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鳥取到底有什麼?安西水丸的鳥取民藝散步

你說,鳥取到底有什麼?安西水丸的鳥取民藝散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安西水丸
图书标签:
  • 鸟取县
  • 民艺
  • 旅行
  • 散步
  • 安西水丸
  • 文化
  • 日本
  • 地方文化
  • 艺术
  • 风土人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用之美」在民藝,民藝之美在鳥取!
村上春樹畢生密友與戰友、日本插畫大師安西水丸
生前未發表珠玉紀行首度集結成冊

  陶器、童玩、和紙、人偶、絣布、木工家具……
  鳥取的民藝,一如安西水丸的畫作,
  乍看稚拙質樸,卻富於童趣,
  千錘百鍊的姿態,燃燒著職人魂。

  熱愛民藝,是一種生活態度。
  不妨一起透過插畫大師的眼和筆,
  貼近鳥取這片土地孕育的「用之美」。

  「我認為民藝的基礎就在於『用之美』。陶器並不是拿來擺設的,我總是先想到這個東西買回來能怎麼使用。比方說這個盤子想要用來吃咖哩飯,那個小碟子就拿來裝醬菜吧。想用這個茶杯喝濃茶,那個酒杯喝那支酒──光這樣想就夠讓我心喜。」

  1931年,有位青年在鳥取當地的民藝品店邂逅了一只「五郎八茶碗」,得知這只茶碗出自當時慘淡經營的牛戶燒,當下即動身前去拜訪。青年說服了第四代傳人推出復興之作,並邀請柳宗悅來到鳥取,以「新作民藝」的口號在全國打響了知名度──這名青年正是日後鳥取民藝運動最大的功臣吉田璋也。

  而在那之後三十餘年,青年水丸在東京銀座同樣巧遇了鳥取的民藝品店,一眼就愛上那些樸拙有致、韻味十足的作品,而這些作品,正是經由吉田璋也的慧眼所打造出來的鳥取民藝品。於是他幾度流連忘返,造訪民窯、蒐集鄉土玩具、購入在地民藝品,最後誕生了這本書,讓我們得以透過他的所見所聞,貼近鳥取民藝品的「用之美」。

  所謂「用之美」,正是日本民藝運動的核心理念,亦即器物的美在於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樸實順手的用品遠比精緻考究卻不實用的東西來得好,若說柳宗悅是日本民藝運動之父,那麼為鳥取民藝投注畢生心力,開發、推廣民藝品,創立鳥取民藝美術館,開設「TAKUMI工藝店」,使鳥取民藝成為日本代表性工藝的吉田璋也,或許堪稱鳥取民藝運動之父。

  線條看似隨性,實則講求心無雜念、專注一心的泥釉陶器(山根窯);歷經歲月風霜,色澤反倒褪得恰到好處的木工家具(鳥取民藝木工);剛中帶柔、講究手感、越用越好用的料理刀(大塚刃物鍛冶)等等,這些在生活中日日使用的器物不僅貫徹了民藝運動強調「用之美」的理念,更體現了一輩子做好一件事的職人精神。

本書特色

  ‧水丸親繪鳥取民藝‧風景畫
  ‧水丸私房鳥取寫真與散步地圖
  ‧水丸日常愛用的鳥取民藝品大曝光!

名人推薦

  王依溶(小日子總店長)、高妍(插畫、漫畫家)、陳蕙慧(資深出版人)──誠摯推薦

  安西老師獨特的風格插畫,令鳥取縣民藝品顯得活潑生動,更讓人想直奔鳥取,欣賞這些極具日常美感的民藝品。──王依溶/小日子總店長

  安西先生面對喜歡的民藝,想的不是要如何收藏,而是如何珍惜地使用它們,這份心意,令我發自內心崇敬。──高妍/插畫、漫畫家

  看安西水丸的畫,會嚮往他的寫意人生,讀他的文字作品,更是憧憬能和他做朋友。
  安西先生在本書中介紹了對鳥取民藝發展貢獻極大的吉田璋也,說他是「懂得美的人」、「有情的人」、「正義的人」,而真正深深打動安西先生的是他的「好品味」。
  吉田璋也醫生以敏銳的感性,發現鳥取民藝的「用之美」,竭力推動「新作民藝」運動,讓這「忠於實用」的樸實之美發揚光大。
  我們隨著安西先生的描述,不僅盡情進行了一趟以鳥取民藝美術館為核心的工藝師、民窯、工藝品、工藝店之旅,也想跟鳥取民藝運動之父吉田璋也及眾多鳥取的人們做朋友呢。──陳蕙慧/資深出版人

