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終極基礎 :經濟學方法論(2版)

經濟學的終極基礎 :經濟學方法論(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方法论
  • 经济学基础
  • 学术著作
  • 经济学史
  • 科学哲学
  • 实证主义
  • 理性选择
  • 知识论
  • 经济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經濟學巨擘米塞斯奠定經濟學基礎的大作。

  將經濟學從爭論不休的紛紛擾擾中解放,終結所有錯誤的推導和研究結論,米塞斯用盡其畢生的學術涵養,把經濟學的討論回歸到這門科學最基礎的本質,其論述之精煉,意義之深遠,擲地有聲、耐人尋味。

  這本書包含兩項重大意義,第一,論述關於經濟學做為一門科學最核心的部分,帶來深遠的影響;第二,這是米塞斯留給後世的最後一本書,是他最後一次的慷慨激昂,也是他生涯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米塞斯認為經濟學家應研讀精通各個學科,以避免使用歪曲的方法研究經濟學,尤其在傳統邏輯學和認識論領域,整體上,只看得到關於數學和自然科學方法的研究和論述。哲學家一向把物理學視為科學的模範,自以為是的認為,未來世代總有一天會成功把生命現象分解為某些因素如機械般運作的表現,他們鄙視歷史學,並且無視經濟學。但實際上經濟學是關乎人的行為、人心的思考邏輯與行為邏輯結構的一門科學,本書繼《人的行為》之後,再次強調了這個意念,這門科學最終極的基礎。

  人的行為,是人類知識的根本概念。它必然包含邏輯的一切概念,以及規律性和因果觀的概念。它也必然包含時間概念和價值概念。它涵蓋人的生命特有的一切表現。

  |§米塞斯語錄§

  「如今在多數大學裡以「經濟學」這個叫人誤會的名稱傳授的那一門學科,毛病並不在於任課的老師和教科書的撰寫者若非正牌商人就是經商失敗,而在於他們不懂經濟學,以及欠缺邏輯思考的能力。」──第五章第三節

  「總體經濟學的國民所得概念,只是一個毫無認知價值的政治標語。」──第五章第六節

  「在馬克思主義的術語裡,一個意識型態,就是指一個錯誤的學說,然而,恰恰就因為它的錯誤,所以才有助於增進它的撰述者所屬階級的利益。任何針對社會主義計畫的批評,都無須回答。只要將批評者屬於『非無產階級』的背景予以揭穿,就夠了。」──第八章第四節

  「有一位年輕人表示反對。他說:『你對於經濟學家的要求太多了;沒人能強迫我花時間去研究所有這些學科』。我當時的回答是:『沒有人求你,或強迫你成為經濟學家。』」──導論
 
