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會說話【10週年增訂版】:從GPS衛星定位到智慧手機地圖,不可不知的地理資訊應用(二版)

地圖會說話【10週年增訂版】:從GPS衛星定位到智慧手機地圖,不可不知的地理資訊應用(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文堯
圖書標籤:
  • 地理資訊
  • GIS
  • 地圖學
  • GPS
  • 衛星定位
  • 智慧手機
  • 地理科技
  • 地理應用
  • 科普讀物
  • 十年增訂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榮獲107年度「好書大傢讀」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知識性讀物★
★榮獲107年好書大傢讀第75梯次知識性讀物組-好書推薦★
內容全麵增訂,資訊新穎即時,探討主題更多元完整!

  你一定用過Google Maps找路,玩過手遊Pokémon GO抓寶,
  上APP尋找Ubike或WeMo Scooter電動機車租藉點,
  甚至查過「PM2.5全颱即時概況」瞭解戶外空氣品質,
  以及住傢是否位於土壤液化潛勢地區?!
  你可知道,拜地理資訊係統GIS及個人電腦普及之賜,
  21世紀的我們正經歷一段史無前例的地圖大革命?

  作者精心繪製、視野全麵新穎的GIS地圖,
  讓你從一張張會說話的地圖,不齣門得知天下事!
  視角全麵、觀念新穎的GIS地圖書,打破你對地圖的刻闆印象!

  ◆新版新增內容達三分之一,收錄200餘幅地圖,內容更新更完整!

  ◆除瞭將具有時效性的主題(全球暖化與巴黎氣候協定、退縮的北極冰帽、臭氧耗蝕現況、近年加州大火等)加以更新之外,新增內容包括視線分析、網路地震圖、環境績效指數、消失的雨林、都市成長、考古地理學等,涵蓋的主題更加豐富多元!

  ◆另增兩篇颱灣實地長期研究:〈颱灣的黑熊保育〉,介紹屏科大野保所黃美秀教授與指導研究生林宛青的多年第一手研究資料,讓大傢對瀕危的颱灣黑熊有更進一步認識與瞭解;〈全球PM2.5與颱灣的空汙〉,呈現中山醫學大學廖勇柏教授研究颱灣過去40年(1972-2011)的癌癥地圖,以及中興大學環工所莊秉潔教授提供的電廠汙染源,具體說明空氣汙染與癌癥死亡率的關係。

  ◆本書詳盡介紹GIS地理資訊係統這門科技,運用衛星、雷達、攝影、GPS全球定位係統等先進技術提供的大量資訊,再藉由地理資訊係統或電腦製圖軟體所繪製成3D影像。

  ◆作者結閤自己所學(地理碩士)及專業(從事GIS地理資訊係統應用與軟體研發工作),用一張張地圖來說故事,深入淺齣介紹近幾年來全世界地圖發展應用的實況與趨勢,讓大傢知道原來當今地圖的應用竟已如此廣泛,舉凡土地利用、交通運輸、疾病擴散、災害防治、生態保育規畫、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甚至救火送貨搬傢找房子等,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以地球村的宏觀視野,揭露人類在地球舞颱上諸多活動麵貌,隨著精采清晰的地圖與淺顯易懂的解說,穿插生動有趣的圖片,帶領讀者展開跨越國界超越時空的寰宇之旅,讓讀者瞭解,善用地圖與地理資訊不僅能讓我們監測並改善生活品質,也能讓我們更瞭解自身所處環境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現象及未來趨勢,開拓個人的國際視野。
  
  邁進21世紀之際,地圖繪製與運用正歷經史無前例的革命性轉變。過去需由探險隊先實地踏勘纔能手工繪製地圖,現在經由衛星、雷達、攝影、全球定位係統等先進技術所提供的大量資訊,地圖繪製者目光不但不再侷限於肉眼所見,且能利用電腦龐大儲存能力,將各種地理資訊整閤做齣更精確而豐富多樣的地圖形式,並藉由地圖做齣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分析應用,譬如流行病擴散、棲地保育、全球暖化、聖嬰現象、海底地形、地震機率評估等。本書便是順應地圖大革命潮流,用「地圖會說話」方式,介紹近年來全世界地圖發展應用的實況與趨勢。

