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時的力量:每天微改變,養大你的成功因子

一小時的力量:每天微改變,養大你的成功因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德莉安.赫伯特
图书标签:
  • 自我提升
  • 时间管理
  • 习惯养成
  • 积极心理学
  • 个人成长
  • 效率提升
  • 微习惯
  • 成功学
  • 改变
  • 动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每天1小時,重新設定你的人生!══
透過成長心態+複利習慣,每天只要一小時,
就能持續累積獲得巨大成就的動能,活出你想要的生活!
 
  ★喜歡詹姆斯‧克利爾《原子習慣》、
  班傑明.史鮑及麥可・桑德的《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的讀者,
  也能從這本書得到幫助,從每天的一小時採取行動。
 
  ◎成就非凡的人都有成長心態,他們的一天都從處理最重要的事情開始。
  《一小時的力量》讓你投資每天的黃金一小時,
  從建立成長心態開始,聚焦在自己的目標,投資未來,
  將自己培養成容易成功的人,成就不凡的事情。
 
  ◎投資黃金一小時的效益超乎想像
  本書的作者艾德麗安‧赫伯特是TED講者、
  節目Power Hour 的Podcast下載超過一百萬次。
  當她決心挑戰馬拉松的鍛鍊時,做了一個決定──
  「每天早上花一個小時的時間,專注在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而這個決定的效果遠超過她的想像。
 
  她用這額外的一小時去讀更多的書,聽播客,
  完成線上課程,馬拉松訓練,伸展運動,冥想,寫日記,
  甚至寫這本書。
  
  因為「全力一小時」,作者取回時間的主導權,
  專注在自己的目標,活出想要的生活。
  
  ◎成長心態+建立有力習慣的實踐指南:
  ●建立成長心態:擁有成長心態的人更容易成功,幾個有用的練習幫助你鍛鍊心智,建立容易成功的心態。
 
  ●建立強而有力的習慣:引導你重新審視你的日常習慣,以及這些習慣對你的影響,並指引你養成強大有效的習慣的方法和框架。
 
  ●運動的力量:告訴你「動起來」對你的身心有多重要,當你強健你的身體,同時也是讓自己的心理變得更強大。
 
  ●睡眠的力量,為了成功睡覺:睡得好,人生就會好。想要讓自己的目標成真,就要認真看待睡眠。
 
  ●人的力量,善用社群:你可以善用社群這個工具,讓自己跟許多人連結起來,帶給你力量。同時你也將學到如何斷開有毒的連結。
 
  ●目標的力量:你的行為得要跟上你的雄心壯志,你每天的所做所為,決定了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建立專屬於你的黃金一小時:每天的第一個小時,決定了你的一天,透過每天微改變,每天更靠近成功,打造你的理想人生。
 
