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遠寂滅 喧嘩人間:周逸昌的劇場藝術與社會實踐,下卷 【演員訓練】梨園戲科步‧動中定

幽遠寂滅 喧嘩人間:周逸昌的劇場藝術與社會實踐,下卷 【演員訓練】梨園戲科步‧動中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守曜
图书标签:
  • 周逸昌
  • 劇場藝術
  • 演員訓練
  • 梨園戲
  • 戲科步
  • 動中定
  • 傳統戲曲
  • 表演研究
  • 文化研究
  • 戲劇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下卷 【演員訓練】梨園戲科步.動中定

.梨園科步的身體運作核心.
.循序漸進的表演者基本功.

  周逸昌將三十年心血投注於淬鍊理想的表演語彙與美感形式,不僅為從頭苦練梨園戲的團員們提出輔助的練習項目,有效掌握科步動作的身體運作核心,也致力於整合身心鍛鍊與開發的各家學習途徑,為表演者提供循序漸進操練的基本功,命名為「動中定演員訓練法」。

  下卷由劉守曜、安原良主編及撰寫〈總說〉,並由魏美慧、鄭尹真示範及解說,呈現周氏演員訓練方法「梨園戲科步訓練」與「動中定演員訓練法」的重建成果,附QR Code連結的紀錄影片,另收錄三位傑出江之翠團員的習藝回顧專文。卷末附錄〈周逸昌演員訓練項目暨師資繫年〉,可總覽周氏歷年為團員安排的各類學習課程項目。

本書特色

  1.小劇場開拓者周逸昌紀念專書,集三十年戲劇生涯大成。
  2.上卷收錄各領域評論與演講內容等,以及近三百張珍貴圖片,呈現周逸昌表演歷程與立論。
  3.下卷詳述周逸昌自創的表演體系,以及詳細步驟教學與練習,附有影片連結QRcode。

深情推薦

  吳密察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吳靜吉 總統府國策顧問/政大教育學系名譽教授/蘭陵劇坊創辦人
  林于竝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副教授
  林曼麗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林鶴宜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教授
  紀蔚然 劇作家/國家文藝獎得主
  胡慧玲 作家
  張元茜 亞洲文化基金會台北代表
  陳建仁 中央研究院院士/前副總統
  黃明川 紀錄片導演/前國藝會董事長
  楊 翠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葉菊蘭  總統府資政
  蔡欣欣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前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
  鄭麗君  前文化部部長
  (按姓氏筆劃排序)

  「從西方現代劇場的前衛風潮回溯到台灣戲曲的古典美學身世,這不只是時代創造了周逸昌,而是周逸昌內在裡的某種狂熱,幫助台灣以另類的方式來照見了最美好的自己。」——鍾明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教授兼戲劇學院院長)

  「積極守護傳統與本土藝術,親身參與宗教儀典與田野踏查,帶領承傳本土藝陣與南管古樂古戲,揭示『文化溯源/省思』的重要性。致敬與緬懷!灑脫不羈,快意任俠的逸昌兄!」——蔡欣欣(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前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

