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演義─儒學視野下的寓言闡釋

《金瓶梅》演義─儒學視野下的寓言闡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志宏
图书标签:
  • 金瓶梅
  • 明代小说
  • 儒学
  • 寓言
  • 文学批评
  • 文化研究
  • 性与权力
  • 道德批判
  • 世情小说
  • 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旨在從儒學視角探究《金瓶梅詞話》的書寫性質、著述意識和思想寓意。

  《金瓶梅詞話》自問世以來,即以其「世情」題材和「誨淫」特質,受到讀者高度關注。惟歷來有關《金瓶梅詞話》的文化身分界定問題,始終爭論不休,迄今未成定論。《金瓶梅詞話》作為一部奇書,整體敘事話語創造展現出觀念和做法的突破,饒富藝術魅力。本書寫作的核心關懷,旨在立足於儒學視野之上,針對《金瓶梅詞話》的書寫性質、著述意識和思想寓意等不同面向進行「家國同構」的寓言闡釋,期能由此提出重新認識《金瓶梅詞話》的歷史含義和文化身分的研究觀點。
 
《红楼梦》人物群像与文化意蕴探析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清代章回体小说巅峰之作《红楼梦》的丰富内涵与艺术成就。不同于侧重传统文学评论或仅关注爱情悲剧的传统解读,本书采取多维度、跨学科的考察视角,将《红楼梦》置于其所处的清代社会、文化和思想背景中,尤其聚焦于其中复杂的人物群像塑造、错综的家族兴衰叙事,以及蕴含的深刻文化哲学意蕴。 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力求展现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的博大精深。 第一部分:贾府的兴衰:封建末世的社会肌理 本部分着重于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结构性考察。我们不将贾府简单视为一个衰败的贵族家庭,而是将其视为清代中期封建社会矛盾的缩影和模型。通过细致梳理小说中对内务管理、经济运作、人际关系网络以及政治依附的描写,揭示了“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表象下,权力结构如何从内部开始腐蚀。 重点分析了元春晋封贵妃这一事件对家族命运的转折意义,探讨了古代宗法制度在面对个体欲望和家族延续压力时的内在张力。特别关注了“抄检大观园”这一标志性事件,将其视为家族秩序全面崩溃的前兆,并从法律、道德和人情三个层面剖析了这一行动对园中人物精神世界的摧毁性影响。我们尝试构建一套“贾府衰亡模型”,用以解释其从盛极一时到最终“忽喇喇似大厦倾”的必然性。 第二部分:群芳谱:女性角色的多维解析 《红楼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对数量庞大、性格鲜明的女性角色的精妙刻画。本部分将焦点集中于大观园中的主要女性人物,运用现代文学批评理论,对她们的“自我”意识、社会角色与个体命运之间的冲突进行细致入微的解读。 林黛玉不再仅仅是“多愁善感”的代名词,而是被视为具有高度审美自觉和精神洁癖的独立个体,她的诗歌创作与生存困境构成了对僵化礼教的无声反抗。薛宝钗则超越了“贤淑”的标签,深入探究其世故的理性主义如何在维护家族体面与实现个人价值之间进行艰难的权衡。王熙凤的形象则被置于权力运作的场域中考察,分析其超凡的管理才能如何被体制异化,最终成为体制的牺牲品。 此外,对晴雯、袭人等丫鬟群体的分析,将探讨阶级结构对个体能动性的制约。我们主张,曹雪芹通过这些女性的悲剧,构建了一部“被压抑者的史诗”,展现了在父权社会中,女性如何以各自的方式寻求尊严和意义。 第三部分:宝玉的迷惘:精神探索与生命哲思 贾宝玉的形象是理解全书哲思的关键。本书深入探讨了宝玉“情不情”的核心特质,将其视为对传统儒家“仁”的概念的一种颠覆与超越。他所钟情的“情”,并非仅指男女之爱,而是一种泛爱、一种对生命纯真状态的执着眷恋。 我们分析了宝玉与禅宗、道家思想的隐秘联系,特别是他对于“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体悟,是如何一步步引导他脱离世俗的功名利禄。通过梳理宝玉在不同场景(如祭奠金钏、与妙玉的交流、对太虚幻境的探索)中的心路历程,本书试图描绘出一位在贵族精英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却又极度反叛的“现代灵魂”的早期形态,他拒绝“立德、立功、立言”的传统标准,转而追求内在精神的自由与圆满。 第四部分:诗词曲赋:美学建构与情感载体 《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诗词曲赋的熔铸。本部分专注于对小说中出现的各类文学形式进行专门研究,探讨它们如何服务于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塑造。 我们详细分析了“海棠诗社”的诗作,对比了黛玉、宝钗、探春等人在诗风上的差异,指出这些诗作不仅是文学技巧的展示,更是人物命运的谶语。例如,黛玉的《葬花吟》如何预示了她的生命悲剧,而宝钗的诗歌如何体现其理性、克制的性情。对于小说中穿插的曲子和判词,本书将其视为作者有意设置的“结构性预言”,揭示了作者对全书悲剧结局的掌控力。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将文本的文学性与叙事结构紧密结合起来。 第五部分:文化镜像:清代生活风俗的百科全书 作为一部描绘清代贵族生活的百科全书,《红楼梦》提供了极其详尽的文化、物质和礼仪样本。本部分将从民俗学和文化史的角度,对小说中展现的日常生活细节进行整理和阐释。 涵盖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清代的饮食文化(如茄鲞的制作之谜)、服饰制度(各阶层衣着的等级差异)、建筑园林艺术(大观园的设计理念及其象征意义)、医药养生之道以及繁复的婚丧嫁娶礼仪。通过对这些“物”的细致描摹,本书旨在还原一个生动、立体的清代生活图景,证明《红楼梦》在非虚构的历史记录方面,同样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是研究清代中上层社会生活史不可或缺的文本。 结语:永恒的悲悯 全书最后总结,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洞察与对逝去美好的永恒追忆。这种悲悯超越了具体的阶级或性别,触及了人类共通的对圆满的渴望与幻灭的无奈,这也是其艺术生命力能够穿越时代,持续引发共鸣的根本原因。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志宏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學術專長與研究領域為中國古典小說、敘事理論與批評,著有《「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等書。

