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創藝 化廢為寶(中英對照)

環保創藝 化廢為寶(中英對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雅玲
图书标签:
  • 环保
  • 创意
  • 废旧物利用
  • 再生设计
  • 可持续发展
  • DIY
  • 手工艺
  • 艺术
  • 环保教育
  • 中英对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盛大的回收資源化妝舞會,塑膠品、金屬、紙類、利樂包等主角輪番上場,
  扮裝成創意無限的飾品、生活小物,或是聚小為大成創意藝術,有趣又實用。
  A grand masquerade of recyclables featuring materials like plastic, metal, paper, tetra pak etc. taking its turn on stage to showcase the limitless potential of creative upcycling, from lifestyle handicrafts to creative artworks which are interesting and practical.
 
  慈濟志工愛地球、惜資源的心,透過規畫與設計,以高度藝術的方式呈現,理性與感性兼具,展現了用心與專業。
  Our Tzu Chi volunteers’ love for planet are evident from the planning and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ir artworks which is presented in a highly artistic manner whereby their attentiveness and professionalism are reflected, while striking a good balance between emotionality and rationality.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 葉欣誠
  Professor Shin-Cheng Yeh, Research Professor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慈濟志工將他人眼中的廢棄物,透過巧思升級再造成令人驚豔的作品,賦予廢棄物新的價值,是令人激賞的創意呈現。
  Tzu-Chi volunteers contribute their own creativity and turned the worthless trash into upcycled artworks. It’s inspiring to see the transformation!
 
  ——小智研發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黃謙智
  Mr. Arthur Huang, Co-founder & CEO of Miniwiz
 
  翻開這本書,我們不免讚歎,慈濟環保志工化廢為寶的藝術與巧思,以及珍惜地球資源如寶藏的心意。
  As we flip through this book, it is hard not to commend on both the creativity of Tzu Chi’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olunteers and their cherishing thoughts on our planet’s resources as we get a glimpse of how they turn trash into precious artwork.
 
