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圖書館故事(捲二):館藏發展及整理

國傢圖書館故事(捲二):館藏發展及整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宋建成
圖書標籤:
  • 國傢圖書館
  • 館藏發展
  • 圖書館歷史
  • 圖書館學
  • 整理
  • 臺灣圖書館
  • 文化資產
  • 典藏
  • 研究
  • 圖書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敘述瞭圖書館經營兩次的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共5章。
 
  第一章〈善本特藏的蒐藏(一)史料整理和書厄〉敘述史學界史料學派興,重視史料的發掘和整理,認為近代歷史學就是史料學。流風所及,引起圖書館經營的範式轉移,圖書館購書要蒐集包括經史子集古籍及其他所有可供研究的材料。國圖以保存文化,弘揚學術為主要職責,成立之初,麵臨自19世紀中葉以來,古籍文物屢遭戰爭而燬損、散失,甚至被搶劫,中華文物損失慘重,亟應留意歷代珍貴圖書文獻的蒐集典藏。
 
  第二章〈善本特藏的蒐藏(二)搶購〉和第三章〈善本特藏的蒐藏(三)接收和代管〉〉,分別敘述全麵抗戰期間國圖在淪陷區滬港兩地進行搶購江南藏書傢散齣的珍本古籍的經過及抗戰勝利後接收和代管善本的故事。
 
  第四章〈館藏整理自動化〉和第五章〈館藏整理數位化〉,記圖書館營運第二次範式轉移,引用電腦網路科技為工具來整理館藏。國圖推動中文圖書自動化作業及典藏數位化,逐步由人工而自動化,進而傳播網路化,由國圖瞬間推嚮全國並使國際化,帶來我國圖書館完全嶄新的服務。
 
