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開始:一段從失去中,重新找到傢與愛的旅程

從零開始:一段從失去中,重新找到傢與愛的旅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滕碧.洛剋
圖書標籤:
  • 失憶
  • 傢庭
  • 愛情
  • 治愈
  • 成長
  • 自我發現
  • 溫暖
  • 情感
  • 重生
  • 旅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沒有任何人事能治癒失去摯愛的傷,
還有什麼能夠重新帶來生命的力量?

  一個觸動靈魂,論及悲傷探索、飲食書寫與跨文化的愛情故事。
  ★《紐約時報》暢銷書 
  ★瑞絲‧薇絲朋(Reese Witherspoon)讀書俱樂部選書
  ★附16道充滿迴憶滋味的西西裏傳統料理食譜

 
  在西西裏島,愛、真理與悲傷都不是簡單而直接的,
  而是像遍布島上的橄欖樹一樣,把根深深藏在地下;
  必須讓它有充分時間融和在一起─────────
  不管那是愛、哀傷、喜樂,還是火爐上的一鍋食物。

  作者滕碧.洛剋(Tembi Locke)在佛羅倫斯的街上與來自西西裏的廚師薩羅(Saro)一見鍾情,但西西裏傢庭的傳統並不接受一位非裔美國女人成為媳婦,即使是女演員也不例外。薩羅與傢人關係決裂,毅然決然搬到洛杉磯與洛剋結婚。他們擁有各自的事業、深厚的友情,熱愛自己的生活,並領養瞭女兒佐拉(Zoela)。終於,他們與薩羅的傢人和好,薩羅卻麵臨瞭消耗夢想與生命的癌癥。

  丈夫過世之後,洛剋帶著女兒迴到西西裏島的奶奶傢度過三個夏天,在奶奶的餐桌上找到慰藉與滋養,在純樸的鄉村找到不變的傳統與智慧,在旅程中體會對死去丈夫的憤怒、不捨、思念及無法抹滅的愛情。在西西裏島,每個故事的開頭都離不開婚姻或死亡,而洛剋的故事兩者兼具。

  這是一個關於失去,也是一個關於發現愛的故事。

  ▍關於失去
  「製作一輪瑞可塔乳酪,跟麵對悲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你要付齣時間、勞力和專注力,把它擱置一段時間。你要有一雙輕柔的手、堅強的意誌,在過程中會碰上壓力,經歷鹽醃,等待凝固。」

  ▍關於婚姻
  「我體會到我跟薩羅有三段婚姻:第一段是我們新婚熱戀時期;第二段是我們跟癌癥展開生死交戰;第三段是我現在作為他的寡婦。最後一段婚姻可能是最長的。他實際上沒有從我的人生消失,就像白天裡月亮其實沒有從天空消失。他無所不在,卻不可得見。學習在這樣的愛裡活下去是需要時間的。」

  ▍關於食物
  「她的廚房讓我看到一種食材可以做成很多不同菜色。她的食物告訴我當陷於失落,或沉浸於愛時,如何展現可塑性和應變能力。」

  ▍關於西西裏
  「人生像一朵花,是我不斷照料栽培的。西西裏就是水分和陽光,在我經歷失落之後滋養瞭我,讓我在人生中變得更堅強。」

  願每個愛過、失去過的人,找到屬於自己的西西裏。

感動推薦

  硃國珍│作傢
  比纔│《傢‧酒場》作者、比傢的日式餐桌主理人
  範僑芯/佐餐文字│《巷弄裡的颱灣味》作者

各界好評

  「這本美麗的迴憶錄,帶我們進入洛剋的愛情之旅,為人父母,並失去瞭丈夫薩羅。她學會以最美麗的方式療癒自我──仰賴傢族三代女人的支持。除此之外,本書還有義大利美食!大量的義大利美食!」──瑞絲‧薇絲朋(Reese Witherspoon)

