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海考察日記(簡體書)

中國南海考察日記(簡體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馬宏傑
图书标签:
  • 南海
  • 中国
  • 考察
  • 海洋
  • 地理
  • 历史
  • 纪实
  • 游记
  • 科学
  • 环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南海日記》全書分為上下二冊,文字60萬字,圖片700多幅。

  上冊是作者10次赴南海各個島嶼的拍攝、日記,和對祖祖輩輩航行在南中國海海域進行捕撈作業老船長的採訪,記錄了船長們帶著祖輩流傳下來的《更路簿》文字書準確地航行到南海的每個島嶼上,並遠赴新加坡、菲律賓、印尼等國家進行漁獲貿易的經歷和見聞。

  下冊主要記錄了對1974年1月19日中國和越南在西沙群島發生的海戰過程中18位陣亡軍人家屬的採訪,和在1988年3月14日負責指揮在南沙群島和越南發生海戰的指揮官陳偉文將軍,現任南海艦隊中將楊志亮,曾任南海艦隊政治部副主任、少將陳儼的採訪,以及作者遠赴海外對美國國防部、法國榮軍院、日本艦船機構的採訪,以這些真實的人物講述來瞭解南海問題的爭議現狀以及歷史依據。

名家推薦

  《中國南海考察日記》的作者馬宏傑除了遍訪南海諸島,包括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資料和攝影作品之外,還遍訪西沙海戰中國海軍18位烈士的後人,這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大陸以及中國大陸之外的媒體人,第一次用這樣的時間和篇幅,所做的詳細記錄。對於海內外廣大讀者,甚至是學術研究機構,這是殊為難得的口述歷史和攝影資料,有助於後人研究挖掘南海一段歷史的進一步深入和例證,這也是本書的另一個第一次以及值得一提的貢獻。——楊錦麟(知名媒體人)
 
