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版自序
撰寫本書時,我的考慮是:透過閱讀本書,使讀者對邏輯學有一個基本的輪廓性瞭解,又對其最基本的內容、方法和技能有較好的掌握,特別是激起讀者進一步學習邏輯學的興趣和欲望。基於這樣的考慮,我認為,本書既應該有足夠的資訊量,使讀者讀完本書確實有所收穫,又要避免過於專業艱深的內容,以免嚇跑一般讀者;本書應該盡可能寫得生動有趣,而不要一味摺磨讀者的忍耐力;既然是「十五講」,就要適當保持講課的風格。而我所理解的講課風格,就是口語化風格和散文風格,允許適當的「閒筆」,例如:穿插、引申、離題、跑題,形散而神不散,從而使課堂顯得生動活潑,使文章顯得搖曳生姿。
好在我有長期在北京大學開設通識選修課—「邏輯導論」的經驗,這門課程已經開設多年,似乎很受學生歡迎。每次開課,學校安排的是一百五十人教室,但想選課的,似乎總比能夠容納的多。課堂效果和學生反應都還不錯,課後必有的教學評估,學生給的分數和評價都還不低。令我感動的是,有一次選課時,有學生遞給我一張紙條,說她剛入燕園,就聽學長們說,邏輯導論是一門好課,因此,請我務必讓她選上這門課。
學生對我教學的反應使我心堪慰,讓我覺得自己作為大學教師的職業角色至少是閤格的。我希望,讀者對本書的反應也能夠使我感到欣慰,讓我覺得我作為作者(幾乎是半職業的)似乎也不是太差,所寫的書還能夠賣得齣去,至少能夠讓相當數量的讀者讀後覺得滿意,當然,本書如有任何疏漏和錯誤,歡迎讀者不吝賜教,我將不勝感激。
亞裏斯多德有一句名言:「求知是人之本性。」知識帶給我們的快樂,是悠然於心的快樂,是難與人道的快樂。
陳波
2007 年5 月6 日於京郊博雅西園
修訂版自序
《邏輯學十五講》已經齣版多年,這期間,許多讀者寫信給我,對這本書給予充分肯定,說瞭不少好話;也從愛護的角度齣發,不辭辛勞,幫我指齣書中的一些錯訛之處,由於時間拖得很長,有些紀錄遺失瞭,我這裡僅列齣幾位這樣做過的讀者姓名—唐永剛、王龍、鬍一樂、葉誌堅,並嚮他們錶達真誠的謝意!
決定齣版《邏輯學十五講》的修訂版,我的博士生彭杉杉以極其認真的態度審讀此書第一版,幫助找齣其中可能的錯訛。在先前讀者來信和彭杉杉工作的基礎上,我對全書做瞭一次認真的修訂,盡可能改正瞭一切已經發現的錯訛,這是此次修訂的一項重要內容。另一項重要修訂,是在書末增加瞭四個附錄,它們都是我近年來在報刊上發錶有關邏輯學的或長或短論文,並且都涉及對邏輯學的本性及其未來走嚮的整體理解。我當初寫作《邏輯學十五講》時,就為自己設定瞭兩個潛在目標:一是使讀者初步掌握最基本的邏輯知識和技能,二是替讀者描繪齣邏輯學的整體形象,使其對邏輯學有一個輪廓性瞭解。我覺得,修訂版新增加的這四個附錄,是對本書前麵內容的必要補充和擴展,有助於達成我當初為自己設定的第二個目標。
感謝《邏輯學十五講》的所有讀者,希望修訂版仍然會得到讀者們的歡迎和關愛,也歡迎讀者們一如既往地幫助我找齣修訂版中一切可能的錯訛之處。一旦核實,我會在下一次印刷時改正,謝謝!
陳波
2016 年1 月11 日於京西博雅西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