市場模式研究》 《小眾信仰的宗教市場模式研究》 是一部深入剖析当代宗教生态中,那些处于主流视野边缘、信众基数较小但组织结构与运作机制却极为精密的“小眾信仰”群体的社会学与经济学交叉研究专著。本书摒弃了对大型传统宗教的既有框架,将目光聚焦于新兴宗教、思潮派别、文化复兴运动中的特定分支,以及在特定地域或社群中维持运作的非主流精神实践。 本书的核心在于探究:在信息爆炸和世俗化浪潮的双重挤压下,小眾信仰群体如何有效地构建、维护并扩展其独特的“市场价值”与“精神供给”体系。 它们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潜在的社会排斥中,发展出独特的生存策略和社群凝聚力,并展现出异于主流宗教的市场行为模式。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与研究场域的界定 本书的第一部分构建了研究小眾信仰的理论框架,挑战了传统宗教社会学中“价值中立”与“信徒规模决定影响力的”的假设。 1. 宗教市场的“利基”(Niche)理论构建: 作者首先提出了“宗教利基”的概念,用以描述那些在主流信仰供给体系中存在的“未被满足的需求空缺”。这些需求可能关乎个体对深度个人化体验的追求、对特定哲学问题的执着、对反主流叙事的渴求,或是对特定社群归属感的强烈需要。研究指出,小眾信仰并非缺乏市场,而是占据了高度细分的、高粘性的利基市场。 2. 稀缺性与精神资本的积累: 不同于大众宗教依赖规模效应,“小眾信仰”的价值积累高度依赖于精神稀缺性和知识壁垒。本书详细分析了这些群体如何通过高度仪式化、复杂的入门门槛和独特的“内部知识”体系,将信徒转化为高价值的“精神资本持有者”。这种机制有效防止了核心价值的稀释,并确保了信徒对信仰的深度投入(时间、情感和物质)。 3. 组织形态的“去中心化”与“网络化”: 面对外部压力,小眾信仰往往避免建立大型的、易受攻击的中心化组织。本书考察了这些信仰如何转向分布式网络结构。这种结构使得信息传递更加迅速,危机应对更具弹性,并且能更好地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地域协作。 第二部分:运作模式的解剖——供给、需求与中介机制 本书的重点部分在于对小眾信仰在“市场”中的实际运作机制进行细致解剖,涵盖了其产品(教义/实践)、营销(传播)和渠道(社群维护)。 1. 教义的“定制化”与“深度定制”: 小眾信仰的教义往往具有极强的“定制适应性”。它们通常能更敏锐地捕捉到特定人群的当代焦虑(如身份认同危机、技术异化、环境恐慌),并提供看似高度个性化和即时有效的精神解答。研究对比了其与主流宗教“一刀切”式教义在应对现代人心理需求上的差异。 2. 仪式与体验的“高投入-高回报”模型: 仪式在小眾信仰中扮演了核心的“产品体验”角色。本书分析了这些仪式如何通过设计精巧的感官刺激和情感投入,强制性地引导参与者达到深度“心流”或“超越性体验”。这种高投入换取的高回报(强烈的联结感和意义感)是维持信徒忠诚度的关键机制。 3. 信任中介与“权威的微观化”: 在缺乏传统教宗机构背书的情况下,小眾信仰的信任机制极为依赖于“关键意见领袖”(KOL)和“同伴担保”。本书详细考察了“导师-门徒”关系如何被微观化重塑,以及社群内部如何通过持续的社会验证(如共同完成高难度修行、分享“见证”)来巩固新信徒的信仰基础。 第三部分:技术赋能与全球化下的适应性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关注现代技术和全球化背景对小眾信仰生存策略的影响。 1. 数字化“秘密通道”的应用: 小眾信仰群体巧妙地利用互联网进行“低风险接触”和“高强度维系”。它们在公共平台进行筛选性宣传,而在私密论坛、加密群组中进行深度教义传播和身份确立。这种“数字双重生活”的策略,使其既能接触到潜在受众,又能有效规避主流社会的审查和误解。 2. 身份构建与“文化消费”的边界模糊: 研究指出,许多小眾信仰的实践已经部分地融入了身份构建和文化消费领域。对于部分信徒而言,参与这些信仰活动成为一种区隔于大众文化的“酷儿”标签或“精英品味”的体现。本书审视了这种“精神消费主义”的倾向如何影响信仰的纯粹性及其长期稳定性。 3. 外部环境的“选择性同化”: 面对社会压力,小眾信仰展现出高度的策略性“同化”。它们会选择性地淡化教义中最具争议的部分,以更符合当代伦理或心理学话语的方式重新包装自身,从而在不牺牲核心教义的前提下,争取到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结论与展望 《小眾信仰的宗教市場模式研究》通过对一系列鲜活案例的扎实考察,为我们理解后世俗化时代复杂的精神景观提供了全新的分析工具。它揭示了宗教的生命力并非简单取决于信徒数量,而更在于其对特定人类需求的精准把握、对社群凝聚力的精妙管理,以及对价值稀缺性的有效创造。本书是宗教研究、社会学、市场营销学及文化人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信仰”与“市场”之间的界限。 本书适合以下读者: 研究当代宗教现象与社会变迁的学者。 对组织行为学、社群建设和非营利组织运作感兴趣的研究人员。 关注文化传播、身份政治与数字社会影响的政策制定者和观察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良平(1983-)


