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快樂到幸福的解答書:人際、工作與情感……可以這樣拆解,那樣取捨

不快樂到幸福的解答書:人際、工作與情感……可以這樣拆解,那樣取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彭凱平
圖書標籤:
  • 幸福感
  • 人際關係
  • 職場
  • 情感
  • 心理學
  • 自我提升
  • 情緒管理
  • 生活智慧
  • 人生哲理
  • 成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正嚮心理學之父 馬汀.塞利格曼:
「這本書,是送給自己最棒的禮物!」
★★收聽次數突破22億,「樊登讀書」頻道專書介紹★★
★★當當網近萬名讀者「100%好評」激推★★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但真的要你完全不比較,又有多少人做得到?
 
  試著想像下列情境:
 
  ►社交媒體上的朋友買車又買房,一個比一個幸福美滿,難道我真的比別人糟?
  ►公司剛發年終獎金,意外發現一起做專案的同事領得比你多,你怎麼想?
  ►車禍撞斷腿或中樂透彩,三個月之後誰比較幸福?
  ►如果可以和股神巴菲特交換現在的人生,你會答應嗎?
 
  「比較」本身並沒有錯,但「該怎麼比」,很重要;
  人之所以覺得幸福一天比一天少,問題就齣在「比錯瞭」!
 
  本書作者彭凱平是中國正嚮心理學之父,更是國際正嚮心理聯閤會(IPPA)理事;
  他在書中說明瞭「正確比較」的技術,並以眾多科學原理解釋現代人不幸福的原因。
 
  ★幸福和你以為的,不一樣!
 
  ◎金錢或許能帶來幸福,但錢賺太多,就會開始不幸福
  收入到達一定程度後,幸福感便會飽和,接著帶來更多煩惱;
  過於強烈的賺錢動機甚至會損害身心,降低我們的責任感並破壞人際關係。
  切記:生命中最珍貴美好的東西,往往都是免費的。
 
  ◎幸福並不難尋,就在你的大腦裡
  現代腦科學已證實,幸福感源自於大腦分泌的腦內啡、多巴胺、催產素等。
  養成固定運動習慣、與人維持良好互動、幫助需要的人,你會更幸福!
 
  ★幸福近在眼前,你隻需開門迎接
 
  ◎正確的幸福,這樣比
  你的不幸福源自比較錯誤,世界上沒有最好,隻有更好——你,比不完的!
  與其這樣,還不如刻意找「比你差的人」來比,讓自己成為一隻小池裡的大魚;
  或者,你也可以跳脫齣來,比一比金錢以外的項目,包括健康、傢庭、年齡、外貌。
 
  ◎別讓比較變成焦慮
  擔憂是人的天性,能幫助我們趨吉避險,但現代人的焦慮,卻是壓力和負擔的源頭。
  試試書裡的CREAM法則,有效控製你的焦慮,騰齣更多內心空間容納幸福。
 
  ◎設定目標,然後放開你的心
  耍廢、追劇很快樂,但若天天耍廢追劇,你還會快樂嗎?
  幸福必須是對有意義快樂的追求,為此,你得為人生設定目標,
  而在努力追求的過程中,就會自然產生持久的幸福感。
 
  此書帶你釐清幸福本質、避免錯誤比較,打造正嚮積極的人生。
  你會發現,從不快樂到幸福,原來隻有這本書的距離!
 
本書特色
 
  ►正嚮心理學之父馬汀.塞利格曼,重磅推薦;當當網100%好評、「樊登讀書」頻道專書介紹。
  ►國際正嚮心理聯閤會理事彭凱平,帶領你正確比較幸福,不再人比人氣死人!
  ►涵蓋工作、人際、感情、傢庭等麵嚮,收錄超過30個經典心理實驗,用科學替幸福解密。
 
專業推薦
 
  海外讚譽
  正嚮心理學之父 馬汀.塞利格曼
  《路西法效應》作者、史丹佛大學心理學係教授 菲利普.金巴多
 
  國內推薦
  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
  心理作傢 海苔熊
  臨床心理師 劉仲彬
  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
  (依姓氏筆畫排序)
 
各界推薦
 
  中國有很多優秀的正嚮心理學傢,彭凱平教授顯然是其中傑齣的代錶。相信他的新書會解答很多讀者對於幸福的睏惑,它是你能送給自己的最棒禮物之一。——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正嚮心理學之父、美國心理學會前主席
 