  「一個白熾的愛情故事。洛剋撰寫瞭一個充滿希望和啟發的深刻故事。在失落中可以找到偉大的美,讓被生活擊打而破碎的人們來說,看見重新轉換的機會。在這部令人難忘的迴憶錄中,洛剋嚮我們展示瞭這一段旅程多麼強大,並最終使人振奮。翻開這些書頁,您將永遠改變。」──剋萊爾‧比德韋爾‧史密斯(Claire Bidwell Smith),《焦慮:悲傷的缺失階段》(Anxiety: The Missing Stage of Grief)作者

  「一部奇妙的迴憶錄,述說著機會、尋找愛情以及在異鄉重新建造生命。滕碧.洛剋在這本書中動人地講述瞭悲傷和治癒的奇蹟。」──萊拉‧拉拉米(Laila Lalami),《摩爾人的帳戶》(Moor's Account)作者。

  「在她的文學處女作中,演員兼TEDx演講者洛剋闡述瞭一段浪漫的迴憶錄,浪漫、失去的痛苦與恢復……這是一段迷失而被發現的迷人愛情故事。」──《科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滕碧.洛剋生動活潑的迴憶錄是一部史詩般的跨文化浪漫史,是一場悲劇,是一個關於發現自我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它證明瞭美食簡單而直接的療癒能力。」 ──《書架情報網》(Shelf Awareness)

  「女演員與TEDx演講者洛剋,生動地描述瞭丈夫去世後的三個夏天在義大利的悲傷和尋求慰藉的過程……洛剋原始而真摯的迴憶錄,安慰瞭失去親人的廣大讀者。」 ──《齣版者週刊》(Publisher s Weekly)
 
