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隊飛行:讓戰鬥機飛行員帶你一飛沖天

編隊飛行:讓戰鬥機飛行員帶你一飛沖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永賢
图书标签:
  • 飛行員
  • 戰鬥機
  • 航空
  • 軍事
  • 飛行技術
  • 編隊飛行
  • 冒險
  • 勵志
  • 科普
  • 飛行訓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退役飛官分享飛行員養成歷程,座艙視角第一線直擊高空實況,百餘幀高清航空美圖大精彩解密。
 
  撰文◎李文玉, 龍仕銓, 熊楚才
  攝影◎周立昌, 黃啟端, 蔡聖龍, 顏際隆, 吳啟豪, 李文玉, 張健常, 熊楚才
 
  前空軍總司令 唐飛 上將 推薦:「本書揭開了戰鬥機飛行員神秘的面紗,藉由這群飛行員親身說明,讓愛空軍及關心空軍的大眾能進一步增加對空軍了解,我早就期待類似這樣的書籍問世了。」
 
名人推薦
 
  航空專家 王立楨/航空作家 傅鏡平/航空迷 吳啟豪(國旗哥)等聯袂推薦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航空史上的技术革新与经典机型解析”的图书简介,旨在深入探讨二战后喷气式战斗机从萌芽到成熟,以及由此催生的先进航空技术与作战理念的演变历程。 --- 《蓝天征途:喷气时代战斗机技术演进与空战思想革新(1945-2000)》 导言:穿越音障的时代召唤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尽,人类对天空的征服并未止步。取而代之的是一股由涡轮喷气发动机驱动的全新力量——喷气式战斗机的崛起。本书并非单纯的历史回顾,而是一次对技术飞跃、设计哲学转变与地缘政治影响下空战思维重塑的深度剖析。我们聚焦于1945年至21世纪初的五十年间,航空工业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科幻般的想象转化为翱翔于平流层的钢铁利刃。 本书将带领读者,跨越冷战的铁幕,走入那些决定未来战争形态的航空设计实验室、风洞试验场以及试飞员的座舱之中,探究那些塑造了现代空防体系的经典机型及其背后的技术逻辑。 第一部分:喷气黎明——第一代与第二代喷气机的诞生与挑战(1945-1960s初期) 本部分追溯喷气动力的早期摸索,重点分析早期的设计局如何在缺乏成熟理论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无数次的试验与失败,确定了喷气式飞机的基本气动布局。 1. 跨越“马赫一”的门槛: 我们将详尽解析跨音速飞行的物理难题,从后掠翼的引入到平直翼的局限性。重点剖析如美制F-86“佩刀”与苏制MiG-15这两款奠定喷气机基调的机型。它们不仅是冷战初期空中力量的象征,更是对“音障”概念的首次实战检验。解析其结构强度、进气道设计以及早期空对空导弹(如“响尾蛇”的雏形)的集成尝试。 2. 压力下的进化:加力燃烧室与三角翼的登场: 随着喷气发动机推力的增加,对更高效的超音速巡航能力的需求日益迫切。本章深入探讨纳塞尔(Nacelle)设计的优化,以及以英制“猎迷”和法制“神秘”为代表的三角翼布局在超音速飞行中的独特优势与副面效应(如“幽灵机动”)。这些机型首次将战斗机的作战速度推向2马赫的门槛,标志着“速度即生存”观念的初步确立。 3. 飞控系统的革命: 早期的喷气机速度过快,对飞行员的反应速度提出了不人道的挑战。本书将详细介绍电传操纵系统的早期概念,分析液压助力转向如何被更精密的机械补偿系统所取代,为后续的全权(Full Authority)电传操纵奠定技术基础。 第二部分:导弹主宰与机动性的回归——第三代战斗机与“近距格斗”的再发现(1960s-1970s) 越南战争的实战检验,暴露了早期导弹导引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脆弱性,以及纯粹追求速度和高度的战略盲区。本部分聚焦于对战斗机设计哲学的修正。 1. 飞控与气动布局的深度融合: 介绍静稳性设计的哲学转变,从追求自然稳定性转向有目的的静不稳设计。深入剖析F-4“幽灵II”作为“截击机至上论”的巅峰之作,其在大迎角(High-AoA)机动中暴露的局限性,以及这种局限性如何催生了后续的设计方向。 2. 