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的疆域:全球視野下的雲南與中國

流動的疆域:全球視野下的雲南與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斌
图书标签:
  • 云南
  • 边疆
  • 民族
  • 跨境
  • 全球化
  • 中国
  • 历史
  • 文化
  • 政治
  • 区域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製造「雲南」就是創造「中國」!

從古滇國、南詔國、大理國,再到雲南省,
「雲南」曾經主導東南亞的全球貿易中心,
為何最終被中華帝國統合,而淪為邊疆省分?

一部雲南二千年史,何以見證中國的民族建構?
中國歷史特殊論?且看本書如何挑戰葛兆光《宅茲中國》論述!

*****

  ■「雲南人」的地方認同,是大一統帝國的發明
  中國大多數含有「東西南北」等方位名詞的省分名稱一般都與河流或山脈有關,如兩河、兩湖、山東、山西等等,但「雲南」卻是例外——作為地名的「雲南」,既與河流、山脈無關,也不是當地族群自發形成的政治地理名稱。

  既然「雲南」原本不存在,自然也就沒有「雲南人」。事實上,「雲南」源自於一種來自遙遠北方的距離感與陌生感——它是中國歷代王朝製造出來,強加給帝國西南邊陲地區的一種「想像」。本書便是以「中國的東方主義」及「中國中心論」來形容這種隱藏於漢字觀點下的偏見。

  雲南自古以來就是部落林立、政權更迭的獨立區域,一直要到十四世紀才正式被蒙古帝國征服,此後歷經明清兩代,成為「中華帝國」的邊疆省分直到今日。雲南這一省級行政區是元帝國的發明,在此政治空間之下,本地原住民與漢人移民逐漸融合,服膺於帝國秩序,並透過科舉制度與儒家文化,逐漸催生了「雲南人」這個「大一統王朝臣民」的身分認同。

  因此,「雲南人」不是「獨立」的想像,而是「臣民」的想像。從明代開始,「雲南」在政治和文化上成為中華王朝的重要部分。所謂的「雲南人」,同時也成為「中國人」的具體表述。

  ■從雲南的形成,思考中國民族主義的建構本質
  今天的雲南地區,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前就獨立形成了發達的青銅器文明。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那裡生活著不同的部落、部落聯盟和王國,使用具有異國風味的名稱(如滇、僰、昆明、夜郎、哀牢、勞浸、靡莫、邛都等)。「雲南」這兩個漢字首次出現於西漢時期,屬於漢王朝在西南邊疆設置的「益州郡」之下。

  西漢之後,儘管中原政權聲稱其擁有對雲南地區的統治權,但從未確立過牢固而連續的統治。雲南地區出現的獨立政權,如滇王國、南詔國、大理國,不斷與向南擴張的北方政權發生衝突,同時也透過貿易與移民進行交流。直到清末民初時期,「雲南」才在「軍閥割據」狀態下恢復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權。

  在一九四九年後,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新征服雲南,並對當地展開了「民族識別」,將官方認可的各種少數民族,歸併至「中華民族的大家庭」裡,以「民族主義」的方式徹底統合了「雲南人」。

  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承接了歷史上不同政權的帝國遺產,透過「中華民族」的概念維護著古代的「大一統」帝國框架,而雲南就是最鮮明的案例。因此,理解「雲南」形成的歷史,同時也是反思「中國」作為民族主義建構的本質。

  ■歐亞「大分流」時代的來臨,最終將雲南推向了中國!
  雖然從中華帝國的視角來看,雲南不過是邊陲;但是,若從全球交流的視野來看,雲南絕不是封閉落後、尚待「開化」的蠻荒之地,而是一個位處西南絲綢之路上,貿易頻繁、文化多元的開放地區。雲南的傳統國際貿易網絡,不但可直接通往東南亞、南亞及印度洋,甚至遠及中亞與非洲。

  縱使被蒙古帝國征服後,雲南仍然維持其國際貿易的核心要角長達數百年之久。因此,雲南文化深深受到各種國際因素的影響,帶有鮮明的異國特色。本書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便是分析雲南如何使用「貝幣」——來自馬爾地夫島出產的海貝、西南絲路與印度洋貿易的主要媒介——從上古一直持續到十七世紀。在歐洲勢力進入印度洋後,歐洲通貨逐漸取代了貝幣的使用,最終造成雲南經濟的崩潰,並轉向以中國主導的大陸貿易體系。