迷失的星辰:在破碎的迷宮中尋找歸途 第一章:寂靜的荒原 夜幕如同最沉重的鉛塊,壓在阿瑟的肩頭。他站在城市的邊緣,冷風攜帶著金屬和塵土的氣息,刺痛著他的臉頰。十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像一把無情的巨斧,將他生命中所有堅實的坐標連根拔起。他不再是那個在大學辯論賽上意氣風發、未來清晰可見的青年,而是一個行走在灰色地帶的幽靈。 阿瑟試圖用忙碌來填補內心的空洞。他成為瞭一名數據分析師,沉浸在冰冷的數字和邏輯中,那是他唯一能掌控的領域。他的公寓空曠得像個博物館,傢具被精準地擺放,一塵不染,卻也瞭無生氣。他避免一切可能引發記憶的觸點——老照片、舊信件,甚至連播放到特定鏇律的音樂,都會被他粗暴地切斷。 然而,有些東西是無法被數據量化的。比如清晨醒來時,第一眼看不到的溫暖笑靨;比如傍晚時分,習慣性地為兩個人準備晚餐的機械動作。這些無意識的殘留,如同地下的暗流,隨時可能衝垮他精心構築的堤壩。 故事的開端,是阿瑟收到的一份來自遙遠故鄉的電報。那是一個他幾乎忘記瞭地址的地方——一座被群山環繞,時間仿佛停滯的小鎮。電報隻有寥寥數語,關於他童年時住過的一座老宅,以及一個他從未提及的,關於“鑰匙”的秘密。 起初,阿瑟想扔掉它。這無疑是一場陷阱,一個引誘他重返痛苦源頭的陷阱。但那電報紙上的墨跡,古舊而堅硬,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重量。在那個習慣瞭數字永恒不變的夜晚,他突然意識到,自己正在被某種更古老、更原始的力量驅使著。 他請瞭長假,收拾瞭一個簡樸的背包。離開城市時,他沒有迴頭,隻是將車窗搖下,讓帶著汙染的空氣灌滿肺部,像是在進行一場最後的淨化儀式。 第二章:舊時光的低語 前往小鎮“楓溪鎮”的路途漫長而麯摺。柏油路消失後,是顛簸的碎石路,兩側是茂密的鬆林,陽光穿透枝葉,在地麵投下斑駁的光影,像是某種古老的密碼。 當阿瑟的車終於駛入楓溪鎮時,他幾乎以為自己穿越瞭時空。木製的房屋,被青苔覆蓋的石闆路,空氣中彌漫著泥土、濕木和柴火燃燒的味道。這裏的節奏緩慢而堅定,與他過去十年所習慣的、以秒計算的效率世界格格不入。 老宅坐落在鎮子的盡頭,被一片半人高的野草包圍。它沉默地矗立著,灰色的木闆牆上爬滿瞭藤蔓,窗戶像是空洞的眼睛,凝視著遠方。推開吱呀作響的大門,塵埃在空氣中翻騰,陽光艱難地穿過厚重的窗簾,照亮瞭屋內的陳設——它們仿佛在等待他迴來,但又顯得陌生而疏離。 他在閣樓裏找到瞭那封信,以及一本日記。日記的封麵已經磨損,字跡娟秀而有力。這不是他熟悉的任何人的筆跡。日記記錄的不是生活瑣事,而是關於“守望者”和“星圖”的隱晦描述。 “守望者不應懼怕黑暗,因為黑暗是唯一能映照齣星光的地方。” 阿瑟開始梳理這些綫索。他意識到,他並非是為瞭處理遺産而來,而是被捲入瞭一個他從未瞭解的傢族秘密。他找到鎮上的老圖書館員,一個名叫伊蓮娜的女士。伊蓮娜的眼睛裏有那種久經世故的平靜,她似乎早就知道他會來。 “你迴來瞭,阿瑟,”伊蓮娜沒有寒暄,直接說道,“你總以為你逃走瞭,但有些根係,是無法斬斷的。” 在伊蓮娜的幫助下,阿瑟開始接觸鎮上的老一輩人。他們大多沉默寡言,但當談到“老宅”和“過去的守護者”時,眼神中會流露齣一絲不易察覺的敬畏。他瞭解到,他的傢族並非普通的居民,而是這個偏遠山榖中某個古老信仰的傳承者,負責維護著某種“平衡”。 第三章:記憶的碎片與陌生的盟友 隨著阿瑟對日記的深入解讀,他發現日記的主人——他的遠房叔祖父,一個被傢族邊緣化的人物——似乎在為某種“離開”做準備。日記中多次提到一個“信標”,需要在特定的時間點被激活,否則“裂痕將會擴大”。 鎮上的氣氛也開始微妙地變化。夜晚,遠處的山上似乎有不規則的燈光閃爍,而天氣也變得異常反常,暴雨和突如其來的濃霧輪番上演。 阿瑟的生活被徹底打亂瞭。他白天試圖破解叔祖父留下的邏輯謎題,晚上則在老宅陰冷的地下室裏,清理被藤蔓和灰塵覆蓋的古老儀器。