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工程師教你Kubernetes:史上最全CI/CD中文應用指南(iT邦幫忙鐵人賽系列書)

矽谷工程師教你Kubernetes:史上最全CI/CD中文應用指南(iT邦幫忙鐵人賽系列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邱宏瑋
图书标签:
  • Kubernetes
  • CI/CD
  • DevOps
  • 容器化
  • 微服務
  • 雲端運算
  • 矽谷工程師
  • iT邦幫忙
  • 鐵人賽
  • 自動化部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持續整合與持續交付的最佳實踐!

  第一本完整探討Kubernetes與CI/CD整合的本土書籍,透過問題分析與探討讓你培養解決問題的完整思路

  •從問題出發探討CI/CD整合 Kubernetes 會遇到的各種議題
  •以思路為主軸搭配範例演練來練習整合CI/CD
  •矽谷實戰經驗分享,讓你少走冤枉路

  本書內容改編自第 12 屆 iT 邦幫忙鐵人賽,DevOps 組佳作系列文章 -- 《Kubernetes X CICD X DevOps 成就時間管理大師暨薪水強盜》,台灣本土第一本探討 Kubernetes 與工作團隊必備的 CI/CD 流程整合的專業書籍。

  本書專門針對需要將 Kubernetes 與 CI/CD 流程整合的使用者。CI/CD 流程設計沒有標準答案,當導入 Kubernetes 與 Cloud Native 相關技術後其變化更多,要如何從這龐大且複雜的架構中設計出一套適合團隊的解決方案是非常困難的,因為Cloud Native的專案變化太快。本書不會給讀者任何魚吃,取而代之的是傳授如何釣魚的技巧,從問題出發去探討整合上會遇到的各種議題,培養解決問題的思路來面對未來深不可知的Cloud Native生態系。

  重點議題探討

  Kubernetes 應用程式包裝與開發流程探討
  ❖Kubernetes 應用程式如何包裝,Helm 與 Kustomize 差異是什麼?
  ❖應用程式開發人員需不需要本地 Kubernetes 輔助開發?
  ❖Kubeadm、Minikube、K3D、KIND 差異是什麼,哪個最好用?

  CI 過程需要探討的各種議題
  ❖CI Pipeline系統該如何選擇? 該選 SaaS 還是自行架設維護?
  ❖CI 過程需不需要使用 Kubernetes 來輔助測試? 需要的話該怎麼做?
  ❖Kubernetes 應用程式於 CI 階段可以進行什麼測試?Kubeval、Conftest?

  CD 過程需要探討的各種議題
  ❖CD Pipeline 系統該如何選擇?
  ❖CD 過程該採取何種模式? Pull Mode、Push Mode?
  ❖GitOps 可以取代傳統 CD 流程?
  ❖CD 過程需要將機密資訊部署到 Kubernetes 內,如何處理才安全?
 
