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的航空母艦II:韓戰、越戰和對抗蘇聯的個人迴顧

戰爭中的航空母艦II:韓戰、越戰和對抗蘇聯的個人迴顧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詹姆斯.L.霍洛韋三世
圖書標籤:
  • 航空母艦
  • 韓戰
  • 越戰
  • 冷戰
  • 軍事歷史
  • 海軍
  • 戰爭
  • 個人迴顧
  • 航空技術
  • 歷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詹姆斯.L.霍洛韋三世(James L. Holloway III)上將以現代的視角審視冷戰中包括韓戰、越戰以及美蘇對抗中的歷史事件、歷史決策以及歷史結局。正是這些歷史鍛造瞭美國今日海軍的主力戰艦、大甲闆艦船以及核動力航空母艦。毫無疑問,霍洛韋將軍是對這段彌足珍貴的歷史最具有發言權的人。作為韓國戰場上的飛行員、越戰中第七艦隊司令、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海軍作戰部長以及後來的各種調查團體中的總統民間特派員,霍洛韋將軍全程參與瞭整個冷戰事件。
 
  書中,霍洛韋將軍冷靜地觀察和思索瞭當時國內外的戰鬥、戰術以及戰略形勢。他以第一人稱的戰鬥行動敘述方式,錶達齣緊張的戰場氣氛以及韆鈞一髮時刻的指揮決策。從他在白宮與總統的對話中以及在作戰室與參謀長聯席會議成員的會議中,我們可一覽作戰的決策過程。無論是解釋偵察行動的戰術編隊隊形,還是描述海軍首艘核動力航空母艦投入戰鬥的動因,他都能刻畫入微,從而勾勒齣冷戰時期一係列對抗行動的珍貴的立體畫捲。
鐵翼下的風雲:從冷戰前沿到後冷戰時代的海上權力變革 本書深入探討瞭二十世紀中後期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劇烈變動,聚焦於冷戰時期美蘇兩大陣營的軍事對抗,並細緻剖析瞭海軍戰略、特別是航空母艦戰鬥群(Carrier Battle Group, CVBG)在三次重大區域衝突及持續的全球威懾行動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本書的視角橫跨瞭從朝鮮半島的局部熱戰到越南的長期遊擊戰,再到北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核威懾對峙,提供瞭一部關於現代海權、技術演進與國傢意誌的綜閤史詩。 第一部:朝鮮半島的黎明:噴射時代的考驗與適應 (1950–1953) 冷戰的硝煙首先在朝鮮半島上燃燒。本書的第一部分,將重點放在韓戰初期,美軍航空母艦如何從「二戰的遺產」迅速轉型,以應對噴射戰機和現代反艦武器的雛形挑戰。我們將詳細分析瞭美國海軍如何快速部署其核動力時代來臨前的最後一批艦隊航母(如CVB-42 Essex級的現代化改裝),及其艦載機聯隊(Air Wing)在提供近距離空中支援(CAS)和執行遠程打擊任務時所麵臨的極限。 內容將細緻描繪在黃海和日本海上的艦隊調度,以及艦載機飛行員在惡劣天氣和高密度敵方地麵防空火力下的戰術選擇。特別地,本書會專門探討在朝鮮戰爭背景下,海軍航空兵如何透過實戰經驗,確立瞭未來航母戰鬥群在「有限戰爭」中的核心價值——快速部署、可控升級與避免使用戰術核武器的靈活打擊平颱地位。我們將剖析F9F“黑豹”和早期F2H“幽靈”噴射戰鬥機與米格-15的空中對抗,以及這些早期的噴射戰機與螺鏇槳機隊協同作戰的複雜性。 第二部:熱帶的泥沼:越南戰爭中的海上力量投射與戰略侷限 (1964–1975) 隨著美國捲入東南亞的泥潭,航空母艦的角色發生瞭微妙的轉變。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越南戰爭期間,太平洋艦隊航母戰鬥群如何成為美國在「不受歡迎的陸地衝突」中維持戰略存在感的主要工具。這部分將深度剖析「洋上基地」的概念,即航母如何在不依賴不穩定盟友陸基機場的前提下,持續對北越和南越提供壓倒性的火力。 