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隊飛行:讓戰鬥機飛行員帶你一飛沖天

編隊飛行:讓戰鬥機飛行員帶你一飛沖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永賢
圖書標籤:
  • 飛行員
  • 戰鬥機
  • 航空
  • 軍事
  • 飛行技術
  • 編隊飛行
  • 冒險
  • 勵誌
  • 科普
  • 飛行訓練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退役飛官分享飛行員養成歷程,座艙視角第一線直擊高空實況,百餘幀高清航空美圖大精彩解密。
 
  撰文◎李文玉, 龍仕銓, 熊楚纔
  攝影◎周立昌, 黃啟端, 蔡聖龍, 顏際隆, 吳啟豪, 李文玉, 張健常, 熊楚纔
 
  前空軍總司令 唐飛 上將 推薦:「本書揭開瞭戰鬥機飛行員神秘的麵紗,藉由這群飛行員親身說明,讓愛空軍及關心空軍的大眾能進一步增加對空軍瞭解,我早就期待類似這樣的書籍問世瞭。」
 
名人推薦
 
  航空專傢 王立楨/航空作傢 傅鏡平/航空迷 吳啟豪(國旗哥)等聯袂推薦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航空史上的技術革新與經典機型解析”的圖書簡介,旨在深入探討二戰後噴氣式戰鬥機從萌芽到成熟,以及由此催生的先進航空技術與作戰理念的演變曆程。 --- 《藍天徵途:噴氣時代戰鬥機技術演進與空戰思想革新(1945-2000)》 導言:穿越音障的時代召喚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散盡,人類對天空的徵服並未止步。取而代之的是一股由渦輪噴氣發動機驅動的全新力量——噴氣式戰鬥機的崛起。本書並非單純的曆史迴顧,而是一次對技術飛躍、設計哲學轉變與地緣政治影響下空戰思維重塑的深度剖析。我們聚焦於1945年至21世紀初的五十年間,航空工業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將科幻般的想象轉化為翱翔於平流層的鋼鐵利刃。 本書將帶領讀者,跨越冷戰的鐵幕,走入那些決定未來戰爭形態的航空設計實驗室、風洞試驗場以及試飛員的座艙之中,探究那些塑造瞭現代空防體係的經典機型及其背後的技術邏輯。 第一部分:噴氣黎明——第一代與第二代噴氣機的誕生與挑戰(1945-1960s初期) 本部分追溯噴氣動力的早期摸索,重點分析早期的設計局如何在缺乏成熟理論指導的情況下,通過無數次的試驗與失敗,確定瞭噴氣式飛機的基本氣動布局。 1. 跨越“馬赫一”的門檻: 我們將詳盡解析跨音速飛行的物理難題,從後掠翼的引入到平直翼的局限性。重點剖析如美製F-86“佩刀”與蘇製MiG-15這兩款奠定噴氣機基調的機型。它們不僅是冷戰初期空中力量的象徵,更是對“音障”概念的首次實戰檢驗。解析其結構強度、進氣道設計以及早期空對空導彈(如“響尾蛇”的雛形)的集成嘗試。 2. 壓力下的進化:加力燃燒室與三角翼的登場: 隨著噴氣發動機推力的增加,對更高效的超音速巡航能力的需求日益迫切。本章深入探討納塞爾(Nacelle)設計的優化,以及以英製“獵迷”和法製“神秘”為代錶的三角翼布局在超音速飛行中的獨特優勢與副麵效應(如“幽靈機動”)。這些機型首次將戰鬥機的作戰速度推嚮2馬赫的門檻,標誌著“速度即生存”觀念的初步確立。 3. 飛控係統的革命: 早期的噴氣機速度過快,對飛行員的反應速度提齣瞭不人道的挑戰。本書將詳細介紹電傳操縱係統的早期概念,分析液壓助力轉嚮如何被更精密的機械補償係統所取代,為後續的全權(Full Authority)電傳操縱奠定技術基礎。 第二部分:導彈主宰與機動性的迴歸——第三代戰鬥機與“近距格鬥”的再發現(1960s-1970s) 越南戰爭的實戰檢驗,暴露瞭早期導彈導引係統在復雜電磁環境下的脆弱性,以及純粹追求速度和高度的戰略盲區。本部分聚焦於對戰鬥機設計哲學的修正。 1. 飛控與氣動布局的深度融閤: 介紹靜穩性設計的哲學轉變,從追求自然穩定性轉嚮有目的的靜不穩設計。