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的夏天為什麼愈來愈熱?:圖解都市熱島現象與退燒策略

都市的夏天為什麼愈來愈熱?:圖解都市熱島現象與退燒策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子平
图书标签:
  • 都市热岛效应
  • 城市规划
  • 气候变化
  • 环境科学
  • 可持续发展
  • 建筑设计
  • 热环境
  • 城市气候
  • 绿色建筑
  • 环境问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大型公園對鄰近街區降溫範圍頂多400公尺,分散的小型公園對周圍降溫效果反而更好?
屋頂花園對建築節能價值高於都市降溫,塗高反射漆的屋頂則可能有負面影響!
台北最熱的地區在萬華、大同、中正,但退燒的關鍵竟然在南港、士林、北投?
台南高溫中心點並不是固定在一處,和東京都一樣,每天早晚會從沿海到內陸繞一大圈!

科學數據解密你不知道的都市新鮮事!
看懂熱島理論,你會更了解你所在的都市,更懂得選擇宜居的住家環境。
了解都市高溫的系統化問題,從關鍵處下手治療都市高燒,不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氣候變遷已經是連小學生都能朗朗上口的環境議題,「氣溫再創新高」的新聞標題亦屢見不鮮,都市真的愈來愈熱了嗎?高溫化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為什麼氣象預報的氣溫和人的體感溫度似乎不太一樣?都市高溫化就跟人會發燒一樣,是有原因的,除了常時開著冷氣對抗高溫,能不能找到更有效的退燒策略?
    「都市熱島」不是一座島,它是比氣候變遷更早被發現的氣候現象,如果在都市、鄉鎮、河岸、林地量測氣溫,再把量測到的溫度畫成等高線圖,會發現都市的溫度最高,就像一座海中的島嶼,故稱之為「都市熱島」。
    本書作者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林子平特聘教授是研究「都市熱島」現象的學者,也是平面及電子媒體諮詢都市熱環境及氣候問題的專家。在這本書裡,林教授嘗試用現象、學理、應用三個篇章,透過生動有趣的圖解及日常生活的經驗,逐步解釋人們所感受到的氣候現象所代表的意義,以及都市持續升溫的原因,還有影響人的熱舒適感受的環境與行為因子等。
    讀完本書,你可能會發現,你家的窗戶不一定是開得愈大愈好,住在鄰里小公園旁邊可能比住在大安森林公園旁邊更涼快,住在頂樓視野好,但是屋頂的隔熱也很重要。此外,整體都市環境的舒適度,也可以藉由政策和設計策略的擬定而有所提升,幫助發燒的都市有效降溫,讓都市人的夏天不再燠熱難熬。

跨界推薦
這本書具備了一本好書該有的特質,不提供超載的資訊,搭配有趣的案例說明,閱讀過程令人心情愉悅,並可激發讀者積極的渴望以改善城市現況。
——德國氣象局人體生物氣候研究中心主任 Andreas Matzarakis

在學校教學只能影響修課的學生,而好書可以影響國內外廣大的同行者。林子平教授是台灣建築界新生代最有研發潛力的人才,看到他投入科普書籍的寫作,令我雀躍不已。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講座教授 林憲德

氣候變遷是本世紀人類需面對的災難,都市熱島效應是你我即可感受的現象。林教授深入淺出以圖解及說故事方式讓我們也可淺探他數年來的科學化實驗與研究,我們一起努力降溫吧。
——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張清華

覺得天氣愈來愈熱嗎?這本書讓你心曠神怡,心靜自然涼。一本讓人大開眼界的科普書,沒有拗口的科學語言,沒有色彩絢麗的複雜圖片,簡明易懂的科普插畫,讓人心領神會熱科學的奧妙。且看作者如說書般娓娓道來,天氣為什麼會熱,如何避熱,如何減熱。面對進擊的暖化,不可不知的知識!
——中央研究院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執行長 許晃雄

熱島效應不只是表層的現象,它是地球總體機能生病的徵兆。自感性的省思到知性的解決問題,增綠補藍是修復地球增益人類福祉之義務與無價解鎖!
——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主任 郭瓊瑩