瀚海寻踪:太平洋岛屿的生态变迁与人类足迹 图书名称: 瀚海寻踪:太平洋岛屿的生态变迁与人类足迹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专注于海洋生物学和人类社会学的资深学者姓名,例如:林 远航] 出版信息: [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蓝海文库出版社] --- 内容简介 《瀚海寻踪:太平洋岛屿的生态变迁与人类足迹》并非一部聚焦于特定海域地理政治或资源开发的著作,而是一部深入广阔的太平洋腹地,对一系列分散的岛屿群落进行长期、跨学科考察的田野记录与学术反思之作。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揭示自全新世晚期至今,这些孤立生态系统如何应对外部冲击,以及海洋文明如何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塑造和被塑造。全书共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涵盖了从深海热液喷口周边的极端生物群落到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微妙平衡,再到岛屿居民在面对气候变暖和生物入侵时的社会韧性。 第一部分:群岛的诞生与隔离的生物地理学 本部分着重于太平洋的形成历史,尤其关注那些由火山活动和地质抬升作用形成的“高岛”与“低岛”的生态学差异。作者首先详细描述了夏威夷、马贵斯群岛和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形成地质背景,并探讨了这些地质事件如何直接影响了早期物种的迁徙与定植。重点分析了“漂泊者”(Drifters)——那些通过风、洋流或偶然事件抵达岛屿的物种——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适应性辐射,形成特有的“岛屿侏儒化”或“岛屿巨型化”现象。例如,书中通过对新西兰周边特定岛屿上已灭绝的大型鸟类化石记录的分析,重建了这些物种在缺乏地面捕食者环境下的演化路径,并对比了它们与大陆同类之间的形态差异和基因漂变速度。作者强调,隔离性是驱动这些生态系统特异性的首要因素,任何外部干扰,无论大小,都可能导致整个物种组合的灾难性重组。 第二部分:海洋的脉动:从环礁到深海的生物多样性 本卷将考察的焦点从陆地转向海洋,深入探究了太平洋中不同水深和水域的生命形态。书中详尽描述了对巴布亚新几内亚周边复杂环礁系统的长期监测数据。作者摒弃了对单一鱼类种群的统计,而是着力于揭示整个礁石群落的结构复杂性,特别是那些依赖特定珊瑚虫进行共生关系的关键物种。 更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利用自主设计的深潜设备,对位于西北太平洋深处的数个海底山脉和热液喷口区域进行了考察。书中细致描绘了在完全黑暗和极高压环境下,化学合成生态系统如何独立于太阳能驱动的生命链。通过对极端微生物群落的DNA测序,本书提供了关于地球生命极限与潜能的新见解。这部分内容着重于展示海洋的“不可见”维度,以及这些深海热点如何可能在全球海洋碳循环中扮演关键的、但长期被忽视的角色。 第三部分:失落的航线与迁徙的智慧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人类学和考古学,聚焦于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美拉尼西亚的早期航海文明。作者并未关注殖民历史,而是着力于重建这些“探险家”们如何在没有现代导航设备的条件下,利用天体、洋流、海鸟习性和海洋颜色进行远距离导航的复杂系统。通过对复原的独木舟(如塔希提双体船)的航行测试记录,结合对当地口述历史的交叉验证,书中重建了从台湾岛屿群向东太平洋扩散的几条关键迁徙路线。 更重要的是,本部分考察了这些早期定居者对新环境的生态改造(或称“生态工程”)。例如,在斐济和萨摩亚等地,对芋头、香蕉等关键作物的选择性种植,以及对特定动物(如太平洋信鸽)的捕猎模式,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永久性地改变了岛屿的植被结构,并催生了适应当地资源限制的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 第四部分:气候印记:海平面上升与生物入侵的叠加效应 本书的这一核心章节,着重分析了近现代人类活动对太平洋岛屿脆弱生态系统造成的双重压力。作者详细对比了过去五十年内,不同地理位置的低洼环礁(如图瓦卢和马绍尔群岛的部分岛屿)盐渍化对本土淡水资源和传统农业的影响。数据表明,即使是微小的海平面上升,也足以使岛屿的地下水淡水“透镜”发生不可逆的压缩。 与气候变化并行的,是全球贸易网络带来的生物入侵。书中以夏威夷和加拉帕戈斯群岛为例,详尽记录了非本地昆虫、植物和病原体如何迅速占据生态位,挤压本地特有物种的生存空间。作者运用数学模型,分析了两种压力(气候变化和生物入侵)的协同作用(Synergistic Effect),证明了在双重压力下,岛屿生态系统崩溃的速度远超线性叠加模型的预测。 第五部分:韧性与未来:地方知识在生态保护中的价值 在结论部分,作者将目光投向当下及未来。本书强烈主张,在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时,现代科学必须与土著的“地方知识”(Local Ecological Knowledge, LEK)相结合。作者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了某些南太平洋社区在海藻养殖、季节性渔业管理(如禁渔期和特定捕捞工具的限制)方面的传统智慧,这些实践往往比基于短期经济效益的现代管理方案更具长期可持续性。 《瀚海寻踪》是一部融合了海洋地质学、进化生物学、人类考古学和环境社会学的综合性研究,它以太平洋广阔的水域为画布,描绘了生命在极端隔离环境中的顽强适应、人类文明的远航壮举,以及当前全球变化对地球上最孤立生态系统构成的深刻挑战。本书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详实的田野数据和理论框架,更为所有关注海洋生态安全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读者,提供了一幅宏大而细致的太平洋全景图。 --- 目标读者: 地理学、海洋生物学、进化生态学、环境人类学及太平洋历史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研究人员,以及对自然史和岛屿文明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馬宏傑


  回族,1963年出生於河南省洛陽市。現任《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圖片編輯、攝影師。擅長拍攝人文地理類專題圖片,出版物有《最後的耍猴人》、《中國人的家當》、《西部招妻》、《民本》、《中國南海》等20多組專題圖片和書籍。

  2004年8月開始在中國各地進行考察拍攝,並先後去過40多個國家和地區。作品先後被廣東美術館、河南博物院、百年印象畫廊,法國EGMO、英國Sesame、瑞士Oriental isArt 等畫廊收藏和代理。