  我所研究的社會性、利他性、閤作性和英雄主義,是人們的幸福源泉。很高興我的好友兼同事彭凱平教授和閆偉博士的新書提倡與我的研究內容相通的理念。真正的幸福是有意義的快樂。——菲利普.金巴多(Philip Zimbardo)《路西法效應》作者、史丹佛大學心理學係教授
 
  彭凱平教授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心理學傢,他的新書必會給讀者帶來幸福的體驗。——理查.尼斯貝特(Richard E. Nisbett)美國科學院院士、密西根大學心理學係教授
《不快樂到幸福的解答書:人際、工作與情感……可以這樣拆解,那樣取捨》圖書簡介 你是否常常感到生活被睏在無數的「為什麼」與「怎麼辦」之中? 在這個信息爆炸、選擇過剩的時代,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渴望找到一份內在的安寧與真正的幸福。然而,現實往往是,我們被複雜的人際關係、高壓的工作環境以及難以捉摸的情感波動所牽絆,即使擁有物質上的豐裕,心靈深處依然感到空虛與焦慮。 《不快樂到幸福的解答書:人際、工作與情感……可以這樣拆解,那樣取捨》並非一本提供快速療癒口號的勵誌指南,而是一本深度剖析現代人「不快樂根源」的實戰手冊。它聚焦於三個現代人生活最核心的領域——人際互動、職業發展與情感維護——並提供一套清晰、可操作的認知框架與取捨哲學。 本書的核心理念在於:幸福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終點,而是一係列精準「拆解」與明智「取捨」的結果。 作者深入淺齣地引導讀者,如何像工程師般解構那些看似無解的睏境,並像藝術傢般,有意識地選擇要保留什麼、要放下什麼。 --- 第一部:人際關係的迷霧——從依賴到獨立的藝術 現代人最大的壓力源之一,往往來自於我們與他人的連結方式。我們渴望被愛、被認可,卻又常常在過度付齣或過度防衛中受傷。 【深度拆解:關係的邊界與期待的落差】 本書首先探討瞭「邊界模糊」對個人能量的巨大消耗。許多人際衝突並非源於惡意,而是源於對「他人應如何對待我」的未明說的期待。我們將詳細分析依附理論在成人關係中的投射現象,教導讀者辨識齣那些消耗你精神的「情緒吸血鬼」和那些僅基於利害關係的「交換型關係」。 【精準取捨:真誠的溝通與優雅的疏離】 我們提供瞭一套「三層次溝通法」,教你如何在不傷害關係的前提下,清晰地錶達自己的需求與底線。更重要的是,本書將指導你如何麵對「不被喜歡」的恐懼,學會「高質量獨處」。真正的社交高手並非認識最多人,而是知道何時該優雅地從一場無效的社交場閤中抽離,將時間和精力重新分配給真正滋養你的關係。這部分內容著重於建立一套「以自我為中心」的社交哲學,讓你從「討好型人格」中徹底解放。 --- 第二部:工作的羅生門——從盲目追逐到價值實現 職業生涯是我們時間投入最多的領域,但「過勞文化」與「意義迷失」是當代職場的兩大頑疾。 【深度拆解:效率迷思與職涯的「偽需求」】 許多人將「忙碌」等同於「有生產力」,將「高薪」等同於「成功」。本書挑戰這些根深蒂固的職場神話。我們將分析「帕金森定律」在現代辦公室中的變形,並揭示那些讓我們不斷加班、卻對實質成果貢獻甚微的「錶演性工作」(Performative Work)。此外,我們會指導你如何區分工作中的「核心價值創造」與「行政噪音」。 【精準取捨:專業的聚焦與生活的重塑】 在資訊爆炸的環境下,如何保持專業上的深度而非廣度?本書提供瞭一套「職涯錨點設定法」,幫助你找到真正能讓你產生「心流體驗」的任務,並學會果斷地對那些與核心目標不符的專案說「不」。更進一步,我們探討瞭「數位斷捨離」在工作中的應用,如何在遠距和混閤辦公模式下,重新奪迴你對工作時間的控製權,確保工作是為你的生活服務,而非相反。這部分不談空泛的創業技巧,隻談如何讓你當下的崗位更有價值感和掌控感。 --- 第三部:情感的煉金術——從混亂到清晰的自我對話 情感生活是幸福感的基石,但情緒的波動性往往讓人感到無助,尤其是在麵對失落、嫉妒或無法預期的變化時。 【深度拆解:情緒的生理學與認知的濾鏡】 本書區分瞭「感覺」(Feeling)與「情緒」(Emotion)的差異,並從神經科學的角度簡要闡述情緒的產生機製。重點在於識別那些讓你重複陷入負麵循環的「認知扭麯」(Cognitive Distortions)。我們將詳細拆解「災難化思維」、「非黑即白」等常見的思維陷阱,這些陷阱常常比實際事件本身更具破壞力。 【精準取捨:接納不完美與主動的復原力】 幸福的關鍵不在於消除所有負麵情緒,而在於如何與它們共處。本書提供一套「情緒緩衝策略」,教你如何在強烈的情緒衝擊下,為自己爭取到幾秒鐘的「反應時間」,從「被動反應」轉為「主動迴應」。在情感取捨方麵,我們深入探討瞭如何處理「未完成的篇章」(Unfinished Business),包括如何優雅地放下過去的遺憾,以及如何建立一套以「自我慈悲」(Self-Compassion)為核心的情感復原機製。這讓你不再被過去的錯誤定義,而是能持續地、有意識地朝嚮內在的平靜前進。 --- 結語:幸福是一種持續的選擇 《不快樂到幸福的解答書》最終指嚮一個結論:幸福並非一種「獲得」,而是一種「持續的清理與選擇的過程」。 它要求我們勇敢地麵對生活中的「不完美零件」,學會用更精準的工具將它們拆解、分類,然後果斷地捨棄那些阻礙我們前行的冗餘與雜音。 本書適閤所有感到生活失衡、渴望透過深度自我覺察來優化生活品質的讀者。它承諾給你清晰的思路、實用的工具,以及麵對複雜世界時,那份堅實而溫和的內在力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彭凱平
 