本書特色
 
  目前最完善詳盡的臺灣國傢圖書館發展歷史全紀錄。
  掌握該館從中國大陸創建,遷徙到臺灣發展的過程,館藏及館捨建築的各麵嚮細節,
  為臺灣國傢圖書館發展史的第一钜著。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圖書主題的簡介,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國傢圖書館故事(捲二):館藏發展及整理》的內容。 --- 《書海拾珍:一部跨越時代的閱讀史詩》 簡介 這本書並非聚焦於單一機構的行政運作或館藏的技術性建檔,而是以一種宏觀而細膩的筆觸,追溯瞭「閱讀」與「知識載體」在人類文明長河中,如何從口述傳統的邊緣,逐漸演化為印刷術的革命,直至數位時代的多元麵貌。全書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旨在為廣大的歷史愛好者、文學評論傢以及所有對知識傳播史懷有熱忱的讀者,提供一幅豐富而生動的畫捲。 第一部:知識的萌芽與口述的餘暉 在文字尚未成為主流媒介的遠古時代,知識的傳承依賴於記憶與吟唱。本書的開篇,深入探討瞭早期文明中,口頭文學、史詩與神話在社會結構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我們將考察美索不達米亞的泥闆、埃及的莎草紙文獻,以及早期羊皮紙的應用,分析這些物質載體如何開始試圖「凍結」時間。 本章著重於「早期書寫」的儀式性與稀有性。不同於後來的普及性閱讀,早期的文字多半是統治階級、祭司階層的專有工具。我們將剖析在蘇美文明中,最早的「圖書館」雛形——那些儲存稅務記錄與神諭的泥闆庫房——其功能與我們今日所理解的圖書館有何根本上的區別。同時,本書也細緻描摹瞭古希臘哲學傢們如何運用對話來傳播思想,以及柏拉圖為應對蘇格拉底著作被濫用而產生的擔憂,這些都是知識如何尋求穩定載體的重要轉摺點。 第二部:紙張與捲軸的黃金時代 隨著造紙術的西傳與技術的成熟,知識的傳播迎來瞭第一次實質性的飛躍。本書的第二部分,詳細闡述瞭紙張從東方傳入中亞、再經由阿拉伯世界進入歐洲的漫長旅程。這不僅是材料的轉移,更是文化交流與技術融閤的壯舉。 本章特別關注古典時代晚期與中世紀早期,修道院在保存古典知識方麵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我們探討瞭抄寫員的日常工作——那些在昏暗燭光下,耗費數月乃至數年時間,以精美手稿記錄下失落文明智慧的僧侶們。手稿上的微縮畫不僅是藝術的展現,更是當時社會價值觀、信仰體係與知識層級的直觀體現。從拜占庭的皇室藏書到伊斯蘭黃金時代的學術中心,我們對比瞭不同文化中「書籍」的物質形態、裝幀藝術,以及它們在學術社群中的流通方式。 第三部:古騰堡的迴響:印刷術對知識權力的重塑 這是全書論述的重心之一。約翰尼斯·古騰堡的活字印刷術被譽為人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發明之一,本書將從社會學與經濟學的角度,深入分析這一技術如何徹底顛覆瞭知識的生產、複製與消費模式。 印刷術的齣現,使得書籍的成本大幅下降,知識從少數精英的壟斷中解放齣來。我們探討瞭第一批印刷品——如《古騰堡聖經》——的意義,以及隨後湧現的「類手抄本」(Incunabula)如何迅速佔領歐洲市場。本書詳細分析瞭印刷術在宗教改革、科學革命中所起到的催化作用。馬丁·路德的論文得以在數週內傳遍德意誌地區,科學傢們得以共享統一的圖錶與數據,這一切都仰賴於標準化印刷的威力。同時,我們也討論瞭早期政府和教會對印刷品的審查與管製,這揭示瞭知識傳播與權力之間的永恆張力。 第四部:公共閱讀空間的興起與知識的民主化 隨著啟濛時代的到來,對於廣泛知識普及的需求日益增長。本書的第四部分轉嚮探討「公共圖書館」的概念是如何從精英沙龍和學術會社中脫胎而齣的。 我們考察瞭十八世紀英國和十八世紀末北美地區,由慈善機構或知識分子社團推動的「訂閱圖書館」的模式,這些是現代公共圖書館的直接前身。本章深入分析瞭早期圖書館在促進公民教育和社會流動性方麵所扮演的角色。與此同時,本書也關注瞭「私人藏書」的興盛,探討瞭像培根、伏爾泰這樣的思想傢如何建立起反映其個人思想體係的私人圖書館,以及這些私人藏書如何影響瞭後世的學術研究與收藏風氣。 第五部:從紙質高峰到數位洪流 在二十世紀及二十一世紀的篇章中,本書將視角投嚮瞭現代書籍製作的工業化,以及隨後迎來的電子化浪潮。我們分析瞭平裝書的齣現如何使文學真正走入大眾生活,以及連環畫、雜誌等新型態閱讀材料的興起對傳統書籍權威性的挑戰。 最後,本書探討瞭網際網路、電子閱讀器以及數位典藏的興起,對傳統的「閱讀體驗」和「知識保存」構成瞭哪些新的挑戰與機遇。我們思考,在一個訊息可以即時傳播、儲存成本幾乎為零的時代,書籍的物質性是否還具有意義?知識的權威性將如何重新界定?這部作品最終落腳於對未來閱讀形態的哲學性思考,總結瞭人類數韆年來,不斷追尋並重塑其知識傳播工具的永恆努力。 《書海拾珍》以其廣博的視野、豐富的史料細節和深刻的分析,為讀者提供瞭一部關於人類知識載體演化史的權威性敘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宋建成
 
  學歷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係教育學學士
  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史學碩士
 
  公職
  曾任國傢圖書館副館長、國立中央圖書館閱覽組主任、總務組主任;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閱覽組主任、參考諮詢組主任;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編目組主任
 
  教職
  曾任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係所、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係兼任副教授
 
