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有這站:台灣秘境鐵道旅,探訪山城聚落、海岸風景、特色景點的火車深度漫遊提案

原來有這站:台灣秘境鐵道旅,探訪山城聚落、海岸風景、特色景點的火車深度漫遊提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許傑
图书标签:
  • 台湾铁路
  • 秘境
  • 旅行
  • 火车旅行
  • 深度游
  • 文化
  • 风景
  • 聚落
  • 山城
  • 海岸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3條鐵路支線、66個台灣最美鐵道車站+周邊景點漫遊路線
從深澳線、平溪線、宜蘭線、北迴線、台東線、南迴線、屏東線
一路玩到縱貫線南北段、山線、海線、內灣線
集集線……

原來,在台灣也有這些美麗的秘境小站
能帶你感受日式風情、在地小鎮之美,帶回旅行中最有溫度的感動
不一樣的台灣鐵道旅行,就從「這一站」出發!

▍在瑞芳的三貂嶺車站下車,沒有出口、且僅能行走一人的狹長月台,以及能聽見基隆河潺潺流水的候車室,讓這全台唯一無法開車到達的小站奇特環境,站如其名,展現原意為令人流連忘返的「聖地牙哥」之美……

▍到花蓮富里造訪花東縱谷產米大鎮,一探以「大地的穀倉」全新姿態登場的富里車站……

▍到台東太麻里被譽為台灣最美的多良車站,飽覽一望無遺的海景,感受時間彷彿暫停的寧靜……

▍到苗栗大山,探索檜木建造的日風老車站,木造結構樑柱、灰白夯土牆,小圓窗裡透進的光塵,訴說著時間的歲月感……

延續《原來有這站》鐵道旅行系列,跟著許傑再次搭上火車,各站停靠,重訪記憶中或者從未探訪過的車站;有些活在青春記憶裡的車站面貌悄悄改變了,有些車站變得新穎、有的則是更加頹圮,有些曾經聽過的小站,甚至已從地圖上默默消失。

隨著台鐵車站捷運化、系統重新編制,本書全新收錄66個台鐵車站,不論是檜木建造的日式老車站、昔日運糖的轉運站、鄰近老庄聚落的車站、從繁華都市退役的車站等等,這些小小車站都有著值得前來造訪的人文故事、美麗風景,等待著你再次搭上列車,穿過山洞、馳騁平原,將台灣的山海景色盡收眼底,在「這一站」下車,展開全新的旅程。