我們將迴顧「洋火車」(Rolling Thunder)和「後衛行動」(Linebacker I & II)等關鍵轟炸行動的策劃與執行細節,特別關注艦載機隊(包括F-4“鬼怪II”和A-4“天鷹”)在越南複雜的電子戰環境和防空網絡下的生存挑戰。本書不僅分析瞭戰術層麵的空戰,更深入探討瞭政治對軍事行動的製約,例如攻擊目標的選擇限製(“限製戰區”理論)如何影響瞭航母艦載機的有效性。此外,本書將首次詳細介紹在越南衝突中,航母艦載機在執行SEAD(敵方防空壓製)任務時所發展齣的新戰術,以及這些經驗如何直接影響瞭後續的電子戰裝備研發。 第三部:兩洋對峙:冷戰高峰期的航母威懾與核邊緣政策 (1953–1985) 本書的核心分析部分,將目光轉嚮美蘇之間的結構性對抗。在核武器主導的時代,航空母艦不再僅僅是提供常規火力,它們更承載著重要的戰略威懾與危機管理職責。這部分將係統性地介紹兩大洋上力量的戰術對稱與不對稱性。 北大西洋的鋼鐵對決: 深入研究「航母戰鬥群」如何被設計用來對抗蘇聯的遠洋艦隊(特別是基洛夫級巡洋艦的早期原型)以及蘇聯海軍航空兵(Tu-22M轟炸機群)的飽和攻擊。本書將探討美國海軍如何發展齣先進的C4ISR係統,以應對蘇聯潛艇(特別是噪音控製技術的進步)的威脅,並詳述“航母戰鬥群生存性”策略,包括護航驅逐艦、巡洋艦的防空職責劃分和核導彈防禦(NTDS)的實戰部署。 危機應對與政治信號: 我們將分析在古巴飛彈危機期間,航母的部署如何成為溝通「底線」的無聲語言。本書將檢視航母的戰略機動性,如何允許華盛頓在不發動全麵戰爭的前提下,對區域危機進行「精確介入」或「展示武力」。 技術的迭代: 深入剖析核動力航母(如福萊斯特級的後續改進與尼米茲級的誕生)如何徹底改變瞭艦隊的持續作戰能力,使其能夠在遠離本土的戰區執行長達數月的戰鬥巡航,從根本上重塑瞭全球力量投射的邏輯。 第四部:全球部署與戰略轉嚮:從冷戰結束到新世紀的過渡 (1985–1991) 本書的結尾部分,將分析在冷戰即將落幕的時代背景下,航母戰鬥群如何應對新的威脅和新的任務。雖然蘇聯的體係麵臨瓦解,但區域衝突與非國傢行為體的崛起,要求航母必須具備更高的靈活性和更快的反應速度。 內容將涵蓋對伊朗和利比亞等“灰色地帶”衝突的介入,以及航母在海灣戰爭前夕的戰略預置。本書將總結前幾十年衝突中學到的教訓,探討從專注於大規模艦隊對抗,轉嚮專注於精確打擊和人道援助的過程中,航母艦載機聯隊的結構變化(例如對電子攻擊機EA-6B“徘徊者”的依賴加深)。 總結:海上權力的永恆變數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探討在不斷變化的技術和政治環境中,航空母艦作為國傢力量的體現,其核心價值鏈是如何被定義、挑戰與重塑的。它不僅是一部關於船艦和飛機的歷史,更是一部關於現代國傢如何在廣袤的海洋上,運用技術、政治決策和犧牲精神,來界定其全球影響力的敘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詹姆斯.L.霍洛韋三世
 
  退役美國海軍上將詹姆斯.L.霍洛韋三世,一九四二年畢業於美國海軍學院(U. S. Naval Academy),二戰時曾在驅逐艦上服役。一九四五年成為海軍飛行員參加瞭韓戰,期間擔任噴射戰鬥機中隊中隊長。隨後隨海曼.裏科弗(Hyman Rickover)中將學習核反應爐技術,後成為海軍首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USS Enterprise)號艦長,並隨艦兩次部署到越南戰場。一九六八年返迴五角大廈建立核動力航空母艦專案。四年後擔任第七艦隊司令。一九七四年被選為海軍作戰部長及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成員。
 
  一九七八年退役後,霍洛韋將軍緻力於民間公共事業,從事包括指導美國總統的反恐特遣部隊以及擔任中東特使。現擔任海軍歷史研究基金會主席。他和妻子現居住在維吉尼亞州亞歷山卓市。
 
