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身的地方:從霸凌的政治學到家人的深淵,日本精神醫學權威中井久夫的觀察手記

容身的地方:從霸凌的政治學到家人的深淵,日本精神醫學權威中井久夫的觀察手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井久夫(NAKAI Hisao)
图书标签:
  • 霸凌
  • 家庭
  • 精神醫學
  • 日本
  • 心理學
  • 中井久夫
  • 社會議題
  • 觀察
  • 權威
  • 深度閱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本書,從精神醫學的角度,

了解人的處境,思考安身於世的線索。

  中井久夫是日本精神醫學權威,執業與教學近半世紀。在行醫之餘,他也是一位作家。 1969年提出風景構成法(Landscape Montage Technique,LMT;治療者在患者前面,用筆把一張畫紙加框,對他說:「現在請你把我說的逐一畫在紙上,湊成一幅風景。」從中了解背後意義進而治療。

  本書從《中井久夫集》節選七篇文章,記錄他如何深入觀察,陪伴精神病患走過心靈風暴。進而揭開「小孩很單純」、「不吃藥就是痊癒」、「去工作就是正常人」的迷思。這七篇文章包括: 

學校篇:〈霸凌的政治學〉

  作者發現,霸凌就是權力關係的政治學,小孩比我們想像中更懂得其中奧妙。

  文藝評論家柄谷行人在書評中指出這篇文章並不是從心理學或精神病理的立場討論霸凌,而是以政治學的角度解讀霸凌,也就是說,霸凌就是權力關係。」原來,小孩比我們想像更早熟,他們早就懂得在學校運用權力關係玩弄政治,難怪很難杜絕霸凌。

 

家庭篇:〈精神科醫師眼中的孩童問題〉、〈父母的成熟與孩童的獨立〉和〈家人的深淵〉

  家庭是養成人格的起點,然而,成長過程中(尤其是春青期)發生的家庭風暴,往往是受害者成年之後,罹患精神疾病的主因。 

  作者以居家醫療的經驗,說明如何向精神病患說明「這麼多人之中,也有人不是那麼有害、也不那麼咄咄逼人、會在你能接受的範圍內試圖幫助你。」 

 

職場和社會篇:〈在職場工作的精神病患〉、〈棲身於社會中的精神病患〉和〈「連結」的精神病理〉

  作者發現,精神病患痊癒,並不是指回到病發之前的狀態,而是相較之下,接受治療後比較「有餘裕」面對一切。當一個精神病患能懂得摸魚、裝傻,放過自己,就可以稱得上「痊癒」。 

   這本書,希望苦於尋找容身之處的讀者,可以從字裡行間了解人的處境,找到安身於世的線索。 

|摘文|

【什麼是霸凌】

有時候,霸凌受害者的世界還會愈來愈狹窄。受害者跟加害者的人際關係,是唯一有內容的人際關係,大人和同學們也會變成非常遙遠的存在。

很遠、實在太遠、看起來就像是居住在另一個世界的人。在空間上,沒有加害者的空間,矛盾的是,會化為沒有現實感的空間。

不,就算家人帶你出國旅行,加害者依舊「在那裏」,空間充滿了加害者的臨在感,怎樣都無法逃離加害者的眼睛。 加害者的眼睛會逐漸佈滿各處。就跟極權國家的人民總是感到獨裁者的眼睛無所不在,屬於同樣的機制。

 ——中井久夫

 

界定是不是霸凌最簡單的基準,在於是否具備相互性。只要有相互性就沒問題;沒有相互性,那就是霸凌。 

以捉迷藏為例,用猜拳或其他規則決定誰當鬼,這是一般的捉迷藏。如果是一開始就規定誰當鬼,那就是霸凌。 

單純的捉迷藏如果變成霸凌型捉迷藏,理論上應該就不好玩了。對一部分人而言是權力感,對多數人而言則是免於淪為犧牲者的安心。。很多人就會從中學到依附權勢的好處。 

小孩的社會具備了權力社會的一面;正因為小孩在家庭及社會中沒有權力,會更渴望權力。 

關於孩子成為霸凌者的研究很少,他們會出現在研究中,是在家中遭到暴力相向的情況。或是想說話卻沒有發言權,受無力感折磨的情況。比方說,不知道有多少小孩,在家庭中,對父母或上一代婆媳之間的不和有話要說,卻說不出口而痛苦萬分。 