  在增訂新版中,收錄瞭一些颱灣GIS應用實例,而諸如氣候變遷等具有時效性的議題,內容也一併更新修訂。希望用淺顯易懂、深入淺齣的方式,藉由各式各樣引人注目的、不同主題的地圖,打破一般大眾對地圖的製式刻闆印象,讓大傢知道原來數位地圖應用已如此廣泛,可以「很生活化」,舉凡土地利用、交通運輸、疾病擴散、自然災害防治、醫療公共衛生、生態保育規畫,甚至搬傢租房或找餐廳美食等,一張地圖與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而不隻是找路時纔用得到的密密麻麻紙圖。善用地圖與地理資訊,不僅能讓我們監測改善生活環境,並能藉助現代衛星科技的長期觀察與宏觀角度,開拓個人的視野,讓人更瞭解世界各地發生的現象及趨勢,胸中自有乾坤。期待地理資訊係統的應用更趨完善,引領我們走嚮更美好的未來!

名傢推薦

  ◆高英勛│颱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
  ◆陸傳傑│前《大地地理雜誌》總編輯
  ◆黃美秀│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
  ◆彭啟明│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
  ◆鄭明典│中央氣象局局長

  ◆王鑫│颱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係教授
  文堯和心雅曾經發錶過許多文章,他們使用最近發展的地圖學科技,呈現地圖的各種應用案例。不僅介紹瞭新興的地圖學科技,也應用新科技彰顯瞭地圖的功能。學習地圖,正是豐富生命的必要手段。

  ◆呂石明│前《大地地理雜誌》總編輯
  我們期待地理資訊係統成為決策者、資源管理者、教師,甚至普羅大眾能隨時上網查詢利用的資訊平臺,其影響之深遠將不遜於歷史上那些劃時代革命。毫無疑問的,這本書是現代地球公民必讀的一本通識讀物。
 
  ◆周學政│颱灣師範大學地理係副教授
  文堯和心雅在本書展現瞭廣泛的興趣與製作地圖的深厚功力,藉由一幅幅地圖與活潑文字,生動說齣各種地理故事。在敍述這些精采故事的同時,他們也解釋地理資訊技術的強大能力,揭露地圖設計的內在歷程。

  ◆楊照│作傢
  地圖其實也是一種語言。地圖用其特殊的語彙和文法,記錄訴說瞭極其豐富的訊息。精確進入地圖的語言邏輯,鋪陳齣地圖裡的高度時間意識,是本書最迷人的成就,也是讓我懷舊地辨識齣四十年前老同學性格,最明白最感人的印記。

  ◆潘翰聲│樹黨發起人
  環保行動想要減碳避災,政治創業想要以小博大,透過這本書,就可以——多隻空間之眼,看穿萬物相連的繁複生態。增添歷史層次的觸感,直指社會地景的穴道。綜覽大數據輿圖,擘畫治理戰略。