  作者吳良平,男,重慶梁平人,現為陝西師範大學中國西部邊疆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師資博士後,中山大學人類學專業博士畢業,主要從事宗教社會學、族群關係研究。作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西部高校大學生族際友誼網研究」(19BSH103),完成國家民委基地課題1項。在《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西南邊疆民族研究》和《世界宗教文化》等CSSCI類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3篇。
 

图书目录

從市場看宗教與社會關係的重構——來自中國的一個地方性知識 5

第一章 導論 13
第一節 問題與意義 14
一、一個延續性問題 14
二、研究意義 18
第二節 研究評述、理論框架和概念 19
一、研究評述 19
二、理論框架 46
三、概念界定 47
第三節 田野過程、分析方法和論文結構 50
一、田野過程 50
二、資料分析方法 53
三、本書結構 55

第二章 廣州菩提學會概況 59
第一節 緣起與活動空間 59
一、緣起 60
二、修行場地 61
第二節 小眾:信眾人口特徵 67
一、信眾人口社會特徵 68
二、若干案例 70
本章小結 72

第三章 廣州菩提學會的市場構成 73
第一節 修行理念與「宗教子公司」 74
一、修行理念:自度度他 漸修漸悟 74
二、宗教組織類型和修行活動內容 78
第二節 信眾偏好的分化 84
一、修行路上的初次分化:靈驗和理性認知型信仰 85
二、聞思與發心:願菩提到行菩提 86
三、聞思佛法的分化:佛教學習的次第 89
四、發心偏好的分化:度化對象的選擇 91
第三節 迎合信仰偏好中多重小眾市場的生成 97
一、佛法共修市場 98
二、佛化國學市場 99
三、慈善和放生市場 100
四、臨終助念市場 101
本章小結 102

第四章 佛法共修市場的資源動員機制 103
第一節 新型階層的義理佛教信仰偏好 103
一、從居士口述改信經歷中看新型階層的信仰偏好 104
二、次第修行:廣州菩提學會佛法學習特徵 108
第二節 佛法共修細分市場的構成 110
一、初來乍到者的學修生活 111
二、跟隨圓泓學習入行論預科 114
三、高知高管們的佛法學習 118
四、培養居士弘法精英 122
第三節 佛法共修市場運作的資源長尾機制 130
一、信徒網路資本積累的三重機制 130
二、佛法共修市場增長的長尾機制 137
本章小結 139

第五章 「佛化國學」市場的資源動員機制 141
第一節 宗教供方的適應性調整與「佛化國學」市場 142
一、緣起 142
二、課程體系和組織結構 145
三、身份合法化的努力 147
第二節 「佛化國學」細分市場的構成 151
一、嬰幼兒及孕婦佛教共修 151
二、青少年的修行 156
三、面向高校學生成長的項目 160
四、社會企事業單位的講座 163
五、社區老人 166
第三節 佛化國學市場運作的資源長尾機制 169
一、共享課程資源的長尾 169
二、師資力量的長尾 171
三、需求市場的長尾 172
四、項目孵化器 173
本章小結 177