探秘古老智慧的足迹:古代哲学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这是一本深入剖析古代哲学思想,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持久影响力的专著。 本书聚焦于一系列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古代思想家,他们的智慧不仅塑造了早期的哲学、政治和伦理体系,其核心概念至今仍在我们理解世界、构建社会规范和指导个人生活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古代文本的学术性解读,而是将重点放在这些跨越千年的思想如何与我们当前面临的复杂挑战——从技术伦理到社会公平,从个人幸福到可持续发展——产生共鸣和对话。 本书将从三个主要维度展开论述:形而上学与认知论的奠基、政治与伦理的构建,以及存在与意义的追问。 第一部分:形而上学与认知论的奠基——我们如何认识世界? 本部分将追溯西方与东方在探究“真实”和“知识”本质上的早期尝试,并将其置于现代科学与信息爆炸的背景下进行审视。 1. 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与虚拟现实的伦理边界 我们将详细探讨柏拉图关于“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的划分。重点分析柏拉图主义如何预示了我们今天对现实本质的质疑。在数字媒体、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和元宇宙(Metaverse)日益普及的今天,柏拉图的洞穴不再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是被算法和屏幕所定义的感知陷阱。本书将论证,理解柏拉图的知识等级,对于培养公民在海量信息中辨识真伪的能力,以及为新兴虚拟技术设定道德底线,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我们探讨:当“影子”的逼真程度超越“实体”时,何为真正的知识? 2.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与大数据分析的思维框架 亚里士多德创立的三段论和形式逻辑是西方科学思维的基石。本书将梳理这些基础逻辑规则,并将其与现代计算机科学中的布尔代数、算法设计关联起来。我们不仅会考察其在法律推理、科学方法论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分析当今复杂系统的决策过程(如人工智能的决策树)是否无意中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或归纳模式。本书将提出质疑:在处理非线性和涌现现象时,严格的经典逻辑体系是否会成为创新的桎梏? 3. 早期东方“心性论”对认知科学的隐性影响 本部分还将拓展视野至早期中国与印度的哲学流派,例如儒家对“格物致知”的强调,以及佛教中关于心识流转和“万法唯识”的论述。我们将其视为对人类内在认知机制的早期实验记录。这些强调内在觉察和心性修养的学说,与当代神经科学和冥想对注意力和情绪调节的研究形成了奇妙的互证。我们将分析这些古老的方法论如何为现代人提供了一条超越技术依赖的、通往深度自我理解的途径。 第二部分:政治与伦理的构建——理想社会与正义的蓝图 本部分聚焦于古代思想家如何构想理想的政治秩序和规范个体行为的伦理准则,并审视这些模型在现代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冲突下的适用性。 1. 理想国的构建与现代治理的困境 本书将细致剖析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哲人王”概念,并将其与当代精英治理、技术官僚体系进行对比分析。我们探讨:在专业分工日益细化的现代社会,谁有资格或能力充当“哲人王”?我们还将考察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公民”概念,分析其对于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参与性的现代民主体制的启示。重点讨论了古代对“美德公民”的要求,与现代社会中公民责任感的疏离之间的张力。 2. 斯多葛学派对“韧性文化”的重建 斯多葛主义(Stoicism)在过去几年经历了显著的回潮,尤其是在高压力的商业和个人发展领域。本书深入剖析了爱比克泰德、马可·奥勒留等人的教诲,核心在于区分“可控”与“不可控”的二分法。我们将超越其流行的“情绪管理术”表层,探讨斯多葛主义如何提供了一种应对气候变化、经济不确定性等系统性危机的内在伦理框架——即通过接受命运的必然性,将精力集中于自身的判断与行动。本书还将批判性地审视其可能导致的社会冷漠倾向。 3. 儒家“仁”与“礼”在跨文化冲突中的调和作用 聚焦于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探讨“仁”作为核心的道德情感,以及“礼”作为社会结构的维持机制。在日益碎片化和冲突不断的全球政治格局中,本书分析“克己复礼”的现代转化——即如何在坚持自身文化核心价值的同时,以适度的“礼”(规范和尊重)来处理与不同价值观群体的互动。我们将深入研究“差序格局”理论,论证其对理解现代社会网络关系和社群归属感的价值。 第三部分:存在与意义的追问——超越功利主义的价值追求 本部分转向古代思想中关于个体生命意义、死亡观以及如何过上“美好生活”(Eudaimonia)的探讨,力求在高度功利化的现代社会中,重新激活对终极价值的探寻。 1. 伊壁鸠鲁主义对“消费主义陷阱”的诊断 与普遍误解相反,伊壁鸠鲁(Epicurus)提倡的是一种审慎的、去痛苦化的生活,而非放纵的享乐主义。本书详细解析了他对“必要之欲”与“虚妄之欲”的区分。我们将其应用于当代消费社会:分析社交媒体驱动的比较文化如何制造了永无止境的“虚妄之欲”,并论证伊壁鸠鲁关于精神平静(Ataraxia)的追求,是抵御现代焦虑和过度物质化的有效思想武器。 2. 怀疑论的当代价值:质疑“进步”的神话 本书将回顾古希腊的皮浪主义(Pyrrhonism)等怀疑论传统。在技术被盲目推崇为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的时代,古代的彻底怀疑态度提醒我们保持警惕。我们探讨怀疑论如何迫使我们审视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进步叙事,例如对人工智能奇点、无限经济增长的盲目信仰。怀疑论并非虚无主义,而是一种批判性的谦逊,它要求我们对每一个宏大承诺进行严格的经验和逻辑检验。 3. 古代德性伦理学与职业精神的复兴 本书最后回到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Virtue Ethics),强调“行为正确”不如“成为一个正确的人”重要。在强调效率和短期回报的职场环境中,古代对“卓越”(Arete)的追求,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定义职业成功、建立专业伦理的新视角。从医生、工程师到教师,本书探讨了如何通过培养审慎、公正、勇气等核心德性,实现真正的职业满足感和对社会的持久贡献,而非仅仅是工具性的成功。 总结: 本书旨在证明,古代哲学并非尘封的历史遗迹,而是蕴含着解决当代困境的深刻洞察力的“活水源头”。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邀请读者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头脑并肩而立,共同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以更加坚实和审慎的智慧,塑造我们的未来。本书的叙事风格力求清晰、富有启发性,避免了晦涩的术语堆砌,致力于将古老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的决策与反思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許傑
18歲那年訂下目標,要帶著相機拍下全台灣368個鄉鎮風光,用一步一腳印的方式記錄台灣,找尋最真實的感動。將旅行中的故事,透過影像與文字傳遞讓大家看見。