  北京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國際正嚮心理聯閤會(IPPA)及國際積極教育聯盟(IPEN)中國理事,並於2009年起擔任中國國際正嚮心理學大會執行主席。
 
  198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心理學係,1997年獲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博士。曾任教於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心理學係,並獲終身教職。曾任加州大學社會及人格心理學係主任。2008年5月起任北京清華大學心理學係教授和首任係主任。
 
  連續2年代錶中國在聯閤國「國際幸福日」(3月20日)紀念大會上發錶演講。2016年當選《人民網》「健康中國年度十大人物」;著作《人心可鑑:現代科學心理學傢的實驗與發現》於2017年獲選「人民網健康中國年度十大圖書」。至今已發錶學術論文350多篇,2015〜2020連續6年入選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心理學傢榜單,研究成果國際引用率年年穩居中國心理學傢前列。
 
閆 偉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聯閤培養社會心理學博士候選人、清華大學幸福科技實驗室學習中心副主任。

圖書目錄

作者序一 在後疫情世界,培養幸福力
作者序二 從憂鬱時代到幸福時代
 
第1章 幸福和你以為的,不一樣
正確的幸福,這樣比
金錢是手段,不是目的
關於幸福,腦科學這樣說
 
第2章 你的問題,正嚮心理學都能解答
可以樂觀,誰想厭世?
別讓焦慮控製你
情商,你的超能力
百毒不侵的挫摺應對力,怎麼練?
 
第3章 工作和幸福,兩個我都要!
選擇本來就很難
工作一定很辛苦,為什麼?
幸福的元素:「正念」加「福流」
麵對壓力,其實真的不用硬撐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第4章 幸福第一步,先讓別人幸福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五大絕招,讓敵人也愛你!
肢體洩漏瞭你的心
當世界隻剩仇恨,怎麼辦?
關於同理心,你可能不知道……
 
第5章 關於愛情,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另一半絕不會來自星星
愛情也可以很科學
我的他╱她在哪裡?
愛在激情消散時
 
第6章 你的孩子,終究還是你的孩子
孩子成長中最需要的,是什麼?
正確鼓勵,養齣孩子的成功性格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你害怕別人的注視嗎?
可以傳授的幸福技術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9094917
  • 叢書係列:大眾心理學堂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1.6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作者序一
 
在後疫情世界,培養幸福力
 
  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無情地在神州大地肆虐。為瞭應對疫情,整個中國陷入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封閉。疫情不光考驗著國傢的應變管理水準和危機管理水準,也在考驗每一位人民在突然襲來的災難麵前的一種文明定力。
 
  ▍為什麼我們總覺得不幸福?
 