  因此,雲南最終被併入中國,不能單獨從中國史的角度來解釋,而必須進一步思考世界史的關鍵影響,才能理解其中的結構性因素。同時,「中國」從傳統的帝國逐漸轉型為現代民族國家,也不只是王朝更迭的內部變化,更受到世界格局變化的外部影響。

本書特色

  ★獨家收錄作者新寫:臺灣版序、跋。
  ★臺灣第一本透過世界史觀點,論述雲南二千年歷史發展的學術巨作!
  ★榮獲2004年美國歷史學會之古騰堡電子出版獎(The Gutenberg-e prize)!
  ★《中國季刊》、《東南亞研究期刊》、《中國研究書評》等學術期刊一致好評!
 
边陲的百年变迁:一个西南边疆省份的现代化图景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一个假设的作者姓名,例如:王建华]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填写一个假设的出版社名称,例如:世纪文库出版社] 字数: 约 1500 字 内容简介: 本书致力于描绘中国西南腹地一个特定省份——[此处指代一个假设的省份,比如“青黎省”]——自清末开埠至改革开放初期,其社会、经济、政治面貌所经历的深刻而复杂的历史转折。这不是一部宏大的全国通史,而是一部聚焦于边陲地带,探讨现代化冲击如何重塑地方经验的微观叙事。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理解“边陲如何成为中心的一部分,以及这种整合过程中的内在张力”。[青黎省]自古以来便被视为帝国治理的边缘,其地理上的复杂性——高耸的山脉、深切的河谷、多样的民族构成——构成了其独特的历史底色。在本书中,我们将深入剖析西方列强的影响、民国政府的建设努力,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对这一地区的统筹规划,是如何一步步将这个“沉睡的边疆”拉入现代化的快车道的。 一、 边缘的觉醒:帝国瓦解与近代化的萌芽(约 1880s - 1920s)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眼于清朝末年帝国控制力的衰退与外部世界的涌入。我们不再将此过程简单视为中央政府的被动反应,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内源性”与“外力驱动”相互作用的复杂场域。 1. 交通的革命与势力的渗透: 考察滇越铁路的修建如何成为一个关键的地理与经济断裂点。铁路不仅带来了商品,更带来了新的社会组织模式和价值观念。我们细致梳理了沿线口岸城市的兴起与衰落,分析了欧洲、日本等国资本在矿产、烟土、木材等领域的初期布局,以及这些布局如何催生了第一批具有近代商业意识的地方精英。 2. 身份的重塑与地方精英的适应: 传统士绅阶层面临挑战。本书通过对[青黎省]几个代表性家族的个案研究,揭示了他们如何在科举废除、新式学堂兴起、以及地方自治运动的浪潮中,选择“拥抱”还是“抵制”新的权力结构。部分地方精英巧妙地利用了清末的“新政”和民国初期的军阀混战,完成了从传统管理者到近代政治参与者的身份转换,为后续的省域整合奠定了基础。 3. 边地治理的初步实验: 探讨民国初期,军阀政府(如唐氏家族或特定派系)在[青黎省]推行的“新式”边疆治理方略。这包括了对税收体系的现代化改造、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改土归流”政策的初步尝试,以及在教育和治安方面为建立国家主权所做的努力。这些努力的成效往往是局部的、充满矛盾的,反映了中央权威在远疆地带的脆弱性。 二、 动荡中的整合与建设:战时、内战与省域的重塑(约 1930s - 1949)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大时代背景下,[青黎省]如何成为一个充满战略意义的“后方”和“前线”。 1. 战时经济的畸形发展: 抗日战争期间,[青黎省]因其内陆腹地的相对安全性和资源潜力,承接了沿海地区的大量工业和人口转移。我们详细分析了“西南联大精神”在本地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如何生根发芽,以及战争物资运输、兵工厂的设立,如何人为地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并引入了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然而,这种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资源过度开发和地方社会结构的紧张。 2. 民族关系的新范式: 面对外部威胁,不同民族群体的“国家认同”经历了重大的考验与重塑。本书关注了国民政府在民族事务上采取的“怀柔”与“强力”并用的政策。通过对[特定少数民族,如彝族或傣族]社区精英的访谈记录(或档案分析),我们探讨了他们如何在国家动员体系中定位自身,以及“抗日救国”的口号如何影响了他们对“国家”概念的理解。 3. 革命的渗透与权力的更迭: 审视了中国共产党在[青黎省]地下斗争、根据地建立和最终夺取政权的过程。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军事胜利,而是对地方社会矛盾的精准把握和对新动员模式的有效运用。我们特别关注了共产党在土地改革和民族政策上的创新实践,以及这些实践如何与当地传统的社会结构产生深刻的碰撞。 三、 国家意志与地方实践:社会主义改造与边疆开发(约 1950s - 1970s)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探讨国家意志如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规模重构[青黎省]的社会肌理。 1. 工业化与基础设施的飞跃: 重点分析了“一五”计划以来,国家对[青黎省]的战略性投入,如大型水利工程、国有林场的建立,以及“三线建设”对偏远山区交通和工业布局的影响。我们评估了这些举措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传统农业生态和地方文化景观带来的不可逆转的改变。 2. 人民公社化与社会动员: 详细考察了人民公社制度在[青黎省]多山、分散的农业环境中推行的困难与结果。我们对比分析了汉族聚居区与少数民族聚居区在集体化过程中的差异,探讨了“大锅饭”制度如何瓦解了传统的互助网络,并在特定时期造成了粮食安全问题。 3. 边疆治理与意识形态的统一: 探讨了文化大革命期间,[青黎省]的社会控制达到了怎样的程度。我们关注了省内意识形态的纯洁性运动,以及对地方宗教信仰、习俗的干预,分析了这些运动如何在维护国家统一表象的同时,压制了地方文化和民间智慧的表达空间。 结论:持续的张力与未完成的现代化 全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青黎省]在百年变迁中所体现出的“不稳定平衡”状态。它成功地从一个被动的、地理上的边缘地带,转变为一个被整合进国家发展战略的区域。然而,这种整合是以牺牲部分地方自主性和文化独特性为代价的。本书强调,理解这个西南边疆的历史,就是理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中央权力、地方经验、民族认同与全球影响之间,永恒的、流动的张力。 [青黎省]的百年故事,是中国国家建构史中一幅生动而复杂的缩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斌(Yang Bin)