  ——慈濟慈善志業執行長 顏博文
  Mr. Po-Wen Yen, CEO of Taiwan Buddhist Tzu Chi Foundation
好的,以下是一份与《環保創藝 化廢為寶(中英對照)》无关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一个详细、内容丰富且自然的叙述。 --- 《塵封的記憶:失落的文明與星際回響》 一部跨越時空,探討人類文明深層起源與宇宙命運的史詩級科幻巨著 作者:[虛構作者姓名,例如:艾莉莎·凡德維爾德] 書籍類型:硬科幻、太空歌劇、考古懸疑 字數:約65萬字 內容簡介: 《塵封的記憶:失落的文明與星際回響》並非一部關於當下環境保護或手工藝再生的書籍,它將讀者的思維徹底拋入一個宏大、冷峻且充滿未解之謎的宇宙圖景中。這是一部融合了尖端物理學、深層歷史學與哲學思辨的恢弘小說,它追問著一個古老而永恆的問題:我們是宇宙中的孤兒,還是某個宏偉設計的殘餘? 故事的序幕拉開在遙遠的公元三千年,地球文明在經歷了數次「大篩選」後,終於將觸角延伸至銀河系的邊緣地帶。人類的科技水平已達足以進行恆星際旅行的程度,然而,隨著探索的深入,他們不斷遭遇的,不是生機勃勃的新世界,而是令人不安的、極度先進文明留下的——寂靜。 主角凱恩·里維斯,一位出身於「記憶考古學」領域的特立獨行學者,專注於解讀那些被時間磨損、被宇宙輻射侵蝕的古代數據殘骸。他並非隸屬於任何星際政府或軍事組織,他的使命源於一個個人執念:理解「先驅者」——那些在數十萬年前就曾遍佈銀河系,卻突然集體消亡的超凡文明。 故事的主線圍繞著凱恩在距離太陽系數萬光年的「奧羅拉星區」發現的一個異常信標展開。這個信標發出的信號極其古老,其加密層次遠超人類現有的任何計算能力。在得到了被嚴密封鎖的「量子糾纏加速器」的幫助下,凱恩團隊終於破譯了第一層信息:一組極度精確的宇宙常數校準圖,指向一個被所有已知星圖標註為「虛空」的區域。 隨著調查的深入,凱恩發現這些失落文明並非單一存在。他們似乎共享著某種基礎的「宇宙藍圖」,他們的建築風格、能源原理,乃至於最終的滅亡模式,都呈現出驚人的同源性。凱恩的導師,已故的著名天文物理學家伊莉莎白·沃克博士,在其生前留下的私人筆記中,反覆提及一個被學術界視為迷信的術語——“共振坍塌”。 小說的魅力在於,它將宏大的宇宙尺度與細膩的個人掙扎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凱恩的團隊不僅要對抗星際間的政治猜忌(各星際政權對於發現先驅者遺產的態度截然不同),還要面對自身在面對“神級文明”遺產時產生的心理衝擊。他們在一個被稱為“織女星殘骸”的巨型空間站中,發現了數百萬年前的“生活記錄”。這些記錄顯示,先驅者們早已掌握了操控時空結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定義”物理定律的能力。 然而,他們最終的結局並非被外敵所滅,而是主動選擇了“升維棄置”——他們似乎因為達到了某種文明的極限,選擇將自身的意識或存在形式,轉移到人類無法感知或到達的維度。 小說的高潮部分,凱恩追蹤著最後一個已知先驅者文明——“賽勒涅人”的最後蹤跡,來到了一片被稱為“時間滯留區”的星雲。在這裡,他接觸到了一種完全由光子構成的生物意識。通過一場驚心動魄的“信息交換”,凱恩理解了真相:這些文明並非消失,而是為了避免一個更為恐怖的宇宙威脅——“熵增的最終審判者”,而選擇了提前退出當前宇宙的遊戲。他們的“升維”不是逃避,而是對抗的最後一步部署。 《塵封的記憶》探討的遠非技術的進步或資源的利用,而是關於文明的壽命、選擇以及存在的本質。它會引發讀者思考,當人類掌握了宇宙中最深層的秘密後,是否依然會選擇繼續前進,還是像那些偉大的先驅者一樣,承認並接受某種宏大宿命的邊界。 本書的亮點包括: 1. 硬核科學設定: 深入探討了關於蟲洞穩定性、暗物質的結構性作用以及高維拓撲學在星際導航中的應用。 2. 懸疑與哲學交織: 敘事節奏緊湊,每一層解密的歷史都帶來更深層次的哲學困境,讓讀者在刺激的探險中不斷審視人類在宇宙中的真正價值。 3. 細膩的角色刻畫: 凱恩與其團隊成員之間,在極端壓力下的信任、背叛與犧牲,為這部宏大敘事注入了人性化的溫度。 4. 視覺化的史詩場景: 描述了超巨型工程(如戴森球的殘骸、行星級武器的遺跡)與宇宙奇觀(如變異的脈衝星、正在崩潰的星系團)的場景,極具想像力和畫面感。 這本書是對所有熱愛探索未知、嚮往深邃宇宙的讀者的一份邀請函,它承諾帶領讀者進入一場關於文明存亡的終極旅程,其深度和廣度,遠超任何關於地球本土或當前科技發展的探討。它探討的是萬物的終點,與新的起點。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薦序〕
福慧雙修 永續循環/葉欣誠
善盡資源永續/黃謙智
推動財智雙循環/顏博文

〔出版緣起〕
創藝無限/沈明霞

前言
回收資源的化妝舞會/吟詩賦

創意發想,法在其中
水立方
鯨魚的眼淚
智慧大筆
蓮花燈
水晶蘋果
竹子盆栽
滴水鍊
「鼠」來寶
靜思語吊飾及鑰匙圈

特別的寶貝,變身秀
風鈴
花朵胸針
小花髮飾
腰鍊
水杯提袋
風扇掛飾
掛衣架
收納袋
腳底按摩墊

冰與火的相遇,重生
水老鶴
菩提葉
想師蓮
菩提樹
海芋
點翠飾品
蝴蝶髮飾
馬卡龍吊飾
掃具架

尊重生命,大地共榮
環保動物園
紙海龜
廢鐵小小兵
象鴨盆栽盒
塑膠袋花
雨傘布背包
利樂包袋子
作品觀摩

〔編輯後記〕
讓「什麼都不做」成為良藥/吟詩賦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726935
  • 叢書系列:水月系列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7 x 23 x 1.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語文:中英對照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福慧雙修 永續循環
葉欣誠
 
