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in.動與感之境遇:稻草人現代舞蹈團特定空間舞蹈創作演出

足in.動與感之境遇:稻草人現代舞蹈團特定空間舞蹈創作演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古羅文君
图书标签:
  • 现代舞
  • 舞蹈表演
  • 场地特定
  • 稻草人现代舞蹈团
  • 身体性
  • 感官体验
  • 表演艺术
  • 当代舞蹈
  • 肢体表达
  • 实验性舞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流動的觀賞過程,回憶與當下跳轉印象中,共鳴內在感動的詩意。
建筑、空间与身体的对话:现代舞的非传统剧场探索 本书聚焦于当代舞蹈艺术中一个至关重要且日益受到关注的领域:特定空间舞蹈创作(Site-Specific Dance)。不同于传统舞台演出对明确边界和既定舞台空间的依赖,特定空间舞蹈将创作的场域拓展至剧场之外的现实环境,探讨身体如何在博物馆大厅、工业遗址、城市广场、自然景观乃至日常建筑内部进行感知、互动与表达。 本书并非对任何特定舞蹈团体的作品进行个案研究,而是从一个更宏观、理论性的视角,深入剖析特定空间舞蹈创作所涉及的复杂议题,旨在建构一个关于“去剧场化”实践的理论框架。 第一部分:场域的转向——剧场边界的消解与重构 本部分探讨了特定空间舞蹈兴起的历史、社会与艺术背景。在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日益模糊,舞蹈作为一种流动的、时间性的艺术形式,开始寻求挣脱传统剧场空间的束缚。 1. 空间的物质性与感知维度: 详细考察了“空间”不再仅仅是表演的背景板,而是成为表演的共同主体。我们分析了空间物质性(如材料、声学、光照、尺度)如何直接形塑舞者的动作语汇,以及观众如何通过非传统的视角和移动的身体来重新“阅读”空间。探讨了环境的“在场感”如何替代了剧场中精心设计的“幻觉”。 2. 观众角色的重新定位: 特定空间作品往往要求观众走出被动的观看位置,成为作品体验的一部分。本章分析了“临场性”(Immediacy)和“参与性”(Participation)的概念,讨论了步行、选择观看路径、甚至无意中打断表演所带来的伦理和美学后果。这不仅是观看方式的改变,更是对传统“凝视”权力结构的挑战。 3. 身体的语境化: 身体不再是纯粹的、抽象的表达载体。当身体置入特定的社会或历史空间时,其动作的意义立即被语境所决定。例如,在纪念性建筑中展示的动作,其重量感和指向性会与在废弃工厂中的动作产生根本性的意义差异。本书分析了这种“空间-身体-意义”的动态关系。 第二部分:创作方法论的重塑——从概念到现场的转化 特定空间创作对编舞者的技术和思维模式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要求。本部分重点解析了超越传统排练室的创作流程。 1. 现场调研与“空间解码”: 阐述了编舞者如何进行细致的“空间解码”工作。这包括对场域的历史文本、功能性限制、潜在的交通流线以及声学特征的深入调查。解码过程本身即是创作的起点,而非简单的“填补空间”。我们探讨了“即兴的结构化”——如何在现场的不可预测性中建立起可被执行的、有逻辑的表演序列。 2. 跨学科的融合与技术挑战: 特定空间的作品往往需要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声音艺术和光影设计进行深度合作。本章讨论了如何处理户外环境下的声音放大与接收问题,以及如何使用移动灯光或投影来重新定义和覆盖既有的空间视觉焦点,实现“空间魔术”。 3. 时间的流动与非线性叙事: 传统剧场的时间是线性的、由幕布划分的。特定空间作品的时间感往往更为有机、更贴近现实生活的时间流逝,或是被环境(如日升日落、人流穿梭)所打断和重塑。分析了如何通过循环、重复动作或利用环境噪音作为时间标记,来构建一种非线性的、碎片化的叙事结构。 第三部分:理论前沿——空间、记忆与权力 本部分将特定空间舞蹈置于更广阔的艺术哲学和批判理论的背景下进行审视。 1. 纪念性空间与反纪念性表演: 探讨了舞蹈如何介入那些承载了官方记忆或历史创伤的空间(如政府建筑、战役遗址)。舞蹈在此可能成为一种“记忆的修复”或“对既定叙事的侵入”,通过身体的脆弱性来挑战空间的宏大与永恒感。 2. 城市肌理中的身体政治: 分析了当代舞者在城市公共空间(如街道、地铁站)进行表演时所体现的身体政治。这种介入行为是对城市空间所有权、可见性与公共行为规范的探讨。身体的“陌生化”动作如何揭示日常环境的隐藏结构和潜在的社会规范。 3. 沉浸式体验的边界: 区分了“沉浸式剧场”与“特定空间舞蹈”的理论差异。虽然两者都消除了第四面墙,但特定空间舞蹈更强调对物理环境的响应和尊重,其核心在于对“地景”(Landscape)的激活,而非仅仅创造一个封闭的叙事体验。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视角,梳理特定空间舞蹈在美学、技术、理论和场域互动方面所展现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为研究者和创作者提供一个理解“在别处跳舞”的深层动力与可能性的分析工具。它是一部关于舞蹈如何回归物质世界,并重新定义其与我们居住环境关系的探讨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古羅文君 Miru Xiumuyi


