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排版和視覺設計,根本就是為我們這種「視覺動物」量身打造的。身為一個對美感有點要求,但又沒時間深究的讀者,我對市面上那些黑白文字堆砌的書實在提不起勁。《給文青的9堂咖啡入門課》裡面的圖片質感非常好,不是那種過度修圖的網美照,而是帶有一種溫暖的、可以觸摸到的真實感。每一堂課的結構都設計得很清晰,像是在逛一個設計展覽,重點分明,而且插圖都超級精美,很多小細節像是咖啡豆的剖面圖、磨豆機的內部結構,都畫得既準確又賞心悅目。這種設計上的用心,讓讀書的過程變成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我甚至會把書攤開放在客廳的書架上,光是看著封面和內頁的風格,就覺得家裡的文藝氣息都提升了好幾個層次,非常適合放在公開場合展示,讓人好奇這是本什麼樣的書。
评分說真的,現在市面上咖啡書多到嚇人,每本都在強調什麼「極致萃取」或是「風味輪盤」,聽起來就很專業,但對我這種只想在家裡泡杯不那麼難喝的黑咖啡的人來說,根本是天書。這本《給文青的9堂咖啡入門課》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把那些複雜的學問,用一種非常生活化的、甚至帶點幽默感的語言包裝起來。我以前總覺得咖啡的「酸」跟「苦」是天敵,但書裡解釋了酸度如何來自於產區和烘焙,苦味又是怎麼在水溫和時間的拉扯中產生,這讓我的味蕾突然有了新的理解。它不是只教你怎麼做,更讓你「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例如,它提到不同手沖壺嘴對水流的影響,這細微的差別,以前我絕對不會去注意,但現在光想像那個水流的形態,就覺得充滿了儀式感。我還發現,書裡對「適合文青的背景音樂」都有推薦,這種跨領域的結合,真的讓人覺得作者很有趣,完全不是那種死板板的技術手冊。
评分最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在探討咖啡的「文化脈絡」時,並沒有流於空泛的描述,而是用非常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角度來切入。它聊到不同地區的咖啡文化,像是維也納的咖啡館歷史,或者北歐的「Fika」概念,這些內容讓我覺得喝咖啡不只是為了提神,而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體現。它並沒有強迫你一定要去追逐最貴的器材,反而鼓勵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種「慢活」步調。像是它介紹了幾種不需要複雜工具就能在家嘗試的入門沖煮法,這對居住空間有限、不想添購太多電器的租屋族來說,簡直是福音。書中那種「享受過程」大於「追求完美結果」的哲學,非常符合當下社會追求的身心靈平衡,讓我感覺到一股清流,不再被那些追求極致的咖啡潮流所裹挾。
评分這本咖啡書,光是書名《給文青的9堂咖啡入門課》就讓人會心一笑,完全戳中我這個假文青的心頭好!老實說,我對咖啡的認識大概停留在「好喝」跟「不好喝」的層次,更別提什麼單品豆、手沖、義式,聽起來都像外星語。但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親切,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咖啡大師架子,感覺就像是個懂行的朋友,笑咪咪地拉著你,從最基礎的咖啡豆種類、烘焙程度開始聊起。我特別喜歡它介紹各種器具的部分,那種把冰冷的機器描述得像是生活藝術品一樣的筆觸,讓人忍不住想馬上跳去咖啡店,把那些濾杯、磨豆機通通摸一遍。而且它還很貼心地幫我們整理了「文青咖啡店生存法則」,像是點單不踩雷、跟咖啡師聊天的開場白等等,這些都是我在現實中常常卡住的尷尬點,這本書根本就是我的救星嘛!讀完第一遍,我感覺自己好像真的有能力踏入那個神祕的咖啡世界了,不再是只能躲在角落裡滑手機的邊緣人。
评分坦白講,我以前對咖啡的入門書都有個刻板印象,就是內容會很偏向義式濃縮(Espresso)那一塊,畢竟那是最主流、最「商業化」的製作方式。但這本《給文青的9堂咖啡入門課》很不一樣,它花了很多篇幅在介紹「手沖」和「浸泡」這些更個人化、更講究細節的沖煮方式。這完全符合文青們喜歡自己動手做、享受專注當下的心態。我尤其欣賞它在介紹「水質」那一段,作者居然詳細解釋了軟水和硬水對咖啡風味的影響,這是我在其他入門書中從未見過如此細緻的探討。這本書顯然是希望讀者能夠成為一個「有意識的」咖啡飲用者,而不僅僅是一個消費者。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思維框架,讓我們知道如何透過調整變因,來客製化出真正符合自己喜好的那杯風味,這份深度,絕對超出了「入門」書該有的範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