  2016年10月,《中國的人家當》作品參展美國POP AUSTIN International Art Show當代藝術展。2017年11月,《最後的耍猴人》作品參展法國Clermont-Ferrand Photography Festival攝影節。2017年5月,主編《中國紀實典藏》攝影叢書。2018年1月,主編《中國十個女攝影師》攝影作品叢書。2018年3月,參加美國休士頓FotoFest Biennial國際攝影節雙年展。2019年2月,參加美國洛杉磯Photo LA國際攝影博覽會。
 

图书目录

v 序:十年磨一劍的用心之作
vii 自序:南海有著各國共同需要的利益

上冊:中國南海考察日記
4 第一次去馬來西亞
18 第二次去馬來西亞
101 第一次去西沙、中沙群島
223 去南沙群島考察拍攝 我們在海上漂了17天
309 第二次去西沙群島
312 第三次去西沙群島
387 潭門鎮老船長的採訪
417 潭門鎮漁民祖傳的《更路簿》和航海圖
462 第四次去西沙群島考察
504 陳旭離開趙述島
513 中建島石油平臺事件
521 去東沙群島考察
538 南海擴礁造島
541 在日本發現珊瑚島的沉船資訊
543 第五次去西沙群島
568 第六次去西沙群島

下冊:海戰軍人訪談錄
585 採訪南沙海戰的指揮官陳偉文少將
618 採訪南沙海戰唯一受傷的軍人楊志亮將軍
644 法國巴黎榮軍院採訪
654 美國阿靈頓戰士公墓――尋找失蹤士兵遺骸的部門採訪
671 西沙海戰十八烈士 ―― 尋訪烈士家屬
857 陳儼少將的採訪
873 西沙群島旅遊開發
887 鳴謝

 

图书序言

  • ISBN:9789811216626
  • 規格:平裝 / 920頁 / 15.2 x 22.7 x 2.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十年磨一劍的用心之作


  宏傑與吳立新等人合作的《中國南海考察日記》終於出版,可喜可賀!

  這本書前後花了十年的時間,還不包括之前長時間的醞釀、籌畫和準備,過程艱辛而曲折迂回,52萬字以及大量獨家的攝影圖片,浸透了馬巨集傑、吳立新等人的點滴心血。

  用“十年磨一劍”來形容這一部用心之作,恰如其分。

  作者開篇曾寫了這一段話:

  2008年開始,我著手於南海各個群島的拍攝和採訪,先後乘坐漁船去了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臺灣佔領的東沙群島,寫下了大約20萬字的日記和文稿,並拍攝了大量的圖片。這其中既包括我自己一路的見聞,還包括對海軍少將、海洋專家、烈士家屬以及各地漁民的採訪。在此期間,我還去了美國、法國和日本考察,希望本書針對南海的一系列問題能有一個真實還原歷史的態度和相對國際化的視角。

  其實不止20萬字,50多萬字和大量的獨家攝影作品,堪稱研究考察南海當地諸島的力作。不必用純學術的立場要求它的嚴謹,但都是作者的親身經歷體驗,展現的都是第一手最直接的現場資料。

  由於眾所周知或無法解釋的原因,這部圖文並茂的著作,現時只能在海外出版,而為了能夠原汁原味地展示作者的苦心和用心,他們選擇了新加坡,選擇了八方文化創作室,這是這本書和這本書的作者的幸運。

  《中國南海考察日記》的主要貢獻有:

  這是中國大陸媒體人第一次遍訪南海諸島,第一次在水下準確探測到曾母暗沙的具體位置,並在準確的曾母暗沙方位上投下了中國國旗。來自民間社會的媒體工作者,用這樣的方式表明了他們的態度和立場,這大概也是與南海相關的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民間人士和媒體人的第一次。

  除了遍訪南海諸島,包括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資料和攝影作品之外,《中國南海考察日記》的作者馬宏傑,還遍訪西沙海戰中國海軍18位烈士的後人,這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大陸以及中國大陸之外的媒體人,第一次用這樣的時間和篇幅,所做的詳細記錄。對於海內外廣大讀者,甚至是學術研究機構,這是殊為難得的口述歷史和攝影資料,有助於後人研究挖掘南海一段歷史的進一步深入和例證,這也是本書的另一個第一次以及值得一提的貢獻。