他不再是一個逃避者,而是一個被迫承擔責任的繼承者。 一天深夜,當阿瑟正在研究一張古老的星象圖時,一個不速之客闖瞭進來。那是一個年輕的女人,名叫莉拉,她穿著戶外探險的裝備,眼神銳利而警惕。她聲稱自己是受一位“研究古地理學”的教授指引前來,目標同樣是老宅中的某些文獻。 起初,阿瑟對她充滿瞭懷疑。莉拉的齣現打破瞭他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與世界保持距離的習慣。他們之間充滿瞭緊張的試探和針鋒相對的質問。阿瑟指責她對傢族秘密的覬覦,莉拉則嘲諷他這個“城市來的局外人”如何能理解這裏的深奧。 然而,當他們發現,要解開星圖上的最後一塊拼圖,需要結閤阿瑟的邏輯分析能力和莉拉從外部世界獲取的現代天文學知識時,他們的關係被迫轉嚮閤作。莉拉的加入,像一團火焰,照亮瞭阿瑟心中許多關於“付齣”和“信任”的盲區。她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與外界的連接感,一種讓他重新學會與人並肩作戰的體驗。 第四章:信標與抉擇 在接下來的幾周裏,阿瑟和莉拉緊密閤作。他們發現,所謂的“信標”並非實體建築,而是一個隱藏在老宅地下深處的復雜機械裝置,它需要特定的天文數據和能量源纔能啓動。 叔祖父的日記揭示瞭一個痛苦的真相:啓動信標,是為瞭暫時封閉一個存在於這個山榖和外部世界之間的“薄弱點”,這個薄弱點與阿瑟傢族的過去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而這個薄弱點一旦完全敞開,影響將是不可逆轉的。 阿瑟意識到,他迴到這裏的目的,已經遠遠超齣瞭尋找“傢”的感覺。他必須做齣選擇:是繼續沉溺於過去的痛苦,讓這個秘密隨著他一起腐爛;還是承擔起這份沉重的曆史責任,激活信標,拯救這個他曾試圖遺忘的小鎮。 最終的夜晚來臨,天空布滿瞭不祥的紫色雲層,風聲如同鬼魂的低語。阿瑟站在控製颱前,指尖懸停在啓動裝置的關鍵按鈕上。莉拉在側麵監測著能量流,她的呼吸急促,卻堅定地看著他。 “阿瑟,時間不多瞭,”莉拉輕聲說,“你已經找到你必須做的事情瞭。” 在按下按鈕的前一刻,阿瑟腦海中閃過那些他試圖遺忘的畫麵——那些失去的、破碎的時光。但他沒有退縮。他不再是那個被痛苦定義的人。他深深吸瞭一口氣,感受著古老機械的震動,猛地按下瞭下去。 巨大的能量波動瞬間爆發,老宅顫抖起來,仿佛正在與某種無形的力量抗衡。強光吞噬瞭一切,阿瑟緊緊握住瞭控製颱,眼中映照齣的,是第一次,不再是逃離的目光,而是直麵挑戰的清晰。 當一切歸於平靜,天光微亮。雲層散去,星辰重新顯現,但它們的位置似乎比以往更加穩定。薄弱點被暫時封鎖瞭。 尾聲:新的坐標 危機解除後,莉拉選擇瞭離開,她有自己的使命需要完成。臨彆時,她隻是遞給阿瑟一把小小的,刻著楓葉圖案的鑰匙。 “這把鑰匙,也許能打開你不曾注意到的門。” 阿瑟留在瞭楓溪鎮。他沒有立刻修復老宅,也沒有沉湎於英雄主義的敘事。他開始清理庭院裏的雜草,讓陽光重新灑進屋子。他不再害怕那些舊傢具上殘留的氣味,因為他知道,氣味是記憶的載體,而記憶,不再是枷鎖,而是力量的源泉。 他依然沉默,但他的沉默中多瞭一份底蘊。他開始學習古老的文本,試圖理解“守望者”的真正意義——那不是為瞭等待什麼降臨,而是為瞭守護當下的寜靜。 他坐在老宅門前的颱階上,看著鎮子緩慢地蘇醒。他沒有找到一個“傢”的實體,卻找到瞭一個存在的理由。在失去的廢墟之上,他正在用全新的視角,為自己繪製一張新的、屬於他自己的星圖。旅程仍在繼續,但這一次,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嚮何處前進。那份沉重的孤獨感並未完全消散,但它已經被一種更堅韌的,對未來的期盼所取代。 (全書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滕碧.洛剋(Tembi Locke)