推薦人
 
  閱讀前哨站 站長/瓦基
  「放棄22K蹦跳新加坡」版主/艾兒莎
  數位轉型顧問/李全興(老查)
  知名作家/徐豫(御姐愛)
  聆韵企業管理顧問 創辦人/徐慧玲
  News98 財經起床號 節目主持人/陳鳳馨
  極地超級馬拉松運動員/陳彥博
  大大學院 CEO /許景泰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主治醫師/曹玉婷
  說書youtuber/neko嗚喵
  年度暢銷書《人生路引》作者/楊斯棓醫師
突破瓶颈,释放潜能:《效率炼金术:从混乱到精通的极简指南》 你是否曾被堆积如山的待办事项压得喘不过气?是否感觉自己每天都在忙碌,却鲜有实质性的进展?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如何将有限的精力转化为最大的效能,是每个渴望成功的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效率炼金术:从混乱到精通的极简指南》并非又一本空洞地宣扬“时间管理”口号的陈词滥调。它是一本深入剖析人类心智与工作流之间关系的实战手册,旨在帮助读者彻底摆脱低效的“假忙碌”,构建起一套可持续、高产出的个人操作系统。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效率的提升,与其说是管理时间,不如说是对注意力的精准调配和对复杂系统的简化重构。 第一部分:认清效率的“暗物质”——隐形的能量黑洞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一起揭开现代工作环境中那些最容易被忽视,却也最具破坏性的“效率暗物质”。许多人之所以效率低下,并非缺乏努力,而是被无形的陷阱所困。 1. 专注力的碎片化诅咒:多任务处理的真相 本书将用详实的案例和认知科学研究来论证“多任务处理”的伪科学性。你将了解到,每一次从一项任务切换到另一项任务时,大脑需要支付的“切换成本”远超想象。我们将介绍一套“深度工作区块构建法”,教授读者如何像建造堡垒一样,为核心任务划定不可侵犯的专注时间段,并提供实用的工具和心理技巧来抵御数字世界的干扰。 2. “决策疲劳”的隐性杀手 从早餐吃什么到季度战略如何制定,我们每天都在进行数以百计的决策。决策疲劳(Decision Fatigue)是导致下午效率断崖式下跌的罪魁祸首。本书会引导你建立“预设决策系统”,例如,为日常琐事设置固定的流程和模板,从而将宝贵的意志力保留给真正需要战略性思考的关键决策。你将学会如何通过“自动化”流程来稀释日常决策的密度。 3. 完美主义的陷阱与“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的艺术 完美主义常常被误认为是高标准的象征,但实际上,它往往是拖延和无法交付的温床。本书深入探讨了如何区分“建设性的追求卓越”与“破坏性的自我设限”。我们引入了“80/20原则的迭代应用”,教你如何在项目的不同阶段,精准地判断“足够好”的标准线,并果断进入下一个执行阶段,确保项目能够顺利“上岸”。 第二部分:构建你的“效率发动机”——系统化思维的重塑 效率的本质是系统。本书的第二部分将指导你从零开始,设计一套完全适配你个人认知风格和工作需求的生产力系统。 4. 任务的“生命周期管理”:从输入到归档的闭环 一个高效的系统必须能无缝处理信息的流入、加工和流出。我们将介绍一种改良版的“收集-处理-组织-回顾-执行”模型(GTD的精炼版)。重点在于“处理”阶段:如何快速判断一个任务的性质(是项目、行动、参考资料还是垃圾信息?),并利用分类标签和情境触发器,确保信息不会在收件箱中腐烂。 5. 项目分解的艺术:从“巨石”到“卵石” 面对复杂的长期项目,往往让人望而却步。本书提供了一套“三层分解法”:将目标分解为里程碑(季度或月度),里程碑分解为可执行的冲刺(每周),冲刺再分解为具体的行动步骤(每日)。我们强调“可视化进度条”的重要性,让你随时能看到自己正处于何种层级的推进状态。 6. 工具的驯服:技术是仆人而非主人 市面上的效率工具琳琅满目,但真正的高效人士知道如何驾驭工具,而不是被工具所奴役。本书不推荐特定的App,而是提供一套“工具匹配框架”:根据你的主要工作类型(如写作、数据分析、团队协作),为你选择最能增强特定流程的工具。核心原则是:工具应该减少输入,简化输出,而不是增加管理的复杂度。 第三部分:进入心流的通道——高能状态的科学激活 真正的效率飞跃,发生在心流(Flow State)状态下。本部分聚焦于如何通过生理和心理的优化,将进入和维持高能工作状态的概率最大化。 7. 生物钟与工作周期的同步:为你身体“排班” 你的最佳创造力时刻是什么时候?本书鼓励读者进行“个人能级地图绘制”,记录一周内不同时段的注意力和精力水平。然后,学会将高认知负荷的工作安排在你的“黄金时间”,将邮件回复、行政琐事等低能耗任务安排在“低谷期”,实现人与任务的完美匹配。 8. 消除启动摩擦:即时行动的心理学 许多任务的难点在于“开始”。我们探讨了心理学中的“蔡格尼克效应”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五分钟规则”来突破启动惯性。更进一步,本书提出“任务前置环境设定”,即在一天结束时,为第二天的首要任务准备好所需的一切(文件打开、咖啡冲好、思路梳理完毕),确保第二天早上能够“无摩擦”地进入工作状态。 9. 深度回顾与持续迭代:效率的“永动机” 效率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本书的最后,强调了“结构化周/月度回顾”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对已完成任务的检查,更是对整个效率系统的“调试”。你将学会如何提问关键问题,比如:“哪些流程是多余的?”、“哪些干扰被我无意中允许了?”并根据反馈实时调整你的系统,确保效率的提升是螺旋上升、持续巩固的。 --- 《效率炼金术》不是速成秘籍,它是一套经过实践检验、注重底层逻辑的思维框架。阅读本书,你将不再依赖外界的激励或临时的热情,而是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能将意图转化为成果的坚固系统。释放被低效吞噬的精力,真正掌握你的工作与生活的主导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德莉安.赫伯特(Adrienne Herbert )
 