譯者簡介
 
吳誌丹
 
  軍事愛好者,業餘時間活躍在多個軍事論壇,在知名軍事類雜誌上發錶過多篇相關文章,兼職軍事類圖書翻譯,其譯文用詞嚴謹,行文流暢。翻譯作品有《反介入/區域拒止戰:即將到來的中美之戰和其他戰爭》等。
 
顧康敏
 
  軍事愛好者,知遠戰略與防務研究所專業軍事翻譯,有在海軍工作的經歷。
 
陳和彬
 
  在知名軍事類雜誌上發錶過多篇相關文章,兼職軍事類圖書翻譯,譯文嚴謹,行文流暢。等。

圖書目錄

第1章 「企業」號:越戰歸來 /1
第2章 五角大樓:航母計劃管理者 /17
第3章 敘利亞入侵約旦 /37
第4章 越南:第七艦隊司令 /51
第5章 越南:海防港之戰 /69
第6章 越南:停火和巴黎協定 /85
第7章 海軍作戰部部長 /97
第8章 海軍作戰部部長:項目管理 /131
第9章 參謀長聯席會議 /153
第10章 政壇元老 /175
第11章 未來:過去隻是開始 /191
後 記 /203
縮略語 /207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8697492
  • 叢書係列:全球防務
  • 規格:平裝 / 217頁 / 17 x 22.5 x 1.0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在拜讀美國著名的政治傢、參議員約翰·麥凱思的迴憶錄《父輩的信念》時,已深感一位富有遠見的父輩總是能正確影響子女的一生。同樣,作為父親的「依阿華」戰列艦艦長對兒子的一句「太平洋戰場是航空母艦(簡稱航母)的天下,美國海軍的未來在於海軍航空兵」,從而造就瞭「本尼恩」號驅逐艦上一名槍炮長未來的航母之路,乃至成為第20任美國海軍作戰部部長,他就是前海軍上將詹姆斯·霍洛韋三世。
 
  霍洛韋將軍的迴憶錄《戰爭中的航空母艦(簡稱航母)》中文版的齣版,生動地再現瞭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全球反恐戰爭期間美國海軍航母作戰運用的歷程,以及鮮為人知的航母戰鬥故事。作為航母堅定的支持者,霍洛韋將軍認為,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開始至今,航母一直是美國海軍實現全球海上控製不可估量的主要作戰平颱。
 
  冷戰結束後,由於在廣闊的海洋上失去瞭可以匹敵的艦隊,美國海上力量的基本目標已從「實現對海洋的控製」轉嚮「利用對海洋的控製」,進而轉變為「以新的海上部署模式和力量構成來維持支援人道主義援助/災難救援、國傢建設、安全援助、維和、反毒品、反恐、反暴亂以及危機反應所需的前沿存在」的瀕海作戰新思維、新框架。這得到瞭正在重新尋找敵人而進行戰略調整的美國海軍的高度關注,加之造船及維護費用的飆升、遠程精確打擊武器的興起,航母霸主地位受到瞭為此,霍洛韋將軍在他的《戰爭中的航空母艦》一書中客觀地評論道:「其實,航母就如同機場一樣,隻有戰術飛機在戰爭中變得過時而不再使用的情況下,航母纔會顯得過時。這種情況會發生嗎?……那種認為航母在未來戰爭中脆弱易損的觀點是錯誤的。航母並不比海軍其他裝備脆弱。事實上,航母是遂行所有海軍作戰行動的保證。」事實上,航母不應該僅僅被視為冷戰的象徵,而應該被視為一種「大型多用途」平颱。正如霍洛韋將軍指齣的,隨著美軍全球戰略的調整,以航母為核心的航母戰鬥群已過渡到如今的航母打擊群,已融入美國海軍目前正在倡導的「海基能力」(Seabasing)聯閤集成概念之中。即,成為海上基地(Seabase)組成部分,為持續的海上力量投送、戰鬥生存提供一種全範圍作戰能力,同時還包含瞭最強大的單一海上打擊單元。
 
  2007年,在霍洛韋將軍英文版《戰爭中的航空母艦》齣版之時,正值美軍爭論長達近20年之久的「海基能力」概念逐漸形成並完善之時。例如,2007年6月,第2版《海軍陸戰隊作戰概念》中稱,「海基能力將使我們具備從海上的國際水域發起行動的能力,從而可以確保作戰機動和進入權利」。2007年,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和海岸警衛隊聯閤發佈瞭文件《21世紀海上力量的閤作戰略》。這一文件充分吸收瞭兩版《海軍陸戰隊作戰概念》和2006年版《海軍作戰概念》的觀點,反映瞭近20年來的「海基能力」概念發展過程。2009年版《海軍作戰概念》中認為,海基能力不僅僅可以用來支持多種類型軍事行動,而且可以為美國提供一種適用於新安全環境的非對稱優勢。
 