 
《幽遠寂滅 喧嘩人間:周逸昌的劇場藝術與社會實踐》下卷【演員訓練】梨園戲科步‧動中定 書籍簡介: 這部專著深入探討了當代華語劇場領域一位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周逸昌先生的藝術思想、表演美學及其深厚的社會實踐根基。全書以前瞻性的視野和紮實的田野調查為基礎,試圖從一個多維度的角度,揭示周逸昌如何將傳統戲曲的精髓與現代戲劇的語境相融,構建出一套獨特而富有生命力的劇場體系。本書的重點聚焦於他對“劇場作為社會空間”的理解,以及他如何通過演員訓練,實現藝術的自我革新與社會責任的擔當。 第一部分:藝術哲學的底色——“幽遠寂滅”與“喧嘩人間”的辯證 周逸昌的藝術哲學植根於對存在本質的深刻體悟。書名中的“幽遠寂滅”並非指虛無,而是指一種超越世俗喧囂、直抵生命本源的審美境界,它體現了藝術家在追尋終極真理時所抱持的孤獨與堅定。這種境界的達成,要求演員必須具備超越表演技巧的內在修為。 相對地,“喧嘩人間”則代表了藝術介入現實的強烈意願。周逸昌的戲劇作品,無論是對歷史事件的重述,還是對當代社會現象的批判,都充滿了對人間百態的關懷與介入。本部分深入分析了周逸昌如何運用劇場語言——包括舞臺調度、空間營造和群體意象的構建——來體現這種宏大敘事與微觀情感的交織。我們檢視了他在不同時期創作的代表作,如探討城市變遷的史詩劇,以及聚焦個體倫理困境的實驗性作品,剖析其背後的哲學邏輯。 第二部分:周逸昌的劇場實踐體系:從“形”到“神”的轉化 本書的後半部分,集中火力剖析周逸昌的表演方法論,特別是他如何將傳統戲曲中的“科步”(程式化的動作語彙)提升到一個超越程式的、更具生命力的層次。這不僅僅是對傳統的繼承,更是一種創造性的轉化。 核心訓練模型:梨園戲科步與動中定 周逸昌在長期的教學和排練實踐中,發展出了一套極為嚴苛且富有啟發性的演員訓練體系,其核心在於“梨園戲科步”的現代轉譯和“動中定”的內在控制哲學。 1. 梨園戲科步的重構與解構: 周逸昌認為,傳統戲曲的“科步”不僅是技術的展現,更是角色情感和身份邏輯的載體。他要求演員首先徹底掌握這些經典程式,理解其背後的力學結構與符號意義。然而,他並未止步於模仿。書中詳細闡述了周逸昌如何引導演員對既有的程式進行“解構”:剝離掉時代的陳舊標籤,挖掘其作為人體運動學基礎的普適性。例如,他對於“亮相”的處理,不再僅僅是美學上的定格,而是轉變為角色在極端壓力下精神瞬間凝聚與爆發的物理體現。我們考察了他在排練中如何運用錄影分析和身體感知實驗,幫助演員找到程式背後的“人物內核”。 2. “動中定”的內在修為與專注力訓練: 如果說“科步”是外顯的技術,“動中定”則是內在的控制與精神的定力。這是周逸昌表演哲學中最具原創性的部分。它要求演員在極度複雜、快速變化的動作序列中,保持一種絕對的、不受外界干擾的“中心感”。這種“定”不僅是身體的平衡,更是心靈的專注與意圖的清晰。 書中披露了周逸昌運用的一系列獨特練習,例如: “流變的靜止”練習: 要求演員在持續的、無規律的身體運動(模擬喧嘩人間的混亂)中,準確地捕捉到一個極微小、極短暫的“意圖錨點”,並在此錨點上實現精神上的完全凝固。 “呼吸與重心的同步”: 將中國傳統內家功法的呼吸法融入到戲曲的跑圓場、翻台等高難度動作中,確保動作的外部流暢性不會以犧牲角色的內在氣場為代價。 第三部分:劇場作為社會實踐場域 周逸昌的藝術實踐從不脫離他所處的社會環境。本部分探討了演員訓練如何成為一種社會改造的微觀實驗。他培養出的演員,往往具備極強的環境感知能力和非語言溝通的敏感性。 我們分析了周逸昌如何引導學生將訓練中的“動中定”應用於對社會現象的觀察中:如何在資訊爆炸的環境下保持判斷力,如何在群體狂熱中堅守個體立場。他的劇場不只是對社會的再現,更是對觀眾提出質疑和反思的“修復場域”。 結論:周逸昌留下的藝術遺產 這部著作最終總結了周逸昌對當代劇場的實質貢獻:他成功地架設了一座橋樑,連接了古典的嚴謹、現代的先鋒探索,以及對人類生存困境的永恆關懷。他的演員訓練體系,為那些渴望超越表面模仿、追求真正“入戲”的藝術工作者,提供了一條清晰而充滿挑戰的道路——從身體的精準,通往精神的遼遠。 本書旨在為研究者、導演、演員,以及所有關心當代藝術如何應對複雜社會挑戰的讀者,提供一份詳盡而深入的參考指南。 --- (注:本書僅收錄對周逸昌先生劇場藝術哲學、表演方法論、社會實踐的深度分析與案例探討,不涉及具體的、單一的戲曲科步詳解圖譜或標準化教學手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守曜

  表演藝術家。1964年生。1987年從事劇場工作迄今,創作與演出資歷豐富。早年以演員為重心,曾參與香港、柏林、紐約等國外製作的表演。近年則專注於導演工作,作品橫跨戲劇、舞蹈、戲曲、數位科技等領域。曾創辦光之片刻表演會社劇團、擔任舞蹈空間舞團團長,策展2006台北藝術節「亞洲藝術共同體」單元、2005演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等國內劇團與大專院校之表演教師。與林于竝合譯鈴木忠志《文化就是身體》,主編《跨越夢想的亞細亞》等書。晚近導演作品有《飛馬行》(台灣豫劇團,2016)、《今之昔》(韓國亞洲劇場導演工作坊,2015)、《我的洋娃娃》(日本利賀藝術節,2014)等。表演作品有「Archive or Alive :劉守曜獨舞數位典藏」(台北,2019)、《薩蠻――發展中作品》(巴黎,2015)、《Shapde5.5――劉守曜獨舞》(台北,2014)等。

