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湄公河次區域地緣經濟角力:衝突與調和

大湄公河次區域地緣經濟角力:衝突與調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興洲
图书标签:
  • 大湄公河次區域
  • 地緣經濟
  • 區域發展
  • 衝突調和
  • 東南亞
  • 中國影響力
  • 次區域合作
  • 地緣政治
  • 經濟安全
  • 瀾滄江-湄公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80年代末冷戰終結,在以合作取代對抗的國際氛圍下,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於1992年展開,宗旨是加強次區域國家的經濟聯繫,提高次區域的競爭力,促進次區域經濟和社會的共同發展。

  大湄公河次區域之範圍包括柬埔寨、老撾、緬甸、泰國、越南,以及中國雲南省。由於六國國力不同,社會政經情況不同,所持的角度及利益互異,在合作上無可避免地出現衝突和協調。中國政府在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發展過程中一直扮演着推手角色;然而,日本作為亞洲開發銀行最重要的成員,也持續爭奪次區域內各項合作項目,並加強對次區域國家的「政府開發援助」,逐漸與中國形成地緣經濟競爭的對立態勢。

  在中、日兩大國的較勁下,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呈現出複雜和多變的情況,本書從地緣經濟的理論視角,探討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情勢發展,以及此合作機制所面臨的機遇與發展之挑戰,冀讓讀者梗概地了解此區域的發展趨勢及各參與國的角色。

  今天,大家都知道要警惕西方中心的不可靠。然而,面對未來發展或者變化的難題與機遇,我們自己可靠嗎?我們會立足在什麼視野的裏裏外外?「東亞焦點叢書」將中、日、韓加上東南亞諸國去建構開放和全球在地的東亞論述,以聚焦的主題及國際化和跨學科的寫作團隊,為培養香港以至華文世界讀者的東亞視野,以長流細水灌之溉之。
 
国际关系与区域安全研究领域新著: 《重塑全球秩序:权力转移与国际体系的演变》 引言: 在全球权力结构经历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理解国际体系的动态演变,特别是新兴大国崛起对既有秩序的冲击与重塑,已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议题。本书《重塑全球秩序:权力转移与国际体系的演变》聚焦于21世纪初以来,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变化,以及它们与传统西方主导力量之间的互动模式。本书不仅梳理了自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权力分配的宏观脉络,更深入剖析了地缘政治、经济相互依赖、意识形态竞争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的复杂作用。 第一部分:权力转移的理论基础与历史参照 本书的第一部分为理解当代权力转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历史基础。 第一章:权力转移的理论范式探讨。 本章系统回顾了国际关系学界关于霸权稳定论、均势理论、以及结构现实主义对权力转移的解释。重点讨论了当代学者提出的“权力相对变化”与“权力绝对衰落”之间的区别,并引入了“复杂相互依赖”理论来解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权力扩散的非线性特征。本章特别强调了对“修昔底德陷阱”概念的批判性继承,指出当前权力竞争的复杂性已远超古典地缘政治的框架。 第二章:冷战后全球秩序的形成与危机。 这一章回顾了“单极时刻”的短暂性,分析了美国主导的自由国际秩序(LIO)在意识形态、制度设计和安全保障方面的内在张力。随后,本书探讨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如何成为加速全球权力重心东移的关键催化剂,暴露了既有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的结构性缺陷,为新兴国家的制度性诉求提供了历史机遇。 第二部分:新兴大国的崛起及其战略选择 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剖析了主要新兴大国——特别是中国、印度和俄罗斯——在寻求更大国际话语权和制度影响力过程中所采取的战略路径。 第三章:中国:从“韬光养晦”到“主动塑造”。 本章详细考察了中国经济体量增长后,其外交政策的显著转向。内容涵盖了“一带一路”倡议(BRI)作为新型全球公共产品提供的努力,在多边开发银行体系中角色的提升,以及在南海、台海等关键安全议题上的立场演变。本章特别分析了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话语构建中的尝试及其面临的接受度挑战。 第四章:印度:战略自主性的复杂平衡。 印度作为“南半球最大民主国家”的身份,使其在美、中、俄等大国之间采取了一种精妙的“多边对冲”战略。本章考察了印度对“印太战略”的参与程度,分析了其与美国在安全领域的深化合作,同时探讨了印度在维护区域内传统关系(如与俄罗斯的军技合作)方面的固有利益。印度在气候变化和全球卫生治理中的领导力构建,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第五章:俄罗斯:对既有秩序的颠覆性挑战。 尽管经济体量相对有限,但俄罗斯在安全和能源领域的传统影响力使其成为重塑全球秩序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本章聚焦于俄罗斯利用能源安全作为战略工具,挑战欧洲一体化进程,并深入分析了其在后苏联空间内构建势力范围的努力。书中对俄罗斯在信息战、网络空间安全等新型领域挑战西方规范的策略进行了详细解读。 第三部分:全球治理的制度性重塑与竞争 本书第三部分将分析权力转移如何体现在对现有国际制度的适应、改革与并行的“平行机构”的建立上。 第六章:全球金融与贸易体系的“双轨制”发展。 随着新兴国家对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投票权和份额分配的不满日益加剧,本章研究了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NDB)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设立及其对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潜在影响。同时,我们分析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新型区域贸易协定对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心地位的削弱作用。 第七章:技术主权与数字治理的冲突。 权力转移的竞争正日益在技术领域展开。本章探讨了各国对于5G、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的管制差异,以及由此引发的“技术民族主义”抬头。书中对比了西方主导的“开放标准”与一些新兴经济体倡导的“数据主权”理念在治理模式上的根本分歧。 第八章:安全治理:从集体安全到联盟重组。 面对日益碎片化的安全环境,本书考察了新兴安全集团的崛起,例如上海合作组织(SCO)在地区反恐和安全稳定方面的作用,以及美国及其盟友在“四方安全对话”(Quad)等非正式机制下的再集结。本章旨在揭示安全合作的“多中心化”趋势如何挑战冷战遗留的集团对峙逻辑。 结论:迈向多中心、竞争性的新常态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道,当前的国际体系正从单极主导向一个更具多中心化、竞争性更强的状态过渡。这种过渡并非简单的“衰落与继承”,而是一个伴随着规则重写、机构分化和意识形态博弈的复杂过程。未来的国际秩序将是一个“混合型”体系,其中既有共享的全球公共产品,也存在基于不同价值和利益的竞争性区域秩序。本书呼吁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必须摒弃过时的二元对立思维,转而关注新兴大国与既有力量之间复杂交织的“竞争性合作”空间,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全球秩序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 权力转移、国际体系演变、新兴大国、全球治理、地缘政治竞争、技术主权、多中心秩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宋興洲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博士。台灣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退休教授;曾任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社會科學院都市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大學學務長。研究興趣包括東亞區域研究、兩岸關係、國際關係理論、比較政治、社會科學研究法。

