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4.7億公里的拜訪:追尋跟著水走的火星生命

穿越4.7億公里的拜訪:追尋跟著水走的火星生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傑信
图书标签:
  • 火星
  • 生命探索
  • 太空旅行
  • 科学普及
  • 水资源
  • 行星科学
  • 地质学
  • 宇宙奥秘
  • 科幻
  • 探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屈原《天問》到「天問一號」;從亞里斯多德到NASA「毅力號」,所有古今中外的火星相關知識一把抓!
  從中國古代的「熒惑守心」到2021年的「火星 我們來了」!
  火星的幻想、火星的生死、火星的探索、火星的生命等,無所不談。

  ★NASA退休科學家—李傑信睽違20年的火星最新力作!
  ★最嚴謹的科學數據、最淺顯的文字所共譜的人類火星幻想物語

  追尋火星生命:跟著水走!
  從1976年「維京人號」登陸火星起算,人類花費了無數金錢、精力與時間,癡情地在火星上尋找生命,然而卻一無所獲。一直到了2003年,人類回顧過去接近30年的研究歷程,終於歸納出嶄新的概念:生命必須與液態水共存,想要找尋火星生命,就必須跟著水走!

  太空觀測,誰與爭鋒,問鼎霸權?
  明朝的鄭和下西洋,在當代無疑是世上最大的一支遠洋艦隊,證明了當時的中國無論在科技、天文上均遙遙領先世界各國。然而在三百多年的時間裡面,原處於領先地位的中國,反而落後了西方至少二百多年。在將來幾個世紀裡,蘇聯、美國爭相競賽,角逐太空霸權;在蘇聯瓦解後,美國長期獨霸敖首。然而,隨著祝融號出發探測,東方文明經過努力的追逐,終於再次回到太空科技的爭霸擂台上!

  我們都是火星人!?
  火星與地球由於距離太陽的位置相近。依照推論,火星應該與地球經歷了相似的「前世」。火星較地球小上許多,因此星球生成步調應比地球快,比地球更早達到適合生命起源的環境。火星生命起源後,搭上頻繁發車的隕石列車,降臨到另一顆藍色行星上,成為地球上的亞當或夏娃,再逐漸演化為現今的無數生靈。

  這看似荒謬的理論,事實上卻有嚴謹的科學研究與理論支持。也許我們一廂情願的移民火星旅程,其實是一條回家的漫漫歸途!

名人推薦

  朱國瑞 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大學物理學系特聘研究講座
  李昫岱 屋頂上的天文學家主理人/中正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孫維新  臺灣大學物理及天文所教授
  高涌泉 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張祥光 清華大學天文與物理研究所教授/中華民國天文學會前理事長
  陳文屏 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
  陳英同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支援科學家
  劉志安  臺北市天文協會理事長
  鄭國威 泛科學共同創辦人暨知識長
  ——聯合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李傑信博士在美國航太總署(NASA)總部,管理太空科學飛行實驗任務三十多年,得獎難以數計。這本書是迄今最權威的火星科普著作,並搜集了大量首次呈現於世人的珍貴圖片,在火星探測史上的最高峰年代,由三民書局及時推出。——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大學物理學系特聘研究講座朱國瑞

  人類對火星的想像與想望可以從各國投入的火星計劃看出端倪,其中以美國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最多 。李傑信教授把人類探索火星的歷史,及各個太空任務鉅細彌遺描述,由曾經服務於美國航太總署的他娓娓道來更加貼切。——屋頂上的天文學家主理人/中正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李昫岱

  睽違二十年,李傑信博士再次把近年來有關火星的最新知識用他的生花妙筆呈現在這本《穿越4.7億公里的拜訪:追尋跟著水走的火星生命》書中.這是一本內容豐富,活潑流暢,發人深省的科普書.是一本火星移民須知,不可不讀。——清華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中華民國天文學會前理事長 張祥光

