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是最好的安排:勇闖以色列

未知,是最好的安排:勇闖以色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俞安
图书标签:
  • 以色列
  • 旅行
  • 游记
  • 文化
  • 历史
  • 冒险
  • 个人成长
  • 中东
  • 犹太教
  • 信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創世記12:1
 
  ★厚臉皮、勇敢、不會不好意思,這就是以色列的虎刺巴精神!
  ★老師叫我作業不要做完,甚至還要求我作弊?以色列跳脫框架的思考模式!
  ★沒有固定的吃飯時間,還常常齋戒,以色列又隨興又嚴格的飲食習慣!
  ★贖罪日、住棚節、安息日、光明節、逾越節、普珥節,在以色列體驗猶太傳統節日!
  ★哭牆、聖殿山、錫安之友博物館、巴勒斯坦,真切體會以色列的多重宗教與文化!
  ★希伯來文、阿拉伯文、意第緒語、英法俄德語,離散與回歸的歷史打造一民族多語言的以色列!
  ★「他們有槍我們有花!」戰亂下的樂觀、豁達,懂猶太人之前要先懂戰爭!
 
  22歲的台灣女孩Ann以國際交換學生的身分,隻身前往陌生又神祕的國度以色列。一年的停留,她像當地人一樣生活、像觀光客一樣發現。
 
  最初,她根本不了解這個國家、手邊有的資訊也很少,只是一心堅定「要去以色列」。
  而今,她走進了以色列的曠野,走進了猶太民族的生活;透過這本書,她要把自己對以色列的愛,原原本本地分享給你。
 
本書特色
 
  ★台灣女孩的以色列觀察記,用台灣人的視角,說以色列的故事給你聽!
  ★以色列傳統與現代、戰爭與和平的交融生活全體驗!
  ★如果說這是一本旅遊指南,它指向的不是地理上的以色列,而是心之所往!
 