深入剖析F-4“幽靈II”作為“截擊機至上論”的巔峰之作,其在大迎角(High-AoA)機動中暴露的局限性,以及這種局限性如何催生瞭後續的設計方嚮。 2. 矢量推力的先驅嘗試: 探討早期試驗機型(如XFV“黃蜂”和F-104“星式”的某些衍生設計)對垂直起降和推力矢量控製的探索。雖然這些技術在當時尚未成熟,但它們描繪瞭未來戰鬥機靈活性的藍圖。 3. “大能量”理論與火控係統的集成: 重點分析電子戰對抗的初步概念如何影響火控雷達的迭代。解析脈衝多普勒雷達的原理,它如何使戰鬥機首次具備在“雜波背景”中探測低空目標的能力,從而改變瞭“視距外”(Beyond Visual Range, BVR)作戰的定義。 第三部分:數位化與氣動魔術——第四代戰鬥機的輝煌十年(1970s-1990s) 這是戰鬥機設計史上最富創造力的時期,融閤瞭尖端電子技術、對空氣動力學的精妙掌握,以及對特定作戰角色的精準定位。 1. 氣動設計的集大成者:邊條翼與鴨翼的博弈: 本章細緻對比邊條翼(Strakes)與鴨翼(Canards)在提升大迎角下升力和控製性的作用。深入解析“颱風”、“陣風”等歐洲多用途戰機在氣動布局上的選擇差異,以及F-16“戰隼”如何通過巧妙的氣動設計和三軸電傳操縱,實現革命性的高機動性,成為“為格鬥而生”的典範。 2. 火控與態勢感知(Situational Awareness, SA): 探討多功能雷達(MFR)的發展,它如何從單純的測距與跟蹤,演變為具備閤成孔徑雷達(SAR)測繪能力。解析平視顯示器(HUD)和多功能顯示器(MFD)如何將海量信息壓縮並呈現給飛行員,真正意義上實現瞭“信息優勢”。 3. 隱身技術的醞釀與先驅: 盡管完全意義上的隱形戰機在此時尚未服役,但本部分將追溯F-117“夜鷹”的早期設計理念,解析其平麵化設計如何作為一種對雷達波的“幾何操控”,而非單純的材料吸收。討論雷達吸波材料(RAM)在提高戰機生存率方麵所做的早期貢獻。 第四部分:通用化與數字化轉型——進入世紀之交的思考(1990s-2000) 冷戰結束後,軍費削減與技術融閤成為新的主題。本部分探討戰鬥機從“專業化”嚮“多用途”轉變的趨勢,以及未來戰機麵臨的新挑戰。 1. 效費比與通用化設計: 分析F/A-18“大黃蜂”係列如何通過模塊化設計和結構優化,實現從戰鬥機(F)到攻擊機(A)角色的無縫切換。探討“任務可重構性”在降低後勤成本中的核心價值。 2. 軟件定義戰場: 聚焦於Link 16等數據鏈技術的發展,以及分布式閤成孔徑雷達(DSAR)的概念,探討未來的空戰不再是單機間的較量,而是“作戰網”內的協同博弈。 3. 總結與展望: 簡要迴顧五十年間,航空技術如何從依賴蠻力的純粹速度競爭,演變為“速度、感知、信息”三位一體的復雜係統工程。展望未來十年內,第五代戰機如何通過更徹底的隱身化和更深層次的係統融閤,將戰鬥機的概念推嚮新的高度。 --- 本書特色: 技術圖解詳盡: 包含大量高精度剖麵圖和氣動原理示意圖,將復雜的空氣動力學和電子學原理轉化為易於理解的視覺語言。 案例驅動分析: 選取瞭全球範圍內具有裏程碑意義的20餘款機型作為核心案例,進行深度技術剖析而非泛泛而談的戰史敘述。 跨界視野: 結閤瞭航空史學、材料科學、控製工程等多學科視角,展現噴氣機發展的整體圖景。 本書適閤航空愛好者、軍事科技研究人員、工程師以及所有對冷戰後科技競速史感興趣的讀者深入閱讀。它不僅僅記錄瞭飛機的誕生,更記錄瞭人類徵服三維空間所付齣的智慧與汗水。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王永賢(撰文/圖片提供)
 
  空軍官校1989年畢業,主機種F-16,美國Embry Riddle飛安碩士,美空軍作參班2007年班,曾任駐美路剋基地領隊,並於美國獲得路剋基地炸射比賽團體及個人Top Gun總冠軍。(著有《完美牛排》,《完美牛肉》,《完美海鮮》3本著作)
 
李文玉(撰文/圖片提供)
 
  空軍官校1987年畢業(76年班),英國愛丁堡大學1995年企管碩士,美空軍戰院2009年班,曾任試飛官、駐美空軍副武官、駐日空軍武官、軍情處國際情報組長、作戰隊長等職,現為民航機師。
 
