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瞭解筋膜,纔能邁嚮無痛人生
筋膜(fascia)是被眾人遺忘許久的人體組織,就連醫學係的學生也視它如敝屣,比起這些「白白的東西」,他們更感興趣的,是在它之下的其他人體結構,例如肌肉和骨骼。筋膜會如此受人忽視,是因為相較於肌肉和其他比較好辨認的人體結構,筋膜這種組織的特性大多顯得較為雜亂無章。
再者,科學界也是一直到最近,纔發展齣瞭可以辨認和測量筋膜的工具。過去就算是X光和核磁共振造影(MRI)掃描儀之類的診斷工具,也無法充分呈現齣這種組織在人體中的麵貌。不過,就在近代超音波科技的進步下,我們終於可以從更精細的角度去判讀各種不同的筋膜,舉凡質地堅韌的韌帶和肌腱,到較具流動性的結締組織,我們都能藉由現代科技一探究竟。
現在科學傢開始能夠一窺徒手治療師(manual therapist)的奧秘,瞭解他們數個世紀以來,到底是怎樣靠雙手的感受,為人活絡筋骨。另外,疤痕治療、手術和康復醫學、動作療法(movement therapy)以及運動科學等學科,對筋膜這個研究領域的關注亦快速成長。
在2007年的第一屆筋膜研討會(Fascia Research Congress)上,學者對筋膜這個新的專業術語提齣瞭功能性的描述,錶示筋膜是一種膠原纖維結締組織,分布全身上下,可說是人體張力傳遞網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筋膜的型態和結構會依它所承受的張力有所變化,也就是說,它的樣貌既能如韌帶般堅韌,也能如細胞膜般充滿流動性。儘管傳統的解剖學會依據筋膜分布的位置,給予它們不同的名字,但在筋膜的世界裡,你根本不可能清楚劃分齣筋膜之間的界線,因為它們相互連綿不斷,不隻包覆在肌肉錶麵,還會延伸到髓鞘、肌腱和骨骼等部位。
力量傳遞同樣不再被看作是肌肉一手包辦的事。過去大傢認為,我們能活動骨骼,完全是靠肌肉的收縮和伸展達成;然而從筋膜的角度來看,這當中其實有很大一部分的肌力,都是透過這些在結構周圍的筋膜傳遞。這套不同的觀點,說明瞭力量傳遞的範圍為什麼會這麼寬廣,而不是隻局限在特定部位。
正確鍛鍊筋膜,身體會更靈活
筋膜也被視為一種「張力整閤結構」(tensegrity structure),對筋膜研究來說,這個概念就像是此研究領域的發想基礎。從藝術和建築的角度來看,張力整閤結構就是讓受到壓縮的固體元素,在完全不碰到彼此的情況下,透過具張力的彈性元素相互連接,形成一個平衡、全麵的張力傳遞網絡。
傳統解剖學認為,人體的張力整閤結構,是由骨骼所負責,因為骨骼是人體的負重結構。不過從張力整閤結構的條件來看,我們可以知道,將人體骨骼相連在一起的筋膜,其實纔是負責人體張力整閤結構的支柱。
因此從張力整閤結構來看待人體的平衡時,筋膜潛藏的負重能力就成瞭許多研究感興趣的探討目標。筋膜網絡會因應承重需求,發展齣相對應的張力,而人類在演化過程中,之所以能對抗地心引力,成為可直立行走的二足動物,就是這個原因。現在,我們能夠用雙腳平穩的執行走路、跑步和跳躍等動作,正是我們的筋膜為瞭適應這些動作,在大腿外側發展齣瞭一套特別的筋膜,強化瞭我們執行這些動作的穩定性。這套筋膜的特性就隻齣現在人類身上,就連跟我們血緣最親近的黑猩猩,其大腿外側的筋膜都不具備這樣的特性。
不過,這樣的筋膜特性會隨著使用方式齣現變化。比方說,因應運動的需求,跑者和常走路的人,其大腿外側的筋膜就會變得比較強健,而騎馬的人則會發展齣比較強健的大腿內側筋膜;至於下身癱瘓隻能坐在輪椅上的人,由於缺乏活動下肢的機會,其大腿筋膜的力量將會完全消失。
這些發現在運動科學和運動教育界格外受到矚目,以筋膜儲存動能和釋放動能的能力為研究主題的相關研究,更是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簡單來說,隻要你正確地鍛鍊筋膜,就能擁有更富彈性、靈活和抗壓性的身體,進而在減少受傷風險的前提下,提高運動錶現和活動能力。
隻不過,這些跟非運動員的一般大眾有什麼關係?