  這本書另一個具有份量的是,作者訪問了三位曾經指揮或親身經歷過西沙海戰和參與戊守南海南沙群島、西沙群島的海軍將領。這也是迄今為止,三位中國退役海軍將領詳細講述和分享他們的親身經歷的口述歷史,不僅可以從中再現當年的歷史全貌,同時也可以側面瞭解中國海軍或軍方對於南海問題的歷史由來和未來發展趨勢展望的觀點和態度立場,這也是本書的另一個獨家貢獻。

  南海問題,具有國際性、區域性的政治敏感度,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對於南海問題都有各自的政策立場,它毋容置疑,已成了當今世界乃至未來一個時期的戰略熱點。

  《中國南海考察日記》的出版以及發行,相信有助於廣大讀者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對南海問題的瞭解,多一個觀察視角,多一個思考聚焦,多一個史料補充,這本十年磨一劍的用心之作,理所當然可以扮演不可多得的角色。它是民間的、是媒體工作者的心血之作,也因為這樣,他的客觀、持平、抽離、冷峻,他的一如既往,貫穿全書的實事求是,值得我們尊重。

  這也是鄭重推薦此書的初衷。

楊錦麟
2019年立秋

自序

南海有著各國共同需要的利益


  寫這篇序言的時候,正值中國冠狀病毒爆發之際,中國人把自己禁錮在家裡以躲避病毒感染,一時間一切事情都處於暫停狀態,讓飛速發展的中國、讓忙忙碌碌的人們停下了匆忙的腳步,讓人們有時間安靜地思考一下,思考哪些事情和自己生命有關的、哪些問題和中國有關的、哪些關係是和世界有關的。這場疫情會不會改變南海現在的格局值得關注,但是,目前已經不可避免地加劇了這片海域的局勢……

  首先我要說明的是,這本書只是我個人在10年的南海考察中的所見所聞以及思考, 不代表任何一個國家和機構的立場。為了證實我這些考察的真實性和思考方向的正確性,我還去了美國、法國、日本、馬來西亞、越南做相應的考察和採訪。在這本書中, 我沒有把任何人、任何國家寫得崇高偉大,也無意貶低任何人、任何國家。我只想循著時間的線索做一個真實的敘述。我的這本書還達不到任何力量,如有借鑒,即感欣慰。由於這本書的內容目前在中國國內出版被列為敏感話題,先後找過數家出版社都不敢接稿,現在只能在新加坡出版面世立存。

  中國是一個並不大膽的大國,她不像美國、英國這樣的西方國家在海洋的爭奪中披荊斬棘、乘風破浪。儒家教育留下的中庸思想,一直佔據著中國歷朝歷代執政者的思維,以至於在很多歷史時機面前躊躇不前、喪失良機。中國可以說是和日本在同一時期開始進入被西方工業改革撞擊國門的國家。1868年1月3日,日本政權受到西方開放的擠壓,開始進入「明治維新」,接受工業革命和新經濟時代的思想,國家的執政者開始意識到改革關乎著國家的命運。於是,讓自己的人民知道該做什麼 —— 成了日本對國民的教育,這使得日本在隨後的發展中躋身於世界經濟、軍事強國之列。同年8月,中國自製的第一艘木質明輪蒸汽軍艦「恬吉號」下水。1888年12月17日,清政府正式成立北洋水師,這是中國建立的一支近代化的海軍艦隊。這支海軍艦隊是當時世界上艦隻噸位和火力配備最好的一支隊伍,排名亞洲第一,全世界第四。然而,在1894年7月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這支艦隊戰敗。1898年,中國進步人士開始提倡「維新變法」,這個變法只在國內起了一個苗頭便隨即被掐滅,從此,中國就再也沒有怎麼重視過海洋的力量; 對海洋的漠視,與中國這個民族幾千年來重視農耕文化不無關係。

