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戲劇的祕密花園

兒童戲劇的祕密花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謝鴻文
图书标签:
  • 儿童剧
  • 戏剧教育
  • 表演技巧
  • 舞台艺术
  • 创意教学
  • 亲子阅读
  • 儿童文学
  • 艺术启蒙
  • 戏剧游戏
  • 表演指导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始於定義、思考「兒童」開始,以求更清楚看透兒童的真實,有助於理解兒童戲劇的內涵。接著沿用以往大部分戲劇理論對戲劇起源於遊戲、儀式的概念,細究它們與兒童之間的關聯,視它們為兒童戲劇的原生型態。再從現代定義的兒童戲劇歷史與創作方法出發,探究其範疇、構成要素、美學特徵,藉以正本清源,導正兒童戲劇被當作兒戲、遊戲的操作謬誤。第三部分,則是從戲劇教育的實踐經驗,去反思教學策略,以及兒童戲劇對孩子身心的正面效益。
 
  一言以蔽之,本書即架構在理論、創作和教育三大基礎上開展論述。以栽種植物的經驗過程比喻,就是先建造沃土,灌溉苗圃生長,再持續播種,這個過程恰是浪漫主義思維對藝術作品生成的習慣解讀,以及對兒童純真自然天性的熱切讚揚。唯有相信兒童戲劇不只要funny(有趣),更要fine(美好),所以Just to find(去找到美好)。帶著這把信念之鑰,才能走進兒童戲劇的祕密花園,拈一片馨香芳郁,一探驚喜與感動!
《光影交织的迷宫:现代剧场探索与实践》 这是一部深入剖析当代剧场艺术演变轨迹、聚焦前沿创作理念与表演实践的专业论著。 本书旨在为戏剧研究者、舞台艺术家以及对当代艺术思潮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精深的视角,去理解和参与到二十一世纪剧场美学重构的浪潮之中。 第一部分:剧场观念的断裂与重塑 (The Rupture and Recalibration of Theatrical Concepts)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二十世纪中叶以来,西方与东方剧场思潮的重大转折点。我们探讨了后戏剧剧场(Postdramatic Theatre)的兴起,它如何挑战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根深蒂固的叙事中心主义和人物驱动模式。重点分析了彼得·魏斯(Peter Weiss)和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等人的文本结构,揭示了语言、身体与空间关系如何被重新编码。 1. 从“文本至上”到“事件至上”: 深入考察了剧场艺术如何从对文学文本的忠实转译,转向对“现场性”(Liveness)和“即时发生”(Happening)的强调。我们详细分析了表演学家对“剧场事件”的定义,讨论了事件的不可复制性如何成为当代剧场的核心价值。 2. 技术的介入与媒介的叠加: 详细分析了数字技术、影像投射和互动装置如何渗透到舞台空间中,并不仅仅作为布景或辅助工具,而是成为表演的平等伙伴。本书提供了多个案例研究,分析了光线、声音设计如何构建出超越传统舞台空间的“多维感知场域”。例如,对特定欧洲先锋剧团如何利用实时捕捉技术创造“分身的在场”进行了详尽的图像分析和理论阐释。 3. 观众角色的激进化: 探讨了参与式剧场(Immersive Theatre)和关系美学(Relational Aesthetics)在戏剧场域的应用。观众不再是舞台事件的被动接收者,而是表演不可或缺的共同创作者或催化剂。书中引入了尼古拉斯·布尔吉奥(Nicolas Bourriaud)和里奥诺拉·丁格尔(Leonora Dingle)关于“现场共谋”的理论,结合柏林和伦敦的深度沉浸式项目,展示了这种观众参与如何挑战了艺术的界限与公共空间的定义。 