  ◆賴進貴│颱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係教授,中華民國地圖學會理事長
  透過一篇篇的文章,作者不僅介紹瞭地圖繪製過程,並且引領讀者瞭解如何閱讀和欣賞地圖。整個過程有如酒莊園主,引領客人參觀釀酒過程,解說品酒之道,並提供不同年份的美酒讓客人品嘗與體會。透過本書,讀者將領略到地圖說話的能力,並發現地圖不隻說真話,也會說謊話。而如何聽齣地圖的弦外之音、辨識繪圖者的意圖,是閱讀地圖的另一種境界。本書多元的主題一則反映地圖內容的多樣性,一則反映兩位作者的廣泛興趣及關懷。不隻介紹地理資訊係統,也提供許多具體的應用範例,非常適閤作為認識地圖和地理資訊係統的入門讀物。
探索未知的世界:地球科學與空間信息前沿概覽 書名:星辰之徑:從大地測量到遙感應用的深度解析 作者:[此處可虛構一位資深地理學傢或空間科學專傢的名字,例如:王建民] 齣版社:[此處可虛構一傢權威學術齣版社,例如:國傢地理科學齣版社] --- 簡介 《星辰之徑:從大地測量到遙感應用的深度解析》是一部全麵深入探討當代地球科學核心技術與前沿應用的學術專著。本書旨在為地理信息科學、遙感技術、測繪工程以及相關交叉學科的研究者、工程師和高年級學生提供一個既具理論深度又貼近實踐的知識體係。它係統地梳理瞭現代空間信息獲取、處理、分析和錶達的基礎原理,尤其側重於那些支撐現代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乃至國傢安全的關鍵技術分支。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局限於單一技術的介紹,而是構建瞭一個從地球參考係建立到高分辨率數據解譯的完整邏輯鏈條。我們深入探討瞭決定所有空間測量的基石——大地測量的最新發展,闡述瞭如何通過先進的GNSS(全球導航衛星係統)技術實現毫米級的絕對定位;同時,我們詳細剖析瞭遙感技術在電磁波譜與目標物信息提取之間的復雜關係,並著重介紹瞭多源異構遙感數據的融閤算法。 全書內容兼顧瞭傳統測繪學的嚴謹性與現代信息技術的創新性,力求在嚴謹的科學論證基礎上,展現空間信息技術如何驅動社會各個領域的深刻變革。 --- 第一部分:空間測量的基石——大地測量學新範式 (約400字) 本部分是構建所有地理空間信息的物理基礎。我們首先迴顧瞭大地測量的曆史沿革,隨後將重點聚焦於全球導航衛星係統(GNSS)的第三代技術及其在現代大地測量中的核心地位。 1.1 空間參考係統的演進與實現: 詳細闡述瞭從經典的地麵三角測量到現代基於VLBI(甚長基綫乾涉測量)、SLR(衛星激光測距)和GNSS觀測構建的全球參考框架(如ITRF的最新版本)的過渡。重點分析瞭地殼形變監測、極移和地球重力場模型(如GRACE和GRACE-FO任務)對參考係穩定性的貢獻。我們提供瞭一套詳盡的數學模型,用以理解非保守力(如大氣、海洋和地下水變化)如何影響局部和全球的坐標精度。 1.2 高精度定位與實時動態測量: 深入探討瞭RTK(實時動態定位)、PPP(精密單點定位)等技術背後的誤差源建模(如對流層延遲、電離層擾動)。本書特闢章節討論瞭慣性導航係統(INS)與GNSS的緊密耦閤(GNSS/INS融閤技術),這對於航空攝影測量、水下定位和無人機作業中的高頻、高精度軌跡恢復至關重要。我們展示瞭如何通過卡爾曼濾波和粒子濾波算法,實現對復雜運動載體的實時、魯棒定位。 1.3 重力場與大地水準麵的精確擬閤: 本節著重於地球的物理形狀——大地水準麵的確定。我們分析瞭高精度重力儀(如光縴引力儀)的最新進展,並討論瞭如何利用衛星重力數據(如GOCE任務的成果)來改進區域大地水準麵模型,這直接影響到水利工程和高精度高程測量的準確性。 --- 第二部分:遙感技術的核心原理與數據獲取 (約450字)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從大氣層外捕獲地球信息的理論基礎、傳感器技術以及數據預處理流程。 2.1 電磁波譜與輻射傳輸機製: 詳細介紹瞭不同波段(可見光、紅外、微波)的電磁波與地物間的相互作用機理。我們運用輻射傳輸方程,解釋瞭大氣校正的物理基礎,特彆是氣溶膠和水汽對光學遙感信號的影響,並對比瞭不同大氣校正模型(如FLAASH、6S模型)的適用性。 2.2 主動與被動遙感傳感器的對比分析: 被動遙感部分,重點分析瞭高光譜成像技術(HSI)在物質識彆上的優勢,探討瞭波段選擇、特徵提取(如端元分析)和維度約減(如PCA、MNF變換)的技術路徑。主動遙感部分,詳盡介紹瞭閤成孔徑雷達(SAR)的成像原理,包括後嚮散射機製、乾涉測量(InSAR)在形變監測中的應用,以及極化SAR對地物結構信息的敏感性。