经济学的宏大叙事:从古典基石到前沿探索的理论图景 本书旨在勾勒一部立足于严谨逻辑与丰富实践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全景图。它不局限于单一学派的教条,而是致力于展现经济学这门学科如何从其古典源头逐步演化,吸收不同思潮的精粹,最终构建起一套理解人类稀缺资源配置行为的分析框架。本书的叙事核心在于揭示经济学方法论的普适性与动态性,探讨其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现实时,如何自我修正、拓展边界。 第一部分:经济学的思维范式与基础构建 本篇聚焦于经济学赖以生存的哲学基础与核心方法论。我们将深入剖析“理性选择”范式在现代经济学中的地位与局限。这不是简单地接受“经济人”假设,而是探讨为何以及如何在何种程度上,将个体行为建模为目标导向的理性决策过程。 首先,我们将回顾边际主义革命的深远影响,理解价格是如何通过个体偏好的“边际效用”而非内在劳动价值来确定的。这种思维转向不仅重塑了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更为宏观经济学的动态均衡分析奠定了基础。我们详细考察了机会成本的概念,阐明它是所有经济决策的真正约束,远比会计成本更具解释力。 接着,本书将着重探讨“均衡”这一分析工具的本质。无论是竞争市场中的局部均衡还是更复杂的宏观经济模型,均衡都被视为一种稳定的状态。然而,本书强调区分“静态均衡”与“动态调整过程”。仅仅证明一个均衡的存在性是不够的,更关键的是分析经济主体如何收敛到这个均衡点,以及哪些外部冲击可能导致均衡点的转移或稳定性的丧失。我们引入了“博弈论”作为理解相互依赖决策的桥梁,它揭示了在存在战略互动的环境中,个体理性如何导向(或未能导向)帕累托最优的结果。 在方法论层面,本书区分了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界限。实证分析致力于描述和预测“是什么”与“将会发生什么”,强调可证伪性;而规范分析则关注“应该是什么”,涉及价值判断。书中通过对计量经济学工具的介绍,展示了如何运用数据检验经济理论的实证有效性,以及理解这些检验的内在统计学限制。 第二部分:微观经济学:个体、市场与福利的交织 微观经济学被视为理解整体经济运作的基石。本部分将超越标准的供给与需求框架,深入探讨市场结构的异质性及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我们首先细致分析消费者理论的深化,探讨行为经济学如何挑战传统偏好理论。本书不满足于效用函数的抽象描述,而是探讨了启发式思维、有限理性、禀赋效应等心理学因素如何系统性地扭曲选择,并讨论了如何将这些“非理性”因素纳入更具解释力的模型中。 在生产者理论方面,重点将放在不完全信息环境下企业的行为。这包括对垄断竞争、寡头市场(如使用斯塔克伯格、伯特兰德模型进行分析)的深入探讨。特别地,我们花篇幅讨论了信息经济学中的关键议题: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例如,健康保险市场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以及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激励机制设计,都是理解现代商业运作不可或缺的分析工具。 福利经济学是连接效率与公平的纽带。本书将重申福利定理的伟大意义,即在完全竞争和信息完备的理想状态下,市场自发的结果是帕累托最优的。然而,本书的重点在于识别和量化市场失灵的根源:外部性(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对于如何通过科斯定理、庇古税、政府管制等工具来矫正这些失灵,我们将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权衡干预的成本与收益。 第三部分:宏观经济学:从古典到现代的演进与政策抉择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在于解释经济体的总产出、失业率、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本书将这一演进视为不同理论对“真实世界”问题的回应过程。 我们将从古典主义的长期视角出发,理解萨伊定律的直观吸引力——“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以及劳动与资本的灵活调整如何确保经济体自然回到充分就业的均衡。 随后,我们将重点转向凯恩斯主义革命及其对短期波动的解释。本书详细解析了有效需求不足的概念,考察了消费函数、投资函数的关键决定因素,并解释了乘数原理如何放大初始的支出变化。我们将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刺激总需求的机制和局限性。 本书的重头戏在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两大主流框架的对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Real Business Cycle, RBC)与新凯恩斯主义(New Keynesian, NK)。RBC模型强调技术冲击和理性预期的作用,认为经济波动是经济体对真实世界冲击的优化反应。而NK模型则通过引入价格和工资的粘性(如菜单成本、搜寻成本),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解释了货币政策为何能在短期内产生实际效果。 最后,本书聚焦于经济增长理论。我们不仅分析了外生的索洛模型,更深入探讨了内生增长理论,特别是人力资本、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在驱动长期可持续增长中的核心作用。理解这些长期动力,是制定面向未来发展政策的关键。 第四部分:经济学的交叉领域与前沿议题 本部分旨在展示经济学分析工具的强大迁移能力,涵盖当前研究热点。 我们将探讨金融市场的理论基础,包括有效市场假说(EMH)的三个层次及其在泡沫与危机分析中的适用性。理解风险、不确定性与资产定价之间的关系,是理解现代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前提。 在国际经济学部分,我们将超越简单的比较优势理论,探讨新贸易理论(如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对全球化格局的影响,并分析汇率、国际收支平衡以及跨国资本流动的动态机制。 本书还将简要介绍公共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探讨税收的扭曲效应(如无谓损失)以及如何设计更有效率的税收制度。同时,对劳动经济学中工资决定、人力资本投资和劳动力市场摩擦的分析,将深化读者对收入分配格局的理解。 总而言之,本书提供了一套严谨的、动态的经济学分析工具箱,旨在培养读者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审视和解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理解理论的适用边界与前沿研究的挑战所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


  奧地利裔美國人,知名的經濟學家、歷史學家、哲學家與作家。自由主義學派的主要領導人,被譽為「奧地利經濟學派的院長」。他的理論也影響了之後的弗利曼、海耶克等著名經濟學家。1982年米塞斯研究院成立,成為研究和推廣自由主義的機構。2000年美國的《自由》雜誌稱米塞斯為「自由至上主義的世紀人物」。