旅居過日本京都、九州別府;也在北京落腳過三週;最遠飛過土耳其、訪過南半球達爾文,也去了零下33度的「新疆」拜訪遊牧民族。希望持續分享好的事情,帶給大家更多的生活能量。

● 著作
2019《台灣老街:從街屋建築、城市文化、庶民美食,看見最懷念的時代故事,尋訪最道地的台灣味》
2018《我們的離島風物詩:絕美祕境、溫煦人情、好食風光,尋訪純淨的島嶼映像》
2015 《台灣的100種鄉鎮味道。四季秘境x小村風光x當令好食 釀成最動人的在地真情味》
2014 《原來有這站?沿著神隱鐵道,開往台灣無人秘境小車站》

● 經歷
自由時報副刊專欄作家
AZ旅遊雜誌專欄作者
新光三越A11駐站作者
遠見雜誌駐站作者
東森旅遊雲駐站作者
文化部數位明星作家


相關著作:《台灣老街:從街屋建築、城市文化、庶民美食,看見最懷念的時代故事,尋訪最道地的台灣味》《原來有這站?沿著神隱鐵道,開往台灣無人秘境小車站(增站修訂版)》《台灣的100種鄉鎮味道:四季秘景X小村風光X當令好食,釀成最動人的在地真情味》《原來有這站?沿著神隱鐵道,開往台灣無人秘境小車站》

图书目录

▋深澳、平溪線
01八斗子車站|縫合山海距離的拉鍊
•潮境公園、忘憂谷
02望古車站|黑夜螢光裡找尋消失的盤古
•望古瀑布

▋宜蘭線
03暖暖車站|無論在什麼世代,暖暖都在
•坎仔頂魚市、外木山沙灘
04四腳亭車站|傘下的答答旋律
•獅球嶺砲台
05猴硐車站|貓之王國的遺世之旅
•無耳茶壺山、十三層遺址
06三貂嶺車站|沒有出口的車站
•平溪天燈節、十分瀑布
07牡丹車站|是歲月轉彎的地方
•牡丹老街、瑞雙公路、雙溪蔡冰
08大里車站|在晴朗的一天出發
•大里老街、大里天公廟
09大溪車站|下車就見蔚藍太平洋
10龜山車站|與龜山島的日出約會
•蜜月灣、大溪漁港
11冬山車站|冬瓜山下的時尚瓜棚
•斑比山丘、飛魚食染

▋北迴線
12漢本車站|相遇練習曲,走向最美太平洋
•南方澳觀景台、建華冰店
13和平車站|轉動生命的齒輪
•台泥DAKA園區、澳花瀑布
14崇德車站|謎樣車站的最美靛藍
•崇德瑩農場、清水斷崖

▋台東線
15平和車站|封存平和日常的小角落
•吉安慶修院、雲山水
16光復車站|緩慢步調的後山小城
•太巴塱天主教聖母教堂、光復糖廠
17大富車站|追求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嗎?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
18東里車站|風交織出的一片拼布
•客城鐵橋
19富里車站|打開收藏記憶風土的穀倉
•富里六十石山
20池上車站|池上散步的四季色彩
•伯朗大道、大池豆包豆花豆漿店
21海端車站|深藏稻海的彼端
•米國學校、關山永全花生
22瑞和車站|一杯咖啡飄香的喵電感應
•二層坪水橋
23山里車站|山裡的迷你小站
•山里教會

▋南迴線
24多良車站|遙遠的破曉
•太麻里日昇路、太麻里櫻木平交道
25加祿車站|最大的小站,最小的大站
26內獅車站|落山風吹過的全心全意
27枋山車站|這一站,無人下車的秘境車站