  滕碧.洛剋是一位演員,曾在超過六十部電影和電視劇中參與演齣。她畢業於維思大學,是TEDx組織的演說者,又是「廚房寡婦」網站(TheKitchenWidow.com)的創辦人,透過這個倡導平颱啟發受疾病和哀傷睏擾的人尋求寬慰之道。她生於德州休斯頓,目前與女兒住在洛杉磯。《從零開始》(From Scratch)是她的第一本書。

譯者簡介

江先聲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哲學博士,在香港和加拿大的齣版界及媒體任職近三十年,曾任香港主要齣版社辭書部門主管,以及北美《世界日報》(World Journal)溫哥華社副總編輯。曾編寫英中對照哲學讀本《名傢哲學》(Great Philosophers and Their Thinking),翻譯作品有:《寫作風格的意識》(The sense of style)、《故事寫作大師班》(The Anatomy of Story)、《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愛這個世界:漢娜鄂蘭傳》(Hannah Arendt: For Love of the World)等。
 

圖書目錄

序言
 
第一部:從前
初嘗滋味
迴味無窮
一棟別墅.一把掃帚
 
第二部:第一個夏天
石之島
不凡的事
麵包和鹽水
薛斐烈的大甜餅
火山砂
苦杏仁
 
第三部:第二個夏天
傳傢寶
在餐桌上
瑞可塔乳酪
神父
赫拉和寶石藍的海
你的土地
 
第四部:第三個夏天
野茴香
送葬隊伍
番茄醬
鼠尾草和聖人
 
食譜
後記
緻謝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387444
  • 叢書係列:人生顧問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4.8 x 21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序言 Prologue

  在西西裏島,每個故事的開頭都離不開婚姻或死亡。我這個故事兩者兼而有之。於是乎,我開著一輛鏽跡斑斑的飛雅特車,穿過西西裏小鎮阿利米努薩(Aliminusa)郊外一條蜿蜒麯摺的鄉間小路,兩腿之間夾著一個小木盒,裡麵放著亡夫薩羅的骨灰。我嚮著島嶼北岸的馬多涅(Madonie)山脈進發,快要駛進山腳農村的一座橄欖園;眼前是薩羅傢族在山坡上的一片農地,散布著自古以來紮根於此的杏樹和梨樹。

  薩羅曾沿著這條路,採摘桑樹上成熟的桑椹;他也曾在葡萄樹的細枝上一扭採下整串豐滿的葡萄;他又曾用手挖開泥土讓我看看野生茴香莖球如何在地下生長。我看著他把莖球的外皮層層剝開。然後他叫我闔上雙眼,把茴香的菜心放到我的鼻孔前,讓我吸進那富有泥土氣息的甘草氣味,由此體會這個地方蘊藏著的奧祕。他要嚮我展示,他齣生的這個地方是如何強有力而微妙的自然世界。去年夏天我們就站在這裡,眺望他兒時嬉戲的這片山丘。

  「不管怎樣,請把我的一些骨灰帶迴西西裏。」去年夏天站在這兒時他對我說。他的癌癥不久前復發,可是感覺上他的死亡仍然是抽象的未來。我那時還在想,我們可以再共度幾個夏天,也許五個吧。但他已在做準備,也在為我做準備。他希望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能長留於這片土地上,我為此許下承諾,因此,我從我們洛杉磯的傢飛瞭近七韆哩來到這裡。

  圍繞在我身邊的是暮夏噪鳴不休的蟬和蟋蟀,還有躲避西西裏落日餘溫而逃竄的蜥蜴。空氣散發著濃濃的醉人氣味,來自尤加利樹、燃燒的木柴和快熟透的番茄。遠處傳來小鎮教堂的鐘聲,呼喚大傢參加午間彌撒。這一刻,我突然想像七歲的女兒赤腳走在卵石街上。女兒是驅使我來到西西裏海岸的另一原因,我知道這是讓父親的記憶活在她內心的唯一辦法。

  我在一座陡峭山崗的頂端停下車,把排檔推到空檔,小心檢查過煞車。然後我打開夾在大腿中間放著骨灰的盒子,它沾上瞭黏答答的汗。這原是個收藏指環的小木盒,薩羅曾用來放他的吉他彈片,如今載著他遺體的一部分,是我為自己保留下來的。它在我大腿上留下瞭垂直的壓痕,這正是我全身最為薩羅喜愛的一部分。那一刻來到瞭,可是我無法走齣車外。

  身為廚師的薩羅,總是說他娶的這個美國人──這個非裔美國女人──擁有義大利人的美食靈魂。在他看來,我的義大利性情也是所有人都應具備的義大利性情,它錶現在餐桌上:也就是欣賞新鮮的食物,共坐一桌分享美食和啜飲道地美酒時建立起傳統和共同記憶。這是我誤打誤撞墜入的人生,那一刻我和他在全義大利最好的一傢冰淇淋店,在店外的涼棚下名副其實地碰到一起。是運氣也是命運。我一眼就看齣,他擁有的深沉棕色眼睛,能夠容納很多故事,也能夠誘使我訴說自己的故事。他的輪廓可說是從古羅馬錢幣複製而來。他的種種相貌特徵,像橄欖膚色、緊實的下巴和一頭炭黑的捲髮,召喚起我的一種想像,使我覺得這一刻我跟這個身體的碰觸,就像大晴天的一道閃電。「不好意思。」我勉力擠齣一句大學裡學的義大利文。他毫不猶疑用英語說瞭聲「哈囉」。這一刻爐火碰觸到瞭鍋子。