  我認為,導緻人們幸福感偏低的有一些社會心態因素。
 
  第一,「急」。著急、焦慮,是很普遍的負麵情緒。未來的不確定性對人的心理影響非常大,我們都很著急,都在匆忙趕路,覺得如果不追趕就要被拋棄。
 
  第二,「飄」。我們覺得沒有底、沒有根,在做事情時沉不下心。幸福的一種特別重要的體驗叫作福流,即在做事時能夠物我兩忘,沉浸其中。但在「飄」的時候,我們根本感受不到快樂和意義。
 
  第三,「比」。很多人在城市裡生活,很容易互相比較,不少媒體也推波助瀾地把富豪生活赤裸裸地展示在大眾麵前,炫富現象增強瞭大眾的比較心理。
 
  第四,「戾」。「急生躁」,我們都很煩躁,壓力特別大;「躁生戾」,躁到極緻,人就要發作。所以我們經常看到網絡上、現實中有很多人因為一些小事就爭吵甚至大打齣手。然後,我們就會產生愁,例如憂鬱情緒、焦慮感普遍增加。
 
  第五,「靠」。1980、1990年後齣生的子女在父母的寵愛下長大,很多人都忘瞭在現代生活中,幸福感是自己給的。不論是組織還是父母、配偶、朋友,誰都給不瞭你幸福,真正持久的幸福得靠自己去創造。
 
  ▍幸福和你想的不一樣
 
  還有許多對幸福的誤解,讓我們不知道什麼是幸福。
 
  幸福不是虛幻的概念,幸福有物質的、生理的基礎。幸福的感受源自我們大腦裡一些區域(包括邊緣係統、杏仁核、快樂中樞等)的活動,以及一些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
 
  幸福不是簡單的滿足。心理學傢阿剋巴拉利(Tasnime Akbaraly)等曾經調查瞭3400多人,發現一種有趣的現象:憂鬱癥有時候反而是由於得到過度的生理滿足而產生的不愉快傾嚮,而非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結果。
 
  幸福在某種程度上不是由金錢決定的。心理學傢菲利普.布裏剋曼(Philip Brickman)做過一項很重要的研究,他發現中彩券一夜暴富的人的幸福指數在某種程度上比沒有中彩券的人低,因為他們對暴富沒有心理準備,暴富反而容易導緻他們心理異常,跟親人的關係齣現嚴重裂痕離――有很多人在暴富後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離婚。
 
  還有很多證據能證明這一點。例如,富裕國傢的幸福指數未必很高,美國、日本、韓國的GDP(國內生產總值)都不錯,但是其憂鬱癥患者的比例反而比不那麼富裕的國傢高。當人均GDP達到3000∼4000美元時,國傢的經濟發展水準提高,國民的幸福感會增強很多。然而過瞭這個「幸福轉摺點」,幸福感就跟經濟發展水準關係不大瞭。當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時,國傢財富與國民幸福感的相關性就消失瞭,而人際關係、平等、公正等指標對幸福感的影響開始明顯增大。
 
  幸福也不一定是獨善其身。高收入、高學歷、年輕貌美的人未必幸福。科學傢發現,對幸福影響最大的因素是美好的人際關係,是至愛親朋的支持,是社會交往的技巧。
 
  有工作的人比沒工作的人不隻是多瞭一份薪資收入。例如:一個不工作的有錢人若不與社會發生聯繫,沒有朋友和他來往,那麼他其實比一個工作的窮人更可能感到失落。社會聯繫與支持能讓人體會到工作的意義和價值,進而產生幸福感。
 
  ▍幸福就在你身邊
 
  說瞭這麼多,幸福究竟是什麼呢?在我看來,幸福是一種有意義的快樂。
 
  在英文裡,錶示「幸福」和「快樂」的是同一個詞happy,而華人很早就知道幸福和快樂之間的不同。在中文裡,快樂是快樂,幸福是幸福,幸福絕對不是簡單的快樂。很多人一說起意義,就把它上升到一種哲學的、形而上的高度。其實,意義是我們大腦前額葉的產物,是人類的智慧和理性創造的感受,它也來自各種神經機製的作用。
 
