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遠寂滅 喧嘩人間:周逸昌的劇場藝術與社會實踐,上卷 【30年】文獻‧憶述‧專訪 (DVD一片)

幽遠寂滅 喧嘩人間:周逸昌的劇場藝術與社會實踐,上卷 【30年】文獻‧憶述‧專訪 (DVD一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婉舜
图书标签:
  • 周逸昌
  • 劇場藝術
  • 戲劇研究
  • 台灣戲劇
  • 文化研究
  • 口述歷史
  • 表演藝術
  • 社會實踐
  • 紀錄片
  • DVD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上卷 【30年】文獻.憶述.專訪

.小劇場與社運結合的先鋒.
.當代南管藝術承先啟後者.

  解嚴那一年,周逸昌創立「零場實驗劇團」,開啟小劇場與社會運動結合的先聲。而在迎來新時代的同時,成立「江之翠劇場」(1993年),不斷從本土表演藝術的土壤,實踐一條嶄新的解殖路線,嘗試建立台灣當代的劇場美學,擺脫橫向移植的主流西方劇場美學脈絡。

  上卷由石婉舜主編並撰寫專文〈關於周逸昌〉。全卷編纂包含首次公開的文獻,並訪談與周氏生前往來密切的學者、團員、以及合作過的海內外劇場藝術家包括友惠靜嶺(日本)、Eugenio Barba(丹麥)、Mugiyono Kasido(印尼)等人,藉以記錄保存周氏的劇場軌跡及被他打開的諸多可能,為日後進一步的研究與推廣奠基。隨書另附《周逸昌.造次》紀錄片,結合珍貴歷史影像與訪談,呈現周逸昌三十載的藝術略歷。

本書特色

  1.小劇場開拓者周逸昌紀念專書,集三十年戲劇生涯大成。
  2.上卷收錄各領域評論與演講內容等,以及近三百張珍貴圖片,呈現周逸昌表演歷程與立論。
  3.下卷詳述周逸昌自創的表演體系,以及詳細步驟教學與練習,附有影片連結QRcode。
  4.附贈吳耀東導演拍攝紀錄片《周逸昌‧造次》DVD。

深情推薦

  吳密察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吳靜吉 總統府國策顧問/政大教育學系名譽教授/蘭陵劇坊創辦人
  林于竝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副教授
  林曼麗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林鶴宜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教授
  紀蔚然 劇作家/國家文藝獎得主
  胡慧玲 作家
  張元茜 亞洲文化基金會台北代表
  陳建仁 中央研究院院士/前副總統
  黃明川 紀錄片導演/前國藝會董事長
  楊 翠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葉菊蘭  總統府資政
  蔡欣欣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前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
  鄭麗君  前文化部部長
  (按姓氏筆劃排序)

  「周逸昌先生『搬演台灣傳統藝術、轉化劇場生命』的故事,包容了多元探索心智、在地實驗、國際跨域行動,指引了台灣未來表演藝術發展,值得期待的一條創新路。」——吳靜吉(總統府國策顧問、蘭陵劇坊創辦人)

  「從西方現代劇場的前衛風潮回溯到台灣戲曲的古典美學身世,這不只是時代創造了周逸昌,而是周逸昌內在裡的某種狂熱,幫助台灣以另類的方式來照見了最美好的自己。」——鍾明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教授兼戲劇學院院長)