專序推薦
 
  以色列駐台代表 柯思畢 Omer Caspi
  逐夢有限公司創辦人 林雨夢
  雄獅集團前總經理 裴信祐
 
真情好評
 
  全球熱門語言交流app HelloTalk
  百萬部落客 以色列美角
  以色列旅人/創業家 波阿斯
  知名美食攝影旅遊記者 姚舜
  知名旅遊節目主持人 郭彥均
  金馬影后/北藝大副教授 陳湘琪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份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未知,是最好的安排:勇闖以色列》,而是聚焦于另一本虚构的、引人入胜的历史探险小说。 --- 《沙海遗音:失落的丝路宝藏》 作者: 陆离 出版社: 宏远文化 装帧: 精装,附赠手绘地图 页数: 580页 定价: 88.00元 --- 导语:当历史的尘埃散去,真相是否也一同消亡? 在浩瀚的西域沙漠深处,流传着一个比古老传说更古老的秘密——一支失踪的汉朝探险队,他们带走的不仅是国宝级的玉器,更是一份关于丝绸之路早期贸易路线的致命信息。数个世纪以来,无数的考古学家、盗墓者和历史爱好者为之着迷,却始终未能拼凑出完整的图景。直到一个偶然的契机,一封残缺的家族信件将现代的目光引向了那片被风沙掩埋的古老绿洲。 《沙海遗音》是一部融合了紧张刺激的探险、错综复杂的历史阴谋与细腻情感描写的长篇小说。它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从繁华的长安,深入到危机四伏的塔克拉玛干腹地,去追寻一个关乎国运与个人命运的终极谜团。 故事梗概:追寻遗失的文明之声 故事的主人公是沈砚,一位专注于中亚古代贸易史的年轻历史学家。沈砚的研究长期陷入瓶颈,直到他无意中继承了曾祖父留下的一个上锁的木箱。箱中除了一些泛黄的笔记和一些奇特的符号外,还有一块来自西域的,刻有模糊星象图的青铜残片。 这些线索指向了公元前1世纪,一支奉命前往西方进行“开辟通道”任务的失踪队伍。官方记载中,这支队伍因遭遇沙暴而全军覆没,但沈砚的家族笔记却暗示了更深层次的背叛与阴谋。 探险伊始: 沈砚联合了艾拉,一位精通多国语言和沙漠生存技能的维吾尔族向导,以及马丁·科尔,一位对古代密码学有着偏执热爱的英国学者。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找到那支失踪队伍留下的遗迹,更是要解开残片上标记的“中道枢纽”——一个被认为只存在于神话中的丝路秘密物资中转站。 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们发现自己并非唯一的追寻者。一股隐秘的国际犯罪组织——“鬣狗会”,一个以盗掘和贩卖国家级文物为生的集团,也盯上了这批宝藏。他们利用现代技术和对古籍的曲解,步步紧逼,意图抢在沈砚之前,挖掘出中道枢纽中可能蕴含的巨大利益——不仅仅是玉器,还有某种被古代文明视为“动力源”的稀有矿石。 沙漠的考验与内心的挣扎: 小说的大部分篇幅设置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作者以极富画面感的笔触描绘了风暴、干渴、幻觉以及在绝境中人性的考验。沈砚必须学会信任艾拉在沙漠中的直觉,摒弃学院派的傲慢。 在追逐过程中,他们不仅要对抗自然环境的无情,还要应对“鬣狗会”雇佣的专业安保团队的围剿。每一次破解密码,每一次发现新的遗迹线索,都伴随着生命危险的升级。小说巧妙地插入了历史文献的碎片,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那些沉寂千年的声音,理解当年探险队员们所面临的困境与抉择。 高潮迭起:古老的陷阱与现代的对决 最终,沈砚一行人根据青铜残片上的星象图,定位了中道枢纽的准确位置——它被隐藏在一个巨大的地下盐湖之下,入口处布满了古人设置的复杂机关和毒气陷阱。 在地下遗迹中,沈砚发现了一卷保存完好的竹简,这卷竹简揭示了当年探险队覆灭的真相:他们并非死于沙暴,而是为了保护一项可能颠覆现有历史认知的“技术秘密”,主动选择了自我放逐和掩埋。而他们留下的一切,都是为了引导后世真正有德行和智慧的人来继承。 高潮部分,沈砚与“鬣狗会”的首领,一位外表儒雅、内心冷酷的国际文物贩子维克多,在狭窄的地下通道中展开了智力和体力的双重较量。沈砚必须在保护文物不被破坏的前提下,阻止维克多激活遗迹中某些不稳定的古代装置。 主题深度与文学价值 《沙海遗音》远非一部简单的寻宝故事。它深刻探讨了以下主题: 1. 历史的阐释权: 谁有权定义历史?是官方的记载,还是那些被遗忘的民间记录?小说暗示,真正的历史往往藏在那些不被主流认可的角落。 2. 文明的传承与责任: 面对古代科技和智慧,现代人应采取何种态度?是掠夺利用,还是审慎保护?沈砚与艾拉的努力,体现了一种对历史遗产能敬畏之心。 3. 人性在极限环境下的光芒与阴影: 探险过程中,队友之间的信任、背叛的诱惑,以及为了生存而做出的道德权衡,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推荐理由 《沙海遗音》的魅力在于其扎实的历史考据与令人窒息的叙事节奏完美结合。作者对西域地理、古代军事与贸易路线的描绘细致入微,使得每一次场景切换都充满异域风情和历史厚重感。如果您热爱《达芬奇密码》的解谜乐趣,又钟情于《鬼吹灯》的探险刺激,这部作品无疑将带给您一次兼具知识性与娱乐性的阅读盛宴。它不仅讲述了一个失落宝藏的故事,更是一曲献给所有探寻真相者的赞歌。 “历史的沙尘掩盖了真相,但风,从未停止低语。” --- (本书适合历史爱好者、考古探险小说读者、以及对中亚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俞安Ann
 
  Ani Ann品牌創辦人/設計師/部落客/演講者/藝術策展人
  2019年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主修舞台設計。
  2017-2018年至以色列耶路撒冷貝札雷藝術設計學院(Bezalel Academy of Arts and Design, Jerusalem)影像動畫學系,交換學生一年。
 
  背著相機,一個人去以色列各個角落旅行/感受/記錄/學習。
  用心體會,以真誠交流,我視這裡為「家」,他們待我如「家人」。
  致力成為以色列與東亞的橋樑,透過藝術的方式。

图书目录

【前言】
 
推薦序
推薦短語
未知,是最好的安排:勇闖以色列
地名╱特殊名詞介紹
但是妳現在在以色列啊,妳必須有虎刺巴精神!
 
