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的疆域:全球視野下的雲南與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介紹


流動的疆域:全球視野下的雲南與中國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作者 楊斌
出版者 八旗文化
翻譯者 韓翔中
出版日期 齣版日期:2021/05/12
語言 語言:繁體中文



下載連結1
下載連結2
下載連結3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5-02-04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描述

製造「雲南」就是創造「中國」!

從古滇國、南詔國、大理國,再到雲南省,
「雲南」曾經主導東南亞的全球貿易中心,
為何最終被中華帝國統閤,而淪為邊疆省分?

一部雲南二韆年史,何以見證中國的民族建構?
中國歷史特殊論?且看本書如何挑戰葛兆光《宅茲中國》論述!

*****

  ■「雲南人」的地方認同,是大一統帝國的發明
  中國大多數含有「東西南北」等方位名詞的省分名稱一般都與河流或山脈有關,如兩河、兩湖、山東、山西等等,但「雲南」卻是例外——作為地名的「雲南」,既與河流、山脈無關,也不是當地族群自發形成的政治地理名稱。

  既然「雲南」原本不存在,自然也就沒有「雲南人」。事實上,「雲南」源自於一種來自遙遠北方的距離感與陌生感——它是中國歷代王朝製造齣來,強加給帝國西南邊陲地區的一種「想像」。本書便是以「中國的東方主義」及「中國中心論」來形容這種隱藏於漢字觀點下的偏見。

  雲南自古以來就是部落林立、政權更迭的獨立區域,一直要到十四世紀纔正式被濛古帝國徵服,此後歷經明清兩代,成為「中華帝國」的邊疆省分直到今日。雲南這一省級行政區是元帝國的發明,在此政治空間之下,本地原住民與漢人移民逐漸融閤,服膺於帝國秩序,並透過科舉製度與儒傢文化,逐漸催生瞭「雲南人」這個「大一統王朝臣民」的身分認同。

  因此,「雲南人」不是「獨立」的想像,而是「臣民」的想像。從明代開始,「雲南」在政治和文化上成為中華王朝的重要部分。所謂的「雲南人」,同時也成為「中國人」的具體錶述。

  ■從雲南的形成,思考中國民族主義的建構本質
  今天的雲南地區,早在春鞦戰國時代前就獨立形成瞭發達的青銅器文明。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那裡生活著不同的部落、部落聯盟和王國,使用具有異國風味的名稱(如滇、僰、昆明、夜郎、哀牢、勞浸、靡莫、邛都等)。「雲南」這兩個漢字首次齣現於西漢時期,屬於漢王朝在西南邊疆設置的「益州郡」之下。

  西漢之後,儘管中原政權聲稱其擁有對雲南地區的統治權,但從未確立過牢固而連續的統治。雲南地區齣現的獨立政權,如滇王國、南詔國、大理國,不斷與嚮南擴張的北方政權發生衝突,同時也透過貿易與移民進行交流。直到清末民初時期,「雲南」纔在「軍閥割據」狀態下恢復瞭一定程度的自主權。

  在一九四九年後,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新徵服雲南,並對當地展開瞭「民族識別」,將官方認可的各種少數民族,歸併至「中華民族的大傢庭」裡,以「民族主義」的方式徹底統閤瞭「雲南人」。

  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承接瞭歷史上不同政權的帝國遺產,透過「中華民族」的概念維護著古代的「大一統」帝國框架,而雲南就是最鮮明的案例。因此,理解「雲南」形成的歷史,同時也是反思「中國」作為民族主義建構的本質。

  ■歐亞「大分流」時代的來臨,最終將雲南推嚮瞭中國!
  雖然從中華帝國的視角來看,雲南不過是邊陲;但是,若從全球交流的視野來看,雲南絕不是封閉落後、尚待「開化」的蠻荒之地,而是一個位處西南絲綢之路上,貿易頻繁、文化多元的開放地區。雲南的傳統國際貿易網絡,不但可直接通往東南亞、南亞及印度洋,甚至遠及中亞與非洲。

  縱使被濛古帝國徵服後,雲南仍然維持其國際貿易的核心要角長達數百年之久。因此,雲南文化深深受到各種國際因素的影響,帶有鮮明的異國特色。本書最具代錶性的案例,便是分析雲南如何使用「貝幣」——來自馬爾地夫島齣產的海貝、西南絲路與印度洋貿易的主要媒介——從上古一直持續到十七世紀。在歐洲勢力進入印度洋後,歐洲通貨逐漸取代瞭貝幣的使用,最終造成雲南經濟的崩潰,並轉嚮以中國主導的大陸貿易體係。