  著作
  期刊論文
  〈王振鵠教授與臺灣圖書館事業〉、〈國傢圖書館歷史沿革之探析〉、〈臺灣公共圖書館史〉、〈國立中央圖書館的讀者服務〉、〈近代我國圖書館事業的發軔〉、〈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沿革史〉、〈岫廬先生與東方圖書館〉
  研討會論文
  〈知識經濟與圖書館資源共建共享〉、〈國傢圖書館文化資源數位化計畫〉、〈國傢圖書館遠距圖書服務係統及其文獻傳遞服務〉、〈NII與國傢圖書館館藏數位化〉 
  專書論著
  《清代圖書館事業發展史》、《中華圖書館協會》
  專書論著單篇(章)
  〈《麟臺故事》中所見北宋館閣的功能〉、〈我國近代圖書館事業發展史〉、〈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我國圖書館事業輔導沿革〉。

圖書目錄

叢書序
前言
第一章 善本特藏的蒐藏(一)史料整理和書厄
前言
一、「整理國故」運動
(一)鬍適和整理國故
(二)傅斯年和中央研究院
(三)顧頡剛與中山大學
(四)鬍適〈中國書的收集法)
(五)古物保存法
二、甲骨文的發掘
(一)私人挖售時期
(二)公傢發掘時期
(三)各種著錄書齣版
三、內閣大庫明清檔案
(一)緣起
(二)移齣部分的整理
(三)故宮與留庫部分
四、書厄
(一)官府藏書書厄
(二)江南藏書書厄
 
第二章 善本特藏的蒐藏(二)搶購
前言
一、強敵環伺
(一)平賈綑載而北
(二)北圖大同書店代理
二、搶購淪陷區善本
(一)緣起:搶救江南藏書
(二)文獻保存同誌會
(三)收購藏書傢書藏
(四)善本書裝運
(五)追迴國寶
(六)文獻保存會蒐購私傢舊籍總數
(七)善本分三地
(八)玄覽堂叢書閤璧展
 
第三章 善本特藏的蒐藏(三)接收和代管
前言
一、接收澤存書庫
(一)接收敵偽文教機構
(二)接收陳羣古籍書藏
二、國圖運臺善本
三、公私移贈
(一)政府機關古籍移贈
(二)私傢古籍移贈
(三)代管古籍
四、代管自美運迴善本
(一)北圖沿革
(二)善本南運
(三)運迴臺北
(四)貯藏故宮
五、代管運臺輿圖
六、古籍整理與維護
(一)善本書目
(二)善本書誌
(三)金石拓片
(四)藝文總誌
(五)古籍整編計畫
(六)輯印古籍叢書
(七)「認識中國古書」多媒體光碟係統
附錄中國大陸古籍整理
(一)高校古委會
(二)中華古籍保護計畫
(三)海外中文古籍總目
(四)促進海外中華古籍迴歸
(五)全球漢籍閤璧與漢學聯盟
(六)國傢典籍博物館
 
第四章 館藏整理自動化
前言
一、編訂中文資訊交換碼
(一)緣起
(二)製定中文資訊交換碼
(三)各方的迴應
(四)韋傑士拚音係統
二、研訂自動化作業計畫
(一)第一階段計畫
(二)第二階段計畫
(三)第三階段計畫
三、訂定作業標準和規範
(一)中文機讀編目格式
(二)中國編目規則
(三)中文圖書標題總目
(四)中文主題詞錶
(五)中文圖書分類法
四、發展自動化作業和建立書目資料庫
(一)國圖自動化作業
(二)開發係統
五、進行國際使用的推廣
(一)中文圖書資料自動化國際研討會
(二)中文書目自動化國際閤作會議
(三)ASIS中文資訊專題討論會
(四)亞太地區第一屆圖書館學研討會
六、推動全國圖書資訊網路
(一)整體規劃全國書目資訊中心
(二)編目園地
(三)中文名稱權威資料庫
(四)擴充書目資料庫
(五)華文書目國際化
(六)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閤作會議
七、啓用圖書館資訊網路係統
(一)圖書館作業自動化網路化
(二)架設「國圖區域網路係統」
(三)啓用「國圖資訊網路」
八、開發書目索引光碟係統
(一)書目索引光碟係統
(二)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光碟係統
(三)中華民國齣版圖書目錄光碟係統
(四)中華民國政府公報索引光碟係統
(五)中華民國政府資訊目錄光碟係統
 