  中國出生,美國東北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西泠印社社員,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現任澳門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論文《Between Winds and Clouds: The Making of Yunnan(Second Century BCE to Twentieth Century CE)》於2004年獲得美國歷史學會主辦之古騰堡電子出版獎(The Gutenberg-e prize),並於2008年出版,2021年則以《流動的疆域:全球視野下的雲南與中國》之名出版中文版;另著有《海貝與貝幣:鮮為人知的全球史》(Cowrie Shells and Cowrie Money: A Global History)及多篇學術論文,對中國史、全球史、科技醫療史及海洋史頗有興趣。

譯者簡介

韓翔中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碩士,現為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生。譯有《數位時代的人權思辨》、《城牆:從萬里長城到柏林圍牆,一部血與磚打造的人類文明史》、《英倫視野下的歐洲史:從希臘雅典的榮光到普丁崛起,全新觀點和幽默解讀》、《榮格論心理學與宗教》。
 

图书目录

臺灣版序∣何以雲南?何以中國?
 
第一章導論
「雲南」與「西南」的演進與使用
邊疆的視野:雲南的融合
文獻資料與全書架構
 
第二章西南絲綢之路:全球脈絡中的雲南
導論
歷史上的雲南:中國、東南亞、南亞與西藏的交叉路口
西南絲路概述
滇─緬甸─印度貿易通道的產生
滇越通道
滇藏通道
元、明、清三代及此後的西南絲路
西南絲路的案例研究──市馬
歐亞大陸的交通網絡──三條絲路的重要性
結論
 
第三章征服雲南:一個跨區域的分析
導論
雲南與秦帝國的形成
西漢對雲南的「再發現」
諸葛亮的南征
南詔、唐代中國及吐蕃──新三國演義
重新解讀中古時代的南詔
大理與兩宋:「欲寇不能,欲臣不得」
明初的雲南征服
結論
 