  工作纍瞭一天,迴傢躺著休息很快樂,但如果一直這麼躺著,便會覺得無趣;念書太緊張,玩手機、玩遊戲,休息一下很快樂,但如果沒日沒夜地玩,人也會感到很空虛。有意義的快樂離不開目標與創造,當我們為生活設定積極的目標,勤於創造而非消耗時,我們就能在嚮目標前進的過程中體驗到一種溫暖而持久的幸福。當然,生活並非總是陽光燦爛,一定有挫摺、痛苦,我們應該如何控製負麵情緒,纔能常享幸福這種有意義的快樂呢?我經常提到「五施」――言施、身施、眼施、顏施和心施,也就是說,做五件簡單而平凡的事就可以獲得幸福的感受。
 
  第一是言施。
 
  語言是人類文化知識的載體,我們的語言和知識訊息從來不是印在我們大腦前額葉的符號,而是已融入我們全身。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過,當人們聊起社會不公平的話題時,往往越聊越憤怒,甚至拍桌子大罵。而當人們聊到快樂幸福的話題時,一會兒大傢就都會笑起來。為什麼?人從來不是被動、抽象地理解概念的,而是帶著身心的體驗來理解的。因此,我們在生活中多進行積極的溝通,就能產生正麵的效果。不信你看那些朝氣蓬勃、道德高尚的人,他們在說話時都抬頭挺胸、意氣風發,因為知行閤一很重要。積極的錶達和交流可以讓人產生心花怒放的感受。
 
  第二是身施。
 
  觸摸自己的身體也會使人產生幸福感。例如,鼓掌就是一種很好的觸摸形式,人們有時擊掌而呼,是因為雙手最敏感的觸覺區域是掌心,人們不斷拍打自己的掌心就會產生快樂的情緒反應。同樣,人們在開心時與他人擁抱、擊掌等,也能給雙方帶來幸福的體驗。
 
  此外,跑步15∼30分鐘,大腦就會分泌各種積極的化學物質,它們會讓我們感到開心、興奮,所以運動會使人上癮。人在聞到香味後會很開心,這也是身體的感受。
 
  第三是眼施。
 
  當你的愛人換瞭一件新衣服,或孩子遇到不開心的事時,你能及時察覺他們的變化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因為我們太忙瞭。然而,幸福需要我們有一雙慧眼,去關注、發現生活中的美;去錶達、傳遞我們的愛。
 
  生活其實並不單調,如果我們老想著工作,我們就會丟失生活,也會離幸福越來越遠。下一次,請在通勤路上放慢腳步,欣賞沿途的景緻,發現生活的美好;迴到傢後,請放下手機和電腦,看看孩子的笑臉。你心中湧起的那種溫暖、滿足的感受,就是幸福。
 
  第四是顏施。
 
  科學傢發現,人類每笑一聲,從臉部到腹部就約有80塊肌肉參與運動。笑一百次對心臟的血液循環和肺功能的鍛鍊相當於劃船10分鐘的效果。可惜,成年人每天平均隻笑15次,比未成年人少很多。
 
  法國醫生裘馨(Duchenne)發現,當一個人的三塊臉部肌肉同時活動的時候,他會產生一種特別有感染力的微笑:一是嘴角肌上揚,二是顴骨肌上提,三是眼角肌收縮。幸福的人一定是經常麵露這種微笑的人。
 
  第五是心施。
 
  中國有一個漢字叫「悟」,很多智慧來自「覺悟」。覺悟,就是要用心去感受。然而很多時候,我們隻顧著培養做事情的能力,卻疏於培養內心的感受力,心靈的枯竭和貧瘠讓我們雖忙碌卻迷茫,越來越不開心。
 
  其實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我們的經驗正是在不斷跟各種天災人禍做鬥爭並取得勝利的過程中纍積的。2020年這場特殊的戰役或許也在提醒我們,幸福是對他人祝福和思念的傾注,幸福是對平安、健康的守護。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安寧生活,彼此擁抱、攜手閤作、快樂積極地生活,哪怕麵對壓力與睏難,我們也要活齣心花怒放的感受。這就是我理想中的幸福,也是我在寫作這本書時最深的感觸。
 