  「從身體到思想,從藝術到社會,周逸昌先生以三十年的劇場實踐,映現了追求自由的時代精神,豐富了台灣文化的當代面貌。這部紀念套書的出版,無疑是重建臺灣表演藝術史重要的一步。」——鄭麗君(前文化部部長)
《幽遠寂滅 喧嘩人間:周逸昌的劇場藝術與社會實踐,上卷 【30年】文獻‧憶述‧專訪 (DVD一片)》 图书简介 本书是关于台湾剧场先驱周逸昌先生的深入研究与全面回顾,聚焦于他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投身剧场艺术,直至九十年代末三十年间的重要实践、理论建构及其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作为台湾现代剧场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周逸昌的艺术生涯不仅是一部个人创作的编年史,更折射出台湾社会在政治、文化、身份认同等方面经历的剧烈变迁。 第一部分:时代的脉动与艺术的启蒙 本书的“上卷”着重梳理了周逸昌艺术起步阶段的背景与动力。它首先描绘了七十年代末台湾社会在戒严体制下,文化艺术领域酝酿着挣脱传统束缚的暗流。周逸昌正是站在这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强烈的社会关怀,开始了他的剧场探索。 文獻回溯:早期文本與理論的碰撞 本卷收录了大量周逸昌早期创作的剧本选段、导演阐述以及他在此时期撰写的评论文章。这些文本展示了他如何从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特别是荒诞派和形体剧场中汲取养分,并迅速将其本土化。研究者通过对这些一手资料的梳理,揭示了周逸昌如何批判性地吸收外来理论,并将其转化为对台湾现实的深刻反思。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他如何在其早期作品中,隐晦而精准地触及了政治高压下个体存在的困境与疏离感。 憶述:青澀歲月的群像 “憶述”部分汇集了与周逸昌同期合作或受其影响的艺术家的回忆录、访谈片段以及私人信件。这些珍贵的口述历史描绘了周逸昌早期的工作状态、他与剧团成员之间激烈的思想碰撞,以及他们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如何坚持艺术理想的艰辛历程。这些回忆共同构建了一个鲜活的周逸昌形象:一个既充满理想主义激情,又无比务实、对剧场本体论有着近乎苛刻追求的创作者。其中不乏对周逸昌教学风格的描述,他如何以近乎“炼狱式”的训练,塑造了一代台湾演员的表演形体与精神内核。 第二部分:劇場實踐的核心探索 周逸昌的剧场美学核心在于对“在场性”(Presence)的极致追求,以及对传统叙事模式的解构。 身體與空間的革命 此阶段的实践重点,转向了对剧场空间和演员身体的彻底重塑。周逸昌摒弃了传统的镜框式舞台,积极探索黑盒子剧场、非传统空间(如工厂、废弃建筑)的潜力。本书详细分析了他如何运用极简的舞台调度、大量的非语言元素(如舞蹈、仪式、冥想式的运动)来替代冗长的对白,以此构建一个更接近潜意识层面、更具冲击力的剧场体验。 社會意涵的隱喻 “喧嘩人間”的意象,并非指表面的喧嚣,而是指社会结构内部潜藏的张力与断裂。周逸昌的作品常常通过寓言式的、高度符号化的意象,探讨身份的模糊、历史的重负以及现代性对传统价值的侵蚀。上卷对几部关键作品的深入文本分析表明,他找到了独特的语汇,使他的艺术既能与国际先锋剧场对话,又能被深植于台湾本土经验的观众所理解。 第三部分:影像的见证——DVD内容预览 随附的DVD是理解周逸昌剧场实践的不可或缺的补充材料。它并非是完整剧目的录像,而是精选的片段、排练过程的跟拍,以及周逸昌本人对特定技术环节的讲解: 1. 排练片段精选: 聚焦于形体训练和即兴创作过程,直观展示了演员如何被引导进入他所要求的“悬浮”状态。 2. 早期访谈录像: 收录了周逸昌在八十年代中期接受当地媒体的简短访谈,内容涉及他对剧场未来走向的构想,以及对当时文化政策的审慎批判。 3. 技术示范: 周逸昌亲自示范他如何利用舞台灯光和声音设计来控制观众的注意力焦点与情绪节奏,体现了其对剧场技术细节的精准掌控。 总结 《幽遠寂滅 喧嘩人間》上卷,以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和多维度的专家解读,勾勒出周逸昌从艺术新秀成长为剧场思想家的黄金三十年。它不仅是对一位重要艺术家的文献整理,更是对台湾现代剧场美学生成过程的深度挖掘。对于研究华语剧场史、当代艺术哲学以及文化转型期的社会剧场实践的学者与爱好者而言,本书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研究基石。通过回顾这段历史,读者得以理解周逸昌如何以其“幽遠寂滅”的美学追求,映照出“喧嘩人間”的现实困境,并为后来的剧场实践开辟了新的可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石婉舜