第六章 慈善和放生市場的資源動員機制 179
第一節 公益活動中的信仰需求偏好和細分市場的構成 180
一、宗教慈善需求偏好市場 180
二、CH宗教公益團體:信仰偏好的社會表達形式 181
三、基於信眾特徵的廣州CH宗教公益活動 183
第二節 一種長尾式慈善資源動員機制 191
一、慈善項目 191
二、微慈善:配捐 192
三、「佛友交易俱樂部」194
四、愛心小馬駒 194
五、徒步公益捐款 195
第三節 放生細分市場的運作的長尾機制 196
一、放生中的信仰偏好 196
二、放生概況 197
三、道友網路與日常化放生的長尾機制 200
本章小結 206

第七章 臨終助念市場的資源動員機制 207
第一節 實地助念市場:一種供方模式 208
一、慈航:廣州生命關懷團概況 208
二、實地助念的一般程序 211
第二節 實地助念的困境與適應策略 213
一、動員困境 213
二、適應需求方的策略 215
第三節 網路助念市場資源動員的長尾機制 219
一、一程網路助念發展概況 220
二、助念的多重偏好市場 223
三、信徒網路與助念活動中的長尾效應 225
本章小結 235

結 語 237
一、廣州菩提學會的宗教市場構成及其資源動員機制 237
二、宗教市場的資源長尾與區域佛教結構重組 242
三、展望:文化並置視角下的宗教市場類型研究 250
參考文獻 253
附錄1 2015級入行論預科班學員資訊表 267
附錄2 2016年3月-2017年6月廣州XR組織外出講座記錄 270
附錄3 成長營課程表 275
後記 277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633936
  • 叢書系列:民間信仰研究叢刊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從市場看宗教與社會關係的重構——來自中國的一個地方性知識


  這是我在中山大學攻讀人類學博士學位的論文,該文是基於筆者22個多月的田野調查工作寫成的文本。這篇論文探討的實質問題和我碩士期間的研究問題具有延續性。兩者均是探討佛教信徒的組織模式、資源動員機制及其對宗教社會功能作用的影響,具有較為強烈的現實社會關懷感。

  在《瑪納斯大佛寺寺內居士林與社會建設》一文中,筆者主要探討了一個寺內居士組織的創立對於宗教組織結構變遷以及宗教和社會關係重構的意義,而這篇博士學位論文則延續了這個問題,只不過採用了當代人類學家喬治.E. 馬爾庫斯(George E.Marcus)提出的文化並置方法,將研究對象換成了體制外宗教現象——藏傳佛教的居士組織,即廣州市菩提學會。

  筆者嘗試借助另一種佛教信徒組織的修行理念、資源動員模式和社會功能的研究,為漢傳佛教居士組織和社會的關係研究提供另一種可能的對照。

  在理論視角上,本書引入了宗教市場論的區位概念,嘗試為西方宗教社會學理論注入中國文化經驗,重構西方宗教社會學的核心概念,推動西方宗教社會學理論的本土化。同時,在闡釋宗教組織資源動員方面,即各類細分市場的資源整合機制上,除了引入佛教居士網路這個關鍵概念外,還首次將長尾理論引入宗教現象的解釋中,這種做法雖然容易受到那些不喜好經濟理論的專家的批評,但筆者認為長尾理論在解釋藏傳佛教在內地傳播的社會資源動員機制方面確實有效。

  本書具體內容介紹如下:

  學界關於宗教市場論在中國語境下的適應性問題,主要包括範式合法性、命題檢驗、文化多樣性和理論邊界問題等四種討論維度。本書主要結合文化多樣性和理論邊界拓展兩種維度進行探索。文章認為市場的本質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有關宗教組織的市場運作和資源配置方面,宗教市場論提供了頗具啟發性的解釋,宗教市場論有回應現代性問題而拓展其理論邊界的潛力。但宗教市場論在中國的運用有賴於結合具體的社會文化脈絡重構其概念內涵和分析框架。

  本書文章結合廣州市菩提學會的田野調查資料,以斯達克宗教區位市場概念為邏輯切入點,結合社會文化脈絡重構宗教市場區位的內在構成維度;同時借助長尾理論探討廣州菩提學會各類小眾市場(細分市場或區位)運作的資源動員機制,推動宗教市場論回應宗教和社會關係重構的問題,進而為拓展宗教市場論的理論邊界創造條件。