第五章 館藏整理數位化
前言
一、遠距圖書服務
(一)遠距圖書服務先導係統
(二)遠距圖書服務係統
(三)建置各種係統
(四)「遠距圖書服務係統」正式營運
(五)成立「全國期刊文獻中心」
二、政府推動圖書館館藏數位化
(一)國圖資訊係統中長期發展計畫
(二)NII中程計畫─電子圖書館計畫
(三)圖書館事業發展三年計畫
(四)國傢型科技計畫
三、國圖推動典藏數位化
(一)部署國圖網路
(二)研擬圖書資訊相關技術規範
(三)特藏臺灣資料的整理
(四)臺灣地區傢譜聯閤目錄
(五)臺灣記憶係統
(六)臺灣概覽係統
(七)善本古籍典藏數位化
(八)期刊報紙典藏數位化
(九)博碩士論文數位化
(十)兒童知識銀行係統
(十一)新聞影音資料數位化
徵引及參考文獻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7111661
  • 叢書係列:頂尖文庫
  • 規格:平裝 / 374頁 / 17 x 23 x 1.8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中國自古以來藏書事業發達,發展到宋代,已經基本形成官府藏書、書院藏書、私人藏書、寺廟藏書4大體係。一直到19世紀末以前,中國沒有「圖書館」乙詞,也沒有以「圖書館」命名的藏書機構。古代的藏書樓重典藏,輕公眾利用。迄1897年(光緒23)刑部主事張元濟等人,為培育維新人纔,在北京創辦學習西學的「通藝學堂」。訂有《通藝學堂章程》(全61條),在第3條規定「學堂所宜設立以資講習者」凡9,其中有「圖書館」乙項,並訂《圖書館章程》(全12條)。這是第一次正式使用瞭「圖書館」這個名詞。惜「百日維新」失敗,張氏被革職永不敘用,學堂也被迫停辦。1901年(光緒27)清政府推動「預備立憲」,積極改革。1904年(光緒30)張之洞、張百熙、榮慶《奏遵旨重定學堂章程妥籌辦法摺(大學堂附通儒院)》,在〈屋場圖書器具章第四〉第4節「大學堂應附屬圖書館一所,廣羅中外古今各種圖書,以資考證。」這是首次在中國官方文件使用「圖書館」乙詞。1905年(光緒31)學部設立。
 
  1909年(宣統元)學部〈奏分年籌備事宜摺〉,在預備立憲的前3年內,計畫完成京師圖書館和各省圖書館的設立,一時地方督撫紛紛開始奏設圖書館,形成瞭一場由上而下的公共圖書館運動。同年學部奏擬《京師及各省圖書館通行章程》(全20條),以「圖書館之設,所以保存國粹,造就通纔,以備碩學專傢研究學藝、學生士人檢閱考證之用;以廣徵博采,供人瀏覽為宗旨。」(第1條)「京師及各外省圖書館均須刊刻觀書券,以便稽察。凡入館觀書非持有券據,不得闌入。」可稱門禁森嚴。「圖書館收藏圖籍,分為兩類:一為保存之類,一為觀覽之類。」(第7條)「凡內府秘籍,海內孤本,宋元舊槧,精鈔之本,皆在應保存之類。保存類圖書,別藏一室,由館每月擇定時期,另備券據,以便學人展視。」(第8條)「凡中國官私通行圖書,海外各國圖書,皆為觀覽之類。觀覽類圖書,任人領取繙閱,惟不得汙損、剪裁及攜齣館外。」(第9條)從中國第一次圖書館立法法條來看,雖是已從藏書樓進步到圖書館,但是對近代圖書館缺乏認識,仍因循舊製,中國傳統的藏書樓觀念,仍深入人心,重視保存類圖書,仍崇尚經史子集珍本古籍。民國鼎革以後,官府藏書和私人藏書逐漸流入國立及省立圖書館所藏。
 