▋屏東線
28六塊厝車站|最好的報復是美麗
•舊鐵橋濕地公園、萬年溪景觀橋
29竹田車站|天光暈染的老驛園
•竹田驛園、伯公麵店
30南州車站|晴朗的旅程有一段便當香伴隨著
•南州糖廠
31鎮安車站|雨後暮色沖淡的小站
32林邊車站|黑水化成了吹進心田的風
•崎峰濕地、鮮饌道觀光工廠
33佳冬車站|雨季後的水鄉澤國
•蕭家古厝、佳冬詩人步道
34東海車站|長途慢車駛過一段鹹甜平原

▋縱貫線(南)
35大村車站|在顛倒世界裡的獨自精彩
•進昌咖啡烘焙咖啡館
36永靖車站|找回生活付之闕如的光景
37石榴車站|我把我的秘密寫給你
•太平老街、雲中街文創聚落、斗六西市場
38斗南車站|失去的溫柔等待,最溫柔
•他里霧生活美學館
39石龜車站|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
40大林車站|My Darling !我最親愛的
•大林老街、大林臭豆腐
41南靖車站|在那些甜香牽引的日子裡
•南靖糖廠、小南海風景區
42後壁車站|無米樂的故鄉
•菁寮老街、和興冰菓部
43林鳳營車站|賞味期限沒有永遠?
•德元埤荷蘭村
44隆田車站|走在心田裡的石子路
•隆田酒廠
45保安車站|祈求一個永保安康
•十鼓仁糖文創園區

▋集集線
46集集車站|重生後的浪漫血液
•柳家梅園、忘憂森林
47車埕車站|我們終點站,見
•車埕聚落、車埕酒莊

▋山線
48泰安車站|春風吹來的粉紅冀望
•舊山線鐵道自行車、泰安鐵道文化園區、泰安派出所

▋海線
49追分車站|分開旅行後的時間總和
•彩虹眷村、東海大學
50談文車站|被遺忘也是一種靜好
51白沙屯車站|盲旅的路,觸發複雜感觸
•白沙屯拱天宮媽祖廟
52龍港車站|路過人間,路過曾經繁榮的風景間
•公司寮
53大山車站|無論多久還是牢記弦外之音
•後龍黑輪伯、杏仁露刀削冰
54新埔車站|停格的再見
•通霄神社
55日南車站|後來,隨暮色消逝的月台
•高美濕地、高美燈塔

▋縱貫線(北)
56南樹林車站|展開列車的休息站
•大同山觀景台
57山佳車站|一張逃離紛擾與制度的車票
•三鶯之心空間藝術特區、福源觀景台
58北湖車站|光與風的入口
•湖口老街、味衛佳柿餅加工廠
59崎頂車站|你的名字,裝在柳橙色的記憶中
•老衢觀海、香山豎琴橋

▋內灣線
60橫山車站|櫻花紛飛的鳴笛聲

▋其他支線
61天送埤車站|下一站,幸福是否缺貨?
62古莊車站|黃金隧道串連的遙遠古莊
  •大武濱海公園
63竹崎車站|掀起炮仗花的頭紗
64虎尾車站|記憶裡的快樂的比重
  •雲林故事館、布袋戲館、合同廳舍、虎尾舊鐵橋
65馬蘭車站|長眠於記憶中的時空車站
  •寶町藝文中心、台東國際新地標
66義竹車站|糖鐵蛻變成的鐵馬道
  •橋南老街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34257
  • 叢書系列:原味台灣
  • 規格:平裝 / 272頁 / 23 x 17 x 1.6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每次看到這種主題的書籍,我都會忍不住對作者的功力產生好奇。台灣的鐵道,不只是交通工具,它本身就是活的歷史。從清領時期的舊線,到日治時期的林鐵遺跡,再到戰後隨著公路網興建而被邊緣化的部分區段,每一條軌道下都埋藏著故事。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走馬看花地介紹風景,更應該深入挖掘那些鐵道背後的社會變遷。例如,某些靠山吃山的聚落,是如何因為一條鐵路的開通而興盛,又是如何因為載客量不如預期而逐漸蕭條?如果書中能附上一些老照片的對比,那種時空交錯的震撼感,絕對是吸引人的關鍵。而且,光是「山城」這個詞,就讓人聯想到九份、金瓜石那種階梯與坡道交織的特殊地貌。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用火車,去串聯起這些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聚落景觀,而不是用更便捷的巴士路線。好的鐵道書,應該能激發讀者想立刻背起行囊,去親身驗證那些文字描述的魅力。