【Part1.荊棘叢中開出花】
Chapter 1 8323公里外的溫暖

一位暖老師,一個暖故事
紙條女孩Nadia
Neta老師屋頂上的工作室
遇到天使不然我應該會乾死在沙漠
她一個人在這個國家
三日導遊
為了幫母親代購,遊了半圈以色列
猶太朋友親手織 Kippah送我
在貝札雷藝術學院的最後一天
以色列租房坎坷談(上)
以色列租房坎坷談(下)
 
Chapter 2 教育‧思維

妳怎麼這麼有禮貌?!
用陪伴與以色列小孩相處
"IT'S ABOUT MOVEMENT!"
雕塑老師:「我要求每個同學都作弊!」
第一學期的期末素描作業
100分?
猶太人的生意頭腦──非關金錢的交易
妳是我們的家人啊!
文化差異──我們真的沒有禮貌
 
Chapter 3 砂礫‧滿足
你們有固定的吃飯時間嗎?
令人欣慰的街頭塗鴉──一切都好
我不想成為這些東西的奴隸
你享受生命嗎?
他們有槍,但我們有花
妳知道的,每個人都會死
當彌賽亞來的時候
處變不驚的以色列人
複雜環境下的簡單生活
每件事情的發生都有它的意義,只是我們當下不了解而已
火箭之前,你才知道什麼是當下
 
【Part2.曠野裡聽見話語】
Chapter 4 堅韌‧傳承

贖罪日
和當地人一起澈底體驗贖罪日
住棚節
安息日
光明節
光明節陀螺、錢幣
光明節甜甜圈
光明節的第八天,一起點滿最後一根蠟燭
我的朋友又不吃不喝了?!
耶路撒冷的聖誕節一定很盛大吧?
連嚴肅猶太人都瘋狂的普珥節
逾越節──我去別人家一起團圓?
陣亡將士紀念日──哭牆
陣亡將士紀念日──赫茨爾山
以色列獨立紀念日
耶路撒冷日
十二月的海法
2019 十二月再度拜訪海法
 
Chapter 5 邂逅‧擁抱
首先,我們一樣都是人
聖誕教堂
哭牆,令人哭泣的地方
聖殿山
目睹清理哭牆紙條
耶路撒冷瞪羚谷
阿卡小趣事
錫安之友博物館
臨時起意,沒帶護照就去拉馬拉!?
以色列講英文通嗎?
第一次在以色列剪髮
在以色列看的第一齣戲──無言的馬克白
當我在公車上醒來,竟然……!!
千萬不要去這間餐廳
從此以後我殺起價來毫不客氣
以色列到底安不安全?
身上唯一的金融卡不見了
當一個外國人在齋戒月碰上安息日
路人動不動就對我比這個手勢,是在罵我嗎?
我曾經在這裡,跑完那段路
在以色列哭笑不得的觀影經驗
每次互動都讓我更加確定──沒有愛錯,以色列
這一幕,我想幫她留下來
 
【Part3.明年耶路撒冷見】
Chapter 6 反思‧想念
我之所以愛以色列
像當地人一樣生活,像觀光客一樣發現
我想念他們,即使我們不認識
「我們必須繼續做猶太人,我們也願意繼續做猶太人」
當你有了一位以色列朋友,心就會像被懸在空中
求你們平安
安息日街頭走秀
一切都是預備好的吧──台南妥拉藝術展策展人
不被當作是客人的那刻起,就感受到家了
我們都知道有些事正在發生!
對耶路撒冷的感覺
 
【Part4.攝影作品】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454174
  • 叢書系列:釀旅人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7 x 23 x 1.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1
 
眼見為憑 Seeing is Believing
柯思畢(以色列駐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
 
  我很榮幸也很高興被邀請為Ann的新書《未知,是最好的安排:勇闖以色列》寫推薦序。
 
  我與Ann的第一次見面是在2019年8月的藝術展覽開幕式,當時我才剛抵達台灣不久,而眼前這位年輕女孩對以色列及以色列人的愛與熱情令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深信「眼見為憑」這句話!唯有親自拜訪、並在當地生活一段時間,才能深入理解該地人文,貼近當地思維。
 
  而Ann正是如此!
 