第二部分:身体的政治学与非线性叙事 (The Politics of the Body and Non-Linear Narratives) 本部分聚焦于表演者自身的身体,以及在后现代语境下,叙事结构如何拒绝线性的因果逻辑,转而拥抱碎片化、循环往复或多重并置的结构。 1. 表演的“去中心化”: 考察了当代舞蹈剧场(Tanztheater)和身体剧场(Physical Theatre)如何解构传统表演技巧,强调身体的自发性、偶然性和物质性。本书特别对欧洲的“新舞蹈”运动进行了梳理,分析了身体如何成为承载历史创伤、社会身份和政治抵抗的活体文本。我们剖析了“慢动作的政治”与“静默的效力”在舞台上的运用。 2. 记忆、创伤与时间的非线性重构: 深入分析了当代剧场如何处理历史记忆和个人创伤。许多作品不再试图“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通过意象的跳跃、时间的断裂和场景的叠影,迫使观众在意义的缝隙中进行主动的“意义重建”。研究了“蒙太奇思维”如何从电影语言被成功移植到舞台调度中,以达到一种强烈的心理震撼效果。 3. 文本的解构与再文本化: 探讨了剧作家如何利用现成品、档案材料、日常语言和非文学性文本(如法律文件、科学报告)来构建新的舞台语言。这部分展示了如何通过对既有文本进行戏仿、挪用和断裂,来揭示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权力结构。书中详细对比了基于口述历史改编的剧作与基于哲学论述构建的舞台作品的结构差异。 第三部分:剧场空间的拓展与生态学转向 (Expansion of Theatrical Space and Ecological Turn) 本部分将视野从舞台中央转移到整个剧场建筑,乃至城市环境,探讨剧场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潜力,以及对环境和生存议题的回应。 1. 从“黑箱”到“全景”: 系统梳理了剧场空间从传统“黑箱”或“镜框台”向多点、多层次、开放式空间转化的趋势。分析了那些利用非传统场所(如工厂、废墟、自然环境)进行创作的实践,探讨了这些空间选择对作品主题和观众体验产生的不可逆转的影响。书中详细描述了“周边剧场”(Fringe Theatre)的运作模式及其对主流剧场规范的冲击。 2. 环境剧场与生存美学: 这是一个日益重要的领域。本书探讨了剧场如何开始直接回应气候变化、生态危机和人类世的概念。我们考察了那些将自然元素(水、土、火)直接引入舞台的作品,以及那些试图在观众与自然环境之间建立起新的共情连接的尝试。这部分理论建构主要参考了生态批评理论在表演艺术中的应用,关注“非人类表演者”的可能性。 3. 剧场的社会功能与伦理边界: 考察了在社会动荡时期,剧场扮演的“公共论坛”的角色。探讨了剧场在处理敏感的社会政治议题时所面临的审查、自我审查以及伦理责任。本书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思考:在一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剧场如何依然能够提供一个值得信赖的、可以进行集体反思的场域。我们分析了诸如“真相剧场”(Verbatim Theatre)在记录社会不公义过程中的复杂性与局限。 结语:面向未来的不确定性 本书最后总结道,当代剧场艺术正处在一个高度实验和快速迭代的时期。其“秘密”不在于发现一个统一的美学真理,而在于持续地对既有结构提出质疑,并勇于在不确定的现场中,与观众共同建造转瞬即逝的、具有深刻意义的“在场时刻”。 本书适合对象: 高年级戏剧、表演、艺术理论专业学生;现当代剧场导演、编舞者及剧场设计师;对先锋艺术思潮与跨学科研究感兴趣的知识探索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謝鴻文
 