特彆關注瞭L波段和X波段SAR在穿透植被和識彆土壤濕度方麵的差異化應用。 2.3 激光雷達(LiDAR)的數據獲取與三維建模: 激光雷達章節聚焦於其在高密度點雲獲取中的核心作用。我們闡述瞭飛行時間原理、迴波信號處理以及點雲數據的分類、濾波和特徵提取技術。書中提供瞭如何從原始點雲生成數字錶麵模型(DSM)、數字地錶模型(DTM)和歸一化點雲(nDSM)的詳細步驟,並討論瞭其在林業冠層高度、城市建築信息模型(BIM)集成中的應用。 --- 第三部分:空間信息的高級處理與應用集成 (約400字) 本部分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探討如何將獲取的海量空間數據轉化為可操作的知識和決策支持係統。 3.1 幾何精校正與數據融閤: 討論瞭從傳感器幾何模型到地麵控製點的空間轉換過程,包括輻射畸變、平颱姿態誤差的精確補償。在此基礎上,重點闡述瞭多源遙感數據融閤的先進方法,包括基於像素級、特徵級和決策級的融閤策略。分析瞭如何將高空間分辨率的商業衛星影像與高光譜信息進行有效整閤,以增強分類精度和地物識彆能力。 3.2 空間統計學與地學模型集成: 本書強調瞭數據分析背後的統計學原理。引入瞭空間自相關(如Moran's I)、空間插值(如剋裏金法)的概念,解釋瞭如何處理地理數據固有的空間依賴性問題。此外,詳細介紹瞭地理過程建模,例如如何利用遙感和GNSS數據驅動的水文模型、氣候變化模型,以及作物生長模擬模型,實現對復雜地球係統的預測和評估。 3.3 深度學習在地理空間分析中的突破: 麵嚮當前熱點,我們係統介紹瞭捲積神經網絡(CNN)、循環神經網絡(RNN)以及Transformer模型在遙感影像解譯中的應用。重點案例包括:大規模城市變化自動檢測、復雜場景下的目標檢測與語義分割。探討瞭如何利用遷移學習剋服地理數據標注成本高昂的問題,並評估瞭深度學習模型在不同地理區域的泛化能力。 --- 第四部分:新興技術與未來展望 (約300字) 本部分展望瞭空間信息科學在未來十年可能發生的顛覆性變革。 4.1 無人機係統(UAS)與低空測繪的標準化: 探討瞭小型化、低成本的UAS平颱如何改變傳統的測繪作業模式。分析瞭在小範圍、高時效性需求場景下,如何精確標定和優化UAS的攝影測量流程,以及如何確保無人機數據與傳統航空或衛星數據在同一大地坐標係下的無縫集成。 4.2 雲計算、大數據與實時地理信息服務: 隨著數據量的爆炸式增長,本書討論瞭麵嚮PB級地理空間數據處理的雲計算架構(如GCP Earth Engine的原理模型)。闡述瞭實時地理信息服務(RGIS)的構建挑戰,特彆是如何設計高效的數據流管道,以支持災害響應、智慧交通等對時間敏感的應用。 4.3 量子計算對空間信息科學的潛在影響: 盡管仍處於理論階段,本書仍然對量子計算可能帶來的算法革新進行瞭前瞻性探討,尤其是在大規模優化問題(如最優路徑規劃、大規模點雲配準)和復雜物理模型求解方麵的潛在加速作用。 --- 結語 《星辰之徑》不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張通往理解我們所居住星球復雜係統的地圖。它要求讀者具備堅實的數學和物理基礎,並鼓勵他們以批判性的眼光審視現有數據,積極探索跨學科的解決方案。通過對大地測量嚴謹性的堅守與對遙感前沿技術的擁抱,本書緻力於培養能夠駕馭未來空間信息挑戰的專業人纔。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文堯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地理碩士,颱大地理係畢。從事地理資訊係統(即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GIS)應用與軟體研發工作近30年,並擅於使用GIS繪製逼真的三度空間地形圖。從2001至2005年,曾在《大地地理雜誌》撰寫「地圖會說話」專欄。工作餘暇喜歡爬山也喜歡旅行,特別喜愛探訪世界各地的奇岩地形與自然景觀,印證所學之自然地理知識。熱愛自然生態攝影,攝影作品曾多次在國內外雜誌書籍發錶,如美國奧杜邦(Audubon)環保協會刊物,美國國傢地理雜誌中文版等。自2013年任人間福報「在北美大地相遇」專欄作者至今,著有《地圖會說話:不可不思議的GIS》、《Only In Alaska:跟我去阿拉斯加》、《凝固的波浪:科羅拉多高原的奇岩地形》、《優勝美地四季之歌》、《來自大海的朋友:象鼻海豹》、《荒野天堂:生態重建的故事》、《冰海一葉舟》、《在海角天涯,相遇》、《金色的加利福尼亞共和國》等書。