  時間進入民國時期,懂得一些海洋戰略的國民黨政府利用日本投降後的機會,接連收復了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為隨後中國在南海主權問題上贏得了權利。1949年國民黨撤離中國大陸,中國共產黨執掌政權,新的中國政府忙於重建國家,加上隨後開展的各種整風運動和文化大革命;行走在幾十年浩劫的彎路上,幾乎讓中國人忘記了海洋,幾乎喪失了自己應有的海洋領土範圍主權。1977年,新的領導人執政, 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思想讓中國經濟有了飛速的增長。這時候,中國開始重啟對海洋的重視,開始在海洋的戰略上和建設上投入了巨額的人力、物力、財力。中國40年的快速步伐,自然引起一些國家的警覺。

  其實在30多年前,也不是只有在中國忽略海洋的作用和力量,南海周邊的這些國家同樣在幾十年的時間裡忽略著南海的作用,並沒有意識到這片海域會因為隨後發現的石油資源而逐漸變得炙手可熱,繼而發生爭議。1947年的時候,當時的國民政府再次公佈自己的海域界限:在「十一段線」區域內均為中國領海。那時候,這些國家或者當時的殖民統治者沒有指出任何不妥和表示質疑,也沒有提出異議。時間到了20世紀後半期, 從1960年代末開始,特別是1970年代初,中國和越南在南海發生主權爭議,繼而發生海戰,中國收復部分島嶼。接下來是馬來西亞、汶萊、菲律賓甚至印尼等國都參與進來,這是因為南海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下一個點,已經成為了一條海上戰略經濟通道,同時這裡還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正是這些資源和戰略地位,才讓南海主權歸屬之爭逐漸白熱化。

  在南海各國的爭議越來越激烈嚴重的時候,中國領導人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這到目前為止,可以說不失為一個具有智慧的倡議,是為人類共同資源合作開發利用的一個考慮,這種倡議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各國之間的緊張情緒。然而,提出倡議的中國在南海共同開發上並沒有占到任何便宜,倒是周邊國家得到了很多實惠——石油開採,以及對中國的石油出口、農產品出口等,都有較大的增長。中國的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各國在南海劍拔弩張的緊張局勢。

  大洋另一端的美國,為了鞏固擴展自己在太平洋上的戰略需求,以及自己在全球的影響以及霸主形象,也積極地參與到抑制中國在南海發展的行動中來,這使得這一地區一時間成了兩個大國之間的矛盾。由於中國也需要南海資源和海上通道的安全保障,勢必會在這裡保障自身的安全,這使得這一海域發生衝突的可能性再次突顯。

  2014年5月2日至8月15日,中國「海洋石油981號」鑽井平臺在西沙中建島附近進行鑽井作業,遭到越南數十艘政府船隻的騷擾,並引發了中國海警艦船與越南執法船的多次追逐甚至衝撞。期間,這裡成了大國參與進來的強權角逐之地。越南國內的民粹主義氾濫,開始報復在該國投資的中國企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這次衝突事件之後,使得中國意識到南海島嶼對海上經濟開發的重要性。隨後,中國以自己的實力在南海島礁上進行擴礁造島建設,使得中國在南海島礁上的面積成倍地擴大,要確保中國人在南海海域的漁業、航行及國家權利。中國這種擴礁舉動在國際上有引起了很多爭議,中國又面臨著怎麼平息爭議和安撫周邊國家的問題。

  2020年1月,冠狀病毒在全球蔓延,而南海的爭端依然用不減,此次疫情也使得中國再次面臨著南海問題在國際上引起的爭議。

  3月10日,印尼表示會派出動29艘大型百噸級漁船前往納土納群島(Natuna Regen­cy)海域,維護其印尼主權,同時調動大批軍艦瞄準越南海軍,展示其「擁有的海域主權」,並警告越南如果再挑釁就直接開火。