  「地球生命是否源於火星?」或是「何時火星上面會有地球人?」類似這些精彩的問題,大家得讀這本書加以思索。但我知道作者李傑信博士,絕對是優秀的地球人、華人、科學家、作家。他以豐富的NASA工作經驗,說起火星這顆當紅天體的故事,不僅內容深入淺出,文字也舉重若輕。我自己也寫作,深知其中之難。——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陳文屏
 
  最引人遐思的地球鄰居——火星,從古代到現代都是人類想一探究竟的行星。本書用生動的文字結合專業的知識,帶領讀者用身歷其境的視角,進行一段火星探索之旅,在火星探險的時間軸上,提供讀者承先啟後的科普饗宴。——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支援科學家 陳英同

  繼上個世紀六零年代登陸月球之後,人類的下一個目標是二三十年之內登上火星!這是一項艱鉅的挑戰,艱難的地方在哪裡?在這之前人們做了多少努力?未來又有哪些展望?且讓實際參與過火星探測計畫的本書作者、也是科學家的 李傑信教授,以平實易懂的解說方式,帶你一起探究人類火星探索的領域。——臺北市天文協會理事長劉志安

  非常棒的一本書。原來是改版,之前未曾讀過,但作者學識淵博、專業精深、文筆暢達,新版加上20年來最新發展,是地球人在進入火星世紀的當下都該讀的一本好書。——泛科學共同創辦人暨知識長 鄭國威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失落的星图:遗忘在宇宙尘埃中的文明》的图书简介。 《失落的星图:遗忘在宇宙尘埃中的文明》 档案编号:XA-772 | 密级:行星级绝密 一、 导言:时空的褶皱与文明的余烬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图景中,我们所能观测到的光芒,往往只是时间凝固的瞬间。但如果存在着那些早已熄灭,其光芒甚至尚未抵达地球的文明呢?《失落的星图》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考古学著作,它是一场深入宇宙信息熵(Information Entropy)迷宫的理性探险,试图重新构建那些在时间洪流中被彻底抹去的、高阶智能文明留下的“信息残迹”。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即使一个文明彻底湮灭,其存在本身也会在宇宙的背景辐射、时空结构以及暗物质场的微小扰动中留下无法彻底消除的印记。作者团队,汇集了理论物理学、符号学、超维几何学和深度学习领域的前沿专家,提出了“熵痕理论”(Entropic Trace Theory),认为宇宙并非一个完全随机的系统,高组织度文明的活动会在局部区域产生可被特定敏感仪器探测到的、超越自然噪声的结构化偏差。 我们寻找的不是飞船残骸或废弃城市,而是信息本身——那些被编码进基本粒子运动规律中的“算法残留”。 二、 核心理论构建:熵痕与信息茧房 本书的第一部分详细阐述了“熵痕理论”的数学基础。我们首先回顾了信息论在热力学中的地位,接着将目光投向了对宇宙学标准模型(ΛCDM)的修正。作者提出了“宇宙信息饱和点”的概念,即在特定时空体积内,如果信息密度超过某个临界值,系统会倾向于在更高维度上“卸载”多余信息,从而在三维空间中表现为极度有序或极度混乱的局部现象。 1. 费米悖论的新解读:信息的“黑洞” 本书挑战了传统的费米悖论解释,即“他们都在哪儿?”。我们提出,那些远超我们理解的文明,可能并非隐藏或远离,而是它们的存在方式已经超越了我们对“存在”的基本定义。它们可能已经掌握了如何将自身的信息流转化为一种与我们当前物理法则兼容性极低的形式——一种“信息茧房”。这种信息茧房,对外在观测者而言,表现为彻底的、统计学上的随机和不可探测性,仿佛该区域的信息总和被折叠进了更小的空间或更高的频率。 2. 符号学考古学:非线性语言的破译 在第二部分,作者转向了对“信息残留”的实际寻找策略。传统的射电望远镜依赖于我们熟悉的电磁波段。但如果一个先进文明使用引力波、中微子束流甚至时空曲率本身作为信息载体,我们该如何解码? 本书详细介绍了一种基于“张量不变量”的信号识别算法,该算法旨在识别那些“不应该自然出现的”复杂数学结构。例如,一个自然演化的星云,其粒子分布遵循概率分布;但如果其分布中嵌入了非欧几里得几何结构或周期性素数序列,那极有可能就是智慧活动的结果。 我们分析了几个“异常宇宙事件”的数据集,包括GRB(伽马射线暴)尾迹的微小不对称性、球状星团内部的引力微透镜效应异常,试图从中提取出超越自然过程的“人工结构”。 三、 案例研究:银河系边缘的“寂静之环” 全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是针对银河系外缘一个代号为“欧米伽环”的区域的深度剖析。该区域的恒星形成速率、化学丰度以及局部暗物质密度,均表现出与周边区域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1. 结构性悖论 “欧米伽环”中的恒星普遍比预期更古老,化学成分却异常年轻化,仿佛它们经历了某种加速的、逆向的演化过程。作者团队通过模拟推断,这可能是某个超级工程(例如,一个试图将整个星系团转化为计算单元的尝试)失败或被废弃后留下的“结构性后遗症”。那些遗留下来的,不是机器,而是物质结构本身被强行重塑的几何印记。 2. 能量足迹的推测 我们推测,在数百万年前,该区域曾被一种超越戴森球(Dyson Sphere)概念的能量收集结构所环绕——一种能够捕获恒星生命周期中所有潜在能量的“卡尔达舍夫级III+系统”。该系统的崩溃,不是爆炸,而是信息流的瞬间中断,导致周围时空结构产生了巨大的“信息真空”,吸引并扭曲了周围的物质。 四、 哲学反思与未来展望 《失落的星图》的最终目的,并非仅仅是找到外星人,而是重塑我们对“存在”的认知边界。如果文明的终极形态是信息的永恒不灭,那么我们所处的宇宙,是否早已被无数个已经完成使命的文明的“幽灵数据”所充斥? 本书结尾部分,提出了对下一代宇宙望远镜和引力波探测器的设计建议,强调必须将信号处理的核心转向对“非自然数学结构”的搜寻,而非仅仅局限于可被我们当前技术理解的物理现象。 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对宇宙深层信息结构抱有敬畏之心的读者、理论物理学家以及所有相信“被遗忘的,才是最真实的秘密”的探险家的作品。它提醒我们:在寻找生命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学会如何倾听沉默。 关键词: 熵痕理论、信息茧房、张量不变量、符号学考古学、失落文明、宇宙信息熵、费米悖论新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傑信