  艾德莉安.赫伯特除了主持每星期的全力一小時播客節目之外,同時也是一位首屈一指的保健專家、TEDx演講者,致力於傳遞靈感、勇氣以及動力。艾德莉安曾訪談超過一百位有卓越表現的人士,包括了奧運選手、得獎的醫生、暢銷書作者、企業家以及頂尖的企業教練;她學習到這些卓越人士成功背後的科學原理,瞭解到為何他們都各自擁有晨間的全力一小時。她曾經在像是蘋果公司、巴克萊銀行以及ASOS等知名企業內舉辦與積極進取有關的演說和講座,也曾登上ELLE雜誌以及每日電訊郵報,同時也被英國Vogue雜誌提名為「保健業界最佳新人」。
 
譯者簡介
 
若揚其
 
  出版相關的自由工作者,著有並譯有十數本與數位攝影、數位影像、電腦軟體應用等相關的書籍,並將涉獵領域擴展至更多不同的主題。

图书目录

前言

1 心態的力量
2 如何養成強大的習慣
3 運動的力量
4 睡眠的力量
5 人的力量
6 目標的力量
7 創造自己的全力一小時

致謝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56305
  • 叢書系列:TOP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在過去這幾年裡,我有時會覺得自己除了全力一小時這個主題之外,似乎再也不曾談論過其他主題了。我的早上全力一小時,是從二○一七年一月開始的,我得承認自己是那種崇尚新年要有新開始動力的人;另外我也很愛搞一堆清單和計畫,所以每當新年伊始,我的手邊總有一本寫滿了目標和抱負的日記簿。在二○一七年一月時,我發覺自己迫切渴望能有個新的開始。剛結束的一年很難熬,而我也已經到了該做出改變的時刻了。當你處在人生低谷時,根本無暇思考什麼「人生大計」,特別是你的人生根本走上了與心中所期望完全不同的方向時。當時我心中的期望與夢想,是建立一個大家庭;我的兒子賈德已經五歲大,而我與先生在賈德剛滿兩歲時,就一直試著努力再懷孕。我和老公打從結婚起,就計畫至少要生三個小孩,甚至是四個;因此當我們努力了三年,試過各種辦法卻仍沒有任何動靜後,我開始覺得煩燥、生氣而且絕望。
 
  當一切似乎都不如預期時,你會怎麼做呢?我相信你一定知道該何時開始、何時進行,也知道該何時停止。當我說我們試過了各種辦法,請相信這是真的──經歷各種討論、研究、看了許多次醫生、做過各種測試,最後我們判斷,想再生一個小孩的最好選擇就是試管嬰兒。相信各位讀者應該都聽過試管嬰兒,也許你就有朋友曾經做過這樣的嘗試;而如果妳曾經親身經歷過這種受孕過程,請讓我向妳致上最高的敬意,妳真他X的是位戰士!對我而言,試管嬰兒療程證明了人類為了自身渴望,幾乎能忍受一切。也許我在治療時並未想到這一點,但當我回顧這一切時,支撐整個療程的正是極度的渴求。我渴望為兒子帶來另一名手足,讓他們一起成長,創造更多的回憶;我渴望在兒童泳池畔、那些準備生第二胎的朋友旁邊也搭得上話;我渴望在別人問我哪時要生第二胎時,可以理直氣壯地回答他們;我渴望給我老公帶來好消息,而不是每次在浴室裡做完驗孕測試後,出來看到他臉上滿滿的失望與心碎。整整三年的時間,我只能禱告、哭泣、等待,同時保持希望。
 