  本書的主要發現和論述結構如下:

  第一,廣州菩提學會的宗教現象是一種小眾信仰。第一章介紹了文章的研究問題、理論視角、田野過程和論文結構。第二章田野調查發現,廣州市菩提學會的信徒大多屬於教育水準高、收入穩定、年輕的新型社會階層,表現出了義理佛教信仰偏好,屬於典型的小眾宗教信仰現象。

  第二,廣州菩提學會各類小眾市場構成有其社會文化脈絡。論文第三章中,從文化脈絡上講,基於大乘佛教「自度度他」宗教精神和菩提學會「漸修漸悟」的修行理念,廣州菩提學會創建了佛法共修、佛化國學、慈善、放生和臨終助念等多種宗教子公司類型。社會脈絡上講,如此多樣的宗教公司為信徒提供了多種的宗教服務,迎合了新型社會階層的多重信仰偏好需求,廣州菩提學會形成了佛法共修、佛化國學、慈善、放生和臨終助念等多種分散的信仰小眾(區位)市場。

  第三,資源長尾:廣州菩提學會各類小眾市場運作的資源動員機制。第四章到第七章在第三章基礎上進一步詳細描述了各類細分市場的生成過程、內在構成後,運用長尾理論分析了各類小眾信仰偏好市場的需求、人力、物力等資源如何在信徒網路的作用下跨區域彙集和共用的過程。由此生成了佛法共修、佛化國學、慈善、放生和臨終助念等市場運作所需的多條資源長尾。正是依託這些資源長尾,廣州菩提學會實現了跨區域的信仰傳播。

  第四,結語:理論回應和研究展望。首先,廣州菩提學會的宗教市場構成有其社會文化脈絡;新型社會階層信仰選擇有實踐理性精神;區位跨立是一種常態,中國宗教市場構成並不止三種顏色。其次,廣州菩提學會宗教市場的資源動員中形成了資源長尾機制。廣州菩提學會資源動員機制可能推動了區域佛教不同教派間、宗教和地方社會的關係重構。最後本書提出可以進一步開展佛教不同教派、不同宗教的市場構成和資源動員機制比較研究,以推動宗教市場論回應宗教和社會的關係問題,拓展其理論邊界。

  本書解釋了廣州市菩提學會的宗教區位市場構成、資源長尾機制和資源長尾中的區域佛教結構重組。這對於推進當代城市宗教現象的認知可能會有所助益,對於瞭解當下中國新型階層的精神特徵以及政府的宗教管理也有啟發意義。在理論上,文章借助宗教市場論區位概念的重構,探討了當代中國社會階層分化背景下的小眾信仰市場的運作規律,回應了宗教市場論的一些爭論;並將市場看作一種資源動員機制,進而分析其在重構地方宗教和社會關係方面的可能,為拓展宗教市場論的理論邊界創造條件。由於作者水準的局限以及各種限制因素,本書的觀點未必完全合適,也歡迎更多學術同仁多多批評指正,共同推進相關研究的進步。

  在本著即將付梓出版之際,特別要感謝在我求學過程中給予我思想啟迪的諸位老師,尤其要感謝我的恩師,中山大學劉昭瑞教授,感謝劉老師對我的栽培和教導,劉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深厚的「板凳功」,這些都是我們後輩需要傳承的學術精神。也要感謝我的師資博後合作導師,陝西師範大學中國西部邊疆研究院王欣教授,王老師為人和善、熱情,特別強調學術的社會使命感以及學者的安身立命之所的雙重意義。感謝陝西師範大學的周偉洲先生、馬強教授、韓香教授、吳洪琳教授和吾斯曼江教授等給予筆者的諸多鼓勵和指導,感謝徐百永副教授、王啟明副教授、王超副教授以及羅宏博士,在工作生活方面給予我這位後來者提供了諸多寶貴經驗分享和指點。本著的寫作過程中還得到很多專家、資料收集對象等等的支持和幫助,這些故事都在本書後記中有交代,這裡不再累述。還要感謝蘭臺出版社的陳嬿竹女士、楊容容女士、沈彥伶女士及各位工作人員們,感謝參加本書匿名評審的三位專家教授對於本書學術價值的認可及提出的寶貴修改意見。正是他們的辛勤工作,才保證了本書順利出版。
 