非常感恩子平教授帶領團隊完成這份詳細的科學研究,在現象與學理上建立充分討論的基礎,更提出了具體的應用,例如增綠再留藍、讓路給風走、遮蔭供人行等方案。原來我們要讓溫度下降,可以那麼簡單,只要我們願意做,就有機會改變!
——氣象達人.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創辦人 彭啟明
好的,这是为您构思的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阐述内容,并避免任何与您提供的书名相关的元素: --- 浩瀚星河的低语:探寻宇宙的边缘与起源 作者: [此处填写一个虚构的、富有科学气质的作者名,例如:艾伦·维克多] 出版社: [此处填写一个虚构的、专注于科普的出版社名,例如:星穹文化]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宏大而详尽的宇宙学专著,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带领读者进行一次跨越数十亿光年的星际旅行。我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仰望夜空中的点点繁星,而是深入追问:宇宙是如何开始的?它的终极命运将走向何方?构成我们存在的物质和能量究竟源自何处? 《浩瀚星河的低语》旨在系统性地梳理现代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从宇宙大爆炸的瞬间图景,到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神秘领域,再到对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进行审慎的探讨。全书结构清晰,从宏观尺度上的宇宙结构,逐步聚焦到微观层面的基本粒子与时空本质,力求为所有对宇宙奥秘心怀敬畏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知框架。 第一部分:宇宙的黎明——大爆炸的余晖与早期宇宙 本部分专注于宇宙的诞生之谜。我们将细致剖析标准宇宙学模型——Lambda-CDM 模型——的核心支撑证据,特别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精妙观测。作者将详细解释,CMB 如何成为“大爆炸的余晖”,以及它所携带的早期宇宙的温度和密度波动的“指纹”。 暴胀理论的必要性: 探讨为什么需要暴胀理论来解释宇宙的均匀性和视界问题,并回顾近期对暴胀场理论的修正与挑战。 原初核合成的化学奇迹: 描述宇宙诞生后头三分钟内,氢、氦以及少量锂是如何被“锻造”出来的,以及这与我们今天观测到的元素丰度有何精确对应。 宇宙的“黑暗时代”: 深入解析在第一批恒星形成之前,宇宙是如何沉浸在由中性氢主导的漫长黑暗时期,以及如何通过再电离过程最终迎来光明。 第二部分:结构的演化——从星系到超星系团 宇宙并非均匀分散的,它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壮丽结构。本部分将追踪引力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对物质的“雕塑”作用。 暗物质的隐形骨架: 暗物质是宇宙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将全面审视支持暗物质存在的各种观测证据,从星系旋转曲线到引力透镜效应。同时,我们也将审视当前几大主流的候选粒子模型(如WIMPs和轴子),以及地面和太空实验的最新进展。 星系的诞生与成长: 探讨星系如何从最初的密度涨落中形成,经历合并、吸积和内部动力学演变,最终形成旋涡星系、椭圆星系等不同形态。我们将特别关注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SMBH)与宿主星系共同演化的“共进化”假说。 宇宙网的编织: 解释星系如何聚集形成星系团、超星系团,并最终被拉伸成巨大的纤维状结构——宇宙网。通过大型星系红移巡天项目(如SDSS和DESI)的数据,我们将直观地展示宇宙在最大尺度上的拓扑结构。 第三部分:能量的迷思——暗能量与宇宙的未来 如果说暗物质解释了结构的聚集,那么暗能量则决定了宇宙的最终命运。本部分将聚焦于驱动宇宙加速膨胀的神秘力量。 发现加速膨胀: 回顾科学家如何通过观测遥远的Ia型超新星,出人意料地发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的历史性时刻。 暗能量的性质探究: 详细阐述当前关于暗能量的两种主要理论模型:宇宙学常数(Λ)与动态能量场(如精质)。我们将讨论实验如何试图区分这两种模型,以及它们对当前物理学基础的挑战。 终极场景的推演: 基于不同的暗能量模型,推演宇宙未来可能面临的几种结局:大冻结(Heat Death)、大撕裂(Big Rip)或大挤压(Big Crunch)的可能性分析与概率评估。 第四部分:时空的边界——黑洞、引力波与量子引力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读者引向物理学最深层的、时空本质的探索。 黑洞的奇异几何: 不仅仅是理论概念,本书将深入剖析黑洞视界、奇点、霍金辐射等概念。我们将重点介绍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对M87和人马座A的直接成像成果,及其对广义相对论在强引力场下的验证。 引力波的“新窗口”: 详述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和Virgo等探测器捕捉到的引力波信号,这些信号揭示了双黑洞和双中子星并合的剧烈过程,为检验爱因斯坦理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量子引力的渴望: 面对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深刻矛盾,本书将简要介绍弦理论、圈量子引力等尝试统一这两大理论的尝试,展望人类如何最终理解时空的量子化本质。 结语: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激发读者对未知世界的永恒好奇心。通过这场跨越时空尺度的旅程,读者将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宇宙的尺度、年龄与复杂性,并对人类在浩瀚星海中的独特地位产生更具洞察力的思考。 适合读者: 对天文学、物理学有浓厚兴趣的普通爱好者、大专院校理工科学生以及所有希望系统了解现代宇宙学前沿进展的读者。本书采用清晰的图表和示意图辅助解释复杂概念,力求在严谨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子平
成大建築系特聘教授,主持建築與氣候研究室(BCLab),專注於都市熱島、都市氣候、熱舒適性、綠建築、都市與建築能源、氣候變遷與建築調適、旅遊氣候等課題。國際上過去常以寒冷地區的人體熱舒適喜好做為全球的基準,主導了戶外環境設計思維,進行開闊且無遮蔽的廣場及草坪設計。林教授挑戰這種溫帶國家思維,建立了全球第一個亞熱帶的熱舒適基準,成為驅動炎熱潮濕地區進行降溫、通風、遮蔭的重要依據。他致力於以科學數據為基礎,發展成可理解的知識、易應用的技術、能推動的政策。許多研究成果已納入我國綠建築法令規範,及縣市政府都市及建築的氣候調適政策。林教授與德國、英國、日本等地有密切的雙邊合作及期刊專書發表,研究成果也受獲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IPCC AR5)引用。曾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臺灣建築學會「優秀青年建築獎」、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教學優良獎」。