  美籍華裔科學家,前美國航太總署(NASA)太空任務科學家。

  李傑信臺灣大學物理系畢業,獲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物理學博士,後在職進修獲麻省理工學院科技管理碩士。先進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噴射推進實驗室(JPL)從事太空研究,後調任華盛頓美國航太總署總部,負責管理太空科學飛行實驗任務。美國航太總署給李傑信的退休贈言:感謝40 年來對NASA 科研上的領導和廣泛的貢獻。

  李傑信工作出色,獲得NASA「傑出成就獎章」、「傑出服務獎章」、「銀斯努匹獎」、第一屆太平洋盆地國際太空年「松長紀念獎」。並獲得「通俗科學寫作第一獎」和臺南第一中學「傑出校友獎」等獎項。李傑信管理的太空飛行實驗專案,有8 位諾貝爾獎得主參與。在國際太空合作領域,他是一位具知名度及影響力的人物,並擁有9 項美國專利、發表過90 多篇科學及科技管理論文。

  李傑信熱心投入科普教育,在美國創立了「美國促進中國科普協會」並出任會長,致力推動青少年科普活動,曾舉辦兩屆「中國青少年太空梭科學實驗活動」,參與的中學生達一億二千萬之多。經過他8 年不懈地努力,5 位中國大陸和香港青少年航太愛好者設計的太空實驗搭載物,於1992 和1994 年,兩次成功地使用美國太空梭送上太空。

