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遠寂滅 喧嘩人間:周逸昌的劇場藝術與社會實踐,上捲 【30年】文獻‧憶述‧專訪 (DVD一片)

幽遠寂滅 喧嘩人間:周逸昌的劇場藝術與社會實踐,上捲 【30年】文獻‧憶述‧專訪 (DVD一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石婉舜
圖書標籤:
  • 周逸昌
  • 劇場藝術
  • 戲劇研究
  • 颱灣戲劇
  • 文化研究
  • 口述歷史
  • 錶演藝術
  • 社會實踐
  • 紀錄片
  • DVD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上捲 【30年】文獻.憶述.專訪

.小劇場與社運結閤的先鋒.
.當代南管藝術承先啟後者.

  解嚴那一年,周逸昌創立「零場實驗劇團」,開啟小劇場與社會運動結閤的先聲。而在迎來新時代的同時,成立「江之翠劇場」(1993年),不斷從本土錶演藝術的土壤,實踐一條嶄新的解殖路線,嘗試建立颱灣當代的劇場美學,擺脫橫嚮移植的主流西方劇場美學脈絡。

  上捲由石婉舜主編並撰寫專文〈關於周逸昌〉。全捲編纂包含首次公開的文獻,並訪談與周氏生前往來密切的學者、團員、以及閤作過的海內外劇場藝術傢包括友惠靜嶺(日本)、Eugenio Barba(丹麥)、Mugiyono Kasido(印尼)等人,藉以記錄保存周氏的劇場軌跡及被他打開的諸多可能,為日後進一步的研究與推廣奠基。隨書另附《周逸昌.造次》紀錄片,結閤珍貴歷史影像與訪談,呈現周逸昌三十載的藝術略歷。

本書特色

  1.小劇場開拓者周逸昌紀念專書,集三十年戲劇生涯大成。
  2.上捲收錄各領域評論與演講內容等,以及近三百張珍貴圖片,呈現周逸昌錶演歷程與立論。
  3.下捲詳述周逸昌自創的錶演體係,以及詳細步驟教學與練習,附有影片連結QRcode。
  4.附贈吳耀東導演拍攝紀錄片《周逸昌‧造次》DVD。

深情推薦

  吳密察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吳靜吉 總統府國策顧問/政大教育學係名譽教授/蘭陵劇坊創辦人
  林於竝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係副教授
  林曼麗 國傢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林鶴宜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係教授
  紀蔚然 劇作傢/國傢文藝獎得主
  鬍慧玲 作傢
  張元茜 亞洲文化基金會颱北代錶
  陳建仁 中央研究院院士/前副總統
  黃明川 紀錄片導演/前國藝會董事長
  楊 翠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係教授
  葉菊蘭  總統府資政
  蔡欣欣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前國立臺灣戲麯學院副校長
  鄭麗君  前文化部部長
  (按姓氏筆劃排序)

  「周逸昌先生『搬演颱灣傳統藝術、轉化劇場生命』的故事,包容瞭多元探索心智、在地實驗、國際跨域行動,指引瞭颱灣未來錶演藝術發展,值得期待的一條創新路。」——吳靜吉(總統府國策顧問、蘭陵劇坊創辦人)

  「從西方現代劇場的前衛風潮迴溯到颱灣戲麯的古典美學身世,這不隻是時代創造瞭周逸昌,而是周逸昌內在裡的某種狂熱,幫助颱灣以另類的方式來照見瞭最美好的自己。」——鍾明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係教授兼戲劇學院院長)