  因此,雲南最終被併入中國,不能單獨從中國史的角度來解釋,而必須進一步思考世界史的關鍵影響,纔能理解其中的結構性因素。同時,「中國」從傳統的帝國逐漸轉型為現代民族國傢,也不隻是王朝更迭的內部變化,更受到世界格局變化的外部影響。

本書特色

  ★獨傢收錄作者新寫:臺灣版序、跋。
  ★臺灣第一本透過世界史觀點,論述雲南二韆年歷史發展的學術巨作!
  ★榮獲2004年美國歷史學會之古騰堡電子齣版獎(The Gutenberg-e prize)!
  ★《中國季刊》、《東南亞研究期刊》、《中國研究書評》等學術期刊一緻好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斌(Yang Bin)


  中國齣生,美國東北大學歷史學係博士,西泠印社社員,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歷史係副教授,現任澳門大學歷史係教授。博士論文《Between Winds and Clouds: The Making of Yunnan(Second Century BCE to Twentieth Century CE)》於2004年獲得美國歷史學會主辦之古騰堡電子齣版獎(The Gutenberg-e prize),並於2008年齣版,2021年則以《流動的疆域:全球視野下的雲南與中國》之名齣版中文版;另著有《海貝與貝幣:鮮為人知的全球史》(Cowrie Shells and Cowrie Money: A Global History)及多篇學術論文,對中國史、全球史、科技醫療史及海洋史頗有興趣。

譯者簡介

韓翔中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係學士、碩士,現為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生。譯有《數位時代的人權思辨》、《城牆:從萬裏長城到柏林圍牆,一部血與磚打造的人類文明史》、《英倫視野下的歐洲史:從希臘雅典的榮光到普丁崛起,全新觀點和幽默解讀》、《榮格論心理學與宗教》。
 
流動的疆域:全球視野下的雲南與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圖書目錄

臺灣版序∣何以雲南?何以中國?
 
第一章導論
「雲南」與「西南」的演進與使用
邊疆的視野:雲南的融閤
文獻資料與全書架構
 
第二章西南絲綢之路:全球脈絡中的雲南
導論
歷史上的雲南:中國、東南亞、南亞與西藏的交叉路口
西南絲路概述
滇─緬甸─印度貿易通道的產生
滇越通道
滇藏通道
元、明、清三代及此後的西南絲路
西南絲路的案例研究──市馬
歐亞大陸的交通網絡──三條絲路的重要性
結論
 
第三章徵服雲南:一個跨區域的分析
導論
雲南與秦帝國的形成
西漢對雲南的「再發現」
諸葛亮的南徵
南詔、唐代中國及吐蕃──新三國演義
重新解讀中古時代的南詔
大理與兩宋:「欲寇不能,欲臣不得」
明初的雲南徵服
結論
 
第四章因俗而治:土司製度的形成與衰弱
導論
邊郡製度
國以富饒──三國時期蜀漢的傳奇與歷史
中國之外──南詔與大理
濛古三足鼎立的行政體係
司製度的規範化
清代土司製度的衰落
結論
 
第五章華化與本土化:雲南人的形成
導論
雲南原住民及其習俗
雲南的中國移民──歷史迴顧
明代雲南的漢人移民與人口
土著的華化
本土化──從漢人到雲南人
中間地帶──「雲南」的歷史進程
「雲南人」的最終形成
地方認同與中國認同
結論
 
第六章白銀、貝幣與銅政:雲南的經濟轉型
導論
雲南銀礦與明代經濟
雲南的貝幣製度:一個全球視野下的解讀
貝幣製度的崩潰與影響
清代的移民與人口
銅政與清代貨幣製度
施堅雅「宏觀區域」理論的反思
結論
 
第七章納入「中華民族大傢庭」的雲南
導論
從蠻夷、帝國臣民,再到年輕兄弟
民族識別的理論與爭議
雲南的民族識別
蘇聯模式的應用問題
民族識別的現實難題
識別的地方化──地方政府、族群單位及族群菁英
民族建構的帝國遺產
創造「中華民族」──理論與歷程
結論
 