  二〇二〇年是特別的一年!五十年前的一九七〇年,美國西雅圖一群大學生推倒了一輛象徵汙染的汽車,開啟了地球日(Earth Day)的故事與論述。三十年前的一九九〇年,慈濟體系以民間團體的角色,啟動了環境保護志業。
 
  工業革命之後,西方世界的工商發展引領了全球的變化,到了上個世紀的後半段,人們已經歷了太多讓人不安的環境破壞與資源耗竭,紛紛透過倡議、政策、法規、教育等各種不同的手段,希望扭轉情勢。一九九〇年代開始,聯合國以「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為指導原則,在全球推動與時俱進的政策與工具。雖然我們都很清楚,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全球環境問題仍然嚴重,氣候變遷已經被定位為「氣候緊急(climate emergency)」,然而我們更需要以決心和智慧,因應益發嚴峻的挑戰。
 
  這「決心」與「智慧」,就是人們能夠維繫「永續發展」此一動能的關鍵。人類在長遠的發展歷程中,總能克服各類外來與內在的挑戰,讓生命得以延續,核心驅動力就是我們對於生命的珍視與人道的關懷。因為不忍看到生命的消逝,希望人們可以有更好的生活環境,大智慧者運用各種方便巧妙的方法,將重要的概念傳達給更多的人,希望從心念改變個人的行為,進而產生集體行為改變。
 
  用現代語言來說,這「決心」就是人類文明持續進化與提升的力量。「智慧」則是人類希望找到面對問題解決方案的能力,無論是科技、法規、制度或相應的策略與作為,在人道關懷的價值觀與態度驅動下,知識與技能的持續提升,更前瞻而有系統地預防與解決問題,並結合社會的商業模式,讓「善意」、「發心」的理想得以實踐。
 
  過去三十年以來,慈濟在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方面的決心與智慧,展現在廣大志工的具體實踐、在社會與學校中的深入教育,和對全球實際的影響中。
 
  這次出版的《環保創藝 化廢為寶》專書,就是這福與慧的綜合表現。在資源管理的系統中,不產生或減少廢棄物當然是最高指導原則,然而務實面對真實的資源消費,能夠妥善地回收與再利用,讓物盡其用,看似簡單,事實上是構成循環經濟,促成永續發展的關鍵作為。慈濟的志工發揮巧思,把資源回收再利用的過程,賦予更新一層的意義。愛地球、惜資源的心,透過規畫與設計,以包括高度藝術意義的方式呈現,理性與感性兼具,展現了慈濟志工的用心與專業。
 
  慈濟這幾年,事實上更入世的關懷作為發展相當具體,譬如大愛感恩科技運用回收寶特瓶為原料,創造了真實的循環經濟案例,不僅建構了資源循環系統,更將產品應用在救災等人道用途上。以促進永續發展的觀點來看,這樣結合經濟、社會、環境完整面向,善用科技,且訴諸生命價值的實務,的確難得。
 
  人類雖然面臨重大挑戰,這本書和其代表的精神,讓大家在微笑中看到希望。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
 
善盡資源永續
黃謙智
 
  隨著文明的發展,大量生產讓我們的資源取得成本更低也變得方便,每一位地球公民如何看待資源的運用,對環境和未來都產生極大的效應。
 
   我們既是消費者,也是未來市場的投資者,如何從源頭改變傳統線性的製造思維,讓資源能夠不斷循環,每一個自發性的善念,都能為世界帶來影響力。
 
  「資源再利用」從來就不是一個當代的觀念,也不是當資源不均時才開始思考的議題,在過往的文明中,能夠繁榮發展的大城市,都看得見資源再利用的智慧。
 
  當資源不再是秤斤論兩,當消費者更加重視環境議題,回收的下一步便是規畫好資源的退場機制。
 
  「小智研發」自成立以來,致力於永續材料的創新應用,不只是回收再利用,更是去思考如何將廢棄物「升級再造」,將回收的廢棄資源加上些許的創意巧思,研發與設計出革命性的回收複合材料,生產過程可以避免開發新的資源,產品於使用後可以回收再利用,減少資源浪費,降低碳足跡。
 