  兒童節生於臺灣桃園,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博士班肄業。現任FunSpace樂思空間團體實驗教育教師、林鍾隆兒童文學推廣工作室執行長、華語世界極少數的兒童劇評人。曾任SHOW影劇團藝術總監、北京師範大學校園戲劇研究中心特聘專家、虎尾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等職。
 
  曾獲亞洲兒童文學大會論文獎、日本大阪國際兒童文學館研究獎金、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香港青年文學獎、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等獎項。著有兒童文學作品《失眠的山》、《老樹公在哭泣》、《埤塘故鄉》、《雨耳朵》、《脫線黑線三條線》、《不說成語王國》等,論述《凝視臺灣兒童文學的重鎮﹕桃園縣兒童文學史》、《桃園文學的星空》。主編《騷動--青少年劇本集》、《社區劇場實踐之道》、《風箏:一齣客家兒童劇的誕生》、《林鍾隆全集:資料卷》、《九歌107年童話選》等書。
 
  擔任過《松鼠任務》、《下雨了》、《我要給風加上顏色》等兒童劇編導,《風箏》、《鮭魚大王》、《蠻牛傳奇》等兒童劇編劇。

图书目录

楔子: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1
一、請放下偏見,正視兒童戲劇  2
二、臺灣匱乏不全的兒童戲劇理論研究  4
三、願為兒童戲劇的理論點燈  6

第一章  兒童的秘密  9
一、「童年」是一種社會的建構  11
二、兒童觀的多面演進  16
三、定義「兒童」  18

第二章  遊戲是兒童戲劇的原動力  21
一、遊戲幫助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23
二、遊戲的美學意義  26
三、中國古代兒童的遊戲與戲劇  29

第三章  儀式表演中的兒童身體觀  35
一、儀式兒童不宜的商榷  36
二、表演人類學vs.劇場人類學的啟發  38
三、儀式中的兒童身體意涵  42

第四章  兒童戲劇是戲劇  59
一、「三位一體」的戲劇定義  60
二、兒童戲劇的定義  62
三、兒童戲劇的構成要素  64

第五章  兒童戲劇的範疇  69
一、讓兒童參與的戲劇教育活動  72
二、給兒童觀賞的戲劇表演  93

第六章  兒童戲劇的美學特徵  109
一、立基於美學的觀察  110
二、詩性直觀的想像  114
三、遊戲精神的實踐  118
四、教育涵養的期盼  120

第七章  興盛中的寶寶劇場  125
一、《兒童權利公約》的精神落實  126
二、寶寶劇場創作發展略述  128
三、寶寶劇場的美學特徵  135

第八章  西方兒童戲劇發展  145
一、十九世紀前兒童與戲劇表演管窺  146
二、英國現代兒童戲劇發展略述  151
三、歐洲其他地區現代兒童戲劇發展略述  157
四、美國現代兒童戲劇發展略述  161

第九章  日治時期臺灣兒童戲劇發展  167
一、臺灣兒童戲劇興起的成因  169
二、日本「正劇」、「新劇」的傳入  170
三、「臺灣教育令」公布與西式教育實施  176
四、日治時期臺灣兒童戲劇的傳播與實踐  178

第十章  戰後臺灣兒童戲劇發展  197
一、1945年-1982年:依附官方政策主導時期  198
二、1983年-1989年:專業兒童劇團開創時期   205
三、1990年-1999年:兒童劇團穩健發展再創新時期  213
四、2000年後:多聲交響的兒童劇場成熟時期  222

第十一章  兒童劇場的類型之一:偶戲  237
一、材質類型  240
二、操作手法區別  265

第十二章  兒童劇場的類型之二:音樂劇及其他  273
一、音樂劇  274
二、默劇  277
三、黑光劇  279
四、新馬戲  280
五、兒童戲曲  282

第十三章  兒童劇創作的迷思  287
一、兒童劇要熱鬧?  288
二、兒童劇要五彩繽紛?  290
三、兒童劇一定要有互動?  292
四、嚴肅題材兒童劇不宜?  294
五、兒童劇表演就要裝可愛?  297
六、兒童劇要用兒語?  299
七、突破迷思,誠懇作戲  300

第十四章  兒童劇本創作的方法與技巧  303
一、素材蓄積  304
二、藝術構思  305
三、寫作實踐  309
四、童心情趣是兒童劇本的靈魂  313

第十五章  以圖畫書《野獸國》建構戲劇教育的歷程  323
一、FunSpace樂思空間團體實驗教育的教學模式  325
二、《野獸國》文本分析  326
三、建構戲劇教育的實踐過程  329
四、《野獸國》演出注入的創意  331

結語:攀上兒童戲劇的魔豆  337
一、尋找兒童戲劇「神聖的喜悅」  338
二、看見兒童戲劇與社會文化的脈動  341
三、巡禮兒童戲劇花園的感動  343

參考文獻  347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983638
  • 叢書系列:劇場風景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7 x 23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楔子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明.湯顯祖《牡丹亭》
 
  一、請放下偏見,正視兒童戲劇
 
  請從想像一道光開始。
  有一道亮燦燦的陽光降落在一棵樹上,樹上有一隻松鼠靜靜不動,不久飛來了一隻麻雀,在松鼠耳邊嘰嘰喳喳。
  若以孩子的眼光欣賞這個畫面,可以想像成為一場戲:
 