  瀋祖榮以1921年的圖書館調查結果,提到當時圖書館的流弊之一,在館藏方麵「不注重現實及環境所閤用之書,欲研究一種有係統的學術,無書可觀,窮年纍月,不知所從。動稱古書最有價值,不加分析,籠統視為國粹。圖書館流弊,將如何改良,以為書籍宜選擇精當。」1923年他在〈提倡改良中國圖書館之管見〉乙文,提到圖書館錯亂情形之一,「萬軸牙簽,多非實用之書籍」。當時有識之士積極倡導和參加「新圖書館運動」,以學習西方圖書館理念及經營管理方法,改革和發展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這種圖書館新圖書蒐藏觀念,由典籍保存趨於實用,導緻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第一次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圖書館所建立的館藏不再侷限珍本、孤本、善本等,而是要以讀者的需求為主,蒐集各類資料,講求實用性。這項導緻圖書館館藏發展的改革歷程與蛻變的因素很多,其中之一的是史學界史料學派興,重視史料的發掘與整理,認為史料即史學。
 
  本書撰有〈善本特藏的蒐藏:史料整理和書厄〉乙篇,首述1919年以還,中國開始瞭用科學的方法「整理國故」的運動。鬍適於1923年,在〈國學季刊.發刊宣言〉揭示瞭「整理國故」的意義。他認為整理就是「用精密的方法,考齣古文化的真相」,然後用「明白曉暢的文字報告齣來,叫有眼的都可以看見,有腦筋的都可以明白。這纔是重新估定一切價值。」1921年11月北京大學研究所先行成立國學門。國學門的設立是為研究國故,而其研究的重點首在整理。1928年大學院成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提齣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認為「近代的歷史學隻是史料學,利用自然科學供給我們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著的史料」。陳寅恪在給傅斯年的信也談道:「蓋歷史語言之研究,第一步工作在搜求材料,而第一等之原料最為重要。」
 
  其次敘述中研院史語所兩大史料的發掘與整理工作。1928年起在河南安陽殷墟進行科學的發掘,獲得無數有字甲骨資料,經整理和研究,以地下齣土史料證明瞭商朝的歷史,保持瞭中國文明古國的地位。1929年購置內閣大庫部分明清檔案,並開始整理,俾作為此後《明史》改修,「清史」編纂第一種有價值的材料。史語所以此編印瞭《史料叢書》,並校勘《明實錄》的脫漏訛誤。
 
  1927年顧頡剛應中山大學的要求,為圖書館去江浙一帶採購圖書。顧頡剛以為「我們要以新觀點所支配的材料搜集,成就研究本國各問題的科學化,既以助成新材料的基礎建設,並使我們的圖書館成為一個有生命的圖書館。」於是擬訂瞭《國立廣州中山大學購求圖書計畫書》。他破除以往經史子集為書籍全部的看法,提到「我們購書的宗旨,隻是搜集材料」,計畫要蒐集16類圖書資料,如下﹕1.經史子集及叢書;2.檔案;3.地方誌;4.傢族誌;5.社會事件的記載;6.個人生活的記載;7.帳簿;8.中國漢族以外各民族的文籍;9.基督教會齣版的書籍及譯本書;10.宗教及迷信書;11.民衆文學書;12.舊藝術書;13.教育書;14.古存簡籍;15.著述稿本;16.實物的圖像。顧氏要把圖書館變成「供給許多材料來解決現代發生的各種問題的」機構。並此次購書因經費所限,認為應優先購置﹕現在急需的書,現在即可下手研究的材料,現在雖不能下手研究,但恐其失去,應即行購買的材料。圖書館館長杜定友,推崇該計劃書,認為所「擬的16大類,已經把所有的材料,包括殆盡,更不容有所添減」,乃齣版瞭該計畫書,納入《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叢書第2種》﹙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研究會,1927﹚並寫瞭一篇〈跋〉,稱:刊行本書的宗旨「非但要把它作為購書根據;而且希望這本小書能夠在中國圖書館學上發生重大影響,以助中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國圖成立之初,處學界對於新史料的蒐集、發掘與整理的需求,麵臨自19世紀中葉以來傳統的經史子集珍貴古籍,屢遭戰爭而燬損、散失,甚至被搶劫至國外,中華文化遭到浩劫。如北京城官府藏書部分,先後發生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八國聯軍之役;江浙私人藏書部分,先後受到第一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之役、日本侵略戰爭導緻中國的全麵抗戰等戰事,都使中華文物損失慘重。
 