  越南人民海軍在一天內也作出反應,出動九艘俄制獵豹級護衛艦從河內軍港出發, 作為與印尼抗衡的主力,沿著該海域附近巡航 —— 越南不想對自己就此海域的存在進行退讓。

  3月10日,美國「麥克坎貝爾號」(USS McCampbell)導彈驅逐艦出現在南海;13 日,「美利堅號」(USS America)航空母艦進入南海;15日,美國第31遠征軍部隊進入南海;20日,美國「吉佛茲號」(USS Gabrielle Giffords)瀕海戰鬥艦再次進入南海。同時,美國最先進的F-35B艦載戰機和之前在南海的艦隊匯合,在這片海域舉行軍事演練,與此同時,美國的導彈驅逐艦「拉斐爾•佩拉爾塔號」(USS Rafael Peralta)出現在中國舟山群島外,這是美國在近距離逼近中國。

  3月23日,美國兩個航母戰鬥群第一次在南海試射導彈,這意味著美軍在南海展示並炫耀其攻擊能力。

  4月15日,在疫情期間,中國的考察船「海洋地質8號」在海警的護衛下,再次進入萬安灘海域進行科學考察。同時,美軍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四艘航空母艦也都出現了士兵感染,即使這樣,在南海的爭奪也沒有減弱。

  7月1日,中國宣佈在西沙群島海域進行軍演。隨後,美國也宣佈在4日出動兩個航母戰鬥群在南海進行軍事演習。兩個大國同時在這一地區進行軍事演習「實屬罕見」, 這樣的結果加劇了美國和中國在南海的對抗,也加劇了這個地區的安全局勢。

  我從2009年開始在南海島嶼進行考察,一直持續到2019年,在這10年期間,我先後多次登上西沙群島19個島嶼、南沙群島8個島嶼,航行里程1萬多公里,拍攝上萬張圖片,從動筆開始寫作到截稿,先後用了三年的時間。

  在南海這些年考察中,我把重點放在人物上,因為只有這些人才能對他們世代生活過的、或是先輩經歷過的南海島嶼和南海海域見聞,給予詳盡的描述和記錄。不管是船長、漁民、軍人、軍事將領,我都願意和他們在一起聊天,傾聽他們自己、自己的爺爺、乃至祖輩留下來的南海故事。這些故事很多都不為世人所知,但在歷史留下來的文獻上又可以得到證實;也正是這些人的故事,詳盡地描述了中國漁民在南海的存在歷史、時間和地點,以及他們在海上的交流 —— 他們認為在這片海域是可以融洽共存的。

  《孫子兵法》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智慧、合作,始終是兵法中的上策,最終解決南海問題不但需要時間,還需要各國領導人的智慧。南海的爭端可能會曠日持久,一時半會兒也很難讓各方達到滿意,但是在南海的資源開發可以進行有效的共同合作,讓人類受益于南海資源所產生的價值。我的這本書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能作為一個文獻參考,有益即可。

馬宏傑
2020年7月19日
於北京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一本「簡體書」而言,它所承載的敘事視角與學術脈絡,自然與我們在台灣習慣接觸到的資料有所不同。這或許是閱讀這本書最迷人之處:它提供了一面鏡子,讓我們得以檢視自身的認知盲區。我猜測,作者在編纂和記錄的過程中,必然會使用與我們較少接觸到的術語、理論模型,或者引用了來自中國大陸內部學術圈的特定研究成果。這要求讀者必須保持高度的開放性與批判性思維,去消化這些異質的資訊流。我期待作者的論述邏輯清晰有力,即使觀點與我方認知相悖,也能基於紮實的田野證據,讓人不得不為之動容或深思。比起被觀點說服,我更重視的是「被過程說服」——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從觀察到推論的?那條思想的鏈條是否堅固無暇?如果書中能附帶豐富的圖表、地圖、照片等輔助材料,那將能更有效地幫助我們這些習慣了另一套符號系統的讀者,去理解和驗證作者所描述的世界。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充滿了想像空間,尤其是「南海」這兩個字,對於我們這些生長在島嶼上的子民來說,總有種既熟悉又遙遠的複雜情感。光是想像作者在那個廣闊無垠的海域上航行、觀察,那種與自然搏鬥的真實感,就足以讓人心生敬畏。我想,這絕不會是一本輕鬆的遊記,畢竟南海的議題,從地理、歷史到地緣政治,每一塊浪花裡似乎都藏著千絲萬縷的線索與故事。一個嚴謹的考察日誌,想必記錄了許多第一手的田野資料,那些只有親身經歷者才能捕捉到的細微變化,或許是海水的顏色、風暴來臨前的異象,抑或是與當地居民的短暫交會中瞥見的生活百態。我特別好奇,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作者的心境是如何轉折的?是如何平衡科學的客觀記錄與個人情感的抒發的?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對歷史文獻的對照,對照當下眼前的景象,那將會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讓讀者在翻閱時,不只是在看一趟航程,而是在參與一場知識的探尋與心靈的洗禮。總之,這本書光是從書名散發出來的氣場,就足以讓人預感它將是一部厚重且值得細細品味的力作。