  她在以色列待了很長的時間,並不只是像個觀光客走馬看花,而是將她在這裡所體驗的每一天成為豐富的閱歷、結交以色列朋友,並順利地融入當地人的生活,成為我們的一份子。
 
  Ann充分地體驗了以色列,並在她的書中生動地描述了她的奇妙旅程。她曾經也和許多其他台灣人一樣,對以色列並不了解,所見所聞多來自媒體報導。但如今Ann將一篇篇親歷的生活小故事分享給讀者,透過一位台灣女孩的視角,讀者能更容易理解以色列真實的面貌(包括人們的生活、思維、相處模式、文化習俗等等)。
 
  Ann踏上了亞洲大陸的另一端,記錄下自己與這個「陌生」國家的文化、人民、食物、風景的邂逅;沒有刻意的目標,她只是讓自己盡可能地吸收,而擺在您面前的書便是一切經歷的美好果實。我認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出現的攝影作品。Ann是位有天賦的攝影師,她透過鏡頭捕捉了以色列各種獨特的面貌,而這些照片更是昇華了閱讀體驗,能讓讀者在閱讀Ann的故事時彷彿也與她一起經歷了一趟以色列之旅。
 
  以色列和台灣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卻也有很多獨特之處。在Ann豐富有趣的寫作風格下,以色列的本質將被更加真實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我將Ann的新書《未知,是最好的安排:勇闖以色列》視為一份公開邀請,邀請所有人親自體驗以色列。我希望它將鼓勵許多台灣人迫不及待收拾行囊,來到以色列拜訪我們。
 
  我邀請您們來享受令人驚嘆的以色列-揉合熱情好客的人民、歷史、文化和自然美景的地方-親自體驗Ann在書中紀錄的美好。
 
推薦序2
 
愛上迷樣的以色列
裴信祐(雄獅集團前總經理)
 
  這是一本很生活的故事書,非常好看,看了會著迷,值得一讀再讀。
  這是一本豐富的以色列人物誌,有深度哲理的猶太人生活雜記、猶太節慶總攬與紀實、猶太家庭與課堂裡學校教育的剪影、與傳統市集與沙漠冒險的趣事。
 
  這也是一本攝影集與素描冊,有震懾人心的鏡頭,有用簡單線條勾勒出的臉龐,親切動人。
  如果你想認識以色列的人物,書中活生生地寫了拍了,看了就很愛很想跟他們成為朋友。
  如果你想知道以色列的節慶,書中完整地為你呈現了,且有節慶活動的鮮活照片與現場實景。
  如果你想了解以色列老師的教學理念與技巧,以色列教育的哲理,你會驚喜。
  如果你想體會以色列家庭為何維繫得如此緊密長久,你就不能不看好幾篇精彩的猶太家庭接待Ann的零距離側影。
  如果你想欣賞以色列人物與生活場景的照片,那,你更不能錯過本書的攝影集。
  又或,如果你只是想看一本書,那麼,這是一本讓你著迷的故事書。
 
  作者Ann是主修舞台設計的北藝大學生,2016年跟著牧師的團去以色列,就愛上了以色列,開始學希伯來文,也因此,在老師推薦下,2017年10月參加了交換學生計劃到以色列貝札雷Bezalel藝術學院一年,2018年7月回台後,因思念以色列,2018年11月又去了以色列一個月,2019年11月再度踏上以色列國度兩個月,以一個年紀輕輕的交換學生身份,勇闖以色列。
 
  雖然時間短暫,但是,Ann用親身經歷,用珍惜的心,以筆以相機以素描抓住每一個稍縱即逝的場景與人物,記錄了珍貴的霎那永恆;然而,更可貴的是,作者年紀輕輕,卻能以超乎想像的成熟思維,藝術人的敏銳細緻觀察,勇闖以色列大街小巷的冒險精神,取得第一手資訊,作為舞台劇與歷史書的原創素材,再以舞台劇編撰的素養與技巧,巧妙地結構出成這本書。想像中,似乎是,Ann在闖蕩以色列時,心中早已有了藍圖,依著藍圖尋尋覓覓了寶貴的素材;然而,書中許多故事卻又充滿了「即興」與「驚喜」,所以,看起來卻又不是完全依著藍圖去闖的。那麼,到底是先有劇本再蒐集素材,還是有了素材,因而構思了劇本呢?真是個謎;或許,就是作者Ann說的「未知,是最好的安排」吧。
 