叢書主編簡介

羅金義


  香港教育大學大中華研究中心聯席總監,《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總編輯。
 

图书目录

第1章 緒論
第2章 大湄公河次區域倡議合作的發展歷史
第3章 大湄公河次區域各國與中國合作發展概況
第4章 中日兩國家在次區域的地緣經濟角力
第5章 結論
 

图书序言

  • ISBN:9789629374105
  • 叢書系列:東亞焦點叢書
  • 規格:精裝 / 136頁 / 13.5 x 22.5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湄公河次区域地缘经济角力的书,光是书名就让人感受到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但更吸引我的是它所探讨的议题。身处台湾,我们对区域稳定和经济互动的影响力有着深刻的体会,因此,湄公河流域的动态变化自然是相当引人关注的焦点。这本书的探讨想必能提供一个更宏观的视角,让我们理解这片水域上不同国家和势力之间的微妙平衡是如何形成的。我很好奇作者如何剖析那些看似难以调和的冲突点,尤其是在资源分配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攸关民生的议题上。是单纯的利益交换,还是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文化或历史因素在驱动?如果能将理论分析与实际案例紧密结合,想必能让读者更清楚地看到,地缘政治的博弈是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留下印记的。期待它能揭示出,在竞争的外表下,是否存在着共荣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很有画面感,像是一部严肃的史诗剧,充满了权力、资源和命运的抗衡。我个人对于历史和地理对经济形态的塑造有着特别的兴趣,所以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把湄公河这条母亲河的自然地理特征,转化为地缘经济竞争的筹码的。水文条件的变化、气候变迁的影响,这些非人为因素是如何被地缘政治的参与者所利用或规避的?我想象中,这本书的论述一定非常具有层次感,从宏观的国际关系理论,层层递进到具体的经济政策分析,最终落脚到区域合作的困境与出路。如果能清晰地描绘出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在面对全球化和区域整合浪潮时所展现出的不同“焦虑”和“野心”,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是学术探讨,更是一份区域政治的“体检报告”。

评分

对于我们台湾的读者来说,关注东南亚的经济走廊是非常实际的需要,毕竟供应链的韧性和多元化对我们至关重要。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帮助我们从一个更“局内人”的角度去审视湄公河次区域的经济格局。我猜测,作者一定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那些由经济活动引发的“冲突”——可能是贸易摩擦,可能是投资壁垒,甚至是技术标准的竞争。但“调和”部分同样关键,究竟哪些机制或共识,能暂时压下这些矛盾,让区域经济得以继续运转?我希望这本书不只是简单地罗列问题,而是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分析框架,让我们理解,在复杂的利益交织中,维持表面和平的“代价”和“收益”分别是什么。这种对平衡艺术的深刻洞察,对于我们规划未来的区域策略无疑是宝贵的参考。

评分

作为一名关注区域整合的观察者,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次区域”这个概念的界定和分析深度的。湄公河次区域,它既不同于东盟(ASEAN)的整体框架,又具有高度的内部联动性。这本书想必就是要深入剖析这种“子集”的特殊性。我期待看到作者对于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那些不被主流叙事所强调的细微摩擦点的捕捉。例如,不同国家在金融市场联通、劳动力流动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微妙的“排他性”或“保护主义”倾向,是如何在经济合作的口号下被巧妙掩盖的。更重要的是,这些角力最终有没有形成一种新的、区域独有的治理模式?如果能展现出这种模式的独特性和内在矛盾,这本书就超越了一般的区域研究,成为了一部深刻剖析当代地缘经济治理实践的力作。

评分

说实话,阅读这类关于区域经济和地缘政治的书籍,最怕的就是陷入空泛的理论说教,完全脱离了现实的脉络。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于“角力”这个词有非常具象化的解读。湄公河沿岸的各个国家,从上游到下游,各自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战略需求本就存在差异,再加上大国势力的介入,这盘棋局肯定复杂得很。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描绘出,例如在水资源管理、能源合作或者供应链重塑的过程中,各个参与方是如何运用其经济影响力去达成自身目的的,那才算真正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我更关注的是,这些“角力”的结果最终是如何影响到区域内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的,是促进了发展,还是加剧了不平等?那种将冰冷的经济模型与生动的区域政治现实对接起来的笔法,才是我真正期待看到的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