  戲劇學者。1966年生。1987年起參與河左岸、環墟等小劇場團體的演出製作,1988-1990年間加入周逸昌主持的零場121.25劇團。曾任《自由時代》等政論週刊採訪編輯、《表演藝術》雜誌企劃編輯,並曾參與國家電影資料館台語片搶救計畫。2010年以《搬演「臺灣」:日治時期臺灣的劇場、現代化與主體型構》取得博士學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研究專長為台灣現代戲劇、劇場史學。著有《林摶秋》(2003)以及〈高松豐次郎與台灣現代劇場的展開〉、〈尋歡作樂者的淚滴:戲院、歌仔戲與殖民地的觀眾〉等學術論文多篇。近年與中央研究院中心合作建置「台灣老戲院文史地圖(1895-1945)」網站,主持國立臺灣文學館「《林摶秋全集》資料蒐集編纂計畫」及財團法人江之翠文教基金會「台灣現代劇場先鋒周逸昌先生之有形、無形文化資產數位典藏暨出版計畫」。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2005)、K氏台灣青年獎人文獎(2005)、國科會優秀年輕學者研究獎助(2011)等。現為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图书目录

出版緣起
編者的話
 

源自心靈神秘深處的觸動與追尋—— 周逸昌與南管/林谷芳
生產《朱文走鬼》的熱情、悟性與探索精神/鍾明德
憶周逸昌—— 一位開風氣之先的烈士/王櫻芬
他說他快成了/林世煜
 
關於周逸昌/石婉舜
 
致來者
 
邂逅「江之翠劇場」―― 梨園戲的傳統與現代(交通大學專題演講,2013) /周逸昌主講
一種從傳統出發的創新――周逸昌自述劇團理念、營運與國際化推動(表演藝術團隊個案訪談,2013)/周逸昌口述,張啟豐、余昕晏採訪
從執著到超越――周逸昌談「動中定」與藝術追求(《藝乘三部曲》讀書會,2016)/周逸昌主講,安原良整理、節選
 
語錄‧文存
社區劇場的理念與實踐――與周逸昌的訪談(民眾日報,1993)/林寶元採訪
演出前的話(《南管遊賞》節目冊,1995)/周逸昌
「身體、語言與意識型態」座談會引言(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1986-1995台灣小劇場,1996)/周逸昌
獲獎謝詞(第一屆臺灣省特殊優良文化藝術人員獎,1998)/周逸昌
「社區劇場」座談會引言(一九九九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1999)/周逸昌
緣起與期盼(《古曲清韻》節目冊,2005)/周逸昌
「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專訪――《朱文走鬼》(「台新藝術獎」入圍影片,2007)/周逸昌
自由叛逆的精神,勇於探索實踐的風範――專訪周逸昌先生(未刊稿,2010)/張佳棻採訪、整理
傳統梨園戲與現代劇場藝術的對話――《朱文走鬼》(傳藝,2011)/周逸昌、林于竝
 
側寫
當劇場遇到社會運動――側寫周逸昌和零場劇團(台灣評論,1993)/莊珮瑤
傳統戲曲在現代劇場的另類演繹――訪江之翠劇場藝術總監周易昌(傳統藝術,2000)/吳秋瓊
實驗劇場中地道的梨園傳習――談江之翠的梨園薪傳(傳統藝術,2000)/林谷芳
江之翠實驗劇場在傳統的土壤中滋養當代(新台風,2007)/陳梅毛
周逸昌 鞠躬盡瘁的音樂人生――梨園南管新傳唱(新北市文化,2014)/呂伊萱

憶述
憶與周逸昌先生的一段因緣――專訪李豐楙教授/石婉舜採訪
一條在地的劇場「解殖」路線――那些與周逸昌在零場「造反」的日子/陳梅毛
以前我是個肩膀歪一邊注意力也不集中的人――專訪三金影帝吳朋奉/吳耀東採訪
「汝心中若有專念,足底自有雲生」――專訪前江之翠劇場資深團員温明儀/石婉舜採訪
BOX―「現階段南管滾門曲牌影像與聲音資料保存計畫」執行始末/温明儀
江翠之心/徐智城口述,編輯部整理