  李傑信還是一位熱情的科普知識播種者,經常受邀在美國和海峽兩岸中學、大學和社會團體做科普演講,以及受邀在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東森電視臺及飛碟早餐等和眾多平面媒體講評。他的中文科普著作包括:《追尋藍色星球》、《我們是火星人?》、《生命的起始點》、《別讓地球再挨撞》、《天外天》、《宇宙起源》、《宇宙的顫抖》和《火星 我們來了》。此外,他也曾任中國時報「浮士繪」和「中國科技財富雜誌」專欄作家。

图书目录

推薦序
自序

第一章  熒惑守心
的確有一段時間,中國的天文學在世界上遙遙領先,無可匹敵。源於為問而問,別無他求。

第二章  望遠鏡觀測
伽利略把他的第二架20倍的望遠鏡,瞄準了月球,正式揭開了人類天文望遠鏡探測的序幕。

第三章  一飛衝天
進入了「低地球軌道」,是人類一項劃時代的成就,也是地球生物演化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第四章  幾顧茅廬
「水手六號」探測之後,「水」和「冰」兩字開始和火星密切掛鉤。

第五章  「維京人號」登陸
「維京人號」在火星上沒有搜集到證明生命存在的證據。

第六章  火星風貌
火星的平均溫度是攝氏零下65度,地球平均溫度是攝氏零下15度。

第七章  火星的月亮
霍爾繼承火星與戰爭的不解之緣,以戰神阿瑞斯的兩個僕人之名為兩顆新發現的衛星命名。

第八章  諾亞洪水
追尋火星生命,跟著水走。

第九章  生命從天上來
如果火星曾經有過生命,種類可能與地球最古老的細菌生命接近。

第十章  往返火星
去火星取得一塊石頭和一鏟子土,回到地球實驗室化驗,已到了勢在必行的地步。

第十一章  我們是火星人?
火星生命乘坐頻繁出發的隕石列車,抵達地球,播種生命?

第十二章  火星 我們來了
美國「火星2020」任務攜帶「毅力號」漫遊車尋找古老生命跡象。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發射「希望火星任務」火星全球氣象衛星。
中國「胖五」載著「天問一號」,首途火星。
後記
附錄
火星數據
火星大事記
閱讀參考
火星資訊網址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2195
  • 叢書系列:科學+
  • 規格:平裝 / 292頁 / 15 x 21 x 1.4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寫給臺灣故鄉的讀者——一個世界級欣賞火星的群體(2021年版)
李傑信


  《我們是火星人?》一書繁體版2000年在臺灣初版,後簡體版在2003年和2009年於中國又再版了兩次。這幾版雖然間隔了9年,但內文沒變。新世紀伊始,火星探測仍然如火如荼前行,人類戰戰兢兢地使用了每個珍貴的發射窗口,繼「維京人號」和「火星探路者號」之後,又送上去了「精神號」與「機會號」漫遊小車,並布置了軌道高解析度照像神器「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再槓上開花,「鳳凰號」成功登陸火星北極區域;旗艦設備「火星科學實驗室」也順利到位,極大幅度增強了人類從火星取得更高品質資料的能力。20年就在前仆後繼的9次發射窗口中過去了,人類火星數據庫又膨脹了幾十倍。所以,有好幾位熱情的臺灣讀者朋友就問作者:李傑信先生,火星數據又增加了這麼多,舊瓶新酒,為什麼火星書不更新啊?

  說真格的,為《我們是火星人?》這本書增添千禧年以來火星新的發現,是作者一直耿耿於懷的大事。每次媒體炒作從火星傳來的資料,我都仔細掂量,看看它的分量夠不夠激起我的熱情到為火星新資料開篇闢頁的地步,記錄下這批新資料為人類火星知識寶庫立下的汗馬功勞。我等呀等的,猛回頭,20年已過,我已從NASA退休,為2000年版火星書添加新資料的熱情依然興致索然。