  台灣泰雅族。稻草人現代舞蹈團團長暨製作人,跨領域當代藝術家暨獨立策展人。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碩士。

  2020年入選第五屆Pulima藝術節「mapalak tnbarah 路 折枝」策展團之一,於新竹縣尖石鄉梅花部落進行《歧路身林 The Body of Forking Paths》策展計畫。2019年撰寫並出版《足in‧動與感之境遇—稻草人現代舞團特定空間舞蹈創作演出》舞蹈專書。2018-19年國中小創意開發藝術課程教案連續獲文化部文化體驗專案補助。2018年獲文化部補助赴法國布瓦布榭暑期設計工作坊研習影像創作。2015年起以舞蹈概念及元素為基底的策展計畫陸續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國藝會「策展人培力@美術館」專案)、高雄市立美術館(「創作論壇」專案)、臺南文化中心地下藝廊及戶外廣場、陽明大學藝空間、以及台南老爺行旅6798 Gallery、南港老爺行旅發表展覽。2014年蕭壠國際藝術村跨領域藝術類駐村藝術家。

  2019年周書毅x稻草人現代舞蹈團x臺南藝術節之《臺南公園的身體地圖一百日行走》演出製作人;2008、2015年擔任稻草人舞團《月亮上的人─安徒生》、特定空間舞蹈劇場《Milky》(國藝會「第二、四屆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演出製作人;2014年創作科技跨界舞蹈劇場《攣‧城》演出製作人;2010-2011年帶領舞團參與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Festival d’Avignon Off演出;2009年起《足in─特定場域舞蹈創作展演》系列於古蹟、畫廊、咖啡館、廢墟、台南安平樹屋、台北當代藝術館發表之演出製作人。
 

图书目录


在城市起舞的時光筆記---周書毅
留下的存在足印---羅文瑾
稻草人現代舞團簡介
前言
從身體去創造空間
Step in...
說出自己的在場/不在場
舞蹈與日常空間的魔幻境遇
Site I
走出典型劇場
特定空間舞蹈創作起源
移動式觀看經驗
南門城事件─戶外特定環境舞蹈演出
借力使力的表演幻象
舞蹈與建築空間元素
Site II
足in・發生體的誕生
舞蹈對應日常空間
從發生轉為介入
豆油間─與建築裝置共舞
視覺與聽覺的交融
特定空間音樂的現場性
Site III
回歸初衷
樹屋─身體與空間記憶
終極原則:安全
限制、挫折、解決問題
光碟衣、繃帶裝、錫箔服
身體作為一種空間複合體
後記
附錄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851800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7 x 23 x 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舞蹈不遠,就在你生活的城市之中,它不一定是在劇場,可能在你回家路上經過的某個地方。