  「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的是減少消費行為過程中所產生的浪費。每項準則有助於達到節能減碳與環境保護目標。
  環保不是口號,社會要能革新不只需要萌芽的善念,更需要身體力行實踐。
  慈濟早在三十年前即推動環保意識落實日常生活中,至今回收已經是臺灣人民人人心中都普及的觀念。
 
  《環保創藝 化廢為寶》專書內更是許多人的生活智慧觀察,將許多人眼中的廢棄物,透過巧思升級再造成令人驚豔的作品,運用生活中的廢棄物取代新材料,賦予廢棄物新的價值,無論實用度還是美觀都是令人激賞的創意呈現。
 
  地球資源本自具足,一個創意便能激生萬法。
  當全體公民能自覺行動,讓我們所有的產出,都能有不斷再被利用的機會。
  這一切的善才能真正地循環。
 
  (本文作者為小智研發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推動財智雙循環
顏博文
 
  一九九〇年八月二十三日,證嚴法師在臺中新民商工的一場「幸福人生」講座,因為聽眾熱情的掌聲干擾了演說,讓法師想起當天清晨途經一處夜市空地時,看到剛結束的夜市滿地垃圾的情景,於是當場呼籲聽眾「用鼓掌的雙手來做環保」,從此,開啟了慈濟人動手做環保的一頁。
 
  至今三十年來,慈濟環保志工不曾停歇,每天穿梭鄰里巷弄、商家工廠回收資源,儘管許多人年紀很大了,不但假日不打烊,每逢家家團圓的農曆年前,甚至動員更多志工,回收分類每個家庭大掃除後巨量的可循環資源。
 
  由臺灣出發,至二〇一九年底,全球慈濟環保志工超過十一萬人,在十九國家地區設立逾一萬個環保教育站、環保點。
 
  由愛護地球的一念心開始,慈濟環保導入科技——回收、分類、造粒、抽紗、紡織、銷售等多道流程研發,形成一個環保紗的供應鏈,這也是目前全世界都很重視的「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
 
  慈濟的環保志業已創造完整的經濟循環,將環保志工回收分類的塑料,透過環保科技再製成各種賑災和生活實用的再生產品,實踐所謂的「循環經濟」;而環保志工回收所得,再挹注大愛電視臺製播美善訊息、優質節目傳播全球,很多人因此被感動,也願意來做環保志工,形成慈濟人文的「精神循環」。兩個循環加起來,構成如數學「無限大∞」符號,這全球獨一無二的「慈濟環保一條龍」,生生不息,鼓勵更多人來響應、力行環保。
 
  二〇二〇年,是慈濟推動環保三十周年,亦是「世界地球日」五十周年。在此值得重視與紀念的一年,慈濟「環保三十.全球行動」呼應推動系列活動,包括慈濟環保論壇、環保教育行動車特展、與《國家地理雜誌》合辦環保路跑、「蔬食無痕、環保無塑」倡議野餐日,並特別出版《環保創藝 化廢為寶》專書——翻開這本書,我們不免讚歎,慈濟環保志工化廢為寶的藝術與巧思,以及珍惜地球資源如寶藏的心意。
 
  本書彙集環保志工從二〇一一年開始發想的回收藝術創作精華,這些創作,賦予回收資源全新的生命力與教育力。在全臺各地與海外的燈會活動、環保特展展出,這些藝術創作以慧黠的設計和亮眼的造型,吸引社會大眾緩下腳步,透過慈濟志工的導覽說明,感受環保行動刻不容緩、環保生活隨處可以力行。
 
  最令人感恩的是,每位創作者毫不藏私,透過本書提供詳實的製作步驟,協助有心者逐步完成作品,期待邀請更多有心人,觸發創意、珍惜資源,從日常生活中踏實行動。
 
  二〇二〇年一月「世界經濟論壇」指出,影響全球經濟發展的前五大因素都和氣候變遷及其引起的天然災害相關,全球風險報告書更預測二〇二〇年為「不安定的世界(Global Risks 2020: An Unsettled World)」。加上今年年初開始新冠病毒狂襲全球,至今仍未停歇,重創各國經濟與人民生命安全,猶如一記驚世的警鐘,提醒人類的經濟活動與生活方式過度使用地球資源、破壞物種的生態平衡,因而造成大自然的反撲。
 
  有鑑於此,我們認為力行環保、推動茹素刻不容緩,而且必須擴大參與層面及力度,才能緩和環境變遷帶來的衝擊。祈願大家一起來,身體力行並推動!
 