相遇
兩個最Exciting城市的劇場融合實驗――專訪韓偉康、龔志成談一九八九年《重:重,力/史II》演出/石婉舜採訪
BOX―草長鶯飛――關於台灣劇場的二三事/施心慧
BOX――《重:重.力/史II》演出筆記/彼得小話(Peter Stuart)
懷想周逸昌的浪漫與堅持――專訪《後花園絮語》編作吳素君/林乃文採訪協力
關於二○二○年「江之翠劇場」《朱文走鬼》公演 /友惠靜嶺,黃資絜譯
風格化表演傳統的延續與再造――專訪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與茱莉亞‧瓦雷(Julia Varley)/安原良採訪
南管是他的過程而不是終點――專訪《摘花》導演郭文泰/林乃文採訪協力
周逸昌的心南向:台、印表演文化交流的一頁――專訪薩爾教授(Prof. Sal)、穆吉優諾(Mugiyono)與密羅陀(Miroto)/林佑貞採訪協力

附錄
周逸昌相關線上影音資料庫暨出版品一覽
周逸昌相關書目彙編
周逸昌年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4459483
  • 規格:平裝 / 552頁 / 15.7 x 26 x 3.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出版緣起


  家兄周逸昌過世至今五年將屆,回憶過往,百感交集。從小家庭教育屬於日本式,兄姊與我三人在成長階段其實各有天地,並不親密,對家兄的唯一印象就是他自小十分愛看書,一有零用錢都是拿去買書。成年後,我從商,他走藝術;後來舉家遷往比利時,他則在法國,也是各忙各的。互動變得多起來是父親過世、我與家母遷回台灣以後。當時住處相距不太遠,他每週要來我家三趟,跟家母和我家人共進晚餐,這樣持續二十多年。直到他過世前幾年我們搬到陽明山後,他才改成每週一次,想來這也是家兄孝順顧家的表現。也正是那時候開始,我們才變得比較有互動。餐桌上,他若不是「吃飯配書」就是跟我聊時事、談政治,劇團的事很少聊,因為我是門外漢。

  家兄自詡點子王,對很多事情有獨到看法。做人也很有正義感,路見不平,管他地痞流氓還是軍警,一樣介入主持公道。我會問他,你都不怕嗎?「做對的事,有什麼好怕的。」他就這樣回我。我們最後一次全家旅行到峇里島,是他的提議與行程規劃,看得出他對那裡的寺廟、美術館、表演真的很喜歡,一再跟我們說峇里島的藝術很值得研究觀察,甚至表達退休後想搬去那裡住的想法。家兄一直隨性又固執,最後一次出國,是在醫生和家人都反對的情況下,留下一張給家母的字條便離開,說是跟印尼那邊已有約束,不能不去,怎知竟天人永隔。

  江之翠文教基金會的成立是一九九九年的事,當時因為家兄要我「回饋社會」,我也就被他任命為基金會的董事長。基金會的主要事業即為支持家兄畢生投入最多的江之翠劇場的運作,我雖掛名董事長,實際會務皆由家兄推動。劇團到後來,因為人事紛擾直至解散,一切讓他很煩心,會務也就沒怎麼推動。毫無疑問,江之翠劇場是他一生的心血,因為人材培育十分不易,而他想做的事情,在我看來,又經常是超過個人之力所能達成。他過世後,一些他的好朋友和學生都認為基金會應該繼續運作,不該停止,至少應該先把家兄一生努力的成果整理出來、公諸於世,我深受感動之餘自然也願意全力支持。

  這套紀念專書所以能順利出版,特別要感謝文化部對基金會提出「台灣現代劇場先鋒周逸昌先生之有形、無形文化資產數位典藏暨出版計畫」的支持,另外是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典藏家兄文物以及書林出版公司的出版合作。還有家兄生前培育的劇團成員、學員以及一些我識與不識的朋友,一聽到是家兄的事,皆二話不說義務幫忙。沒有這些人力與資源的挹注,現在的成果就難以呈現世人面前。家兄一生兩袖清風,念茲在茲即是南管劇場藝術的傳承與發揚,希望這套紀念專書的出版,能讓他的志業受到應有的重視並且發揚光大,以慰他的在天之靈。
 