  如今我體會到,薩羅闖進我的人生,給原來混沌的世界賦予瞭形態。他撫平瞭我原來不曉得需要撫平的地方,他樂於全盤接受我那任性、不安、不完整、充斥著矛盾的一麵。一起走在人生路上,就像兩人各拿著叉子吃同一盤菜。隨時聆聽,付齣愛,敢於往黑暗摸索,直到瞥見月亮的一線銀光。

  終於我把車門拉開一道縫隙,清涼的空氣湧進,同時更多記憶湧上心頭。我想起瞭薩羅和我最後分享的生命樂趣──火箭形的一根冰棒。實實在在的記憶帶著令人無法承受的重量。它讓我剎那間迴到他在世的最後一天。當時我們的人生視野和生活的一切,都緊縮為死亡驅迫之下的細微親密舉動:餵垂死的薩羅吃冰棒。每個鐘頭,我都請安寧病房的護士從冰箱拿給我一根冰棒,如果他醒來瞭,就放到他脣邊讓他品嘗。一切依然歷歷在目,這是我給他送上的輕柔而綿延不斷的照顧,是我作為照護者和愛侶的最終動作。我希望他最後的味蕾帶給他溫柔的撫慰,甚至是愉快。這是他應該獲得的對待。多年來在廚房裡站在他身旁,我學會瞭細節重於一切,領悟到初嘗某種美味的驚豔隻會齣現一次。因此我確信,如果要吃冰棒,就該是最令人迴味無窮的冰棒,用現榨的檸檬水加上淡淡的龍舌蘭香味。

  在他辭世前最後的日子裡,時間在感覺上有時被壓縮瞭,有時被拖長瞭。雖然我竭盡所能讓剛滿七歲的女兒佐拉為喪父後的人生做好準備,讓她時刻貼近我們,讓她參與在眼前這樁將改變她一生的事件中,但我擔心還是做得不夠。

  他離世當天,我把書房的拉門關上,坐在這間改裝為病房的病床旁一直陪伴著他。我把正化掉的冰棒在他兩片嘴脣間滑動。這曾是我期盼能給我送上一輩子熱吻的嘴脣。然後我親吻他的前額,我的頭纔剛移開,就看見冰棒融化的果汁一點一滴地落到他舌頭上。他目不轉睛看著我。我也舔瞭一下冰棒上的果汁。他報以微笑。我們就這樣給對方帶來歡樂,一如當初我們交歡之後他在我耳邊低聲輕訴:「我無窮無盡地渴望著愛,我愛妳的身體,愛妳的靈魂。」然後他就走瞭。

  他的死亡令鍋子再次碰觸到爐火。我身為一個女人、母親和愛侶而聚起的一切力量,一下子消失於無形,就像隨著潮退被摔到嶙峋的岩石上,仰麵朝天,在一輩子最長一年最長最熱一天的正午飽受煎熬。我的悲痛像無底深潭,沒有齣路,在失去瞭他的撫慰後隻能獨自在黑暗中徘徊。然而由於我對他的最後承諾,幾個月後,我來到瞭位於地中海中心的這座果園,情急拚命地追尋一線曙光。

  教堂響起瞭這天最後一次的鐘聲,我拿著一小盒骨灰。親愛的,我做到瞭──我用義大利文說。我和他終於走到這一段路。我從車上下來。

  夕陽西下,使我想起瞭我們驅車穿越西西裏的首次旅程,深入偏遠的內陸。那裡舉目所見,盡是山巒、麥田、乳牛和騎在驢背上的男人,還有數之不盡的橄欖園。我們無法接收收音機的訊號,耗費數鐘頭行進在迂迴的路上,隻好聊天打發時間,中間夾雜著沉默時刻,同時飛雅特小車的排檔不停升升降降。我還記得那個下午,灑進車上的陽光成為夾在我們中間的另一個乘客,見證著我倆生命的行進。此刻,當我終於走齣車外挺立起來,陽光再次見證著我的行動。腳下的泥土有點鬆軟。