觀察霸凌者的手法,你會發現,實在太多都是從家庭內霸凌中學來的,例如配偶、婆媳、父母和兄姐之間的相互霸凌。學到的不只是方法,還有威脅的表情或致命的一句話。有些是從某些教師的態度學來的(我說出這句話來有些顧忌),一部分的家庭和學校,根本是霸凌學校,親切又仔細地教人如何霸凌別人。 

在小孩眼中,當家庭和學校都有大人可以霸凌別人,唯獨小孩不准霸凌,就是一種不公平。小孩每天看著很多事情發生,大人「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內心暗暗覺得不公平。 

(摘自〈霸凌的政治學〉) 

 

【工作到最後不流一滴汗,保有身心的餘裕】

觀察那些並不是精神疾病患者的工作狀況,你會對於他們工作中有相當頻繁的休息而感到訝異。

比方說,我們來觀察一位看起來很忙的上班族:他不停製作各種文件、接電話。可是,在那當中,他可能會點根菸、喝杯茶、喊聲「好累」什麼的、然後重新在椅子上坐好、在椅子上轉幾圈、跟同事開開玩笑。說不定在去廁所的半路上望向窗外、佇足個幾十秒,回程再繞到別的部門晃一下,絕對不愁沒有摸魚的藉口。

其實,人想維持精神健康的心理傾向十分強烈,所有職業的人,一般都擁有不為主管所知的「小小遊戲」和「祕密樂趣」,就連奴隸也不例外。

讓我深受感動的是前近代勞動,具體來說,是那些從事山林採伐的老練勞動者。他們一邊警告我這個急性子的臨時工,一邊踩著近乎禁欲的小步伐,抬高膝蓋,緩緩攀爬著山路。預留充分「飯後休息」的時間,工作到最後,一直維持不流汗的狀態,然後下山。老前輩講話風趣幽默,沒有讓年輕人感到無聊。

不過,精神疾病患者不知道是因為不習慣這個職場、還是擔心被人看到摸魚會挨罵,總之,他們似乎非常不擅長頻繁在工作中安排休息。應該說,就是因為不善於休息導致無法工作還更為貼切。實際上,休息時間或是下班後,他們也始終處於緊繃狀態。

工作動機強烈的患者,他們工作的時候是幾乎不休息的,而且有時持續不休息的時間比非患者還長。這或許有點難以置信,不過常常演變成患者談工作滔滔不絕,聽的人反而先受不了,心想「可以停了吧」,這就是患者動機十足情況下顯現的持續力。不過,你去看第二、第三天的患者,他們會精疲力竭。

患者的「行動」模式,有點像那種不考慮後果(或是沒有餘裕顧及)就去爬高山,而且是不迂迴也不休息,也就是所謂「陡上」的人。他們工作時,會把所有氣力用盡,彷彿總是使出「火災現場的蠻力」一樣。就連單純作業,也會一口氣把油門踩到底,這其實是挫折、放棄,有時是復發的前兆。

通常大家在職場中所見,可能多半屬於動機較弱、「斷斷續續又拖拖拉拉」的工作型態,或許這樣能夠保護生命。因為動機過強的工作,往往對身心具有破壞力。

(中略)

當精神狀態欠佳的親朋好友回歸社會、重新上班或工作時,建議如下:

1.一次做一件事,因為遇到關鍵時刻,只有一件事還克服得了,很多事情重疊在一起的話,就沒辦法應付。

2.在一天當中,上午十一點左右(午飯之前)、下午二至三點左右(午飯之後),感到疲倦是很自然的。不少患者會對照「超正常人的樣貌」,覺得「只有自己疲累」、「飯後想睡覺的只有自己」感到自卑,或是覺得「是服藥害的」而因此停止服藥。

3.上班第一天,會感覺像一個星期那麼長,第一個星期會像一個月那麼長,然後才漸漸縮短。如果沒有覺得變短,說不定是這份工作不適合自己。

4.上班第七天、三十天到第四十天、九十天到第一百天,接下來是三個月,然後一年。到這個時候,容易疲勞,會想辭職。

不過,那是很自然的事,也是暫時的,放慢腳步、或是乾脆好好休息,就會再恢復氣力,不必覺得「已經不行了」。

做得了一年,大概就可以做到三年。剩下就是這份工作適不適合而已。

第七天是參考某調查中放棄工作的尖峰時機再往前推;上班第三十到四十天,則是戰後一時的勞動爭議期間的平均值,以及戰爭醫學中,老士官開始出現「戰鬥疲乏」的期間;三個月是許多生理週期。