第四章因俗而治:土司制度的形成與衰弱
導論
邊郡制度
國以富饒──三國時期蜀漢的傳奇與歷史
中國之外──南詔與大理
蒙古三足鼎立的行政體系
司制度的規範化
清代土司制度的衰落
結論
 
第五章華化與本土化:雲南人的形成
導論
雲南原住民及其習俗
雲南的中國移民──歷史回顧
明代雲南的漢人移民與人口
土著的華化
本土化──從漢人到雲南人
中間地帶──「雲南」的歷史進程
「雲南人」的最終形成
地方認同與中國認同
結論
 
第六章白銀、貝幣與銅政:雲南的經濟轉型
導論
雲南銀礦與明代經濟
雲南的貝幣制度:一個全球視野下的解讀
貝幣制度的崩潰與影響
清代的移民與人口
銅政與清代貨幣制度
施堅雅「宏觀區域」理論的反思
結論
 
第七章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雲南
導論
從蠻夷、帝國臣民,再到年輕兄弟
民族識別的理論與爭議
雲南的民族識別
蘇聯模式的應用問題
民族識別的現實難題
識別的地方化──地方政府、族群單位及族群菁英
民族建構的帝國遺產
創造「中華民族」──理論與歷程
結論
 
終章結論
全球視野下的邊疆歷史
循環而累積的中國滲透
中華帝國晚期的邊疆擴張
地方認同與中國認同
 
臺灣版跋何為「中國」?——《宅茲中國》引發的思考
 
致謝
全書注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24890
  • 叢書系列:另眼看歷史Another History
  • 規格:平裝 / 464頁 / 11.7 x 22 x 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導論

雲南:中國式的發明


  在字面意義上,雲南的意思是「彩雲之南」,這原本是個中國語彙。事實上,「南」字就像是「北」、「東」、「西」一樣時常出現在地名當中,例如「河南」(黃河之南)、「湖南」(洞庭湖之南)、「海南」(海之南)、「河北」(黃河之北)、「山東」(太行山之東),以及「山西」(太行山之西)。以上這些名稱,都可以給我們基本的地理位置概念;可是雲南在哪裡呢?彩雲南端之地是哪?彩雲在哪兒?

  「雲南」一詞是漢人的發明,用來稱呼當地的人民與土地。這個稱呼並不被當地原住民採納,直到中華帝國的統治造就出雲南意識(Yunnanese consciousness),當地人才終於自稱為雲南人。實際上,「雲南」、「雲南人」的稱呼是在元明時期才出現;簡要地回顧當地歷史與族群──雖然主要是根據中文史料,有助於闡明雲南是如何成為「中華想像的共同體」一部分的歷程。

  在中國開始與雲南原住民接觸時,後者已然發展出複雜的社會。司馬遷筆下就描述了公元前第三至第二世紀時大致的雲南社會風貌,當時此區就有許多部落、部落聯盟或者王國。夜郎國所在地區,包括今日大部分的貴州、廣西與雲南,它的鄰居則是位於今日廣東的南越國。

  滇國之建立乃是以滇池為中心。公元前第三世紀早期,楚國將領莊蹻征服該地並且自立為王。滇國國力頗為強大,它可能曾自視為天下中央。在歷史上,漢族學者們認為「滇」源自於中文,但其實「滇」更可能是以中文表意文字來呈現原住民的用字,因此,「滇」非常有可能是原住民發明的自我稱呼。如今,「滇」與「雲」都是中國官方對於雲南的簡稱,暗示著雲南形成的過程中,原住民及漢人之共同影響。

  僰人位於夜郎之西,就在今日的雲南昭通;摩沙位於雲南西北部至四川西南部一帶;勞浸和靡莫分布在滇國的東北邊;雟和昆明位於保山的東北方,洱海地區為其中心;哀牢及濮位於保山與德宏附近,但他們的分布區往南可能遠至上緬甸;邛都位於滇國與靡莫的北邊,其基地可能是在四川的西昌;冉駹位於四川西北部,毗鄰西藏;白馬位於四川西北部到甘肅南部;鉤町與漏臥都是夜郎的鄰居,鉤町橫跨了廣西與雲南的邊界,漏臥則跨越了貴州與雲南;且蘭位在今日的貴州;滇越國或許位於阿薩姆(Assam)的卡瑪拉普(Kamarapu)。由此,住在雲南之內或周圍的族群豐富多彩,並沒有一個涵蓋各類原住民的通稱,這一區域也沒有一個共稱。