安原良

  資深演員、翻譯。1969年生。美國紐約大學表演研究碩士。1989年加入優劇場,從事劇場工作迄今。歷任《表演藝術》雜誌企劃編輯、台北藝術推廣協會國外表演節目企畫、中央通訊社新聞編譯。曾任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評鑑委員、台北市文化局藝文活動獎助計畫戲劇類組評審委員、文建會「國際表、導演人才訓練計畫」口譯等,並翻譯專書《德希達》(立緒)與表演藝術節目劇本、特刊多種。劇場演出主要作品有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自己的房間》、《泰特斯》、《親愛的人生》;外表坊時驗團《春眠》;原型樂園《夜市劇場》;創作社劇團《我的洋娃娃》、《#》;窮劇場《親密》等,另多次參與影視演出。2015年起亦在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立清華大學開設戲劇課程,並於各級學校主持戲劇教育工作坊。
 

图书目录

出版緣起
編者的話
 
周逸昌演員訓練方法重建(一)梨園戲科步訓練
總說:掌握梨園戲科步的身體運作核心/劉守曜
重建內容
/魏美慧 訓練項目示範與解說
/劉守曜 圖文編修
/劉振祥 攝影
第一類:支點
第二類:重心
第三類:脊椎
第四類:眼睛焦點
示範線上影音QRcode
 
周逸昌演員訓練方法重建(二)動中定演員訓練法
總說:「動中定演員訓練法」的探索軌跡與理念/安原良
重建內容
/鄭尹真 訓練項目示範與解說
/黃忻怡 示範協助
/安原良 圖文編修
/劉振祥 攝影
第一類:身體
第二類:氣體
第三類:心體
示範線上影音QRcode
BOX―周逸昌「動中定演員訓練法」參考書目/鄭尹真
 
開枝散葉
從素人到專業演員――我在江之翠的表演學習與傳承/魏美慧
一句曲一步科――從「江之翠劇場」學習經歷談歌唱的養成/林雅嵐
苦心孤詣的藝術教育志業――紀念我的老師周逸昌先生/鄭尹真
 
附錄
周逸昌演員訓練項目暨師資繫年/魏美慧等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4459490
  • 規格:平裝 / 216頁 / 15.7 x 26 x 1.3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出版緣起


  家兄周逸昌過世至今五年將屆,回憶過往,百感交集。從小家庭教育屬於日本式,兄姊與我三人在成長階段其實各有天地,並不親密,對家兄的唯一印象就是他自小十分愛看書,一有零用錢都是拿去買書。成年後,我從商,他走藝術;後來舉家遷往比利時,他則在法國,也是各忙各的。互動變得多起來是父親過世、我與家母遷回台灣以後。當時住處相距不太遠,他每週要來我家三趟,跟家母和我家人共進晚餐,這樣持續二十多年。直到他過世前幾年我們搬到陽明山後,他才改成每週一次,想來這也是家兄孝順顧家的表現。也正是那時候開始,我們才變得比較有互動。餐桌上,他若不是「吃飯配書」就是跟我聊時事、談政治,劇團的事很少聊,因為我是門外漢。

  家兄自詡點子王,對很多事情有獨到看法。做人也很有正義感,路見不平,管他地痞流氓還是軍警,一樣介入主持公道。我會問他,你都不怕嗎?「做對的事,有什麼好怕的。」他就這樣回我。我們最後一次全家旅行到峇里島,是他的提議與行程規劃,看得出他對那裡的寺廟、美術館、表演真的很喜歡,一再跟我們說峇里島的藝術很值得研究觀察,甚至表達退休後想搬去那裡住的想法。家兄一直隨性又固執,最後一次出國,是在醫生和家人都反對的情況下,留下一張給家母的字條便離開,說是跟印尼那邊已有約束,不能不去,怎知竟天人永隔。

  江之翠文教基金會的成立是一九九九年的事,當時因為家兄要我「回饋社會」,我也就被他任命為基金會的董事長。基金會的主要事業即為支持家兄畢生投入最多的江之翠劇場的運作,我雖掛名董事長,實際會務皆由家兄推動。劇團到後來,因為人事紛擾直至解散,一切讓他很煩心,會務也就沒怎麼推動。毫無疑問,江之翠劇場是他一生的心血,因為人材培育十分不易,而他想做的事情,在我看來,又經常是超過個人之力所能達成。他過世後,一些他的好朋友和學生都認為基金會應該繼續運作,不該停止,至少應該先把家兄一生努力的成果整理出來、公諸於世,我深受感動之餘自然也願意全力支持。