  誠摯希望本書的出版,讓更多人對DIY化廢為寶另眼相待,並思考改變個人的生活習慣,一起做出對地球環境更好的消費選擇和生活方式。真心期待有更多積極改變的行動者加入——那可能就是正在閱讀的您。
 
  (本文作者為慈濟慈善志業執行長)
 
出版緣起
 
創藝無限
沈明霞
 
  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公布資料,二〇一五年臺灣資源回收率高達百分之五十五,相較之下美國的回收率僅有百分之三十五。擁有兩千三百五十萬人口的臺灣在資源回收成果上,得以媲美國際典範奧地利、德國和南韓。
 
  慈濟自一九九〇年八月在臺中南屯區成立第一個環保點,三十年力行這個環保大願,為減少全球災難、降低溫室效應,做出了貢獻。回收工作以外,慈濟並推動環境保護的概念與教育推廣計畫,「清淨在源頭」,盼從人人手中守護好每一個環節。
 
  截至二〇一九年,慈濟環保志業在全球十九個國家地區開花結果,擁有十一萬兩千零一十六位受證環保志工,包含臺灣地區環保志工八萬八千九百六十四人。
 
  小從三歲幼兒、長至百歲人瑞,不分男女老幼,同一信念與心願投入環保行列,用寸寸愛、一步步鋪出一條環保的康莊大道,帶動全球守護大地。
 
  慈濟推動環保所成就的「碳效益」,自一九九二年至二〇一九年累計,合計兩百八十二萬四千兩百四十八噸,相當於七千兩百六十一座大安森林公園二氧化碳年吸附量,也等同於兩億三千五百萬棵樹一年的固碳量。力行資源回收再利用、延續物命的理念,帶動知福、惜福、再造福的善與愛的影響力,用行動顛覆當年《華爾街日報》報導的垃圾之島。
 
  此外,在塑膠危機中,建立回收創造轉機,回收七十支六百毫升的寶特瓶,即可製成一條環保毛毯。累計至二〇一九年,慈濟已輸出逾一百一十七萬條毛毯到全球各地賑災,約計八千一百九十萬支寶特瓶製成。
 
  當構思出版《環保創藝 化廢為寶》這本書的大架構,每一則作品的發想,環保志工從彎腰做分類中激發創作動機,或因不捨珍貴的水資源被浪費、或因證嚴法師常提到「來不及」,這句話就像一聲響鐘,志工們捫心自問能再做些什麼?該如何把握生命良能?
 
  靜心思量觀察周圍物品的特性與構造,體認到天地萬物都有特質和無限可能,志工們發揮生活巧思,打破一切框架後再製,並將作品擺放在適當的位置,不讓資源隨手丟棄成為垃圾。
 
  有心的創作被保留下來,不僅延長物命使用價值,減緩地球資源被浪費,更有美麗又富創意的作品可供欣賞與學習,《環保創藝 化廢為寶》創作專書於焉產生。
 
  不忍地球受毀傷的環保志工,有如巧手魔術師,一修一焊間化腐朽為神奇的火花,幻化作品如雨後春筍不斷湧出。
 
  二〇一九年參與浴佛節浴佛臺「保護海洋尊重生命」的「水立方」,創作構思運用視覺布展,讓與會大眾體認「惜水如金」的重要。高約三米六的「水立方」,由一千支回收寶特瓶製成,呈現人類可使用的地表水,約一千支的其中一支,僅占地球全部水量的千分之一,倡議「惜水如金」水資源的重要。
 
  分布浴佛臺周邊的海龜與鯨豚製作,事關環保教育。新聞報導中海龜誤食塑膠袋的畫面時有所聞,感於減塑行動人人有責,因此透過作品呈現,引發人人有感而化為行動,在生活中落實環保減塑。製作材料來自回收紙箱,紙類回收再利用同樣是環保行動之一。
 
  二〇二〇年二月四日,「臺中慈濟有『藝』思!盞盞環保燈照亮臺灣燈會」活動中,慈濟臺中分會應臺中市政府之邀,在后里森林園區展出環保花燈。以寶特瓶拼成鯨魚造型的大型花燈,鼓勵人人減塑,不要造成海洋生態的浩劫,作品應用了十種不同顏色形狀、七百多支寶特瓶和上百個方型回收塑膠籃。
 
