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緩失能安全照護全書【暢銷修訂版】

延緩失能安全照護全書【暢銷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外天
图书标签:
  • 失能照護
  • 長期照護
  • 居家照護
  • 高齡照護
  • 安寧照護
  • 護理照護
  • 健康照護
  • 照護技巧
  • 失能預防
  • 長照2
  • 0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迎接高齡老化社會,打造健康友善照護
★★台灣各大長照機構、醫療院所全面積極推動「安全照護」零抬舉照顧政策(No-Lift Policy)
★★國內第一本兼顧被照顧者與照護者的「長期照護」指南

2021年最新收錄安全照護資訊
˙預防及延緩失能最佳照護策略「自立支援照顧」
˙機構評鑑加分最佳策略「No-Lift Policy」安全轉移位施行步驟
˙長照2.0,政府4項新制補助「長照4包錢」您家如何聰明用?
˙ 老後安居,認識「通用設計」與「無障礙空間」
本書收錄300張安全照護技巧圖解&提供11支居家照護影音教學示範,配合書本文字、搭配手機立刻直接觀看。

台灣在1993年進入高齡化國家,預估在2018進入高齡社會、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人超過20%)、2060年老人高達39%,也就是每2.5人就有一個是老人。
在台灣,家庭照顧者以女性居多,約占七成。又,年齡介於51~60 歲的高齡家庭照顧者人數與比例最高佔32.9%。平均照顧時間9.9年,每天平均照顧長達13.6小時。在家庭照顧者的6大壓力與負擔中(身體,心理,工作,社交,經濟,家庭關係)以身體病痛和照顧傷害最為困擾。
根據統計:居家照顧者因徒手搬運被照顧者而讓身體感到不適佔了87%,曾經因此而受傷佔了82%,之後需復健治療佔了23% (其中又以腰部受傷情況最為頻繁)再則,家庭在面臨照顧問題有不同的發展歷程與需求,例如家人倒下的初期「新手照顧者」最大問題是尋找長照資源、照顧知識與技巧不足。
其次,很多照護機構不管是出於用人成本的考慮,還是專業培訓管道受限的問題,亦或是專業背景人員稀缺等因素所致,在運營當中都出現了很多風險管理方面的問題,例如:忽視安全意識,出現徒手搬移重物的風險疏失等;尤其在搬移照護的過程中,導致老人與照護工作者直接或是間接身體受到傷害等管理風險,深究其原因之後,我們可以發現問題還是出現在對「安全照護」的理解不足。
這本是「中華安全行動照護協會」創會理事長規劃的書籍,全書強調安全照護重要性和具體做法,是兼顧理論和實際的長期照顧指南。被照顧者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顧品質,照顧者可以省時省力和降低受傷風險。本書圖文並茂,讓你快速了解長照和輔具實際運用面,推薦給提早替未來做準備的壯年、有長期照護需求的家庭和醫療、護理、復健、社工、保險相關從業人員。
零抬舉策略NO-LIFT POLICY意指「不徒手搬運病患規範」,是一套符合人體工學的安全照護政策與方法,有些先進國家甚至立法強制執行。另外從研究報告來看,即使徒手搬運照護訓練或雙人操作也無法降低照護人員受傷率。對照護人員來說徒手搬運造成的肌肉骨骼傷害是最大的職業傷害,對被照顧者而言徒手搬運造成恐懼、緊張、不適、自尊受損,甚至受到二次傷害。

轉移位零受傷七要訣:
1.想:想好規劃。評估被照顧者身體機能,選擇正確移位方式並規劃動線。
2.幫:請被照顧者幫忙:誘使被照顧者幫忙出力,將復健結合於日常生活中。若被照顧者超過照顧者1/3體重,就需要請他人協助。
3.輔:善用輔具,同時搭配無障礙空間和通用設計規劃
4.近:讓被照顧者盡量靠近照顧者,兩人距離越近越省力
5.動:跨大雙腳間距,如馬步、弓箭步。跨步方向要與轉位移動方向配合。
6.姿:姿勢正確如腰背挺直、雙手相扣
7.體:善用體重協助推、壓等動作

本書從照護最常見的情境分析,以故事及實例介紹「安全照護」與實際的執行方針。主要目標讀者群為讓專業從業人員 (如治療師、護理師、照顧服務員等)、相關科系學生、與對照護有興趣、或有隱型需求的一般大眾,以及家有高齡、失能及身障者。不僅幫助專業人員迅速認識此國際盛行的照護方法,即使是不用自己照顧的一般民眾或病患家屬,也可以知道哪些眉角才是「安全照護」。