 

图书目录

引論:尋繹《金瓶梅》的文化身分            
一、重寫:面向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時代      
二、轉義:寄意於時俗的寓言創造   
三、重讀經典:儒學視野下的寓言闡釋      

第一章 「演義」:明代四大奇書的書寫性質──在正史之外尋求歷史闡釋空間
一、問題的提出
二、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文體/文類屬性的再認識
三、小說大寫:明代四大奇書作為歷史闡釋的話語實踐
四、結語

第二章 一樣「世情」,兩種「演義」──詞話本與說散本《金瓶梅》的題旨比較
一、問題的提出
二、預述性敘事框架的建置      
三、故事類型的設定      
四、經世寓言的建構      
五、結語   
  
第三章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金瓶梅》對於商人階層興起的歷史反思
一、問題的提出
二、發跡:關於商人階層興起現象的關注     
三、變泰:關於士商交往關係變化的理解      
四、小人亂國:天下失政的歷史反思      
五、結語   

第四章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金瓶梅》的淑世意識
一、問題的提出      
二、「齊家」遺言:西門慶縱欲身亡之後      
三、「無父」之家:儒家父權宗法斷裂的隱喻      
四、家國新生:《金瓶梅》的淑世意識—代結語   
  
第五章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金瓶梅》的寓言建構與意識形態
一、問題的提出   
二、寓言:情色與國家政體的交涉
三、意識形態:「女子」與「小人」的認知及其形塑   
四、結語   

第六章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金瓶梅》的情色書寫與道德反思
一、問題的提出
二、好色:情色書寫的時代表徵
三、好色婦女:「女禍」原型的移用   
四、妾婦之道:「經夫婦」的倫理想像       
五、德色辯證:「殺嫂祭兄」的道德反思      
六、結語     
 
第七章 克己復禮為仁 ──《金瓶梅》的政教思維與生命反思
一、問題的提出
二、不刪鄭衛:儒家視野下的政教思維   
三、病體隱喻:己/家/國一體的觀照
四、克己復禮:無私欲之蔽的生命反思      
五、結語

第八章 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日無常萬事休──《金瓶梅》的尊生意識
一、問題的提出      
二、人身難得:與時偕行中的生命觀照
三、知命意識:天人之辨中的尊生思考
四、立命選擇:存心養性中的修身實踐
五、結語