  剛開始進行試管嬰兒療程時,我內心其實很矛盾(可不只是因為在整個療程中,你每天得在體內注射大量的荷爾蒙)。我的腦袋告訴自己,這些療程一定有效,這些人都是專家,他們知道該怎麼做;而且我還很年輕健康,沒有理由行不通。我還告訴自己,心理會影響身體,我必須全心相信這個療法,相信它一定有效。老實說,如果沒有相信這種治療真的能成功,我不認為自己的身心狀態有辦法撐完整個療程的挑戰,我要說服自己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很多女性都接受過試管嬰兒的療程,我想她們應該都會同意我的看法,因為唯有如此,你才撐得過去。但另一方面,我內心既小心翼翼又害怕;假如治療起不了作用,我該怎麼辦呢?這就像是你所能抓住的最後一塊浮木,我們深知如果這一次失敗了,我們也無法負擔再做一次的治療費用,這就好像我把人生所有的幸福全都賭在上頭一樣。
 
  用坐雲霄飛車來形容我心情的起伏,聽起來也許有趣,但現實可不是如此。幸好,經過幾個星期痛苦的療程與心靈上的折磨後,我們終於能帶著好消息離開生育門診了。沒錯,療程真的有用,我懷孕了!我還能清楚回想起當時開車回家路上的每分每刻,我興奮極了,心中開始幻想來年的情景,想像我又能挺著一個大肚子,還有我要告訴賈德他即將有一個小弟或小妹了;我期盼能替他做到,也許還更勝於為自己做到,畢竟,手足之間的關係,是其他關係難以比較的。就像我很難想像要是自己沒有其他手足的話,會是何種光景。況且我已經整整三年每天幻想著這一刻的到來,所以早就想好了一長串可能的新生兒名字,甚至開始幻想起小貝比長什麼樣子。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我們終於有如釋重負的感覺,將好消息告訴了自己的家人,還有幾位較親近的友人來慶祝;而我們決定要多等幾個星期才告訴賈德這件事(畢竟一位五歲小男生的嘴巴是守不住祕密的,我想像他一定會在聽到消息的第一時間,就告訴班上的所有同學)。
 
  到頭來,我們沒能夠告訴賈德這件事。不到四個星期後,我因為疼痛和胃絞痛而痛到醒過來,這鐵定是出了什麼問題,但我試著不往壞處想,假裝一切都會沒事。等到我先生去上班之後,我把賈德送去學校,在走回家的路上,心裡不斷祈禱疼痛能消失不見,但是到了中午,疼痛更嚴重了,再也無法視而不見,一定是出事了:我流產了。我們等待這個小貝比這麼久,就這樣在某天的下午離開,也帶走了喜悅與希望。我們總有面對痛苦的經驗──而且無人能避免,一定會遇到不幸、挫折、失敗、心碎、傷痛或失落。也許有人經歷比別人更多的苦痛,而有人一生中所承受的苦痛是沒有理由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段故事,而這也只是我故事中的一小段。
 
  當時的我無法預見,人生中這麼艱難的時刻,竟然改變了所有的一切。那時候,我覺得自己好像不再能擁有其他讓我如此熱切期盼的追尋目標──但我也知道不能再耽於擁有更多小孩的夢想,這反而損及了生命中其他的事物;我的婚姻、我的財務狀況、我的人際關係,更重要的是我的人生觀受到了負面的影響。我開始忌妒起有好幾個小孩的朋友,聽她們抱怨起晚上因小孩哭鬧而難以入眠時,更是怒火中燒;我仍一直為賈德是獨子這件事深感愧疚,無法理解這樣的事怎麼會發生在我身上。這有什麼目的嗎?這是要教會我什麼大道理嗎?我愈鑽尋這些答案,愈找不到出口──失望壓垮了我,讓我心碎不已,開始怨天尤人。儘管我非常感激擁有賈德,每當他叫我一聲「媽咪」時更是深感如此,但這仍然無法撫平我內心深處的悲傷。每當我試圖向前看,卻發現再也無法具體想像自己曾經的夢想。這就像是你光是低頭看著地面,永遠也看不到隧道出口處的光線。我的心有如一灘死水,覺得無論未來變得如何,永遠都不是我最理想的選擇。
 