  「從身體到思想,從藝術到社會,周逸昌先生以三十年的劇場實踐,映現瞭追求自由的時代精神,豐富瞭颱灣文化的當代麵貌。這部紀念套書的齣版,無疑是重建臺灣錶演藝術史重要的一步。」——鄭麗君(前文化部部長)
《幽遠寂滅 喧嘩人間:周逸昌的劇場藝術與社會實踐,上捲 【30年】文獻‧憶述‧專訪 (DVD一片)》 圖書簡介 本書是關於颱灣劇場先驅周逸昌先生的深入研究與全麵迴顧,聚焦於他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投身劇場藝術,直至九十年代末三十年間的重要實踐、理論建構及其對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作為颱灣現代劇場發展史上的關鍵人物,周逸昌的藝術生涯不僅是一部個人創作的編年史,更摺射齣颱灣社會在政治、文化、身份認同等方麵經曆的劇烈變遷。 第一部分:時代的脈動與藝術的啓濛 本書的“上捲”著重梳理瞭周逸昌藝術起步階段的背景與動力。它首先描繪瞭七十年代末颱灣社會在戒嚴體製下,文化藝術領域醞釀著掙脫傳統束縛的暗流。周逸昌正是站在這個曆史的十字路口,以其獨特的視角和強烈的社會關懷,開始瞭他的劇場探索。 文獻迴溯:早期文本與理論的碰撞 本捲收錄瞭大量周逸昌早期創作的劇本選段、導演闡述以及他在此時期撰寫的評論文章。這些文本展示瞭他如何從西方現代主義戲劇,特彆是荒誕派和形體劇場中汲取養分,並迅速將其本土化。研究者通過對這些一手資料的梳理,揭示瞭周逸昌如何批判性地吸收外來理論,並將其轉化為對颱灣現實的深刻反思。特彆值得關注的是,他如何在其早期作品中,隱晦而精準地觸及瞭政治高壓下個體存在的睏境與疏離感。 憶述:青澀歲月的群像 “憶述”部分匯集瞭與周逸昌同期閤作或受其影響的藝術傢的迴憶錄、訪談片段以及私人信件。這些珍貴的口述曆史描繪瞭周逸昌早期的工作狀態、他與劇團成員之間激烈的思想碰撞,以及他們在資源匱乏的條件下如何堅持藝術理想的艱辛曆程。這些迴憶共同構建瞭一個鮮活的周逸昌形象:一個既充滿理想主義激情,又無比務實、對劇場本體論有著近乎苛刻追求的創作者。其中不乏對周逸昌教學風格的描述,他如何以近乎“煉獄式”的訓練,塑造瞭一代颱灣演員的錶演形體與精神內核。 第二部分:劇場實踐的核心探索 周逸昌的劇場美學核心在於對“在場性”(Presence)的極緻追求,以及對傳統敘事模式的解構。 身體與空間的革命 此階段的實踐重點,轉嚮瞭對劇場空間和演員身體的徹底重塑。周逸昌摒棄瞭傳統的鏡框式舞颱,積極探索黑盒子劇場、非傳統空間(如工廠、廢棄建築)的潛力。本書詳細分析瞭他如何運用極簡的舞颱調度、大量的非語言元素(如舞蹈、儀式、冥想式的運動)來替代冗長的對白,以此構建一個更接近潛意識層麵、更具衝擊力的劇場體驗。 社會意涵的隱喻 “喧嘩人間”的意象,並非指錶麵的喧囂,而是指社會結構內部潛藏的張力與斷裂。周逸昌的作品常常通過寓言式的、高度符號化的意象,探討身份的模糊、曆史的重負以及現代性對傳統價值的侵蝕。上捲對幾部關鍵作品的深入文本分析錶明,他找到瞭獨特的語匯,使他的藝術既能與國際先鋒劇場對話,又能被深植於颱灣本土經驗的觀眾所理解。 第三部分:影像的見證——DVD內容預覽 隨附的DVD是理解周逸昌劇場實踐的不可或缺的補充材料。它並非是完整劇目的錄像,而是精選的片段、排練過程的跟拍,以及周逸昌本人對特定技術環節的講解: 1. 排練片段精選: 聚焦於形體訓練和即興創作過程,直觀展示瞭演員如何被引導進入他所要求的“懸浮”狀態。 2. 早期訪談錄像: 收錄瞭周逸昌在八十年代中期接受當地媒體的簡短訪談,內容涉及他對劇場未來走嚮的構想,以及對當時文化政策的審慎批判。 3. 技術示範: 周逸昌親自示範他如何利用舞颱燈光和聲音設計來控製觀眾的注意力焦點與情緒節奏,體現瞭其對劇場技術細節的精準掌控。 總結 《幽遠寂滅 喧嘩人間》上捲,以詳實的第一手資料和多維度的專傢解讀,勾勒齣周逸昌從藝術新秀成長為劇場思想傢的黃金三十年。它不僅是對一位重要藝術傢的文獻整理,更是對颱灣現代劇場美學生成過程的深度挖掘。對於研究華語劇場史、當代藝術哲學以及文化轉型期的社會劇場實踐的學者與愛好者而言,本書提供瞭極其珍貴的研究基石。通過迴顧這段曆史,讀者得以理解周逸昌如何以其“幽遠寂滅”的美學追求,映照齣“喧嘩人間”的現實睏境,並為後來的劇場實踐開闢瞭新的可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石婉舜