結論   
再版後記
初版後記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228712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7 x 23 x 1.9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哎哟,這本書聽起來就讓人好奇心大起,光是書名裡頭那個「儒學視野」跟「寓言闡釋」的結合,就很有意思了。我猜想,作者肯定不是簡單地在重述《金瓶梅》的故事,而是想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去挖掘文本的深層意涵。畢竟,《金瓶梅》在傳統的文學批評裡頭,常常被放在風月小說的範疇,強調它的世情百態和對人性的刻畫。但是,如果能用儒家的倫理觀、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去重新審視這些角色的際遇和選擇,那畫面感就完全不一樣了。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處理書中那些極度寫實甚至有些「出格」的情節,是否會將其視為對儒家理想徹底崩壞的一種寓言式批判?或者,有沒有可能從中找到一絲絲微弱的、在亂世中掙扎求存的「仁」的影子?這種跨界的解讀,對於我們這些從小在華人文化圈長大、對儒家思想有一定浸潤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場智識上的饗宴。我非常期待看到,當西門慶和潘金蓮的慾望遊戲被放置在「存天理、滅人慾」的框架下時,那種張力會如何爆發,這絕對比單純看故事刺激多了。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或許作者試圖將《金瓶梅》定位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面「警世鐘」,而儒學就是那個用來敲鐘的錘子。但問題是,這鐘到底在警示什麼呢?是「過猶不及」的平衡問題,還是「格物致知」的徹底失敗?我希望看到作者能跳脫出傳統「勸善懲惡」的二元對立,去探討書中人物的「生命力」與「道德性」之間的複雜糾葛。畢竟,一個成功描寫人性深度的小說,其魅力往往來自於它讓讀者在批判的同時,又隱隱產生某種共鳴或理解。如果這本書能夠成功地揭示出,在儒家規範的巨大陰影下,個體的生存掙扎是如何展現出其悲劇性的、甚至帶有某種「非理性之美」的,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出了純粹的學術研究,它會變成引導我們重新思考「何謂良好生活」的一份深刻參照。

评分

這本專著的出版,對我來說,簡直就像是找到了一把解開古代文學密碼的鑰匙。我以前看《金瓶梅》總覺得它太「肉身」了,寫盡了各種情慾和算計,彷彿是徹底的「末世」景象。但如果作者真的能成功地從儒學的「微言大義」上去鑿刻,那就等於賦予了這部巨著一種全新的生命線索。我總覺得,古代的文學作品,無論多麼世俗化,背後總有一層士大夫階層的道德自覺在支撐,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可能就在於,它不再把重點放在描寫「人怎麼墮落」,而是探討「在墮落的過程中,儒家價值是如何被扭曲、被誤讀,最終導致毀滅的」。舉例來說,像「禮」的崩壞,在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但儒學的視角會如何去剖析這種「禮」的虛偽性與其必然性?這不是簡單的道德審判,而是一種結構性的分析。如果能看到作者如何細緻地將《論語》或《孟子》中的概念,對應到小說中的具體情節,那種學術上的精準度,絕對會讓人拍案叫絕。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學術著作,很多都寫得冷冰冰的,術語一堆,讓人望而卻步。但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心頭一熱,感覺它或許能打破這種沉悶。我對「寓言闡釋」這個詞特別敏感,因為它暗示著作者看到了隱藏在故事之下的「大寫的意圖」。如果《金瓶梅》真的是一個寓言,那麼它寓言的對象是什麼?是宋代社會的縮影?是人性的原罪?還是更宏觀的,關於「道」與「器」之間失衡的悲劇?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比較「接地氣」的論述,而不是只有高深的理論堆砌。譬如說,作者會怎麼解釋李瓶兒和潘金蓮這兩個女性角色,在儒家強調的「三從四德」的體系下,她們的行動邏輯是如何被異化,進而成為社會結構失序的犧牲品或推手?這種將「個體悲劇」提升到「文化寓言」層次的解讀,對於像我這樣想在俗世故事中尋找文化根源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夢寐以求的。

评分

最近台灣的學術風氣,似乎越來越傾向於「重讀經典」和「跨文化對話」,而這本書恰好搭上了這股浪潮。我比較好奇的是,作者在進行這種儒學詮釋時,有沒有引入一些比較現代的詮釋學視角,還是完全依循傳統的「義理」來判讀?如果只是用傳統的標準去「譴責」書中的角色,那未免顯得有些老套,畢竟《金瓶梅》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的「不予置評」和「極致的真實」。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種辯證的觀看,也就是說,作者能否在儒學的框架內,解釋為什麼這個框架在面對《金瓶梅》所呈現的商業化和慾望爆炸時代時,會顯得如此蒼白無力。這種「框架的自我反思」,比單純的「框架應用」要深刻得多。如果能看到作者是如何在肯定儒學的價值核心的同時,又直面它在特定歷史情境下的局限性,那這本書的格局就打開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