【專文推薦】
陳適卿\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教授暨前院長
彭家勛\台北榮總新竹分院院長
簡文仁\亞洲物理治療聯盟理事長
陳玉枝\台灣實證護理學會名譽理事長
劉梅君\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
林依瑩\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董事
林金立\台灣自立支援照顧專業發展協會理事長

【強力推薦】
李淑貞\國立陽明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毛慧芬\台灣大學職能治療系助理教授
徐業良\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陳景寧\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老年照护和失能预防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包含您提到的书名及其相关主题: --- 《生命之河:探索人类心智的奥秘与演化》 一部深入浅出、跨越学科界限的宏大叙事,带领读者领略人类思维如何从远古走来,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导言:意识的黎明 自古以来,人类便对自身心智的起源与运作充满了无尽的好奇。我们如何思考、感受、记忆、创造?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内部活动,实则是数十亿年演化、神经科学突破与文化熏陶的复杂产物。《生命之河》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次引人入胜的旅程,旨在揭示“心智”这一宇宙间最精妙的结构是如何构建起来的。 本书作者,著名的认知考古学家与神经生物学家艾莉森·韦伯斯特博士,耗费二十年心血,融合了心理学、遗传学、人工智能前沿研究以及人类学的第一手田野调查,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细致的图景——关于我们如何成为“人”的完整故事。 第一部:根源的呼唤——演化中的心智雏形 心智并非一夜之间出现的奇迹。它的根基深埋在生命的早期历史之中。本部分追溯了意识和认知能力在生命演化长河中的萌芽阶段。 第一章:从单细胞到初级感知 我们探讨了早期生物体如何发展出对环境刺激(光线、化学物质、温度)做出反应的能力。这不是“思考”,而是基础的趋利避害机制。我们考察了简单的神经网络,如环节动物的环状神经节,它们如何形成最原始的决策回路——这是所有复杂行为的起点。 第二章:哺乳动物的温情与恐惧 随着脊椎动物的崛起,特别是在哺乳动物中,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的形成标志着情感的诞生。恐惧、愉悦、依恋,这些驱动生存和繁衍的核心情感,是如何在脑干和杏仁核中扎根的?本书详细分析了“三位一体大脑”理论,重点阐述了情感脑(Paleomammalian Brain)如何首次赋予了动物对世界的主观体验。 第三章:猿类的心智飞跃 黑猩猩、红毛猩猩与人类的基因相似度高达98%以上。是什么让我们的祖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本书聚焦于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的扩张,以及这带来的工作记忆与延迟满足的能力。我们分析了工具制造、简单的合作狩猎以及早期的符号交流,是如何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推动了认知复杂性的指数级增长。 第二部:符号的构建——语言、文化与抽象思维 心智一旦具备了基础的感知和情感,便开始构建一个更为精妙的结构:语言和文化。 第四章:语言的生物学密码 语言是人类心智最显著的特征。本书不从语言学本身入手,而是深入探究了布洛卡区(Broca's Area)和韦尼克区(Wernicke's Area)的神经结构。我们考察了FOXP2基因的突变如何为我们提供了发音的生理基础,以及“组合性”——将有限的词汇组合成无限意义的能力——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效率。 第五章:心智的“理论” 人类不仅仅知道“我”的存在,我们还能推测“他人”的想法、意图和信仰。这被称为“心智的理论”(Theory of Mind, ToM)。本书通过对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患者的案例研究,阐释了ToM在我们社会互动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它如何催生了道德感和同理心。 第六章:记忆的迷宫:从储存到叙事 记忆不仅仅是信息的检索,更是我们构建“自我”的叙事工具。本书深入探讨了海马体(Hippocampus)在将短期经验转化为长期情节记忆中的关键作用。我们详细分析了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y)——“我记得昨天发生的事”——如何将我们与其他仅仅依赖于程序性记忆(如骑自行车)的物种区分开来,从而形成了连贯的个人历史。 第三部:现代心智的挑战与边界 进入现代社会,我们的心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信息爆炸以及技术冲击。 第七章:决策的非理性陷阱 尽管拥有强大的分析能力,人类在实际决策中却常常表现出系统性的偏差。本书系统梳理了丹尼尔·卡尼曼等学者提出的“双系统理论”,详细剖析了启发式偏见(Heuristics and Biases),例如锚定效应、确认偏误以及损失厌恶,解释了这些“快速思考”的演化遗留问题如何在现代金融、政治和个人生活中引发混乱。 第八章:神经可塑性与终身学习 过去认为,大脑在成年后便不再发生显著变化。现代神经科学已彻底推翻了这一观念。本书详细介绍了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的机制,探讨了环境刺激、冥想训练以及特定的认知练习如何重塑神经通路。这为所有年龄段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九章:超越生物学的界限:人工智能与意识的未来 心智的终极边界在哪里?本书最后探讨了人工智能(AI)的发展对我们理解自身心智的挑战。从深度学习网络如何模仿人类的模式识别,到“强人工智能”的哲学困境,我们审视了算法思维与生物意识之间的鸿沟。我们提出了关键问题:一个完美模拟了人类行为的系统,是否也拥有了类似我们的主观体验? 结语:绘制心智的未完成地图 《生命之歌》的结论是:我们对心智的理解仍处于初级阶段。本书的目的并非提供所有答案,而是提供一套跨学科的工具箱,帮助读者以更深刻、更具洞察力的方式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思维过程。理解心智的演化历程,便是理解人类文明、社会结构乃至个人选择的终极钥匙。 --- 本书特色: 跨学科融合: 无缝整合了演化生物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影像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前沿发现。 丰富的案例分析: 结合了从古希腊哲学辩论到现代fMRI扫描的多元实例。 清晰的结构和流畅的文笔: 复杂的科学概念被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领略其深度。 启发未来思考: 探讨了心智的未来走向,包括脑机接口和意识的数字化等尖端议题。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郭外天
曾任
  中華安全行動照護協會 創會理事長
  衛福部國健暑高齡友善機構評鑑NGO代表
  