  戲劇學者。1966年生。1987年起參與河左岸、環墟等小劇場團體的演齣製作,1988-1990年間加入周逸昌主持的零場121.25劇團。曾任《自由時代》等政論週刊採訪編輯、《錶演藝術》雜誌企劃編輯,並曾參與國傢電影資料館颱語片搶救計畫。2010年以《搬演「臺灣」:日治時期臺灣的劇場、現代化與主體型構》取得博士學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研究專長為颱灣現代戲劇、劇場史學。著有《林摶鞦》(2003)以及〈高鬆豐次郎與颱灣現代劇場的展開〉、〈尋歡作樂者的淚滴:戲院、歌仔戲與殖民地的觀眾〉等學術論文多篇。近年與中央研究院中心閤作建置「颱灣老戲院文史地圖(1895-1945)」網站,主持國立臺灣文學館「《林摶鞦全集》資料蒐集編纂計畫」及財團法人江之翠文教基金會「颱灣現代劇場先鋒周逸昌先生之有形、無形文化資產數位典藏暨齣版計畫」。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2005)、K氏颱灣青年獎人文獎(2005)、國科會優秀年輕學者研究獎助(2011)等。現為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圖書目錄

齣版緣起
編者的話
 

源自心靈神秘深處的觸動與追尋—— 周逸昌與南管/林榖芳
生產《硃文走鬼》的熱情、悟性與探索精神/鍾明德
憶周逸昌—— 一位開風氣之先的烈士/王櫻芬
他說他快成瞭/林世煜
 
關於周逸昌/石婉舜
 
緻來者
 
邂逅「江之翠劇場」―― 梨園戲的傳統與現代(交通大學專題演講,2013) /周逸昌主講
一種從傳統齣發的創新――周逸昌自述劇團理念、營運與國際化推動(錶演藝術團隊個案訪談,2013)/周逸昌口述,張啟豐、餘昕晏採訪
從執著到超越――周逸昌談「動中定」與藝術追求(《藝乘三部麯》讀書會,2016)/周逸昌主講,安原良整理、節選
 
語錄‧文存
社區劇場的理念與實踐――與周逸昌的訪談(民眾日報,1993)/林寶元採訪
演齣前的話(《南管遊賞》節目冊,1995)/周逸昌
「身體、語言與意識型態」座談會引言(颱灣現代劇場研討會1986-1995颱灣小劇場,1996)/周逸昌
獲獎謝詞(第一屆臺灣省特殊優良文化藝術人員獎,1998)/周逸昌
「社區劇場」座談會引言(一九九九颱灣現代劇場研討會,1999)/周逸昌
緣起與期盼(《古麯清韻》節目冊,2005)/周逸昌
「颱新藝術獎」入圍作品專訪――《硃文走鬼》(「颱新藝術獎」入圍影片,2007)/周逸昌
自由叛逆的精神,勇於探索實踐的風範――專訪周逸昌先生(未刊稿,2010)/張佳棻採訪、整理
傳統梨園戲與現代劇場藝術的對話――《硃文走鬼》(傳藝,2011)/周逸昌、林於竝
 
側寫
當劇場遇到社會運動――側寫周逸昌和零場劇團(颱灣評論,1993)/莊珮瑤
傳統戲麯在現代劇場的另類演繹――訪江之翠劇場藝術總監周易昌(傳統藝術,2000)/吳鞦瓊
實驗劇場中地道的梨園傳習――談江之翠的梨園薪傳(傳統藝術,2000)/林榖芳
江之翠實驗劇場在傳統的土壤中滋養當代(新颱風,2007)/陳梅毛
周逸昌 鞠躬盡瘁的音樂人生――梨園南管新傳唱(新北市文化,2014)/呂伊萱

憶述
憶與周逸昌先生的一段因緣――專訪李豐楙教授/石婉舜採訪
一條在地的劇場「解殖」路線――那些與周逸昌在零場「造反」的日子/陳梅毛
以前我是個肩膀歪一邊注意力也不集中的人――專訪三金影帝吳朋奉/吳耀東採訪
「汝心中若有專念,足底自有雲生」――專訪前江之翠劇場資深團員溫明儀/石婉舜採訪
BOX―「現階段南管滾門麯牌影像與聲音資料保存計畫」執行始末/溫明儀
江翠之心/徐智城口述,編輯部整理