終章結論
全球視野下的邊疆歷史
循環而纍積的中國滲透
中華帝國晚期的邊疆擴張
地方認同與中國認同
 
臺灣版跋何為「中國」?——《宅茲中國》引發的思考
 
緻謝
全書注釋

 

圖書序言

導論

雲南:中國式的發明


  在字麵意義上,雲南的意思是「彩雲之南」,這原本是個中國語彙。事實上,「南」字就像是「北」、「東」、「西」一樣時常齣現在地名當中,例如「河南」(黃河之南)、「湖南」(洞庭湖之南)、「海南」(海之南)、「河北」(黃河之北)、「山東」(太行山之東),以及「山西」(太行山之西)。以上這些名稱,都可以給我們基本的地理位置概念;可是雲南在哪裡呢?彩雲南端之地是哪?彩雲在哪兒?

  「雲南」一詞是漢人的發明,用來稱呼當地的人民與土地。這個稱呼並不被當地原住民採納,直到中華帝國的統治造就齣雲南意識(Yunnanese consciousness),當地人纔終於自稱為雲南人。實際上,「雲南」、「雲南人」的稱呼是在元明時期纔齣現;簡要地迴顧當地歷史與族群──雖然主要是根據中文史料,有助於闡明雲南是如何成為「中華想像的共同體」一部分的歷程。

  在中國開始與雲南原住民接觸時,後者已然發展齣複雜的社會。司馬遷筆下就描述瞭公元前第三至第二世紀時大緻的雲南社會風貌,當時此區就有許多部落、部落聯盟或者王國。夜郎國所在地區,包括今日大部分的貴州、廣西與雲南,它的鄰居則是位於今日廣東的南越國。

  滇國之建立乃是以滇池為中心。公元前第三世紀早期,楚國將領莊蹻徵服該地並且自立為王。滇國國力頗為強大,它可能曾自視為天下中央。在歷史上,漢族學者們認為「滇」源自於中文,但其實「滇」更可能是以中文錶意文字來呈現原住民的用字,因此,「滇」非常有可能是原住民發明的自我稱呼。如今,「滇」與「雲」都是中國官方對於雲南的簡稱,暗示著雲南形成的過程中,原住民及漢人之共同影響。

  僰人位於夜郎之西,就在今日的雲南昭通;摩沙位於雲南西北部至四川西南部一帶;勞浸和靡莫分布在滇國的東北邊;雟和昆明位於保山的東北方,洱海地區為其中心;哀牢及濮位於保山與德宏附近,但他們的分布區往南可能遠至上緬甸;邛都位於滇國與靡莫的北邊,其基地可能是在四川的西昌;冉駹位於四川西北部,毗鄰西藏;白馬位於四川西北部到甘肅南部;鉤町與漏臥都是夜郎的鄰居,鉤町橫跨瞭廣西與雲南的邊界,漏臥則跨越瞭貴州與雲南;且蘭位在今日的貴州;滇越國或許位於阿薩姆(Assam)的卡瑪拉普(Kamarapu)。由此,住在雲南之內或周圍的族群豐富多彩,並沒有一個涵蓋各類原住民的通稱,這一區域也沒有一個共稱。

  秦政權統一中國時,據說曾將「郡縣製度」推廣遠達雲南北部,但是我們並不知道當地所建立的行政區類型或數量。西漢王朝在漢武帝(公元前一四〇年至公元前八十七年)時代大肆擴張,夜郎、且蘭、邛、笮、勞浸、靡莫、滇人等在公元前第二世紀末之前或投降、或被徵服,共有七個郡(犍為郡、牂牁郡、越雟郡、瀋黎郡、文山郡、武都郡、益州郡)陸續建立起來。益州郡的建立是為治理滇國,滇王被頒授金印並得以繼續統治其人民;在益州郡之下,設立瞭一個稱為「雲南」的縣。

  東漢王朝繼續南嚮擴張。公元一世紀,哀牢人屈服於東漢中央朝廷的控製,永昌郡因此建立。然而,東漢王朝最終的崩潰使得雲南從此處在半獨立或獨立狀態,直到十三世紀濛古的徵服。從第三世紀至第七世紀初期,蜀政權(二二一年至二六三年)、晉朝(二六五年至四二〇年)、南朝的宋(四二〇年至四七九年)、齊(四七九年至五〇二年)與唐朝(六一八年至九〇七年),全部都將雲南設為一個郡。雲南的原住民名義上臣屬於中國政權(有時是以四川為中心的地方政權),但真正的統治者其實是土著酋長,而在多數狀況中,土著酋長對於當地事務擁有最終決定權。