评分

台灣的鐵道風景,其實很大一部分的精華在於「人」。那些在月台上等車的通勤族,那些熱心指路的站務員,甚至是火車上形形色色的乘客,他們組成了這片土地最生動的風景線。如果這本書的鏡頭,能稍微拉遠一點,捕捉到這些人文的互動場景,那會比純粹的風景照更打動人心。我很好奇,在那些偏遠的小站,人情味是否還比都市濃厚許多?作者是否有花時間與當地的居民聊聊天,聽聽他們對這條鐵道的記憶與情感?畢竟,一個地方的靈魂,往往藏在長年居住在那裡的人的眼神裡。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受訪者的口述歷史,哪怕只有隻字片語,都能讓這趟鐵道旅程增添豐富的層次感,不再只是單純的風景紀錄片,而是一部關於台灣在時間洪流中的縮影紀錄。

评分

坦白說,現在市面上鐵道主題的書籍琳瑯滿目,很多都只是把網路上的打卡熱點整理一遍,美美的照片配上制式的介紹文字,看了就忘了。我對這本《原來有這站》抱持著更高的期待,那就是它能否提供一些實用到讓人驚呼「怎麼會想到這個!」的規劃。所謂的「深度漫遊」,我不認為只是多跑幾個冷門車站而已。它更應該是一種旅行哲學的體現。比方說,如何利用清晨第一班車到達某個漁港,看到漁民們收網的場景;或者,如何精準掌握傍晚時分的陽光角度,讓特定路段的海岸線拍出最美的光影效果。我期望書中的行程建議,是經過無數次試走、調整後的心得結晶,而不是紙上談兵的理論。尤其是在交通不便的秘境,一趟火車錯過,可能就要等上好幾個小時,那種焦慮感絕對會毀掉旅行的興致。所以,任何關於時刻表、轉乘的細節提示,都會讓我對這本書的實用價值給予極高的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厚度,光是捧在手裡就讓人感到沉甸甸的,彷彿能裝下整個台灣鐵道風景的重量。我一直覺得,火車旅行的魅力,就在於那種隨著軌道延伸而展開的未知感。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站會出現怎樣的風景,是霧氣繚繞的山嵐,還是海風鹹鹹的海岸線。這本鐵道漫遊提案,光是書名就已經夠吸引人了,特別是「秘境」兩個字,簡直是鐵道迷的聖經標語。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帶我跳脫那些大家耳熟能詳的觀光熱點,深入那些可能只在地方耆老口中聽過的小站。畢竟,真正的台灣味,往往藏在那些被時間遺忘的角落裡。翻開內頁,如果能看到那些車站周邊的在地小吃地圖,那絕對是加分到爆炸的設計,畢竟,用味蕾記憶一座城鎮,比單純看風景來得更深刻。我希望能從書中讀到,那些可能只有在地人才知道的火車時刻表訣竅,如何巧妙地銜接不同的支線,規劃出一趟不趕路、能細細品味的旅程。這種「深度」的提案,遠比單純的景點羅列來得有價值。

评分

說到「海岸風景」,這簡直是台灣鐵道最讓人魂牽夢縈的部分。從北部的東北角到南部的屏東海岸,火車窗外不斷變換的海景,永遠是視覺上的饗宴。我希望這本書對於海岸線的描寫,能夠跳脫出「海邊很漂亮」這種膚淺的讚美。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捕捉海與鐵道之間那種微妙的拉扯——軌道緊貼著懸崖,隨時可能被海浪侵蝕的緊張感,或是火車經過平坦沙灘時,那種被一望無際的大海包圍的遼闊感。此外,台灣的氣候變化多端,尤其在東部,颱風季時的鐵路搶修與應變,也是鐵道營運中極其艱辛的一部分。如果作者能分享一些在極端天氣下,搭乘火車所經歷的獨特體驗,那將會大大提升這本書的戲劇張力與可讀性。總之,我期待它是一本能引人入勝、讓人讀完就想馬上買車票出發的「行動指南」,而不只是一本漂亮的旅遊畫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