  麻雀:(問松鼠)你在發什麼呆啊?
  松鼠:才不是發呆!是陽光問我,今天溫暖嗎?所以我要好好感受一下。 
  (麻雀學著閉上眼感受一會又急著睜開眼)
  麻雀:好熱!好熱!我快被烤焦了!待在這不好玩,我要走了。
  (急飛走)
  (一陣微微的風吹來,松鼠再次閉上眼,露出神祕的微笑)
 
  尋常的大自然景象,當我們轉換童心之眼,一切就變得不同,幻象如戲,以大地為舞臺上演著,故事內容簡單卻可以有趣。因為有想像,所以有故事創造;因為有故事表演,所以有戲劇;因為有兒童,所以需要有兒童戲劇。然而,當我們想進一步探索兒童戲劇是什麼的時候,卻發現不解為何兒童戲劇常被許多蔑視、迷思障礙著,以至於許多人看不清它,甚至不認為它是藝術。
 
  讓我再說一個故事。有一次,在臺北牯嶺街小劇場等著看戲入場前,我不經意聽見身旁兩位年輕女生的談話,甲女拿了一張某兒童劇團演出文宣給乙女。乙女看了一眼,用非常輕鄙的語氣說:「兒童劇都幼稚死了!」
 
  甲女:「不會呀!我上次看了一齣偶戲還蠻好看的。」
  乙女:「妳真浪費錢!」
 
  對於像我這樣長期從事兒童文學/兒童戲劇的教育、創作與評論研究的人來說,當下聽到這種對話,實在是很難過的事,真想衝過去跟乙女理論說:「不要這麼幼稚,一竿子打翻一條船。」
 
  但我忍住沒這樣做,因為不可否認,臺灣許多兒童劇確實常給人如此印象。就我訪問所知,戲劇圈有人從來沒想過,也不願意跨足去編導演製作兒童劇的;就算有一部分人跨足了,但多數是抱著只是執行一份工作的心態,少了真誠創作的熱情,以及面對兒童該有的謙和態度,以為兒童好騙,隨便敷衍取悅一下就交差了事。以這種傲慢輕忽的態度面對兒童,當然把兒童劇的創作當作幼稚的小兒科,做出來的戲、表演出來的樣子就簡單幼稚了,然後惡性循環下去。比方演一個十歲男孩的角色,坐在地上哭泣耍賴,兩腳不停踢動,手還在兩眼旁作擦眼淚狀,嗚嗚嗚假裝在哭。若劇本如此描繪,演員也如此複製演出,完全是欠缺觀察,不夠理解現實中十歲兒童發展的偏差疏忽。兒童劇的幼稚化,正是這些人把它搞成低俗幼稚的。
 
  我一方面坦誠確有此弊病,另一方面想藉此書來為兒童戲劇平反,因為用「幼稚」一詞就概括了兒童戲劇的面貌,是不智也不公平的。兒童戲劇像一座祕密花園,不瞭解它的人會誤解,以為它只是「兒戲」。只用「兒戲」心態看待與創作兒童戲劇的人,難掩歧視的心態,本身對兒童戲劇的誣衊態度就很可議!明代湯顯祖《牡丹亭》中杜麗娘初訪後宅花園,「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的驚詫喟歎,轉用於此,意喻放下偏見,我們應該正眼面對,去關注兒童戲劇的深刻內涵,想想如何立足思考臺灣的兒童戲劇創作,同時放大視野去觀看全球兒童戲劇發展的歷史與現況風貌,走進這座花園,仔仔細細探究巡禮一番,方會知道「原來?紫嫣紅開遍」。
 
  二、臺灣匱乏不全的兒童戲劇理論研究
 
  既然我們肯定且正視兒童戲劇的重要,可惜臺灣長久以來對兒童戲劇的入門研究十分匱乏。外國研究翻譯不說,臺灣1980年後的兒童戲劇論述專書迄今只見陳信茂《兒童戲劇概論》、胡寶林《戲劇與行為表現能力》、黃文進和許憲雄合著《兒童戲劇編導略論》、鄭明進主編《認識兒童戲劇》、曾西霸《兒童戲劇編寫散論》、陳晞如《臺灣兒童戲劇的興起與發展史論(1945-2010)》、陳晞如《兒童戲劇研究論集》、劉仲倫《故事到劇場的循徑圖》等十多本,寥若晨星的著作,實在很難撐起完備的兒童戲劇理論體系,很難獲得學術界的重視,因此兒童戲劇在學術界始終很邊緣。
 