  (依姓氏筆畫排序)

 
探寻濑户内海的艺术脉络:从岛屿到大陆的文化漫游 这是一部带领读者深入日本濑户内海地区,特别是艺术氛围浓厚的岛屿群和周边大陆城市,进行深度文化考察与艺术漫步的旅行随笔与研究合集。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民俗手工艺,而是将视野拓展至广阔的濑户内海区域,探讨在这片被海洋环绕的土地上,艺术、生活方式以及历史记忆是如何相互交织,共同塑造出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串联起散落在不同岛屿与港口城市的艺术实践、传统技艺的传承与现代转译。 第一部分:岛屿的回响——艺术在地化的实践 濑户内海上的直岛、丰岛、犬岛等地,近年来已成为全球艺术界瞩目的焦点。本书将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这些“艺术岛”的现象,探讨艺术如何成功地介入并激活了原本面临衰退的海岛社区。 1. 直岛:美学与社区的再造 我们不会止步于对安藤忠雄建筑的表面赞叹,而是深入剖析“地中美术馆”背后的哲学——如何将艺术嵌入自然景观,并探究贝尼斯艺术基地如何与岛上的居民生活形成张力与融合。重点关注岛上原有的渔业文化、老旧民居的改造项目,以及这些改变对本地人身份认同带来的微妙影响。例如,书中会详细描绘一家由老旧仓库改造而成的家庭式手作坊,他们如何将捕鱼工具的传统材料运用到现代装置艺术的创作中。 2. 丰岛的“记忆与场所” 丰岛的艺术项目往往更侧重于对历史的挖掘与对环境的尊重。本书将着重介绍“丰岛美术馆”周边农田景观的生态意义,以及“心音”项目如何利用声音装置来捕捉岛屿的呼吸。不同于简单的观光介绍,我们试图解读艺术家如何通过介入日常生活场景,引导参观者重新审视“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意义。我们探访了岛上一位年迈的纺织匠人,她依然坚持使用从海草中提取染料的方式,以及年轻一代如何将这种古老技艺融入当代服装设计。 3. 犬岛与艺术的工业遗存 犬岛的光电美术馆是工业遗迹转化的典范。本书将详细考察原精炼所的宏大结构,分析其在艺术介入前后的空间叙事变化。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当冰冷的工业遗址被艺术的暖流注入后,其“粗粝感”与“艺术性”之间是如何达成微妙的平衡,以及这种平衡如何成为岛屿的独特魅力。此外,书中还收录了对岛上唯一一位仍在维护老式机械的技工的访谈,他讲述了在艺术浪潮下,对“实用性”与“象征意义”的重新定位。 第二部分:大陆的连接——港口城市的文化张力 濑户内海的艺术生态无法脱离其周边的大陆腹地——香川县的高松市、广岛市以及爱媛县的部分地区。这些港口城市是艺术品流通的枢纽,也是传统工艺与现代商业交汇的前沿。 1. 高松:乌冬面与工艺的共生 高松作为进出岛屿的门户,其城市肌理中充满了传统的商业活力。本书将探讨高松的“乌冬面文化”与精细的“赞岐漆器”之间看似不搭界的联系——两者都体现了对材料的极致打磨和对“恰到好处”的追求。我们考察了高松城附近的传统市场,记录了手工制作的漆器碗如何被日常用于盛放热气腾腾的乌冬面,揭示了高雅艺术与粗粝生活之间的无缝衔接。 2. 广岛:从历史创伤到艺术的再生力量 广岛不仅是历史记忆的承载者,也是现代艺术活跃的城市。本书将对比分析广岛和平纪念公园的严肃纪念性与当地新兴的独立画廊所展现出的自由探索精神。我们关注了广岛旧市区的若干栋二战后重建的“町家”(传统日式住宅),它们如何被改造为集咖啡馆、书店和小型工作室于一体的复合空间,成为城市文化复兴的微观缩影。 3. 爱媛的“暖色调”:今治毛巾与陶艺的对话 爱媛县今治市以其世界闻名的毛巾产业为傲。我们深入了解了今治毛巾制造过程中对“吸水性”与“柔软度”的近乎偏执的追求,并将其与松山市周边地区流传的粗犷风格陶艺进行对比。书中描绘了当地设计师如何从今治毛巾的纹理中汲取灵感,运用到平面设计或空间软装中,展示了地域特色如何跨越材料的界限,实现艺术表达。 第三部分:手艺人的精神世界——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更专注于那些默默坚守在传统手艺岗位上的匠人,他们的工作方式和哲学思想,为我们理解“手作的价值”提供了深刻的洞察。 1. 木工的“空气感” 我们拜访了在四国山地中进行传统木造建筑修复的一群工匠。他们对于木材纹理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精准的榫卯结构,让建筑在不使用一颗钉子的前提下抵抗时间的侵蚀,体现了一种对自然材料的深刻敬畏。书中详细记录了一位老木匠关于“木头与呼吸”的论述,他认为好的木工作品应该能够融入环境的“空气感”之中。 2. 纸张的韧性:和纸的现代语境 聚焦于仍坚持使用传统植物纤维制作和纸的作坊。不同于只强调其在艺术品装裱上的用途,我们探索了现代设计师如何利用和纸的透光性、韧性和可塑性,将其应用于灯具、隔断甚至服装设计中。书中记录了一场小型时装秀,展示了以传统和纸为主要面料的现代时装系列,探讨了“脆弱性”与“力量感”在这一材料上的统一。 3. 饮食的器物美学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餐桌,考察当地的陶器、玻璃器皿以及竹编器皿在日常饮食中的角色。从日常使用的粗陶茶碗到用于特殊仪式的精致漆器,我们探讨了这些器物如何通过其造型、触感和重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食物味道的感知和对生活节奏的掌控。书中附带了对几位当地著名料理人关于“器皿与食材搭配哲学”的深入访谈。 总结而言,本书是一部以艺术为线索,穿行于濑户内海群岛与大陆港口城市的深度人文地理志。它试图揭示,在这片海域上,传统工艺、现代艺术、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并非割裂的,而是在海洋的潮汐作用下,不断地相互渗透、相互塑造,形成一种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地域文化景观。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安西水丸(1942-2014)