凡事都有一體兩麵,筋膜既然會因為運動訓練發展齣有益特定運動需求的特性,自然也會因為現代辦公室生活的久坐、高壓生活型態,發展齣有害我們健康的特性。
如果讓筋膜在不對的地方增厚,就會對我們的身體產生一連串的負麵影響,像是改變我們整體的張力、體態和平衡,以及偵測負重過重的痛覺結構等。許多醫療專業人員無法從生理結構層麵找齣肇因的常見慢性疼痛,就是由筋膜的這些負麵影響造成。無法用常見的診斷工具(如核磁共振造影掃描儀)辨識筋膜增厚的狀況,是這類病痛難以找齣病竈的一大主因,但即便診斷的工具能呈現齣筋膜增厚的狀況,還是有很多醫療專業人員不曉得這些筋膜的重要性。這一切都要歸因於他們學生時代所受到的訓練,因為當時他們在解剖人體時,就不認為筋膜有任何醫學上的意義。
所幸,現在醫界越來越瞭解筋膜對全身健康的重要性,這個觀念也開始在運動世界掀起瞭陣陣波瀾;在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把這個重要的資訊分享給大眾,讓那些受慢性疼痛所苦,卻始終找不齣病因的民眾,有機會知道自己是哪裡齣瞭狀況。
這本書不僅以簡單明瞭的方式說明瞭筋膜為什麼會造成慢性疼痛,更告訴你能夠怎樣運用這套新建立的筋膜觀念,幫助自己擺脫慢性疼痛。我相信每一位讀者,不論是一般民眾或是具備專業背景的醫療保健人士,在接下來的章節中,一定都能獲益良多;並將這些新穎的洞見落實到日常生活,迎嚮無痛和健康的生活型態。
《肌筋膜健身全書》作者、德國烏爾姆大學肌筋膜研究計畫主任
羅伯特‧施萊普(Robert Schleip)
推薦序
正確伸展及按摩,有效放鬆肌筋膜!
相信大傢都曾經有過肩頸或者下背痠痛的經驗,大多數人應該都會覺得莫名其妙,明明沒有做什麼粗重的事情,怎麼會這麼容易這邊痠那邊痛,原因其實剛好跟大傢想像的相反,導緻肌筋膜疼痛的原因大多是因為「動得太少」,就像書中提到的「假如我們保持在同一個姿勢超過兩分鐘,身體就會認為我們想要做個永久性的改變,於是它就會開始建造新的筋膜來幫助你完成這件事」,以現代人的工作形態來說,超過兩分鐘的固定坐姿工作比比皆是,因此,有肌筋膜疼痛問題的人也越來越多瞭,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現代人的勞動工作比以前的人少很多,但痠痛的問題卻沒有比較少。
肌筋膜疼痛的狀況大多數的人都曾經有過,但每個人的結果卻大不相同,主要就是因為處理的方式不同。有些人覺得疲勞痠痛時,就去伸展按摩或運動一下,肢體活動開瞭,體溫提高瞭,新陳代謝也被加速瞭,那麼肌筋膜的小危機可能就自動解除瞭,相反地,有些人對痠痛的容忍力很高,不太理會身體的痠痛,又或者覺得疲勞痠痛就迴傢坐著看電視休息,這些都會導緻肌筋膜更硬更緊,讓筋膜裡的循環代謝變得更差,纍積更多廢物在裡麵。
其實,身體的痠痛常常是肌筋膜發齣的警訊,如果可以用對的方法及時地去處理,那麼肌筋膜就會恢復健康,如果放著不處理,或者處理不當,那麼損傷會變得越來越嚴重,牽扯的範圍也會越來越大,逐漸變成「慢性肌筋膜疼痛」,如果範圍擴大到一定的程度,甚至會被診斷為「纖維肌痛癥」,這種像是全身被捆綁住的疼痛,是很難被他人理解的,一個小動作就會痛得要死。本書的作者很詳細的解釋瞭為什麼會齣現「慢性肌筋膜疼痛」,因為大傢往往重視治療方法而忽略理解緻病機製,但是理解疾病背後真正的原因跟機轉,纔是根本麵對疾病最關鍵的一步。當你理解疾病可能來自於缺乏運動、不良的姿勢、動作控製不佳,呼吸淺短或者情緒壓力太大等等,那麼,你就會願意用更多的心思來改善這些麵嚮。
最簡易的肌筋膜疼痛自救法就是伸展和按摩,對於肌筋膜放鬆,最常見的誤解就是越痛越有效,過度的重壓對筋膜來說反而會造成發炎,而發炎又會導緻筋膜沾黏,因此,重壓按摩後筋膜不但不放鬆,反而更緊繃瞭。書中也提到筋膜具有「觸變性」,越強烈的搖晃跟壓力會讓筋膜變得更硬,而越輕柔溫暖的手法纔能讓筋膜融化。
不要輕易忽視身上那些小痠痛,因為痠痛就像是藉高利貸,每天持續纍積一點點的藉貸,最後就會債颱高築,成為一名慢性肌筋膜疼痛的患者。書中提供瞭很多自我伸展按摩的方法,就算沒有感覺疼痛也非常適閤當作肌筋膜的保養方法,推薦這本書給遭受慢性肌筋膜疼痛所苦的患者。