  我一直是個喜歡回望過去的人,所以當我一年多前聽見文君跟我分享寫這本書的想法時,我心中興奮不已,因為那絕對是一段回憶的旅程,她所將回憶的是舞蹈在台南城市中的足跡,那些地方也許是你曾經到訪之地,只是在某年某月某時曾經上演了一段舞蹈,用作品留下一段又一段身體與空間的故事。我心想,透過如此的回望,生命也許會從中找到曾經付出的意義,更相信文君能從書寫的過程中,找到未來前行的方向與動力!

  我大約是在2006年第一次為稻草人現代舞團編舞,一連就是三年的合作關係,我記得那時一人舞團總管文君每次一看見我時,絕對是躲在她安全的行政桌一角,輕輕的跟我打聲招呼就趕緊埋頭工作(不知道是真的工作還是我真的很可怕)。那時的我,對於創作與製作態度十分嚴格與嚴謹,所以對於合作上的要求更是關係緊密,所以我記得我常常把她拉出安全的行政區來談話,或是主動地去坐在她一旁,跟他討論製作上的大小事,我常跟他說 :“我們人手少,所以要討論的更縝密,要更懂得發揮我們的創意,才能讓作品走出去!”然而在我如此叨念之下,文君仍持續向前,在我眼中是一個可能性非常大的人,富有思考與創造力的同時更包容不同的創作語言,在製作上可謂潛力無窮。一轉眼,十多年過去,我重返舞團駐地創作《臺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她已經變成一個經驗豐厚的製作人了!也因如此,我們才能完成這突破跨越的一步。而這一步的她,已經不是躲在行政區的那一位,而是能適時與我談創作尋找未來的人了!我相信這一步是過去的累積,除了劇場作品之外,有一大部分如書中寫到的是她與藝術總監羅文瑾與舞團藝術家共同開啟的特殊空間作品,在那些從無到有的表演空間誕生過程,除了考驗創作與表演者之外,製作策畫的工作更是引入民眾走近新場域觀賞表演的一大關鍵。這本書記錄下的不只是舞蹈創作,而是作為觀眾看不見的勇敢與突破。

  看著文君一路從藝術行政、舞團團長、製作人等多重身分學習起,邊學邊做,每一檔製作都是她實際上戰場的重要時刻,沒有得退縮,這當中的美好與苦痛,大概唯有透過這本書能感受到,特別是在南部人才資源匱乏的藝文環境中,她奮力完成每一檔製作。在前進年她決定念書進修,在那之後,她開始思考跨域整合的製作與策展,這樣的她,在製作策畫上變得更廣,為舞團帶來更豐厚的思考與對話空間。我想也正因她的成長與改變,才有了這本書的誕生,決定用文字紀錄下身體與空間的發生,串接成在城市起舞的時光筆記。

  足in,踏入的是台南一個又一個非典型的表演場域,每一場演出發生的當下,都是難以重複的珍貴時刻,有些空間甚至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如果你曾觀賞過其中某個作品,那麼你可以透過這本書來回憶,如果你從未看過,那更值得你好好認識這個在台南駐足近20年的稻草人現代舞團,正一步一步的走出界線與框架,持續創造舞蹈與你的未來可能。
 
周書毅 2019.11.10

作者序

  這幾年稻草人舞團進入各個特定空間創作演出許多舞作,我以一個長期旁觀者並且是每次演出前第一個先體驗舞作的角色,除了製作面向的各種考量之外,也非常享受觀賞這些舞作所帶給我的感動與觸發,思考身體之於空間的關係。除了展演空間本身所帶出的文本想像之外,其實舞蹈專業裡亦存在著獨有的編舞空間學,例如從動作構成去分析編舞作品的拉邦舞譜Labanotation,便是以符號系統去記錄身體在空間和時間中的各種變化。有時候可以從動作分析的角度去解讀當代舞的編舞結構,但是非專業背景的一般觀眾該如何進階地去理解舞蹈肢體演繹出來的動作表現呢?