彭凱平 於北京清華園
 
作者序二
 
從憂鬱時代到幸福時代
 
  2008年,彭凱平老師接受清華大學的邀請,重建清華大學心理學係;2012年,他放棄在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的終身教職迴國工作,篳路藍縷一路耕耘,讓清華大學心理學係達到新的高峰。在談到他做齣這個選擇的原因時,彭老師提到瞭兩點:第一是完成他的老師周先庚先生的遺願,正所謂「為人學子,當報桃李之恩」;第二是將他在海外多年的學術研究成果帶迴中國,希望讓更多中國民眾瞭解應用心理學。正是基於這一公一私的兩個願望,彭老師來到清華大學,一待就超過瞭10年。彭老師經常說,他這一生最有成就感、幸福感的事情就是站在講臺上,把那些有關人性、人心、人情、人群的科學知識傳遞下去,並透過科學的積極認知與行動,改善人們的心理健康,提高人們的幸福感、獲得感與意義感,讓人們發現生活之美,登上生命巔峰。他認為,每個人都需要瞭解並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尤其是當代的年輕人。
 
  這些年來我受益於彭老師的指導,對自己尚且年輕的人生有瞭明確而堅定的方嚮。作為這一代青年人的一份子,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幸運:成長在中國發展最快最好的年代,遠離瞭物質的貧睏、生活的艱辛,告別瞭訊息的匱乏,享受到自由經濟來的紅利,與整個國傢一起成長、發展。
 
  但我們同時又是心理問題越來越突齣的一代:獨生子女的孤獨感、價值觀念的紛亂、讀書工作和生活的匆忙、電子娛樂的誘惑、網路和社交媒體中的疏離等,這些因素使得心理問題遠超其他任何身體疾病,成為我們這一代人最大的生存風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7年的報告,中國15∼24歲的年輕人中,約有120萬人患有憂鬱癥(編按:據衛福部統計,臺灣有憂鬱傾嚮人數超過200萬人)。中國大學生憂鬱癥發病率高達23.8%。我們享受著這個時代無與倫比的繁華,但內心又同時經歷著超越年齡的滄桑。
 
  我很榮幸能夠和我的博士生導師彭凱平教授共同完成這本正嚮心理學著作,並在中國中信齣版集團的大力幫助下齣版成書。我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受益良多,相信讀者也能與我一樣因本書而有所收穫。
 
  這是一本誕生於不平常時刻的不平常的書。時刻的不平常,是因為這本書的整理、重構和寫作都在肺炎疫情期間,這些工作讓我在這幾個月裡剋服瞭疫情帶來的緊張、焦慮、孤獨和鬱悶,領會瞭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也發現瞭奮鬥與創造的昇華效應。
 
  書的不平常,是因為本書是我嚮導師彭凱平教授學習、緻敬的作品。很多人認識彭老師是透過他的課程、專書、研究報告和文章,或者是他在世界心理學界的名望,但作為學生,我從更近的距離感受到瞭他的傢國情懷與天下抱負,他的大愛之德與慈悲之心。
 
  子衿青青,風華藏棟宇之梁;世事流變,滄桑染少年之心。活齣幸福的人生是我們的希望,也是信念,更是行動!讓我們一起在一個偉大的時代,去憧憬偉大的生命吧!
 
閆偉 於北京清華園

用戶評價

评分

職涯發展這塊,更是讓人焦慮到晚上睡不著覺。現在的工作環境變動太快,今天學到的技能可能明天就過時瞭,那種隨時可能被取代的不安全感,真的會侵蝕掉很多對工作的熱情。我很好奇,這本書對於職場上的「取捨」會提齣什麼樣的觀點?是鼓勵我們拚命往上爬,還是教導我們如何接受「穩定但平庸」的狀態?我希望它能幫我判斷,什麼樣的努力是值得的「投資」,什麼樣的「加班」隻是在做白工,浪費生命。很多時候,我們隻是被社會主流的價值觀推著走,總覺得非得達到某個職位、領到某個薪水,纔算成功。但如果這個「成功」的代價是犧牲掉所有的私人時間,換來的是不斷的比較和焦慮,那這樣的幸福真的值得嗎?我特別關注書中會不會觸及到「工作與生活的再平衡」,畢竟,如果連下班後都還在想著怎麼討好主管、怎麼應付客戶,那生命中真正滋養心靈的部分,不就都被壓縮掉瞭嗎?這種深層次的掙紮,是需要一本有深度的書來引導的。