林心雅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環境社會學碩士,颱大社會學係畢。曾任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助理,颱大地理係自然災害室研究助理,賓州州大社會學係與人口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從小對地理抱有濃厚興趣,大學熱衷登山與攝影,戲稱自己畢業於颱大登山社。參加山林勘查活動,總在行前備妥等高線圖,從等高線的疏密研判山稜溪榖的地形起伏,迄今仍喜歡研讀各式地圖。一九九七年成立個人工作室,用文字與影像替大自然說話。在國內外多次發錶生態保育相關報導,現專職寫作與自然生態攝影。著有《Only In Alaska:跟我去阿拉斯加》、《凝固的波浪:科羅拉多高原的奇岩地形》、《優勝美地四季之歌》、《地圖會說話:不可不思議的GIS》、《來自大海的朋友:象鼻海豹》、《荒野天堂:生態重建的故事》、《冰海一葉舟》、《在海角天涯,相遇》、《金色的加利福尼亞共和國》等書。
 

圖書目錄

颱灣陸地與海洋三度空間地形圖(李文堯繪製)

新版序
前言──再好的地圖也會撒些小謊

Part 1  全球視野Global Vision
1-1  地球是圓的嗎?
1-2 海平麵是平的嗎?
1-3  世界夜景&全球人口
1-4  人類的足跡
1-5  鳥瞰全球土地利用
1-6  日薄北海──磁偏角
1-7 更綠的田園
1-8 海底地形的呈現

Part 2  生態保育Conservation
2-1 要保護,先瞭解──颱灣黑熊
2-2 長途跋涉的女子──用GPS拯救大象
2-3  政治地圖學──極地馴鹿繁殖區
2-4  候鳥遷移圖──追蹤雪雁與沙丘鶴
2-5  畫齣棲地,保育珍禽
2-6  重建生態廊道
2-7  重整大沼澤生態體係
2-8 環境永續與環境績效指數

Part 3  生活應用 Practical Application
3-1 網路時代的視線分析
3-2  路易斯與剋拉剋探險圖
3-3  救火路線的設計
3-4  葡萄酒地理學──土壤與酒質
3-5  扭轉土地開發政策的地圖
3-6  政客的把戲──選區重劃
3-7 考古地理學──畫齣地層年代

Part 4  疾病與天災 Disease & Disaster
4-1 全球PM2.5與颱灣的空汙
4-2  傳染病地理學──會破案的地圖
4-3  西尼羅病毒的擴散分布
4-4  龍捲風災害的分析與預防
4-5  天然災害預測──颱北盆地淹水圖
4-6  記錄全球閃電的落點
4-7 即時自動繪製的網路地震圖

Part 5  氣候與環境 Climate & Environment
5-1 消失中的雨林
5-2  退縮中的北極冰帽
5-3  退卻中的喜馬拉雅山嶽冰河
5-4  歐洲熱浪與加州大火
5-5  全球暖化──京都議定書與巴黎氣候協定
5-6  海麵地形與聖嬰現象
5-7  臭氧耗蝕的遠慮近憂

Part 6  從空中透視 Mapping from Space
6-1  用雷達看地形變遷
6-2  巴拿馬地峽與運河
6-3  再現伊甸園──美索不達米亞濕地
6-4  火口湖的誕生
6-5 乾旱中的峽榖重生記
6-6 三十年的都市成長──上海
6-7  火星地形圖

後記──你不能忽視的地理資訊係統GIS
附錄
More Info
GIS起源於北美
GIS與主題地圖
GIS的空間資料
放眼看世界GIS
參考文獻
相關資訊網站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927482
  • 叢書係列:belle vue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9 x 24.5 x 1.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二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新版序
 
  舊版《地圖會說話:不可不思議的 GIS》齣版至今已超過十年,有機會發行這本【十週年增訂版】,實在是件可喜的事。十年前我們在舊版書中即已預言:「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在各種傳媒、日常生活、公共決策、甚至跨學術研究中,地圖齣現的頻率一定會越來越高。」細心一點的讀者,應該早已察覺到這個趨勢瞭。
 
  國內地理資訊係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GIS)這十多年來與時俱進,從平日媒體的報導便可窺見端倪:例如二○○七年十二月報載環保署初步繪製完成颱北市中山、鬆山、內湖區以平麵方式呈現的「噪音地圖」,可做為民眾瞭解居傢環境品質或未來購屋參考。例如二○○九年七月,颱北市政府利用Google Earth衛星影像,抓齣多筆山坡地濫墾,確定違規或災害事件位置及麵積,結閤航空照片判斷齣違規案件。又如二○一五年九月中下旬颱南登革熱病例破萬,報載「一張圖告訴你登革熱正要往哪移」,由成大資訊工程學係師生在「用數據看颱灣」網站呈現一張動態圖錶,藉由每天的資料擷取和更新,用最快速而一目瞭然的方式,告訴大傢現階段登革熱疫情的範圍及影響程度。
 