  激不出熱情是有原因的。人類掌握了深太空探測的利器後,就迫不及待地先把兩架「維京人號」實驗室送到火星,一廂情願地認為,只要一鏟子下去,取到火星土壤,往營養液裡一泡,火星的細菌生命就得活蹦亂跳地現形。從花50億美元取得的「維京人號」資料,人類痛苦地學到了火星地表的性質特異,即,經數十億年太陽紫外線的轟擊,火星地表已被消毒得清潔溜溜,是無菌環境。

  到了21世紀初,人類回顧過去近30年的研究歷程,整理出一個嶄新概念:生命一定得和液態水共存。要想找到過去甚或現在的火星生命,並不是一鏟子土泡營養液那麼簡單容易的事。完全沒有近路可抄,唯一可執行的策略,就是耐心地在火星上尋找水的痕跡,跟著水走!

  2003年「跟著水走」的策略上路後,到2009年尚無標幟性的斬獲。但到了2018年時,「好奇號」新型漫遊車已在火星地表工作了5年,發現了一些重要的含氧和各類鹽分的礦石,導致在理論上火星的液態水能以冷到攝氏零下一百多度的「鹹水」狀態存在,並可溶入飽和量的氧氣,足夠供應細菌生命存活所需。科學家在2018年12月發表的這個結論,大概夠資格成為人類過去40多年從「維京人號」火星探測以來最重要的發現和成就!

  2018年底發表的這篇火星論文,的確為《我們是火星人?》這本書添增「跟著水走」這系列新知識的意念帶來了震撼力。但即便引擎已被打著了火,尚不知油箱裡的燃料能跑多遠,也不知道它能給作者帶來多久的衝擊力。

  我寫書的動力一定要來自那股能觸動心靈的力量。就以最近幾年寫的三本書為例。《天外天》,黑暗宇宙的出現,刺激了我對這門深不見底的知識的追求。《宇宙起源》,人類通過對電磁波黑體輻射的理解,看清楚了令我激動到骨髓裡的宇宙今生來世。《宇宙的顫抖》,用我能掌握最簡單易懂的語言,把愛因斯坦驚心動魄的引力波說個透澈。

  其實,為2000年版火星書添增新內容的最強原始激情動力,老早就已深埋在我心底。

  作者生於中國,5歲時因戰亂隨家人從中國東北步行逃難,數千公里長途跋涉,最終幸運地安抵臺灣。在臺灣我有了難得的機會,從小、中學到臺大物理系畢業,後留學美國,獲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物理博士學位,進入加州理工學院噴射推進實驗室(JPL)工作,再調任美國聯邦政府在華府的航太總署(NASA)總部,負責技術管理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科學實驗任務。直到2018年,美國航太總署才讓我於75 歲之齡退休,並給予贈言:感謝40年來對NASA 科研上的領導和廣泛的貢獻。

  回顧我的一生,是臺灣給了我幸福安全的成長環境和完整的基礎教育。雖因我的工作每天都得面對著一個浩瀚的宇宙,並在35歲時就自詡永為宇宙公民,但我身體中流的是中華民族的血液。臺灣是我在地球上唯一的故鄉,那裡住著我宇宙生命中的鄉親,是我在渺小地球上的根。

  所以,修訂新版火星書的最原始動力,是想要在上一本火星書出版的20年後,我能和新一代臺灣鄉親讀者,一起分享21世紀火星新知識帶來的激情。常有臺灣年輕的讀者和我討論幾本我撰寫的科普書內容。他們對科學知識渴求的熱情令我動容。我書中有些數字是自己計算出來的。在全世界的讀者群中,唯有臺灣讀者們會檢查我書中數據是否能用我說的方法計算出來。李傑信,可別呼嚨我們哦?!臺灣目前雖然沒有進行昂貴的火星計畫,但在我的心目中,臺灣欣賞火星知識的能力,就像能欣賞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一樣,水準是世界一流的。

  新版火星書大幅度增添了約3萬字的內文,包括第八章加了「跟著水走」一節、第九章加了「甲烷」一節和新撰第十二章「火星 我們來了」,並新增25 幅精選圖片(6-2、8-13 至8-15、10-7、12-1 至12-20),其中,圖12-9總結了人類近60年的火星探測活動紀錄,彌足珍貴。此外,也藉此因緣際會增補了火星大事記、閱讀參考、中英文索引,以利讀者查考研讀。