經歷
  國際扶輪3520地區大仁扶輪社社長、理事、社會服務主委
  企業社團、醫院、生產力中心、扶輔導會、市議會、大專院校等講師
  中華民國傑出企業領導人獎
  中華民國企業文化金傳獎


相關著作:《失能安全照護全書》

图书目录


前言 邁入超高齡社會,你準備好了嗎?
面對超高齡「三低一高」的時代來臨─18
 1.台灣的未來將是又老又少又窮的時代─18
 2.寧可不要「床」命百歲─22
 3.不可不知的失能照護知識─29
 4.台灣的照護現況─33 5.歐美國家的高齡照護規劃現況─41

PART1 追求高齡友善、健康無負擔的老後生活
中年以後的身心靈健康規劃─46
 1.中年以後的身心發展及常見問題─46
 2.追求健康無負擔的老後生活─50
 3.預防身心功能下降的生活管理─54
活力老化、預防跌倒的友善環境─59
 1.「肌無力」是老後生活勁敵─59
 2.「老人症候群」首要避免預防跌倒─64
 3.建立居家高齡友善環境迫切需要─70

PART2 兼顧被照護者與照護者需求的安全照護
行動力衰退是開始失能的警訊之一─76
 1.行動力衰退對身心功能的影響─76
 2.如何預防行動力繼續退化,延緩失能─77
活出尊嚴、延緩失能、避免受傷的安全照護─82
 1.什麼是「安全照護」(No-Lift Policy)?─82
 2.安全照護的重要性─85
 3.「安全照護」的效益─87
 4.軟體+硬體= 安全照護不受傷─87
 5.安全照護創造健康、快樂、安心的全人照護─100
誰是最佳照顧者?如何選擇照護方式?─102
 1.家人看護是最好的方案嗎?─102
 2.如何選擇適合的照護服務?─106
 3.申請外籍看護的準備與溝通方案─111
善用輔具,實施「自立支援」照護,輕鬆創造安全照護環境─114
 1.什麼是輔具?─114 2.善用技巧與輔具,避免照護傷害─116
 3.選購輔具的正確原則─116 4.如何判斷輔具的安全性?─118