  著作:
  《人的行為:經濟學專論》
  《反資本主義者的心境》

譯者簡介

謝宗林


  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經濟研究所博士候選人。譯作:《人的行為:經濟學專論》、《原富》、《道德情感論》、《資本主義與自由》與《反資本主義者的心境》。
 

图书目录

導讀
譯者序
作者序
導論:關於行為學的一些初步心得
第一章 人心
第一節 人心的邏輯結構
第二節 一個關於先驗概念起源的假說
第三節 先驗的概念
第四節 真實世界的先驗形象
第五節 歸納
第六節 經驗主義機率觀的悖論
第七節 唯物論
第八節 任何唯物論哲學的荒謬

第二章 知識的行為實踐基礎
第一節 人與行為
第二節 目的因
第三節 價值判斷
第四節 統一科學的妄想
第五節 人的行為科學的兩個部門
第六節 行為學的邏輯特性
第七節 歷史的邏輯特性
第八節 情理學的方法

第三章 必然性與意志
第一節 無限
第二節 終極給定的事實
第三節 統計
第四節 自由意志
第五節 必然性

第四章 確定與不確定性
第一節 精確定量的問題
第二節 確定的知識
第三節 未來的不確定性
第四節 行為和歷史中的量化和了解
第五節 人情世事的預測不可靠
第六節 經濟預測和趨勢教條
第七節 做決策
第八節 確認和駁倒
第九節 行為學理論之檢討

第五章 經濟學的範圍與方法:一些流行的錯誤
第一節 蒐集與分析資料的研究神話
第二節 動機的研究
第三節 理論與實際
第四節 概念實體化的陷阱
第五節 論排斥方法論的個人主義
第六節 總體(或宏觀)經濟學的方法
第七節 真實人生與遊戲
第八節 對思潮變化的誤解
第九節 對思想萬能的信仰
第十節 政府體系完美的概念
第十一節 行為科學

第六章 由於忽視經濟思想而另外衍生出的一些問題
第一節 以動物學的觀點研究人的問題
第二節 「社會科學」的觀點
第三節 經濟學的觀點
第四節 關於法律術語的一點意見
第五節 消費者至高無上

第七章 一元論在認識論方面的根源
第一節 一元論的非實驗性質
第二節 實證論的歷史背景
第三節 實證論與自然科學
第四節 實證論與人的行為科學
第五節 實證論的謬誤

第八章 實證論和西方文明的危機
第一節 對這宇宙的誤解
第二節 對人的處境的誤解
第三節 對科學的宗教式膜拜
第四節 認識論方面對極權主義的支持
第五節 一些後果
年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224349
  • 叢書系列:經典名著文庫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1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2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本書並不討論一般哲學議題,而只說明任何認識論(theory of knowledge or epistemology)方面的研究都應詳加考慮的一些觀念。

  在傳統邏輯學和認識論領域,大體上,只看得到關於數學和各種自然科學方法的研究和論述。哲學家一向把物理學視為科學的模範,輕率的認為各門科學都應該模仿物理學來打造。他們略過生物學,自以為是的認為,未來世代總有一天會成功把生命現象分解為某些因素如機械般運作的表現,而這些因素則是物理學所能充分描述的。他們鄙視歷史學,認為「只是文學」,並且無視經濟學。由拉普拉斯(Laplace)開端鋪墊,孔德 (Auguste Comte) 繼之命名,並由現代邏輯實證論,或經驗實證論予以復興並系統化的實證論(positivism),本質上是泛物理主義(pan-physicalism)。它認為:科學的思維,除了從陳述直接經驗(或直接感覺)的所謂「紀錄句」(protocol sentences)開始的那種外,沒有其他合格的方式。這種唯物論的科學哲學,過去只遭遇到一些玄學家反對,這些玄學家縱情於虛構一些據說獨立存在的事物,並且任意武斷的發明一些他們稱為「歷史哲學」的思想體系。

  本書強調:我們所在的這個宇宙,有一些事物不是自然科學所能描述與分析於萬一。在適合採取自然科學的研究步驟予以觀察與描述的那種領域之外,還存在一個值得研究的領域,那就是人的行為。

  有一道迄今沒有任何學者嘗試跨越的學理鴻溝,隔開自然的事件和人有意的行為,在自然的事件方面,科學找不到任何所以促成該等事件的目的因(finality),而人的任何行為卻總是想要達成一定的目的。在論述人的行為時,如果忽略行為人想要達成的目的,那就和解釋自然現象時訴諸目的因一樣的荒謬。