  又或許,作者心中有定見,又能用khutzpah精神,勇闖以色列,反覆辯證累積互補,這就將不可知未知的世界,精煉了成了如此深入淺出的劇作。
 
  是哪一種?很想知道各位看官的讀後心得。
 
  這本書的好看,在於它是一幕幕生活舞台劇,看了第一幕之後,就迫不及待要看下一幕,看完了一幕之後,好奇地想看同主題的下一幕,殊不知,作者已經戲劇性地轉到新的場幕,留下略有悵然卻充滿好奇的觀眾一絲絲自由想像的空白;此時,新場幕的精彩故事即刻抓住了心思意念,隨即展開一齣齣新戲,讓人迷入了作者鋪陳的猶太人物、歷史、市井生活、學校生活、節慶生活,並且,自然地帶出了獨特而美好的猶太民族的信仰與生活哲理。
 
  這齣劇本共有3場,6幕,83個故事。場景遍及以色列聖城歷史大街小巷著名景點、學校、猶太家庭、市集;人物極其豐富,角色超俗獨特,由教師、宗教人、同學、路人、作者Ann聯合演出。
 
  第一場主題是:「荊棘叢中開出花」。用〈8323公里外的溫暖〉、〈教育與思維〉、〈砂礫與滿足〉,三幕劇帶出以色列的人物、教育、思想輪廓。
 
  第二場主題是:「曠野裡聽見話語」。用〈堅韌與傳承〉來彙編傳統的節慶,尋找猶太文化根源,用〈邂逅與擁抱〉來記錄節慶中有血有肉的人味,以及「根」之所在。
 
  第三場主題是:「明年耶路撒冷見」。用〈反思與想念〉,道出了作者愛上以色列後的文化衝擊、反省、對照,以及迷戀那為之生為之死的價值「根」的錯綜複雜,為持續探索啟動了新的旅程。
 
  其中,第一幕〈8323公里外的溫暖〉,一口氣帶出了好幾位令人愛不釋手的人物,就已深深啟發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完全劇。
 
  在這幕序曲裡,有充滿智慧熱愛學生有教學熱誠的暖老師Neta,看見新同學Ann走進教室來上第一堂課,就用溫暖又實在的言語問候:「welcome! 我猜你應該需要翻譯!」立即有五位學生舉手要幫忙,這些自然的舉動,釋放了Ann不安的心,展開一學期的學習,課堂上精彩的師生對話,是藝術學的圭臬。在學期結束後,Neta老師親邀Ann到特拉維夫她珍愛的居家studio,在她的畫室單獨給Ann上了一堂生命交流課程。離別時,那句 "of course I'll miss you too! You are part of my life now!" 更是刻骨銘心,讓我激盪不已,相信也在Ann的心靈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典範,在人生的歲月裡,有一天為人師,也當如此款待學生,成為學生的終身朋友,教導學生,給予學生持續的啟發與幫助。
 
  還有初次上課就幫Ann記筆記的暖同學Nadia,書中精彩的描述:下課時,我正整理包包準備走出教室,迎面走來一位濃眉大眼的女同學,她遞給我兩張紙,說道:「這是我幫妳記的英文筆記,希望對妳有幫助!」輔以Ann素描的Nadia濃眉大眼臉龐,讓我看見在第一堂課,為一位陌生的同學默默地將希伯來問翻譯成英文筆記的Nadia,是如此真實地存在。
 
  還有猶太年輕媽媽Saray用她所有的來款待素昧平生的外國女孩,有路旁的市井小民,外表獨特內情的宗教人,有沙漠困境中即時主動幫助的天使……。每一位人物都是Ann在以色列的貴人,栩栩如生,讀著文字看著照片,彷如我也身歷其境,感受了他們那發自真情的待人處事風範,那麼自然地把Ann當作真朋友,毫無顧忌毫無保留,任性揮灑在一位他鄉的孤獨小女孩身上,無疑,這是令人著迷令人感動的。
 