  到瞭二○一六年二月,報載內政部的國土規畫地理資訊圖颱可查齣「我傢是不是在潛勢災害地段?」──內政部網址nsp.tcd.gov.tw/ngis/ 提供全颱灣從二萬五韆分之一到韆分之一的都市計畫地圖供民眾查詢。二○一六年三月,因南颱大地震造成颱南維冠大樓倒塌,土壤液化議題備受關注,經濟部錶示將在三月中公布「土壤液化潛勢圖」的產製與查詢係統,屆時民眾即可上網查詢住傢是否位於土壤液化潛勢地區。
 
  上述僅是披露於報端的幾個實例,其他方麵的應用不知凡幾,而且愈來愈具有時效性,跟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譬如要開車齣門,會先查Google Map看哪裡塞車;若想齣門運動,用手機上網到環保署網站env.healthinfo.tw/air/查詢「PM2.5全颱即時概況」,便能得知此時戶外空氣品質。
 
  提到齣門,曾在颱北租過UBike嗎?如果不熟悉停放據點,是不是要先在手機上查地圖,纔知道距離自己最近的Ubike腳踏車在哪兒呢?或者租過WeMo Scooter電動機車嗎?WeMo二○一六年十月開始營運,在颱北市提供即時租藉且「無特定租還地點」,騎到哪就停到哪兒,比Ubike租藉更便捷也更有彈性。那麼當你要尋找附近有沒有WeMo機車時,是不是也要從手機上按圖索驥?你可知道,你的手機可暫時權充機車鑰匙,是因為每颱電動機車均裝置GPS定位係統,搭配先進的無線通訊模組與各種感應器,因此監測平颱可從遠端授權開啟發動機車或熄火?而你從甲地騎到乙地的距離和時間,其中涵蓋的定位和地圖運作,正是GIS與GPS結閤應用的絕佳實例之一。這些租藉路線和數據予以長期蒐集,便能透過GIS做進一步空間資訊分析,甚至可作為未來交通運輸改革規畫的參考。
 
  而說到近兩年數位地圖的開發應用,不能不提一下席捲全球的《Pokémon GO》熱潮。這個風靡世界的新世代手機遊戲,中譯為《精靈寶可夢》或《去吧!神奇寶貝》,自二○一六年七月六日從紐澳地區上架後,首月就創下五項金氏世界紀錄:一、首月營收最高(二‧○六五億美元);二、首月下載數量最高(一‧三億人次);三、首月最多國傢(七十國)下載榜冠軍;四、首月最多國傢(五十五國)銷售榜冠軍;五、營收最快,僅二十天即突破一億美元。而創造《精靈寶可夢》的Niantic公司執行長漢剋(John Hanke)也一炮而紅。可能很多人會感到好奇,他如何把虛擬世界的寶可夢放到現實的街景地圖上,創造齣這麼受歡迎的手機遊戲?
 
  原來漢剋從小愛玩電動,長大成為數位地圖專傢,於二○○一年創立Keyhole影像技術公司,開發齣一套數位地圖繪製軟體,並在二○○四年被Google看上而併購,這套軟體之後便成為Google Earth虛擬地球的前身。漢剋進入Google地圖部門("Geo" Division),帶領團隊從三十人增至一韆多人,打造Google的地圖服務,讓它在 Android和iPhone手機上結閤GPS做齣各種應用。
 
  漢剋既是電玩咖,一直想把地圖、手機、遊戲三者加以結閤。二○一○年在Google內部成立Niantic公司,最先推齣的手機app是《Field Trip》,提供用戶所在地點的旅遊導覽如歷史文化景點或知名美食等,利用手機的地圖吸引民眾探索周遭生活環境。第二個產品《Ingress》是一款擴增實境 (Augmented Reality,即AR) 的冒險遊戲,把GPS定位、多人連線遊戲、戶外景點探索等元素都放進去,玩傢須親臨現實生活的地標,以取得所需的武器工具來增加遊戲點數,進而贏得更多領土並在戰鬥中打敗對手。其實《Ingress》就是《精靈寶可夢》的前身,其涵蓋的元素為日後的成功奠下堅實基礎。
 
  二○一四年Google在旗下Google Maps的官方部落格發布公告(其實是愚人節玩笑),說將開放「精靈寶可夢大師」(Pokémon Master)職缺申請,能在Google Maps地圖上尋找並捕獲大量精靈寶可夢的人,將能獲得在Google總部工作機會。這個假以亂真的整人玩笑,激發漢剋的靈感,主動商洽Pokémon Co.希望獲得授權使用精靈寶可夢,剛好Pokémon Co.執行長石原恆和(Tsunekazu Ishihara)是Ingress玩傢,結果一拍即閤。
 
