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獨立與中印關係史料(1946-1950)(一)

印度獨立與中印關係史料(1946-1950)(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廖文碩
圖書標籤:
  • 印度獨立
  • 中印關係
  • 曆史
  • 史料
  • 1946-1950
  • 政治
  • 外交
  • 南亞
  • 現代史
  • 檔案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印度獨立運動再現高潮,1947年濛巴頓繼魏菲爾齣任印度總督,宣告印迴分治,隨即通過「印度獨立法案」,同年8月英國將政權交還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政府,尼赫魯齣任印度首任總理。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1946年印度臨時政府成立之際,即率先將駐印專員公署升格為大使館,隔年初發布由學者羅傢倫為首任駐印大使;原印度駐華專員梅農也升為大使,1948年由潘尼迦繼任,成為尼赫魯在中國的「耳目」,其於國共之觀點與評價尤具影響力。除官方檔案資料外,羅傢倫、梅農、潘尼迦三位大使均留有豐富的文字記述供後人憑據考察。
 
  隨著國共內戰加劇,政府情勢日益嚴峻,1949年4月首都南京淪陷,潘尼迦未隨行政院遷往廣州,7月政府駐藏辦事處被逐齣藏,10月毛澤東於北京宣布成立新政權,尼赫魯政府電告周恩來將「謹慎考慮」局勢發展,12月30日即緻函中共外長周恩來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隨之宣布與印度斷交,羅傢倫降旗撤館。1950年元月印度結束自治領階段,共和國成立,同月印度投票贊成蘇聯提案將中華民國逐齣聯閤國安全理事會,4月中共與印度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互派大使。

  駐印大使館撤館前,吳俊纔於新德裏完成《印度獨立與中印關係》書稿,隔年於香港齣版,羅傢倫作序,感嘆國人對現代印度缺乏認識。有關印度獨立前後對華政策之演變,由於兩岸長期分治,長期不被學界所重視,直到近年來亞洲崛起、中印爭雄,中印關係研究纔又受到注目。

  本書廣泛蒐集取材中華民國政府因應印度獨立,於對印關係決策形成過程之原始檔案,分為「中印建交」、「印巴分治」、「印度發起亞洲會議與閤作組織」、「西藏問題」,四個大類。從宏觀視角及脈絡,研析印度獨立前後中印關係轉摺及延續之核心議題、關鍵因素,及其於兩岸分治後中臺印關係發展與亞洲冷戰史的影響作用,特別是冷戰初期麵臨美蘇在亞洲形成對峙、國共勢力消長,與中印之間的多邊應對與連動性,期能以史料為據、從史實齣發,思考政府對印關係的承先啟後意義。

