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準備升等資料時,發現評審委員對於研究的「嚴謹性」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針對方法的透明度和可複製性。這點在台灣學術界,其實有時候是個隱憂,特別是在質性研究部分,常常因為「詮釋」的成分太高,導致其他學者難以檢驗。我聽說這本新書在描述質性分析的步驟時,似乎加入了更多關於「編碼一致性檢核」和「理論飽和度標準」的實務操作細節。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我正在著手一個關於宗教團體網路動員的質性研究,如何確保我的文本分析不僅僅是我的個人解讀,而是具備學術上的可靠性,是個大挑戰。如果這本書能提供像是 QDA 軟體的使用流程指引,並搭配具體的範例,來展示如何從原始文本一步步建構出紮實的理論模型,那絕對會成為我桌上常備的參考書。畢竟,我們不只要會「做」研究,更要讓別人「信服」你的研究結果,這份信服力,往往就建立在嚴謹的方法論基礎上,而不是華麗的辭藻堆砌。
评分說真的,看書名就知道這本野心不小,試圖涵蓋從古典抽樣調查到當前最熱門的機器學習應用。作為一個在媒體識讀和假新聞領域耕耘多年的學者,我最關心的反而是「倫理」層面的探討。當我們大規模地收集社群媒體用戶的行為數據時,隱私權、知情同意、數據的去識別化,這些問題往往在方法論的介紹中被輕輕帶過。我很期待這本書能針對「大數據取徑」下,傳播研究者面臨的倫理困境,提出更為前瞻性的指引。例如,當我們使用爬蟲技術取得公開資料時,是否構成「監聽」?在進行文本探勘時,如果模型自動識別出敏感族群的討論,我們該如何處理這些「意外發現」的資訊?如果書中能將研究設計、資料收集、分析,到最終的結果呈現,每一個環節的倫理考量都融入其中,而不僅僅是放在一章當作點綴,那它就真正配得上「現代傳播研究方法」的稱號。畢竟,方法是工具,但使用工具的人必須肩負起社會責任,這點在數位時代尤其重要。
评分說實在的,台灣的傳播學術界,在方法論上長期給人一種「非量即質,涇渭分明」的印象。如果你走量化路線,就得小心被質化派批評缺乏對「意義」的探討;反之亦然。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在當今複雜的媒介環境下,簡直是致命傷。我身邊一些資深教授,他們對新方法的接受度就相對保守,總是強調「經典理論」的重要性。所以,這本宣稱要整合「量化、質化與大數據」的方法論書籍,光是這個企圖心,就足夠引起我的注意。我特別想知道,它如何處理「混合研究法」(Mixed Methods)的典範轉移?它有沒有探討如何將質性訪談中挖掘出來的「動機」,作為量化模型中的中介變項?或者,如何用大數據的預測結果,去反過來指導質性訪談的抽樣策略?如果它只是把三個方法領域的章節硬湊在一起,那就是另一本「工具書」罷了;但如果它能提出一套能讓三者互相補強、互相驗證的研究哲學,那它可能就是我們這個世代傳播研究方法論的轉捩點。畢竟,傳播現象本身就是一個高度複雜、充滿層次感的結構,單一方法很難窮盡其貌。
评分這本《傳播研究方法:量化、質化與大數據分析》聽說評價兩極耶,身為一個在傳播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老鳥,其實心裡蠻好奇這本到底在搞什麼名堂。現在這個時代,做研究光是會寫問卷、會訪談根本不夠看,你看那些業界的前輩,哪個不是一手掌握數據分析軟體,一手又懂 AI 怎麼解讀文本?我的幾個後輩就跟我抱怨,以前學的統計方法,用到現在根本不夠應付老闆要的那些「視覺化」和「預測模型」。他們說這本書的章節編排還挺跳躍的,一下子講到扎實的迴歸分析,一下子又拉到比較形而上的詮釋學取徑,搞得他們都有點暈頭轉向。不過,話說回來,或許這就是這個時代的趨勢吧,畢竟我們現在要面對的受眾,訊息接收的模式早就跟十年前不一樣了。大家都在講跨域整合,如果這本書真的能把那些硬梆梆的量化模型跟那些充滿人文關懷的質性探討,還有現在最夯的大數據文本挖掘,真正串聯起來,那它絕對是功德一件。畢竟,我們需要的不是只會跑 SPSS 或 R 的工具人,而是能提出深刻見解的傳播學者。光是這點,就值得我抽空去圖書館翻翻看,畢竟理論跟實務的鴻溝,多少時候都是因為研究方法的僵化造成的嘛。希望它裡面對「使用者生成內容」的研究路徑能給點不一樣的啟發,而不是老套的滿意度調查。
评分我最近剛從一門有關數位敘事的研究課修完,教授點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很多學生在寫研究計畫的時候,對於「如何處理海量非結構化資料」這塊完全沒概念,一聽到要處理臉書留言或 IG 限時動態,就開始頭痛,彷彿那些都是黑盒子一樣。聽說這本《傳播研究方法》裡頭,花了不少篇幅在談大數據的清洗跟標籤化,這一點讓我很感興趣。因為坦白講,現在的傳播現象,誰還能脫離大數據?但問題是,這些方法論的介紹,會不會寫得太學術、太抽象?我比較擔心的是,如果它只是羅列了一堆程式碼和演算法的名字,卻沒有教你如何將這些技術的結果,轉化為有意義的傳播洞察,那對我們這些需要交出「可執行報告」的人來說,幫助就有限了。我記得上次看到一本類似的書,裡頭直接把 R 語言的指令貼出來,但完全沒解釋背後的統計假設,看了跟沒看有什麼兩樣。如果這本能找到一個平衡點,例如,用一個真實的社群媒體危機公關案例,貫穿量化趨勢分析、質性情緒解讀,再到大數據的即時反應追蹤,那就太棒了。畢竟,傳播研究的最終目的,是要理解「人」在「媒介」中的行為,技術只是輔助,千萬不能本末倒置才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