  新版火星書,在臺灣朋友熱情的建議下,就以《穿越4.7 億公里的拜訪:追尋跟著水走的火星生命》為書名。捫心自問,夠得上說,用盡了作者20年庫存的心靈激蕩和寫作激情。也夠得上說,終於為《我們是火星人?》增訂一次,許了願,還了願。

  衷心感謝高涌泉教授、朱國瑞院士和顏素華女士給我的真誠協助。

推薦序

此生必做的一件事-在紅色行星上看藍色夕陽!
臺灣大學物理及天文所教授孫維新


  2018年中,我在科博館策劃推出了一檔特展「漫步太陽系」,展期9個月,是科博館那一年的年度大展。您或許會奇怪,科博館人才濟濟,為什麼會輪到館長親自下海,策劃一檔年度大展?原因無他,就因為過去20年天文學家對太陽系認知的進展飛快,所累積的珍貴資料豐富而有趣,已經徹底改變了科學家對太陽系的認知,但這些知識卻還沒有進入體制內的教科書,所以社會大眾多半毫無概念,我看了著急,乾脆自己規劃一個展覽。館長要策展不難,因為沒有人會反對,所以2018上半年,「漫步太陽系」特展於焉出現。

  這個特展從太陽談起,一路往外來到海王星,也包含了「主小行星帶」、「古柏帶」,和「歐特雲」三處小天體聚居的地方,以及近年來科學家對太陽系的嶄新認知。這裡面有個亮點展品,就是「火星巴士」,那是一個狹長的太空艙,周邊上下共有19面巨大電視,可以同時播出一個3D環景畫面,模擬人在火星地表的生活體驗!那是一個完全不同於地球上的感覺,其中最有趣的比較,就是「藍色行星上的紅色落日」VS.「紅色行星上的藍色落日」!前者是我們在地球上習以為常的景象,後者卻是探測車在火星地表所拍攝的夕陽畫面。這個對比是如此特別,所以我鼓勵參觀民眾把「欣賞紅色行星上的藍色落日」放到自己的Bucket List裡去,列為此生必做的事情之一。

  兩千多年來,火星(中名「熒惑」、西稱「戰神」)在先民的紀錄中史不絕書,它在夜空中的怪異行為總被連結到人世間的禍福窮通。16世紀中期,民智漸開,人們對火星的觀測和思考才逐漸步上科學的坦途,最近50年的探索和成就尤其豐富,我自己目不暇給之餘,總期待能有一本涵蓋完善但可輕鬆閱讀的「火星科普大全」出現,總攬至今人們對火星探索的過程和新知,今天看到李傑信博士的新書,方知期待終於成真!

  李博士是我「長期」的學長,從台大物理系,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再到美國航太總署(NASA),感覺上我一直走著李博士曾經走過的路。李博士在NASA長期主持太空科技研發和行政工作,但到了中年華麗轉身,同時兼有了科普作家的頭銜,他以「圈內人」的身份,在天文宇宙和太空探索領域提供讀者資料豐富、立論有據,但又輕鬆易懂的科普作品,長期造福社會大眾和年輕學子!

  此書雖然是2000年出版的「我們是火星人?」一書的修訂版,但李博士在原先的基礎上增加了更多歷史和文化的內涵,不僅如此,這本書還包含了最新的火星探索任務。就在2021年的2月,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希望號」和中國大陸的「天問一號」分別進入火星軌道,美國的「毅力號」更毫不客氣的直接降落在火星地表。兩週前「天問一號」成功登陸火星,放出探測車「祝融號」開始移動勘查......。李博士在書成之前,將這些探索任務的最新成果一一收纳於此書中,令人感動,也讓這本更新版的火星專書充滿了即時新知!