正好和佛教的頭七(上班第七天)、四十九日(上班第三十到四十天)、百日(上班三個月)、一週年忌日(上班一年)重疊。

或許只是偶然,也或許每逢「喪葬禮俗」時節,相關人士聚集一堂、用餐、相互鼓勵,有它的道理在。

實際上,患者開始提到疲勞,算算多半都符合這些時期,而發現「這是可預見的」,似乎能夠讓他們大大鬆一口氣。

5.「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或許是理想,不過,用四十八小時來平衡「收支」,應該就沒問題了。也就是,某天覺得做得太辛苦,第二天就偷個懶。某天睡眠不足,第二天就早早入睡(據我觀察,許多不是精神病患的人不大會意識到這一點,但會付諸實行)。

6.如果連續二天睡眠不足,第三天思緒特別清晰的時候,覺得「過去的我,一直半夢半醒;此刻,真正的我才終於誕生」,很遺憾,這表示你快要走入死胡同了,請立刻就醫。

絕大部分的人如果二天沒睡,應該根本無法思考,只是很想睡,這時候腦筋反而清醒,這樣似乎很好。其實,看似優點的事,常常很危險。

7.開心事同樣會令人疲憊,即使是一趟成功的旅行,或是跟朋友愉悅的談話。

8.職場中的患者由於同時也在進行「治療疾病」這份重要的工作,形同有二份工作,再加上職場上跟其他人同等的工作,負擔比其他人大,感到吃力是正常的,沒有必要逼自己跟上別人的腳步。這樣對患者說,他們的工作效率好像反而會提高。

9.把「想睡覺」視為「該休息了」的信號。

10.藥物其實是一種保險,當病人漸漸能夠判讀身體發出的警訊,藥物的必要性就會隨之逐漸下降。

(摘自〈在職場工作的精神病患〉)

 

