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書、經卷與文獻(2):西遊記新論專輯

善書、經卷與文獻(2):西遊記新論專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純武
图书标签:
  • 西游记
  • 文学研究
  • 古典文学
  • 中国古典小说
  • 文本研究
  • 文化研究
  • 善书
  • 经卷
  • 文獻
  • 红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刊是全世界關心中文善書、經卷與宗教文獻的學者所辦的。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平台,與關心此領域的專家交流,也提供年輕研究者,發表機會!
敦煌、佛教與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一部跨學科的視野探討 書籍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度探討敦煌文獻、佛教思想與中國古典文學之間複雜交織關係的學術專著。全書聚焦於二十世紀初敦煌莫高窟的大量文獻出土對中國學術界,特別是文學、宗教史及文獻學領域帶來的深遠影響。作者以紮實的文獻基礎和敏銳的學術洞察力,力圖勾勒出一個宏大而細緻的研究圖景,展現敦煌學如何成為推動中國古典文學生態學研究革新的關鍵動力。 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結構嚴謹,層層遞進,從宏觀的敦煌學背景入手,逐步深入到具體的文本分析與思想闡釋。 第一部:敦煌遺書的發現與學術建構 本部分詳細梳理了敦煌文獻重見天日以來,國際學術界如何從碎片化的材料中重構早期中土佛教的信仰實踐與文學面貌。重點探討了敦煌藏經洞中保存的變文、變相、說唱底本等「俗文學」材料,它們為傳統文學史觀提供了極具挑戰性的旁證。作者強調,在傳統的「正典」之外,敦煌文獻揭示了民間的信仰傳播路徑、口頭文學向書面轉化的動態過程,以及佛經譯介與本土化改造的複雜機制。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本部分對敦煌文獻的編目、斷代及其對宋元以來話本、戲曲源流研究的再定位進行了深入剖析。例如,早期對《金剛經》變文和《敦煌本〈妙法蓮華經〉品題》的研究,如何修正了學界對經典傳播速度與受眾群體的既有認知。 第二部:佛教義理與文學敘事的互文性 這一部分將焦點投向佛教哲學的核心概念,如緣起論、空性、業報輪迴等,如何具體滲透並塑造了中國古典敘事文學的結構與主題。作者超越了簡單的「主題對應」分析,而是探究義理如何內化為人物性格的驅動力量和情節發展的內在邏輯。 通過對唐代詩歌中禪宗意象(如「空山不見人」、「拈花微笑」)的細讀,本章展示了宗教語言如何突破寺院藩籬,成為士大夫表達個體生命體驗和超越塵世困境的修辭工具。此外,對於佛教中的「方便法門」與中國文學中「寓言」和「諷喻」手法的比較研究,也揭示了教化功能在不同文學體裁中的轉化與適應性。 第三部:俗文學的勃興:從「講經文」到「話本」 敦煌文獻中大量保存的「講經文」是研究中國俗文學史的關鍵環節。本部分專門分析了這類以通俗化、故事化方式傳播佛教教義的文本形態。作者指出,講經文不僅是佛教傳播的載體,更是後來話本小說成熟的雛形。 研究集中於分析講經文在結構上對「因緣故事」的偏愛、對白描手法和戲劇化場面的運用,以及其在語言上向白話口語的傾斜。通過對比唐五代時期的講經文與宋元話本在敘事節奏、人物刻畫和情節推進上的異同,本書有力地論證了敦煌俗文學在中國文學史「由雅入俗」轉向中的奠基性作用。 第四部:神話、原型與民間信仰的交融 敦煌文獻不僅記錄了「官方」的佛教,更承載了大量民間信仰的雜糅與本土化過程。本章探討了佛教傳入後,如何與本土道教、薩滿教元素乃至古代神話體系進行碰撞與融合。 重點案例分析了地獄信仰(如十王經)、救苦故事(如目連救母)以及民間保護神祇的形象演變。作者認為,這些交融的產物,共同構建了中國傳統敘事中關於善惡審判、超度輪迴的共同文化心理基礎,為後世小說中對鬼神世界和彼岸圖景的描繪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庫和視覺原型。 第五部:文獻學方法論的革新與挑戰 最後一部分回歸學術方法論層面,評估敦煌學的發展對傳統中國文學研究範式帶來的根本性挑戰。作者論述了如何運用文獻學、版本學的嚴謹性來處理殘缺不全的敦煌材料,以及如何避免「以俗概雅」或過度浪漫化民間文學的傾向。 本章亦探討了數字人文技術在敦煌文獻整理、比對和跨文本分析中的應用前景,強調在當代學術語境下,綜合運用多學科視角(如人類學、社會學)來解讀這些跨越千年的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總結 本書不僅是對敦煌文獻在文學領域影響的梳理,更是一部關於文化變遷、宗教傳播與文本生成動力學的深度考察。它為古典文學研究者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既有知識體系的契機,尤其在理解中國文學從唐代向宋元轉變的關鍵歷史節點時,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參照系。本書適合所有對中國古典文學史、宗教史、敦煌學及民間文化感興趣的研究者和高階學生閱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范純武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佛光大學專任歷史系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民間信仰、宗教圖像史、中國近代宗教史以及社會史等。

图书目录

論文
陳泳超 桐鄉神歌的歷史記載及現存三十種抄本題記/1
許 蔚 元刊《鍾呂二先生修真傳道集》校讀記:兼談《修真十書》的成立/23
侯 沖、冷雪梅 雲南騰衝濟善局及其相關資料研究/53
王惠琛 台灣傳統在家佛教龍華派的「藏經閣」:德化堂現存的經卷與文獻/107

