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產無罪.消費有理
這就是具中國特色的國傢資本主義!
一場體製內的資本主義試驗 由國傢主導的集體消費欲望
跳脫冷戰二元對立迷思 對共產黨政治經濟學的全新解釋
★★★★★ 全麵解密毛澤東時代的資本主義 ★★★★★
當代中國消費研究第一人 葛凱Karl Gerth 消費三部麯集大成之作
是什麼力量塑造瞭二十世紀的世界?人們通常的看法是,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在冷戰時期彼此殊死較勁。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共產黨的目標即是終結資本主義。然而研究近代中國消費主義演變脈絡的葛凱認為,儘管階級鬥爭和平等主義的社會主義論調不絕於耳,但實際上共產黨的政策反而催生瞭各式各樣的資本主義,和更大規模的消費主義。其不僅否定共產主義革命的目標,更貫穿整個毛澤東時代(1949-1976)並一直延續至今。
透過探討中國官方一係列的嘗試,特別是管控人們渴望的事物──手錶、腳踏車、縫紉機、電影和時尚、休閒旅遊及毛澤東像章──葛凱挑戰瞭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和那些被貼上社會主義標籤的國傢最根本的設想。在迴應當代中國龐大消費力對全世界的影響,以及展現人們對量產消費品的渴望背後,本書將關注那股巨大力量如何重塑二十、二十一世紀的世界,並再造人們的生活。
★三大件:毛時代中國三大明星商品
1.手錶
近代化及工業化的重要象徵。戴手錶象徵著一種時間的轉型、標準化及內化。為瞭掌握這種較高技術勞力與科技的產品,中國將國產手錶視為一大目標,開始投入成本研發國貨,此外也透過嚴格管製手錶購買者資格,優先分配給可以擁有手錶的特殊社會成員。由國傢控管的手錶生產及分配,讓手錶成為特殊身分地位(尤以貪汙幹部為甚)的象徵。因此,共產黨公開將工業化的優勢淩駕於消滅階級差異之上,從而擴大瞭與工業資本主義相關的社會不平等。
2.腳踏車
因應都市化及運輸需求的先進移動科技。直到二十世紀九零年代被汽車取代為止,腳踏車一直是重要的地位象徵。中國透過大量國產及品牌打造,助長瞭國內人民的「拜物化」,讓各地人民學會去渴望單一品牌的物品。另外,腳踏車與艱苦勞動的工人屬性,以及等同於男子氣概的正麵社會主義屬性結閤。學會騎腳踏車成為男性的必備技能。而國傢刻意的控管消費數量,也讓腳踏車在都市普及化勝過農村,深化城鄉不平等現象。
3.縫紉機
腳踏式縫紉機大幅增加婦女與女孩的生產力,再生產瞭紡織品生產的性別分工現象,造就女性是主要的使用者。縫紉機同時滿足中國引進國外優越科技產品與創造草根需求的目的,每個經濟底層的人民都可擁有縫紉機修補破舊、增加生產。因縫紉機而增加的產量和額外收入更引發另一輪自我擴張的消費主義。此外,縫紉機與理想女性氣質的連結,也透過大眾媒體宣傳進一步強化;做為女子理想嫁妝的縫紉機,更成為一種文化資本的象徵。
★ 共產黨統治下的消費文化現象
▶ 廣告→從大力抵製到宣傳「國傢消費主義」
原先馬剋思主義指責廣告創造齣不實需求,並助長對盲目崇拜商品的社會現象,因此共產黨控製所有廣告公司及齣版商,打算壓抑這種資本主義的手法。然而,國傢並未消除廣告,而是將其用來改造成「具社會主義色彩的」廣告形式,由上而下塑造並引導人民的物質需求,創造資本積纍。此外,由黨管控的廣告也特別強調社會主義的正麵形象及價值觀。
▶ 殺價→對政府宣稱「不二價」的不信任
討價還價給人們一種控製感,共產黨很難透過禁令來改變這種長期的做法。由於顧客不相信有閤理價格的存在,緻使黨中央推行不二價政策時遭遇很大阻礙,隻好妥協。即使黨努力消除市場慣例,其政策還是隻能取得有限的成功,因為它沒有提供一種夠吸引人的社會主義替代方案。
▶ 排隊→社會主義成功的標誌
長時間排隊購物被認為是損害黨政策的信心,以及浪費潛在的工作時間,因此被國傢認定為反革命運動。然而解放後的資源匱乏,日常用品隨時都可能售罄的恐慌,讓人們看到什麼就排隊購買。無法根除此現象的黨中央,開始透過媒體宣傳排隊是積極行為;排隊是因為人民有更多的錢可以花,排隊更展現瞭社會主義群眾的紀律跟美德。
▶ 毛澤東像章→男女老少都得戴,物質欲望浪潮的終極體現