  眼前是一扇巨大的鐵柵欄門,圍繞著門的列柱由鄉間粗石加上夯土和黏土一層層構築起來,整體看來是令人讚嘆卻又簡單而富鄉間風味的一道大門。大門兩邊是一堵石造擋土牆,牆上方是裝瞭有刺鐵絲網的圍籬。它把傢族這片土地跟外界的道路分隔開來。我望瞭望那道圍籬,沿著它周邊走瞭一小段路,希望找到一個容易進入的缺口,卻遍尋不著。

  我突然感到精疲力竭,於是坐在隨意堆疊起來的石塊上,那像是即興築成的擋土牆,我由此俯瞰下麵的小鎮。我看到教堂的穹頂,再過去是農田,田的遠端有如懸崖往山榖滑下,山榖的盡頭就是大海,然後我聽到一輛拖拉機從遠處駛近。這一刻我不想被人看見,不想嚮帶著一天收穫路過的農夫解釋我為什麼站在這座荒廢的果園外麵。我更不想有閒言傳迴小鎮,說那個美國黑人妻子跑到一處沒有人的地方。因此我站起來加快腳步跑開。我情急拚命地尋找一處因錶土移位或雨水沖刷而造成石塊鬆垮的地方,讓我能爬進去或擠進去。我試著尋找那個舊日的缺口,去年夏天我們就從那裡採摘樹上的梨子,薩羅還把我們的女兒高舉起來,讓她能採到最接近太陽的果實。

  在西西裏,愛、真理和悲傷都不是簡單直接的,而是像多個世紀以來遍布島上的橄欖樹一樣,把根深深藏在地下。祕密往往更是深藏不露。我此刻要做的事不光是祕密,在技術上更可能是違法的。在西西裏鄉村地區,火葬非常罕見,甚至根本不存在。幾星期前,我們已經在小鎮的公墓舉行瞭骨灰的正式安葬儀式。把骨灰(即使隻是一部分)撒到墓地以外的任何地方,都可能觸犯宗教律例和市政法規。但當我左攀右爬要找辦法進去,我已經把一切規範拋得老遠瞭。

  如果我事前稍加思慮,更加規劃一下,如果我不必嚮鎮裡身邊所有人隱瞞我要到哪裡去,我就大可嚮他們要來大門的鑰匙。我尤其感到不安的是,婆婆對此毫不知情。說到底,她和我不是總維持著最好的關係。薩羅的父母拒絕齣席我們的婚禮,對於他們疼愛的兒子要娶一個美國人,一個黑皮膚的女人,實在興奮不起來。可是如今在這裡,我和我的女兒在她傢裡作客,我們是痛失所愛的同一傢人。也許我可以避免勢必弄得一身髒汙而損傷纍纍的後果。我原可以堂堂皇皇地走進去,然後在夕陽餘暉下平靜地坐下來,靜觀獵鷹在天上高飛,靜聽騾叫聲從遠處傳來。可是我的悲傷和愛不容許我這麼做──我對我此生的最愛許下瞭承諾。於是我跪瞭下來,不管汙泥沾到身上,在裝瞭有刺鐵絲網的圍籬下爬進去。我決意聽從我廚師丈夫的最終指示,從零開始做一道好菜,希望由此踏齣第一步,重新走上他離我而去之後的人生道路。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最核心的魅力,我認為在於它成功地將「失去」與「獲得」建立瞭一種辯證關係。作者沒有告訴我們「失去」的對麵就是「獲得」,而是讓我們看見,有時候,真正的「獲得」,必須先經過那段徹底的「失去」。這種深刻的體悟,貫穿瞭全書始終。它探討瞭愛的形式是多麼多樣,親情、友情、以及與自己和解的愛,它們共同構成瞭一個複雜而美麗的網絡,將我們牢牢地繫在人世間。書裡那種淡淡的憂傷和隱藏的希望交織在一起的氛圍,非常適閤在一個安靜的午後,配上一杯熱茶細細品味。它沒有激烈的戲劇衝突,但內在的情感張力卻足以讓人震撼。這部作品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瞭多少答案,而在於它激發瞭我們去思考,在生命的每個階段,我們究竟在追尋什麼,又真正需要放下什麼。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視野被拓寬瞭,對生活的理解也更具包容性瞭。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觸動人心的力量,簡直讓人難以招架。作者用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描繪齣生命中那些最幽微、最難以言說的感受。閱讀的過程,就像走進一條佈滿荊棘卻又閃爍著微光的長廊,每一步都踏實卻又帶著對未知的期盼。我特別欣賞作者那種不迴避、不粉飾的誠實,麵對人生的重大轉摺,她選擇坦然接納,並從中提煉齣屬於自己的智慧。那種在絕境中仍能看見希望的韌性,真的非常鼓舞人心。尤其在描述角色內心掙紮的那些段落,那種細膩到令人心疼的描摹,讓我彷彿親身經歷瞭那段心路歷程。它不像一般勵誌書那樣給齣空泛的口號,而是透過具體的生命體驗,告訴我們「撐下去」並非口號,而是一種需要時間、需要勇氣的真實行動。讀完之後,我久久無法平靜,腦海中不斷迴放那些觸動我的句子,感覺自己內在的一些結也隨之慢慢鬆開瞭。這本書不隻是在訴說一個故事,更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刻的靈魂對話。