  關於人的行為科學,目前在認識論層次有許多誤解。但,如果暗示所有這些誤解都應歸咎於不當採取了實證論的認識觀點,那就錯了。除了實證論,還有其他一些思想學派也混淆了行為學(praxeology)和歷史學(history)在認識論層次的差異,而且混淆的程度更為嚴重,例如:歷史相對論(historicism)。不過,下面的分析主要還是針對實證論的影響。

  為了避免讀者誤解本書的觀點,這裡最好,甚至是有必要強調下面這個事實:本書論述知識、科學與合理的信念,至於之所以會談到一些玄學教條,那也只因為有必要說明這些教條在哪些方面不同於科學知識。本書毫無保留的贊同洛克(John Locke)喜愛真理的原則:「對於任何主張,懷有的自信,絕不超過相關主張賴以確立的證明所擔保的程度」。實證論的謬誤並不在於採納這個原則,而在於除了自然科學所採取的那種實驗方法外,它不承認其他任何證明相關主張的方法,並且稱所有其他理性論證的方法為玄學方法。「玄學的」這個形容詞,在實證論者慣用的術語裡,是愚蠢的同義詞。揭露實證論這個基本主張的謬誤,並且敘明該主張所導致的種種災難性後果,是本書唯一的主題。

  儘管實證論極端鄙視所有它視為玄學的論證,然而它本身其實也是以某一派玄學為基礎的主張。對於任何一派玄學,因為本質超出理性思辨的範圍,我們不可能加以分析,進而評估它的價值,或它是否可以成立,乃至給予肯定或駁斥。理性論述所能做到的,不過是證明相關玄學教條是否牴觸了已查實為科學真理的見解。針對實證論關於人的行為科學的種種論斷,如果我們能證明前述這一點,那麼,它的那些主張就該視為莫須有的神話而予以拒絕。實證論者,從他們自己的哲理觀點,不能不贊同這樣的結論。

  全面的認識論只能由那些徹底熟悉一切知識部門的人來研究,而個別知識部門所涉及的特殊認識論問題,也只有那些徹底熟悉相關知識領域的人才能夠正確掌握。要不是當代哲學家的著述幾乎千篇一律的顯示,著述者對人的行為科學一無所知到驚人的地步,前面這些話原本是不用說的。

  我們甚至大可懷疑,是否能把認識論層次的問題,和相關科學的實質議題切割開來,分別給予分析與處理。對現代自然科學的認識論有根本貢獻的,是伽利略(Galilei),而不是培根(Bacon);是牛頓(Newton)和拉瓦節(Lavoisier),而不是康德(Kant)和孔德(Comte)。邏輯實證論當中,那些站得住腳的教條,其實是出自過去一百餘年一些大物理學家的著作,而不是出自《統一科學的百科全書》。我本人對認識論的那一丁點貢獻,再怎麼微不足道,也包含在我的經濟學和歷史著述中,特別是《人的行為》(Human Action)和《理論與歷史》(Theory and History)這兩本書。而本書不過是給經濟學本身在認識論方面的自述,略加補充和說明罷了。

  任何人,如果真想了解經濟理論的要旨,就應該首先使自己熟悉經濟學究竟傳授些什麼定理,對這些定理反覆深思熟慮之後,再進而研究相關的認識論問題。至少須對行為學所探究的一些重大議題──例如報酬律(通常很不恰當的稱作報酬遞減律)、李嘉圖的聯合律(比較廣為人知的名稱是「比較成本法則」)、經濟計算問題等等──有極為仔細的一番考察,否則任何人都不能指望理解行為學的意義,更不用說掌握行為學特有的認識論問題。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
一九六二年於美國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閱讀這本關於方法論的著作,最大的收穫或許在於「謙卑」。作者以一種近乎解構主義的方式,挑戰了經濟學在過去數十年中建立起來的權威性。它並沒有提供一個新的、完美的理論體系來取代舊的,相反,它似乎在告訴我們,經濟學的「終極基礎」可能永遠是一個不斷在修正、在辯論的過程。這種不確定性,對於追求確定答案的華人讀者來說,可能一開始會有些不適應。但正是這種不斷的自我審視,才是一個學科保持生命力的關鍵。我個人認為,本書在論證一些批判性觀點時,所引用的文獻非常紮實,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學術訓練。它不像某些通俗讀物那樣,只是拋出一些聳動的結論,而是提供了完整的脈絡和證據鏈條,讓讀者自己去完成最後的判斷。這本書更像是一份邀請函,邀請我們進入一場永無止境的學術思辨。