PART3 安全照護輔具的應用
打造無障礙空間 安全照護輔具&居家輔具介紹 ─120
一、個人行動輔具─120
❶ 多功能移位腰帶─120 ❷ 硬式搬運移位滑墊(長)─122
❸ 軟式搬運移位滑墊(短)─123
❹ 6-WAY 多功能專利移轉位滑墊─124
❺ 隨身照護包─127 ❻ 蝴蝶移位滑板─128
❼ 立式移位轉盤(地板/浴室用)─130
❽ 坐式移位轉盤(輕鬆上車/上椅/上床)─131 ❾ 照護翻身帶─133
❿ 落地型移位機─134 ⓫ 懸吊式電動移位機─135
⓬ 坐臥兩用水平移位搬運推床─137
⓭ 腋下拐─138 ⓮ 前臂拐─139 ⓯ 手杖/助行器─140
二、個人照顧與保護輔具─142
❶ 洗頭洗澡椅─142 ❷ 雙掀扶手轉盤有背洗澡椅─143
❸ 多功能油壓升降沐浴便器椅─144 ❹ 電動升降洗澡床─145
❺ 走入式開門浴缸─146 ❻ 扶手─147
❼ 馬桶增高坐墊/起身椅─148 ❽ 穿襪輔具─148
❾ 長柄穿鞋輔具─149 ❿ 進食輔具─150
三、復健增肌輔具─151
❶ 多功能專利健身椅─151
四、居家安全照護輔具─152
❶ 撐桿式爬梯機─152 ❷ 履帶式爬梯機─154
❸ 緊急救護搬運椅(下樓滑椅)─155 ❹ 座椅用單向止滑坐墊─156
五、溝通與資訊輔具─157
❶ 離床/位警報器─157 ❷ 居家無線看護鈴/叫人鈴─158
安全照護輔具的使用方式介紹 ─160
一、出院回家─160
二、床上移動、照護
三、沐浴
減少照護二次傷害,老後安居,40歲就部署終身宅善用通用設計環境   ─196
 1.什麼是通用設計?─196
 2.為什麼需要通用設計?─198
 3.居家生活與通用設計─198
 4.交通/戶外環境仍有待提升─203
 5.哪裡可以找到通用設計的作品/產品?─204
打造安全照護環境的設施   ─205
 1.為什麼醫院/機構需要「安全照護」?─205
 2.政策面:透過修法,將安全照護制度化─206
 3.在醫院/照護機構中推動「安全照護」的困境─210
 4.在醫院/照護機構中推動「安全照護」的方法─212
 5.醫院/照護機構的「安全照護」硬體建置─215
【附錄1】長照服務四包錢(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225
【附錄2】各縣市輔具資源中心─227
【附錄3】各縣市長期照護管理中心─228
【附錄4】國內輔具補助系統簡表─230
【附錄5】輔具核定服務流程─231
【附錄6】輔具請款服務流程─232
【附錄7】優良安全照護機構一覽表─233
【附錄8】No-Lift Policy優良安全照護機構認證自評表─234
【附錄9】安全照護預算表(參考用)─237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43909
  • 叢書系列:Dr.Me
  • 規格:平裝 / 240頁 / 23 x 17 x 1.3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8歲~99歲

图书试读

迎接2025超高齡社會、「安全行動照護」超前部署

陳適卿(中華安全行動照護協會現任理事長/台灣神經復健醫學會理事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教授暨前院長)

本人謹以中華安全行動照護協會理事長身份感謝本協會已故創辦人郭外天先生於11年前創辦「中華安全行動照護協會」並於2016年撰文出版國內第一本兼顧被照護者與照護者安全的「失能安全照護全書」,獲得廣大讀者迴響,也是許多照服員、家屬照顧者、高齡照護系學生的最佳長照指南工具書。

郭創會理事長生前對於改善推動「失能安全照護環境與照顧品質」全心奉獻,不遺餘力。積極倡導歐美實施已久的符合人體工學安全照護政策「No -Lift Policy」盼能在照護過程中減少二次傷害,保障照護者身體安全,減輕照顧壓力,維護被照護者尊嚴,延緩失能,提升照顧品質與安全。

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每五人便有一位65歲以上高齡者,如何預防老化延緩失能?如何在勞動人口減少,照護人力不足的現況下做好失能安全照護? 這些都是當前最重要的社會問題。

有鑑於此,為推廣理念與持續社會關懷,協會遂於今年進行再版「失能安全照護全書」,保留既有內容,並增加新的照護觀念和資訊如「自立支援照顧」與「長照2.0補助」。藉由本書提供更多預防及延緩失能與安全照護的知識技能。迎接超高齡社會、做好超前部署!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新修訂版的《延緩失能安全照護全書》真的是照護界的一股清流,尤其對於我們這些在一線打滾的護理人員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書裡頭對「安全照護」的著墨非常深入,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而是實實在在、手把手教你怎麼在混亂的臨床現場,把病患的安全風險降到最低。我特別欣賞它在情境模擬這塊的著力,很多章節都像是把病房裡的突發狀況搬到紙上,然後一步步拆解處理的SOP,寫得有條有理,讓人一看就懂。像是預防跌倒的環節,它不只是提醒你把床欄放下來,而是詳細分析了不同失能程度的長者,在不同時間點(例如夜間上廁所、清晨翻身)最容易出狀況的細節,並且提供了極具操作性的環境改善建議,像是燈光配置、地面防滑材質的選擇,這些都是平常忙到焦頭爛額時,很容易被忽略但卻至關重要的環節。整體來說,這本書擺脫了傳統教科書的枯燥,用一種非常務實的口吻,把複雜的照護流程變得容易吸收,對於想提升自己照護品質的同業,絕對是值得放在床頭隨時翻閱的寶典。