  每年,慈濟人辦活動和會眾結緣,總會準備一些伴手禮,「水晶蘋果」取蘋果的諧音「祝福平安」,會眾收到無不歡喜。這也是從資源分類中發現,底部有內凹的回收寶特瓶,裁取適當大小,兩個扣在一起就變成一個收納盒,可放入祝福吊飾、靜思語卡片、糖果或其他小型結緣品。盒子鑽個洞,插上枝桿和兩片葉子,就是一個透光的水晶蘋果。
 
  世間萬物蘊藏奇妙無盡藏,創意沒有標準,只要能應用均是寶。
 
  慈濟宗教處環保推展組同仁,感動於環保志工用心創作的生活藝術品項,兼具環境保護也美化生活,於是從二〇一一年開始收納作品照片,含括發想、製作步驟及簡報,期間歷經資料庫系統轉換仍完整保留史料。
 
  二〇一九年六月起,著手規畫來年二〇二〇年的「慈濟環保三十周年回顧與展望」,在感恩環保志工的系列活動中,融入這項創意發想作品的出版,同步呼應證嚴法師在二〇一九年三月與行政同仁座談會中,所諄示:「要多鼓勵環保布展中創意發想的創意人……」
 
  這本書的出版,最要感恩的是創意發想的創作者,無私大愛分享創意專利於環保教育並應用在日常生活,實實在在落實環保「簡約好生活」。
 
  再者,如果沒有陳蘇姍師姊串聯新加坡分會並喜獲劉瑞士執行長鼎力支持與祝福,新加坡志工團隊環保組、英文組的英譯護持,即無法順利發行中、英文合版,而敞開在寰宇流通的機會。
 
  誠心期盼藉著本書的出版,可以讓大家更有信心,一起成為積極改變的環保行動家。
 
  (本文作者為宗教處環保推展組助理專員)
 
前言
 
回收資源的化妝舞會
吟詩賦
 
  舞會中首先登場的是「神奇的塑膠」。
 
  維基百科對「塑膠」的定義,是指以高分子合成樹脂為主要成分,加入添加劑,如增塑劑、穩定劑、抗氧化劑、阻燃劑、潤滑劑、著色劑等,經加工成型的塑性(柔韌性)材料,或固化交聯形成的剛性材料。
 
  塑膠最早來自於一八五〇年代的英國,開發以來用途廣泛,分類方式有許多種,常用聚合物中骨架及側鏈的化學結構來分類,其中重要的有丙烯醯基塑膠、聚酯塑膠、矽氧樹脂、聚氨酯及含鹵素的塑膠。塑膠也可依合成時的反應來分類,例如縮合反應、聚合加成及交聯反應。
 
  生活中常用的塑膠,大致分類如下——
  Polypropylene(PP)聚丙烯:食品包裝、家用電器、汽車配件(如保險桿)。
  Polystyrene(PS)聚苯乙烯:包裝材料、食品包裝、免洗杯、盤子、餐具、CD和DVD文件夾。
  High impact polystyrene(HIPS)高衝擊聚苯乙烯:包裝材料、免洗杯。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ABS)ABS樹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涵蓋電子設備(如顯示器、印表機、鍵盤)。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飲料瓶、薄膜、包裝。
  Polyester(PES)聚酯:纖維、紡織品。
  Polyamides(PA)聚醯胺:纖維生產、高爾夫球、漁線、汽車塗料等。
  Polyvinyl chloride(PVC)聚氯乙烯:管件生產、浴簾、窗框和地板覆蓋物。
  Polyurethanes(PU)聚氨酯:泡沫保溫、防火、滅火泡沫。
  Polycarbonate(PC)聚碳酸酯:光碟、太陽眼鏡、防護罩、安全窗戶、指示  燈、鏡片。
  Polyvinylidene chloride(PVDC)聚二氯乙烯:包裝(食品和藥品)。
  Polyethylene(PE)聚乙烯:薄膜、包裝袋(一般常見塑膠袋)、填裝瓶(如沐浴乳、清潔劑)、管道。
  Polycarbonate/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PC/ABS)聚碳酸酯/ABS樹脂:融合了PC和ABS塑膠,用於汽車內飾和外觀配件、手機殼等。
 