评分

對於想走學術研究這條路的朋友來說,這本書幾乎可以說是必讀的聖經級參考書。它清晰地勾勒出了經濟學研究的邊界條件和潛在的思維陷阱。我記得大學時期,很多同學寫期末報告時,都是「看到什麼用什麼」,缺乏對所用工具的根本性理解。這本書則像是給了一套「內行人看門道」的濾鏡。它不只教你怎麼使用迴歸分析,更會讓你思考,你選擇這個分析方法的背後,隱含了怎樣的因果關係假設?如果這些假設不成立,你的結論還站得住腳嗎?這種對基礎邏輯的執著,是區分一個「操作者」和一個「思考者」的關鍵。閱讀此書的過程,可以說是一次對自身學術思維的「除錯」與「升級」。它提醒我們,無論經濟學的數學工具如何精進,如果其方法論的基礎出現偏差,那龐大精密的模型也只會導向系統性的錯誤判斷。它教導的不是結果,而是如何問一個好問題。

评分

這本書的作者在探討經濟學方法論的視角上,確實讓人耳目一新,特別是對於那些長期在主流教科書中打滾的讀者來說。我記得以前念個體經濟學,都是直接套公式、背模型,但從來沒有深入思考過,為什麼我們會用這樣的方式去看待人類的經濟行為。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敢於撕開這個看似堅不可摧的「科學外衣」,去檢視經濟學家們到底依賴了哪些核心的假設和邏輯跳躍。比如,它對「理性人假設」的批判,不再是蜻蜓點水式的帶過,而是深入剖析了這種假設在現實世界中的侷限性,以及它如何窄化了我們理解複雜社會互動的視野。讀著讀著,你會發現,原來我們習以為常的經濟學模型,很多時候更像是一種精巧的哲學思辨,而非全然貼合真實世界的物理定律。這種反思的深度,讓整本書讀起來充滿了智識上的挑戰性,也逼迫讀者必須重新校準自己對「經濟學是什麼」的基本認知。它不是要你拋棄模型,而是要你清楚知道,你手中使用的工具,它的邊界和適用範圍究竟在哪裡。

评分

這本書的論述風格,比起坊間那些熱門的財經暢銷書,顯得要嚴謹許多,它更像是學術殿堂內部的深度對話。它沒有給你任何快速致富的捷徑,它給你的,是一種更為基礎和底層的「思考結構」。我特別欣賞它處理跨學科問題時展現出來的廣度,它不斷地與哲學、心理學甚至社會學進行對話,打破了傳統經濟學家習慣的單一維度分析。例如,在探討資訊不對稱這個經典議題時,作者並沒有停留在資訊理論的層面,而是進一步追問,在社會結構和文化規範的影響下,資訊的「價值」和「傳播方式」是如何被建構的。這種宏觀而微的視野,讓原本抽象的理論具備了某種社會學的厚度。對於已經工作一段時間,但總覺得在面對真實世界經濟問題時,現有工具箱總少了一兩樣關鍵工具的專業人士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提供了一把打開新視野的鑰匙,讓你看待市場波動、政策制定時,多了一層複雜性維度。

评分

說真的,第一次翻開這本書的目錄時,心裡其實有點忐忑,因為「方法論」這三個字聽起來就跟「艱澀難懂」畫上等號。但實際讀下去之後,發現作者的敘事功力實在太強了,他能用一種非常清晰且具備層次感的方式,帶領我們穿梭於不同的經濟學流派之間,從古典學派到新古典,再到行為經濟學的興起,每一個轉折點的邏輯推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最讓我驚豔的是它對於「可證偽性」的討論,這在自然科學中是鐵律,但在經濟學中卻常常被模糊處理。作者並沒有直接指責,而是耐心地展示了歷史上哪些理論是如何在缺乏嚴格檢驗下被固化下來的。這種細膩的梳理,讓原本枯燥的學術史變成了一場精彩的偵探推理劇,你彷彿能跟著作者一起,去挖掘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灰色地帶。對於想要真正掌握經濟學核心思維的學生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極佳的「元認知」框架,它讓你不再只是個知識的接收者,而是一個有能力評估知識有效性的批判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