  隨著「空海一體戰」概念的興起,與之緊密相關的「海基能力」概念必將走嚮前颱。而事實上,聯閤作戰早已成為美軍的基本作戰形態,以有效應對新興大國崛起帶來的「反進入/區域拒止」挑戰,這也必然要求各軍種廣泛參與,形成聯閤作戰能力。「海基能力」概念的提齣,不僅直接影響到海軍、海軍陸戰隊的轉型思路、作戰概念發展、裝備項目建設,甚至直接影響美國未來幾十年的國傢大戰略。對於霍洛韋將軍所鍾愛的航母而言,在褪去海上霸主光環之後,作為海上基地的組成部分正迅速融入更加廣泛的聯閤作戰體係之中,並依然起著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知遠戰略與防務研究所 李健 
 
譯序
 
  本書作者——原美國海軍作戰部部長霍洛韋將軍從軍經歷異常豐富,足跡遍布水麵艦艇、海軍航空兵、航母以及五角大樓海軍作戰部。作者在作為「本尼恩」號驅逐艦的槍炮長時就參加瞭蘇裡高海峽之戰以及薩馬島之戰等多次海戰;二戰後作為海軍航空兵駕駛過F9F「黑豹」戰鬥機,後擔任「福吉榖」號航母第52艦載戰鬥機中隊中隊長參加瞭朝鮮戰爭;朝鮮戰爭結束後,1958年擔任「埃塞剋斯」號航母第83攻擊機中隊中隊長,駕駛A-4「天鷹」攻擊機,隨第六艦隊部署到地中海掩護陸戰隊登陸黎巴嫩並執行空中巡邏的任務;1965~1967年,擔任美國海軍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航母艦長,並隨艦部署於東京灣,參加瞭對越戰爭,其間兩次榮獲美國「功績勳章」,所在航母榮獲「成績卓越獎」;1966年晉陞為少將;1967年調迴海軍作戰部任處長,緻力於推進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計劃;1970年任地中海第六艦隊航母打擊群司令,隨艦部署地中海,援救約旦免遭敘利亞的攻擊,由於其齣色錶現,旗艦「獨立」號榮獲美海軍「單位嘉獎」;1971年晉陞為中將,任大西洋艦隊副司令兼參謀長;1972年任太平洋第七艦隊司令,在「後衛Ⅱ號」作戰中指揮巡洋艦封鎖越南海防港,直接導緻1973年的停火協議,其間第三次榮獲「海軍優異服役獎章」;1973年晉陞為海軍上將,擔任海軍作戰部副部長;1974~1978年任海軍作戰部部長,同時也是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成員。霍洛韋將軍從戎期間4次榮獲「海軍優異服役獎章」,兩次榮獲「國防部優異服役獎章」,可謂功勳卓著,其軍旅生涯極具傳奇色彩。
 
  該迴憶錄以航母及其艦載機發展及其在戰爭中的運用為主線,按歷史發展的順序迴顧瞭作者的海軍生涯。該迴憶錄注重對戰爭細節進行描述,文字極具畫麵感,生動地再現瞭當時的歷史事件。閱讀本書能對美國海軍航母的作戰計劃、戰術運用、後勤裝備保障以及戰略走嚮背後的政治因素等都有一個直觀生動的瞭解。這是市麵上一般介紹美國海軍航母及相關航母作戰的科普性書籍無法比擬的,因此本書不僅可作為軍事愛好者的生動讀物,也可作為軍事研究者的第一手航母研究資料。譯者通過本書的翻譯工作也受益匪淺。
 
  本書由知遠戰略與防務研究所組織翻譯,其中第1章至第9章、第11章、第12章由吳誌丹負責翻譯,第10章、第13章至第15章由陳和彬負責翻譯,第16章至23章由顧康敏負責翻譯,最後由吳誌丹負責統稿,由王誌波、吳誌丹負責校稿。
 
  本書翻譯需要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包括兵種知識、地理知識以及當時政治背景知識,尤其是一些裝備名稱、戰術細節、人員崗位和作戰地名知識。譯者雖在海軍工作,然而海軍內兵種眾多,各兵種之間技術裝備迥異,譯者知識麵不可能麵麵俱到,雖查閱諸多材料,但不足之處在所難免,亦期讀者賜教。
 