  研究為什麼需要理論?是在觀察分析作品之後,試圖就作品生成的規律、作品的風格特徵、作品建構的生態系統,以及作品影響的社會現象等層面提出解釋,幫助閱讀理解,對作品產生審美接受或意識認同。誠如沃爾夫岡.伊瑟爾(Wolfgang Iser, 1926-2007)解釋,思考尋找理解文學藝術的理論途徑之重要性:「它們要能夠使認知變得客觀外在,並且將理解與主觀品味區分開來。理論因而變成了一種手段,來防止和解決印象式批評所造成的混亂。……因而,闡釋必須揭示作品的意義,這使得整個過程變得合法,因為意義代表著可用於教育目的的價值標準。」(伊瑟爾, 2008: 4)理論的使命是為了挖掘作品意義,並教育人們思考意義;理論可以成為創作途徑的指引,但不會成為創作的制約干擾。理論與創作之間應該是花與葉共生的美好關係,享受相同的滋潤與養分,但可以長出相異的豐美姿態。
 
  屬於兒童戲劇活動或創作紀實的書籍,則有鄧志浩口述、王鴻佑執筆《不是兒戲:鄧志浩談兒童戲劇》、柯秋桂編著《好戲開鑼:兒童劇場在成長》、蔡紫珊等著《臺灣偶戲走向世界舞臺:班任旅東遊記》、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凝聚愛的每一哩路:「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感動紀實》、謝鴻文主編《風箏:一齣客家兒童劇的誕生》、董鳳酈《黑光劇在臺灣》等,則提供我們看見一些兒童劇團曾經努力過的創作推廣足跡,對理論建設亦有些微助益。而臺灣與兒童戲劇相關產量最多的是戲劇教育的書籍,尤其2000年後,因應九年一貫課程表演藝術被加入「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中,諸多兒童戲劇教學實踐方法順勢出版。
 
  回溯臺灣兒童戲劇發展,1968年,中國戲劇藝術中心創辦人李曼瑰(1907-1975),鑑於國外兒童戲劇盛行,認為戲劇教育適合兒童身心的發展,又可帶動教學方法的改進,於是大力推展兒童劇運發展。不過,李曼瑰對於兒童戲劇的論述極有限,幸好李曼瑰以降的胡寶林、司徒芝萍、林玫君、容淑華、張曉華、陳仁富、黃美滿、朱曙明、鄭黛瓊、邱少頤、徐婉瑩、趙自強、區曼玲、陳晞如、陳韻文、葛琦霞、廖順約等人,壯大了兒童戲劇教育推廣與書寫的陣容,他們之中許多是從國外學習兒童戲劇或教育戲劇歸國的學者專家,多半立基於某種教育哲學來觀看兒童戲劇,偏重於教學實務與應用導向,並積極翻譯引進歐美各家各派方法,對臺灣的兒童戲劇教育推展貢獻良多。
 
  整體而言,上個世紀的兒童戲劇研究,絕大部分是從兒童文學的學科觀點,或幼兒教育的實用功能出發,著述者多半是大學學院裡的語文教育系或幼兒教育系教授。臺灣兒童戲劇嚴格說來, 1980 年代後才有專業兒童劇場的出現,專業的兒童劇團越增越多,演出越來越繁盛時,但相應的研究卻始終沒能成長追上。對於兒童劇場的美學形態、本質、特色、創作意識、實驗手法、觀眾心理、演出批評??諸多面向可以論述,但這三十多年的收穫並不算豐富。那些語文教育系或幼兒教育系的學者們,從他們的論述看來,很明顯暴露出很少進劇場看戲,多半只從劇本或兒童教育概念紙上談兵。至於臺灣戲劇界,似乎更把兒童戲劇當作孤兒遺棄了,只有曾西霸、王友輝、汪其楣等少數學者曾有所關注。
 