吳良平
陝西師範大學 雁塔校區 文科科研樓
2019年10月17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圖書館偶然翻到這本書的,封面設計雖然低調,但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挑釁性,讓我好奇作者到底打算如何「市場化」一個如此私密的概念。讀完之後,我覺得這本書最成功之處,在於它有效地「去魅」了某些被過度浪漫化的信仰實踐。它不是在批判,而是在「描述」一個運作的系統。書中對於如何透過「稀有性」來創造信仰的附加價值這一點的分析,簡直就是一本絕佳的商業策略教科書,只是它的標的物是精神需求而非物質商品。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書中似乎對當代資訊科技,特別是社群媒體如何重塑這些「小眾市場」的傳播鏈條,探討得不夠深入,這在現今看來,是一個相當關鍵的遺漏點。期待未來能有續作來補足這個面向。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那些我們以為是堅不可摧的「信仰核心」,在現實的社會壓力、經濟誘因和資訊爆炸的環境下,其實比我們想像的要脆弱和有彈性得多。作者的分析框架非常犀利,他似乎在揭示一個潛在的規則:無論是多麼超驗的信念,一旦進入群體互動,就必然會被某種「供需法則」所制約。我特別欣賞作者在章節轉折處對於「邊緣化」與「身份建構」之間的辯證關係的探討,這部分讀起來非常過癮。只是在探討特定族群的經濟行為時,有些論述的推導過程略顯倉促,像是從現象直接跳到了結論,中間的邏輯鏈條如果能再紮實一點,或者增加更多案例來佐證,會讓整個論證的說服力更上一層樓。但瑕不掩瑜,它確實提供了一個極佳的工具箱,讓我們用更務實、更「世俗」的眼光,去重新審視那些神聖化的空間。

评分

說實話,這本書讀起來,需要的不只是智力,還需要一點「社會學的想像力」。作者在試圖建立的那個「宗教市場模式」的概念,極具原創性,它迫使我們跳出傳統的文化人類學框架,用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來審視信徒的行為。我個人特別關注書中對於「儀式成本」與「精神回報率」的量化嘗試,雖然這在操作上極具爭議性,但這種勇於觸碰禁區的學術精神非常值得讚賞。然而,從一個台灣本土讀者的角度來看,書中所引用的案例大多集中在歐美或特定東亞文化圈,對於我們周遭蓬勃發展的民間信仰或新興宗教的動態分析,著墨較少。如果能加入更多本土的田野觀察,將其理論模型套用到在地情境中進行驗證,我想這本書的影響力會更為深遠。

评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坦白講,對普通讀者有點門檻,大量的術語和概念堆疊,初讀時需要頻繁查閱註釋,這點讓我有些吃力。但是,一旦過了那個初期適應的階段,你會發現作者的邏輯思維極為嚴謹,就像是在解一個複雜的數學題,每一個論點都是環環相扣,找不到任何鬆動的地方。尤其是在處理不同宗教社群之間資源競爭和聯盟形成的段落,那種近乎冷靜的、非情感性的分析,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學術訓練。不過,或許是礙於學術規範的關係,書中似乎刻意淡化了宗教體驗本身所帶來的強烈情感衝擊,對於信徒內心的那種「狂熱」或「救贖感」,描寫得比較疏離。我個人會希望看到更多關於「信仰的內化過程」的深度挖掘,而不僅僅是外部結構的解剖。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有意思,封面選用的材質和字體排版,給人一種低調而又深沉的感覺,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內容上,作者似乎非常細膩地勾勒出一些在主流視角下容易被忽略的「小眾」群體,他們的信仰實踐和在社會網絡中的互動模式,從一個近似於「市場機制」的角度切入,這種跨學科的視角實在是讓人耳目一新。特別是對於宗教儀式如何被包裝、如何進行「文化商品化」的論述,讀起來頗有啟發性。不過,書中在描述某些特定儀式的細節時,或許可以再多加一些田野調查的生動描繪,光是理論建構的篇幅稍微有點多,如果能多點「人味兒」,對非專業讀者來說會更具親和力一些。總體來說,這是一本在學術界應該會引起不少討論的作品,它挑戰了我們對「宗教」這個詞的傳統想像,值得一讀再讀,去細細咀嚼那些複雜的社會學意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