龍仕銓(撰文)
 
  空軍官校1989年畢業,主機種 F-5,曾任假想敵46中隊教官,現任民航機飛行員。
 
熊楚纔(撰文/圖片提供)(Cougar)
 
  空軍官校1989年畢業,歷任飛行官、情報官、訓練官、作戰官、分隊長 ,主機種 F-5,服役九年後退伍進入民航。
 
周立昌(攝影)
 
  空軍官校1992年畢業,曾任F-16種子教官及單機特技飛行員,現任民航機飛行員。
 
黃啟端(攝影)
 
  空軍官校1993年畢業,曾任F-16偵照隊長,軍旅生涯30餘載,是大、小演習常客,常自嘲:「飛行技能」是我的本業、「參謀作業」是我的副業、「空中攝影」是我的專業;喜歡攝影、熱衷紀實,攝影作品更多次獲選空軍「藍天美展」、國軍「文藝金像獎」首獎。
 
蔡聖龍(攝影)(S. L. Tsai)
 
  Airliners.net 航空攝影網站評審員,現經營攝影工作室並擔任攝影教師。
 
顏際隆(攝影)(Winston Yen)
 
  齣生於高雄,中學時期因電影捍衛戰士(Top Gun)及參加航戰營而產生對航空事物的興趣並持續至今。
 
吳啟豪(攝影)(Wu, Chii-haur)
 
  攝影愛好者,最早穿著國旗 T 恤拍飛機照,大傢尊稱他「國旗哥」。
 
張健常(攝影/校稿)
 
  空軍官校1989年畢業,官校飛行教官,退伍後現為業餘作傢。

圖書目錄

Chapter 1 追求和平,先做好戰爭準備/17
Chapter 2 鬍桃殼內的無限空間/21
Chapter 3 速度愈快,責任愈重/41
Chapter 4 勤訓苦練到真槍實彈
Chapter 5 第一次齣國:跳齣井外的青蛙
Chapter 6 使我成為磨亮的箭,藏在箭袋之中:F-16
Chapter 7 逆境中的悍將:IDF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954204
  • 叢書係列:生活主意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8.5 x 26 x 1.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1992年的時候,當時空軍同時接收IDF,F-16,幻象2000以及E-2T,4 種新一代飛機一次進來,以當時的國力與資源,實在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當時擔任空軍總司令,想到颱灣礙於國際局勢,從來沒用過像樣一點的武器裝備,忽然間各國又同時願意輸齣高性能裝備給颱灣,所以,當參謀總長問我同時換裝 4 種飛機有沒有問題的時候,「不可能」三個字哪裡說得齣口,即使有再多的不可能也要吞下去,想盡辦法全部都變成可能;現在各型戰機都已肩負起颱海領空上的重擔,這個成功不是平白而來的,從決策與決心,計劃到執行,加上過程中不斷修正與改進,纔能展示齣現在的成績。
 
  空軍的飛行員有個毛病,就是講到飛行的時候口沫橫飛,但隻要拿起筆來就頭歪眼斜,筆桿比駕駛桿還重,一聽到寫文章就卻步,有不少讓大眾多瞭解空軍的機會就這樣錯過瞭,相當可惜;當我知道作者要推齣這本書的時候,我個人相當興奮,幾位作者以親身經歷,寫齣瞭戰鬥機飛行員培養與成長過程,以及新一代機換裝的第一手資訊,空軍需要大傢的支持與愛護,書裡麵談到很多的事情,揭開瞭戰鬥機飛行員神秘的麵紗,也讓喜愛航空的人能夠對航空有更進一步的瞭解,以往抬著頭那種遙不可及的感受,現在都可以藉由這群飛行員親身說明,讓一些愛空軍以及關心空軍的大眾,除瞭看看基地開放與航展之外,還能夠進一步增加對空軍的瞭解,我個人早就期待類似這樣的書籍問世瞭。
 
  我也會犯規,空軍也會犯錯,喜劇與悲劇僅一線之隔,也常常是一念之差;近年來的航空器發展愈來愈先進,也愈來愈安全,領導階層的管理與治理也盡量杜絕人為錯誤的發生,但是有些狀況的處置,還是要靠「人」來做最後的掌控,但也因著不一樣的飛行經驗與人格特質而產生不一樣的處理結果;類似這樣的書籍問世,也相對鼓勵航空人員能夠進一步對飛行的決策、規劃、執行以及管理做更進一步的提升,提高自己守法的習慣,保障飛安,也等於是對所有人民盡瞭一份心力。
 
前行政院長/國防部長/空軍總司令 唐飛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