  情況就這麼一直持續著,直到發生了兩件非常重要的事。第一件事,是在很湊巧的時間點,有個機會送上門來;而第二件重要的事,則是我有接受的意願。
 
  二○一七年年初,我接到了來自保羅.布拉迪(Paul Brady)打來的電話,他是運動大廠愛迪達(Adidas)英國分公司的公關經理,我們之前曾經合作過。他告訴我,愛迪達在倫敦舉辦的著名馬拉松比賽裡,取得了幾個出賽名額,他問我想不想要以愛迪達AR跑步社群成員的身分參加比賽。那時是一月,距離四月的馬拉松賽事只剩十四個星期了,在那之前,我從沒慢跑超過十公里。但我還是做出了預期中會有的反應:「哇!天啊!好啊!我從沒跑過馬拉松耶!那就來吧!算我一份!」掛斷電話時,我還很熱血。但這股衝動很快就被自我懷疑所淹沒。別開玩笑了!妳跑不完四十公里的啦!我內心大聲地喝斥自己。妳根本不是馬拉松跑者!妳不過是個家庭主婦,頂多是個健身教練而已,妳甚至連怎麼進行跑馬拉松的訓練都搞不清楚,妳當然得請個教練吧?只有真正的選手才敢挑戰馬拉松,像這麼著名的馬拉松賽事,鐵定有一堆專業跑者參賽,妳最好把位置讓給真正有能力的人選,別的不說,妳真的還有時間準備嗎?現在是一月,外頭還冷得要命,醒醒吧!艾德莉安!妳只在好天氣時跑步,最好回電給他,告訴他妳後悔了!就這樣慌張了幾分鐘後,我讓自己冷靜下來,開始花幾個小時上網研究跑馬拉松該如何訓練、閱讀如何準備第一場馬拉松的文章。直到那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是多麼需要專注──專注力是讓我把精神和體力,完全集中投射在新事物上頭的重要關鍵。在那之前的幾年中,我仔細地記錄了自己的生理週期,計算每個月的排卵時間;還花上幾個小時去分析提高生育力的飲食和強化精子活力的統計數字和資料。如果我能夠把相同的專注力,投入到比賽的訓練上,或許挑戰我人生中的第一場馬拉松,就不是很瘋狂的計畫了吧。
 
  不過,還有時間問題待解決。進行馬拉松訓練,需要每星期多花幾個小時,讓身體做好準備。除了實際的跑步訓練時間之外,還需要撥出時間來恢復、伸展、看物理治療師,以及做肌力訓練和練習以提升技巧和避免受傷。我怎麼擠得出這麼多額外的時間呢?在平時家庭生活的家務之外,我每個星期還兼任了八位客戶的一對一健身課程教練;同時要寫網誌,不定時為健康與保健雜誌撰寫文章,我還開始與某些品牌合作,發起社群媒體活動。忙了一整天之後,我要到賈德上床睡覺後才有時間吃晚餐,根本不想在寒冷的夜晚外出練跑一小時,完全不可能。不過這也讓我驚覺:如果想要每天擠出額外的一小時為比賽進行訓練,那麼最簡單的解方,就是提早一小時起床。
 
  賈德通常在早上六點半醒來,這代表我五點半就得出門。如果光想到這一點就會令你很排斥,請你再忍耐一下。相信我,一開始我也不怎麼喜歡這個主意(我有提過那時是一月吧?)。但我總得想出辦法來準備比賽,因此只能姑且一試(等你更深入閱讀本書內容,你會發現每當我說「姑且一試」時,其實我的意思是:我會全心全力投入,就像著了魔似地重視所有可能的細節,同時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這就是我「姑且一試」的定義)。在電話裡接受保羅的邀請時,我其實稍微抱著隨口答應的態度。但是我內心深處很清楚,無論這個挑戰有多麼艱苦,我總會找到方法去實現它;我渴望新的挑戰,那種可以完全自己掌控結果的事物。
 