图书目录

〈推薦序〉直指都市熱島問題根源的良知之作/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獎座教授 林憲德(國內綠建築研究權威)
〈推薦序〉熱島降溫.齊共識來共行/氣象專家 彭啟明博士
〈推薦序〉激發人們對環境議題的熱情與改善現況的渴望/德國氣象局生物氣象研究中心主任 Prof. Dr. Andreas Matzarakis
〈自    序〉

前言

現象篇
第一章 都市熱島是座什麼「島」?
1 比氣候變遷更早被發現的「都市熱島」
2 一座飄忽不定但影響甚巨的「島」
3 不易察覺且難以量測的都市發燒
4 建立都市街區高密度溫度量測網

第二章 台灣的都市熱島現象
1 盆地蓄熱主導的都市高溫區分布
2 受海洋調節的日夜移動熱區特徵
3 都市綠地調節下的局部溫度減緩
4 散布的埤塘阻斷熱島擴張與集結
5 都市發展型態影響高溫區的形成

學理篇
第三章 輻射:都市熱量的主要來源
1 從小房間了解熱輻射理論
2 地球熱輻射與溫室效應
3 影響都市日間升溫的短波輻射
4 主導都市夜間升溫的長波輻射
5 複雜街區日夜長短波輻射變化

第四章 氣流:流暢的熱量轉移
1 從廚房冰箱了解風的來源及效益
2 地球的大氣環流:主環流與次環流
3 在地的局部環流:海陸風及山谷風
4 風進入城市後的風速變化
5 複雜街區的風速變化

第五章 平衡:留在都市中的熱量有多少
1 從洗手槽的蓄水理解都市熱平衡
2 乾燥及溼潤材料的散熱
3 人工發熱量加劇都市蓄熱

第六章 舒適:熱的最後一哩路
1 人體的熱平衡與熱舒適
2 影響熱舒適性的四項環境因子
3 影響熱舒適性的兩項行為因子
4 綜合多項參數的熱舒適指標
5 個人經驗及所處情境影響了熱舒適感受

應用篇
第七章 增綠再留藍
1 增大綠地面積及保留都市水域
2 運用集中型與分散式公園之降溫優勢
3 選擇適合樹種並強化樹穴涵水能力
4 設置立體綠化減少室內空調耗能
5 採用孔隙率大的透水性鋪面

第八章 讓路給風走
1 保全自然風廊引入涼爽氣流
2 規劃都市風廊讓氣流暢行無阻
3 確保自然涼風由綠地及水域吹出
4 加大建築棟距並局部透空
5 建築側身以保障周圍基地受風權

第九章 遮蔭供人行
1 選擇枝葉茂密的開展喬木
2 設置輕薄且低透光的遮蔽設施
3 調整建築局部量體來創造陰影
4 建立完整而連續的遮蔽路徑系統
5 提供良好且充足的遮蔭空間