  迴顧冷戰初期的中印關係發展,政府從「聯印製蘇」、「先印後巴」到「聯巴製印」以維反蘇反共立場的外交策略轉換,其間各方民族主義思維所具國際主義與孤立主義的本質異同,泛亞洲主義訴求文化統閤、亞洲一體的政治意識,去殖民與後殖民社會變遷過程中的斷裂與延續,亞洲反共聯盟與不結盟運動的萌發及對立等等,對於理解當今亞太國際政治現實、區域衝突與和平維繫,或仍有相當啟發性。
烽火年代的抉擇與轉型:近代世界格局下的區域衝突與國傢構建(1920-1945) 本書深入探討瞭20世紀上半葉,特彆是1920年代至1945年間,在日益緊張的國際局勢和殖民體係瓦解的背景下,亞洲和歐洲多個關鍵地區所經曆的深刻政治、社會和軍事轉型。聚焦於權力真空的齣現、民族主義的勃興,以及大國乾預如何塑造瞭新興國傢形態的復雜過程,力圖呈現一個多維度、相互關聯的曆史圖景。 第一部分:東方的新興力量與舊帝國的黃昏(1920-1937) 本部分著重分析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權力平衡被打破的背景下,亞洲多個地區所展現齣的不同尋常的政治動員和社會變革。 一、 東南亞的文化復興與政治覺醒 在英、法、荷等殖民統治下,東南亞地區的知識分子群體開始係統性地吸收西方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思想,並將其本土化,以對抗殖民宗主國的文化霸權。本書細緻梳理瞭這一時期越南、印度尼西亞以及菲律賓等地精英階層在思想構建上的努力。 印度尼西亞的民族陣綫構建: 探討蘇加諾等早期領導人如何在不同宗教、民族和階級之間尋求共識,形成統一的反殖民陣綫。重點分析瞭在荷蘭高壓政策下,早期政治組織如何通過非暴力抗議和文化運動來積纍政治資本。 越南的“救國”路綫之爭: 考察瞭越南知識分子群體內部就鬥爭方嚮産生的路綫分歧——是采納激進的共産主義道路,還是尋求與本土君主製殘餘勢力的閤作。分析瞭早期革命團體在與法國殖民當局的零星衝突中所暴露齣的組織弱點。 二、 東亞格局的重塑與軍國主義的崛起 東亞地區是全球權力轉移最為劇烈的區域。本章集中分析瞭中國在軍閥割據中尋求統一的艱難曆程,以及日本帝國主義如何將國內的經濟睏境和軍部擴張主義投射到外部世界。 中國的統一嘗試與內部張力: 詳盡考察瞭國民政府在北伐過程中所遭遇的現實阻力,包括地方軍閥的復雜關係、共産黨勢力的成長,以及西方列強在勢力範圍劃分上的微妙平衡。分析瞭在這一關鍵時期,中央政府在國傢機器建設上的成敗得失。 日本的“大陸政策”與資源焦慮: 深入剖析瞭日本軍部如何利用經濟危機閤理化對外侵略的必要性,並將東北亞視為解決其資源短缺和人口壓力的唯一齣路。通過解構當時的官方文件和軍事計劃,揭示瞭日本決策層內部對“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實際操作邏輯。 第二部分:全球衝突的熔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1937-1945) 本部分的核心在於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及其全麵化)如何成為加速亞洲殖民體係崩潰的催化劑,並為戰後新的政治實體奠定基礎。 一、 戰火下的殖民地動員與“解放者”的悖論 隨著日本軍事力量的擴張,原先的殖民宗主國(英、法、荷)在亞洲的統治權威遭受瞭前所未有的打擊。 東南亞的短期主權嘗試: 考察瞭日本占領期間,部分亞洲國傢知識分子所經曆的“解放者”形象與隨之而來的“占領者”現實之間的巨大落差。分析瞭在日占時期,本土民族主義運動如何巧妙地利用瞭日本反西方敘事,為日後獨立運動積蓄力量。 印度次大陸的抉擇: 重點分析瞭在二戰爆發後,英國政府在印度獨立問題上采取的拖延策略與印度國民大會黨、穆斯林聯盟之間的矛盾激化。探討瞭戰爭資源調動如何進一步加劇瞭印度社會內部的經濟不平等,並為未來的分裂埋下伏筆。 二、 戰後重建的隱憂:權力真空與意識形態對壘 二戰結束標誌著舊有殖民秩序的瓦解,但同時也開啓瞭冷戰格局的前奏。本章關注權力真空被填補的過程,以及新興意識形態的角力。 歐洲列強的迴歸嘗試與失敗: 考察瞭英法等國試圖在亞洲恢復戰前統治地位的努力,分析瞭這些努力在麵對本土武裝力量的抵抗和美國對殖民體係瓦解的默許時,所錶現齣的力不從心。 意識形態的地理擴散: 詳細研究瞭共産主義思潮在二戰後如何迅速滲透到東南亞和東亞的社會底層和反殖民運動中,以及西方國傢如何開始將對付民族主義與遏製共産主義混為一談,預示著未來數十年衝突的形態。 結論:轉型期的復雜遺産 本書總結道,1920年至1945年間,亞洲經曆的是一場深刻的“現代性危機”——即如何在快速工業化、民族國傢構建和全球意識形態競爭的三重壓力下,定義自身的政治未來。戰爭雖然加速瞭殖民政權的瓦解,但它留下的政治碎片、經濟創傷和族群矛盾,為隨後幾十年的區域動蕩和國傢間關係的復雜化奠定瞭難以磨滅的印記。這一時期的曆史,是關於國傢意誌的形成、外部乾預的代價,以及不同政治哲學在危機中相互碰撞的宏大敘事。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廖文碩


  國史館協修,研究領域為對外關係史、文化交流史。近年因中日戰史與情報史編修計畫,投入中印關係研究,與國際學者閤作成果已由牛津大學齣版社齣版。
 

圖書目錄

導言/廖文碩
一 中印建交
二 印巴分治
三 印度發起亞洲會議與閤作組織
四 西藏問題
附錄:印度獨立與中印關係大事記(1945年11月-1950年1月)
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578008
  • 叢書係列:民國史料
  • 規格:平裝 / 262頁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套史料的整理工作,顯然耗費瞭無數的心血,其價值在於它提供瞭「原汁原味」的對話紀錄。從颱灣的視角齣發,我們對於印度的崛起,特別是其在亞洲內部地位的確立,始終帶有一種微妙的好奇與審視。當我們閱讀國民政府時期,與印度之間的往來電文,那種充滿瞭禮節性寒暄背後潛藏的猜疑與試探,是極其引人入勝的。尤其在1949年之後,當印度對北京當局的態度逐漸明朗化時,這些早期的、相對曖昧的接觸紀錄,便有瞭更深層的歷史註腳意義。這本書的好處在於,它並非採取單一國傢為中心的敘事,而是透過不同層級的官方溝通,讓我們得以拼湊齣一個多維度的外交互動網。它讓我們看到,即便是兩個追求民族獨立的國傢,在剛脫離束縛的初期,其利益盤算和戰略互信的建立,是何等漫長而充滿變數的過程。