  其他的場次與幕劇,有猶太家庭的生活,有猶太節慶的全覽與寫真,有藝術教室課堂上的經典對話,有旅遊冒險奇遇,有平常市井生活的點滴,我若一一介紹,將會是一本厚厚的新書了,不再敘述,就留待閱眾自己觀賞體會了。
 
  我跟Ann只有一面之緣,是在2019年台以商會的以色列文化推廣會上認識的,印象中,Ann是瘦弱女子,炯炯深邃的眼神卻令人印象深刻。她跟我提過曾參與交換學生計畫去以色列,卻沒想到在2020年的此刻,全世界都陷入COVID-19的驚慌時,Ann突然給我一個簡短的line,請我這素昧平生的長者寫序,讓我受寵若驚。算算,我們足足相差了45歲,我只去了一次以色列,我又何德能為她寫序呢?仔細思量Ann找我的原因,或許是,雖然只有一次的見面,但她觀察到我會希伯來文,還在商會裡唱了兩首希伯來歌,她那好奇與敏銳的觀察特質被觸碰了,留下了我這個人物的印象,並且,很大膽地勇闖我的line,冒險地邀請我。因著這份心思,我在兩個禮拜的拾穗日子裡,反覆讀了每一篇文章,遨遊在Ann所創造的劇裡,非常享受,並將我的感受用line跟Ann分享,Ann也感到欣慰,並一直說,等到編輯把她的照片整理後給我,我看了會更有體會,很顯然,她非常珍惜照片與文字結合的魅力。果不其然,在看了照片之後,文字劇中的場景與人物,跳出來了,角色鮮明了,故事更精彩地呈現了。
 
  這段因緣際會,也勾起我的一小段以色列記憶。個人在2011年造訪以色列短短幾天,回台後,就不顧一切邀我的老伴一起去學希伯來文,並寫了一篇〈迷 • 以色列〉的文字,作為愛上以色列的典藏。讀了Ann這本書,竟然發現我們雖是不同年齡,在不同時空,觸碰了以色列,卻都充滿了「迷」心緒的演變。初期是「迷惑」,不解在很不平安的環境中,以色列人為何口口聲聲說Shalom,互道平安?為何猶太民族在數千年的離散歲月裡,傳承延續了猶太民族的文化,有深而堅韌的根?但是隨著更多接觸以色列的語言,人,與各層生活的點滴,那迷惑,很自然地轉成「著迷」了。
 
  很感恩有如此福氣寫序,此時,COVID-19仍肆虐全球,影響生活,不知明日將如何。也讓人類深沈地檢視與反省,赫然驚覺沒有善盡上帝把創造的美好世界交給我們管理的神聖責任,反倒因為我們的無限貪婪,無盡地搶奪了世界的美好,破壞了永續生態,造成大自然的反撲,用病毒用各種災害來示警。面對未知的未來,讀了Ann的這劇本式的故事書,看著張張震懾人心的攝影作品,不禁要說:是的,未知,是最好的安排。讓我們謙卑地回到上帝起初創造的美好,回到那美好的「根」源,一起用勇闖以色列的精神,勇闖世界。讓美好的事情發生,讓something is happening的美好,不只發生在耶路撒冷,也成就在有你有我走過的腳蹤上,在台灣,在這世界的每一角落,在每一個珍貴的生命裡。
 
推薦序3
 
8323公里外的家鄉
林雨夢(逐夢有限公司 創辦人兼執行長)
 
  第一次和Ann見面是在一家名叫Toasteria的以色列餐廳,由於我們對以色列的情感,早已是臉書上的好友,對於身為台灣媳婦的我,Ann的照片一直是我一解思鄉之情的良方。她在以色列拍的照片與影片,場景不一定是熱門景點,沒有觀光客的絢爛浮誇,但就是我認識的以色列,那個我從小到大成長的地方。我們在以色列餐廳的地中海音樂中,像老友般,聊了一下午的以色列。除了第一眼看到她那份似曾相識的親切外,這個靦腆台灣女孩對以色列的了解,也讓我大開了眼界。
 