  此外,特殊用途的塑膠,還包括——
  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隱形眼鏡、有機玻璃。
  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聚四氟乙烯:不沾鍋、管道密封帶、遊樂場水滑梯等。
  Polyetheretherketone(PEEK)聚醚醚酮:醫療植入、航空航天模塑製品。
  Polyetherimide(PEI)聚醚亞醯胺:耐高溫不結晶聚合物。
  Phenolics(PF)酚醛樹脂:俗稱電木,用於電氣設備絕緣部件、紙層壓製品、熱絕緣泡沫材料。
  Urea-formaldehyde(UF)尿素甲醛樹脂:餐具、裝飾品、電器零件、配電器具、電話筒、汽車零件、合板、接著劑、塗料、按鈕、容器、麻將牌、時針盤、筷子、衣釦、瓶蓋等。
  Melamine formaldehyde(MF)三聚氰胺-甲醛樹脂:玻璃、餐具、裝飾品、電器配件及外殼、配電盤、機械零件、汽車零件、麗光板、塗料、接著劑、容器、紙、布的樹脂加工。
  Polylactic acid(PLA)聚乳酸:由玉米澱粉轉化,可微生物分解,市面上可見的如水洗雞蛋的透明外盒。
 
  自面世以來,神奇的塑膠得到廣泛應用,但同時產生嚴重的環境問題。塑膠垃圾難以自然分解,導致固體廢物增加;流入海洋中,則導致海洋生物誤食、窒息、中毒等,影響海洋生態;焚化塑膠垃圾亦造成空氣汙染,部分塑膠,如聚氯乙烯(PVC)和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s)在某些條件下會釋出有害物質或內分泌干擾素,危害生物生育機能。
 
  其他問題,包含塑膠生產商常在包裝上含糊地稱產品為樹脂,事實上是人造(合成)樹脂。一般人誤以為是天然樹脂而放心購買和使用。許多生產商也未清楚列出製造時加入的各式有害化學品。
 
  有些塑膠不宜加熱或用來存放酸性飲品食品,有些塑膠不宜受陽光照射等,否則成分會不穩定而釋出。由於沒有即時危險,以致塑膠產品中各種有害物質已從不同途徑,尤其是飲食,進入和汙染人體。
 
  其中,我們常使用的「寶特瓶」,大多為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材質,具有可回收再製的特性。根據行政院環保署資料,臺灣每年約使用十萬公噸的寶特瓶,如此大的用量若淪為垃圾甚至流入海洋,將造成重大汙染。
 
  如何減少使用量、達到保護環境的作用?可以從攜帶環保水杯做起,人人有心地減用,一年下來累積的數量就非常可觀。
 
  若真因為需要而使用了寶特瓶,也要注意做好回收。回收重點,第一是「簡單清洗」,避免細菌孳生及異味產生;第二「壓扁空瓶」,可減少回收載運過程的存放空間;第三是「栓回瓶蓋」,盡可能將可回收的資源全部回收。
 
  寶特瓶硬度及韌性均佳的特性,使得回收之外,也能利用其性質製成各類藝術創作。本書前兩單元,即是以寶特瓶為主要材料,製出創意無限的飾品、生活小物,也能聚小為大,成為大型創意藝術。
 
  除此之外,回收其他神奇的塑膠製品,改製成有趣、實用的創意藝術,將在本書第三單元中呈現。另外,金屬類、紙類、利樂包等材質也將上場,共襄這場盛大的、回收資源的「化妝舞會」。
 
  只是,歸元無二路,回到事情的本質,「回收資源」不過是事後諸葛,最重要及最好的方式,就是減少使用,甚至拒絕使用,才是最佳解決之道。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家裡,發現很多東西都還很新,只是不符合我現在的風格了,丟掉又覺得浪費。這本書的書名簡直就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救星。我希望它不只停留在教人做小擺飾,而是能提供一些中大型家具的改造方案。例如,舊木板如何重新上漆、配上新的五金,變成一個有設計感的邊几。那樣的話,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就非常高了。而且,我覺得「創藝」兩個字很有重點,它強調的應該不只是功能性,更是一種藝術表達。我希望書裡能多一些關於色彩搭配和美學設計的探討,讓做出來的作品不僅環保,拿得出手。對我來說,如果書中有一些關於如何發揮個人風格的指導,那就更完美了,畢竟每個人的審美觀都不一樣,標準化的作品容易讓人覺得無趣。期待看到書中能有許多突破框架的點子,讓改造過程充滿樂趣和成就感。