评分

最近真的覺得生活像一團打結的毛線球,怎麼拉扯都拉不開,特別是跟身邊的人互動時,那種微妙的界線感總是拿捏不好,搞得大傢都不舒服。我一直在尋找那種「非黑即白」之外的灰色地帶處理方式,畢竟人跟人相處哪有那麼簡單,總是有各種潛在的期待、隱藏的抱怨,還有那些「算瞭,不要傷和氣」的自我犧牲。這本書如果真的能幫我釐清,在麵對那些「不好意思拒絕」的時刻,到底該如何優雅地設立自己的邊界,那就太棒瞭。我對「人際」這塊特別有感,感覺很多不快樂都源自於不懂得如何對不閤理的要求說「不」,或者說,是說瞭「不」之後,會引發一連串的後座力。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套內在的心理建設,讓我能堅定地捍衛自己的空間,同時又不至於讓自己成為一個孤僻的怪人。畢竟,我們生活在一個群體裡,適度的妥協是必要的,但過度的犧牲隻會讓自己耗竭,所以,如何找到那個「剛剛好」的平衡點,纔是真正的學問。

评分

哎喲,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讓人忍不住想翻開,那個色調搭配得宜,給人一種沉穩中帶點希望的感覺,光是站在書店裡,我的目光就會不自覺地被它吸引住。說實在的,現在市麵上這類「心靈成長」的書多到讓人眼花撩亂,很多時候都像是換湯不換藥,或者講瞭一堆空泛的大道理,聽起來很勵誌,但真的迴到生活中,遇到那些讓人焦頭爛額的現實問題,還是照樣卡住,動彈不得。我對這本的期待,就是它能不能真的「接地氣」一點,不是那種遙不可及的理想狀態,而是真真切切地告訴我們,在人際的拉扯、職場的壓力,還有愛情裡的迷惘時,到底該怎麼「取捨」。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工具,而不是空泛的口號,畢竟,幸福這種東西,不是單靠「想開點」就能達成的,它需要的是一套可行的操作手冊,讓我能一步步走齣那個不快樂的循環。看書名就知道,作者似乎是想把複雜的人生問題拆解開來,這點我很欣賞,因為問題一旦被清晰地定義和分類,至少在心理層麵上就已經成功瞭一半,接下來就是看它給的「解答」有多麼實在、多麼貼近我們颱灣人日常的處境瞭。

评分

總體來看,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它承諾瞭一個從「不快樂」到「幸福」的旅程,而且重點是,它強調瞭「拆解」與「取捨」這兩個行動,這告訴我這不是一本隻會說故事的書,而是帶有實作精神的指南。我希望作者的文筆是那種帶著同理心,但又充滿洞察力的類型,不會過於學究氣,也不會過於輕浮。颱灣的讀者,說實在的,都很務實,我們希望看到的解答,是可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立刻實踐的,而不是需要等到存夠錢去國外流浪幾年纔能體悟的哲學。我期待翻開後,能夠感受到一種被理解的溫暖,彷彿身邊多瞭一個很有智慧的朋友,可以陪我一起,把那些糾結不清的心事,一條一條地慢慢梳理開來,並且理性地決定,哪些該放手,哪些該緊握。如果這本書能達到這個效果,那它絕對是今年書架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本工具書,因為最終極的幸福,不就是學會如何聰明地過日子嗎?

评分

情感關係這部分,對我來說是最難解的習題。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都需要大量的溝通和磨閤,但問題是,我們常常用錯瞭溝通的方式,導緻問題越講越僵。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愛一個人,有時候反而會讓人感到更受限、更不自由?這本書如果能針對「情感中的不快樂」提供一些視角轉換的方法,我會非常感動。比方說,當我們投入瞭很多,卻沒有得到對等的反饋時,那種失落感該怎麼消化?或者,麵對感情中必然會齣現的「差異性」,我們應該如何承認並尊重它,而不是試圖去改變對方?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處理「自我價值感」在親密關係中的作用。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伴侶的肯定上,一旦關係齣現波動,整個人就會天崩地裂。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方法,讓我們從「被愛」的依賴,轉化成「自給自足」的豐盛,那將是對情感生活最實質的幫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