  這些年來一直在台灣與以色列這個領域努力的我們,Ann也一直沒有缺席,她透過影音、攝影與設計,將她認識的以色列用最生動與寫實的方式呈現,其實Ann的故事是一個勇於走出舒適圈的台灣女孩的冒險故事,聖經中神告訴亞伯拉罕,你要離開你的本地本家,往我應許你的方向前去。就在這樣的熱忱下,三年前,Ann到了以色列,開始了她在以色列的求學與文化體驗。
 
  Ann這本書寫成的此時,正是全球疫情肆虐的時代,在世界交流一切看似靜止的此時,也是一個人最適合去感受自己內心的同時。我們是否因為每天的日常工作,忘卻了自己愛探索與冒險的本心,我們是否因為每天重複的生活,以為這個世界就是我們看到的那麼大。我們刻版印象的以為本應如此的決定,是否還有其他的可能?在8323公里外的以色列,Ann的書給了我們一個可以一窺神秘國度的眼界,書中帶領你踏上探險旅行。
 
  在我們相識的最初,Ann告訴我她要寫一本書,寫一本以色列的書。她的自信讓我相信,有朝一日,她一定會夢想成真。而她的夢想成真也會鼓勵更多人的夢想成真,現在你也可以和我一樣,跟著Ann的腳步,隨著Ann的鏡頭,走過這個台灣女孩的冒險之旅,也希望當你隨著這本書走到Ann冒險的終點,也是你自己那本書冒險的起點。更希望你能透過這本書,了解我那深愛的故鄉──以色列。
 
  Shalom。
 
作者序
 
未知,是最好的安排:勇闖以色列
 
  2016年9月,是我第一次跟團去以色列旅遊。拿到報名表的那一刻,還完全不清楚以色列是怎麼一回事。如同大部分台灣人一樣,腦中浮現的是盡是中東、戰亂、聖地、沙漠⋯⋯一定很危險吧!然而基於好奇心我還是想去看看,硬著頭皮博得媽媽好不容易的首肯。短短12天的旅程,使我對這個國家深深著迷,第一次踏上遙遠的中東國家,心裡卻不感到緊張害怕;聽不懂語言、看不懂路標,竟絲毫不曾著急徬徨。踩在這想都沒想過的土地上,取而代之的是說不上來的踏實與安心,彷彿被深深地環抱著,一個陌生的國度,讓我有了「家」的歸屬感。
 
  回到台灣後,似乎已有某部分與以色列連結,好像有一部份的自己仍留在以色列,總感覺與以色列的關係並非僅此而已;她並不只是我所旅遊的國家之一,我很想念以色列,我想更認識這個國家,我想深入了解她的文化,甚至,我想「回去」以色列──這是其他造訪過的國家不曾給過我的感受。當時已經大四的我,壓根兒沒想過要出國當交換學生,卻在系上老師陳湘琪老師的介紹下,得知北藝大在以色列有姐妹校,因此於2017年便二話不說去申請交換。我很清楚知道自己並非為了當交換學生,才選以色列;而是因為「以色列」,才去交換。
 
  《未知,是最好的安排:勇闖以色列》這個書名的概念取自於創世記12:1「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出發去以色列交換前,神對亞伯拉罕說的這句話反覆出現在我耳邊(當時神要亞伯拉罕離開他原本所住的地方,往神要指示他的地方去;亞伯拉罕根本不知道要去哪裡,卻還是憑著信心勇敢地去了,最後神帶領他到迦南地──以色列,並成為歷史歷代以色列人的始祖)。這與我當時出發前的心境不謀而合,不到一年的時間,從完全不認識以色列,到即將獨自在那裡留學生活,一切發生得很快,我其實還沒弄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去、根本不算了解這個國家、有的資訊也不多,從來不曾離開家到他鄉獨自生活,然而我心裡唯一很確定的是「去以色列」。
 