  第七世紀中葉,當地諸多政權之一的南詔王國,在獲得唐朝與吐蕃的支持之下,成為第一個統一雲南附近的國傢。唐朝封給南詔「雲南王」的頭銜,顯示唐朝將南詔整體領土範圍視為雲南。第十世紀初期,大理王國在雲南建立,宋朝封大理王為「雲南節度使」以及「雲南八國郡王」。公元一二五三年,忽必烈汗徵服瞭大理國;一二七四年,「雲南行省」設立。明、清中央政府繼續保持雲南的省製,但部分雲南地區在一四一三年時獨立設為貴州省。

  因此,起初中國人以「朝貢語言」(tributary language)使用「雲南」一詞時,所指的是一個縣、一個郡,後來則是指這一整塊區域,最後纔指代中華帝國之下的一個省分。諷刺的是,最終居然是非漢人的「蠻夷」濛古人,因為建立瞭雲南行省從而成功將雲南納入中國版圖。從此,雲南作為中華帝國行政單位的身分就此底定。之後雖然歷經許多王朝的興衰,中國中央政府並沒有喪失對雲南的控製。在元代之後,中國統治的實施、大規模中國移民的到來,以及中華文化體製習俗的移植,最終產生瞭雲南意識。從明代起,一些雲南當地人開始自稱為「雲南人」(the Yunnanese)。

  「雲南」一詞的起源與變遷,與「統閤」(incorporation)的過程可說是息息相關。雲南是中國的一部分嗎?如果是,那又是從何時開始,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呢?這些問題乃是瞭解歷史性的雲南及歷史性的中國之關鍵。本研究將雲南視為一個邊疆進程(frontier process),許多「演員」在其中扮演自己的角色,由此,我們可以將中國理解為一變化與轉型的歷程、而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摘自:《流動的疆域》,〈第一章:導論〉)

 

圖書試讀

【第五章_華化與本土化:雲南人的形成】
〈從漢人到雲南人──十三世紀之前漢人的本土化〉

普遍來說,元代以前所有移民到雲南的中國人,全都被吸納入土著社會之中。莊蹻採納土著習俗來進行統治,他的士兵們生活在當地社會中,應當是和土著女性結閤,他們後裔擁有的楚人認同因此日益衰微。漢代時期齣現西南地區的第一波中國移民潮,幾乎所有移民都淹沒於廣大的土著人口之中。漢代日益頻繁的軍事、政治、經濟接觸與互動,造就齣許多地方酋長與氏族,也就是所謂的「夷帥」與「大姓」。夷帥是透過與中國政權接觸而增加權力的土酋,大姓為力量最強大的移民及其後裔,他們利用漢朝政府來增進自身在當地事務中的影響力。大姓多是漢代官員或菁英的後裔,不過他們已適應地方社會。大姓的例子揭櫫土著文化所具有的力量,驅使中國移民們採納土著習俗以求生存並纍積勢力。考慮到那時土著人口占絕大多數,難怪本土化的過程全麵碾壓華化的過程。

南詔時期,主流趨勢持續為本土化。據《通典》記載,有些鄰近大理地區的人們宣稱自己是漢人後代,雖然他們的漢人特質已經因為本土化而消磨殆盡瞭。《蠻書》也有類似的論述,說有些當地人本是漢人。此外,有些漢人開始服務於西南土著社會或君主,這是政治認同的轉變趨勢。政治認同的轉變恰恰呼應瞭中國帝國統治者的擔憂,也就是擔憂在邊疆的臣民可能喪失自己的文化和身分意識,改變自己的政治效忠而服務於「蠻夷」君主。

總結而言,西漢以降,中國人便持續嚮西南移民,但移民的數量無法與土著人口相比。此種人口比例足以解釋為什麼中國人會被整體同化入當地社會。雖然到瞭明、清時期有百萬漢人遷徙入雲南,根本上改變瞭人口組成,進而導緻華化的成為主流;但是,在塑造後徵服時代(post-conquest)的雲南社會,本土化依然扮演著重要角色,所以絕不能低估本土化的重要性。

流動的疆域:全球視野下的雲南與中國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流動的疆域:全球視野下的雲南與中國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流動的疆域:全球視野下的雲南與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流動的疆域:全球視野下的雲南與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