財團法人江之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周逸銘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關於周逸昌老師的劇作集,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到一股濃厚的時代重量感。「幽遠寂滅」與「喧嘩人間」的對比,彷彿直接點出了藝術家在不同階段的心境拉扯,也預示了這部作品不只是單純的劇本整理,更是一部深入探討藝術如何介入社會、如何與生命經驗交織的史詩。光看這個上卷的副標題「30年 文獻‧憶述‧專訪」,就知道這絕不是輕鬆的讀物,它要求的不只是閱讀,更是一種陪伴與沉澱。我猜想,這三部分的結構安排,必定是經過深思熟慮,讓讀者能從客觀的文獻脈絡中,逐步走入周老師的個人記憶,再透過專訪的對話,將藝術家的思想立體化。對於長期關注台灣劇場發展的同行來說,這無疑是一份重量級的參考資料,光是能梳理出這三十年的軌跡,就已經是巨大的貢獻了。DVD的附贈,想必是希望能彌補文字難以傳達的現場感,讓讀者能親身感受那些曾經「喧嘩」的瞬間。

评分

我一直覺得,好的藝術家研究,不該只停留在文本的分析層面,而是要能捕捉到藝術家與他所處的時代如何「共振」。從「喧嘩人間」這個詞來看,我預感這本書會毫不迴避地觸及周老師作品中那些充滿政治張力與社會諷刺的段落。對於我們這些在後威權時代成長起來的觀眾而言,如何理解那個年代藝術家面對審查、面對社會壓力時所發展出的獨特語言系統,是極為重要的功課。光是看書名,我就能想像編者在資料整理上花費了多少心血,要從海量的檔案中篩選出「見證」的力量,並將之組織成一個清晰的敘事線索,這本身就是一門高深的學問。特別是那個附贈的DVD,我猜測裡面收錄的片段,或許能讓我們瞥見那些「寂滅」的底蘊下,如何積蓄著下一次「喧嘩」的能量。

评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如果做得好,應該會帶著一種歷史的厚重感,而不是冷冰冰的學術論文集風格。我期望它能像一本老相簿,充滿手寫的註記和泛黃的邊緣,才能真正對得起「30年」這個時間刻度。對我個人來說,研究劇場史,最迷人之處在於見證那些開創性的時刻是如何在看似平凡的排練室中萌芽的。周逸昌老師的戲,往往有種粗礪的生命力,它不追求華麗的辭藻,而是用最直接的衝撞來喚醒麻木的感官。我想,透過這些「憶述」與「專訪」,我們或許能找到他那種獨特的「入戲」方式,那種讓演員與觀眾同時經歷精神洗禮的魔力所在。這本書,不該只是被束之高閣的研究工具,它更應該被當作一本引人深思的「田野筆記」。

评分

仔細琢磨「幽遠寂滅」這個詞,它透露出一種歷經滄桑後的通透感,似乎是藝術家在面對人生的局限與劇場的邊界後,所達到的某種和解狀態。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捕捉到這種從「喧嘩」走向「寂滅」的辯證過程。我想像著,那些專訪的文字,肯定會充滿生命力的辯論,而非僅是順從的讚揚。能夠在公開的出版品中,完整呈現一位藝術家藝術觀點的激盪與轉變,是非常不容易的。這不僅是對周逸昌先生個人藝術生命的一次全面盤點,更是對台灣當代戲劇發展脈絡的一次重要梳理。能擁有這套書,對任何想更深刻理解台灣現代劇場精神的人來說,都是一種無價的收藏。

评分

說真的,在當前這個資訊爆炸、節奏快到讓人喘不過氣的年代,要靜下心來啃食這樣一本紮實的、具有學術厚度又充滿人情味的紀錄性作品,需要的不只是時間,更需要一種堅定的信念。周逸昌的名字在台灣劇場界,早就不是陌生人,他那種直搗黃龍的批判力道,以及對底層生命那種近乎殘酷的溫柔,一直都是許多後輩藝術家難以企及的高度。我特別好奇,在「憶述」這個部分,究竟收錄了哪些鮮為人知的排練場軼事,或是那些決定性的美學轉折點?這些私密的文字,往往比官方的評論更能揭示藝術家創作的內在驅動力。這本書的出版,我覺得不只是對周老師個人的致敬,更是對那段台灣社會變動劇烈的時期,劇場人如何以血肉之軀去對抗、去記錄的無聲見證。它承載的,是一種時代的集體記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