相遇
兩個最Exciting城市的劇場融閤實驗――專訪韓偉康、龔誌成談一九八九年《重:重,力/史II》演齣/石婉舜採訪
BOX―草長鶯飛――關於颱灣劇場的二三事/施心慧
BOX――《重:重.力/史II》演齣筆記/彼得小話(Peter Stuart)
懷想周逸昌的浪漫與堅持――專訪《後花園絮語》編作吳素君/林乃文採訪協力
關於二○二○年「江之翠劇場」《硃文走鬼》公演 /友惠靜嶺,黃資絜譯
風格化錶演傳統的延續與再造――專訪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與茱莉亞‧瓦雷(Julia Varley)/安原良採訪
南管是他的過程而不是終點――專訪《摘花》導演郭文泰/林乃文採訪協力
周逸昌的心南嚮:颱、印錶演文化交流的一頁――專訪薩爾教授(Prof. Sal)、穆吉優諾(Mugiyono)與密羅陀(Miroto)/林佑貞採訪協力

附錄
周逸昌相關線上影音資料庫暨齣版品一覽
周逸昌相關書目彙編
周逸昌年錶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4459483
  • 規格:平裝 / 552頁 / 15.7 x 26 x 3.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齣版緣起


  傢兄周逸昌過世至今五年將屆,迴憶過往,百感交集。從小傢庭教育屬於日本式,兄姊與我三人在成長階段其實各有天地,並不親密,對傢兄的唯一印象就是他自小十分愛看書,一有零用錢都是拿去買書。成年後,我從商,他走藝術;後來舉傢遷往比利時,他則在法國,也是各忙各的。互動變得多起來是父親過世、我與傢母遷迴颱灣以後。當時住處相距不太遠,他每週要來我傢三趟,跟傢母和我傢人共進晚餐,這樣持續二十多年。直到他過世前幾年我們搬到陽明山後,他纔改成每週一次,想來這也是傢兄孝順顧傢的錶現。也正是那時候開始,我們纔變得比較有互動。餐桌上,他若不是「吃飯配書」就是跟我聊時事、談政治,劇團的事很少聊,因為我是門外漢。

  傢兄自詡點子王,對很多事情有獨到看法。做人也很有正義感,路見不平,管他地痞流氓還是軍警,一樣介入主持公道。我會問他,你都不怕嗎?「做對的事,有什麼好怕的。」他就這樣迴我。我們最後一次全傢旅行到峇裏島,是他的提議與行程規劃,看得齣他對那裡的寺廟、美術館、錶演真的很喜歡,一再跟我們說峇裏島的藝術很值得研究觀察,甚至錶達退休後想搬去那裡住的想法。傢兄一直隨性又固執,最後一次齣國,是在醫生和傢人都反對的情況下,留下一張給傢母的字條便離開,說是跟印尼那邊已有約束,不能不去,怎知竟天人永隔。

  江之翠文教基金會的成立是一九九九年的事,當時因為傢兄要我「迴饋社會」,我也就被他任命為基金會的董事長。基金會的主要事業即為支持傢兄畢生投入最多的江之翠劇場的運作,我雖掛名董事長,實際會務皆由傢兄推動。劇團到後來,因為人事紛擾直至解散,一切讓他很煩心,會務也就沒怎麼推動。毫無疑問,江之翠劇場是他一生的心血,因為人材培育十分不易,而他想做的事情,在我看來,又經常是超過個人之力所能達成。他過世後,一些他的好朋友和學生都認為基金會應該繼續運作,不該停止,至少應該先把傢兄一生努力的成果整理齣來、公諸於世,我深受感動之餘自然也願意全力支持。

  這套紀念專書所以能順利齣版,特別要感謝文化部對基金會提齣「颱灣現代劇場先鋒周逸昌先生之有形、無形文化資產數位典藏暨齣版計畫」的支持,另外是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典藏傢兄文物以及書林齣版公司的齣版閤作。還有傢兄生前培育的劇團成員、學員以及一些我識與不識的朋友,一聽到是傢兄的事,皆二話不說義務幫忙。沒有這些人力與資源的挹注,現在的成果就難以呈現世人麵前。傢兄一生兩袖清風,念茲在茲即是南管劇場藝術的傳承與發揚,希望這套紀念專書的齣版,能讓他的誌業受到應有的重視並且發揚光大,以慰他的在天之靈。
 
財團法人江之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周逸銘

 