  *
 
  在本書,我會陸續告訴你,在每天早上多擠出了一小時的時間後,接下來幾個月和幾年內的後續發展。當時我並不知道,光是把起床時間提早一小時,居然讓所有的一切都改觀了──從人際關係到事業,以及從根本上開始相信自己的人生能擁有許多的可能性。我利用這多出來的一小時閱讀更多書、聽播客和完成線上課程、進行馬拉松比賽訓練、舒展肢體、冥想、寫日記,甚至是撰寫這本書。所謂全力一小時不只是在早上五點起床這麼簡單,也不是要有超高的生產力、或是每天早餐前先跑個八公里。老實說,只要它是一天中的第一個小時,我才不管你選擇的是一天中的哪個時段──時間本身並不重要。全力一小時是一種心態;是讓你自主做出選擇並採取行動;這是一種讓你能專注在目標,創造出你想要的生活的方法。在實行全力一小時之前(就事後的觀點來看),我無法想像自己的人生能夠變得像現在這樣,因為我從來沒有好好花時間思考任何的可能性。
 
  事實上,全力一小時對我的生活造成的影響難以衡量。現在的我在保健相關產業工作,擔任教練和品牌顧問,勵志演說家和播客主持人;我曾在十四個國家參與路跑比賽,在許多世界級大企業的員工面前演說,其中包括蘋果、ASOS 和巴克萊銀行 。我主持超過一百次有關全力一小時的播客訪談節目,訪問過業界領導人、創業家、奧運選手、心理學家、創新與變革者,了解他們日常生活中的習慣,以及他們賴以遵循的生活原則,找出讓他們每天早上早早起床的動力是什麼。與這些高績效人士合作,讓我學到許多,因此,也讓我得以發現許多人都有的共同特質和關鍵原則。如果想要完全發揮自身的潛能,在個人與專業領域上獲得更多成就,我將在本書中提示你應該要關注的重點。
 
  或許你並不打算去參加馬拉松比賽,也不想創業或者寫一本書,但我相信人們總會有一兩個想完成的事。無論你想成就的事情規模大小,全力一小時所在意的是你個人,以及你的目標。許多書會告訴我們,只要找到你的目標,然後跟隨你的熱情。但在現今瞬息萬變、步調飛快的世界裡,這種建議說來容易,做來難。現代社會複雜,打從起床那一刻直到晚上就寢,人們淹沒在許多的選擇、想法、新趨勢和雜訊中,光是要跟上生活步調就很不容易了。當然,也許真有那麼一天你能夠隨心所欲,但現在呢?根本沒時間,對吧!想想你曾經有多少次這麼說:「我很想做,但沒時間……」或是:「總有一天,我要開始這項計畫!也許等我有更多錢,或是等孩子長大了……」這些話我從朋友和客戶的口中聽過太多次了,連我自己也曾這麼說過!
 
  你的時間如此珍貴,也是唯一無法用錢買到的事物。這裡要先聲明一點,我不是要求你每天的每一個小時都要很有「生產力」,事實上剛好相反。你只需要先從一個小時做起。在每一天的一開始,用一小時的時間來做一些你想做的事──任何事都可以!這等同於開始善用你的時間,以及你的活力。隨著一天過去,會有愈來愈多事同時分散了你的注意力,例如收到電子郵件、即時通訊息、工作截止日、小孩的事,甚至是差事等等。所以,在整個世界還未開始甦醒之前,在你開始付出你的時間與精力之前,獻出一小時給自己開啟你的一天,去創造出你真正熱愛的生活,成為你想要成為的人。
 