後記
註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734270
  • 叢書系列:科學新視野
  • 規格:平裝 / 192頁 / 21 x 15 x 1.1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直指都市熱島問題根源的良知之作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林憲德講座教授


    談到都市熱島,我研究室1995年起即投入本土都市熱島的實測研究,也培養了不少博碩士生,但其中林子平教授卻是一路契而不捨、披荊斬棘,成為此中巨擘的學者。依我所見,林子平教授應該是台灣建築界新生代最有研發潛力的奇葩,因為設計導向的建築領域,一向在學術研究難以深入而被列為冷門,但子平的研究論文在2012年獲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主編評論專文介紹並被列為該期刊封面照片,並在2019年獲得「科技部傑出研究獎」,這在建築界是史無前例的。能為子平的巨作寫序,深感榮幸。
    我認為都市熱島是一種都市環境問題,也是一種地球環境議題。都市、地球問題必須以都市、地球尺度來處理,若以小尺度來面對,可能會以管窺天,以蠡測海而毫無成效,就像灑一把鹽在海洋中,或以鹽田取一些鹽均無法增減海水鹹度一樣。都市熱島問題最大的根源在於都市人口過度集中、容積率過高、綠地不足、建築耗能排熱等大尺度的問題,但許多地方政府無法也無力去解開此問題,卻高舉減緩都市熱島之旗幟,而以蠡測海地去推動塑膠盒與人工澆灌的建築立體綠化與屋頂薄層綠化,這不但對熱島於事無補,也製造大量廢棄物、化肥汙染,更是在台灣缺水國的傷口上灑鹽。為了免於以管窺天的都市熱島政策,我認為子平的巨作是真正以都市與國土計畫的尺度來著眼的巨作,值為各級政府都市政策熱島的借鏡。
    我在建築界誤人子弟三十餘載,常對新進教授有些建言:「綜觀大學各科系,只有建築學的大部分課程沒有像樣且權威的本土教科書,這是學子的遺憾,也是教授的恥辱。上課只能影響課堂上的同學,好的教科書可以影響國內外廣大的同行者。好教授應該有生涯規劃,在完成論文升等後,應擴大格局積極投入本土教科書的著作,同時應該致力撰寫一些專業與大眾兼宜的科普教材,以免愧對職所。」我是奉行此建言而即將告別建築生涯之人,今天能看到子平撰寫科普教材,雀躍不已。看到書中「增綠再留藍、讓路給風走、遮蔭供人行」等平易近人的用語,深覺子平已脫胎換骨成為巨人。我期待子平能繼續以良知與智慧,開拓本土學術之廣度與深度,積極成為環境政策的領航者,協助政府走向健康永續之路。


推薦序 熱島降溫.齊共識來共行
氣象達人.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創辦人/彭啟明


    記得我在三十多年前,還是大學生時,教科書中談到熱島效應,只是一個理論現象,都市和郊區的環境溫度感受差異,或許還可以接受,但這十幾年來,全球暖化加劇,都市快速發展,熱島效應已在台灣的各縣市快速蔓延,「越來越熱」成為每個人在夏天時的夢靨。
    本書中提到的台北市高溫紀錄不斷刷新,每年破紀錄已經不是新聞,2020年已達39.7度,突破40度高溫的日子越來越近,而台北市中心與郊區的月均溫高出了2.3度,單一天的極端高溫日,可以差3.4度,越熱的天氣帶來很大負面的效應,需要開更多的冷氣降溫,更排放更多的熱氣,這樣的問題該如何解決?就如同面對全球暖化下的減碳,也是大家累積一起造成的共業,你做我沒做,改善效益就很有限,很容易無解。
    很感恩子平兄能從歷年的研究成果上的科學與實證基礎,寫出很具代表性如何改善熱島的科普書。我過去兩三年我和子平充分的合作,很努力地和各界溝通,期望能提升台灣社會對熱島效應的重視,也希望能夠有更具體的作為,這兩年多下來,也的確促成一些城市的改變。
    例如台中市政府,2020年底公布實施「台中市都市更新建築容積獎勵辦法」,首創於容積獎勵項目中,納入「建築量體與環境調合」項目,引入城市風廊概念,將「基地通風率」做為評估指標,給予2%至5%的容積獎勵額度,這就是學者能引導國家社會改變的最佳典範。
都市熱島和全球暖化有密切的關連性,對抗全球暖化的難度及力道較高,需要全球的通力合作,但都市熱島的降溫,只要每一位市民發揮力量,就可以改變,最重要的就是讓我們居住的環境,能提高舒適度,如果熱島可以降溫,這當然對減緩全球暖化會有很大程度的助益。
    當然要做到城市的改變很不容易,需要政府、企業與市民共同的通力合作,提高各界的環境意識,這當中需要很充分的立論基礎,才能夠在溝通過程中有共通的根據,非常感恩子平兄能夠帶領團隊完成這一份充分又詳細的依據,這將為台灣各城市在現象與學理上,能夠有充分討論的基礎,更提出了具體的應用,例如增綠再留藍、讓路給風走、遮蔭供人行這幾種方案,原來我們要讓溫度下降,可以那麼簡單,只要我們願意做,就有機會改變,也更期待下一本的建築節能,應該可以給我們更多在居家的改善方式。相信這顆善的種子,可以帶來台灣社會的改變。