图书简介: 《雲端原生架構實戰:從零開始建構高效能、可擴展的微服務藍圖》 --- 面向對象: 本書專為渴望深入理解現代雲端原生(Cloud Native)應用程式開發與部署的軟體工程師、架構師、DevOps 專業人員,以及對提升系統彈性、敏捷性有迫切需求的技術決策者所撰寫。無論您是剛接觸雲端技術的新手,還是希望優化現有 Kubernetes 或容器化環境的資深從業者,本書都能為您提供一套清晰、實戰導向的學習路徑。 核心價值與內容概述: 在這個數位轉型加速的時代,單體應用程式的限制日益顯現,微服務架構已成為構建高可用、高擴展性系統的標準範式。然而,要成功實施微服務,僅僅拆分程式碼是不夠的,還需要一套強健、自動化的基礎設施來支撐其生命週期。 本書摒棄了過於理論化和抽象的描述,專注於提供一套從概念到部署,再到運維優化的完整實戰指南。我們將帶領讀者穿越雲端原生技術棧的核心,深入探討如何設計、建構並維護下一代基礎設施。 第一部分:奠定基石——容器化與微服務設計原則 本部分將回顧現代應用程式設計的基礎。我們不會僅僅停留在介紹 Docker 的語法層面,而是深入探討如何基於微服務的特性(如分散式數據管理、異步通訊、服務發現)來優化容器映像(Image)的構建。內容涵蓋: 最小化基礎映像的藝術: 探討多階段建構(Multi-Stage Builds)的進階技巧,如何有效縮減映像體積,提升安全掃描效率。 不可變基礎設施的思維: 闡述「配置與程式碼分離」的最佳實踐,並介紹配置管理工具(如 ConfigMaps 的進階用法,而非僅限於基本定義)。 服務介面設計與契約管理(Contract First): 介紹如何利用 OpenAPI/Swagger 等規範來定義和驗證微服務間的互動,確保系統在異步擴展時的穩定性。 第二部分:架構實現——服務網格(Service Mesh)與零信任網路 隨著服務數量增加,傳統的網路管理方式已無法應付複雜的流量控制和安全性需求。本部分將深度剖析服務網格的概念及其在實際生產環境中的應用。 Sidecar 模式的效能權衡: 詳細比較不同服務網格方案的控制平面與數據平面設計,分析 Sidecar 注入對延遲和資源佔用的實際影響。 流量治理的精細化控制: 實作基於權重的藍綠部署(Blue/Green)與金絲雀發布(Canary Release),並探討如何基於業務指標而非單純的請求數來自動化流量切換。 mTLS 與策略實施: 深入探討服務間傳輸加密(mTLS)的自動化部署流程,以及如何基於身份而非 IP 位址來定義服務存取策略,實現真正的零信任網路架構。 第三部分:數據持久化與狀態管理 微服務的挑戰核心之一在於狀態管理。本書將提供多種處理分散式數據一致性與彈性的實戰方案。 持久化儲存的雲端優化: 探討如何選擇合適的儲存類型(如區塊儲存、物件儲存、網路文件系統)來匹配不同工作負載的需求,並優化其持久化配置以應對節點故障。 分散式事務處理模式: 詳細講解 Saga 模式、兩階段提交(2PC)的局限性,並著重於基於事件溯源(Event Sourcing)的解決方案在金融與電商場景下的實施細節。 高效能快取策略: 深入 Redis Cluster 的拓撲設計與數據分片策略,特別是針對有狀態服務如何設計一致性的讀寫快取層。 第四部分:可觀測性(Observability)深度解析 現代系統的複雜性要求我們必須從「監控」轉向「可觀測性」。本部分專注於整合三大支柱:指標、日誌和追蹤。 分散式追蹤的實戰部署: 部署並配置 OpenTelemetry 收集器,實作全棧的請求追蹤,從前端 UI 點擊到後端多層微服務的數據流向分析。 基於指標的智能告警: 超越簡單的 CPU/記憶體閾值,探討 RED(Rate, Errors, Duration)指標的定義與實施,以及如何利用 PromQL 語法建構具有業務意義的複雜告警規則。 結構化日誌的最佳實踐: 確保所有服務輸出標準化的 JSON 格式日誌,並展示如何使用現代日誌聚合系統進行高效的即時搜尋與分析。 第五部分:彈性與自我修復——高級容錯設計 系統必然會失敗,關鍵在於系統如何優雅地面對失敗。本部分將重點介紹在應用層和基礎設施層實現高彈性的技術。 斷路器與重試策略的精準調校: 探討不同斷路器(Circuit Breaker)實施庫的內部機制,以及如何根據服務的 SLO(Service Level Objective)來配置彈性參數,避免雪崩效應。 資源隔離與限流(Rate Limiting): 實作基於令牌桶或漏桶算法的入口限流,並在服務間應用 QoS(Quality of Service)機制,確保關鍵服務的資源優先級。 健康檢查與探測(Liveness & Readiness Probes)的陷阱: 揭示過於激進或寬鬆的探測配置可能導致的服務中斷,並展示如何利用 Startup Probes 策略來安全地啟動複雜應用。 總結: 本書旨在提供一套超越工具表層操作的架構思維。通過對這些核心技術棧的深入剖析和實戰演練,讀者將能夠自主設計出真正具備高韌性、高自動化程度的雲端原生應用藍圖,從容應對大規模分散式系統帶來的挑戰。每一章節都附帶可復用的配置範例與程式碼片段,確保知識能夠立即轉化為生產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邱宏瑋 HungWei Chiu


  現於矽谷開放網路基金會(Open Networking Foundation)擔任 Member of Technical Staff,擁有多年 Linux, Networking, Cloud Native 開發與實戰經驗。致力於將 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與 Cloud Native 整合,並開發與推廣相關開源專案。

  喜歡研究技術與分享內容,與好友共同創立 SDNDS-TW 以及 CNTUG 兩個台灣在地社群來探討與分享各種議題。此外也樂於透過撰寫技術文章與演講來分享所見所聞所學。

  曾於 COSCUP、GDG DevFest、Open Source Networking Days 與其他在地社群擔任講者分享所見所聞,同時也擔任微軟MVP,專職於 Data Center Management。