矢量推力的先驱尝试: 探讨早期试验机型(如XFV“黄蜂”和F-104“星式”的某些衍生设计)对垂直起降和推力矢量控制的探索。虽然这些技术在当时尚未成熟,但它们描绘了未来战斗机灵活性的蓝图。 3. “大能量”理论与火控系统的集成: 重点分析电子战对抗的初步概念如何影响火控雷达的迭代。解析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原理,它如何使战斗机首次具备在“杂波背景”中探测低空目标的能力,从而改变了“视距外”(Beyond Visual Range, BVR)作战的定义。 第三部分:数位化与气动魔术——第四代战斗机的辉煌十年(1970s-1990s) 这是战斗机设计史上最富创造力的时期,融合了尖端电子技术、对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掌握,以及对特定作战角色的精准定位。 1. 气动设计的集大成者:边条翼与鸭翼的博弈: 本章细致对比边条翼(Strakes)与鸭翼(Canards)在提升大迎角下升力和控制性的作用。深入解析“台风”、“阵风”等欧洲多用途战机在气动布局上的选择差异,以及F-16“战隼”如何通过巧妙的气动设计和三轴电传操纵,实现革命性的高机动性,成为“为格斗而生”的典范。 2. 火控与态势感知(Situational Awareness, SA): 探讨多功能雷达(MFR)的发展,它如何从单纯的测距与跟踪,演变为具备合成孔径雷达(SAR)测绘能力。解析平视显示器(HUD)和多功能显示器(MFD)如何将海量信息压缩并呈现给飞行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信息优势”。 3. 隐身技术的酝酿与先驱: 尽管完全意义上的隐形战机在此时尚未服役,但本部分将追溯F-117“夜鹰”的早期设计理念,解析其平面化设计如何作为一种对雷达波的“几何操控”,而非单纯的材料吸收。讨论雷达吸波材料(RAM)在提高战机生存率方面所做的早期贡献。 第四部分:通用化与数字化转型——进入世纪之交的思考(1990s-2000) 冷战结束后,军费削减与技术融合成为新的主题。本部分探讨战斗机从“专业化”向“多用途”转变的趋势,以及未来战机面临的新挑战。 1. 效费比与通用化设计: 分析F/A-18“大黄蜂”系列如何通过模块化设计和结构优化,实现从战斗机(F)到攻击机(A)角色的无缝切换。探讨“任务可重构性”在降低后勤成本中的核心价值。 2. 软件定义战场: 聚焦于Link 16等数据链技术的发展,以及分布式合成孔径雷达(DSAR)的概念,探讨未来的空战不再是单机间的较量,而是“作战网”内的协同博弈。 3. 总结与展望: 简要回顾五十年间,航空技术如何从依赖蛮力的纯粹速度竞争,演变为“速度、感知、信息”三位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展望未来十年内,第五代战机如何通过更彻底的隐身化和更深层次的系统融合,将战斗机的概念推向新的高度。 --- 本书特色: 技术图解详尽: 包含大量高精度剖面图和气动原理示意图,将复杂的空气动力学和电子学原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视觉语言。 案例驱动分析: 选取了全球范围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余款机型作为核心案例,进行深度技术剖析而非泛泛而谈的战史叙述。 跨界视野: 结合了航空史学、材料科学、控制工程等多学科视角,展现喷气机发展的整体图景。 本书适合航空爱好者、军事科技研究人员、工程师以及所有对冷战后科技竞速史感兴趣的读者深入阅读。它不仅仅记录了飞机的诞生,更记录了人类征服三维空间所付出的智慧与汗水。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王永賢(撰文/圖片提供)
 
  空軍官校1989年畢業,主機種F-16,美國Embry Riddle飛安碩士,美空軍作參班2007年班,曾任駐美路克基地領隊,並於美國獲得路克基地炸射比賽團體及個人Top Gun總冠軍。(著有《完美牛排》,《完美牛肉》,《完美海鮮》3本著作)
 
李文玉(撰文/圖片提供)
 
  空軍官校1987年畢業(76年班),英國愛丁堡大學1995年企管碩士,美空軍戰院2009年班,曾任試飛官、駐美空軍副武官、駐日空軍武官、軍情處國際情報組長、作戰隊長等職,現為民航機師。
 