  秦政權統一中國時,據說曾將「郡縣制度」推廣遠達雲南北部,但是我們並不知道當地所建立的行政區類型或數量。西漢王朝在漢武帝(公元前一四〇年至公元前八十七年)時代大肆擴張,夜郎、且蘭、邛、笮、勞浸、靡莫、滇人等在公元前第二世紀末之前或投降、或被征服,共有七個郡(犍為郡、牂牁郡、越雟郡、沈黎郡、文山郡、武都郡、益州郡)陸續建立起來。益州郡的建立是為治理滇國,滇王被頒授金印並得以繼續統治其人民;在益州郡之下,設立了一個稱為「雲南」的縣。

  東漢王朝繼續南向擴張。公元一世紀,哀牢人屈服於東漢中央朝廷的控制,永昌郡因此建立。然而,東漢王朝最終的崩潰使得雲南從此處在半獨立或獨立狀態,直到十三世紀蒙古的征服。從第三世紀至第七世紀初期,蜀政權(二二一年至二六三年)、晉朝(二六五年至四二〇年)、南朝的宋(四二〇年至四七九年)、齊(四七九年至五〇二年)與唐朝(六一八年至九〇七年),全部都將雲南設為一個郡。雲南的原住民名義上臣屬於中國政權(有時是以四川為中心的地方政權),但真正的統治者其實是土著酋長,而在多數狀況中,土著酋長對於當地事務擁有最終決定權。

  第七世紀中葉,當地諸多政權之一的南詔王國,在獲得唐朝與吐蕃的支持之下,成為第一個統一雲南附近的國家。唐朝封給南詔「雲南王」的頭銜,顯示唐朝將南詔整體領土範圍視為雲南。第十世紀初期,大理王國在雲南建立,宋朝封大理王為「雲南節度使」以及「雲南八國郡王」。公元一二五三年,忽必烈汗征服了大理國;一二七四年,「雲南行省」設立。明、清中央政府繼續保持雲南的省制,但部分雲南地區在一四一三年時獨立設為貴州省。

  因此,起初中國人以「朝貢語言」(tributary language)使用「雲南」一詞時,所指的是一個縣、一個郡,後來則是指這一整塊區域,最後才指代中華帝國之下的一個省分。諷刺的是,最終居然是非漢人的「蠻夷」蒙古人,因為建立了雲南行省從而成功將雲南納入中國版圖。從此,雲南作為中華帝國行政單位的身分就此底定。之後雖然歷經許多王朝的興衰,中國中央政府並沒有喪失對雲南的控制。在元代之後,中國統治的實施、大規模中國移民的到來,以及中華文化體制習俗的移植,最終產生了雲南意識。從明代起,一些雲南當地人開始自稱為「雲南人」(the Yunnanese)。

  「雲南」一詞的起源與變遷,與「統合」(incorporation)的過程可說是息息相關。雲南是中國的一部分嗎?如果是,那又是從何時開始,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呢?這些問題乃是了解歷史性的雲南及歷史性的中國之關鍵。本研究將雲南視為一個邊疆進程(frontier process),許多「演員」在其中扮演自己的角色,由此,我們可以將中國理解為一變化與轉型的歷程、而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摘自:《流動的疆域》,〈第一章:導論〉)

 

用户评价

评分

整本書的論述結構,給人一種「層層剝繭」的閱讀快感。它並非線性敘事,更像是透過多個切面,像鑽石一樣多角度地折射出雲南的複雜性。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引用文獻和歷史檔案時的嚴謹性,這讓整部作品的學術骨架非常紮實,完全不是那種浮光掠影的遊記或時論。然而,優秀的學術作品往往給人距離感,但這本書在紮實的基礎上,又融入了一種對人性深處的關懷。例如,在探討特定族群面對現代化浪潮時的內心掙扎,那種失落感和適應的掙扎,即便隔著遙遠的地域,也能強烈地引起我的共鳴。這種將宏觀的「疆域」概念,落實到具體的「人」的生命經驗上,是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它讓我們看到,地理的邊界劃定,最終都體現在人們日常生活的選擇與無奈之中,這才是真正「流動」的意義所在。