  開設線上課程教授 Kubernetes 相關課程,提供更多資源以降低進入 Kubernetes 的門檻,同時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矽谷牛的耕田筆記」,定期分享各種新穎知識與文章。
 

图书目录

【Chapter01】 DevOps 與 Kubernetes 的生態探討
1.1 Cloud Native 生態系介紹
1.2 CI/CD 可以怎麼玩

【Chapter02】 Kubernetes 物件的管理與部署
2.1 Helm 介紹
2.2 Helm 範例
2.3 打造第一個 Helm Chart

【Chapter03】 Kubernetes 本地開發之道
3.1 K3D 與 KIND 的部署示範
3.1.1 K3D 示範
3.1.2 KIND 示範
3.2 本地開發 Kubernetes 應用程式流程
3.3 Skaffold 本地開發與測試
3.3.1 Skaffold 介紹
3.3.2 Skaffold 安裝與使用

【Chapter04】 Pipeline 系統介紹
4.1 Pipeline 思路選擇
4.1.1 部署方式
4.1.2 特色探討
4.1.3 付費功能探討
4.2 CI Pipeline 與 Kubernetes 探討
4.3 以GitHub Action 示範整合 Kubernetes 於 Pipeline 系統中
4.4 Kubernetes 應用程式測試
4.4.1 YAML 測試
4.4.2 Helm 測試
4.5 CI Pipeline 與 Kubernetes 結論

【Chapter05】 CD Pipeline 與 Kubernetes 探討
5.1 Pipeline CD 過程思路探討
5.2 CD 與 Kubernetes 的整合
5.3 以 Keel 示範如何部署更新 Kubernetes

【Chapter06】 GitOps 的部署概念
6.1 GitOps 與 Kubernetes 的整合
6.2 GitOps 實作:以 Argo CD 為例
6.2.1 架構
6.2.2 安裝
6.2.3 安裝範例應用程式

【Chapter07】 自架 Container Registry 的議題
7.1 Docker Hub 介紹
7.2 其他 Container Registry 的方案介紹
7.3 自架 Registry:以 Harbor 為例
7.3.1 安裝 Harbor 並存取
7.3.2 功能示範
7.4 自架 Registry 與 Kubernetes

【Chapter08】 透過 CD 部署機密資訊的議題探討
8.1 部署機密資訊的架構探討–上
8.2 部署機密資訊的架構探討–下
8.2.1 集中化管理架構–上
8.2.2 集中化管理架構–下
8.2.3 加解密架構
8.3 透過 Sealed Secrets 示範加密部署

【Chapter09】 提升 Kubernetes 日常工作效率
9.1 Kubectl 生態系
9.1.1 Krew 安裝與使用
9.2 Kubectl 擴充功能嚐鮮
9.2.1 View Allocation
9.2.2 Ns
9.2.3 Deprecations
9.2.4 Access-Matrix
9.2.5 Popeye
9.3 Kubernetes 第三方好用工具
9.3.1 Logs 觀察工具
9.3.2 Kubernetes 操作面板
9.3.3 其他工具

【Chapter10】 總結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347551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7 x 23 x 1.5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講 K8s 的書多到讓人眼花撩亂,很多都是半年就過時了,因為整個生態系跑得太快了。但這本鐵人賽系列出來的書,給我的感覺很不一樣,它彷彿捕捉了某個時間點上,社群裡最主流、最穩定、最有價值的實踐方式。我最喜歡它在描述 CI/CD Pipeline 時,不斷強調「可觀察性」(Observability)。這點常常被新手忽略,但對於維運來說,卻是生與死的區別。書中討論如何整合 Prometheus 和 Grafana 到 K8s 的部署流程中,讓部署不只是「成功」或「失敗」,而是能即時看到資源使用率、延遲時間的變化,這才是真正的 DevOps 精神展現。而且,它對中文讀者非常友善,很多技術術語都有很貼切的中文解釋,不像有些翻譯書,硬生生把英文直譯過來,讀起來卡卡的。這本書的文字流暢度很高,讀起來完全沒有壓力,彷彿真的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學長在旁邊一對一指導你怎麼優化你的 Jenkinsfile 或是 GitLab CI 設定。它讓我重新審視了我們現有的 Pipeline 設計,確實發現了幾個可以大幅簡化步驟的機會點。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人眼睛一亮,尤其對我們這些在科技業打滾、每天跟著雲端技術跑的工程師來說,簡直是久旱逢甘霖!我印象非常深刻,當初在找 Kubernetes(K8s)的實戰資料時,網路上雖然多到爆炸,但很多都停留在基礎概念介紹,要找到一個能把 CI/CD 這條龍完整串起來的「中文」指南,簡直是比抽中發票頭獎還難。這本「矽谷工程師」掛保證的書,立刻讓我下單。翻開第一頁,那種從業界第一線帶回來的實戰經驗感就撲面而來,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翻譯腔,而是真正「知道我們在現場會卡在哪裡」的語氣。它沒有賣弄艱澀的理論,而是直接切入痛點,像是部署策略、Rollback 機制這些,書裡頭的範例程式碼和 YAML 設定檔,看得出來是經過無數次測試和踩坑後才沉澱下來的精華。坦白說,光是學會如何用 GitOps 的概念,把整個發佈流程透明化,就已經值回票價了。而且書裡頭提到的一些工具鏈的選用邏輯,非常務實,完全沒有那種「為了用而用」的浮誇感,真的是非常接地氣的一本技術寶典,推薦給所有想把現代化部署流程建立起來的夥伴。