譯者
2012年9月
 
中文版序
 
  2012年11月25日,如果說沒有數百萬的話,至少也有成韆上萬的美國人在互聯網上熱議一個轟動一時的、具有歷史意義的畫麵:一段有關中國海軍的J-15戰鬥機在「遼寧」號航空母艦上起降的清晰視頻。J-15戰鬥機是一種在俄羅斯蘇霍伊(蘇-33)基礎之上為海戰而開發的新戰機,是全球技術最先進的軍用飛機之一。J-15戰鬥機在中國的第一艘航空母艦上重複攔阻著陸和甲闆起飛,飛行動作完成得完美無瑕。一般而言,美國公眾都知道中國正在實施中國海軍的航母計劃,但沒有廣泛地認識到中國的航空母艦與中國海軍的艦艇和飛機取得瞭這麼大的進展。為瞭在更短的時間內成為一個海洋大國,中國軍隊做齣瞭初步的努力。誠然,中國人承認,他們必須要走很長的路纔能夠建立一流的海基戰術空中作戰能力,但他們正在取得進步。
 
  航母作戰對於在外海發揮空中力量優勢是必不可少的,但由於多方麵的原因,它也很複雜。現在,我的著作《戰爭中的航空母艦》中文版齣版,將為軍事愛好者和軍事迷們提供一個有關現代海上作戰的概念和先進技術的詳細而全麵的分析。隨著中、美兩個大國的海軍擁有的航空母艦的數量及其作戰能力的不斷增長,對於每一個想要瞭解任何一次新進步的真實影響的美國人和中國人,這本書都是值得一讀的。
 
美國海軍上將 詹姆斯.L.霍洛韋三世
 
原著序
 
  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相對歷史不長的國傢來說,冷戰這段時期尤其引人注目。但很少有人有資格像霍洛韋將軍一樣撰寫專著,對其品頭論足。霍洛韋將軍為讀者提供瞭我們的政治和軍事領導傢牽製蘇聯,最終導緻1991年蘇聯解體的第一手資料。從海軍少尉成長為一名將軍,霍洛韋將軍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冷戰中與蘇聯的惱人小衝突,一直處於作戰和決策的第一線。據說吉姆·霍洛韋的驅逐艦二戰中被日本人命中過,飛機在朝鮮戰爭中被中國人擊落過,旗艦也在越南戰爭中被越南民主共和國擊中過。
 
  我一直是吉姆的仰慕者,但鮮有機會與之共事,直到1985年,他當總統反恐特遣隊執行理事時纔如願以償。1986年,我委任他為中東特使,解決巴林和卡塔爾的地區衝突。在鮮有人聽說基地組織前,吉姆就未雨綢繆地分析瞭恐怖主義的威脅,為國傢安全進言獻策。
 
  由於具備戰術和戰鬥層麵的直觀認識,他對於重要事件的描述總是鮮活具體。他經歷之廣,智慧之深,從海軍飛行員到艦長的視角讓讀者在海戰中「暢遊」,很少有學者和研究員能夠為讀者開啟這段神奇的閱讀之旅。霍洛韋將軍的這本書將首次為我們揭秘冷戰勝利之謎。
 
喬治.布希

用戶評價

评分

翻開書頁,我預期會看到大量關於艦載機性能對戰局影響的深度剖析。韓戰時期的噴射機對決,到越戰時期的對地火力支援,每一次的戰機換代都代錶著戰場規則的重寫。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些複雜的空氣動力學和火控係統的演變,用一般讀者也能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更重要的是,航母的「生存性」問題。在雷達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一艘萬噸巨艦如何規避敵方潛艇和反艦導彈的威脅?書中對於航母防空體係、電子戰輔助以及艦隊協同作戰的描寫,想必會非常精彩。這不隻是單一船艦的介紹,而是整個龐大體係如何運轉的精妙展示。如果作者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戰例,比如某次關鍵的打擊行動中,航母如何協調空中支援、情報蒐集與戰場指揮,那將會讓讀者對這種海上堡壘的真正戰力,有著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這類書籍的魅力就在於,它把那些在報章雜誌上模糊不清的軍事行動,拉到你眼前,讓你彷彿能聽到戰機引擎的轟鳴聲。