评分

一本成功的考察日記,它的魅力往往不在於提供了多少「標準答案」,而在於它提出了多少「更值得探問的問題」。我設想,作者在經歷了漫長的海上生活,面對著那些巨大的未知與挑戰後,或許會產生一些關於人類知識邊界、關於環境保護的哲學性反思。比如,當科技的工具愈發強大,我們是否反而離自然更遠了?在試圖「量化」和「佔有」一片海域的過程中,我們究竟失去了什麼樣的敬畏之心?我希望這本日誌不只是一份科學報告的縮影,而是一個在廣闊空間中與自我對話的場域。如果作者能在最後的篇章,將考察所得的具體發現,昇華到對人類未來與海洋文明走向的預警或期許,那麼這本書就能超越時空,成為一部具有長遠影響力的文獻。它將不再只是記錄過去某個時間點的南海,而是為後世提供一個思考當代人類處境的參照點。這才是真正偉大的非虛構作品所應具備的深度與廣度。

评分

閱讀這類型的「考察」文獻,最引人入勝的往往是那份「在路上」的真實感。不同於學院派的冷冰冰分析,日誌形式的記錄,更貼近人類經驗的本質——那些無法預料的意外、那些漫長等待中的無聊,以及偶爾爆發的驚喜與頓悟。我推測,作者在面對南海這樣一個充滿爭議性與生態複雜性的區域時,其筆觸必然是極度審慎的。然而,再怎麼謹慎,也難掩蓋人性的流露。或許會有對某些生態現象的讚嘆,對過度開發的憂慮,或者對某些歷史遺跡的憑弔。如果作者的文字功力足夠深厚,他能將那些技術性的觀察,轉化為具備詩意的文字,讓讀者彷彿能聞到海水的鹹味,聽到船隻引擎的轟鳴。我期望看到的不僅是標準化的測量數據或物種清單,而是那些「非標準」的觀察——例如,某個特定島礁在不同時間的光影變化,或是某次意外擱淺的體會,這些細節往往才是構成一個「世界」的基石。這本書,如果成功地捕捉到這些稍縱即逝的瞬間,那它的價值就遠遠超出了單純的地理考察範疇,而成為了一種對生命與環境互動的深刻反思。

评分

從台灣的角度來看待「南海考察」,這裡頭的情感成分是無法迴避的。這片海域牽動著太多世代的記憶、經濟的命脈,以及我們身份認同的微妙核心。因此,我會非常關注作者在敘事中對「主權」與「自然資源」這些敏感詞彙的處理方式。當然,我並不期待這是一本政治宣言,但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在記錄考察的同時,必然會對當地的現狀有所側目。如果作者能夠以一種高度的歷史縱深感,去梳理這片海域的歷史變遷,而非僅僅停留在當下的軍事對峙或漁業糾紛,那這本書的格局就會立刻被拉高。例如,他是否能連結起古代漢人、南洋諸族群,乃至於西方勢力在該區域的活動軌跡?如果能將這些龐雜的歷史碎片,用冷靜但充滿洞察力的筆法重新編織起來,那麼這本日誌,就不再只是「中國」南海的考察,而是一部關於「區域」命運的複雜史詩。這種跨越國界與時間的宏觀視野,是我最為期待能從書中讀到的核心價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