文革十年初期用來錶明革命身分的強大圖騰。其創造齣來的毛澤東個人崇拜與共產黨社會價值象徵,很快地激起瞭一股物質欲望的浪潮,推動幾十億枚像章在中國及全球各地生產、銷售和收藏。對毛像章的狂熱現象反映瞭工業消費主義的三大核心特徵:大量生產、無止盡地交換討論、以及透過持有來錶達自己的身分及社會地位。促進這種消費主義的同時,也否定瞭共產主義革命的精神。
專文引介
巫仁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聯名推薦
汪 浩(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
萬毓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顏擇雅(齣版人)
本書試圖論證消費主義在現代中國從未銷聲匿跡。毛時代的「共產中國」亦然。雖然早有人將毛時代的中國界定為一種「國傢資本主義」,但本書從消費與物質文化的角度切入,為這個議題提供瞭新的資料與研究視角。本書的齣版絕對有助於更全麵地理解、定位與評價「共產中國」。──萬毓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關於中國大陸在五○與六○年代的歷史,一般人的印象往往集中於政治整風、紅衛兵暴力、經濟實驗、政策災難及大規模饑荒等等,消費主義幾乎是完全無法想像也無法理解的。因為在一般認知裡,力圖實現共產主義的國傢,不太可能齣現資本主義色彩濃厚的消費文化。葛凱教授的這本新書,正是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詮釋這段歷史,也提醒我們思考歷史時,應該重視與大時代相悖的各種現象。──巫仁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各界讚譽
本書試圖論證消費主義在現代中國從未銷聲匿跡。毛時代的「共產中國」亦然。雖然早有人將毛時代的中國界定為一種「國傢資本主義」,但本書從消費與物質文化的角度切入,為這個議題提供瞭新的資料與研究視角。本書的齣版絕對有助於更全麵地理解、定位與評價「共產中國」。──萬毓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對毛澤東時代的消費主義做瞭齣色的研究分析,忠實呈現瞭早期共產中國清規意識形態下的消費衝動跟行為。要理解毛澤東時代的社會、經濟與政治歷史,以及共產黨國傢資本主義造成的緊繃與悲劇,本書至關重要。──Julia Lovell, author of Maoism: A Global History
這本齣眾的著作要求我們從頭到尾重新審視、評估整個時期。葛凱考察瞭毛澤東時代的中國,並提齣如何以消費主義的驅動來重新解讀這一時期。這是一個巨大的課題。如果你想討論中國消費主義,想理解中國消費者為何會有如此行為,理解他們所經歷過的獨特歷史連續性,你勢必得研讀葛凱的學術成果。本書是無庸置疑的典範之作。──Rana Mitter, author of China's Good War: How Memory of the World War II Past is Shaping a Nationalist Future
葛凱將毛澤東時代的中國研究從眾多學術研究的冷戰迷思中解放齣來,它超越瞭過往扭麯我們理解二十世紀中國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二元對立概念,將政治經濟學帶迴辯論的中心。──Oscar Sanchez-Sibon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這本極具挑戰與啟發性的研究,闡明瞭物質財富與欲望對毛澤東的中國有多麼重要。對於任何試圖瞭解消費何以變得如此強大的人來說,本書必不可少。──Frank Trentmann, author of Empire of Things: How We Became a World of Consumers, from the Fifteenth Century to the Twenty-First
本書橫跨瞭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領域的研究討論……強力推薦。──M. G. Roskin, Ch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