评分

讀到一些關於邊境貿易與文化遷徙的章節時,我忍不住聯想到台灣戰後幾十年來,社會結構因為各種外來影響而產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地理位置和歷史脈絡截然不同,但那種「流動」所帶來的衝擊與重塑,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本書厲害的地方在於,它沒有用一種高高在上的批判視角來審視雲南,而是帶著一種近乎田野調查般的細膩,去捕捉那些在宏大敘事下經常被忽略的微小聲音。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民族誌材料時展現出的那種克制與尊重,並沒有試圖將複雜的文化現象簡單化或符號化。相反地,它讓我們看到,所謂的「中國」在雲南這個場域,從來都不是一個鐵板一塊的實體,而是一系列不斷協商、妥協、甚至對抗的過程產出。這種對邊緣地帶內部動態的深入描摹,對於習慣於從中央視角理解中國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但對於我們這些在島嶼上思索自身定位的讀者而言,卻是一種寶貴的參照。

评分

坦白說,閱讀這類探討中國邊陲區域的著作,總會讓人不自覺地與台灣當前的某些社會氛圍進行對照。尤其是在全球政治經濟板塊劇烈變動的當下,雲南這個作為「前線」與「後方」交界點的區域,其發展模式與內部矛盾,提供了極佳的案例研究。作者在分析基礎設施建設如何重塑地域認同的段落,讓我聯想到台灣近年來對於「國土規劃」的爭議,雖然規模不同,但核心都在於權力如何透過空間的改造來達成某種政治目的。書中對於「流動」的理解,也讓我反思,在當代資訊高度發達的環境下,實體的疆界是否真的如傳統定義般堅固?或者說,文化、資本、甚至意識形態的「流動」,其實早已模糊了那些看得見的界線。作者精準地捕捉到了這種「形似而神異」的狀態,將雲南置於一個動態的分析框架中,而非靜態的文化標籤裡。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在嚴謹的學術訓練下,展現了一種難得的文學質感。它不是那種枯燥的教條式論述,而是充滿了畫面感和思辨的張力。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歷史轉折點時所採取的敘事節奏,有時急促有力,如同時代洪流的推進;有時又放緩下來,細細描摹那些被歷史巨輪無意間捲入的個體命運。這種敘事上的高低起伏,讓整個閱讀體驗非常流暢,即使有些概念探討相當深奧,也不會讓人感到疲乏。它給我的感覺是,作者不只是個觀察者,更像是一個細膩的引導者,帶著讀者穿梭於歷史的迷霧與現實的複雜性之間。讀完後,對於「邊緣」這個詞彙的理解,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地理位置概念,而是一種深刻的、與中心權力結構持續互動的動態狀態,這本書確實提供了一個極具啟發性的視角。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老實說,挺引人注目的。那種帶著一些歷史滄桑感,卻又巧妙地融合了現代設計線條的風格,立刻讓我想起台灣許多獨立書店裡那些專注於地方歷史與文化深度挖掘的作品。我一翻開,首先感受到的是作者對於地理空間的敏感度,那種不是單純描繪山川河流的筆觸,而是深入探討這些「疆域」如何在一種流動性中被定義、被詮釋的企圖心。特別是對於「全球視野」這個詞的處理,作者並沒有把它當作一個空泛的標籤,而是真正去檢視在更宏大的世界體系下,像雲南這樣一個既邊陲又充滿交匯性的區域,它如何與外界產生複雜的張力與連結。這種從地方出發,卻不甘於止步於地方論述的寫作方式,讓我覺得非常親切,因為在台灣,我們也常常在思考如何在全球化與本土認同之間找到平衡點。閱讀的過程中,我彷彿能聞到雲南那種特有的濕氣與香料味,同時感受到背後潛藏的政治經濟角力,作者的文字功力確實讓這種多層次的體驗成為可能,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學術的層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