  黃美序和馬森兩位備受敬重,但非專事兒童戲劇研究的學者,偶爾也撰述文章論及兒童劇場。黃美序《戲劇的味∕道》重申兒童劇非兒戲,目的是希望我們要非常嚴肅、謹慎地去從事兒童劇場的工作。「兒童劇非兒戲」一槌定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精神指標,不僅有志兒童劇場創作者須遵守,兒童劇場的理論建設亦可奠基於此再深究。至於馬森《世界華文新文學史》三大巨冊,討論1980年代後臺灣的現代與後現代戲劇發展,亦涉及兒童劇場,但僅僅將兒童劇團點名介紹完後便匆匆停筆煞車,臺灣兒童劇場如何現代、如何後現代可惜都沒有交代。
 
  不過,這就是一個縫隙,可以成為後人的研究切入點。總而言之,目前臺灣最需要的兒童戲劇理論,應該奠基於前人的研究基礎,再提升內涵高度,厚植思想與方法,從兒童、從劇場本質、從創作的美學等觀點去整合出符合當代視野的兒童戲劇論著,這就是本書的主旨與企圖。
 
  三、願為兒童戲劇的理論點燈
 
  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ery, 1900-1944)的兒童文學名著《小王子》(Le Petit Prince),故事描寫到小王子離開他居住的B612星球,旅行到了第五顆小行星時,見到第五顆小行星非常迷你,且僅有一盞路燈和一個點燈人。那個點燈人每天不停重複點燈、熄燈。點燈人在小王子看來有點傻,他照辦信息的重複行為,有些僵固荒謬,可是小王子也承認他的行為有意義,有他點燈,就好像對天空增添了一顆星星或一朵花。點燈人與點燈,對自我工作的承擔與專注永恆,遂多了幾分浪漫詩意。
小王子追尋友誼,與各種生命親近,不斷衝擊著他的心靈與思想。引這段故事,正因為它使我聯想到兒童戲劇就像一個迷你的小行星,常被學術界忽視於廣漠宇宙中。但小行星雖小,卻蘊含無限能量。這顆小行星上,也需要一個點燈人不停重複點燈吧;但必須是自主甘願的,而不是被動照辦信息而已。燈亮,光照微塵,才能為天空增添一顆星星或一朵花。
 
  這本書可以算是我未竟的博士論文的部分,是自我砥礪的實踐完成,但此刻無關於學位或教學升等,純粹是一份愛與熱情。對我而言,這本書也像寫一篇故事,誌記著我與兒童戲劇相遇、相親、相惜的故事。蘇軾(1037-1101)《晁錯論》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我沒有「超世之才」,只是有著熱愛兒童戲劇的初衷,有「堅忍不拔之志」,願在兒童戲劇研究的荒原上,像愚公移山寓言中的愚公,持之以恆的行動;也像《小王子》裡的那個點燈人,願重複又重複地談論著不要輕視兒童戲劇,奠定大眾對兒童戲劇最基本的認知。
 
  戲劇本就是文學、音樂、舞蹈和美術等各類型藝術聚合於一身的綜合體,所以兒童戲劇的研究難度,就不能只從戲劇論戲劇,更不能像以往只從文學切入,我認為整個世界的兒童文學與兒童戲劇並進同行發展,所以要理解兒童戲劇,同時要理解兒童文學。但這還不夠,我們還需要從接受者(兒童)的角度思索,旁涉教育理論、兒童心理學、童年史、童年社會學(Sociology for Childhood)、兒童哲學、美學等,皆是撐起兒童戲劇理論發展的支架。我的才力還未通達於所有專業學科,但有清楚的意識必須補強,因此沒有忽略閱讀與探索,更必須一直觀看國內外各類型的兒童劇,再一一實證建構出兒童戲劇的論述。
 