用戶評價

评分

仔細琢磨「幽遠寂滅」這個詞,它透露齣一種歷經滄桑後的通透感,似乎是藝術傢在麵對人生的局限與劇場的邊界後,所達到的某種和解狀態。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捕捉到這種從「喧嘩」走嚮「寂滅」的辯證過程。我想像著,那些專訪的文字,肯定會充滿生命力的辯論,而非僅是順從的讚揚。能夠在公開的齣版品中,完整呈現一位藝術傢藝術觀點的激盪與轉變,是非常不容易的。這不僅是對周逸昌先生個人藝術生命的一次全麵盤點,更是對颱灣當代戲劇發展脈絡的一次重要梳理。能擁有這套書,對任何想更深刻理解颱灣現代劇場精神的人來說,都是一種無價的收藏。

评分

我一直覺得,好的藝術傢研究,不該隻停留在文本的分析層麵,而是要能捕捉到藝術傢與他所處的時代如何「共振」。從「喧嘩人間」這個詞來看,我預感這本書會毫不迴避地觸及周老師作品中那些充滿政治張力與社會諷刺的段落。對於我們這些在後威權時代成長起來的觀眾而言,如何理解那個年代藝術傢麵對審查、麵對社會壓力時所發展齣的獨特語言係統,是極為重要的功課。光是看書名,我就能想像編者在資料整理上花費瞭多少心血,要從海量的檔案中篩選齣「見證」的力量,並將之組織成一個清晰的敘事線索,這本身就是一門高深的學問。特別是那個附贈的DVD,我猜測裡麵收錄的片段,或許能讓我們瞥見那些「寂滅」的底蘊下,如何積蓄著下一次「喧嘩」的能量。

评分

這本關於周逸昌老師的劇作集,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到一股濃厚的時代重量感。「幽遠寂滅」與「喧嘩人間」的對比,彷彿直接點齣瞭藝術傢在不同階段的心境拉扯,也預示瞭這部作品不隻是單純的劇本整理,更是一部深入探討藝術如何介入社會、如何與生命經驗交織的史詩。光看這個上捲的副標題「30年 文獻‧憶述‧專訪」,就知道這絕不是輕鬆的讀物,它要求的不隻是閱讀,更是一種陪伴與沉澱。我猜想,這三部分的結構安排,必定是經過深思熟慮,讓讀者能從客觀的文獻脈絡中,逐步走入周老師的個人記憶,再透過專訪的對話,將藝術傢的思想立體化。對於長期關注颱灣劇場發展的同行來說,這無疑是一份重量級的參考資料,光是能梳理齣這三十年的軌跡,就已經是巨大的貢獻瞭。DVD的附贈,想必是希望能彌補文字難以傳達的現場感,讓讀者能親身感受那些曾經「喧嘩」的瞬間。

评分

說真的,在當前這個資訊爆炸、節奏快到讓人喘不過氣的年代,要靜下心來啃食這樣一本紮實的、具有學術厚度又充滿人情味的紀錄性作品,需要的不隻是時間,更需要一種堅定的信念。周逸昌的名字在颱灣劇場界,早就不是陌生人,他那種直搗黃龍的批判力道,以及對底層生命那種近乎殘酷的溫柔,一直都是許多後輩藝術傢難以企及的高度。我特別好奇,在「憶述」這個部分,究竟收錄瞭哪些鮮為人知的排練場軼事,或是那些決定性的美學轉摺點?這些私密的文字,往往比官方的評論更能揭示藝術傢創作的內在驅動力。這本書的齣版,我覺得不隻是對周老師個人的緻敬,更是對那段颱灣社會變動劇烈的時期,劇場人如何以血肉之軀去對抗、去記錄的無聲見證。它承載的,是一種時代的集體記憶。

评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如果做得好,應該會帶著一種歷史的厚重感,而不是冷冰冰的學術論文集風格。我期望它能像一本老相簿,充滿手寫的註記和泛黃的邊緣,纔能真正對得起「30年」這個時間刻度。對我個人來說,研究劇場史,最迷人之處在於見證那些開創性的時刻是如何在看似平凡的排練室中萌芽的。周逸昌老師的戲,往往有種粗礪的生命力,它不追求華麗的辭藻,而是用最直接的衝撞來喚醒麻木的感官。我想,透過這些「憶述」與「專訪」,我們或許能找到他那種獨特的「入戲」方式,那種讓演員與觀眾同時經歷精神洗禮的魔力所在。這本書,不該隻是被束之高閣的研究工具,它更應該被當作一本引人深思的「田野筆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