  從每天運動的重要性、養成新習慣的科學,到培養成的心態和增強自信,給你我學習的過程和可用的工具,讓你能逐步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流程。我希望你讀這本書後,能激發你改變你的生活,無論大或小。但我也要先警告你,光覺得受激勵是不夠的,你一定要付諸行動!把這本書當成一本使用手冊,藍圖和工具箱。你總不可能光是坐著看駕駛手冊,然後要別人幫你開車,就能學會開車;你得實際開車上路!假如書中某些建議帶給你一些啟發,那就試著去做做看。但還是要記住,這僅止於建議,沒有掛保證的成功祕訣(我很抱歉地說,這本書就算翻到最後一頁,也不會出現成功摘要或人生解答)。我希望你從書中發現也許自己過去從未思考過的事;我也料想或許你無法認同書中的某些觀點,或覺得自己不適合某些看法,這都沒問題,我反而希望這些觀點或看法,能成為彼此對話的開始。在這本書中,你會看到許多我與其他人的談話內容,我尊敬與欽佩這些人,各有各的理由,他們都教導了我許多;我希望在書中如實呈現出他們的為人,也希望你也能從他們的金玉良言中有所體悟。
本書中每一章都是獨立的,也沒有先後次序,因此如果你想直接去看什麼是行動的力量,或是想先從睡眠的力量讀起,都沒問題,只要確定你手邊有枝鉛筆,以便你讀到之後還想重溫的重點、或是想與他人分享的部分時,能夠馬上畫上重點線。這不是一本圖書館借書,不需要維持原樣。最好它能夠被你放進背包中隨身攜帶,其中幾頁被咖啡弄髒和沾滿食物碎屑,書底一角因你不小心掉進浴缸而皺起來,書裡滿是你閱讀時臨時用來當書籤用的收據。如果你讀完這本書後把書借給別人看,我更是感到光榮無比。我可不是想寫一本放在桌上看起來漂亮,或是裝飾你的仙人掌盆栽旁架子的書;我希望這本書能發揮影響力,成為你需要啟發與鼓勵時,會回頭一再重溫的書。
 
  好的,準備好加入正式的全力一小時團體了嗎?請把手放在胸前,跟著我大聲唸一遍:「我再也不按鬧鐘的貪睡鍵,永遠不會!」我之所以這麼討厭貪睡鍵是有原因的。想像一下你等公車,準備坐上十分鐘的車子前往○○○(請自行用你喜歡的地點代入○○○,像是迪士尼樂園、科切拉音樂節或Gucci精品大特賣等等),當第一班公車駛來,你會想說:哦!讓它過去吧!我坐下一班車就好了!不可能的!你會馬上跳上公車,因為你超想趕快去那個地方對吧!同樣地,當星期一早上鬧鐘響起時,如果你按下貪睡鍵,就等於承認你對於接下來要發生的事不感興趣。無論當天的你將要做什麼事,都是可抛在腦後的,因為你打從心底想逃避這些事──至少逃離十到二十分鐘也好。如果你的確會這樣,那就得想辦法為你的一天增添一點樂趣。我不是每天早上一起床,就興奮得像要去迪士尼一樣,但我總是帶著期待的心情起床。我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充滿了喜樂,因為我可以創造自己理想的生活,同時發掘生活中的「好事情」,這些好事可能有大有小,但我知道它們一直存在。我會看著日記本上的行程安排,迫不及待地想完成。這就是為什麼一個小時對當天剩下的時間特別重要。因為它為接下來一整天的生活定了調。
 
  一旦你發現了全力一小時能改變生活的好處,接下來不妨和其他人,不,是所有人一起分享這個想法。人們也許會反問你:「何必呢?」為什麼你願意每天提早一小時起床呢?但是千萬不要因為他人的嘲笑或認為你瘋了就退卻,畢竟,「沒有一個天才不是帶點瘋狂」(感謝亞里斯多德!)。相信我,用不了幾個月,他們的反應會變成:「怎麼做到的?」假如我們找到能觸發改變的事物,別人也會注意到這樣的變化。
 
