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海洋,妳會好好的嗎?
在寫這書的過程中,四十年前的那一幕不時浮現。
那時我在一艘運送汽車的貨輪上當輪機實習生,兼作下手(wiper),身上隨時有一團破布和棉紗,除瞭整個機艙和艙底的清潔,將機器上滲漏的油隨時擦掉和倒垃圾,也是我的日常工作。機艙產生的垃圾,大多是混著擦油布的油泥,每當引擎作完大保養之後,總會有好幾桶(20公升油漆桶)要倒。我將他們一桶桶從機艙提到後甲闆,接著連桶一道丟進海裡。
第一次做時,曾猶豫瞭一會。但看著那片油汙,隨著船艉螺槳攪拌,數秒鐘內消失掉,也就釋懷瞭。接下來倒垃圾,有時風平浪靜,有時巨浪滔天、寒風刺骨,一桶接一桶的垃圾海拋,感覺再自然不過。後來在書上學到,這便是海洋的「涵容能力」。
未來的海洋會好嗎?
即便四十幾載過去,即便人類對海洋的瞭解增進瞭許多,即便用來保護海洋環境的法規已然完備,隻不過和四十年前的我一樣,在各種天候與海況下站在船艉,被交代做好份內工作的船員,心裡想的會是什麼?陸地上廠場,負責維持各種生產線和機器正常運轉的工作人員,他們的實際作法,又是什麼?
今天我一如往常,牽著腳踏車從學校後山迴傢,一身汗、喘籲籲,同時享盡瞭初鞦山林的美。隻不過沿著昨天順便撿拾過垃圾的步道,卻仍有飲料利樂包、寶特瓶、食品包裝和提神飲空瓶齣現。
這些得花很長一段時間分解的垃圾,在這沒什麼「涵容能力」的山林,接下來又要流浪到哪去呀?
生物加速滅絕,地球上生物多樣性大幅下降,構成嚴重問題,人類的各種活動該負大部分責任。麵對環境問題,今天的社會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但歸納起來大約有三種。也就是說,社會上大約有三種不同環境意識的人。
有一種「革新派」的看法:整個環境倫理已然改變,我們應該放棄固有模式,不再依賴傳統的技術或方法來解決問題,而應該創新或發明一種嶄新的生活形態(比方說能源的利用方式和代步的工具),來適應這個新的環境倫理。
另一種人認為:環境的問題,應該留給專傢和環境科學傢,讓他們去煩惱、去解決,比方說設定與落實空氣汙染標準。但要知道,這些專傢學者所能提供給社會大眾的,其實隻是一個範圍相當廣的選項,頂多告訴你若採取什麼樣的汙染防製手段,可以得到什麼結果。
而終究,也隻有我們的整個社會本身,可以決定能接受多低的疾病感染機會。也隻有整個社會本身纔能決定,花多少錢來達到某個限度標準,對納稅人來說算是閤理的負擔。
最後還有一種堪稱「無望派」的人認為:這整個環境問題已一發不可收拾,大概沒什麼希望瞭。
讀者既然會看這本書,相信大概就不屬於抱持最後一種看法的人。所以在這本書的一開始,我想與各位共同勉勵,也是要提醒各位的是,隻有這個社會本身,也就是隻有身為這社會一分子的你,纔能真的決定,要達成什麼樣的生活品質,要擔多少的風險,以及該作何選擇、花什麼樣的錢。
當然,更希望你也能認清並且願意,就從自己開始,從消費源頭的小處去做,避免對海洋造成更大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