  這本書收錄的部分篇章,有的曾在研討會,有的在期刊發表過,重新修訂與其他新撰的內容整編合為一帙,期望讓這座兒童戲劇花園顯得更鮮明有個性,感謝所有匿名審查的老師,或講評過的老師的指正。本書書寫架構編整出三個層次:理論、創作與教育,三者之間絕對互相連結。若以植物生命形成的過程為喻,象徵兒童戲劇是有機體,其生命之蓬勃應與兒童生命力之旺盛活潑相應。這般比喻想像,來自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山繆.柯立芝(Samuel Taylor Coleridge, 1772-1834)藉由植物的有機生長與文學批評結合,視文學藝術的創作也是有機的生命,以生產和成長為事物的「第一力量」。循此思維,認識任何事物無非是要瞭解它如何產生、延續、衰老、死亡,又化作養分再生循環(拉姆斯, 1989: 264-266)。當我們把單獨存在的個體組合呈現的複雜統一起來則成為美,從兒童的審美心理,從一齣齣兒童劇,到整個兒童劇場生態的考察,再擴延至作為一種藝術類型的兒童戲劇的本質、特色、價值、教育等層面的探究,兒童戲劇的有機生命必須被如此看見。
 
  衷心感謝牽線促成此書出版的汪其楣老師,以及我在佛光大學文學研究所時期的戲劇理論入門馬森老師,還有在臺北藝術大學博士班時期授業的廖仁義老師,雖然無緣成為廖仁義老師的指導門生,但廖老師一直對我厚愛鼓勵有加,是他充實了我的美學素養,我深刻感念於心。還有當初在臺北藝術大學擔任駐校作家的黃春明老師,承蒙黃老師精神支持,使我能持續堅定在兒童戲劇下功夫。
 
  不要小看兒童,不要小看兒童戲劇,當我們心中立下兩道思想準則,兒童與兒童戲劇的奇妙奧義,那秀美的花苞,將如初陽照著花葉上清露圓潤,即將為你盛開。法蘭西絲.霍森.柏納特(Frances Eliza Hodgson Burnett, 1849-1924)的兒童文學名作《祕密花園》(The Secret Garden)故事裡,一隻知更鳥引領著主人翁瑪莉,開啟了封鎖多時的祕密花園,進去一探究竟後,感受植物與自然帶給身心平靜喜悅的感受。這本書就像那隻知更鳥,正啼叫出兒童戲劇的美好清音,呼喚你走進來,將祕密花園的大門開啟。

用户评价

评分

哇,最近在書店閒晃時,偶然瞥見一本封面設計蠻有意思的書,書名是《**從心出發:培育孩子表演潛能的繪本藝術**》。說真的,我對兒童戲劇這塊領域一直都很有興趣,總覺得那不只是學表演,更是一種陪伴孩子認識自我、學習表達情緒的過程。這本書的排版走的是那種很清爽的日系風格,大量的留白配上一些手繪插圖,讓人看了心曠神怡。內容上,它好像比較著重在如何運用常見的日常物品,像是舊紙箱、回收布料等等,來搭建舞台場景,強調「化腐朽為神奇」的創意發想。我特別欣賞它提到的一個觀點:兒童戲劇不應該追求完美無瑕的演出效果,而是要捕捉孩子在創作當下的那份「純粹的熱情」和「天真的想像力」。書中還附了一些基礎的即興遊戲,像是「無聲情境劇」和「角色交換大挑戰」,這些活動看起來非常實用,不像是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指導,而是真正能帶回家立刻和家裡的寶貝一起動手玩的點子。如果你家裡有國小階段的孩子,或者本身就在幼兒園或國小教才藝,這本從「動手做」出發的引導書,或許能帶來很多新的火花和實戰靈感。它的語氣很溫暖,讀起來完全沒有壓力,就像是鄰家很有經驗的阿姨在跟你分享育兒妙招一樣親切。