推薦序    激發人們對環境議題的熱情與改善現況的渴望
德國氣象局人體生物氣候研究中心主任/Andreas Matzarakis


    當前全球大多數人口居住在城市,人們也開始體驗到氣候變遷在都市生活中的真實影響。首先,大量建築物的垂直表面及複雜街區的地面,吸收了日射使夜間蓄熱大幅增加。其次,都市中植栽缺乏,無法提供珍貴的遮蔭效果,也降低蒸發散的能力而難以散熱。再則,因為人類活動而導致了額外的熱量釋放。在都市中因為熱島效應的溫度升高的程度,幾乎等同於人為氣候變遷下的全球暖化,嚴重影響都市生活品質與運作機能。
    在科學理論的支持下,政府當局及都市民眾應相互合作,致力於減少城市的熱壓力及高溫風險,找尋可行策略來提高居住者的品質。都市熱島的議題與全球的區域有密切關聯,包含了像位處熱濕氣候區的台灣,或是全球經濟經濟發展及氣候變遷劇烈的地區。
    目前都市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氣候變遷的年代中生存下來,如何減低或調整會導致都市蓄熱及高溫的負面因子。然而,都市的既成型態及街道紋理,使得我們能施展的策略極為有限。因此,我們應當聚焦在局部的調整,例如,完善規劃綠帶與水體的分布,或是透過更好的都市開發規劃,保留通風以及增加遮蔭等,增加都市調節高溫的能力。
    單靠科學研究成果並不足以改變高溫的現況,這些熱島的現象及成果應該以容易理解的文字呈現,並以實際的案例描繪──正如這本書所做的。如此一來,民眾才能更充份地理解這些成果,因為他們在形塑這個城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同時,每項對策的降溫效果需要能夠個別量化,也要能整體評價。
    科學溝通的方法至為重要,要積極和政府部門、對此主題感興趣的民眾溝通,也要引入年輕世代以及學生的熱情共同參與。
    本書作者林子平教授,不僅在台灣都市熱島議題有非凡的研究成果,在全世界的熱舒適領域也有傑出的表現,是我結識15年共同參與國際交流研究的重要學術夥伴。我們共同發表針對日月潭的遊客熱舒適感受的研究論文,是旅遊氣候領域中被高度引用的論文,也被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所摘錄。作者將這些難以闡明的主題順暢的呈現,以容易理解的理論及方法解釋真實的科學,並提供相關的範例及大量淺顯易懂的圖例來說明,可以增進一般大眾對都市熱島議題的了解,並激發人們對都市環境議題的興趣與熱情。這本書具備了一本好書該有的特質,不提供超載的資訊,搭配有趣的案例說明,閱讀過程令人心情愉悅,並可激發讀者積極的渴望以改善城市現況。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關心生活品質的在地居民,我對「退燒策略」的部分特別有興趣,因為這牽涉到城市未來的樣貌。我們不能永遠只是被動地接受熱浪,而是要主動出擊。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不同城市尺度下的應對之道,那價值就會非常高。例如,在都會區規劃大型公園或滯洪池,如何利用水體降溫效應?在老舊社區,那些違章建築或不當增建如何惡化了熱島效應,有沒有兼顧居住正義的改造方案?我猜想,它或許會提到所謂的「透水鋪面」和「高反射率材料」的應用,但更關鍵的是,這些技術在台灣高濕熱的氣候下,實際的效益和維護成本如何?書中是否能加入一些實際案例分析,讓我們看到哪些台灣或亞洲的城市已經成功地「降溫」了?一個好的分析,不該只是把國外的案例翻譯過來,而是要考量到台灣的法規限制、市民的接受度,以及最現實的經費問題。如果能提供一個務實的路線圖,讓我們知道從政府到市民,每一步該怎麼走,那這本書就真正具備了社會推動力。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動機,其實也源於對下一代的憂慮。我們這一代人或許還能忍受熱浪,但未來的小朋友呢?如果城市持續惡化,他們的生活品質會下降多少?因此,我希望這本書的語氣能夠帶有一種溫和的警惕感,而不是過度的恐慌。它應該像一位有經驗的長輩,不帶指責地告訴我們,我們現在的行為正在如何形塑未來的環境。此外,熱島效應往往和能源消耗緊密相關,城市越熱,冷氣開越大,用電量就越高,形成惡性循環。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有一章節專門討論「能源消耗與熱島效應的共生關係」。如果能圖解化地呈現這個循環,或許能更有效地說服那些認為「裝冷氣是個人自由」的人,了解這背後牽動的是整個城市的永續性。這不只是一個氣候議題,更是一個公共衛生和能源政策的交叉點,我希望作者能把這些複雜的連結梳理清楚。