评分

身為一個關注親子教育的家長,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第一個想法就是:這太適合帶孩子一起做了!親子共學的過程,不只是學習一項技能,更是傳遞珍惜物資、愛護地球的價值觀。如果書中的項目難易度適中,甚至可以讓國小低年級的孩子也能參與其中,那它就是一本絕佳的寓教於樂教材。例如,利用蛋殼做拼貼畫,或是用舊襪子做布偶,這些活動既安全又充滿教育意義。我特別希望書中能說明每個項目對應的環保知識點,讓孩子在動手做的同時,也能了解為什麼我們要這麼做。中英對照的設計,或許也能讓我在陪孩子做的時候,順便教他們一些相關的英文詞彙,這對語言啟蒙也是一大幫助。總之,我非常期待它能成為我家週末活動的靈感來源,讓我們的環保行動變得更有意義和趣味性。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得很有意思,雖然我還沒機會細看內容,但光是那個標題「環保創藝 化廢為寶」就已經讓人充滿好奇心了。我猜測這應該是一本非常實用的手作書,教大家如何把平常生活中丟掉的廢棄物,透過創意和巧思,轉化成有價值又美觀的物品。在現今這個強調永續發展的時代,這種主題的書籍特別吸引人。尤其看到「中英對照」,這點對我來說很加分,表示它不僅能給台灣讀者帶來啟發,或許也能讓對環保藝術感興趣的國際朋友有所收穫。我常常覺得,家裡堆積的那些瓶瓶罐罐、舊衣物,丟掉實在很可惜,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辦。如果這本書真的能提供具體的做法和靈感,那它絕對是值得收藏的工具書。希望書裡的範例不只是紙上談兵,而是真的可以讓一個對手作新手也能輕鬆上手的步驟說明。總之,光是光看這個書名,就已經讓人感受到一股積極向上的力量,期待能從中學到一兩招,讓我的家裡也能變得更環保、更有個性。

评分

說真的,最近台灣的環保意識抬頭,很多人都開始在尋找更生活化的實踐方式,而不僅僅是倒垃圾分類而已。這本《環保創藝 化廢為寶》聽起來正中紅心。我個人對那種將舊報紙編成籃子,或是把寶特瓶底部做成裝飾品的技巧特別感興趣。我相信,好的環保創意不只省錢,更能培養一種珍惜資源的心態。台灣的設計師和藝術家在這方面一直很有天賦,如果這本書能收錄一些本土化的創意,那就更好了。畢竟,不同國家的廢棄物種類和文化背景都不太一樣,在地化的應用會更有參考價值。如果書裡能有詳細的材料準備清單和工具介紹,那就太棒了,畢竟不是每個人家裡都有現成的工具箱。我期待能看到一些顛覆性的想法,打破我們對「垃圾」的刻板印象,讓環保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態度。看到「中英對照」,我猜測內容的呈現方式應該是圖文並茂,這樣在閱讀教學步驟時會非常直觀。

评分

坦白講,市面上的DIY書籍很多,但很多都淪為「買材料」指南,最後你買了一堆稀奇古怪的材料,結果作品還是平平無奇。我對《環保創藝 化廢為寶》抱持著非常務實的期待:它必須是真的「化廢為寶」,也就是說,核心材料必須是隨手可得、容易取得的廢棄物,而不是需要特殊採購的材料包。如果書中能清楚標示哪些步驟是必備的,哪些是進階的變化,我會更欣賞它的編排邏輯。我尤其在乎穩定性和耐用度,畢竟改造出來的東西如果用沒兩天就壞了,那跟直接丟掉有什麼兩樣?如果書中能針對不同材料的特性,提供加固或保護的技巧,那就更顯得專業了。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一本「工具書」,而不是一本「食譜書」,讓人可以根據手邊的資源靈活運用,而不是被制式的範例綁住。光是這個「化廢為寶」的承諾,就已經讓我躍躍欲試了,希望它能真正實踐這個理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