  生於東京都。小時候因體弱多病而在千葉縣的千倉成長。

  日本大學藝術學部美術學科畢業後,進入電通廣告代理公司任職。自這個時期開始深受鳥取民藝吸引。之後又到紐約的設計事務所ADAC工作,也曾擔任平凡社的藝術總監,後以自由接案的插畫家身分活躍於業界。

  除了繪製插畫以外,也寫作多本散文、小說。具有敏銳而獨特的審美慧眼,進到一家店裡只要數十秒就可以搜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常常將「沒有什麼比丟棄『熱愛』某種事物的心情更罪大惡極」這句話掛在嘴上。喜歡鳥取民藝、咖哩飯、日本酒。還有,比起任何事,最最喜歡的還是畫畫。

譯者簡介

王淑儀


  譯者與編輯的組合體。輔大日文系畢業,編譯日本文學、生活美學相關作品多部。譯有《太宰治的人生筆記》、《裝釘考》、《器之手帖2 食器》、《觀察的練習》等作品。
 

图书目录

鳥取民藝
鳥取民藝與吉田璋也
鳥取民藝美術館
TAKUMI工藝店

民窯
鳥取民窯
山根窯
牛戶燒
因州中井窯
延興寺窯
福光燒

鄉土玩具
柳屋
北條土人偶
備後屋
祐生相會館

工藝  
鳥取民藝木工
大塚刃物鍛冶
弓濱絣
因州和紙

風土
鳥取砂丘與日本海
鳥取城跡
倉吉與三德山
大山
智頭街景
溫泉二三事
美味的食物

島根民藝
鳥取玩味【地圖與詢問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080648
  • 叢書系列:浮世繪
  • 規格:平裝 / 144頁 / 14.8 x 21 x 0.9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說到縣名,放眼全日本應該就屬鳥取縣最特別了吧。據說在奈良時代,這裡有個專捕天鵝、水鳥獻給朝廷和貴族的部落,稱為「鳥取部」,因而成為鳥取這個縣名的由來。