评分

這本修訂版在資訊更新速度上確實下了不少功夫,看得出來編者非常努力地將近年來長照界的新趨勢和新法規都涵蓋進去了。我尤其驚訝於它竟然能這麼深入地探討到科技輔具在延緩失能中的應用。過去很多書都停留在傳統的物理治療和職能治療層面,但這本新版居然涵蓋了像是物聯網(IoT)在居家安全監測的應用、AI輔助的復健回饋系統等前沿知識。雖然這些技術對第一線的基層人員來說可能有點遙遠,但作為高階管理者或政策規劃者,了解這些未來趨勢對於制定機構轉型方向至關重要。書中對於如何評估引進新科技的成本效益、以及如何培訓員工使用這些新工具的策略分析,都非常到位,提供了許多務實的建議,避免了盲目跟風的風險。這本書不僅僅是「如何照護」,更是「如何引領未來照護發展」的指南針,非常推薦給所有想在長照領域走得更遠、更深的人士參考。

评分

身為一個在社區長照中心服務的個案管理師,我每天都要面對各種光怪陸離的家庭狀況和複雜的資源盤點,對我來說,一本好的參考書必須具備高度的實用性和跨領域的整合性。《延緩失能安全照護全書》在這一塊做得非常出色。它清晰地梳理了從急性後期照護(PAC)到社區居家服務(B級單位)之間的轉銜機制,這對我們這些需要協調資源的實務工作者來說,簡直是省下了無數摸索的時間。書中對於不同失能等級個案所需的輔具評估和環境改造流程圖解,標示得非常清楚,即便是對輔具不甚熟悉的社工也能很快上手。更棒的是,它還納入了許多關於照護品質指標(PQI)的探討,讓我們在執行個案計畫時,不僅能符合法規要求,更能主動去追求卓越的照護成效,這對於我們爭取政府補助和提升機構聲譽都有實質的幫助。這本書完全跳脫了單一機構或單一角色的限制,提供了一個宏觀且可執行的藍圖。

评分

我太太前陣子因為中風住院,我陪同照護的過程中,深切體會到家屬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失能時,那種手足無措的巨大恐懼。《延緩失能安全照護全書》對於我們這些家屬來說,簡直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書中的章節安排非常貼心,它並沒有一開始就丟出大量的專業術語,而是循序漸進地引導家屬認識失能後的生理變化,以及如何安全地進行翻身、拍痰、甚至協助進食等基本照護技巧。我記得書中有提到一個觀念:「家屬的壓力,就是照護的最大漏洞。」這句話非常警醒我,讓我開始正視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不是一味地把自己燃燒殆盡。書裡也提供了許多實用的「自我照顧」技巧,提醒家屬要定時輪替、尋求外援,這不僅保護了我們自己,也間接保障了病患的安全。對於還沒遇到類似情況的朋友,我會建議你們提早閱讀,未雨綢繆,才能在風暴來臨時站穩腳跟。

评分

老實說,剛拿到這本修訂版的時候,我還有點擔心內容會不會又是一堆艱澀的學術名詞堆砌而成,畢竟市面上類似主題的書不少,但真正能深入淺出講出「人」的照護的卻不多。然而,翻開後我才發現我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這本書的筆觸非常細膩,它不像是在寫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在跟一位資深的、充滿愛心的督導對話。它在探討「失能延緩」時,不只著重在生理層面,還花了大量篇幅去討論心理支持與社會參與的重要性,這點讓我非常感動。尤其是在談到如何與失能者溝通,重建他們的自我價值感那一段,我幾乎是看著看著就紅了眼眶。它教導的不是如何「管理」病人,而是如何「陪伴」一個生命。例如,在協助個案進行復健時,書中強調的不是做到多少組運動,而是如何將復健融入他們感興趣的日常活動中,讓他們願意主動參與。這種以「人」為核心的照護觀念,才是真正能讓台灣長照體系進步的關鍵,強烈推薦給所有從事第一線服務的夥伴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