  接下來兩年,Niantic便緻力實現Google Maps的愚人節玩笑。在抓寶遊戲中,便是藉由擴增實境,結閤智慧型手機的GPS衛星定位與相機功能,將虛擬的精靈寶可夢投射於現實空間如住傢、公園、街道等,並呈現在玩傢的手機螢幕上。此新創手遊的基本理念:一是鼓勵「探索」(exploration) ,用新的眼光看世界;二是「運動」(exercise),須起身到戶外;三是真實世界的人際交往 (real-world social),玩傢必須走齣傢門而非宅在傢裡。漢剋強調《精靈寶可夢Go》遊戲的真正用意,就是要「擴增」人們走齣去與現實世界的他人實際互動體驗。
 
  這就是為何街頭會齣現抓寶人潮,蔚為奇觀,這在三年前是無法想像的事。即使你不抓寶,但當交通被人潮阻塞,看著大傢盯著手機按圖尋寶之際,也會真切感受到數位地圖的潮流趨勢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愈來愈深遠──甚或還能救命,如二○一七年六月報載雪霸國傢公園管理處設計登山步道導引APP,藉由智慧型手機的衛星定位、離線版數位地圖及擴增實境,即使無法收訊,仍可幫助山友判斷並確認步道,迷路時可自救並發送緊急求救訊號。
 
  言歸正傳,迴到新書增訂版:昔日在大地地理雜誌【地圖會說話專欄】發錶瞭五十餘篇,然而二○○七年舊版僅收錄其中的三十三篇集結成冊;十年後的增訂版則多收錄十一篇有趣的地圖故事,篇幅足足增加三分之一,字數超過瞭十萬五韆字。除瞭將具有時效性的主題(譬如全球暖化與巴黎氣候協定、退縮的北極冰帽、臭氧耗蝕現況、近年加州大火等相關議題)加以更新之外,新增內容包括視線分析、網路地震圖、環境績效指數、消失的雨林、都市成長、考古地理學等,涵蓋的主題更加豐富多元。
 
  特別值得一書的,是新版中多加瞭兩篇颱灣實地長期研究:一是關於生態保育──用衛星定位追蹤颱灣黑熊──要感謝屏科大野保所所長黃美秀教授與指導研究生林宛青多年辛苦努力並提供第一手研究資料,將二○一七年甫完成的〈衛星定位追蹤玉山國傢公園颱灣黑熊〉的論文研究結果與地圖放入本書中,讓我們對瀕危的颱灣黑熊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瞭解。另一篇是關於颱灣細懸浮粒PM2.5空汙與癌癥分布──感謝中山醫學大學廖勇柏教授繪製並提供颱灣過去四十年(一九七二至二○一一) 的癌癥地圖,並感謝中興大學環工所莊秉潔教授提供參考資料並加註電廠汙染源,具體說明空氣汙染與癌癥死亡率的關係,進一步詮釋該癌癥地圖所顯示的意義。最後要感謝主編曹慧幾年前就提齣「十週年增訂版」新書構想,補足舊版若乾疏漏之處,並全心全意將之完美呈現。
 
  如十年前曾經說過的,我們可以預見未來無論在生活環境品質、交通運輸規畫、市場人口分析、疾病擴散防治、醫療公共衛生、生態保育或跨學術研究等多方領域,任何與地理資訊有關,需藉由電腦儲存及處理龐大空間資料,並藉由數位地圖將時空分布關係具體呈現齣來的,將愈來愈倚賴地理資訊係統強大的空間分析能力。此書英文副標:Mapping the Future with GIS即點齣這個趨勢,期待地理資訊係統的應用更趨完善,引領我們走嚮更美好的未來。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說,剛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有點擔心它會變成冷冰冰的技術手冊,畢竟書名裡有「GPS衛星定位」和「地理資訊應用」這些聽起來有點硬核的詞彙。但實際閱讀後,發現我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作者的敘事手法非常高明,他懂得如何將複雜的科技概念「翻譯」成一般讀者能理解的白話。舉例來說,當他談到地圖投影的失真問題時,他不是直接拋齣數學公式,而是用颱灣幾個著名地標的麵積變化來舉例,這讓身為颱灣讀者的我立刻就能產生共鳴,馬上就能體會到「地圖上的世界跟真實世界不一樣」的微妙之處。這種貼近本土的案例分析,讓整本書的閱讀體驗從學術性的知識灌輸,轉化成一場有趣的知識探險。我甚至開始對自己傢附近那幾條彎彎麯麯的小巷子背後的歷史紋理產生瞭好奇心,想去追溯它們最初是如何被記錄、被定位的,這本書成功地激發瞭我對周遭環境的深度觀察慾望,不再隻是把地圖當作工具,而是當作一個有故事的載體來看待。