评分

咳咳,最近迷上看一些比較硬核的教育理論書籍,剛好翻到一本《**鏡像世界:解析青少年自我認同的戲劇心理學基礎**》。這本的厚度和內容深度,絕對不是給一般家長當睡前讀物用的,它直接切入了青少年發展心理學的核心——透過扮演與模仿,孩子如何建構他們對「我是誰」的理解。書裡引用了大量的皮亞傑和維果茨基的理論,闡述了「扮演」(Play)在認知發展中的關鍵作用,特別是探討了當孩子開始進入「形式運算階段」後,他們在戲劇結構中如何處理複雜的情感和道德兩難。我對其中關於「反思性空間」的討論很有共鳴,作者認為,成功的兒童戲劇教育,必須提供一個安全的「鏡像空間」,讓孩子敢於將內心最糾結、最黑暗的部分,透過角色投射出來,然後在老師的引導下重新理解和接納。這本書的論證結構非常嚴謹,行文風格偏學術化,充滿了專業術語,讀起來需要集中火力,但一旦吸收進去,對戲劇的理解層次會直接拉高好幾個檔次。對於想深入研究兒童心理和戲劇治療交叉領域的同好來說,這本絕對是案頭必備的參考書目,它不再只是教你怎麼排一齣戲,而是讓你理解「為什麼排戲能改變人」。

评分

最近手邊這本書叫《**布穀鳥鐘與時間之外:探討跨文化兒童戲劇的元素融合**》,這本的視野就非常廣闊了,它完全不是針對單一國家或文化背景的教學手冊,而是像一本田野調查報告一樣精彩。它收集了來自世界各地,例如日本能劇、印度卡薩克舞蹈、非洲部落儀式劇,這些與西方傳統戲劇截然不同的表演形式,並試圖找出它們在「兒童敘事」上的共同核心。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搭乘一趟環球之旅,可以看到不同文化如何處理「善惡對立」、「英雄旅程」這些普世主題。作者花了好大篇幅比較了不同文化中「面具」的象徵意義,在西方,面具可能是遮掩,但在某些亞洲文化中,面具反而是一種「解放」的角色,讓孩子更能徹底進入角色。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很有國際範,大量的對比圖表和照片,讓抽象的比較變得視覺化。對於想讓孩子接觸更多元文化藝術薰陶的老師或家長,我強烈推薦這本,它能打開的不只是對戲劇的認知,更是對人類文明多樣性的欣賞。

评分

唉呀,這本《**舞台機關的DIY樂趣:打造低成本卻驚艷全場的戲劇道具設計**》根本就是我上學期要用的救命書啊!為什麼我現在才看到它?這本書完全是以「實作」為導向,專門解決學校或社團經費有限的困境。內容沒有太多深奧的理論,重點就是教你怎麼用最簡單、最便宜的材料,做出最有戲劇張力的道具。它詳細拆解了幾種經典的機關,像是「變景魔術」——如何用簡單的鉸鏈和滑輪,在短短幾秒內把一棵樹變成一座城堡;還有「特效道具」的製作,例如如何安全地模擬火焰燃燒的效果,或者製作出看起來超逼真的「古老魔法書」。書中附了非常精準的切割圖和組裝步驟,連我這種手作白痴都能照著做。我尤其喜歡它提倡的「模組化設計」,意思是說,一套道具的零件可以重複拆解、重新組合,變成下一齣戲的場景,極大化資源利用。如果你是劇場技術組的學生,或者正在籌備社區兒童劇團,這本可以幫你省下大把鈔票和寶貴的時間,是真正的「戰地攻略指南」。

评分

真的要大推一下這本《**聲音的魔法:兒童語言發展與戲曲咬字基礎訓練**》。說真的,我以前總覺得唱歌跟說話是兩回事,但這本書徹底顛覆我的認知!它主要聚焦在「聲音的技術層面」,特別針對台灣的國中小學生的發音習慣進行了細膩的分析和矯正。書中非常具體地說明了,為什麼很多孩子說話含糊不清、氣息不足,以及這些問題如何影響他們在課堂上的專注力和自信心。作者群似乎是語言治療師和聲樂老師組成的跨界團隊,所以內容兼具科學性和實操性。他們用了很多生動的比喻,像是把聲帶比喻成「橡皮筋」,把呼吸比喻成「氣球的充氣與釋放」,讓原本枯燥的發聲練習變得有趣多了。例如,它詳細介紹了「半母音半濁音」的練習法,用來矯正台灣學生常見的鼻音過重問題。書末還附贈了一張光碟,裡面有標準的發音示範和跟著練習的音檔,這點設計超貼心,畢竟光看文字很難掌握口型和氣流的細微差別。如果你家孩子有上台報告或需要大量朗讀的場合,這本絕對是提升「聽覺印象分」的實用寶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