评分

這本書的優勢,我覺得更在於它對於「工程師心態」的塑造。它不是那種只教你複製貼上指令的說明手冊,而是引導你去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做」。例如,當它提到如何處理 ConfigMap 和 Secret 的滾動更新時,它不僅僅展示了語法,還深入探討了如果更新失敗,對正在運行的 Pod 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以及如何設計一個健壯的策略來避免服務中斷。對於我這種需要帶領團隊、進行技術決策的人來說,這種「舉一反三」的能力比單純的技術點更重要。此外,書中對於資源限制(Resource Limits and Requests)的章節闡述得非常精闢,這直接關係到雲端成本的控制,在現在這種大家都講求效益比的時代,這部分內容簡直是無價之寶。它教會我如何用 K8s 的原生機制,來精準控制資源分配,避免了過去那種「給多一點總沒錯」的浪費型部署習慣。總體來說,這本書是一份非常全面的「數位轉型工具箱」,涵蓋了從程式碼提交到生產環境上線的每一個關鍵節點。

评分

身為一個在金融科技領域奮鬥了幾年的架構師,我對於流程自動化和穩定性的要求簡直是吹毛求疵。過去我們導入 K8s 的時候,最頭痛的就是「環境一致性」跟「快速回溯」。每次要上線新功能,光是測試環境、預發布環境到正式環境的配置同步,就能耗掉工程師好幾天青春。這本《史上最全 CI/CD 中文應用指南》,它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不只是教你怎麼下 `kubectl apply`,而是把整個生命週期都納進來討論。我特別欣賞其中關於 Secrets 管理和 RBAC 權限劃分的那幾個章節,講得非常細膩,而且它還強調了安全左移的思維,這在我們這種對資安要求極高的產業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它提供的並非只是單一工具的教學,而是一套完整的「思維框架」。當你看到它如何運用 Helm Chart 結合 Git Repository,實現整個應用程式版本的原子性部署時,你會恍然大悟:原來我們過去那種零散的手動腳本操作有多麼低效率。這本書的結構編排得非常有層次感,從基礎建構到進階的 A/B Test 部署策略,循序漸進,讓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現況,選擇性地吸收不同深度的知識,是本值得反覆翻閱的參考書。

评分

我身邊有好幾個剛接觸雲原生技術的朋友,他們總是很迷惘,不知道該從何下手。我第一個推薦的,就是這本《矽谷工程師教你Kubernetes:史上最全CI/CD中文應用指南》。它的編排邏輯,簡直就是為初學者到中級工程師設計的完美路徑圖。書中對於 Docker Image 的最佳實踐、Registry 的選擇、多階段建置(Multi-stage build)的應用,都有非常清晰的圖解輔助說明,讓你一看就懂那個容器映像檔到底是如何被一步步精煉出來的。更棒的是,它還觸及到了 Helm 以外的套件管理工具的討論,讓我見識到了生態系的廣度。這本書的「全」字,絕非浪得虛名,它真正做到了把 CI/CD 這個看似複雜的 DevOps 迴圈,拆解成一個個可以被掌握、可以被自動化的模塊。我最欣賞的是,它強調的不是單點技術的掌握,而是整條流水線的**韌性**和**效率**。它讓我體會到,好的 K8s CI/CD 不僅僅是快,更重要的是在快速迭代的同時,確保每一次的變更都是可控的、可驗證的,這才是真正專業的體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