破碎與重塑:現代社會中的自我尋覓與歸屬探討 一本深入剖析個體在當代複雜社會結構中如何尋找立足點、面對內在與外在衝突的深刻著作。 導論:當世界成為一座迷宮,我們如何安放靈魂? 在高速變遷、資訊爆炸的現代社會中,個體面臨的挑戰日益複雜。我們不再僅僅是生活在單一的、穩固的文化結構內,而是不斷在多重身份、破碎的社群關係以及無所不在的數位連結中穿梭。這種漂浮感,使得「安身立命」成為一個極具分量的哲學與現實命題。本書並非探討特定的歷史事件或單一的學術理論,而是以一種極度貼近生活經驗的視角,描摹現代人如何在這座「迷宮」中,試圖繪製出屬於自己的地圖,尋找一個真正能夠停泊的「容身之處」。 本書的切入點是剖析「結構性疏離」——那些隱藏在社會運作邏輯背後的、導致個體與其環境產生巨大斷裂的機制。我們將審視權力關係如何微妙地重塑個人對「安全」與「接納」的定義,以及當外部世界拒絕提供庇護時,內在心靈如何發展出複雜的防禦與適應機制。 --- 第一部:結構的陰影與個體的邊緣化 本部分著重於探討社會結構如何形塑個體的處境,特別是當個體未能符合主流規範時所面臨的困境。 第一章:符號暴力與無聲的驅逐 我們將分析「符號暴力」在日常互動中的體現。這不是指肉體上的傷害,而是指那些透過語言、規範、刻板印象所構成的無形壓力,它們持續地對特定群體發出「你並不屬於這裡」的訊息。探討的範圍涵蓋職場中的「文化適配性」要求,以及社群對「異質性」的潛在排斥。重點在於,這些符號暴力如何內化為自我懷疑,使個體在最應該感到自在的環境中,反而產生深刻的異化感。 第二章:移動的邊界:流動性社會中的身份焦慮 在高度流動化的社會中,地理上的遷徙往往伴隨著身份上的「失重」。本書探討了「根基流失」的心理效應,即當傳統的地域性、家族性連結被削弱後,個體如何努力在新的環境中建立起可信賴的座標系。這涉及到對「故鄉」概念的重新定義:它不再是地理上的地點,而可能是一種持續追尋的心理狀態。 第三章:效率至上主義的副作用:人際的量化與工具化 現代社會對效率和生產力的過度推崇,無形中將人際關係推向了「工具化」的邊緣。當關係被視為達成某種目的的手段時,真誠的脆弱性便無處安放。本章深入分析了這種「計量化」思維對親密關係的腐蝕作用,以及個體在面對需要全然接納的時刻,因習慣了「交換價值」而產生的不知所措。 --- 第二部:心靈的堡壘與私人領域的重建 面對外部世界的疏離,心靈發展出其獨有的防禦與修復機制。本部分聚焦於個體如何在內在世界中建立起抵抗外部壓力的堡壘。 第四章:記憶的煉金術:處理創傷與時間的斷裂 當過去的經歷(無論是集體的還是個人的)成為沉重的負擔時,心靈必須進行一場複雜的「記憶煉金術」。本書探討了如何區分「被記憶的」與「被遺忘的」部分,以及如何將帶有痛苦標籤的經驗,轉化為構成現有自我認同的基石。這不是遺忘,而是重新安置記憶在時間軸上的相對位置,使其不再主宰當下的感受。 第五章:沉默的語言:非語言溝通中的真實需求 在語言的層面,許多深層的焦慮和需求難以被準確表達。本章轉向對身體姿態、習慣性反應、藝術表達等非語言層面的觀察。這些「沉默的語言」往往洩露了個體對安全感的真實渴望。通過對藝術、文學和日常儀式中重複出現的象徵進行解讀,我們試圖聆聽那些被壓抑的、關於歸屬感的低語。 第六章:微觀庇護所的建立:儀式與日常的錨定作用 真正的容身之處,往往不是宏大的結構,而是由一系列微小的、可預測的「日常儀式」所構成的。從泡一杯茶的特定步驟,到整理書桌的習慣,這些微觀行為提供了對混亂世界的微小控制感和連續性。本書強調了這些看似瑣碎的「錨點」對於維持心理穩定的關鍵作用,它們是個人在混亂中為自己搭建的臨時避難所。 --- 第三部:連接的悖論與尋找共同體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討論個體如何嘗試與他人重新建立連接,以及在現代社會中尋找「真正共同體」所面臨的悖論。 第七章:社群的吸引力與風險:理想化與幻滅的循環 現代人渴望共同體,但傳統的、緊密的社群往往伴隨著強烈的規範約束和排他性。本書分析了人們在尋求歸屬感時,容易陷入對特定群體(無論是興趣小組還是線上社群)的「理想化」,隨後又因接觸到其內部運作的現實而感到幻滅的循環。如何保持清醒的界限,在接納與保持自我的獨立性之間找到平衡,成為新的課題。 第八章:脆弱性作為橋樑:重新定義親密關係的基礎 真正的連接,有時需要雙方都願意冒險展示自身的「不完美」和「不完整」。本書探討了在一個推崇「完美人設」的社會中,主動展現脆弱性(Vulnerability)如何反而成為建立深層信任的必要條件。這種對真實性的共享,是抵抗結構性疏離最強大的力量之一。 結語:在行進中定義「家」 最終,本書提出一個結論性的觀點:在一個不斷變動的世界裡,「容身之處」可能不再是一個靜態的地點或身份,而是一種持續進行的「動態建構」。它存在於我們對自身經驗的持續接納、對他人真誠的連結,以及在每一次對抗結構性壓力的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堅韌之中。家,是我們不斷向內尋求,並向外投射的過程本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中井久夫(NAKAI Hisao)
日本知名的精神科權威,神戶大學名譽教授。1934年出生於奈良縣,京都大學醫學系畢業。
1969年提出風景構成法(Landscape Montage Technique,LMT;治療者在患者前面,用快乾筆把一張畫紙加上框,對他說:「現在請你把我說的逐一畫在紙上,湊成一幅風景。」從中了解背後意義進而治療)。
行醫之餘著作等身,著有《中井久夫全集》(共六集)、《中井久夫著作集:精神醫學的經驗》、《家人的深淵》、散文集《清陰星雨》等書。譯有《創傷與復原》(Trauma and Recovery)、《卡瓦菲斯(Constantine P. Cavafy)詩集》等書。
獲獎榮耀:2013年度文化功勞者、《卡瓦菲斯詩集》1989年獲得讀賣文學獎、《家人的深淵》1996年獲得每日出版文化獎。


譯者簡介

李欣怡
畢業於名古屋大學。在浩瀚且持續擴大的翻譯宇宙中,用自己的速度小心翼翼堆磚砌瓦,希望每一塊都是個安穩的立足點,譯有《霸凌是什麼》《療癒心傷》(以上均由經濟新潮社出版);賜教信箱:h.lee.books@gmail.com。

图书目录

編者序

 

第一部分:學校

 霸凌的政治學

 

第二部分:家庭

 精神科醫師眼中的孩童問題

 父母的成熟與孩童的獨立

 家人的深淵:居家醫療窺見的種種

 

第三部分:職場和社會

 在職場中工作的精神病患:以復原問題為中心

 棲身於社會中的精神病患

 「連結」的精神病理:人際相互作用的種種

 