  時至今日,人類登陸火星甚至長駐該處的夢想離實際發生已經不遠,這本書對社會大眾而言,將成為具備豐富科學內容的一本「火星觀光指南」,有興趣對夜空中這顆紅色行星一探究竟的人們,就請好好看完此書,相信您會有驚喜而豐富的收穫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被“跟著水走的火星生命”这个副标题深深吸引住了。在台湾,我们对水资源的珍视程度是刻在骨子里的,它与生存、文化紧密相连。将这个核心要素植入火星探索,立刻拉近了书与读者的距离,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冰冷岩石,而是可能隐藏着某种“生机”的星球。我推测作者一定花了很多笔墨去描绘在火星上寻找水文迹象的科学过程,也许会有很多关于地质学、化学的描写。我希望这本书能以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科学概念“翻译”给我这样非专业背景的读者。读起来不费劲,又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新知识,这才是优秀的科幻作品的标准。它应该会带有一种独特的“解谜”乐趣,每发现一点与水有关的线索,都像是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小小的灯。

评分

说实话,看到这个书名,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电影《星际穿越》的宏大场面,但又带着一种更加内敛、更具东方哲思的探索味道。四亿七千万公里,这是一个精准到令人不安的数字,它让我想知道,这个“拜访”究竟是何种性质的接触?是机器人任务,还是载人航天?如果是后者,那么角色之间的互动,以及他们在极度压力下的道德抉择,必然是故事张力的核心。我非常欣赏那些能够探讨“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类终极问题的作品。这本书如果能将火星生命的存在与人类文明的未来连接起来,哪怕只是一个开放式的探讨,都会让它在众多太空题材中脱颖而出。我期待看到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如何在宏大的宇宙背景下,依然保持住对个体命运的关注。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科幻与浪漫的色彩,读起来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作者选择了一个极其宏大的叙事尺度——穿越四亿七千万公里,这本身就是一种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致敬。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将硬核科学探索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深入阅读具体内容,但光是这个设定,就让人联想到那些经典科幻小说中对宇宙尺度的敬畏感。它让我想起小时候看那些关于太空旅行的纪录片,那种对未知的好奇心被重新点燃了。我很期待书中如何平衡科学的严谨性与故事的引人入胜程度,毕竟“追寻跟著水走的火星生命”这个主题,本身就带有极强的悬疑色彩,水,在任何文明中都代表着生命的起源,把这个线索放到火星上,无疑为整个故事埋下了最引人入胜的伏笔。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大气磅礴,同时又充满了一种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辨。

评分

这本《穿越4.7億公里的拜訪》,光听名字就觉得作者下了不少苦功做足了资料搜集。我猜想,在描述旅程的艰辛与奇观时,作者应该下了不少笔墨去描绘那段漫长而孤寂的太空航行。对我来说,科幻作品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真实感”,不是指技术上的百分之百准确,而是心理层面上对极端环境的细腻捕捉。我很好奇,在那样一个与地球完全隔绝的环境中,宇航员(或者说“拜访者”)的内心世界会经历怎样的变化?他们会如何应对那种深不见底的孤独?书名中的“拜访”二字,语气很轻柔,似乎暗示着这并非一场征服式的探索,而更像是一次谦卑的、带着敬意的会面。如果作者能够成功刻画出人类面对浩瀚宇宙时的那种渺小与伟大并存的复杂情感,那么这本书的文学价值就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科普读物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应该会充满红色调和深邃的星空对比,给人一种既孤独又充满希望的感觉。作为一名台湾读者,我总觉得我们对“漂泊”和“追寻故土”有着一种天生的敏感。这趟穿越四亿七千万公里的旅程,与其说是在寻找外星生命,不如说更像是一场关于“寻找归属感”的精神远征。我希望作者能通过这次拜访,探讨出一些关于“家园”的定义——当所有已知的坐标都消失后,生命真正的依托点在哪里?这种对“根源”的追问,往往是最好的科幻母题。我猜测这本书在处理科学细节时,会有一种特有的细腻感,可能是受台湾文学作品中注重环境描写的传统影响,即便对象是陌生的火星,也希望能从中读出一种属于生命本身的脉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