  在正式進入本書主題之前,容我再補充一點──如果你從這本書只學到一件事,那就讓它成為改變和轉換你生活的可能。你應該追求真正想要的生活。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開始,就從每天第一個小時開始。第一個小時。全力一小時。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文學風格上來說,這本書的文字功力相當紮實,讀起來完全沒有學術著作的枯燥感,也沒有過度煽情的矯揉造作。它的語氣是那種理智與感性並存的平衡,既有數據或邏輯支撐觀點,同時又不失對讀者處境的同理心。我個人覺得,這種「溫柔的堅定」是最有效的溝通方式。它不會強迫你接受任何單一的真理,而是提供多種視角去審視你現有的時間管理和自我投資方式。例如,它可能探討了「注意力經濟」對我們專注力的侵蝕,然後順勢提出如何在那個「一小時」內,建立起一道數位防火牆,確保這段時間是純粹為自己服務的。這種對現代社會弊病的敏銳洞察力,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自我成長指南,更像是一本現代生存手冊。它讓你意識到,你不是懶惰,而是你的專注力正在被外界無孔不入地竊取,而這本書教你如何奪回主導權。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一聽就很有感!「一小時的力量」,這概念對我這個忙碌的上班族來說簡直是天籟之音。每天被工作追著跑,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夢想和學習總是排在待辦清單的最後面。我一直以為,要做出改變,非得騰出大塊、連續的時間才行,像是週末得空出半天,或者晚上得熬夜。但這本書顯然挑戰了這種傳統思維。它強調的是「微改變」,每天只要一個小時,聽起來是不是很親切、很可行?我最欣賞的是這種務實的態度,不是鼓吹你脫胎換骨變成另一個人,而是教你如何利用生活中零碎但可控的時間塊,累積出驚人的複利效果。這讓我覺得,原來改變不需要那麼痛苦,不需要犧牲所有休息時間,它更像是一種生活習慣的優化,而不是一場艱苦的馬拉松。光是這種心態上的轉變,就已經值回票價了。我開始思考,我每天滑手機浪費掉的那些零碎時間,是不是真的可以重新分配,用來讀本書裡提到的那些「成功因子」的養成?這種由小處著手,強調持續性的方法論,真的很對台灣人講求效率又務實的性格。

评分

總結來說,這本書給了我一個非常清晰的行動地圖,而非模糊的願景。它成功地將「宏大的成功目標」拆解成了「每日可執行的微小任務」。這種「小步快跑」的策略,極大地降低了開始的門檻和中途放棄的機率。對於那些曾經立下雄心壯志,卻總是在一兩個月後就打回原形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種可持續的動力循環。它強調的不是單點爆發的力量,而是長期、穩定、微小增長的加速度。我已經開始期待,當我堅持下去,半年後或一年後,我的生活狀態會因為這每天多出來的「一小時」的有效利用,產生怎樣的質變。這本書真正傳遞的核心訊息是:你不需要等來一個完美的時機或無限的能量,你只需要從現在開始,為自己爭取並守護住每天那關鍵的六十分鐘。這對我這個經常覺得「沒時間」的人來說,是個非常及時且受用的提醒。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我個人覺得非常流暢自然,它不像有些勵志書那樣,只會空泛地喊口號,然後丟出一堆你根本做不到的宏大目標。相反地,它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溫和但堅定地引導你從最基礎的「認知」開始梳理。一開始,它可能先讓你正視自己與「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但重點不是責備,而是分析這個差距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為什麼我們總是在半途而廢。接著,書中應該會深入探討那些被稱為「成功因子」的元素,這些元素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天賦,而是可以透過訓練和習慣養成的具體行為模式。我特別喜歡它強調的「系統」概念,而不是單純追求「結果」。畢竟,結果是不可控的,但過程和系統是可以被設計和優化的。當你專注於優化每天這個「一小時」的系統時,成功自然就會成為一種副產品。這種由內而外的驅動方式,遠比外在的壓力或獎勵來得持久有力。對於渴望長期進步,而不是曇花一現式熱情的人來說,這種內建的驅動力才是真正的王道。

评分

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似乎很懂得我們這些「想改變卻又害怕改變」的讀者心理。書中可能用了不少生活化的案例來佐證他的論點,而不是那些遙不可及的商業巨擘故事。比如說,他會不會提到如何利用通勤時間來練習正念,或者如何在午休時間為自己的專業技能增加一點點新的知識?這些貼近生活的例子,讓人讀起來特別有共鳴,也更容易付諸行動。畢竟,如果一個方法只適用於億萬富翁或頂尖運動員,對我們這些平凡人來說就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可複製性」極高的框架。它不是賣「靈丹妙藥」,而是教你「如何自己煉藥」。這種賦能的感覺非常棒,讓我不再覺得改變世界的責任必須由少數精英承擔,而是每個人都能從自己的「一小時」開始,逐步重塑自己的生活軌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