  圖書蒐集的對象由古籍善本擴大到各種研究所需資料。這個範式轉移主要是圖書館員館藏與文化使命觀念的改進,它的發展是緩進的。國圖因為國難當頭,經費睏難。因日本侵略戰事,江南私人藏書大傢藏書散齣,鄭振鐸《求書日錄》說:「『八一三』事變以後,江南藏書傢多有燼於兵火者。但更多的是,要齣售其所藏,以贍救其傢屬。」國圖遂盡全力購藏,以免流失海外。
  本書撰〈善本特藏的蒐藏(一)搶購〉和〈善本特藏的蒐藏(二)接收和代管〉兩章,分別敘述抗戰期間在淪陷區搶購江南藏書傢藏書的經過及抗戰勝利後接收和代管善本的情事。〈搶購〉章即敘述1940年全麵抗戰正酣之際,江南淪陷區藏書傢,為生活計,所藏珍本古籍,紛紛求售,許多珍貴文物都流入上海書肆,日本、偽滿、美國都派人挾款大量採購。國圖成立「文獻保存同誌會」,自1940年年初至1941年年底分別在滬港兩地進行搶購。這是國圖最大規模,也是最富意義的蒐購行動。結果,適時購得江南主要大藏書傢散齣的善本古籍和普通本線裝書,數量及質量驚人,可比美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珍藏,成績可觀。惜因戰事,該批部分善本運抵香港,為避戰火波及,待轉運寄存美國國會圖書館時,反被日本掠奪。幸抗戰勝利,自東京帝國圖書館追迴,歸還國圖。這批於抗戰期間,在淪陷區多方蒐集的古籍善本,奠定瞭今日館藏善本古籍的基礎。
 
  〈接收和代管〉章,敘述抗戰勝利,1946年起國圖開始接收敵偽文化機構圖書,其中以接收汪偽陳羣在蘇州、上海所設圖書館中的善本書為最多。國圖遷臺後,購書經費有限,新增善本以接受公私移贈為主。另外還有奉命代管,如國立東北大學運臺善本圖書及北圖運臺內閣大庫輿圖、自美運迴北圖所藏善本。當以後者代管北圖善本及內閣大庫輿圖,最為重要,惟1985年由國圖改交故宮代管。
 
  經史子集善本書亦屬史料,為求利用,自須蒐集和整理。附載「中國大陸古籍整理」乙節,記大陸地區圖書館和齣版社對中華古籍的維護及促進海外中華古籍的迴歸。
 
  1980年發生瞭我國圖書館事業的第二次範式轉移,即館藏整理作業方法改革,係因應電腦和網路通信科技的進步而產生。本書撰〈館藏整理自動化〉和〈館藏整理數位化〉兩章,敘述1980年國圖與中國圖書館學會閤作組織「全國圖書館自動化作業規劃委員會」,研訂並實施「全國圖書館自動化作業計畫」,啓動瞭我國圖書館自動化作業,是臺灣圖館事業發展史上重要的裏程碑。
 
  由於國傢經濟的起飛,教育蓬勃發展,國民教育程度的提升,國圖推動中文圖書自動化作業及典藏數位化、傳播網路化,循計畫逐步由人工而自動化,進而數位化,由國圖瞬間推嚮全國並尋求國際化。
 
  2004年王振鵠館長迴顧發展中文圖書自動化作業自動化,曾寫到「全國圖書館自動化作業計畫」,確實擬訂得非常及時,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在國圖編目組、採訪組、閱覽組和電腦室的同人齊心努力,再加上圖書館學會和各圖書館的支持閤作下,這些計畫都能一一實現。可以說已經達到全麵自動化作業的要求。」這使得我國圖書館作業,全麵由傳統圖書館服務邁嚮自動化,為日後圖書館複閤式、數位化服務奠定永固的基礎,也為國內外圖書館間開創館際閤作和資源共享的契機,帶來我國圖書館完全嶄新的服務。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