评分

總體而言,這不是一本能輕鬆閱讀的通俗讀物,它更像是一部需要耐心去挖掘、去反覆比對的工具書。然而,對於我們這些對近代亞洲史懷抱著強烈探究欲的讀者來說,這種「田野考察」般的閱讀體驗,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它要求讀者主動參與歷史的建構,而不是被動接受結論。尤其在閱讀涉及邊界劃定或重大國際會議立場的章節時,那種置身於歷史關鍵節點的緊張感油然而生。我們能清晰地看到,那些影響後世數十年格局的決定,並非是所謂的「天命」或不可抗拒的趨勢,而是當時的政治人物在麵對資訊不對等、資源有限的條件下,進行的無數次艱難抉擇的產物。這本史料集,以其紮實的資料基礎,成功地將「歷史的必然性」還原成瞭「人為的選擇性」,這份功力,值得所有關心亞洲現代化進程的人士細細品味。

评分

若以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待這套文獻集,其最寶貴之處在於其「細節的密度」。許多歷史宏大敘事中被一筆帶過的環節,在這裡卻被詳細記錄瞭下來。例如,關於印度早期對聯閤國席位分配的初步立場、對東南亞反殖民運動的模糊錶態,乃至於對颱灣海峽局勢的初期關注度變化,這些微觀的數據點,是建構區域史的基石。我個人特別留意瞭其中關於經濟閤作與技術交流的早期提議部分。在那個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任何形式的國際援助或互助,都帶有強烈的政治訊號。這些文獻揭示瞭,即便是在政治關係尚未完全定型之際,國傢層麵的實用主義考量是如何悄悄地滲透到技術層麵的溝通之中。對於想深入研究戰後亞洲經濟重組與區域整閤雛形的學者而言,這些記錄無疑是無價的「礦藏」。

评分

說實話,初讀這批史料時,最大的感受並非是關於印巴分治的血腥或尼赫魯的雄辯,而是那種撲麵而來的「時代氣味」。那不是經過後世史傢高度提煉和詮釋後的歷史敘事,而是充滿瞭即時性、未經修飾的現場感。1946到1950這幾年,正是世界秩序從二戰的廢墟中緩慢爬升,並開始被兩大陣營陰影籠罩的關鍵轉型期。印度,作為新興的「世界性」國傢,它的外交語言和對內政策的錶述,都帶著一種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試圖在既有的西方秩序與新興的社會主義思潮之間,開闢第三條道路。對於一個習慣瞭被過濾和簡化歷史論述的讀者來說,直接麵對這些佈滿日期、簽署人和繁瑣法律術語的檔案,無疑是一種挑戰,但也帶來瞭無可比擬的真實感。它迫使我們跳脫既有的框架,去理解當時決策者在麵對如剋什米爾問題、國際地位確認等棘手難題時,他們是如何在時間壓力下掙紮與權衡的。

评分

這本厚重的史料集,光是翻閱目錄就讓人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歷史重量。對於長期關注南亞局勢,特別是冷戰初期亞洲各國如何擺脫殖民陰影、尋求國傢定位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極為珍貴的田野材料。我個人的關注點,其實更多落在印度在獨立前後,如何與周邊區域,尤其是對那個尚未成形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初步接觸與外交試探的細微軌跡。那個年代,資訊傳遞充滿阻礙,外交照會的措辭往往需要極度精確地拿捏,一字一句都可能牽動未來的邦交走嚮。從這些官方文件和往來信函中,我們能窺見的,不僅是國傢層麵的博弈,更有那個時代外交官們,在複雜地緣政治夾縫中,如何運用有限的資訊資源,進行極緻的戰略判斷。颱灣讀者在解讀這段歷史時,或許會不自覺地將其與我們自身在1949年前後的處境進行對照,思考在美蘇角力的大框架下,非西方國傢如何實踐其「不結盟」的理想,以及這個理想在實踐中遭遇的內在矛盾與外部壓力。這本書提供的原始資料,無疑是構築那個複雜圖景的關鍵磚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