  於是我從觀看者的角度去觀察去思索去詮釋,甚至嘗試提問關於舞蹈與空間交互對話的想法,思索著編舞者或表演者在進入非劇場場域,也可以說是日常生活的空間時,編舞與表演一定會被周圍環境的景觀人文所大大的影響吧,那麼,讓舞作產生了各種靈感或觸發的因素會是什麼?而這些變因又影響了哪些部分呢?當作品從原初靈感的觸發到最後作品的完成,已經精簡略去了許多演變過程,那麼我們如何去連結舞作在這個空間所要傳達的意義與內涵呢?換言之,該如何觀看或閱讀特定空間舞蹈創作演出呢?這也是我希望能在本書進一步探討的,以及表達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我嘗試從日常生活的觀察去延伸舞蹈與空間的想像,比如從建構各種空間的元素,諸如建築體之中的樓梯、牆柱、門窗、畸零空間,以及戶外空間、城市巷弄等,從這些建築或城市的構成元素裡去重新觀看舞團的各段舞蹈演出,以詩意感性的角度去思索創作者面對各異的空間特色與屬性,編舞及表演如何去詮釋、轉化並呈現演出。又或者從現場音樂和特殊服裝的面向,去想像聲音與材質如何牽引動作的發展與編舞創作的連結。更進一步地,我想藉著模擬身歷其境的書寫方式,帶領大家跟著我的腦中所回朔的畫面,實際觀賞一場演出。

  本書代表了我與稻草人舞團近乎是生息與共的關係,我既是身兼團長與製作人,同時又有機會暫時跳脫這個身份,而回歸為一個可以單純觀賞舞作、體驗演出、思索意涵的觀眾,甚至容許自己心有所感、盛滿悸動。因此,這本書包含的兩大部分:製作面向的實戰經驗,以及觀看視角的所思所感,前者重於理性,後者傾向感性,編排本書最直接的方式便是一分為二,劃分為各自獨立的兩大篇章。然而,人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理性與感性總是時而對峙角力、時而相輔相成,我想著,何不透過交錯的編排方式來表達製作面/觀看面、理性/感性的依存關係呢?

  《足in》一再挑戰特定空間,迸出迷人的創意,引領觀眾邊走邊看,而最後拼貼出完整的演出景象,令觀眾心生悸動,難以忘懷。正如《足in》把觀眾帶離典型劇場環境,我決定大膽地將讀者帶出「典型的閱讀動線」,進入一篇又一篇的書寫空間,藉由版面設計與筆調,讀者可以清楚感受到這兩部分的「空間」雖然時而理性、時而感性,卻一直都是彼此呼應。

  而最重要的是,我衷心期盼,讀者在閱讀本書之後,願意嘗試用熟悉共鳴的角度去解讀舞蹈作品,認識身體展演的多元想像,更期待可以藉此激發大家深入思考舞蹈身體與真實空間的各種美學與藝術的探索與研究。

  接下來,請容我邀請大家跟著我踏進一個又一個房間,經歷一段又一段舞蹈與空間、觀看與移動、閱讀與扉頁的魔幻境遇⋯⋯
 
古羅文君 2019.11.20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稻草人舞蹈团特定空间创作的书,光看书名就觉得很有诗意,“足in.動與感之境遇”,光是“境遇”两个字,就让人联想到舞蹈家们如何在各种意想不到的空间里,与环境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我一直很欣赏那些不把舞台设在传统镜框台的舞团,因为他们强迫我们用不一样的眼光去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空间。想象一下,在废弃的工厂、喧闹的街头,或者一片静谧的竹林里跳舞,舞者的身体语言如何去适应和转化那些空间的特性?这本书想必会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不只是记录,更是一种哲思的探寻。比如,当身体被冰冷的钢筋水泥包围时,舞者如何表达柔软与生命力?他们又是如何处理那些不规则的地面和突如其来的声响?我很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分析这些“非典型”舞台对舞蹈本体的冲击与激发,这可比单纯看一场表演要来得深刻多了,它打开了一扇通往理解空间与身体关系的新窗户。