评分

從設計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封面和排版風格也讓我很好奇。台灣的夏天給人的感覺是飽和、高對比、有點黏膩的視覺印象。如果書本在設計上能呼應這種「熱感」,例如使用某些特殊的印刷材質或色彩配置,或許能讓讀者在觸摸時就能先感受到主題的氛圍。然後,在內容的編排上,我希望它能像偵探小說一樣,層層剝繭。先從我們肉眼可見的「熱」(比如柏油路燙腳),逐步深入到看不見的「微氣候」層面,最後再拉高到「城市規劃」的大視野。這種由小見大、由近及遠的敘事結構,對讀者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非常有幫助。如果最後能附上一些參考資料或延伸閱讀的資源,讓我這個「半吊子關心者」能進一步鑽研,那就太貼心了。總而言之,我期待這不只是一本知識書,更是一本能激發公民行動的指南。

评分

坦白講,現在市面上的環境書籍很多,但真正能做到「圖解」又「實用」的,其實不算多。很多時候,我們看著厚厚的文字,眼睛都花了,結果對都市熱島這種抽象的概念還是一知半解。我的期待是,這本書在視覺呈現上必須下足功夫,畢竟「圖解」是它最大的賣點之一。我希望那些圖表不是硬邦邦的科學數據圖,而是能生動描繪出熱能是如何在城市中累積、傳遞的動態過程。比如說,用顏色深淺來表示不同材質對溫度的影響,或者用流線圖來展示風在摩天大樓間是如何被「卡住」的。如果它能像漫畫一樣有趣,那就更棒了,讓我家裡那個對環境議題有點冷感的年輕人也能翻幾頁看看。而且,光是解釋現象不夠,書名裡提到的「退燒策略」,才是真正的重點。我希望它能提供具體、可操作的解方,不是那種遙不可及的國家級政策,而是我們可以從個人或社區層面著手的小改變,像是屋頂綠化、社區植栽的選擇、甚至是如何影響自家陽台的設計等等,讓讀者看完後真的有「啊,原來我可以這麼做!」的感覺。

评分

這本探討都市熱島現象的書,光看書名就讓人很有感觸,畢竟我們台灣人對「夏天熱」這件事的體會,絕對是刻在骨子裡的。我住在臺北快三十年了,以前總覺得夏天嘛,就是熱,但近幾年來,那種熱已經不是單純的「熱」,而是有點像被悶在一個巨大的蒸籠裡,特別是晚上,那種熱氣久久不散,讓人晚上根本睡不好。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接地氣,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論述,而是直接點出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切身的痛點——為什麼我們的城市會變成一個巨大的烤爐?我期待它能用清晰易懂的方式,把那些複雜的氣候學、城市規劃的原理,轉化成我們這些一般市民也能理解的白話文。像是柏油路吸熱、建築物之間的空氣流動受阻等等,這些看似平常的現象背後,其實隱藏著科學的道理。如果書裡能多舉一些我們熟悉的生活實例,像是從信義區的高樓群到我們住家附近狹窄的巷弄,不同場域的熱島效應差異,那就更好了。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讓我對每天忍受的酷熱,多一點「知其所以然」的理解,而不只是抱怨老天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