  書中的篇章集結了我在旅途中發生的故事,透過與當地人相處而學習到的文化與思維;甚至也有許多故事在發生的當下不曉得為什麼,卻在事後回頭看才明白。我想像來自東方的我走入一片曠野,看到漂泊的猶太民族(不論是亞伯拉罕從示劍走到迦南、以色列人從埃及走回耶路撒冷或是二戰後顛沛流離的猶太人),我加入他們的行列,參與他們的生活,記錄下所見所聞。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题材是抱持着审慎态度的,总怕又是那种脸谱化、标签化的“他者”叙事。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展现了极高的同理心和洞察力,他笔下的人物,无论立场如何对立,都没有被简单地塑造成“好人”或“坏人”,他们都是被历史洪流裹挟着,努力寻找生存缝隙的个体。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环境声音的捕捉,比如清晨的祷告声、市集上讨价还价的喧嚣、夜晚的寂静与不安,这些听觉元素构建了一个无比立体的背景音轨,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唯一的遗憾是,对于部分关键性的文化符号,作者可能因为篇幅限制或想留给读者想象空间,解释得不够详尽,对于初次接触这类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查阅资料,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维脉络。不过,这种需要主动探索的感觉,也恰恰是阅读的乐趣之一吧。

评分

这本书的文风呈现出一种非常奇特的平衡感,它既有欧洲文学那种对个体存在感的深沉叩问,又夹杂着我们亚洲文化里特有的那种对群体归属和历史记忆的执着。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讲究,用词精准,但又不失口语化的亲切感,这让厚重的题材读起来一点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瞬间浓缩到一双眼睛、一个手势、一次擦肩而过的眼神交流中去。这种“见微知著”的功力,是很多写游记或纪实文学的作者望尘莫及的。当然,对于习惯了直线叙事的人来说,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可能需要适应一下,它跳跃性比较大,仿佛是作者记忆的碎片随机重组,但这或许正是作者想表达的,即“真实体验”本身就是碎片化、非线性的。总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都能发现新层次的作品。

评分

读完之后,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呈现一种生命力的爆发。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困境”的描绘,那不是那种戏剧性的、好莱坞式的英雄主义,而是一种在日常细节中不断累积、最终不得不面对的真实困境。作者没有急着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把那些道德上的灰色地带,那些文化冲突下的微妙张力,原原本本地摊开在读者面前。这使得阅读过程像是在解一个多层次的谜题,你不断地在脑海中构建自己的理解框架,却又不断地被新的信息所颠覆。某些段落的哲学思辨性非常强,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融入在人物对话和内心独白中的自然流淌,让人在合上书本后,还能继续在脑海里跟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辩论。对于长期关注地缘政治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人性化”的切入点,避开了冰冷的分析,直击心灵深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真的有够抓人,从头到尾就像坐上了一列失控的特快列车,让你完全没有喘息的空间去思考,只能被作者牵着鼻子走,一路冲进那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异域。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历史遗迹和日常生活的碰撞时,那种疏离感和亲近感交织在一起,写得特别细腻。你可以感受到作者在记录这些经历时,那种既想保持客观观察,又忍不住被周遭环境所触动的情感拉扯。作者的文字功力毋庸置疑,他对场景的描摹,无论是光影的变化还是空气中弥漫的味道,都处理得非常到位,让人仿佛真的置身于那片土地上,能闻到尘土和香料混合的味道。不过,坦白说,有些地方的转折点处理得略显仓促,也许是为了配合整体的快节奏,导致一些本该深入挖掘的人物心理描写稍微有点浅尝辄止,留下了一点点意犹未尽的感觉。整体而言,这是一部充满活力和探索欲的作品,适合喜欢在阅读中体验“在路上”感觉的读者。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成功地将个人的“闯荡”与宏大的“命运”纠缠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非常强大的张力。作者在描述自己如何在不熟悉的文化土壤中摸索前行时,那种焦虑、兴奋、迷茫与顿悟交织的情绪,几乎让我感同身受。他并没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无所不能的观察者,反而坦诚地展现了自己的脆弱和无助,这种真诚感是极其罕见的,也是这本书能抓住读者的关键所在。文末的收束处理得非常高明,没有给人一种“一切圆满解决”的虚假感,反而留下了更深远的余味,让人思考“完成”与“继续”之间的界限。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看过的,在处理复杂现实题材时,最具深度和温度的作品之一,它强迫你去思考,在不同的坐标系下,我们所坚信的“常识”到底有多么脆弱。绝对是值得拥有的一本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