评分

阅读这类书籍时,我总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成一个创作者的视角去审视。稻草人舞蹈团的这种创作模式,对年轻的舞者来说,既是榜样,也是巨大的挑战。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克服空间限制所带来的技术瓶颈”的案例分析,那就太棒了。例如,他们如何设计那些需要用到高难度技巧,却又必须在泥土地或不平坦的石头上完成的动作?这背后需要多少次的试验和调整?此外,针对“观众席”的议题,我也非常好奇。在没有固定观众席的情况下,观众是站着、坐着,还是跟随舞者移动?这种流动性的观看体验,对舞蹈的节奏掌控和叙事连贯性有何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双犀利的眼睛,把那些瞬间发生的、稍纵即逝的身体与环境的交融细节,凝固在纸上,让我们这些只能通过文字想象的局外人,也能体会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境遇”。

评分

从文字的运用上来看,这本书的取向似乎偏向于理论的探讨,而非纯粹的访谈录,这一点我很欣赏。现代舞的评论常常流于表面,写得花俏但缺乏深度。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分析特定空间创作的理论框架,那对我们理解当代剧场美学的发展,将是一个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关于“动”与“感”的辩证关系,我想,在非传统空间里,身体的“动”可能会受到更多物理限制,但相对地,“感”的接收面却被无限放大了——观众可以从更多角度、更近距离地感受舞者的呼吸、汗水甚至肌肉的颤动。这本书是否尝试去量化或描述这种物理距离的缩短,如何改变了观众的在场经验?这种研究视角,远比讨论编舞技巧本身要来得前瞻和有价值,它触及到了表演艺术最核心的——人与人、人与环境的直接接触本质。

评分

老实说,我对“特定空间舞蹈”这个概念,常常感到既兴奋又有点困惑。兴奋的是它的无限可能性,困惑的是,当表演脱离了传统剧场的固定框架后,我们该如何定义“完成度”?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就在于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视角。它不只是舞蹈评论,更像是一份关于“身体在场域中如何发生意义”的田野调查报告。我特别想知道,作者在分析这些作品时,有没有触及到“在地性”的议题。稻草人是否将当地的历史、文化或社会议题,巧妙地编织进了他们的身体叙事中?如果只是单纯地把舞蹈搬到户外,那可能只是“装置”,但如果能让那个空间本身成为叙事的一部分,那才真正达到了“特定空间创作”的境界。我希望作者能提供足够细腻的观察,让我们看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角落,在舞者的脚下是如何被重新赋权的。

评分

我拿到这书的时候,就觉得封面设计很有味道,那种带着泥土气息和木质纹理的排版,仿佛能闻到户外演出的味道。作为长期关注台湾现代舞发展的人,稻草人这个名字对我来说,代表着一种很草根、很接地气的精神。他们似乎总是不太在意那些华丽的灯光和布景,而是把所有的能量都投注在舞者的肢体本身,以及他们与周遭环境的互动上。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详细剖析了几场户外或非常规场域的代表作的创作过程。比如,他们是如何“勘察”场地的?是先有概念再去寻找地点,还是先被某个场地震撼而激发了创作灵感?这种创作流程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体现。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幕后的故事,那些关于排练时的困难,比如如何处理风、雨、日光对身体表演状态的影响,以及观众的“不期而遇”如何改变了原本的表演节奏。这比那些在录影带里看到的成品要真实、有血有肉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