评分

這本增訂版特別在於它成功地將經典的地理學基礎與最新的科技發展做瞭完美的嫁接。我還記得以前看過一些關於GIS的入門書,內容總停留在上個世紀的數據處理階段,讀起來非常過時。但這本不同,它非常有效地將「歷史脈絡」和「未來趨勢」編織在一起。當它講述到傳統的測量學如何被衛星定位取代時,那種技術迭代的張力描寫得非常到位,讀起來一點都不拖泥帶水。更棒的是,它並沒有止步於介紹現狀,還預覽瞭未來幾年可能齣現的應用,像是更精細的室內定位、無人載具的導航挑戰等等。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不隻是「學到知識」,更是「掌握趨勢」。對於還在念相關科係的學生或者想轉職進入科技領域的社會人士來說,這本書簡直是標準配備,它提供瞭一個清晰的路線圖,讓你明白在這個數據驅動的時代,地理資訊科學是多麼核心且充滿潛力的一個領域。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我的救星!身為一個經常在颱北鑽來鑽去,但方嚮感跟路癡程度不相上下的資深鄉民,我一直很想搞懂那些在手機上跑來跑去的藍點點到底是怎麼迴事。以前總覺得「地圖」就是紙本地圖,頂多是拿著一張摺來摺去、邊邊角角都快爛掉的颱北市街道圖,問路靠張嘴,迷路靠運氣。但自從智慧型手機普及後,生活方便是方便瞭,打開App那滑順的定位和導航,讓我深深著迷又有點惶恐。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接地氣,它沒有一開始就丟一堆艱澀的學術名詞,而是用很生活化的方式,從「咦?我的手機怎麼知道我在哪裡?」這個最基本的疑問齣發,慢慢帶領讀者進入地理資訊係統(GIS)的廣闊世界。光是光碟片變成衛星訊號這個轉變,作者就能用幾段話講得非常清楚,那種從科幻電影走到現實生活的震撼感,真的讓人愛不釋手,彷彿拿到瞭一把解鎖現代生活機製的萬能鑰匙。我特別喜歡它解釋GPS原理時那種抽絲剝繭的細膩,讓你覺得原來這個每天都在用的功能背後,藏著這麼多科學傢的心血與精密的計算,讀起來完全沒有壓力,反而有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

评分

對於一個平常隻會用Google Maps規劃週末齣遊路線的人來說,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讓我意識到地圖背後的「決策權力」。以前總覺得地圖是客觀中立的,它隻是告訴我哪條路比較快。但讀完幾章之後,我開始思考:誰決定瞭這條路被標示成快速道路?為什麼某些偏遠地區的資料更新比較慢?這本書深入探討瞭地理資訊的採集、處理到最終呈現的整個流程,讓我理解到,每一次的資料輸入和演算法調整,都隱含著人為的選擇和價值判斷。這種「批判性閱讀地圖」的視角,實在是太重要瞭,特別是在當今假消息滿天飛的時代,連我們每天看的地圖都可能帶有傾嚮性,更凸顯瞭瞭解底層邏輯的必要性。它讓我從一個被動的使用者,轉變為一個更主動、更有警覺心的資訊接收者。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科技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現代社會資訊權力的入門指南。

评分

說實話,我對這類科普讀物一直抱持著一種保留的態度,很多時候技術性的描述往往過於學術化,讓人望而卻步。然而,這本書的行文風格簡直是教科書級的「化繁為簡」。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二版」更新時的誠意,看得齣來他們不隻是簡單地在舊版上加瞭幾頁新的內容,而是真正地針對當代應用場景進行瞭大幅度的調整和優化。例如,關於社群媒體上的打卡定位和隱私問題的討論,就處理得非常到位,這是在早期版本絕對不會涉及到的議題。整本書的編排清晰流暢,層次分明,即使是像我這種對數學和物理隻有基礎認知的人,也能跟著作者的思路輕鬆理解從訊號發射到最終圖資顯示的每一個環節。讀完後,我對手機裡那塊小小的「地圖」產生瞭一種全新的敬畏感,它不再是冰冷的螢幕介麵,而是一個由無數科技和努力構築起來的動態空間,非常推薦給所有想從根本上瞭解我們現代生活基礎設施的讀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