  這套紀念專書所以能順利出版,特別要感謝文化部對基金會提出「台灣現代劇場先鋒周逸昌先生之有形、無形文化資產數位典藏暨出版計畫」的支持,另外是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典藏家兄文物以及書林出版公司的出版合作。還有家兄生前培育的劇團成員、學員以及一些我識與不識的朋友,一聽到是家兄的事,皆二話不說義務幫忙。沒有這些人力與資源的挹注,現在的成果就難以呈現世人面前。家兄一生兩袖清風,念茲在茲即是南管劇場藝術的傳承與發揚,希望這套紀念專書的出版,能讓他的志業受到應有的重視並且發揚光大,以慰他的在天之靈。
 
財團法人江之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周逸銘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文字的選用到結構的安排,能感受到這套書的編纂者是下了極大苦心的。尤其「下卷」的標題,直接切入「演員訓練」,顯示了這套書的野心——不僅是「講述」周逸昌的故事,更是要「傳承」他的方法論。對許多在傳統戲曲領域摸索的年輕學子而言,缺乏系統性的訓練指南是個大問題。如果這本書能將周老先生的教學精髓——那些口耳相傳、難以言喻的「心法」——具體化為可理解的文字和步驟,那將是極為珍貴的文獻。我好奇,書中是否提及了「動中定」如何對應到演員的心靈修為,畢竟戲曲的「定」往往是心法的展現,而非單純的肌肉控制。

评分

這本書的厚度與深度,光從書名就能感受到,它顯然不是一本輕快的傳記或入門手冊,而是一部嚴肅的學術研究與藝術田野調查的結晶。對於關心台灣劇場發展脈絡的人來說,周逸昌先生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座標。他的藝術實踐,必定折射出戰後台灣社會在文化認同上的拉扯與掙扎。我們常說,戲曲是時代的鏡子,那麼《幽遠寂滅,喧嘩人間》這面鏡子,會映照出哪些被我們遺忘或忽略的底層聲音?特別是「社會實踐」這個關鍵詞,讓我不禁猜想,書中是否探討了劇場如何介入公共領域、如何與社區、與觀眾產生更深層的對話?這比單純的舞台美學探討更引人入勝,它觸及了藝術作為一種社會行動的力量。

评分

這本關於周逸昌先生的戲曲藝術與社會實踐的巨著,光看書名就覺得氣勢非凡。《幽遠寂滅,喧嘩人間》這幾個字,道盡了劇場的本質——在靜謐的藝術追求與喧囂的現實碰撞之間尋找平衡。光是想像周老先生在梨園裡耕耘數十載的心路歷程,就足以讓人肅然起敬。身為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耳濡目染布袋戲與歌仔戲的觀眾,我對傳統戲曲的堅韌生命力有著深刻的體會。然而,要將這些口耳相傳的技藝,轉化為有系統、可傳承的學問,並探討其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這絕非易事。期待這本書能深入剖析,如何從老戲台上的身段、唱腔中,提煉出具有普世價值的表演理論。尤其卷名點出「演員訓練:梨園戲科步.動中定」,這簡直是切中要害,光是這幾個字就讓我好奇,書中如何拆解傳統戲曲訓練中「動中求靜,靜中寓動」的精妙哲學。

评分

閱讀這類探討藝術家生命軌跡與思想體系的書籍,最吸引我的往往是那些細微處的描摹,那些未被主流文獻記錄下來的「眉角」。周逸昌先生的藝術風格,想必是揉合了時代的巨變與個人的深刻體悟。我猜測,下卷的重點——「梨園戲科步.動中定」——不會只是枯燥的技術分解,而是會結合他個人的舞台經驗,去闡釋所謂「定」的藝術修為。在當代劇場,演員的訓練往往著重於情感的爆發與身體的自由,與傳統戲曲中嚴謹的程式化訓練截然不同。因此,我非常期待看到書中如何建構一個橋樑,讓現代人理解,那種看似僵硬的「科步」,實則蘊含著極高的精神集中度與生命力的流動。這不僅是回顧歷史,更是對當代表演教育提出深刻的反思與質疑。

评分

台灣的劇場界,一直都在尋找自身的定位,在西方現代戲劇的衝擊下,如何保有東方美學的獨特性?這本書或許提供了一把鑰匙。周逸昌先生的藝術生命,本身就是一個關於「繼承與創新」的宏大敘事。他所代表的,是一種在特定歷史時空下,對於傳統美學的堅守與再詮釋。如果「梨園戲科步」的探討足夠詳盡,我想它提供的價值遠超戲曲界本身,對於現代舞、身體劇場乃至於當代表演藝術,都具有極大的啟發性。光是「寂滅」與「喧嘩」的並置,就暗示了這套書的視野宏大,既要深掘幽微的藝術本質,也要直面人間的複雜世情,這套書無疑是值得所有關心台灣文化主體性發展的人仔細品讀的重量級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