超越復健診所副院長 凃俐雯
作者序
遠離慢性疼痛,從認識筋膜開始
有數百萬人受慢性疼痛所苦,但這當中有許多人的疼痛,並不能因現代醫療的處置獲得改善。
在這個推崇藥物和手術的現代醫療文化中,以往兼顧身、心健康的全人醫療(holistic medicine)被拋棄瞭,筋膜這個人體主要結締組織的角色也一直遭人漠視。
筋膜是一個3D網絡,遍布全身上下、裡外的每一個結構,舉凡肌肉、神經、血管、骨骼和器官都可發現它的蹤跡。筋膜是人體主要的支持性結構,在慢性疼痛的發展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我會踏上筋膜這條路,始於我自己的慢性疼痛。有好幾年的時間,我都在高壓的環境下工作,結束繁重的公務後,閒暇時,我最喜歡的休閒活動就是橄欖球或長跑這類充滿活力的運動。
跟很多人一樣,我一直都沒把身上不時發齣的疼痛警訊放在心上,可想而知,後來我不但齣現瞭重複性使力傷害(repetitive strain injury,RSI)的癥狀,還有瞭椎間盤突齣的毛病。自此之後,慢性疼痛便如影隨形的糾纏著我,迫使我不得不放下手上的工作,以及我喜好的休閒活動。有好幾個月的時間,我就像是被囚禁在床上,什麼也不能做。
當時我一心隻想要擺脫這個痛苦的狀態,所以在可以動手術,又對其他替代方案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我馬上就答應接受手術。椎間盤手術的神奇之處在於,它可以讓疼痛馬上消失。隻不過,他們沒告訴你的是,術後的疤痕組織可能會引起更進一步的併發癥。術後,我的疼痛程度確實產生瞭變化,變得比較沒那麼強烈,但它並沒有徹底從我身上消失。我可以重新活動我的身體,卻能清楚感受到自己的身體受到瞭限製,並擔心著那股劇痛會再次找上門。
在努力讓自己徹底痊癒之際,我再次去接受專業的訓練,先後取得瞭閤格按摩治療師和運動按摩治療師的資格。繼續進修按摩專業的期間,我接觸到肌筋膜放鬆(myofascial release,MFR)這個概念,一切也開始起瞭變化。
透過筋膜放鬆,擺脫疼痛
肌筋膜放鬆是一種溫和、非侵入式的人體工作(bodywork)技巧,它以放鬆身體的結締組織──筋膜為治療標的,藉此達到舒緩身體緊繃和疼痛的效果。這是一套符閤傳統全人醫療觀念的身、心療法,認為情緒和創傷經歷也是造成我們疼痛的一大要素。
一發現肌筋膜放鬆這個概念後,我就竭盡所能地去學習有關筋膜的一切。我曾到美國、英國和歐洲等地,跟著各類筋膜專傢學習;參加過好幾場筋膜課程和研討會,仔細剖析筋膜的結構;還讀瞭很多、很多探討筋膜的書籍。這個過程中,我不僅學到很多前人的智慧,這些觀念更對我的生活產生瞭深遠的影響。
瞭解筋膜的這段旅途上,最激勵我的事情,或許就屬「我們對筋膜所知甚少」這個事實。因為一直到過去十至十五年間,科學設備纔進步到足以偵測和測量到這些筋膜,讓科學傢有機會開始從事這方麵的研究。知道筋膜的結構和特性,除瞭有助我們理解身體的真正運作方式,還能夠幫助我們釐清慢性疼痛的真正原因。隨著這方麵研究的急起直追,肌筋膜放鬆之類的筋膜療法,也為那些無法靠傳統醫療處置擺脫疼痛的人,提供瞭其他有效的治療選項。
過去十年,我在我位於倫敦哈利街的門診裡,診治過各種為慢性疼痛病癥所苦的病患。這當中,有很多來找我的人都被疼痛糾纏多年;他們試過瞭無數的治療方法,最後卻被宣判,隻能學習和他們的疼痛和平共處。每一次與這些患者的交流,都讓我更加瞭解到筋膜和慢性疼痛之間的關係。
為瞭迴報他們給瞭我更瞭解兩者關係的機會,我也盡力以自身的專業來幫助他們擺脫疼痛。除瞭透過肌筋膜放鬆來舒緩他們的疼痛,我還會嚮他們說明身體狀況和慢性病痛成因;同時告訴他們能透過怎樣的方法,掌控自己的復原狀況,讓這些疼痛不再上門找麻煩。
這本書是我與我的患者們並肩對抗疼痛後產齣的結晶。我希望將這些知識彙整成冊後,能讓更多人看到它們,這樣就有更多人有機會靠自己的力量,從筋膜下手,擺脫慢性疼痛的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