龍仕銓(撰文)
 
  空軍官校1989年畢業,主機種 F-5,曾任假想敵46中隊教官,現任民航機飛行員。
 
熊楚才(撰文/圖片提供)(Cougar)
 
  空軍官校1989年畢業,歷任飛行官、情報官、訓練官、作戰官、分隊長 ,主機種 F-5,服役九年後退伍進入民航。
 
周立昌(攝影)
 
  空軍官校1992年畢業,曾任F-16種子教官及單機特技飛行員,現任民航機飛行員。
 
黃啟端(攝影)
 
  空軍官校1993年畢業,曾任F-16偵照隊長,軍旅生涯30餘載,是大、小演習常客,常自嘲:「飛行技能」是我的本業、「參謀作業」是我的副業、「空中攝影」是我的專業;喜歡攝影、熱衷紀實,攝影作品更多次獲選空軍「藍天美展」、國軍「文藝金像獎」首獎。
 
蔡聖龍(攝影)(S. L. Tsai)
 
  Airliners.net 航空攝影網站評審員,現經營攝影工作室並擔任攝影教師。
 
顏際隆(攝影)(Winston Yen)
 
  出生於高雄,中學時期因電影捍衛戰士(Top Gun)及參加航戰營而產生對航空事物的興趣並持續至今。
 
吳啟豪(攝影)(Wu, Chii-haur)
 
  攝影愛好者,最早穿著國旗 T 恤拍飛機照,大家尊稱他「國旗哥」。
 
張健常(攝影/校稿)
 
  空軍官校1989年畢業,官校飛行教官,退伍後現為業餘作家。

图书目录

Chapter 1 追求和平,先做好戰爭準備/17
Chapter 2 胡桃殼內的無限空間/21
Chapter 3 速度愈快,責任愈重/41
Chapter 4 勤訓苦練到真槍實彈
Chapter 5 第一次出國:跳出井外的青蛙
Chapter 6 使我成為磨亮的箭,藏在箭袋之中:F-16
Chapter 7 逆境中的悍將:IDF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954204
  • 叢書系列:生活主意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8.5 x 26 x 1.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1992年的時候,當時空軍同時接收IDF,F-16,幻象2000以及E-2T,4 種新一代飛機一次進來,以當時的國力與資源,實在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當時擔任空軍總司令,想到台灣礙於國際局勢,從來沒用過像樣一點的武器裝備,忽然間各國又同時願意輸出高性能裝備給台灣,所以,當參謀總長問我同時換裝 4 種飛機有沒有問題的時候,「不可能」三個字哪裡說得出口,即使有再多的不可能也要吞下去,想盡辦法全部都變成可能;現在各型戰機都已肩負起台海領空上的重擔,這個成功不是平白而來的,從決策與決心,計劃到執行,加上過程中不斷修正與改進,才能展示出現在的成績。
 
  空軍的飛行員有個毛病,就是講到飛行的時候口沫橫飛,但只要拿起筆來就頭歪眼斜,筆桿比駕駛桿還重,一聽到寫文章就卻步,有不少讓大眾多了解空軍的機會就這樣錯過了,相當可惜;當我知道作者要推出這本書的時候,我個人相當興奮,幾位作者以親身經歷,寫出了戰鬥機飛行員培養與成長過程,以及新一代機換裝的第一手資訊,空軍需要大家的支持與愛護,書裡面談到很多的事情,揭開了戰鬥機飛行員神秘的面紗,也讓喜愛航空的人能夠對航空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以往抬著頭那種遙不可及的感受,現在都可以藉由這群飛行員親身說明,讓一些愛空軍以及關心空軍的大眾,除了看看基地開放與航展之外,還能夠進一步增加對空軍的了解,我個人早就期待類似這樣的書籍問世了。
 
  我也會犯規,空軍也會犯錯,喜劇與悲劇僅一線之隔,也常常是一念之差;近年來的航空器發展愈來愈先進,也愈來愈安全,領導階層的管理與治理也盡量杜絕人為錯誤的發生,但是有些狀況的處置,還是要靠「人」來做最後的掌控,但也因著不一樣的飛行經驗與人格特質而產生不一樣的處理結果;類似這樣的書籍問世,也相對鼓勵航空人員能夠進一步對飛行的決策、規劃、執行以及管理做更進一步的提升,提高自己守法的習慣,保障飛安,也等於是對所有人民盡了一份心力。
 