评分

從颱灣讀者的角度來看,我們身處在一個對海權和製空權極度敏感的地理位置,因此對於航母的戰略意義有著異乎尋常的關注。這本書橫跨瞭兩個對亞洲局勢影響深遠的衝突——韓戰與越戰,其間的經驗教訓,對於當前區域安全環境的藉鑑意義不言而喻。特別是美國在這些戰爭中對航母運用策略的調整與學習,無疑提供瞭寶貴的歷史案例。我希望作者能夠在描述戰場細節的同時,不忘點齣這些經驗教訓是如何形塑瞭後來的海軍思想,以及這些思想如何被應用在後續的軍事規劃中。它不隻是一本迴顧過去的書,更像是提供瞭一把鑰匙,讓我們能更好地解讀當下的國際軍事動態。這種基於歷史縱深的分析,遠比空泛的評論來得有力量。我相信這本書的份量,絕對配得上它所涵蓋的波瀾壯闊的歷史時期。

评分

這本厚重的大部頭,光是從書名就能聞到一股濃濃的歷史煙硝味,讓人忍不住想翻開一探究竟。對於我們這些關心近代軍事史,尤其對冷戰時期那種劍拔弩張氛圍有著特殊情懷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塊誘人的大餅。我猜測作者在書中必定是下瞭好一番功夫,去耙梳那些塵封已久的戰場紀錄和艦隊調度細節。想像一下,從朝鮮半島上空那幾場驚心動魄的空中纏鬥,到越南叢林上空直升機的嗡鳴與轟炸機的長嘯,那種身歷其境的緊張感,絕對不是看一般的歷史教科書就能體驗到的。更別提那「對抗蘇聯」的部分,這纔是真正的重頭戲,它牽動著全球的戰略平衡,是數百萬人命運的賭注。我特別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戰術層麵的描述與宏觀戰略分析的,畢竟要將航母這種龐然大物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如何發揮其決定性作用,同時又得顧及到背後複雜的政治角力,這對寫作技巧是極大的考驗。我相信這本書不僅是軍事迷的聖經,對任何想理解二戰後世界格局變遷的人來說,都會是一份極其珍貴的參考資料。它承載著那個時代的技術巔峰與人性抉擇的重量,讀來絕對是種震撼。

评分

光憑這個標題,我就能想像這本書在編排上的龐大工程。從「韓戰」到「越戰」,時間跨度長,技術迭代快,尤其在電子設備和對空武力的發展上,兩次衝突之間有著天壤之別。那個時代的航母,從彈射器、攔截索的性能,到艦載機的電子戰能力,都是不斷在實戰中摸索進步的。作者如何梳理這段「科技軍備競賽」的脈絡,將會是衡量這本書深度的一個關鍵點。特別是「對抗蘇聯」這條暗線,它貫穿瞭整個冷戰時期。這不光是美國海軍與蘇聯海軍的對峙,更是兩種意識形態在海洋上空無聲的較量。每一艘航母的部署,每一次的戰術演練,背後都隱藏著對蘇聯潛在威脅的反應。我推測,書中勢必會詳細論述「航母戰鬥群」這種現代海軍核心戰術的逐步成熟,以及它如何成為遏製蘇聯嚮外擴張的有效工具。這部分內容,對於我們理解當代印太戰略布局,都有著極高的參考價值,絕不是單純的「打打殺殺」而已。

评分

拆開來看這本書的結構,我個人最期待的是作者如何處理那種「個人迴顧」的視角。畢竟,光是冰冷的數據和戰報是無法完全描繪戰爭的殘酷與榮耀的。航母艦載機飛行員,他們每天都在麵對「有去無迴」的風險,那種心理壓力是常人難以想像的。我希望能從字裡行間讀到那種在甲闆上迎著海風、檢查武器的焦慮,或是成功降落後那種劫後餘生的釋然。韓戰和越戰,雖然在戰略目標上有諸多爭議,但對於參與其中的士兵來說,那就是他們全部的世界。我希望作者能夠細膩地捕捉到,在那些被後世簡化為「戰略轉摺點」的時刻,每一個決策背後,是無數基層官兵的血汗與生命。這種從「人」的角度齣發的敘事,往往比純粹的技術分析更具穿透力,更能讓我們這些生活在相對和平年代的人,對「犧牲」二字有更深刻的體悟。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未曾公開的訪談資料或日記片段,那簡直是錦上添花,能讓這段歷史「活」過來,而不是僅僅躺在紙麵上成為陳舊的文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