西遊記新論
王見川 《唐三藏西遊釋厄傳》再論︰兼談世德堂版《西遊記》底本及其祖本/149
王見川 《西遊記》崔珏由來與宋元崔府君傳說考察︰兼談《( 崔府君) 神異錄》、《唐太宗入冥記》的成書年代/177

研究計畫概況
吳瑾琿、延易橋 晚期帝制中國宗教典籍閱覽︰第一期CRTA「宗教書籍規範索引」工作坊會議及其論文介紹/205

新書介紹
李國平 《中國近代宗教史中的文本與語境:救世團體及其神聖文本》略述/215

編後記/222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7127747
  • 叢書系列:人文
  • 規格:平裝 / 230頁 / 14.8 x 21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一套關於敦煌壁畫和寫本的研究資料,那套書的編排方式非常嚴謹,大量使用了高解析度的圖像對照,配合梵文、古藏文與漢文的譯註比對,簡直是視覺與學術的饗宴。它不僅僅是展示藝術,更是在還原當時僧侶抄寫、繪製經典時的物質條件和信仰實踐。看到那些殘破的卷軸,就彷彿能聞到千年前的香燭味。這讓我想到,要真正理解《西遊記》這樣的文本,不能只停留在故事層面。我們需要更深入地挖掘它在「傳播媒介」上的轉變——從口頭講述到木刻版畫,再到後來的戲曲表演,每一次轉化都必然伴隨著意義的重塑。我非常好奇,這本新論專輯中,是否有人嘗試用「媒介考古學」的方法,去探討《西遊記》在不同載體上,其敘事張力和角色形象是如何被「再製作」的?這種對物質文化的關注,往往能揭示出文本更底層的生命力。

评分

這本《善書、經卷與文獻(2):西遊記新論專輯》,聽說收錄了許多學者對《西遊記》的獨到見解,光是這個主題就讓人非常期待。不過,我最近剛讀完一本關於清代小說演變的專著,那本書從文人筆記、地方志書的視角切入,詳細爬梳了早期白話章回小說在民間流傳時,如何受到不同地域文化和社會風氣的影響而產生枝枒變異。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去比對不同版本的文本細節,像是在探討「孫悟空」這個形象,在不同地區的說書人那裡,其性格的「野性」與「馴化」程度有何微妙差異。特別是關於神怪小說如何被士大夫階層「挪用」或「解構」,變成一種道德寓言的過程,分析得相當透徹。讀完那本書,我對古典小說的生命力有了全新的認識,它不再只是一部單一的文學作品,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不斷在人群中呼吸、變形的文化載體。這本《西遊記新論專輯》,或許也能從類似的文獻脈絡中,提供一些不一樣的啟發吧。

评分

最近在書店翻到一本探討台灣早期漢人社會的宗教信仰與空間儀式的地方誌,雖然主題跟《西遊記》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它對「神祇譜系建構」的論述,讓我很是著迷。書中考據了許多早年移民帶來的民間信仰如何與在地原住民文化、後來引進的儒釋道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一套獨特的、具有在地特色的神明體系。它特別強調了「路徑依賴」的概念,也就是說,早期哪些神祇先被建立信仰中心,後來的發展就必須圍繞著這個核心。這讓我聯想到,《西遊記》裡的天庭秩序,其實也是一種龐大敘事下的結構化嘗試。不知道這本新論專輯裡,有沒有學者從「宗教地理學」的角度,去分析唐僧師徒的取經路線,是如何對應了當時佛教在中國大陸的傳播網絡,或者孫悟空從石頭裡蹦出來這個「起源神話」,在不同宗教哲學體系中有無可比對的母題?如果能將宗教文本的分析,提升到社會空間的維度,那絕對是極具洞察力的研究。

评分

前陣子在咖啡館旁聽了一場關於宋代科舉制度改革的講座,主講人是一位專精於明清士人階層心理的研究者。他提到,在科舉競爭日益白熱化的背景下,讀書人對「成功」的焦慮和對「機遇」的渴望,催生了一種特殊的文人娛樂文化,像是話本、優人劇本的流行,都是這種社會壓力下的產物。他將這些娛樂文本視為士大夫階層在嚴肅的儒家框架外,尋求心理平衡和價值觀投射的出口。這不禁讓我猜想,《西遊記》這類充滿奇幻與顛覆性的作品,在當時社會的接受度如何?它究竟是上層社會用來消遣的談資,還是底層民眾用來寄託希望的「反叛預言」?如果專輯裡有學者能從「社會階層與消費文化」的角度切入,分析不同社會群體對「取經成功」的解讀差異,那將會是一次非常精彩的社會學視野的拓展。

评分

說到古典文學的解讀,我最近常想,很多時候我們太過著重於文本的「深度解讀」,卻忽略了其「表層的娛樂性」是如何服務於複雜的哲學思想的。舉例來說,我正在看一本探討西方奇幻文學中「英雄之旅」結構的書籍,它強調了原型如何通過不斷重複和變形來達到普世的共鳴。將這個視角拉回東方,《西遊記》的結構無疑也是一種極致的「原型再現」。我期望這本新論專輯,能有一些文章擺脫傳統的「寓言式」解讀框架,而是用更接近「敘事學」或「神話學」的硬核分析工具,去拆解孫悟空的每一次戰鬥、每一個關卡,分析這些情節片段是如何精準地、幾乎是數學般地,服務於整個宏大的「修心」或「悟道」的敘事目標。如果能看到一些更著重於故事結構內在邏輯而非外在道德說教的分析,對我這種偏愛故事機制的讀者來說,會是最大的驚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