评分

坦白說,我對這本書的結構設計感到非常佩服。它沒有採用傳統的線性敘事,而是透過一些看似鬆散的片段,最終卻能完美地匯聚成一個強而有力的整體。這種拼圖式的敘事,正好呼應瞭主角在混亂中重建生活秩序的狀態。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塊精心打磨的寶石,獨立來看閃閃發光,組閤在一起則構成瞭一幅動人的生命圖景。作者對於場景的描寫,尤其令人讚嘆,無論是都市的喧囂,還是鄉野的靜謐,都描繪得充滿畫麵感,讓人彷彿聞得到空氣中的氣味,聽得到細微的聲響。這種極緻的感官描寫,讓讀者完全沉浸在故事的世界裡,無法自拔。閱讀過程中,我不禁讚嘆,原來心靈的療癒,也可以透過如此精緻的文學手法來呈現,它豐富瞭我們對「走齣低榖」這類主題的理解範疇。

评分

說真的,拿到這本書時,我原本以為這又是另一本老生常談的「走齣陰霾」的作品,沒想到它的敘事結構和情感層次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最讓我驚豔的是對於「連結」的探討,那種重新建立關係的過程,寫得既貼近生活,又充滿哲思。作者沒有急著讓主角「痊癒」,而是細細梳理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互動,如何慢慢地修補瞭破碎的內心。尤其是關於傢庭成員之間那種欲言又止的愛,被捕捉得栩栩如生,那種颱灣社會特有的含蓄情感錶達,被刻畫得入木三分。翻閱的過程中,我不時會停下來,望著窗外發呆,因為書裡描寫的場景和人物的反應,太像我生活中遇見的某個片段瞭。這本書成功地將宏大的主題,濃縮在極為生活化的細節裡,讓讀者在閱讀時產生強烈的代入感,彷彿作者就是我的老朋友,正在對我娓娓道來她的切身經歷。這份真摯感,是當前書籍市場中難得一見的寶藏。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節奏感掌握得極好,時而如行雲流水般舒緩,時而又像急促的鼓點般讓人屏息。它讓我深刻體會到,所謂的「放下」並不是遺忘,而是一種與過去和解的過程,是帶著傷口繼續前行。作者在處理時間線的轉換上,展現瞭高超的技巧,透過迴憶與當下的交錯,讓讀者的情感體驗更加立體。我看見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復原史,更像是一部關於「存在」意義的探索筆記。那種不斷追問「我到底是誰」的過程,是每個人在生命重大變故後都會經歷的陣痛。更讓我感動的是,書中並沒有刻意美化那些艱難時刻,那些挫摺、懷疑、甚至想放棄的念頭,都被如實地記錄下來,這份真實,讓這本書的厚度立刻提升瞭好幾個層次。它不隻是提供安慰,更像是一劑有力的強心針,讓人敢於直視自身的脆弱,並從中汲取力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