  我很喜歡鳥取縣,總是一再來訪,因為這塊土地上的手工藝──也就是以「用之美」為基礎的眾多民藝品──深深吸引著我。
  鳥取縣是日本民藝運動數一數二興盛的地區,而談到鳥取的民藝運動時,不可不提的人物,便是有「民藝的名製作人」之稱的吉田璋也。
  這本書所記錄的,便是我自己對於鳥取縣手工藝的一點想法。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出版,對於台灣讀者來說,或許也是一個重新審視「地方性」的契機。我們身處於一個快速同質化的時代,很多小鎮的特色正慢慢被抹平。安西水丸作為一位觀察者,他的文字勢必會帶有一種「挽留」的意味。我很好奇,在這樣一個相對保守的地區,他是如何與當地的人和事產生連結的?日本作家在描寫地方時,常常有一種深沉的「物哀」情懷,但安西水丸的風格似乎更偏向輕鬆和幽默。我期望看到的是兩者的平衡:既有對傳統流失的淡淡惆悵,但更多的是對當下生活中那份樸實樂趣的讚頌。這種既不過度美化,也不過度批判的態度,往往能讓讀者建立起一種更健康、更貼近現實的觀感。

评分

閱讀這類型的散文書,最怕的就是流於表面,蜻蜓點水地描繪一番。我個人非常重視作者在觀察事物時的「深度」,特別是當主題鎖定在「民藝」這種與土地、傳統緊密相連的範疇時。安西水丸的散文集,往往能把那些看似平凡無奇的器物,賦予新的生命和故事性。我猜想,在這本書裡,他應該不會只滿足於介紹「這是什麼材質的陶器」,而是會去探究這個陶器是如何在鳥取的日常生活中被使用、被珍惜,甚至是它背後那幾代匠人的堅持。這種對「生活痕跡」的描摹,才是最能打動人心的部分。我們看多了旅遊指南上的精修美照,但真正能留下記憶的,往往是那些有點磨損、帶點歲月痕跡的物件。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更深刻理解,所謂的「民藝」,並不是博物館裡的展示品,而是活在人們手中的、有溫度的文化載體。

评分

從書名來看,《你說,鳥取到底有什麼?》這個問句本身就充滿了挑釁和對話性。這讓我覺得作者並非單方面地灌輸知識,而是在邀請讀者一起加入這場探索。作為一個讀者,我期待的並非標準答案,而是作者拋出的各種可能性。或許他會用一種戲謔的方式,帶領讀者去「挑戰」那些既有的刻板印象,然後在最意想不到的角落,發現鳥取真正的魅力所在。這種「解謎」的過程,遠比直接被告知「鳥取很美」來得更有趣。我希望書中的段落之間,能保有那種隨興遊走、不設限的節奏感,像是真的跟著一位博學又風趣的朋友,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裡,沒有地圖、隨心所欲地信步而行。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帶著點復古又溫暖的色調,配上那種手繪感十足的插圖,瞬間就抓住我的目光。我對日本地方文化一直很有興趣,尤其像鳥取這種相對不那麼「主流」的觀光地,總覺得藏著很多不為人知的寶藏。光是看到書名,我就開始想像,作者是如何用他的視角,帶領我們走進那個充滿生活氣息的鳥取。安西水丸這個名字,在文藝圈裡算是響噹噹的,他那種獨特的幽默感和對日常細節的敏銳捕捉,總是能讓人會心一笑。我期待書中能有那種隨性又紮實的文字,而不是冷冰冰的景點介紹。也許會提到一些老店的氣味、某條小巷的陽光角度,或是當地人閒聊時的口頭禪,這些才是構成一個地方靈魂的真正要素。對於我這個生活在都市的台灣讀者來說,這種「慢下來」的視角格外有吸引力,彷彿能藉由文字,暫時逃離一下水泥叢林的喧囂,去感受那份屬於地方的溫度和從容。

评分

說實話,鳥取對我來說,是個非常「模糊」的地點,印象中可能只跟沙丘和一些動漫主題掛鉤。因此,我更期待這本書能為我建立起一個具體的地理和文化框架。我希望作者在描述路線時,能帶有一種「私房推薦」的調性,而不是那種公版行程的安排。例如,提到某間老舊的喫茶店,除了描述它的裝潢,最好還能穿插一些當時在店裡發生的趣事,或者它對當地社區的意義。文字的魔力在於創造「在場感」,我希望翻開書頁時,能聞到空氣中潮濕的鹹味,聽到海鷗的叫聲,甚至能感受到那種日本海沿岸特有的、略帶蕭瑟的美感。如果能搭配上一些作者自己捕捉的、未經修飾的現場照片或手稿,那簡直是錦上添花,讓這種「散步」的體驗更加完整和真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