前行政院長/國防部長/空軍總司令 唐飛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作者如果不是圈內人,要寫出深度內容確實不容易。我希望作者在採訪和資料收集上做得非常徹底。我看過一些軍事文學作品,有時為了追求戲劇效果,反而把專業性犧牲掉了,讀起來會有點「出戲」。對於「編隊飛行」這種極度仰賴默契的活動,我覺得書中勢必要探討飛行員之間建立信任的過程。從菜鳥到資深士官長,他們是怎麼磨合彼此的駕駛習慣和應變風格的?這種「心靈相通」的境界,是光靠手冊教不出來的。如果書裡能有一章專門描寫一次成功的「九死一生」編隊救援或協同作戰,那肯定會讓人翻頁的速度快到抓不住!

评分

老實說,我買書的習慣比較偏向「收藏」,尤其是關於台灣本土題材的,深怕這些珍貴的記憶和知識隨著時間流逝而消失。這本書的裝幀看起來相當用心,紙質和印刷應該都不錯。我更在乎的是,這本書有沒有試圖去傳達一種「精神」?編隊飛行不只是技術,它代表著一種團隊合作、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價值觀。我希望能從中讀到一種傳承的意涵,讓年輕一代知道,台灣的天空不是理所當然的寧靜,而是有人在用生命捍衛著。如果這本書能激勵到更多年輕人關注國防,甚至考慮投身軍旅,那就功德無量了。期待它能成為記錄台灣戰機發展史中,一本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

评分

坦白說,我對軍事書籍的興趣一直比較偏向「科普」性質,像是飛機的設計原理、發動機的構造等等。這本書既然是以「編隊飛行」為主軸,我猜測應該會花很多篇幅在講解戰術協調上吧?畢竟在高速、高G力的環境下,保持精準的隊形絕對是門大學問。我想知道的是,他們是怎麼克服通訊延遲、視覺盲區這些現實問題的?書裡會不會有圖解說明不同編隊(像是菱形、箭頭形)在不同戰術情境下的應用?如果能搭配一些實際案例分析,例如模擬空戰或緊急處置時的決策過程,那就更棒了。希望作者不要只是一味地歌頌,而是能帶來一些紮實、可供學習的內容,讓一個外行人也能從中領略到航空戰術的精妙之處。

评分

最近台灣社會對於國防自主的討論越來越熱烈,大家對空軍的關注度也水漲船高。拿到這本書時,我第一個念頭就是:這是不是能滿足我們對「台灣之光」的好奇心?我尤其想知道,那些在我們頭頂上飛過的「身影」,他們的生活到底過得怎麼樣?是不是像電影演的那樣,一下基地、一下又是幾個月的駐訓?書中如果能穿插一些關於飛行員家庭生活的描寫,可能會讓故事更加立體和人性化。畢竟,每一位飛官的背後,都有一個默默支持的家庭在守護。如果這本書能夠讓我們感受到,他們不只是冰冷的武器操作者,更是保衛家園的鋼鐵英雄,那就成功了。期待看到那種既專業又溫暖的敘事風格。

评分

這本新書光是書名就夠吸引人了,「編隊飛行:讓戰鬥機飛行員帶你一飛沖天」!光是想像那些在萬里長空翱翔、做出高難度機動的飛行員,就讓人熱血沸騰。我最近剛好迷上看一些軍事歷史的紀錄片,特別是對台灣空軍的發展史很有興趣,像是F-5E、IDF到現在的F-16V,每一架戰機背後都有著飛行員的汗水和淚水。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得很有質感,那種將天空當成舞台的感覺被捕捉得很到位。我期待書裡能有深入的訪談,不只是談論技術層面,更希望了解他們在面對壓力、執行任務時的心理狀態。畢竟,坐在戰鬥機裡的不是機器,而是有血有肉的國軍弟兄。希望能透過他們的視角,更貼近這個神秘又充滿榮耀的領域,感受那份「萬中選一」的驕傲與責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