圖表索引

作者中井久夫簡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916288
  • 叢書系列:自由學習
  • 規格:平裝 / 192頁 / 21 x 14.8 x 1.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2歲~99歲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夠讓人心頭一緊了,《容身的地方:從霸凌的政治學到家人的深淵》,這名字一出,彷彿就把現代社會中那些最隱晦、最沉重的痛處赤裸裸地攤開在我們眼前。讀完之後的感受,是那種被深深觸動,卻又有點無力回天的複雜情緒。我一直在思考,那個「容身的地方」究竟在哪裡?在霸凌的陰影下,我們尋求庇護,但有時候,連最該是避風港的「家」,也會變成另一種形式的戰場。書中對於人際關係中權力不對等的描寫,精準得讓人心寒,那種被邊緣化、被排擠的孤獨感,即使是旁觀者,都能透過文字感受到那股寒意。它不是一本讓你讀完就能找到解答的勵志書,而更像是一面照妖鏡,逼著我們去正視社會結構的陰暗面,以及我們在其中如何妥協或掙扎求存。作者的筆觸冷靜而銳利,沒有過多的煽情,卻在每一個段落都精準地擊中了痛點,讓人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得自己找個地方消化這些沉重的思考。

评分

坦白說,閱讀這部作品的過程,需要很大的心靈韌性。它不是那種可以輕鬆地在通勤時翻閱的書,每翻一頁,都像是在進行一場內在的叩問。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這些沉重議題時所展現出來的醫者風範——那種既有專業的疏離感,又不失人性的溫暖與關懷。他沒有試圖去「美化」痛苦,也沒有給出虛假的承諾,而是用一種近乎殘酷的真實,引導讀者去理解痛苦發生的根源。書中引用的案例,無論是校園內的孤立,還是家庭中的疏離,都描繪得栩栩如生,彷彿那些場景就發生在我們身邊。讀完後,我對人性的複雜性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意識到所謂的「正常」與「異常」,往往只在一線之間,而且那條線非常模糊,充滿變數。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對我來說是比較緩慢但極具張力的。它並不像市面上的暢銷書那樣用緊湊的情節抓住讀者,而是透過對個案細膩入微的觀察,緩緩堆疊出那種無處可逃的窒息感。尤其是在描寫「霸凌的政治學」那部分,它跳脫了傳統上將霸凌視為單純個人衝突的框架,而是將其提升到社會學和權力結構的層面來解讀,這點非常震撼。我感覺作者在試圖告訴我們,那些看似隨機的惡意,其實都源於某種隱形的規則或體制。這種深度挖掘,讓讀者不得不反思,自己是不是在不知不覺中,也成了這場「政治遊戲」的參與者或受害者。書中對家庭關係的剖析,更是讓我感同身受,那種血緣上的糾葛,有時比陌生人的惡意更難以擺脫,畢竟「家」這個詞,本身就帶有太多的道德重量和期待。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啟發,或許是對於「界線」的重新定義。在討論霸凌和家庭創傷時,作者反覆觸及到個體與群體、愛與控制之間的界線劃分。台灣社會的文化背景中,我們往往習慣模糊這些界線,強調「和諧」與「犧牲小我成全大我」,但這本書卻強烈地指出,模糊的界線正是許多痛苦滋生的溫床。當我們失去了清晰的自我邊界,就容易在外界的壓力下被吞噬,無論是在霸凌的群體中找不到自己的立足點,還是在過度親密的家庭關係中窒息。我認為,這本書雖然源自日本的案例和視角,但它所探討的核心矛盾,在我們東亞文化圈裡是普遍存在的,讀起來絲毫沒有隔閡感,反而有種「原來不只我這麼想」的釋然,當然,這份釋然中也夾雜著對現實的無奈。

评分

總體而言,這是一部極具重量感的作品,它不只是一本心理學或社會學的觀察筆記,更像是一部關於「生存哲學」的深度探討。它迫使你跳脫出日常的瑣碎紛擾,去思考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權力不對等、人際關係如履薄冰的世界裡,如何才能真正為自己建立一個可以呼吸、可以安心棲息的「容身之處」?作者對於「深淵」的描繪,是深刻且令人不安的,但他並沒有將讀者單獨丟在那裡。透過他專業且富同理心的分析,我們彷彿被賦予了一點點工具,去辨識那些潛藏的危險,去學習如何在不完美的結構中,為自己爭取一絲屬於自己的空間。這本書,值得所有在人際關係中感到疲憊或迷惘的人,靜下心來,細細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